第2集《楞严经修学应用》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五面,丙二、如何建立正见。
我们整个前言有两科,第一个,为什么要建立正见?正见当然就是菩萨的智慧。因为我们的生命就像无止境的水流,这个水流它是等流性的,它从过去生流到今生,它也会从今生流到来生。从一个凡夫来说,这个水流很难变化,它有一种习惯性的等流性。就是说,你前生打什么妄想,你今生还打什么妄想,换汤不换药,换个身体打妄想而已。就是经典上说的“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就是恶性循环嘛。所以我们生命要产生变化、产生突破、产生增上,就变得很困难。
我们过去由于一念的颠倒妄想创造一个恶劣的环境、一个染污的环境,结果面对这个染污的环境又继续造恶业,造恶业当中来生又创造另外一个染污的环境,又继续造恶业。有人跟我讲说,我没办法持不杀生,因为我生长在一个打渔的家庭,整个海边都是打渔的。所以一个人他产生恶性循环的时候就很糟糕了,他由内心造恶业,到三恶道以后,从三恶道出来还是带有这个习气、还是那个环境。
所以我们从一个生命的等流性要产生强大的突破,你就必须要先从内心改变起,从觉悟。你生命的内心开始逆转的时候,你外境就开始产生变化了。所以,佛教的整个生命的变化是从内心的觉悟开始。这就是为什么佛陀有无量的功德,但是以觉悟为根本,佛者觉也。因为佛菩萨所有的波罗密都是从觉悟的心发动出来的。因为你觉悟了,你在造的布施、持戒、忍辱的心,那个力量造是一种决定性的造。而不是像现在,我们在造善的时候是犹豫不决的、勉勉强强的,那要产生一个强大的力量是不可能。
所有的道理觉悟了以后,你在造布施、持戒、在念佛的时候,才能够产生强大而坚决的力量,不管别人怎么样障碍你,你内心当中是不会改变的,而这种力量来自于觉悟的力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建立正见。
第二个,我们看如何建立正见。这当中有两段。第一个,从本经来说,我们首先要了解到生命是有因缘的。因缘就是说事出必有因,每一件事情的背后都有它的道理、都有它的条件。这个地方讲到真妄两种根本,就是生死轮回它也是有它的条件的,佛菩萨安住在涅盘安乐也是有它的条件的。那么这两种条件是什么?首先你一定要先了解这个道理,才能够从流转而转成还灭。我们看经文: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佳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盘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我们在明白整个生命的道理当中,最重要的先了解生死跟涅盘两种根本。这地方我们分两大段,先说明修行者跟一般凡夫的过失,过失是怎么来的。
先看凡夫的过失。佛陀告诉阿难说,一切众生,这个地方的“一切众生”指的是造恶凡夫。造恶凡夫是怎么回事呢?他从无量的生命当中他的内心当中就遵循着三个轨则。
第一个、颠倒。看到事情的时候,他先产生一个错误的认识。他把一个染污的因缘把它当作清净的因缘,比方说,他认为杀盗淫妄是安乐的,他一直认为说做杀盗淫妄能够让他产生快乐,这样的颠倒。然后,他有这样的颠倒思想,遇到了因缘具足,他就付诸行动,造业了。
第三个、自然。这个自然指的是果报。因为你有业,自然就招感果报嘛,地狱的刀山油锅的果报出现。而这样的惑业苦就像一个恶叉聚,恶叉聚是一个印度的水果,它不生则已,一生就是三颗连在一起。
所以说,对一个造恶凡夫来说,他的生命永远活在一个恶性循环,他起烦恼、造罪业、到三恶道去,三恶道出来以后好不容易得到人身,他又起了另外一个烦恼,因为他的习气还在嘛,他的等流性还在,他继续起烦恼,又造恶业、又堕落到三恶道去。所以他的生命当中永远是活在惑业苦的恶叉聚当中。这是第一个,凡夫的相貌。
第二、看二乘人,比较好一点。二乘的修行者他当然修学四谛十二因缘,从苦集的流转门到灭谛的还灭门当中他知道诸法因缘生而觉悟了我空的真理,但是他为什么不能够成就无上菩提乃至于别成声闻缘觉变成偏空呢?其实,他的心跟前面的心有点相同的地方,就是有所住——攀缘心。只不过是前面的凡夫是住在恶业,以恶业为住,他生命当中就是以造恶为根本,追求享受嘛。
前面的造恶凡夫是以杀盗淫妄为住,他为什么要工作呢,为什么要赚钱呢?因为他满足他杀盗淫妄的欲望,他住在杀盗淫妄当中,这种人是地狱种性的众生。那么二乘人是以空性为住,所以他是偏空,但是不能成就无上菩提的功德庄严。
外道以什么为住呢?外道、诸天魔王跟魔眷属,他是以善法跟感应神通为住。外道他也做慈善事业,诸天魔王修了很多的神通啊,他以神通跟善业为住,就变成外道跟诸天魔王。
也就是说,前面的三种人,包括造恶凡夫、造善的外道、那些做慈善事业的外道、或者是修学偏空的二乘人,他们的内心世界都因为不能了解到生命的两种根本而错乱地用心。就好像蒸沙,拿沙希望煮成美味的食物,但是经过尘点劫的时间,这个沙是不能改变成食物的。因为你没有掌握到一个菩提的根本,你就不可能会有菩提的果实出现。
那么什么是菩提的根本呢?这以下正式说明了。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为什么我们凡夫造了很多的善业,我们过去也曾经布施、持戒、忍辱,现在还流转呢?因为我们在造善业的时候是用攀缘心。为什么佛陀他修布施、持戒、忍辱,他那个善业的庄严变成无上菩提的庄严,我们造了善业是变成有漏的果报?因为佛陀的心是一种清净心。
所以这个地方说出根本问题不在法门的本身,而在于你的心态。二者,无始菩提涅盘元清净体,这个是菩提涅盘的根本,就是一念的清净心,就是我们现前一念的心性。
那么一念心性怎么变成攀缘心呢?这以下说明: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这个地方就把妄想揪出来,这个妄想诸位要注意听,我们每一个人最大的障碍就是心中的妄想,包括你为什么不能了生死、为什么不能往生,都是因为这个来的。首先讲到“识精元明”。识精元明就是我们的清净心它本来是清净的、本来是光明的,但是,这当中产生两个变化。
第一个、能生诸缘。能生诸缘指的是善恶的业力,就是阿赖耶识。我们过去生造了很多业力,这个业力就变成一个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它能够怎么样?唯识所现,它把我们的业力变现成一个果报。第二个、缘所遗者,就是唯识所住,这个住就是安住的住,我们的心就住在这种果报当中。
也就是说,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第一个,我们产生一个感觉,这个感觉可能是一个美好的感觉,也可能是一个痛苦的感觉。这一部分不能怪我们,因为这是业力的显现嘛。感觉下一个就是打妄想,我们安立很多的想象、名言的分别。我们可能把这个想象成好的,也可能想象成不好的。这个想象,第一念也不能怪你,因为这个是过去生留下的习气。但是你住在你心中的感觉、住在你心中的想象,就糟糕了,你会产生一个新的轮回的力量,恶性循环开始了。我们为什么会一天一天地如此,我们为什么会生生世世如此,过同样的生活,活在同样的环境?因为我们每一个感觉妄想出来的时候,我们住在上面,就是能生诸缘,唯识所现,然后唯识所住。我们很喜欢住在心中的妄想。
有一个禅师,他在禅堂打坐以后,他晚上要睡觉了,他走回他的寮房。因为晚上天色不是很明亮,他不小心一脚踩到一个软的东西,“呱唧”一声,他心中非常害怕,哎呀糟糕了,踩到一只青蛙!他心中感到非常地愧疚、感到非常地遗憾,回去以后一觉没有睡好,整个晚上念往生咒为这个青蛙回向,他感受到那个青蛙的冤魂非常地生气,对着他不断地干扰他。所以一早起来做功课,他还是不断地拜忏,向青蛙忏悔。后来早上天亮的时候,他的徒弟去打扫门前的时候说,哎呀师父,你昨天晚上踩到一个茄子啦!这个老和尚听到以后啊,通身清凉。
其实我们亦复如是。你看这个老和尚一个晚上被这个青蛙的妄想干扰到几乎没办法睡觉,躁动不安,他走不出他的妄想,直到他的徒弟说,你昨天晚上踩到一个茄子的时候,他那个妄想才“砰”破掉,从妄想中出来。
我们每一个人在跟外境接触的时候,我们会习惯性把某一个人安立一个名言,诶,这个人对我不错,好人;那个人怎么样……其实这都是我们自己想象出来的。诸法因缘生,我们的业力把生命变现出来,那样就是那样嘛,好坏是你自己想象出来的。所以,我们习惯性用我们的想象力把每一个人、某一件事把它变成一种想象,然后就住在自己的想象当中。这个非常糟糕,就使令我们失去我们原来的本来面目,我们从今以后找不到回家的路了。离家出走,找不到回家的路。所以,这个地方就造成一种轮回的力量产生。
生死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
所以他说,下面这段很重要,讲到结果了,我们一个人活在自己的感觉、活在自己的想象有什么过失呢?就使令一切众生——遗此本明。我们偏离了我们回家的路,所以,终日地修学善法但是而不能回光返照,枉入诸趣——这四个字太重要了。什么叫“枉”呢?就是冤枉。生死是不应该有的。如果生死是理所当然的,那我们就认命呗。问题是我们一念的清净心本来没有生死,是我们自己把它捏造出来。所以,古德说,
梦里明明有六趣,醒后空空无大千。
做梦的时候你感到真的是有六道轮回,醒过来的时候,那是一场梦嘛。你看成佛以后的人,他回观过去的生死轮回,那完全是梦幻泡影,就像一个人做梦醒过来一样。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到底有没有生死轮回?到底有没有?
