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集《楞严经修学应用》
《修学应用》。诸位法师慈悲,诸位在家菩萨,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放掌。
我们这次的主题,就是有关《楞严经》在我们日常修行上的应用。在讲这个内涵之前,我们必须把《楞严经》在整个大乘佛教的定位做一个简单的说明。
佛教的修行是有一定次第的,不是说成佛之道是马上成就的,它是有一个阶梯一个阶梯上去的。在古德对大乘佛法的判教,是把大乘佛法分成三个主要的次第。
第一个就是安乐道。我们最初修学佛法的时候是仰仗过去的善根,我们看到三宝起欢喜心,从皈依三宝、深信业果开始勉强自己断恶修善。所以我们刚开始的修学主要的思想就是一种善业的修学,我们告诉自己不能去造恶,勉强自己去造善,所以我们的心是以善业为主。那么从善业的修学当中,慢慢地去创造一个来生安乐的果报,在生命当中慢慢地去创造来生的安乐。
但是这样的安乐道有一个问题,在《楞严经》上说,我们依止一种善念,这个善念是怎么样?是向外攀缘的、是向外追求的。所以我们在修学善业的时候,我们有两种过失,第一个不得自在,因为你要去布施、持戒、忍辱,你要假借外在环境的具足,如果没有好的环境我们就没有办法去造作善业了。所以在整个修学当中,完全不能够操之在我的,因为你心随境转。所以我们会觉得外境不断地变化,你看昨天的因缘跟今天的不同,今天跟明天不同。所以当我们在修学善业的时候,我们的心是躁动不安、不安稳性的,就不得自在。
第二个,你的心不得圆满。因为当我们的心开始住在外境的时候,它是产生对立的。我们帮助了某甲,我们就忽略了某乙。所以这个善业的修行它的两大过失,第一个不得自在,第二个不得圆满。
第二个解脱道。所以我们刚开始从业力的修学中的安乐道慢慢提升到第二个阶段叫作解脱道。解脱道的根本思想就是,你要从一个善念、一个慈善的心提升到一个觉悟的心,你必须要有一种智慧的观照。这个观照不是向外观照,是向内观照你的内心的一念清净心,何其自性本自清净。我们以前在修学善业的时候,心中是没有家的感觉了,一直整天向外攀缘,所以我们会躁动不安。到了解脱道的时候,我们的心是向内安住的,依一念的清净的不生灭心来面对人生的因缘。这个时候外面的因缘怎么变化,你心是不动的。
所以从一个善业的修学要转成一种清净心的修学,就是开始慢慢慢慢,我们不但是创造来生的安乐而已,我们开始去熄灭生死的轮回,因为你心不动,生死的业力慢慢慢慢就消失掉了。因为生死是攀缘心带动的,你心一定要动,你才会有生死的。所以我们从一种躁动不安的心转成一种清净的寂静的心,这个时候生死的十二因缘开始逆转,我们以前是顺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生老病死,那么这个时候开始无明灭则行灭,乃至于生老病死灭。所以我们慢慢慢慢地从善业的修学而转成一种清净心的修学,就是我们一般说的从安乐道到解脱道。
第三个阶段,从解脱道再提升为菩提道,除了一念的清净心的观照,再加上我们菩萨大悲的愿力跟善巧方便,广度众生。从清净心当中再升为菩提心,这个就是慈悲心的问题、善巧方便的问题了。所以整个大乘佛教我们是分成安乐道、解脱道跟菩提道这三个重点。
身为《楞严经》它的主要思想是在第二个,就是解脱道。我们透过本经的修学,会让一个躁动不安的心找到一个安稳的家,把心带回家。三界是不安稳的。我相信每一个人到了这个年龄,你会感觉到生命是变化的,我们是活在一个动态的生命,我们很难去抓住某一个东西,包括某一个人,包括某一件事情,我们会看到今天跟昨天是有差异的,我们也可以预测今天跟明天一定不同。
那么在整个生灭变化的三界当中,我们如何找到一个自己内心安住的家?这个是本经的修学重点——菩萨云何应住?从安住当中才来谈到菩萨的调伏其心。所以说本经的一个重点就是从安乐道到解脱道。那么当然,如果我们《楞严经》安定了,那你有因缘学《法华经》跟《华严经》,广泛地说明菩萨道的善巧跟大悲,那就从解脱道又提升到菩提道。所以本经的定位主要是发明一个菩萨的解脱道的修学内涵。
好,我们看经文。《修学应用》基本上分成六个主题,把整个《楞严经》的结构分成六篇,我们分成六个次第来跟大家研究。
第一个就是我们这次的主题叫《正见篇》。《正见篇》就是探讨一个大乘菩萨在行菩萨道的时候,你应该用什么样的思想跟智慧来观察你的人生,培养一个菩萨的正知见,这第一个。
第二个是《发心篇》。我们在行动之前一定是有一个愿力,菩萨应该怎么去发心,这个愿力才会坚固,才会圆满?这个是从《楞严经》的角度来探讨发心的问题。
第三个是止观。这个《止观篇》我们会讲到本经的二十五圆通,我们会摘录几个代表性的来讨论我们怎么真实地去回光返照,去正念真如,去把心带回家,这个是《止观篇》。
第四《念佛篇》。整个《楞严经》的正念真如的思想怎么应用到念佛上去,去达到临终的正念?这个是第四个主题《念佛篇》。
第五个《持戒篇》。菩萨的戒法是广泛的八万四千法门,我们在断恶修善度众生的时候,从《楞严经》菩萨是怎么样来安住,怎么样来调伏?这三个都是偏重在修行上,止观、念佛、持戒就是修行。
第六个《破障篇》就是说,当我们开始把心带回家的时候,我们的妄想会产生一定的反弹,包括外在的鬼神的障碍,包括我们内心的烦恼障,因为你那个时候真妄交攻。那么遇到障碍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来面对?从《楞严经》的角度,我们应该用怎么样的心态来面对所有的外障跟内障,这个是《破障篇》。
也就是说,甲一、甲二的正见、发心是整个大乘的道前基础,菩提心跟空正见,这个道前基础。三、四、五是整个菩萨的修学法门,菩萨的戒定慧跟菩萨的念佛。第六个就是当我们开始正式修行的时候,我们产生一定的正念,那么跟过去的妄想接触的时候,真妄交攻的时候,把妄想逼出来、把烦恼逼出来的时候,菩萨应该怎么去面对这个障碍的问题,破障。这个是我们把它分成六科,来跟大家讨论这部《楞严经》。
好,首先我们看第一个《正见篇》,看讲义的第二面。这个《正见篇》总共有三段,第一个是前言,第二个是正文,第三个结劝。前言当中我们先有两段,第一个为何建立正见,第二个如何建立正见。
就是说,我们在行菩萨道的时候为什么要建立正见呢?我们就去修就好了吗?你该布施就去布施,该持戒就持戒,该忍辱就忍辱,为什么要先建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呢?这个道理在哪里?我们先探讨建立正见的重要性。这以下有一段蕅益大师的开示,我们先合掌把它念一遍:
讨究佛法,第一要务,诸佛所师,所谓法也,况弟子乎?虽胜义法性,贵在亲证,倘非黄卷赤牍作标月指,示真实修行出要,何由得证胜义?试观外道,亦出家求出生死,不知正法,求升反坠。故不留心教典,饶勇猛精进,定成魔外。胁尊八十出家,昼观三藏,夜习禅思,乃有济。
有谬云:年少力强,宜习教典,年衰力弱,只堪念佛。岂年少不必念佛,年老不可习教,将谓如来教法,仅同举子业,博名利于半生者乎?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大士所以舍全身求半偈也。今佛法流布,赖迦叶阿难二祖,彻底悲心,人皆视作等闲。殊不知恒沙世界,无量劫中,妙法名字不可得而闻也!
