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大街断案
第7章 大街断案
大明洪武五年正月二十三,天降大雪。
御书房中,中书省参知政事胡惟庸,太师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等散乱地坐在椅上,太子朱标站在一侧,大都督府指挥佥事何文灿则在桌前恭恭敬敬低头站立,前面则是坐在书案后看折子的洪武皇帝朱元璋。
“归德侯多大了?才20吧?”朱元璋随口问道。
“回陛下,归德侯乃至正十一年生人,今年二十一岁。”何文灿躬身道。
“还是个小娃娃,说几句牢骚话,打什么紧?……不过,他身份敏感,就怕有心人撺掇,他爹死在我手里,朕也不忍心看他没了下场。”
胡惟庸微微曲身:“陛下宽宏,实乃百姓福份。”
朱元璋微一沉吟:“把他送到高丽去吧,让纱罗王好生待他,远离一些心怀不轨的小人,对他也好。” (见本章史实贴片【陈理往高丽】)
“遵旨。”李善长欠身道。这种事的安排属于他的职责范围。
“刘青田怎么样了?”朱元璋放下折子突然问道。原来经常来御书房参与议事的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刘基,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人,一般都被称为“刘青田”,前一年被朱元璋赐归乡里。(见本章史实贴片【刘伯温】)
“回陛下,刘中丞回乡养病,终日不出,偶尔出门做些田间杂活,未有特别之处。”回复的是何文灿。而其余几人也知道何文灿负责监察百官动向,见惯不怪,一语未发。
“唉,伯温他身体不好,又是个疾恶如仇的性子,得罪了太多人。让他歇歇身子也好,过两年再叫回来参与政事。”
“嗯,青田先生之于政事,还是十分熟稔的,老臣也十分佩服。”李善长抚须道。他虽然与刘基有些矛盾,但绝非生死大仇,再说也并非那种落井下石的小气之人,知道朱元璋对于他和刘基之间的矛盾一清二楚,此时自然要体现一下自己的肚量。
“好了,归德侯的事就这么办吧。散了吧。”朱元璋挥挥手。
“禀陛下,还有一事请陛下允准。”李善长身为韩国公,整个京城的御林军名义上皆归他管辖,见缝插针地补充一句。
“何事?”
“宫中侍卫不足,须得加补。侍卫统领上官雷报了一份名单上来,共计四十五人,皆已认真核查过来历,其中有二十六位皆是多年跟随陛下征战而死的将士的遗孤。”
“哦?”朱元璋对于一直跟随自己的下属都是十分关心的。
“是,比如牛城,年十六,其父便是陛下身边亲随牛奔之子。” (见本章史实贴片【牛城】)
“牛奔?嗯,朕想起来了,是朕的亲卫,鄱阳湖一战中死战不退,若不是他死命挡着张定边,那一仗恐怕朕少不了受些伤……确是忠勇之士。”朱元璋点点头。
“其他还有若干,也皆有相似情形。”李善长躬身道。
“嗯,这些将士跟随朕出生入死的丢了性命,留下子嗣确须好好照看。此事令上官雷看着办即可,妥为安置。”
“遵旨。”李善长又一躬身。
“就这样吧,都退了吧。”朱元璋扬扬手。
“遵旨。”众人齐齐起身,拜倒退出。
++++++++
“不知公公将我带到这偏僻之处,有何见教。”宫中一处僻静小院的屋中,桌上摆了两杯茶,一边坐着一位太监服饰的中年人,另一位则是个二十来岁的青年,身着侯爵服饰,疑惑地看着太监问道。
“归德侯真的不认识我了?”陈汉仁盯着陈理的眼睛。
“这……还请公公指教。”归德侯陈理又仔细盯着陈汉仁看了一眼,仍是满眼有疑惑,不知自己为何定要认识这位大明皇宫中的太监。
“理公子,我是徐东彬。”陈汉仁又盯着看了一会,才慢慢道。
“军师!”陈理大吃一惊,一下站起,他怎么会不认识这位跟了父亲陈友谅十余年,倚为左膀右臂,被称为“镇军之心”的心腹谋丞?“这……这这……”
“是,我入了宫,当了太监,没了胡子,又过了这么多年,公子自然认不得老朽了。”
“那……那那……军师为何入宫?是为父亲报仇吗?”陈理了解徐东彬,自然马上反应过来。
“公子是否也还有为父报仇之念?”陈汉仁喝了口茶。
“唉……”陈理腾地一下坐了下来:“大明已建朝,圣上势已大成,大汉朝早已亡了,我还能做什么?”