答案就是——你说呢?
你要颠倒,你还是喜欢活在你的妄想,那对你来说就是有。你要试着从妄想走出来,只要你愿意尝试你就会进步。其实修习首楞严王三昧就是你方法正确、然后坚持下去。你从现在开始,你要安住真如,试着跟妄想保持距离,对你来说轮回的力量就慢慢减小。没有一个真实的实体叫作轮回,没有实体的。如果有实体那就不能改变,它也是因缘生嘛。我再讲一次,妄想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生死也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
所以,你未来的生命到底是生死轮回,你未来的生命还是到一个清净的国土,就看你的心跟妄想的互动。你还是喜欢跟妄想在一起,还是喜欢住在你的感觉,你还是喜欢住在你的妄想当中,那你就很糟糕,你要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都很难。那你的生死的力量就很强大。那个十二因缘的力量,无明。什么叫无明?就是爱取。智者大师说,以爱取为无明,就是爱取自己的妄想。
你看我们很喜欢吃榴莲,这个是小事情,不过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得出一些道理。喜欢吃榴莲的人他跟榴莲接触的时候,第一个有感觉,哎呀!这个榴莲不错,颜色很漂亮,味道也好。然后你跟它接触的时候产生感觉,你把榴莲产生一个美好的想象,哎呀,这个太好了!如果榴莲会说话,就是——“都是你说的啦,好坏都是你说的嘛,我就是这样子的。”然后你就陶醉在自己的感觉。
其实我们不是真正喜欢榴莲,我们是喜欢自己的感觉,就是心跟榴莲接触的时候心中的感觉,活在自己的感觉跟想象。因为你如果真的喜欢吃榴莲,你榴莲吃多的时候、你厌恶的时候、你的感觉变化的时候,你不要了。所以你在乎的不是施榴莲本身,其实你是假借榴莲来引申你的想象跟感觉而已,你要的是你心中的想象跟感觉。我们每一件事都是这样。
智者大师讲得很清楚,凡夫活在妄想当中,譬如狗啮枯骨。你看狗去吃一个完全没有肉的骨头,枯骨就是那个干燥的骨头,没有味嘛。但是这个狗在嚼的时候,把嘴巴咬破了,流很多血出来——唉,这个骨头真好吃!骨头说:“我根本没有滋味,是你自己流出来的血嘛!”所以,我们其实喜欢一个人也好、喜欢一个东西也好,其实我们不是真正喜欢它本身,其实我们真正在乎的是跟他接触的时候那个感觉跟想象,我们喜欢住在这个感觉跟想象。
这个就是一种轮回的力量——活在自己的妄想中跟感觉当中。这个佛陀讲得很清楚——由诸众生,因为我们喜欢活在自己的妄想,所以遗失了我们的本来面目,而且冤枉地落入到轮回当中。冤枉这两个字就是说,其实你不应该这样子,结果变成这样子。
那么现在道理懂了以后,我们怎么操作呢?你现在要做的第一件事情——相信你的清净本性当中,本来没有烦恼,本来没有生死。我们在修行当中,你不能住在烦恼来调伏烦恼。我再讲一次,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这句话很重要
你不能站在烦恼的角度来对治烦恼,你要站在一个清净心的角度来对治烦恼。
也就是说,你要告诉你自己,你本来没有烦恼,你才有资格对治烦恼,从本来无一物当中来生起你的菩萨道。你本来没有烦恼,烦恼只是一个虚妄的想象而已,你对治烦恼就容易了。你要告诉你自己本来没有生死,你要站在一个本来没有生死的角度来对治生死。如果你认为生死是真实的,你就很难断了。一念之差而已。你认为真实有一个烦恼、真实有一个生死,那对你来说你的修行就很难进步,因为你站错位置,你站在烦恼的角度来对治烦恼。
诸位知道怎么忏悔业障么?最圆满的忏悔业障的心态是站在一个本来没有业障的角度来忏悔业障,观察业性本空。大乘佛教的修学一定有理观跟事修的。你一路在事相上修学,你很难进步的,你还是活在妄想当中。你活在妄想当中,你叫作什么,知道么?叫作“积集善业”,在妄想旁边积集一点善业,但是本质还是妄想,本质还是轮回性的。
所以,《楞严经》的思想是正念真如,你要忆念,你要把你的因缘所生法、把无量无边的烦恼的假相剥开来,把无量无边的业障的那个因缘的假相也剥开来、把无量无边的生死的梦幻泡影的假相也剥开来,看到你的本来面目——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从那个地方安住,从一念的本来无一物的清净心当中重新面对你的生命,你的修行就完全不一样,心态完全不同。本来没有的,因缘所生法才有,既然因缘所生法有,我一定可以用另外一个因缘把它消灭掉。
菩萨道的真实信心来自于一种自他不二——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从一个清净的自他不二当中去建立你的菩萨的道心。所以这个地方也就是说,你必须找到你的根本。你想吃饭你要找到米嘛,如果你一直喜欢住在你的妄想,就像你用沙你煮不出饭出来的。这个道理就是这样,你要找到知道根本。
所以我们现在要知道,你现在打很多妄想,不能怪你;你产生很多的感觉,也不能怪你,因为我们要去继承过去生的习气,但是你不能住在上面。妄想来,你看着它来;它走,你看着它走,你要慢慢不随妄转,跟它保持距离。安住清净心,然后不随妄转,这个时候你的轮回的力量才能够真正地淡薄下去。这个是本经的思想,叫作正念真如。
我们看下一段。整个生命的返妄归真就是要先改变我们的心态。我们看下面这个图表。
我们先看最左边的妄想心跟真如心,这是根本。妄想心,它是一切生死轮回、一切痛苦的根本。什么叫妄想心呢?就是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第一个,产生一个感受。福报大的人,他快乐的感受会多,业障重的人,他第一个感受苦恼会多,这个都不能怪现在的你, 要怪就怪前生的你,但这个都不是重点。
第二个,感受下一个就产生想象,这个要注意了。当你的想象出现的时候,你住上去,你就产生 一个轮回的力量。唯识所现,然后唯识所住。那你再怎么念佛都很难感应道交,因为你活在你的妄想,阿弥陀佛要感应你就困难。因为你住在妄想,你就容易起颠倒呗,你就看不清楚真相了,你被你自己的感觉、被你的妄想牵着走啦。所以,
我们凡夫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跟着感觉走、跟着妄想走。
那怎么办呢?《楞严经》的思想就是改变心态——我们要跟着真如走。你要不断地忆念、告诉你自己: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你本来没有妄想、本来没有生死的。从本来无一物当中去建立你的菩提心、去建立你的六波罗蜜。这是一个目标——从妄想心转成真如心,这是一个心态的改变。