这段是蕅益大师对所有初学菩萨的一段非常重要的开示。我们看讲义第三面分成三段。首先讲到建立正见的重要。蕅益大师说,讨论研究佛法对于一个初学者是第一要紧的事情。为什么这样讲呢?他举出了我们的佛陀来做证明,他说,身为一个佛陀他尚且要以法做老师,何况是我们弟子呢?
诸佛以法为师的意思就是说,我们从诸佛的因地来看,所有的佛陀都是从凡夫开始的。那么他为什么能够成佛呢?因为他因地的时候以法为师,因为他掌握了整个修行的道路,所以他才能够改变自己,从烦恼的心而转成一个清净心,他是要有方法的,佛教的修行是要讲究方法的,这叫道,这个道就是一个方法。那么他从因地的时候以法做老师,在果地上他也是以法师人。佛陀出世的目的并不是显现神通,就是把他自己走过的道路,通过文字相再开显给我们。所以说,佛陀不管是因地、不管是果地都必须要遵守这个修学的轨则。佛陀是我们的老师尚且如此,何况是我们做弟子的呢?这个地方是举出这样的一个例子。
这以下讲出它的道理,虽胜义法性贵在亲证,倘非黄卷赤牍作标月指,示真实修行出要,何由得证胜义?虽然说胜义法性,这个胜义法性指的是我们的清净的真如本性,就是我空法空的真如理。那么这个真实的道理当然可贵是在于亲证,而不在于言说的文字;但是身为一个初学者,假设我们没有透过黄卷赤牍(这个都是指的书籍),没有透过书籍的记载、这个文字的引导来当作一个标出月亮的指头,来指出修行的法要,那我们又怎么能够悟入真如法性呢?
这个地方就是说,佛陀之所以成佛,因为他觉悟了一个道理,一个真实的道理。但是这个道理以佛陀自受用来说是没有文字相的,离言说相的。但是离言说相他自己受用可以,他要灭度以后把这个道理流传后世就必须假借文字了,好像这个标月指,月亮在这边。那么这个指头不是月亮,但是我们透过指头的指导我们可以看得到月亮。也就是说,经典里面的文字全部不是真理,但是你从文字去体会,你可以把文字里面的道理读出来,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所以菩萨修学空假中三观的时候,你必须从这个文字里面去体会的。所以初学者假设没有文字的引导,那我们根本不知道东西南北。
初学者必须由文字来做引导的,这以下举出一个实际的例子。比方说外道跟佛弟子的差别,你看外道他们也是出家,希望能够了生死。但是他没有一个正确的方法,所以他们虽然想要求解脱,最后的结果反而是堕落。为什么?因为不留心大乘的教典,即便勇猛精进,到最后是天魔外道。
我们一般人不看经典,对人生的看法大致上是两种看法:一种是断灭见,一种是常见。断灭见是反正人死如灯灭,所以从人死如灯灭当中产生及时行乐了,他不相信有来生。第二个就是常见,我们相信在宇宙当中有一个常住的主宰者,比方说上帝、比方说天神,他可以主导我们的生命,所以我们透过对上帝、天神的祈祷,我们就能够趋吉避凶、离苦得乐,这两个都是错误的。其实你的快乐跟痛苦是你自己的内心决定的,你生命的抉择,你选择做跟不做,那么这样的一个业力的形成才是真正你生命的主导者。所以说当我们不能够了解教理的时候,我们的心是向外攀缘的,是跟着感觉走的。
那么相反来说,胁尊者八十出家,昼观三藏,夜习禅思,乃有济。这个胁尊者,佛灭度以后六百年,他八十岁才出家,那么在这种年老力衰的情况之下,他因为白天看经典去明白道理,晚上根据这个道理来修习止观,最后才成就阿罗汉果。
你看,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外道在年轻的时候出家,在精神体力那么旺盛的情况之下,这么强的出离心,但是因为他不明白道理,结果是求生反坠。佛弟子他在八十岁出家,他用的精神体力很有限,但是他掌握了生命的一个重要的关键,结果他成功了。
这个道理是说,宇宙人生是有一定的轨则的,诸法因缘生。你看,太阳它一定是从东边出来,晚上从西边下去。你从来没有一天说,太阳从西边出来,从东边下去,不可能!你看月亮,它是初一的时候最小,到十五的时候变最大,大到一定的程度它又开始变小。你看海水它涨潮,它涨到一定的程度,它又开始退潮、退潮、退潮,退到一定的程度又涨潮、涨潮、涨潮……一个真实明白道理的人看宇宙人生的万事万物,你会发觉人生是有一定的轨则的。这个轨则就是所谓的佛教说的流转门跟还灭门。我们之所以不断地流转生死,这个背后也有一定的轨则,诸佛菩萨能够安住在安乐解脱,他掌握了一个解脱的轨则。
所以人生虽然是在不断地变化,但是在变化当中后面是有一个道理的,一个人会堕落是有道理的,一个人会往生也是有道理的。所以我们今天读圣贤书,就是把那个我们为什么会堕落,我们为什么会往生,我们为什么会成佛,你要把那个道理掌握住了,这人生就在你掌握当中了。
我们一个人只有两种情况,第一个用智慧来观察人生,第二个用直觉去面对人生,跟着感觉走嘛,我高兴怎么做就怎么做,那这个人就没什么希望了,就是佛教说的闭着眼睛过活,他完全不用智慧来观察人生的,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当然这个人无量无边的生死在等着他了。
所以我们从经典的学习,我们打开我们的智慧眼,我们知道我们这样做未来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我们那样做未来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所以你掌握了一个痛苦的道理跟快乐的道理,你才有资格谈修行。所以我们在修行当中,是先打开眼睛,然后才有行动的,因为人生是有它的轨则的。十法界的因缘果报背后的确是有它的轨则的。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如果说闭着眼睛修行,结果就跟外道一样,求生反坠。虽然花了很多精神体力,但是结果却是堕落。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研究道理了,就是我们说的“欲知山上路,须问过来人”,爬山,没有一个人说不用看地图就可以爬山的,爬到最后爬到老虎洞去了。所以这个地方是讲到修学是要尊重传承,历代祖师所留下的这些开示的法语。
看第二段,就讲出当初的一个错误的知见,有谬云,年少力强,宜习教典,年衰力弱,只堪念佛。这个是在当时明朝有一个错误的观念说,你年纪轻,精神体力好,你应该研究教理啊,去明白人生的道理;假设你年纪老了,体力衰了,好好念佛就好,什么道理都不用明白,一句佛号念到底了。那么这种思想在蕅益大师来看是非常严重的错误。