“……公子,这些年我也时时留意公子,也了解公子的品性,知道你再无报仇之念……唉,算了,也不勉强公子了。”
“我……”
“公子,京师是个大旋涡,时时刻刻有无数双眼睛盯着公子。公子去了高丽也好,至少也能当个平安富家翁……为主公报仇的事,就让我和福贵恨元他们来做吧。”
“他们……他们都还好吗?”陈理迟疑一下问道。
“都还好,我和他们都还有联系。这些琐事,公子就不用操心了。今日朱元璋接见公子,估计很快就会让你动身去往高丽,公子你……你就安心去吧。”陈汉仁叹口气道。
“我……多谢军师了。”
“公子不用多礼,主公待我等不薄,这些都是我们兄弟几个应尽应份的。”陈汉仁的口气平静而冷淡。
“那……那今日军师特意带我过来,方才还特意带我去那个什么茗香院转一圈,看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子,那是?”陈理方才还有些心中疑惑,此时得知陈汉仁的身份,才知陈汉仁特意带他去看朱文琅,必定别有用意。
“他……算了,公子且先去高丽安顿,我也会安排人暗中照应公子。至于那个小男孩,回头我再给公子书信告知吧。”
“哦……”陈理满心疑惑,但在徐东彬面前却已不敢再多问。
当年在军中之时,陈理还小,而徐东彬却是跟随在陈友谅身边,指挥数十万大军之人,陈理本就有些怕他。
“走吧,公子入宫,时间长了不方便,这便送你出宫去吧。徐某祝公子一路平安。”
陈汉仁站起身来,走到陈理身前,伏身拜倒,郑重地重重叩了一个头。这个叩头,也算是他作为臣子,向主公嫡子的最后恭敬和告别。
“军师……”陈理不知所措地站起来,抬起双手,却又不知到底该不该扶。
“走吧。”陈汉仁也不待陈理来扶,径自站起身来,转身便朝外走去。
++++++++
应天府史称金陵,大明洪武皇帝朱元璋命刘伯温等卜地测算,“定作新宫”,觉此地乃“钟阜龙蟠”、“帝王之宅”的风水宝地,便征发军民工匠二十万人,填燕雀湖“改筑新城”,历时一年建成内宫,雕梁画栋,壮丽巍峨。(见本章史实贴片【南京明故宫】)
朱元璋大悦,入住新宫,建都应天,至今已有数年,下辖上元、江宁、溧水、江浦、句容、溧阳六县。数年之间,应天府商贾日多,百姓乐业,四方纷聚,眼见得这都城已是初具气象,日渐兴旺。
新宫,百姓又称皇宫、紫禁城,开六门:正南午门,东南左掖门,西南右掖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正北是北安门。
东华门外有座果仙桥,相传张果老曾骑驴经过,故名。
果仙桥是个热闹的所在,来来往往的小商小贩,挑着担,吆喝着从这头走过那头,又从东边走向西边。桥头东边的徐记胭脂铺还不时地进进出出几个漂亮的小姐丫环。
朱文琅斜靠在桥边的镇桥石牛上,很惬意地随意嚼着一根芦草,百无聊赖懒洋洋地四下张望。突地听到不远处似乎发生什么事,一时间就围上了一大群人。
朱文琅小孩子心性,好奇心大起,有热闹哪能不瞧?连忙跑了过去,见几十个看热闹的密密地围了个严实,朱文琅一看,一低头,矮下身子,居然从围观众人的腰下边钻了进去。
被围着的是一老一少两个男人,那年轻人文士打扮,正胀红着脸伸着双手和那老的抢着一个绣花钱包,那老者一边使劲往怀里抢一边大声嚎叫,显是十分可怜:“抢东西啦!抢东西啦!救命啊!快来人啊。”
围观的人纷纷正指责那个年轻书生。
朱文琅正自莫名其妙之间,忽听得人群外有人喝道:“干什么干什么?让开!快让开!”只见人群让开一条道,挤进来两个差役样的人,前头那差役手握腰刀,进来便神气活现地撸着袖子道:“出什么事了?是谁在这闹事啊?光天化日,天子脚下,谁敢当街闹事?”