那么怎么做呢?我们看方法,看右边的这个,本经的意思就是修首楞严王三昧,就是正念真如。正念真如当中,古德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不迷,第二个、不取,第三个、不动,就是戒定慧。
这个地方有两个方法,我们改变我们的心态,第一个,利根人,善根特别强的人,直接用智慧观照。你妄想起来的时候,第一个、觉察,第二个、告诉你自己,这个是一个虚妄的假相,事情不是这样子的。你如果想要进步,我提醒大家,面对自己的想法,先多用否定的句子,不要太相信自己。一个人要先否定自己,大死一番,你才能彻底改变。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想法经常用肯定的,你就很糟糕,你就跟着妄想走。所以在整个回光返照当中,第一个,不迷,就是观照力,正念真如。
你要观想你自己本来没有这个想象,那都是我自己想象出来的,事情不是这个样子的。所以,刚开始多用否定的口气来面对你的想象,慢慢你就跟它脱离了。因为妄想要的是你的肯定嘛,你一肯定,它就很喜欢。所以,首先你要能够用观照的力量来调伏妄想。不取,这个不取就是持咒,本经来说,理观下一个就是持咒。不动,就是持戒,四种清净明诲。利根人先从智慧下手,直接观照——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自具足——妄想就脱落了,利根人。
那我们不是利根人,怎么办呢?先从不动下手,不要动。一般修《楞严经》的人有一个特点——反应不要太快。越重要的事情,当然小事情,比如说我要喝一杯开水,那就去喝呗,对不对?越重要的事情,越不要那么容易反应,因为你的感觉跟妄想会误导你。妄想有一个天敌,因为它没有实体,时间是它最大的敌人,因为它是生灭性的。
什么叫妄想?因为你的根、尘碰撞的时候,根境碰撞就把妄想创造出来。它是根境的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它是没有实体的。没有实体的东西最怕什么?最怕你等待,因为你一等待,它就糟糕了,它就消灭掉。因为你的外境不断地变,你的六根也不断地变,所以它产生的妄想也不断地变。所以,一般来说,我现在产生一个想法,这个想法是如理思惟、从真如的菩提心显现出来的,还是从我的妄想显现出来的,怎么判断?先不动。不动的时候,这个如果是真实的智慧,真金不怕火炼,时间不会改变,过去、现在、未来。如果时间过去了,这个会消失掉,这个就是妄想。妄想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我们现在很多的学问都告诉我们注重效率、知道马上去做,其实这个是违背《楞严经》的思想。越是重要的事情,越是面临生命的抉择、到底该不该做的时候,慢一点。你看我亲近过很多老和尚,尤其忏公师父,你跟他请示什么事情,他答案就是一个——再看看。再看看,有时候一看看很久,看好几个礼拜。他这个是因为他没有把握嘛!没有把握就不要乱动嘛!以不变应万变嘛!你看我们现在年轻人很冲动,做了事再后悔。因为你不做你还有机会,你做错了你还要弥补。
所以,利根人直接用智慧判断是妄想、是真实的,直接判断;如果你搞不清楚,不要乱动,先求不动,你今生会减少很多重大的过失。因为妄想最怕时间的考验,妄想最喜欢冲动的人,最喜欢这种人。你一冲动它就跟着你起舞,你跟着妄想起舞就完了。所以说,不迷、不取、不动,到底是从不迷修起,先求不迷——利根人,再不取、不动;钝根人,假设我们今天是钝根人,也没关系,我们先从不动下手。先不动,再不取、再不迷,下手,也不错。总而言之,就是要跟自己的妄想脱钩,安住在一念清净心。
那么最后的结果有三个功德,你可以从这三个功德来检验你自己,你是不是真实离开妄想。这三个缺一不可。
第一个、大——绝待圆融,不可思议。一个远离妄想的人,他胸量一定变得扩大。因为妄想是有所住,有所住就产生对立。如果你学佛到现在,你胸量还是很小,你肯定活在妄想,一定的。一个人活在妄想,你一天拜多少拜佛、念多少佛号都没有太大意义,因为你本质是妄想。妄想创造出来的功德都是生灭的,《楞严经》上说的,你用沙去煮饭,煮了很久,叫作热沙嘛,它跟菩提道没有关系的。所以,如果你开始修首楞严王三昧,你开始远离妄想的时候,第一个功德会出现,你的心量扩大了,你对众生的差别相开始包容,每一个众生都有他过去的因缘,如此而已,那只是一个假相而已。你不要执着,也不要太当真。第一个,你的心胸扩大。
第二个、佛,觉悟。你向内的观照、智慧,每一件事情,你不会太冲动,不会老是跟着感觉走,开始用智慧的光明来抉择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一个跟着妄想走的人,他老是做他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但是你一个开始回光返照的人,开始做他自己该做的事情,他多一份理智的抉择。
第三个,顶——妙用无穷。他每一个因缘都可以修功德,不一定是在顺境才修学。逆境有逆境的修法,顺境有顺境的修法,叫顺逆皆方便。他整个菩萨道的作用更加地不可思议,随缘来断恶修善度众生,每一个因缘对他来说都是增上的。所以这个叫大佛顶。你从这个大佛顶来检查你自己是不是从妄想心慢慢地往真如的心在靠近了,这三个是一个检查标准。
我们来看今天的总结的附表。整个《楞严经》正见篇的前言,我们看《楞严经修学应用》的第一个——正见篇,主要的探讨就是生命的安住问题。菩萨以何为住?
第一个,你还是习惯以妄想为住。以妄想为住的人,这个人就有两个过失,第一个,你今生的心是非常不安稳的。因为外境的变化就会改变你的妄想、改变你的感觉,所以你会觉得自己的心很不安,不管你福报多大,你的不安稳性永远存在,你没有安全感,因为你以妄想为住嘛,妄想跟外境是牵动的。
第二个,你来生会有无量无边的轮回等着你,因为你启动了轮回的力量。我们一念心有两个开关。你活在妄想,你就是把生死轮回的开关打开了,佛是救不了你的。不是佛不救你,是没办法救。佛陀不能进入到你的妄想告诉你自己你错了,不可能。佛陀只是说法让你自己觉悟,觉悟是你要自己觉悟的。佛陀只是说法让你觉悟,你要自己觉悟的。所以,在整个菩萨道当中,我们暂且不谈修行的问题,暂且看一看你的心住在哪里,因为这是根本。
在本经的角度,你先以真如为住,以一念清净心为住,不能住在妄想。那么住在真如的人,他在看人生就有两个重点,这个因缘观,我从什么地方来,我将往哪里而去。在《楞严经》的角度来看人生,它不是看今生,因为你看今生你就很容易执着了,你必须把过去生跟未来生同时来看。《楞严经》遇到事情,先问你自己,这个事情你从什么地方来?