他说,岂年少不必念佛,年老不可习教,难道年纪轻的人只研究教理而不念佛吗?或者念佛而不研究教理吗?教理就像一个人的眼睛,念佛就像一个人的脚,这个眼睛跟脚,我们随时随刻两个都要配合的,没有一个人是靠眼睛走路的,也没有一个人是闭着眼睛可以走路的。所以我们不能够把教理当作一个,好像如来的教法是为了应付考试的一个举子业,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的文章,来博取功名于半生,好像教理是讲给别人听的一样,不是这个意思。
这个不重视教理,当然末法时代很严重,但是最严重的是净土宗这一块。我觉得蕅益大师讲这个思想,“年少力强宜习教典,年衰力弱只堪念佛”,这句话对净土宗的伤害是非常大的,到现在都还在受伤。我们净土宗在整个大乘佛教当中,到了末法时代衰败得特别厉害,主要的原因就是修净土的人完全不明白人生的道理。佛号是一个广大的无量光无量寿,但是问题是,是谁去念这句佛号是很重要。你是用一念心去念这个佛号,能念的心是主导者。
我们现在问大家一个问题,你念一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地方有两种力量,第一个能念的心,第二个所念的佛,谁是主动谁是被动?当然你的心是主动嘛!佛是被动配合的。佛陀度化众生是有条件的度化众生,这个地方修净土宗的人,你绝对要认识一个道理:佛陀对我们的救拔是在因缘的情况下救拔,诸法因缘生是整个大乘佛教的共识,你违背了诸法因缘生,那你就不是佛教徒了。我们看经典上讲到感应道交,众生心垢净,然后菩萨影现中;是人终时,心不颠倒,然后即得往生阿弥陀佛国土。佛陀对我们的救拔,是在我们正念分明的情况之下才能够产生救拔的。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句佛号,在一百个人的内心当中,在一千个人念的时候,它产生的效果会不一样。这个就是诸法因缘生,你内心的准备是很重要。
我们当然不可能广泛地学习,但是我个人认为修净土宗的人你至少要明白三个道理,你才可以去念这个佛号。
第一个,你要能够了解弥陀,阿弥陀佛的功德有哪些?你念这句佛号背后有四十八愿,你四十八愿完全不懂,你很难产生一个强烈的皈依心,念佛最重要就是一心归命通身靠倒,临命终的时候顺从本愿,但问题是你对本愿完全不了解。信心是建立在正见的基础之上才有所谓的信心,所以你对四十八愿完全不熟悉的人,你这个佛号念起来是没有力量的,所以你要了解弥陀。
第二个你要了解净土,念佛不是目的,你是为了求生净土才念佛的,这个不要忘了。所以念佛是有愿力的,是有目标的,我们不是为了念佛而念佛的,我们是为了求生净土而念佛的。所以你对净土一无所知,你说我来生要去的地方我完全不了解,但是我很想要去,不合乎道理,不可能!我们不可能对一个陌生的东西产生愿力,不可能!你说我要移民到美国去,我对美国一无所知,不可能有这种事情!所以你要能够了解弥陀,你才能产生一种坚定的愿力,我一定要往生,我一定要厌离娑婆世界,就是明白净土的庄严。了解弥陀、了解净土。
第三个,你要了解你自己。临命终的时候不是简单的因缘哪,你过去生的业力,你今生的烦恼,到临命终的时候腊月三十算总账,它不会跟你客气的,所以临命终的时候是百感交集的,善恶交攻。我们造了很多善,但是可也造了很多恶。你面对你内心的状态,你菩萨怎么安住?你一定要把你的问题调伏了,佛力才会进来的。没有一个人是在颠倒的情况往生的,没有一个人。问题不是佛陀要不要救拔你,佛陀是在一个有因缘的情况之下才能够产生救拔的,如果说你不管颠倒也好,你不管正念也好,佛陀一定可以救你,那这样子净土宗变成他生,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就是离开你一念心性之外有一个决定性的力量,它可以控制你的生命。那这个净土宗变成他生的思想喽,他生就是外道、上帝的思想啦!
所以净土宗的感应道交是要建立在诸法因缘生的情况之下,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做好正念的准备,佛陀的力量才能够进来。我必须强调一个观念,感应道交是双方面的事情,佛力是准备好了,我们准备好了没有?我们的正念准备好了没有?我们的信愿行三资粮准备好了没有?感应道交是双方面的事情。如果我们没有准备,佛陀可以把我们这件事办好,那我们现在就不会再流转了,是不是这个道理?所以,你除了了解弥陀、了解净土,第三个你要了解自己。
我们不可能广泛学习,经典太多,但是你一定要知道如何了解弥陀,建立信心,如何了解净土,建立你的愿力,第三个如何了解自己,破除你身心的障碍。我个人觉得这三个缺一不可,缺一不可。
这就是我们研究教理,我们所有的障碍都是来自于自己。你最大的敌人是你自己的妄想,你不了解它,你不是它的对手的。你跟它硬对硬地硬碰,那就《楞严经》说的,妄想是什么东西啊?那无始劫来熏习所成,你不是今天才打妄想,你过去生无量劫的生命,你每一生都打妄想累积到现在,佛号是今生才成立的,你是它的对手吗?你小孩子跟大人打架。
所以你要没有用智慧去观它,那你面对妄想,那你肯定糟糕了,因为它是熟境界,佛号是生境界。所以说,我们要保证临终的正念,你一定要了解什么是妄想,你了解它你就不怕它了,你就能不为妄转。只有一个方法,了解什么是妄想,你才能够超越它。所以这个地方讲到净土宗也是要研究教理,因为你要调伏你自己的妄想,你才能够把佛号持好。
好,看最后的总结。我们对大乘佛法的熏习,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大士所以舍全身求半偈也。当然每一个人善根不同了,同样在娑婆世界末法时代,有些人的确善根特强,他听几次就懂;有些人的善根栽培不够,他听了几次还是觉得似懂非懂,但是没关系。你每一次的听闻绝对不会白费,因为这个法都进入到你的心中了。我们所有的人会懂,也是从不懂过来的。你说书到今生读已迟,那你今生不读不是更迟吗,对不对?就像印刷一样嘛,你印第一次、印第二次、印第三次,我们不要羡慕别人善根深,反正我们就不断地从因地上栽培。所以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听闻佛法绝对不会白费的。你听进去它就生生世世跟着你了,你到哪里去它永远跟着你,他的这个善根表现出来那是时节因缘的问题。
我们佛法的流布是靠初祖的迦叶尊者,迦叶尊者是第一代祖师了,佛陀灭度以后第一代祖师迦叶尊者,第二代祖师阿难尊者,这两个祖师的彻底的大悲心。但是我们对于历代祖师把佛陀经典的这样的整理跟结集,我们把它当作是一个平常的事情,不知道珍惜。但事实上,在恒沙世界当中,这个是讲到空间,在时间上,我们经历了无量劫,我们要听闻到大乘佛法的文字,是不可得而闻也。