“老爷,老爷!”那老者松开抓着荷包的手,扑通一下就跪在地上朝着那差役连连磕头:“老爷,老爷一定要替小老儿作主啊,老爷。”
“怎么回事?”见有人朝自己磕头求助,那差役似乎觉得大有光彩,连忙问道。
“老爷,他!”那老者指着那年轻人哆哆嗦嗦道:“他,他抢我的银包啊,老爷。”
“嗯?”差役斜看了一眼年轻人:“你抢老人家的钱包?”
“不……不是……”那年轻人脸涨得通红,指着那老者吞吞吐吐道。“这……这是我的银包。”
“你的钱包?”差役嘲笑道:“你是说他来抢你的?就他这模样,你说他来抢你的钱包?你也得编得让人相信啊?你说谁会信?”
“就是,肯定是他抢人家的,居然还反咬一口。”
“把他抓到衙门里去!”
围观的众人也纷纷指责插言。
那年轻人的脸涨得更红:“不……不是……真的是我的银包……荷包是我娘子替我绣的……”
“胡说,这荷包是我女儿给我绣的。”那老者愤怒地站了起来,指着年轻人道:“你说是你的,那你说,钱包里有多少银子?你说!你说不出来就是假的!”
“是啊。”那差役一听有理,转头对那年轻人问道,手里掂着荷包一抛一抛,离朱文琅的鼻头都只有半尺来远:“你说是你的,那你说说,钱包里有多少银子?”
“十……十来两吧,我……我不……我不知道。”年轻人更结巴了。
那年轻人明显是个书生模样,正所谓“君子不言利,君子远庖厨”,年轻人根本就不清楚具体数目。
“我的银包里一共是十四两银子,两锭五两的大银,一块三两,还有一块是一两的,另外还有几个铜板!”老者则自信地大声报出数目。
那差役打开银包一看,那老者说得一分不差。
“看你还敢狡辩?”差役得意道:“走吧,跟我们到衙门走一趟吧?老头,来,这是你的,还给你了。”说罢便将钱包往那老者一抛。
老者眉开眼笑地接住:“谢谢老爷,谢谢老爷。”
“等等!”人群中突然响起一声孩童的叫声。
顿时所有的目光都落在了中间朱文琅的头上。
“把荷包给我瞧瞧?”朱文琅啥场面没见过,哪会像一般百姓家的孩子一样怯什么场?依旧是昂着头看着那差役。
“滚滚滚,小屁娃娃屁事不懂,鼻涕都擦不干净,乱搀和什么?回家找你娘吃奶去!”那差役正自高兴呢,不防冒出一小孩来,看样子居然还像是不服自己的处置,要拿荷包去看,不耐烦地连连摆手。
“你叫谁滚呢?瞎了你们的狗眼,居然敢这么说我们少爷?不想活了你们?”旁边又一个声音响起。人群中挤进来一个瘦瘦的小伙子,衣着虽普通,却是整齐干净异常,看面容十几岁,声音又尖又细。
“看我不告诉你们郭应龙,一个个都扒了你们的皮!”