第二个,你将往哪里而去?比方说我们的色身,它从什么地方来?你说它从前生而来——不对呀!你前生也不是长这个样子啊!你前生的想法也不是这个想法啊!所以,我们的身心世界是从空性而来,那只是一种因缘业力的和合,因缘和合虚妄有生。那么当我们时间结束的时候,我现在的长相、我释净界的长相、我现在的想法又跑哪里去呢?又回到空性去了,又觅之了不可得。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所以人生,从《楞严经》的角度,叫作没头没尾。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只就是当下因缘和合的一个虚妄的假相而已。但这个虚妄的假相你不能完全否定,你要假借这个假相来断恶修善度众生、借假修真。
所以,《楞严经》是否定过去——来无所从,第二个、否定未来;但是把握当下。
我们现在对生命很执着,因为我们产生常见——你看,这个儿子是我的儿子,不错嘞!但是你要想说,我本来没有这个儿子,我本来没有这个女儿嘛。你就用平常心,那只是个因缘和合的假相。《楞严经》是站在一个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人生。我们一般人是面对一个——诶,这就是我的东西——是住在这个角度来看人生,就起颠倒。所以《楞严经》的人生观是我们从清净的空性而来,我们也回到清净的空性而去,所以人生只就是一个过程,让你历事练心的过程。
所以《楞严经》的想法认为,人生不是来受用的,来受用你就完了,就住在上面。《楞严经》认为人生是来历练的,利用你现前的因缘假相来断恶修善度众生。既然是来历练的,好坏都是历练。一个人也不要太多顺境了,有点逆境会产生一种出离的动力。所以,《楞严经》的思考,它在看人生是看到它的过去、现在、未来。
我们看第二段。我们刚开始学佛的时候是从业感缘起,我们从教理当中所遇到的思想是——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我们今生是由于过去的善业、恶业决定的,我们今生到来生去,也由于今生的善恶业又创造一个来生的果报,所以我们从这个善恶业当中培养慈善的心来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安住善业。
但是安住善业有一个缺点——因为业力你做不了主的,阿赖耶识做主,因为我们有无量无边的过去的善恶业力。所以你一个人以业力的思考,那你就很麻烦了,因为你活在阿赖耶识当中,你就没有主动权。那么我们从业力的思考要提升到真如的思考,你要观察:
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
我们把这个因缘的业力拨开来,看到了我们一念的清净心,我虽业障深重,但是业障也是因缘所生法,把它剥开来,看到我的心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诸佛虽然万德庄严,但是万德庄严也是因缘所生法,把它剥开来,佛的心也是清净本然。这个时候我们感觉到,自他无二,其体无别。所以,我们从这样的一个正念真如的觉悟,我们知道了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妄想本来没有的,真如是我们本具的,而安住真如。
这个时候,我们开始站在一个清净心的角度来面对人生,但是不要去排斥当下的因缘,因为你必须要假借现前的因缘来断恶修善度众生,去创造更美好的来生。
我们看第三、结劝。
整个《楞严经》就是对真如的观察,智慧的观察,这个观察叫作“乘”,它能够使令我们从痛苦的此岸而到达一个安乐的彼岸。我们刚开始,在《法华经》上说,我们从业感的思考是羊车跟鹿车,速度比较慢,结果是入道多辛苦、行道多退转。因为我们一般人是跟着感觉走,住在妄想,依止妄想来断恶修善度众生,那么这样子,过程当中我们会被外境牵动,因为妄想跟外境是牵动的,所以我们感到心中很多很多的障碍,也很容易退转。因为我们遇到好的环境我们就进步,遇到恶的因缘刺激我们就退转。因为我们活在妄想,就很容易被外境影响。
从《楞严经》的角度,大白牛车就是安住真如,是从本来无一物当中而产生你的成佛之道,这个时候,你的心是坚固的。修《楞严经》的人是怎么样?从被动变成主动。我们一个人不能安住真如,你大概就被过去的业力牵着走,你摆脱不了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一个大仓库,把过去生你所造的业都累积起来,把你所起的烦恼都累积起来。它要丢一个烦恼给你、丢一个业力给你,你就团团转了。
修《楞严经》的人就是,我不随你阿赖耶识而转,我安住一念清净心,你才能够跟过去彻底地切割。如果我们今天不能跟过去切割,你今生就很难修行,你就背负了无量的过去,那你就很辛苦。所以说,你的思考会影响到你的乘,就是做什么车子,会影响到你的进步的快慢。我们必须在平常就训练一个正念真如的思考,你临命终的时候才能够脱离你五蕴身心的干扰。所有的思想都是训练出来的,只要你愿意踏出第一步,你就会慢慢改变。
当然第一件事情——你先明白道理。反正我们的内心就是两个选择,第一、跟着妄想走,第二个、你跟着真如走,就这两个选择而已。跟着妄想走,你的心就躁动不安;跟着妄想走,你就启动了生死的力量,你很难摆脱过去。你即便今生努力用功,但是你不要忽略你过去生所造的业等着你。阿赖耶识你要摆脱不了它,我们就很难修行。
《楞严经》就是不随妄转,心常觉照、不随妄转,安住真如。你要告诉你自己,你本来没有烦恼,你本来没有罪业,你本来没有生死。你们真能相信这件事么?能相信啊——有大乘善根!你相信这个道理,你安住在这个道理,你后面的路就比较好走了,差很多,这叫称性起修。所以,我们现在,你修行的心态是很重要。
其实,我们刚开始一个初学者,今天你拜多少拜佛、你念了多少佛,其实这个事相不是关键。你看禅宗的人,见面道一句,你依何道理而住在此修行?道一句,他就知道你心住在哪里。他一看你还是活在妄想,掉头就走,“犹是阶下汉”,你根本没有上路。以古人的标准,你还活在妄想,你这个人还没上高速公路。别说到目的地,你还在市区打转,你还没有认清路头,你还没有资格谈修行。天台宗叫“缘修”,你跟三宝结结缘。你还没有把心带回家,你还没有找到涅盘的根本。你连根本都没有找到,它怎么会产生枝叶花果出来呢?