因为我们大部分都在畜生道,或者到天上去嘛!你在人间你要遇到佛法的住世。所以我们在过去的无量生命当中,要善得人身,要遇到佛法的住世,你要能够放下万缘来听一堂课程,在我们过去的生命当中这种机会是不会太多的,不会太多的。所以我们以前栽培善根的时间太少,我们打妄想的时间太多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永远不能够摆脱自己的感觉跟妄想,因为我们的时间太短了。但是只要我们愿意努力,这个因缘会改变的,因为一入耳根永为道种。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佛教的因缘观是三块,过去的因缘产生现在的因缘,现在的因缘又引生来生的因缘。我们从今生来看,我们要继承过去。所以人生的问题就是,我们很难摆脱过去,这是个严重的问题,因为过去生所留下的痕迹,包括烦恼、包括业力,会不断地干扰我们。你看我们讲心跟境,我们的业力创造了外境,这个外境又牵动了内心,又去造业,造业的时候又创造了一个来生的外境,这个外境又牵动了内心……你看境去引生心,心又创造另外一个境,到来生的时候,你遇到这个境,你继续造业。那我看我们轮回性这个力量,心境的一种恶性循环,那怎么改变?先改变内心还是改变环境?是的,要改变内心,因为这个外境是被动的嘛。你一定是从内心的觉悟,你才能够从现在的因缘跳出去。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就是舍卫国的波斯匿王,他领导一个兵强马壮的国家,在印度的十六小国当中它是非常强大的国家,所以很多小国要巴结它了。那么隔壁的小国家就送了波斯匿王五百只白鹤,这个波斯匿王很欢喜,就把这五百只白鹤安住在舍卫国祇桓精舍隔壁的山林里面。波斯匿王度假的时候就到这个森林里面去欣赏这五百只白鹤的飞翔。那么这五百只白鹤平时在空中飞翔,但是当佛陀在精舍说法的时候,这五百只白鹤就停下来,在树上聆听佛陀的开示。时间久了以后,诶,这个一入耳根永为道种,佛法的文字相,每一个文字相都带着佛法的道理在里面,文以载道,所以经过这个白鹤的思惟消化以后,它把文字的道理转成它内心的道理,转成心中的观照。
后来有一天这五百只白鹤在空中飞翔的时候,遇到了猎人用网子全部把它网住,就全部被杀死。杀死以后,波斯匿王很伤心啊,就问佛陀说,这五百只白鹤往生到哪里去了?佛陀说,这五百只白鹤因为听法的关系而心开意解,往生到忉利天去了。当天晚上,因为天人他是有神通的,他一到天上以后第一件事情,他会知道他为什么会往生到天上,他会知道,因为佛陀的教化。所以他以感恩心,晚上的时候来到精舍跟佛陀顶礼。佛陀为说四谛法门,讲到无常无我的道理,这五百只白鹤转成的天人当下证得初果,向佛陀顶礼以后又飞到天上去了。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堕入到畜生道是很难跳脱出来的,尤其是这种钝根的人。我们一个人不听经会有什么缺点?你那个明了的心会变成钝性,菩萨有一种钝根菩萨(跟利根菩萨),就是他没感觉,你跟他讲什么道理,他没感觉。他看到春观百花开,秋睹黄叶落,他也没感觉。那我们听经的人他的心有一种明了性,他是一种利根菩萨,他能够借事显理,他从事相的变化马上觉悟到道理而产生生命的调伏跟改变。
如果我们今天没有听经的人,你一旦堕入到畜生道你就很难出来了。你堕入到逆境当中,不要说畜生道,就算你在人间你遇到一个恶因缘,你没有智慧的人你也很难跳脱出来。你不能在生命当中产生扭转的力量,也就是说,一个没有智慧的人,他生命是永远被动的,他必须在好的环境他才可以修学,他必须在一个好的环境他才可以增上。一个利根菩萨,不管外境是好的是坏的,对他来说顺逆皆方便,因为他有一个敏锐的智慧来突破障碍。
你看比方说五百只白鹤,它虽然有业障,但这些白鹤善根强,他能够从白鹤的身很快地转成天上的果报,从天上的果报很快地转成初果。有些人生命的改变是很快的,你看他学佛没几年,他进步很快。有些人学佛了三十年,你看他这样子,还是这副德性,这个问题跟你的智慧有关系,因为你没有真正觉悟嘛,你还是活在信仰当中,你还是用信仰的心来学佛,那你进步就很慢啊。
我要提醒大家,不是说你先学佛你就先成佛,先走的人不一定先到家,这跟你这个乘有关系,三乘,成佛之道,这个法门,你的思考模式、你的智能就是车乘,你看你去OFFICE(办公室),你骑脚踏车可不可以到OFFICE?当然可以啊!你坐汽车也可以到OFFICE,哪一个快?当然汽车快。你培养一个好的思考模式,你在突破障碍的时候,在整个修学当中你就会进步快,因为你坐了一个快速的车乘。
我们绝对不能让自己变成一个钝根的菩萨,那就很糟糕了,你永远活在生命的等流性,你昨天是怎么样,你今天还怎么样,明天还怎么样。从佛教的因缘观察,你宁可烦恼重、善根强,你宁可这样子,因为你烦恼重,你善根强,你还是可以突破。也不要说烦恼淡薄、善根钝,不要这样,这个不好。
所以说,你的生命的改变是来自于你真实的觉悟、真实的智慧,你才可以产生一个强大的改变,而这个智慧怎么来的?是听闻佛法来的,没有其它的方法。
因为在我们的生命经验当中,很难得到这样的智慧,一定要佛陀的出世说法,一定要历代祖师把佛陀说的法加以整理,然后代代相传,这个忏公师父常说,佛祖一脉相承的佛法,它是有传承的。这个就是我们要研究教理的目的,就是从这个地方得到宝贵的生命的智慧,知道什么因缘是堕落的因缘,什么因缘是解脱的因缘。
我们先休息十分钟,时间到了。
http://www.yetianlian.net/yt120825/4469398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yetianlian.net。何以笙箫默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yetianlian.net
我们这次的主题,就是有关《楞严经》在我们日常修行上的应用。在讲这个内涵之前,我们必须把《楞严经》在整个大乘佛教的定位做一个简单的说明。
佛教的修行是有一定次第的,不是说成佛之道是马上成就的,它是有一个阶梯一个阶梯上去的。在古德对大乘佛法的判教,是把大乘佛法分成三个主要的次第。