那郭应龙乃是应天府的府尹,正是这帮京城差役的顶头上司,主管官员。
那差役和旁人一惊,十四五岁的小高子个头已比得上成年,一般长这么高的男孩已经开始变声,但小高子的声音却是又尖又细,明明便是太监的那种特别的公鸭嗓子声音。
如今这应天府可是大明朝的都城,时不时能见到操着这种嗓音的太监在街上走过,神态语气一眼就能瞧得出来。
这太监可是谁也惹不起的人物,他们都是宫里的人,洪武皇上身边的近侍,谁能知道他们和哪位朝廷重臣交好?谁知道会不会是皇上宠信的内侍?若是得罪了他们,指不定哪天就被衙门里的人逮去,放到牢里关你到死。
人群登时散开了些,空出了中间一块地盘,两个差役连忙陪着笑对来人道:“想必这位是宫里人,小人有礼了,小的们不敢得罪公公啊。”
那年轻人鼻子一哼:“哼,得罪了我倒没什么,不过居然敢这么说我们少爷,我看你们是寿星公上吊----活得不耐烦了。”
“算了算了,小高子,人家又不是故意的,我只是想看看那个荷包。”一边站着不动声色的朱文琅突然开口,登时把周围的人都吓呆了,未料到方才这个说话的小娃娃,穿得普普通通实在说不上什么光鲜,身上还沾了些泥灰杂草的不起眼,居然会是什么少爷,连宫里的太监都称他一声少爷,这会是什么来头?
一想到方才自己居然还骂人家是什么“小屁娃娃”,那差役的脸一下子变得惨白,双眼发直两腿发软。
还是另一个差役知机,连忙从还在那儿发怔的老者手上把荷包一把抢了过来,双手恭恭敬敬地递到朱文琅手上,陪笑道:“公子爷恕罪,是小的们长了双狗眼,有眼无珠不识泰山,得罪了公子爷,还请公子爷饶了小的们。”说罢一下拜倒。
先前那个骂人的差役也是急忙拜倒在地不住磕头。
“行了行了,起来吧,没什么得罪不得罪的,我只是有点奇怪罢了。”朱文琅一摆手,接过荷包闻了一下,又走到那年轻人身边,抽着鼻子使劲闻了几下,再走到那老者身边绕了一圈。
众人看他行动奇怪,都只是远远围着看热闹,却也没人敢出声说话。
“你是干什么的?”朱文琅突然开口问那老者。
“我……小人……小人……没……没干什么……”那老者脚一软,跪倒在地。
“没什么,好好说,你做什么营生的?”朱文琅一笑。
“公子爷饶……饶命……草民……草民……草民是城外的农户,住在城……城外的七……七里庄。”那老者哆哆嗦嗦道。
“你呢?”朱文琅转头问那年轻人。
“回……回小公子,小人……小人家里是开药材铺的,不过学生今年要……要参加乡试。”那年轻人也有点结巴,仍是一脸通红。
“公子就公子,加什么小字啊?”朱文琅一笑,心中暗道。回头便冲着那老者道:“你家是种地的,荷包里居然能有十来两银子,日子过得不错啊,你发什么横财了?够你家吃一年大白米饭的钱,你就这么大摇大摆带着上街来?是天上王母娘娘扔宝贝正好砸在你头上了?还是你在你们家地里挖着聚宝盆了?再说了,你一个种地的,一天不是土就是粪,身上戴的荷包怎么还会有一股子的药渣味儿?”
那老者脸色一下变得惨白,连忙磕头:“是……是是,是小的糊涂,小的混蛋,小的猪油蒙了心,是小的想赖这位公子爷的荷包,是小的该死,小的该死。”
“说,你怎么知道银包里有多少银子?”朱文琅一板脸。
“是是是,小的之前跟着他……跟着这位公子爷看……看到他买首饰,露……露出来的。”老者不住磕头,老老实实坦白道。
众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那老者仗着年老人怜,故意抢人的荷包引起争执,大伙都受了那老者的愚弄,还以为是那年轻人抢他的荷包。
众人不禁蠢蠢骚动,有人大叫:“打死他!”“打死这老不死的,老骗子!”“送官!送官!”