所以说,你平常喜欢拜佛,你还去拜佛;你平常喜欢持咒,你还持咒;你该做什么善法,布施、持戒、忍辱,你该做什么你还做什么。但是记住一句话——改变你的心态。不要再跟着妄想走,跟着你一念清净心走,你的生命就会产生重大变化,因为你的根本改变了。
你不是用沙来煮饭了,是用米来煮饭了。这个时候我们容易跟诸佛菩萨感应道交,因为佛菩萨的心也是活在真如,我们的心也是活在真如,那么这个叫心心相印,很容易感应道交。如果我们活在妄想,佛菩萨活在真如,那个很难感应的,本质不同嘛!所以,我们现在不是真实地证到真如,但是起码我们要随顺真如,我们要走在真如的道路上,已经开始随顺了。这个时候,我们开始看到未来的希望。
如果我们还是活在妄想,那我们看不到你的未来,看不到希望。因为你没有做出改变,那就是一个惑业苦,一种轮回的力量,还是被它牵动。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好好地去思考,我们的内心有真如的心、有妄想的心,到底你要做出什么样的选择。你做出选择以后,它会很直接地影响到我们来生的相貌,会影响到你临终的正念。
这个是我们要谈到的整个《楞严经》的大方向的思考,细节的部分我们明天再来介绍细节。
好,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http://www.yetianlian.net/yt120825/4469398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yetianlian.net。何以笙箫默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yetianlian.net
我们整个前言有两科,第一个,为什么要建立正见?正见当然就是菩萨的智慧。因为我们的生命就像无止境的水流,这个水流它是等流性的,它从过去生流到今生,它也会从今生流到来生。从一个凡夫来说,这个水流很难变化,它有一种习惯性的等流性。就是说,你前生打什么妄想,你今生还打什么妄想,换汤不换药,换个身体打妄想而已。就是经典上说的“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就是恶性循环嘛。所以我们生命要产生变化、产生突破、产生增上,就变得很困难。
我们过去由于一念的颠倒妄想创造一个恶劣的环境、一个染污的环境,结果面对这个染污的环境又继续造恶业,造恶业当中来生又创造另外一个染污的环境,又继续造恶业。有人跟我讲说,我没办法持不杀生,因为我生长在一个打渔的家庭,整个海边都是打渔的。所以一个人他产生恶性循环的时候就很糟糕了,他由内心造恶业,到三恶道以后,从三恶道出来还是带有这个习气、还是那个环境。
所以我们从一个生命的等流性要产生强大的突破,你就必须要先从内心改变起,从觉悟。你生命的内心开始逆转的时候,你外境就开始产生变化了。所以,佛教的整个生命的变化是从内心的觉悟开始。这就是为什么佛陀有无量的功德,但是以觉悟为根本,佛者觉也。因为佛菩萨所有的波罗密都是从觉悟的心发动出来的。因为你觉悟了,你在造的布施、持戒、忍辱的心,那个力量造是一种决定性的造。而不是像现在,我们在造善的时候是犹豫不决的、勉勉强强的,那要产生一个强大的力量是不可能。
所有的道理觉悟了以后,你在造布施、持戒、在念佛的时候,才能够产生强大而坚决的力量,不管别人怎么样障碍你,你内心当中是不会改变的,而这种力量来自于觉悟的力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建立正见。
第二个,我们看如何建立正见。这当中有两段。第一个,从本经来说,我们首先要了解到生命是有因缘的。因缘就是说事出必有因,每一件事情的背后都有它的道理、都有它的条件。这个地方讲到真妄两种根本,就是生死轮回它也是有它的条件的,佛菩萨安住在涅盘安乐也是有它的条件的。那么这两种条件是什么?首先你一定要先了解这个道理,才能够从流转而转成还灭。我们看经文: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佳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盘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我们在明白整个生命的道理当中,最重要的先了解生死跟涅盘两种根本。这地方我们分两大段,先说明修行者跟一般凡夫的过失,过失是怎么来的。
先看凡夫的过失。佛陀告诉阿难说,一切众生,这个地方的“一切众生”指的是造恶凡夫。造恶凡夫是怎么回事呢?他从无量的生命当中他的内心当中就遵循着三个轨则。
第一个、颠倒。看到事情的时候,他先产生一个错误的认识。他把一个染污的因缘把它当作清净的因缘,比方说,他认为杀盗淫妄是安乐的,他一直认为说做杀盗淫妄能够让他产生快乐,这样的颠倒。然后,他有这样的颠倒思想,遇到了因缘具足,他就付诸行动,造业了。
第三个、自然。这个自然指的是果报。因为你有业,自然就招感果报嘛,地狱的刀山油锅的果报出现。而这样的惑业苦就像一个恶叉聚,恶叉聚是一个印度的水果,它不生则已,一生就是三颗连在一起。
所以说,对一个造恶凡夫来说,他的生命永远活在一个恶性循环,他起烦恼、造罪业、到三恶道去,三恶道出来以后好不容易得到人身,他又起了另外一个烦恼,因为他的习气还在嘛,他的等流性还在,他继续起烦恼,又造恶业、又堕落到三恶道去。所以他的生命当中永远是活在惑业苦的恶叉聚当中。这是第一个,凡夫的相貌。
第二、看二乘人,比较好一点。二乘的修行者他当然修学四谛十二因缘,从苦集的流转门到灭谛的还灭门当中他知道诸法因缘生而觉悟了我空的真理,但是他为什么不能够成就无上菩提乃至于别成声闻缘觉变成偏空呢?其实,他的心跟前面的心有点相同的地方,就是有所住——攀缘心。只不过是前面的凡夫是住在恶业,以恶业为住,他生命当中就是以造恶为根本,追求享受嘛。
前面的造恶凡夫是以杀盗淫妄为住,他为什么要工作呢,为什么要赚钱呢?因为他满足他杀盗淫妄的欲望,他住在杀盗淫妄当中,这种人是地狱种性的众生。那么二乘人是以空性为住,所以他是偏空,但是不能成就无上菩提的功德庄严。
外道以什么为住呢?外道、诸天魔王跟魔眷属,他是以善法跟感应神通为住。外道他也做慈善事业,诸天魔王修了很多的神通啊,他以神通跟善业为住,就变成外道跟诸天魔王。
也就是说,前面的三种人,包括造恶凡夫、造善的外道、那些做慈善事业的外道、或者是修学偏空的二乘人,他们的内心世界都因为不能了解到生命的两种根本而错乱地用心。就好像蒸沙,拿沙希望煮成美味的食物,但是经过尘点劫的时间,这个沙是不能改变成食物的。因为你没有掌握到一个菩提的根本,你就不可能会有菩提的果实出现。
那么什么是菩提的根本呢?这以下正式说明了。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为什么我们凡夫造了很多的善业,我们过去也曾经布施、持戒、忍辱,现在还流转呢?因为我们在造善业的时候是用攀缘心。为什么佛陀他修布施、持戒、忍辱,他那个善业的庄严变成无上菩提的庄严,我们造了善业是变成有漏的果报?因为佛陀的心是一种清净心。
所以这个地方说出根本问题不在法门的本身,而在于你的心态。二者,无始菩提涅盘元清净体,这个是菩提涅盘的根本,就是一念的清净心,就是我们现前一念的心性。
那么一念心性怎么变成攀缘心呢?这以下说明: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这个地方就把妄想揪出来,这个妄想诸位要注意听,我们每一个人最大的障碍就是心中的妄想,包括你为什么不能了生死、为什么不能往生,都是因为这个来的。首先讲到“识精元明”。识精元明就是我们的清净心它本来是清净的、本来是光明的,但是,这当中产生两个变化。
第一个、能生诸缘。能生诸缘指的是善恶的业力,就是阿赖耶识。我们过去生造了很多业力,这个业力就变成一个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它能够怎么样?唯识所现,它把我们的业力变现成一个果报。第二个、缘所遗者,就是唯识所住,这个住就是安住的住,我们的心就住在这种果报当中。
也就是说,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第一个,我们产生一个感觉,这个感觉可能是一个美好的感觉,也可能是一个痛苦的感觉。这一部分不能怪我们,因为这是业力的显现嘛。感觉下一个就是打妄想,我们安立很多的想象、名言的分别。我们可能把这个想象成好的,也可能想象成不好的。这个想象,第一念也不能怪你,因为这个是过去生留下的习气。但是你住在你心中的感觉、住在你心中的想象,就糟糕了,你会产生一个新的轮回的力量,恶性循环开始了。我们为什么会一天一天地如此,我们为什么会生生世世如此,过同样的生活,活在同样的环境?因为我们每一个感觉妄想出来的时候,我们住在上面,就是能生诸缘,唯识所现,然后唯识所住。我们很喜欢住在心中的妄想。
有一个禅师,他在禅堂打坐以后,他晚上要睡觉了,他走回他的寮房。因为晚上天色不是很明亮,他不小心一脚踩到一个软的东西,“呱唧”一声,他心中非常害怕,哎呀糟糕了,踩到一只青蛙!他心中感到非常地愧疚、感到非常地遗憾,回去以后一觉没有睡好,整个晚上念往生咒为这个青蛙回向,他感受到那个青蛙的冤魂非常地生气,对着他不断地干扰他。所以一早起来做功课,他还是不断地拜忏,向青蛙忏悔。后来早上天亮的时候,他的徒弟去打扫门前的时候说,哎呀师父,你昨天晚上踩到一个茄子啦!这个老和尚听到以后啊,通身清凉。
其实我们亦复如是。你看这个老和尚一个晚上被这个青蛙的妄想干扰到几乎没办法睡觉,躁动不安,他走不出他的妄想,直到他的徒弟说,你昨天晚上踩到一个茄子的时候,他那个妄想才“砰”破掉,从妄想中出来。
我们每一个人在跟外境接触的时候,我们会习惯性把某一个人安立一个名言,诶,这个人对我不错,好人;那个人怎么样……其实这都是我们自己想象出来的。诸法因缘生,我们的业力把生命变现出来,那样就是那样嘛,好坏是你自己想象出来的。所以,我们习惯性用我们的想象力把每一个人、某一件事把它变成一种想象,然后就住在自己的想象当中。这个非常糟糕,就使令我们失去我们原来的本来面目,我们从今以后找不到回家的路了。离家出走,找不到回家的路。所以,这个地方就造成一种轮回的力量产生。
生死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
所以他说,下面这段很重要,讲到结果了,我们一个人活在自己的感觉、活在自己的想象有什么过失呢?就使令一切众生——遗此本明。我们偏离了我们回家的路,所以,终日地修学善法但是而不能回光返照,枉入诸趣——这四个字太重要了。什么叫“枉”呢?就是冤枉。生死是不应该有的。如果生死是理所当然的,那我们就认命呗。问题是我们一念的清净心本来没有生死,是我们自己把它捏造出来。所以,古德说,
梦里明明有六趣,醒后空空无大千。
做梦的时候你感到真的是有六道轮回,醒过来的时候,那是一场梦嘛。你看成佛以后的人,他回观过去的生死轮回,那完全是梦幻泡影,就像一个人做梦醒过来一样。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到底有没有生死轮回?到底有没有?