第一个就是安乐道。我们最初修学佛法的时候是仰仗过去的善根,我们看到三宝起欢喜心,从皈依三宝、深信业果开始勉强自己断恶修善。所以我们刚开始的修学主要的思想就是一种善业的修学,我们告诉自己不能去造恶,勉强自己去造善,所以我们的心是以善业为主。那么从善业的修学当中,慢慢地去创造一个来生安乐的果报,在生命当中慢慢地去创造来生的安乐。
但是这样的安乐道有一个问题,在《楞严经》上说,我们依止一种善念,这个善念是怎么样?是向外攀缘的、是向外追求的。所以我们在修学善业的时候,我们有两种过失,第一个不得自在,因为你要去布施、持戒、忍辱,你要假借外在环境的具足,如果没有好的环境我们就没有办法去造作善业了。所以在整个修学当中,完全不能够操之在我的,因为你心随境转。所以我们会觉得外境不断地变化,你看昨天的因缘跟今天的不同,今天跟明天不同。所以当我们在修学善业的时候,我们的心是躁动不安、不安稳性的,就不得自在。
第二个,你的心不得圆满。因为当我们的心开始住在外境的时候,它是产生对立的。我们帮助了某甲,我们就忽略了某乙。所以这个善业的修行它的两大过失,第一个不得自在,第二个不得圆满。
第二个解脱道。所以我们刚开始从业力的修学中的安乐道慢慢提升到第二个阶段叫作解脱道。解脱道的根本思想就是,你要从一个善念、一个慈善的心提升到一个觉悟的心,你必须要有一种智慧的观照。这个观照不是向外观照,是向内观照你的内心的一念清净心,何其自性本自清净。我们以前在修学善业的时候,心中是没有家的感觉了,一直整天向外攀缘,所以我们会躁动不安。到了解脱道的时候,我们的心是向内安住的,依一念的清净的不生灭心来面对人生的因缘。这个时候外面的因缘怎么变化,你心是不动的。
所以从一个善业的修学要转成一种清净心的修学,就是开始慢慢慢慢,我们不但是创造来生的安乐而已,我们开始去熄灭生死的轮回,因为你心不动,生死的业力慢慢慢慢就消失掉了。因为生死是攀缘心带动的,你心一定要动,你才会有生死的。所以我们从一种躁动不安的心转成一种清净的寂静的心,这个时候生死的十二因缘开始逆转,我们以前是顺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生老病死,那么这个时候开始无明灭则行灭,乃至于生老病死灭。所以我们慢慢慢慢地从善业的修学而转成一种清净心的修学,就是我们一般说的从安乐道到解脱道。
第三个阶段,从解脱道再提升为菩提道,除了一念的清净心的观照,再加上我们菩萨大悲的愿力跟善巧方便,广度众生。从清净心当中再升为菩提心,这个就是慈悲心的问题、善巧方便的问题了。所以整个大乘佛教我们是分成安乐道、解脱道跟菩提道这三个重点。
身为《楞严经》它的主要思想是在第二个,就是解脱道。我们透过本经的修学,会让一个躁动不安的心找到一个安稳的家,把心带回家。三界是不安稳的。我相信每一个人到了这个年龄,你会感觉到生命是变化的,我们是活在一个动态的生命,我们很难去抓住某一个东西,包括某一个人,包括某一件事情,我们会看到今天跟昨天是有差异的,我们也可以预测今天跟明天一定不同。
那么在整个生灭变化的三界当中,我们如何找到一个自己内心安住的家?这个是本经的修学重点——菩萨云何应住?从安住当中才来谈到菩萨的调伏其心。所以说本经的一个重点就是从安乐道到解脱道。那么当然,如果我们《楞严经》安定了,那你有因缘学《法华经》跟《华严经》,广泛地说明菩萨道的善巧跟大悲,那就从解脱道又提升到菩提道。所以本经的定位主要是发明一个菩萨的解脱道的修学内涵。
好,我们看经文。《修学应用》基本上分成六个主题,把整个《楞严经》的结构分成六篇,我们分成六个次第来跟大家研究。
第一个就是我们这次的主题叫《正见篇》。《正见篇》就是探讨一个大乘菩萨在行菩萨道的时候,你应该用什么样的思想跟智慧来观察你的人生,培养一个菩萨的正知见,这第一个。
第二个是《发心篇》。我们在行动之前一定是有一个愿力,菩萨应该怎么去发心,这个愿力才会坚固,才会圆满?这个是从《楞严经》的角度来探讨发心的问题。
第三个是止观。这个《止观篇》我们会讲到本经的二十五圆通,我们会摘录几个代表性的来讨论我们怎么真实地去回光返照,去正念真如,去把心带回家,这个是《止观篇》。
第四《念佛篇》。整个《楞严经》的正念真如的思想怎么应用到念佛上去,去达到临终的正念?这个是第四个主题《念佛篇》。
第五个《持戒篇》。菩萨的戒法是广泛的八万四千法门,我们在断恶修善度众生的时候,从《楞严经》菩萨是怎么样来安住,怎么样来调伏?这三个都是偏重在修行上,止观、念佛、持戒就是修行。
第六个《破障篇》就是说,当我们开始把心带回家的时候,我们的妄想会产生一定的反弹,包括外在的鬼神的障碍,包括我们内心的烦恼障,因为你那个时候真妄交攻。那么遇到障碍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来面对?从《楞严经》的角度,我们应该用怎么样的心态来面对所有的外障跟内障,这个是《破障篇》。
也就是说,甲一、甲二的正见、发心是整个大乘的道前基础,菩提心跟空正见,这个道前基础。三、四、五是整个菩萨的修学法门,菩萨的戒定慧跟菩萨的念佛。第六个就是当我们开始正式修行的时候,我们产生一定的正念,那么跟过去的妄想接触的时候,真妄交攻的时候,把妄想逼出来、把烦恼逼出来的时候,菩萨应该怎么去面对这个障碍的问题,破障。这个是我们把它分成六科,来跟大家讨论这部《楞严经》。
好,首先我们看第一个《正见篇》,看讲义的第二面。这个《正见篇》总共有三段,第一个是前言,第二个是正文,第三个结劝。前言当中我们先有两段,第一个为何建立正见,第二个如何建立正见。
就是说,我们在行菩萨道的时候为什么要建立正见呢?我们就去修就好了吗?你该布施就去布施,该持戒就持戒,该忍辱就忍辱,为什么要先建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呢?这个道理在哪里?我们先探讨建立正见的重要性。这以下有一段蕅益大师的开示,我们先合掌把它念一遍:
讨究佛法,第一要务,诸佛所师,所谓法也,况弟子乎?虽胜义法性,贵在亲证,倘非黄卷赤牍作标月指,示真实修行出要,何由得证胜义?试观外道,亦出家求出生死,不知正法,求升反坠。故不留心教典,饶勇猛精进,定成魔外。胁尊八十出家,昼观三藏,夜习禅思,乃有济。
有谬云:年少力强,宜习教典,年衰力弱,只堪念佛。岂年少不必念佛,年老不可习教,将谓如来教法,仅同举子业,博名利于半生者乎?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大士所以舍全身求半偈也。今佛法流布,赖迦叶阿难二祖,彻底悲心,人皆视作等闲。殊不知恒沙世界,无量劫中,妙法名字不可得而闻也!