朱文琅忙举着双手示意安静,此时众人都已折服他的聪颖,又不知他是什么来头,很快便安静下来。
朱文琅将荷包递给那年轻人,拍拍仍跪在地上的那两个差役:“行啦行啦,起来吧,两位老哥,剩下的是你们的事了,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去吧……以后别狗眼看人低,看着穿得不怎么样的,就不把人当回事了,总有你们的吃苦头的一天……小高子,走了。”
说罢拍拍双手,一扬手,招呼着小高子,挤出圈扬长而去。
众人纷纷让道。
那两个差役自然是打拱作揖地相送,回来立马变脸,再将那老者带回应天府衙门不提,不过这老头这次害得两位差役大哥受了如此惊吓,还差点得罪了贵人,自然恐怕是免不了要吃点苦头的了。
***********史实贴片:*************
【陈理往高丽】====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归德侯陈理、归义侯明升郁郁不乐,颇出怨言,明太祖闻之曰:“此童孺辈,言语小过,不足问,但恐为小人瞽惑,不能保始终,宜处之远方,则衅隙无自生,可始终保全矣。”于是将其送往高丽,赐高丽国王纱罗文绮四十八匹,俾善待之。
【刘伯温】====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世称“刘青田”、“刘诚意”、“刘文成”,处州路青田县南田(今属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人。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明朝开国元勋,“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洪武四年(1371年),因与左丞相胡惟庸交恶,被胡所谮,赐归乡里。
【牛城】====牛城(生卒年不详),明朝早期勋戚、官员。洪武十七年(1384年),娶明太祖之女崇宁公主为妻。
【南京明故宫】====南京故宫是明朝京师应天府(南京)的皇宫,又称明故宫,旧称紫禁城,皇城面积6.53平方千米,宫城面积1.16平方千米,是中世纪世界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群,被称为“世界第一宫殿”。元朝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南京故宫开始建造,由精通堪舆术的刘基设计,命刘基等人卜地定作新宫,最终选定这块地当“钟阜龙蟠”、“帝王之宅”的风水宝地。征发军民工匠20多万人,填燕雀湖“改筑新城”。初称“吴王新宫”,后又称“皇城”。南京故宫以紫金山的富贵山为靠山,壮丽巍峨,盛极一时。
*************************************
http://www.yetianlian.net/yt120036/4443540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yetianlian.net。何以笙箫默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yetianlian.net
大明洪武五年正月二十三,天降大雪。
御书房中,中书省参知政事胡惟庸,太师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等散乱地坐在椅上,太子朱标站在一侧,大都督府指挥佥事何文灿则在桌前恭恭敬敬低头站立,前面则是坐在书案后看折子的洪武皇帝朱元璋。
“归德侯多大了?才20吧?”朱元璋随口问道。
“回陛下,归德侯乃至正十一年生人,今年二十一岁。”何文灿躬身道。
“还是个小娃娃,说几句牢骚话,打什么紧?……不过,他身份敏感,就怕有心人撺掇,他爹死在我手里,朕也不忍心看他没了下场。”
胡惟庸微微曲身:“陛下宽宏,实乃百姓福份。”
朱元璋微一沉吟:“把他送到高丽去吧,让纱罗王好生待他,远离一些心怀不轨的小人,对他也好。” (见本章史实贴片【陈理往高丽】)
“遵旨。”李善长欠身道。这种事的安排属于他的职责范围。
“刘青田怎么样了?”朱元璋放下折子突然问道。原来经常来御书房参与议事的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刘基,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人,一般都被称为“刘青田”,前一年被朱元璋赐归乡里。(见本章史实贴片【刘伯温】)
“回陛下,刘中丞回乡养病,终日不出,偶尔出门做些田间杂活,未有特别之处。”回复的是何文灿。而其余几人也知道何文灿负责监察百官动向,见惯不怪,一语未发。
“唉,伯温他身体不好,又是个疾恶如仇的性子,得罪了太多人。让他歇歇身子也好,过两年再叫回来参与政事。”
“嗯,青田先生之于政事,还是十分熟稔的,老臣也十分佩服。”李善长抚须道。他虽然与刘基有些矛盾,但绝非生死大仇,再说也并非那种落井下石的小气之人,知道朱元璋对于他和刘基之间的矛盾一清二楚,此时自然要体现一下自己的肚量。
“好了,归德侯的事就这么办吧。散了吧。”朱元璋挥挥手。
“禀陛下,还有一事请陛下允准。”李善长身为韩国公,整个京城的御林军名义上皆归他管辖,见缝插针地补充一句。
“何事?”