答案就是——你说呢?
你要颠倒,你还是喜欢活在你的妄想,那对你来说就是有。你要试着从妄想走出来,只要你愿意尝试你就会进步。其实修习首楞严王三昧就是你方法正确、然后坚持下去。你从现在开始,你要安住真如,试着跟妄想保持距离,对你来说轮回的力量就慢慢减小。没有一个真实的实体叫作轮回,没有实体的。如果有实体那就不能改变,它也是因缘生嘛。我再讲一次,妄想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生死也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
所以,你未来的生命到底是生死轮回,你未来的生命还是到一个清净的国土,就看你的心跟妄想的互动。你还是喜欢跟妄想在一起,还是喜欢住在你的感觉,你还是喜欢住在你的妄想当中,那你就很糟糕,你要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都很难。那你的生死的力量就很强大。那个十二因缘的力量,无明。什么叫无明?就是爱取。智者大师说,以爱取为无明,就是爱取自己的妄想。
你看我们很喜欢吃榴莲,这个是小事情,不过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得出一些道理。喜欢吃榴莲的人他跟榴莲接触的时候,第一个有感觉,哎呀!这个榴莲不错,颜色很漂亮,味道也好。然后你跟它接触的时候产生感觉,你把榴莲产生一个美好的想象,哎呀,这个太好了!如果榴莲会说话,就是——“都是你说的啦,好坏都是你说的嘛,我就是这样子的。”然后你就陶醉在自己的感觉。
其实我们不是真正喜欢榴莲,我们是喜欢自己的感觉,就是心跟榴莲接触的时候心中的感觉,活在自己的感觉跟想象。因为你如果真的喜欢吃榴莲,你榴莲吃多的时候、你厌恶的时候、你的感觉变化的时候,你不要了。所以你在乎的不是施榴莲本身,其实你是假借榴莲来引申你的想象跟感觉而已,你要的是你心中的想象跟感觉。我们每一件事都是这样。
智者大师讲得很清楚,凡夫活在妄想当中,譬如狗啮枯骨。你看狗去吃一个完全没有肉的骨头,枯骨就是那个干燥的骨头,没有味嘛。但是这个狗在嚼的时候,把嘴巴咬破了,流很多血出来——唉,这个骨头真好吃!骨头说:“我根本没有滋味,是你自己流出来的血嘛!”所以,我们其实喜欢一个人也好、喜欢一个东西也好,其实我们不是真正喜欢它本身,其实我们真正在乎的是跟他接触的时候那个感觉跟想象,我们喜欢住在这个感觉跟想象。
这个就是一种轮回的力量——活在自己的妄想中跟感觉当中。这个佛陀讲得很清楚——由诸众生,因为我们喜欢活在自己的妄想,所以遗失了我们的本来面目,而且冤枉地落入到轮回当中。冤枉这两个字就是说,其实你不应该这样子,结果变成这样子。
那么现在道理懂了以后,我们怎么操作呢?你现在要做的第一件事情——相信你的清净本性当中,本来没有烦恼,本来没有生死。我们在修行当中,你不能住在烦恼来调伏烦恼。我再讲一次,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这句话很重要
你不能站在烦恼的角度来对治烦恼,你要站在一个清净心的角度来对治烦恼。
也就是说,你要告诉你自己,你本来没有烦恼,你才有资格对治烦恼,从本来无一物当中来生起你的菩萨道。你本来没有烦恼,烦恼只是一个虚妄的想象而已,你对治烦恼就容易了。你要告诉你自己本来没有生死,你要站在一个本来没有生死的角度来对治生死。如果你认为生死是真实的,你就很难断了。一念之差而已。你认为真实有一个烦恼、真实有一个生死,那对你来说你的修行就很难进步,因为你站错位置,你站在烦恼的角度来对治烦恼。
诸位知道怎么忏悔业障么?最圆满的忏悔业障的心态是站在一个本来没有业障的角度来忏悔业障,观察业性本空。大乘佛教的修学一定有理观跟事修的。你一路在事相上修学,你很难进步的,你还是活在妄想当中。你活在妄想当中,你叫作什么,知道么?叫作“积集善业”,在妄想旁边积集一点善业,但是本质还是妄想,本质还是轮回性的。
所以,《楞严经》的思想是正念真如,你要忆念,你要把你的因缘所生法、把无量无边的烦恼的假相剥开来,把无量无边的业障的那个因缘的假相也剥开来、把无量无边的生死的梦幻泡影的假相也剥开来,看到你的本来面目——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从那个地方安住,从一念的本来无一物的清净心当中重新面对你的生命,你的修行就完全不一样,心态完全不同。本来没有的,因缘所生法才有,既然因缘所生法有,我一定可以用另外一个因缘把它消灭掉。
菩萨道的真实信心来自于一种自他不二——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从一个清净的自他不二当中去建立你的菩萨的道心。所以这个地方也就是说,你必须找到你的根本。你想吃饭你要找到米嘛,如果你一直喜欢住在你的妄想,就像你用沙你煮不出饭出来的。这个道理就是这样,你要找到知道根本。
所以我们现在要知道,你现在打很多妄想,不能怪你;你产生很多的感觉,也不能怪你,因为我们要去继承过去生的习气,但是你不能住在上面。妄想来,你看着它来;它走,你看着它走,你要慢慢不随妄转,跟它保持距离。安住清净心,然后不随妄转,这个时候你的轮回的力量才能够真正地淡薄下去。这个是本经的思想,叫作正念真如。
我们看下一段。整个生命的返妄归真就是要先改变我们的心态。我们看下面这个图表。
我们先看最左边的妄想心跟真如心,这是根本。妄想心,它是一切生死轮回、一切痛苦的根本。什么叫妄想心呢?就是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第一个,产生一个感受。福报大的人,他快乐的感受会多,业障重的人,他第一个感受苦恼会多,这个都不能怪现在的你, 要怪就怪前生的你,但这个都不是重点。
第二个,感受下一个就产生想象,这个要注意了。当你的想象出现的时候,你住上去,你就产生 一个轮回的力量。唯识所现,然后唯识所住。那你再怎么念佛都很难感应道交,因为你活在你的妄想,阿弥陀佛要感应你就困难。因为你住在妄想,你就容易起颠倒呗,你就看不清楚真相了,你被你自己的感觉、被你的妄想牵着走啦。所以,
我们凡夫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跟着感觉走、跟着妄想走。
那怎么办呢?《楞严经》的思想就是改变心态——我们要跟着真如走。你要不断地忆念、告诉你自己: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你本来没有妄想、本来没有生死的。从本来无一物当中去建立你的菩提心、去建立你的六波罗蜜。这是一个目标——从妄想心转成真如心,这是一个心态的改变。