这段是蕅益大师对所有初学菩萨的一段非常重要的开示。我们看讲义第三面分成三段。首先讲到建立正见的重要。蕅益大师说,讨论研究佛法对于一个初学者是第一要紧的事情。为什么这样讲呢?他举出了我们的佛陀来做证明,他说,身为一个佛陀他尚且要以法做老师,何况是我们弟子呢?
诸佛以法为师的意思就是说,我们从诸佛的因地来看,所有的佛陀都是从凡夫开始的。那么他为什么能够成佛呢?因为他因地的时候以法为师,因为他掌握了整个修行的道路,所以他才能够改变自己,从烦恼的心而转成一个清净心,他是要有方法的,佛教的修行是要讲究方法的,这叫道,这个道就是一个方法。那么他从因地的时候以法做老师,在果地上他也是以法师人。佛陀出世的目的并不是显现神通,就是把他自己走过的道路,通过文字相再开显给我们。所以说,佛陀不管是因地、不管是果地都必须要遵守这个修学的轨则。佛陀是我们的老师尚且如此,何况是我们做弟子的呢?这个地方是举出这样的一个例子。
这以下讲出它的道理,虽胜义法性贵在亲证,倘非黄卷赤牍作标月指,示真实修行出要,何由得证胜义?虽然说胜义法性,这个胜义法性指的是我们的清净的真如本性,就是我空法空的真如理。那么这个真实的道理当然可贵是在于亲证,而不在于言说的文字;但是身为一个初学者,假设我们没有透过黄卷赤牍(这个都是指的书籍),没有透过书籍的记载、这个文字的引导来当作一个标出月亮的指头,来指出修行的法要,那我们又怎么能够悟入真如法性呢?
这个地方就是说,佛陀之所以成佛,因为他觉悟了一个道理,一个真实的道理。但是这个道理以佛陀自受用来说是没有文字相的,离言说相的。但是离言说相他自己受用可以,他要灭度以后把这个道理流传后世就必须假借文字了,好像这个标月指,月亮在这边。那么这个指头不是月亮,但是我们透过指头的指导我们可以看得到月亮。也就是说,经典里面的文字全部不是真理,但是你从文字去体会,你可以把文字里面的道理读出来,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所以菩萨修学空假中三观的时候,你必须从这个文字里面去体会的。所以初学者假设没有文字的引导,那我们根本不知道东西南北。
初学者必须由文字来做引导的,这以下举出一个实际的例子。比方说外道跟佛弟子的差别,你看外道他们也是出家,希望能够了生死。但是他没有一个正确的方法,所以他们虽然想要求解脱,最后的结果反而是堕落。为什么?因为不留心大乘的教典,即便勇猛精进,到最后是天魔外道。
我们一般人不看经典,对人生的看法大致上是两种看法:一种是断灭见,一种是常见。断灭见是反正人死如灯灭,所以从人死如灯灭当中产生及时行乐了,他不相信有来生。第二个就是常见,我们相信在宇宙当中有一个常住的主宰者,比方说上帝、比方说天神,他可以主导我们的生命,所以我们透过对上帝、天神的祈祷,我们就能够趋吉避凶、离苦得乐,这两个都是错误的。其实你的快乐跟痛苦是你自己的内心决定的,你生命的抉择,你选择做跟不做,那么这样的一个业力的形成才是真正你生命的主导者。所以说当我们不能够了解教理的时候,我们的心是向外攀缘的,是跟着感觉走的。
那么相反来说,胁尊者八十出家,昼观三藏,夜习禅思,乃有济。这个胁尊者,佛灭度以后六百年,他八十岁才出家,那么在这种年老力衰的情况之下,他因为白天看经典去明白道理,晚上根据这个道理来修习止观,最后才成就阿罗汉果。
你看,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外道在年轻的时候出家,在精神体力那么旺盛的情况之下,这么强的出离心,但是因为他不明白道理,结果是求生反坠。佛弟子他在八十岁出家,他用的精神体力很有限,但是他掌握了生命的一个重要的关键,结果他成功了。
这个道理是说,宇宙人生是有一定的轨则的,诸法因缘生。你看,太阳它一定是从东边出来,晚上从西边下去。你从来没有一天说,太阳从西边出来,从东边下去,不可能!你看月亮,它是初一的时候最小,到十五的时候变最大,大到一定的程度它又开始变小。你看海水它涨潮,它涨到一定的程度,它又开始退潮、退潮、退潮,退到一定的程度又涨潮、涨潮、涨潮……一个真实明白道理的人看宇宙人生的万事万物,你会发觉人生是有一定的轨则的。这个轨则就是所谓的佛教说的流转门跟还灭门。我们之所以不断地流转生死,这个背后也有一定的轨则,诸佛菩萨能够安住在安乐解脱,他掌握了一个解脱的轨则。
所以人生虽然是在不断地变化,但是在变化当中后面是有一个道理的,一个人会堕落是有道理的,一个人会往生也是有道理的。所以我们今天读圣贤书,就是把那个我们为什么会堕落,我们为什么会往生,我们为什么会成佛,你要把那个道理掌握住了,这人生就在你掌握当中了。
我们一个人只有两种情况,第一个用智慧来观察人生,第二个用直觉去面对人生,跟着感觉走嘛,我高兴怎么做就怎么做,那这个人就没什么希望了,就是佛教说的闭着眼睛过活,他完全不用智慧来观察人生的,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当然这个人无量无边的生死在等着他了。
所以我们从经典的学习,我们打开我们的智慧眼,我们知道我们这样做未来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我们那样做未来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所以你掌握了一个痛苦的道理跟快乐的道理,你才有资格谈修行。所以我们在修行当中,是先打开眼睛,然后才有行动的,因为人生是有它的轨则的。十法界的因缘果报背后的确是有它的轨则的。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如果说闭着眼睛修行,结果就跟外道一样,求生反坠。虽然花了很多精神体力,但是结果却是堕落。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研究道理了,就是我们说的“欲知山上路,须问过来人”,爬山,没有一个人说不用看地图就可以爬山的,爬到最后爬到老虎洞去了。所以这个地方是讲到修学是要尊重传承,历代祖师所留下的这些开示的法语。
看第二段,就讲出当初的一个错误的知见,有谬云,年少力强,宜习教典,年衰力弱,只堪念佛。这个是在当时明朝有一个错误的观念说,你年纪轻,精神体力好,你应该研究教理啊,去明白人生的道理;假设你年纪老了,体力衰了,好好念佛就好,什么道理都不用明白,一句佛号念到底了。那么这种思想在蕅益大师来看是非常严重的错误。