那么怎么做呢?我们看方法,看右边的这个,本经的意思就是修首楞严王三昧,就是正念真如。正念真如当中,古德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不迷,第二个、不取,第三个、不动,就是戒定慧。
这个地方有两个方法,我们改变我们的心态,第一个,利根人,善根特别强的人,直接用智慧观照。你妄想起来的时候,第一个、觉察,第二个、告诉你自己,这个是一个虚妄的假相,事情不是这样子的。你如果想要进步,我提醒大家,面对自己的想法,先多用否定的句子,不要太相信自己。一个人要先否定自己,大死一番,你才能彻底改变。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想法经常用肯定的,你就很糟糕,你就跟着妄想走。所以在整个回光返照当中,第一个,不迷,就是观照力,正念真如。
你要观想你自己本来没有这个想象,那都是我自己想象出来的,事情不是这个样子的。所以,刚开始多用否定的口气来面对你的想象,慢慢你就跟它脱离了。因为妄想要的是你的肯定嘛,你一肯定,它就很喜欢。所以,首先你要能够用观照的力量来调伏妄想。不取,这个不取就是持咒,本经来说,理观下一个就是持咒。不动,就是持戒,四种清净明诲。利根人先从智慧下手,直接观照——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自具足——妄想就脱落了,利根人。
那我们不是利根人,怎么办呢?先从不动下手,不要动。一般修《楞严经》的人有一个特点——反应不要太快。越重要的事情,当然小事情,比如说我要喝一杯开水,那就去喝呗,对不对?越重要的事情,越不要那么容易反应,因为你的感觉跟妄想会误导你。妄想有一个天敌,因为它没有实体,时间是它最大的敌人,因为它是生灭性的。
什么叫妄想?因为你的根、尘碰撞的时候,根境碰撞就把妄想创造出来。它是根境的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它是没有实体的。没有实体的东西最怕什么?最怕你等待,因为你一等待,它就糟糕了,它就消灭掉。因为你的外境不断地变,你的六根也不断地变,所以它产生的妄想也不断地变。所以,一般来说,我现在产生一个想法,这个想法是如理思惟、从真如的菩提心显现出来的,还是从我的妄想显现出来的,怎么判断?先不动。不动的时候,这个如果是真实的智慧,真金不怕火炼,时间不会改变,过去、现在、未来。如果时间过去了,这个会消失掉,这个就是妄想。妄想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我们现在很多的学问都告诉我们注重效率、知道马上去做,其实这个是违背《楞严经》的思想。越是重要的事情,越是面临生命的抉择、到底该不该做的时候,慢一点。你看我亲近过很多老和尚,尤其忏公师父,你跟他请示什么事情,他答案就是一个——再看看。再看看,有时候一看看很久,看好几个礼拜。他这个是因为他没有把握嘛!没有把握就不要乱动嘛!以不变应万变嘛!你看我们现在年轻人很冲动,做了事再后悔。因为你不做你还有机会,你做错了你还要弥补。
所以,利根人直接用智慧判断是妄想、是真实的,直接判断;如果你搞不清楚,不要乱动,先求不动,你今生会减少很多重大的过失。因为妄想最怕时间的考验,妄想最喜欢冲动的人,最喜欢这种人。你一冲动它就跟着你起舞,你跟着妄想起舞就完了。所以说,不迷、不取、不动,到底是从不迷修起,先求不迷——利根人,再不取、不动;钝根人,假设我们今天是钝根人,也没关系,我们先从不动下手。先不动,再不取、再不迷,下手,也不错。总而言之,就是要跟自己的妄想脱钩,安住在一念清净心。
那么最后的结果有三个功德,你可以从这三个功德来检验你自己,你是不是真实离开妄想。这三个缺一不可。
第一个、大——绝待圆融,不可思议。一个远离妄想的人,他胸量一定变得扩大。因为妄想是有所住,有所住就产生对立。如果你学佛到现在,你胸量还是很小,你肯定活在妄想,一定的。一个人活在妄想,你一天拜多少拜佛、念多少佛号都没有太大意义,因为你本质是妄想。妄想创造出来的功德都是生灭的,《楞严经》上说的,你用沙去煮饭,煮了很久,叫作热沙嘛,它跟菩提道没有关系的。所以,如果你开始修首楞严王三昧,你开始远离妄想的时候,第一个功德会出现,你的心量扩大了,你对众生的差别相开始包容,每一个众生都有他过去的因缘,如此而已,那只是一个假相而已。你不要执着,也不要太当真。第一个,你的心胸扩大。
第二个、佛,觉悟。你向内的观照、智慧,每一件事情,你不会太冲动,不会老是跟着感觉走,开始用智慧的光明来抉择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一个跟着妄想走的人,他老是做他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但是你一个开始回光返照的人,开始做他自己该做的事情,他多一份理智的抉择。
第三个,顶——妙用无穷。他每一个因缘都可以修功德,不一定是在顺境才修学。逆境有逆境的修法,顺境有顺境的修法,叫顺逆皆方便。他整个菩萨道的作用更加地不可思议,随缘来断恶修善度众生,每一个因缘对他来说都是增上的。所以这个叫大佛顶。你从这个大佛顶来检查你自己是不是从妄想心慢慢地往真如的心在靠近了,这三个是一个检查标准。
我们来看今天的总结的附表。整个《楞严经》正见篇的前言,我们看《楞严经修学应用》的第一个——正见篇,主要的探讨就是生命的安住问题。菩萨以何为住?
第一个,你还是习惯以妄想为住。以妄想为住的人,这个人就有两个过失,第一个,你今生的心是非常不安稳的。因为外境的变化就会改变你的妄想、改变你的感觉,所以你会觉得自己的心很不安,不管你福报多大,你的不安稳性永远存在,你没有安全感,因为你以妄想为住嘛,妄想跟外境是牵动的。
第二个,你来生会有无量无边的轮回等着你,因为你启动了轮回的力量。我们一念心有两个开关。你活在妄想,你就是把生死轮回的开关打开了,佛是救不了你的。不是佛不救你,是没办法救。佛陀不能进入到你的妄想告诉你自己你错了,不可能。佛陀只是说法让你自己觉悟,觉悟是你要自己觉悟的。佛陀只是说法让你觉悟,你要自己觉悟的。所以,在整个菩萨道当中,我们暂且不谈修行的问题,暂且看一看你的心住在哪里,因为这是根本。
在本经的角度,你先以真如为住,以一念清净心为住,不能住在妄想。那么住在真如的人,他在看人生就有两个重点,这个因缘观,我从什么地方来,我将往哪里而去。在《楞严经》的角度来看人生,它不是看今生,因为你看今生你就很容易执着了,你必须把过去生跟未来生同时来看。《楞严经》遇到事情,先问你自己,这个事情你从什么地方来?