他说,岂年少不必念佛,年老不可习教,难道年纪轻的人只研究教理而不念佛吗?或者念佛而不研究教理吗?教理就像一个人的眼睛,念佛就像一个人的脚,这个眼睛跟脚,我们随时随刻两个都要配合的,没有一个人是靠眼睛走路的,也没有一个人是闭着眼睛可以走路的。所以我们不能够把教理当作一个,好像如来的教法是为了应付考试的一个举子业,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的文章,来博取功名于半生,好像教理是讲给别人听的一样,不是这个意思。
这个不重视教理,当然末法时代很严重,但是最严重的是净土宗这一块。我觉得蕅益大师讲这个思想,“年少力强宜习教典,年衰力弱只堪念佛”,这句话对净土宗的伤害是非常大的,到现在都还在受伤。我们净土宗在整个大乘佛教当中,到了末法时代衰败得特别厉害,主要的原因就是修净土的人完全不明白人生的道理。佛号是一个广大的无量光无量寿,但是问题是,是谁去念这句佛号是很重要。你是用一念心去念这个佛号,能念的心是主导者。
我们现在问大家一个问题,你念一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地方有两种力量,第一个能念的心,第二个所念的佛,谁是主动谁是被动?当然你的心是主动嘛!佛是被动配合的。佛陀度化众生是有条件的度化众生,这个地方修净土宗的人,你绝对要认识一个道理:佛陀对我们的救拔是在因缘的情况下救拔,诸法因缘生是整个大乘佛教的共识,你违背了诸法因缘生,那你就不是佛教徒了。我们看经典上讲到感应道交,众生心垢净,然后菩萨影现中;是人终时,心不颠倒,然后即得往生阿弥陀佛国土。佛陀对我们的救拔,是在我们正念分明的情况之下才能够产生救拔的。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句佛号,在一百个人的内心当中,在一千个人念的时候,它产生的效果会不一样。这个就是诸法因缘生,你内心的准备是很重要。
我们当然不可能广泛地学习,但是我个人认为修净土宗的人你至少要明白三个道理,你才可以去念这个佛号。
第一个,你要能够了解弥陀,阿弥陀佛的功德有哪些?你念这句佛号背后有四十八愿,你四十八愿完全不懂,你很难产生一个强烈的皈依心,念佛最重要就是一心归命通身靠倒,临命终的时候顺从本愿,但问题是你对本愿完全不了解。信心是建立在正见的基础之上才有所谓的信心,所以你对四十八愿完全不熟悉的人,你这个佛号念起来是没有力量的,所以你要了解弥陀。
第二个你要了解净土,念佛不是目的,你是为了求生净土才念佛的,这个不要忘了。所以念佛是有愿力的,是有目标的,我们不是为了念佛而念佛的,我们是为了求生净土而念佛的。所以你对净土一无所知,你说我来生要去的地方我完全不了解,但是我很想要去,不合乎道理,不可能!我们不可能对一个陌生的东西产生愿力,不可能!你说我要移民到美国去,我对美国一无所知,不可能有这种事情!所以你要能够了解弥陀,你才能产生一种坚定的愿力,我一定要往生,我一定要厌离娑婆世界,就是明白净土的庄严。了解弥陀、了解净土。
第三个,你要了解你自己。临命终的时候不是简单的因缘哪,你过去生的业力,你今生的烦恼,到临命终的时候腊月三十算总账,它不会跟你客气的,所以临命终的时候是百感交集的,善恶交攻。我们造了很多善,但是可也造了很多恶。你面对你内心的状态,你菩萨怎么安住?你一定要把你的问题调伏了,佛力才会进来的。没有一个人是在颠倒的情况往生的,没有一个人。问题不是佛陀要不要救拔你,佛陀是在一个有因缘的情况之下才能够产生救拔的,如果说你不管颠倒也好,你不管正念也好,佛陀一定可以救你,那这样子净土宗变成他生,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就是离开你一念心性之外有一个决定性的力量,它可以控制你的生命。那这个净土宗变成他生的思想喽,他生就是外道、上帝的思想啦!
所以净土宗的感应道交是要建立在诸法因缘生的情况之下,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做好正念的准备,佛陀的力量才能够进来。我必须强调一个观念,感应道交是双方面的事情,佛力是准备好了,我们准备好了没有?我们的正念准备好了没有?我们的信愿行三资粮准备好了没有?感应道交是双方面的事情。如果我们没有准备,佛陀可以把我们这件事办好,那我们现在就不会再流转了,是不是这个道理?所以,你除了了解弥陀、了解净土,第三个你要了解自己。
我们不可能广泛学习,经典太多,但是你一定要知道如何了解弥陀,建立信心,如何了解净土,建立你的愿力,第三个如何了解自己,破除你身心的障碍。我个人觉得这三个缺一不可,缺一不可。
这就是我们研究教理,我们所有的障碍都是来自于自己。你最大的敌人是你自己的妄想,你不了解它,你不是它的对手的。你跟它硬对硬地硬碰,那就《楞严经》说的,妄想是什么东西啊?那无始劫来熏习所成,你不是今天才打妄想,你过去生无量劫的生命,你每一生都打妄想累积到现在,佛号是今生才成立的,你是它的对手吗?你小孩子跟大人打架。
所以你要没有用智慧去观它,那你面对妄想,那你肯定糟糕了,因为它是熟境界,佛号是生境界。所以说,我们要保证临终的正念,你一定要了解什么是妄想,你了解它你就不怕它了,你就能不为妄转。只有一个方法,了解什么是妄想,你才能够超越它。所以这个地方讲到净土宗也是要研究教理,因为你要调伏你自己的妄想,你才能够把佛号持好。
好,看最后的总结。我们对大乘佛法的熏习,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大士所以舍全身求半偈也。当然每一个人善根不同了,同样在娑婆世界末法时代,有些人的确善根特强,他听几次就懂;有些人的善根栽培不够,他听了几次还是觉得似懂非懂,但是没关系。你每一次的听闻绝对不会白费,因为这个法都进入到你的心中了。我们所有的人会懂,也是从不懂过来的。你说书到今生读已迟,那你今生不读不是更迟吗,对不对?就像印刷一样嘛,你印第一次、印第二次、印第三次,我们不要羡慕别人善根深,反正我们就不断地从因地上栽培。所以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听闻佛法绝对不会白费的。你听进去它就生生世世跟着你了,你到哪里去它永远跟着你,他的这个善根表现出来那是时节因缘的问题。