第二个,你将往哪里而去?比方说我们的色身,它从什么地方来?你说它从前生而来——不对呀!你前生也不是长这个样子啊!你前生的想法也不是这个想法啊!所以,我们的身心世界是从空性而来,那只是一种因缘业力的和合,因缘和合虚妄有生。那么当我们时间结束的时候,我现在的长相、我释净界的长相、我现在的想法又跑哪里去呢?又回到空性去了,又觅之了不可得。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所以人生,从《楞严经》的角度,叫作没头没尾。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只就是当下因缘和合的一个虚妄的假相而已。但这个虚妄的假相你不能完全否定,你要假借这个假相来断恶修善度众生、借假修真。
所以,《楞严经》是否定过去——来无所从,第二个、否定未来;但是把握当下。
我们现在对生命很执着,因为我们产生常见——你看,这个儿子是我的儿子,不错嘞!但是你要想说,我本来没有这个儿子,我本来没有这个女儿嘛。你就用平常心,那只是个因缘和合的假相。《楞严经》是站在一个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人生。我们一般人是面对一个——诶,这就是我的东西——是住在这个角度来看人生,就起颠倒。所以《楞严经》的人生观是我们从清净的空性而来,我们也回到清净的空性而去,所以人生只就是一个过程,让你历事练心的过程。
所以《楞严经》的想法认为,人生不是来受用的,来受用你就完了,就住在上面。《楞严经》认为人生是来历练的,利用你现前的因缘假相来断恶修善度众生。既然是来历练的,好坏都是历练。一个人也不要太多顺境了,有点逆境会产生一种出离的动力。所以,《楞严经》的思考,它在看人生是看到它的过去、现在、未来。
我们看第二段。我们刚开始学佛的时候是从业感缘起,我们从教理当中所遇到的思想是——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我们今生是由于过去的善业、恶业决定的,我们今生到来生去,也由于今生的善恶业又创造一个来生的果报,所以我们从这个善恶业当中培养慈善的心来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安住善业。
但是安住善业有一个缺点——因为业力你做不了主的,阿赖耶识做主,因为我们有无量无边的过去的善恶业力。所以你一个人以业力的思考,那你就很麻烦了,因为你活在阿赖耶识当中,你就没有主动权。那么我们从业力的思考要提升到真如的思考,你要观察:
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
我们把这个因缘的业力拨开来,看到了我们一念的清净心,我虽业障深重,但是业障也是因缘所生法,把它剥开来,看到我的心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诸佛虽然万德庄严,但是万德庄严也是因缘所生法,把它剥开来,佛的心也是清净本然。这个时候我们感觉到,自他无二,其体无别。所以,我们从这样的一个正念真如的觉悟,我们知道了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妄想本来没有的,真如是我们本具的,而安住真如。
这个时候,我们开始站在一个清净心的角度来面对人生,但是不要去排斥当下的因缘,因为你必须要假借现前的因缘来断恶修善度众生,去创造更美好的来生。
我们看第三、结劝。
整个《楞严经》就是对真如的观察,智慧的观察,这个观察叫作“乘”,它能够使令我们从痛苦的此岸而到达一个安乐的彼岸。我们刚开始,在《法华经》上说,我们从业感的思考是羊车跟鹿车,速度比较慢,结果是入道多辛苦、行道多退转。因为我们一般人是跟着感觉走,住在妄想,依止妄想来断恶修善度众生,那么这样子,过程当中我们会被外境牵动,因为妄想跟外境是牵动的,所以我们感到心中很多很多的障碍,也很容易退转。因为我们遇到好的环境我们就进步,遇到恶的因缘刺激我们就退转。因为我们活在妄想,就很容易被外境影响。
从《楞严经》的角度,大白牛车就是安住真如,是从本来无一物当中而产生你的成佛之道,这个时候,你的心是坚固的。修《楞严经》的人是怎么样?从被动变成主动。我们一个人不能安住真如,你大概就被过去的业力牵着走,你摆脱不了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一个大仓库,把过去生你所造的业都累积起来,把你所起的烦恼都累积起来。它要丢一个烦恼给你、丢一个业力给你,你就团团转了。
修《楞严经》的人就是,我不随你阿赖耶识而转,我安住一念清净心,你才能够跟过去彻底地切割。如果我们今天不能跟过去切割,你今生就很难修行,你就背负了无量的过去,那你就很辛苦。所以说,你的思考会影响到你的乘,就是做什么车子,会影响到你的进步的快慢。我们必须在平常就训练一个正念真如的思考,你临命终的时候才能够脱离你五蕴身心的干扰。所有的思想都是训练出来的,只要你愿意踏出第一步,你就会慢慢改变。
当然第一件事情——你先明白道理。反正我们的内心就是两个选择,第一、跟着妄想走,第二个、你跟着真如走,就这两个选择而已。跟着妄想走,你的心就躁动不安;跟着妄想走,你就启动了生死的力量,你很难摆脱过去。你即便今生努力用功,但是你不要忽略你过去生所造的业等着你。阿赖耶识你要摆脱不了它,我们就很难修行。
《楞严经》就是不随妄转,心常觉照、不随妄转,安住真如。你要告诉你自己,你本来没有烦恼,你本来没有罪业,你本来没有生死。你们真能相信这件事么?能相信啊——有大乘善根!你相信这个道理,你安住在这个道理,你后面的路就比较好走了,差很多,这叫称性起修。所以,我们现在,你修行的心态是很重要。
其实,我们刚开始一个初学者,今天你拜多少拜佛、你念了多少佛,其实这个事相不是关键。你看禅宗的人,见面道一句,你依何道理而住在此修行?道一句,他就知道你心住在哪里。他一看你还是活在妄想,掉头就走,“犹是阶下汉”,你根本没有上路。以古人的标准,你还活在妄想,你这个人还没上高速公路。别说到目的地,你还在市区打转,你还没有认清路头,你还没有资格谈修行。天台宗叫“缘修”,你跟三宝结结缘。你还没有把心带回家,你还没有找到涅盘的根本。你连根本都没有找到,它怎么会产生枝叶花果出来呢?
所以说,你平常喜欢拜佛,你还去拜佛;你平常喜欢持咒,你还持咒;你该做什么善法,布施、持戒、忍辱,你该做什么你还做什么。但是记住一句话——改变你的心态。不要再跟着妄想走,跟着你一念清净心走,你的生命就会产生重大变化,因为你的根本改变了。
你不是用沙来煮饭了,是用米来煮饭了。这个时候我们容易跟诸佛菩萨感应道交,因为佛菩萨的心也是活在真如,我们的心也是活在真如,那么这个叫心心相印,很容易感应道交。如果我们活在妄想,佛菩萨活在真如,那个很难感应的,本质不同嘛!所以,我们现在不是真实地证到真如,但是起码我们要随顺真如,我们要走在真如的道路上,已经开始随顺了。这个时候,我们开始看到未来的希望。
如果我们还是活在妄想,那我们看不到你的未来,看不到希望。因为你没有做出改变,那就是一个惑业苦,一种轮回的力量,还是被它牵动。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好好地去思考,我们的内心有真如的心、有妄想的心,到底你要做出什么样的选择。你做出选择以后,它会很直接地影响到我们来生的相貌,会影响到你临终的正念。
这个是我们要谈到的整个《楞严经》的大方向的思考,细节的部分我们明天再来介绍细节。
好,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http://www.yetianlian.net/yt120825/4469398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yetianlian.net。何以笙箫默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yetianlia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