我们佛法的流布是靠初祖的迦叶尊者,迦叶尊者是第一代祖师了,佛陀灭度以后第一代祖师迦叶尊者,第二代祖师阿难尊者,这两个祖师的彻底的大悲心。但是我们对于历代祖师把佛陀经典的这样的整理跟结集,我们把它当作是一个平常的事情,不知道珍惜。但事实上,在恒沙世界当中,这个是讲到空间,在时间上,我们经历了无量劫,我们要听闻到大乘佛法的文字,是不可得而闻也。
因为我们大部分都在畜生道,或者到天上去嘛!你在人间你要遇到佛法的住世。所以我们在过去的无量生命当中,要善得人身,要遇到佛法的住世,你要能够放下万缘来听一堂课程,在我们过去的生命当中这种机会是不会太多的,不会太多的。所以我们以前栽培善根的时间太少,我们打妄想的时间太多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永远不能够摆脱自己的感觉跟妄想,因为我们的时间太短了。但是只要我们愿意努力,这个因缘会改变的,因为一入耳根永为道种。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佛教的因缘观是三块,过去的因缘产生现在的因缘,现在的因缘又引生来生的因缘。我们从今生来看,我们要继承过去。所以人生的问题就是,我们很难摆脱过去,这是个严重的问题,因为过去生所留下的痕迹,包括烦恼、包括业力,会不断地干扰我们。你看我们讲心跟境,我们的业力创造了外境,这个外境又牵动了内心,又去造业,造业的时候又创造了一个来生的外境,这个外境又牵动了内心……你看境去引生心,心又创造另外一个境,到来生的时候,你遇到这个境,你继续造业。那我看我们轮回性这个力量,心境的一种恶性循环,那怎么改变?先改变内心还是改变环境?是的,要改变内心,因为这个外境是被动的嘛。你一定是从内心的觉悟,你才能够从现在的因缘跳出去。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就是舍卫国的波斯匿王,他领导一个兵强马壮的国家,在印度的十六小国当中它是非常强大的国家,所以很多小国要巴结它了。那么隔壁的小国家就送了波斯匿王五百只白鹤,这个波斯匿王很欢喜,就把这五百只白鹤安住在舍卫国祇桓精舍隔壁的山林里面。波斯匿王度假的时候就到这个森林里面去欣赏这五百只白鹤的飞翔。那么这五百只白鹤平时在空中飞翔,但是当佛陀在精舍说法的时候,这五百只白鹤就停下来,在树上聆听佛陀的开示。时间久了以后,诶,这个一入耳根永为道种,佛法的文字相,每一个文字相都带着佛法的道理在里面,文以载道,所以经过这个白鹤的思惟消化以后,它把文字的道理转成它内心的道理,转成心中的观照。
后来有一天这五百只白鹤在空中飞翔的时候,遇到了猎人用网子全部把它网住,就全部被杀死。杀死以后,波斯匿王很伤心啊,就问佛陀说,这五百只白鹤往生到哪里去了?佛陀说,这五百只白鹤因为听法的关系而心开意解,往生到忉利天去了。当天晚上,因为天人他是有神通的,他一到天上以后第一件事情,他会知道他为什么会往生到天上,他会知道,因为佛陀的教化。所以他以感恩心,晚上的时候来到精舍跟佛陀顶礼。佛陀为说四谛法门,讲到无常无我的道理,这五百只白鹤转成的天人当下证得初果,向佛陀顶礼以后又飞到天上去了。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堕入到畜生道是很难跳脱出来的,尤其是这种钝根的人。我们一个人不听经会有什么缺点?你那个明了的心会变成钝性,菩萨有一种钝根菩萨(跟利根菩萨),就是他没感觉,你跟他讲什么道理,他没感觉。他看到春观百花开,秋睹黄叶落,他也没感觉。那我们听经的人他的心有一种明了性,他是一种利根菩萨,他能够借事显理,他从事相的变化马上觉悟到道理而产生生命的调伏跟改变。
如果我们今天没有听经的人,你一旦堕入到畜生道你就很难出来了。你堕入到逆境当中,不要说畜生道,就算你在人间你遇到一个恶因缘,你没有智慧的人你也很难跳脱出来。你不能在生命当中产生扭转的力量,也就是说,一个没有智慧的人,他生命是永远被动的,他必须在好的环境他才可以修学,他必须在一个好的环境他才可以增上。一个利根菩萨,不管外境是好的是坏的,对他来说顺逆皆方便,因为他有一个敏锐的智慧来突破障碍。
你看比方说五百只白鹤,它虽然有业障,但这些白鹤善根强,他能够从白鹤的身很快地转成天上的果报,从天上的果报很快地转成初果。有些人生命的改变是很快的,你看他学佛没几年,他进步很快。有些人学佛了三十年,你看他这样子,还是这副德性,这个问题跟你的智慧有关系,因为你没有真正觉悟嘛,你还是活在信仰当中,你还是用信仰的心来学佛,那你进步就很慢啊。
我要提醒大家,不是说你先学佛你就先成佛,先走的人不一定先到家,这跟你这个乘有关系,三乘,成佛之道,这个法门,你的思考模式、你的智能就是车乘,你看你去OFFICE(办公室),你骑脚踏车可不可以到OFFICE?当然可以啊!你坐汽车也可以到OFFICE,哪一个快?当然汽车快。你培养一个好的思考模式,你在突破障碍的时候,在整个修学当中你就会进步快,因为你坐了一个快速的车乘。
我们绝对不能让自己变成一个钝根的菩萨,那就很糟糕了,你永远活在生命的等流性,你昨天是怎么样,你今天还怎么样,明天还怎么样。从佛教的因缘观察,你宁可烦恼重、善根强,你宁可这样子,因为你烦恼重,你善根强,你还是可以突破。也不要说烦恼淡薄、善根钝,不要这样,这个不好。
所以说,你的生命的改变是来自于你真实的觉悟、真实的智慧,你才可以产生一个强大的改变,而这个智慧怎么来的?是听闻佛法来的,没有其它的方法。
因为在我们的生命经验当中,很难得到这样的智慧,一定要佛陀的出世说法,一定要历代祖师把佛陀说的法加以整理,然后代代相传,这个忏公师父常说,佛祖一脉相承的佛法,它是有传承的。这个就是我们要研究教理的目的,就是从这个地方得到宝贵的生命的智慧,知道什么因缘是堕落的因缘,什么因缘是解脱的因缘。
我们先休息十分钟,时间到了。
http://www.yetianlian.net/yt120825/4469398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yetianlian.net。何以笙箫默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yetianlia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