“宫中侍卫不足,须得加补。侍卫统领上官雷报了一份名单上来,共计四十五人,皆已认真核查过来历,其中有二十六位皆是多年跟随陛下征战而死的将士的遗孤。”
“哦?”朱元璋对于一直跟随自己的下属都是十分关心的。
“是,比如牛城,年十六,其父便是陛下身边亲随牛奔之子。” (见本章史实贴片【牛城】)
“牛奔?嗯,朕想起来了,是朕的亲卫,鄱阳湖一战中死战不退,若不是他死命挡着张定边,那一仗恐怕朕少不了受些伤……确是忠勇之士。”朱元璋点点头。
“其他还有若干,也皆有相似情形。”李善长躬身道。
“嗯,这些将士跟随朕出生入死的丢了性命,留下子嗣确须好好照看。此事令上官雷看着办即可,妥为安置。”
“遵旨。”李善长又一躬身。
“就这样吧,都退了吧。”朱元璋扬扬手。
“遵旨。”众人齐齐起身,拜倒退出。
++++++++
“不知公公将我带到这偏僻之处,有何见教。”宫中一处僻静小院的屋中,桌上摆了两杯茶,一边坐着一位太监服饰的中年人,另一位则是个二十来岁的青年,身着侯爵服饰,疑惑地看着太监问道。
“归德侯真的不认识我了?”陈汉仁盯着陈理的眼睛。
“这……还请公公指教。”归德侯陈理又仔细盯着陈汉仁看了一眼,仍是满眼有疑惑,不知自己为何定要认识这位大明皇宫中的太监。
“理公子,我是徐东彬。”陈汉仁又盯着看了一会,才慢慢道。
“军师!”陈理大吃一惊,一下站起,他怎么会不认识这位跟了父亲陈友谅十余年,倚为左膀右臂,被称为“镇军之心”的心腹谋丞?“这……这这……”
“是,我入了宫,当了太监,没了胡子,又过了这么多年,公子自然认不得老朽了。”
“那……那那……军师为何入宫?是为父亲报仇吗?”陈理了解徐东彬,自然马上反应过来。
“公子是否也还有为父报仇之念?”陈汉仁喝了口茶。
“唉……”陈理腾地一下坐了下来:“大明已建朝,圣上势已大成,大汉朝早已亡了,我还能做什么?”
“……公子,这些年我也时时留意公子,也了解公子的品性,知道你再无报仇之念……唉,算了,也不勉强公子了。”
“我……”
“公子,京师是个大旋涡,时时刻刻有无数双眼睛盯着公子。公子去了高丽也好,至少也能当个平安富家翁……为主公报仇的事,就让我和福贵恨元他们来做吧。”
“他们……他们都还好吗?”陈理迟疑一下问道。
“都还好,我和他们都还有联系。这些琐事,公子就不用操心了。今日朱元璋接见公子,估计很快就会让你动身去往高丽,公子你……你就安心去吧。”陈汉仁叹口气道。
“我……多谢军师了。”
“公子不用多礼,主公待我等不薄,这些都是我们兄弟几个应尽应份的。”陈汉仁的口气平静而冷淡。
“那……那今日军师特意带我过来,方才还特意带我去那个什么茗香院转一圈,看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子,那是?”陈理方才还有些心中疑惑,此时得知陈汉仁的身份,才知陈汉仁特意带他去看朱文琅,必定别有用意。
“他……算了,公子且先去高丽安顿,我也会安排人暗中照应公子。至于那个小男孩,回头我再给公子书信告知吧。”
“哦……”陈理满心疑惑,但在徐东彬面前却已不敢再多问。
当年在军中之时,陈理还小,而徐东彬却是跟随在陈友谅身边,指挥数十万大军之人,陈理本就有些怕他。
“走吧,公子入宫,时间长了不方便,这便送你出宫去吧。徐某祝公子一路平安。”
陈汉仁站起身来,走到陈理身前,伏身拜倒,郑重地重重叩了一个头。这个叩头,也算是他作为臣子,向主公嫡子的最后恭敬和告别。
“军师……”陈理不知所措地站起来,抬起双手,却又不知到底该不该扶。
“走吧。”陈汉仁也不待陈理来扶,径自站起身来,转身便朝外走去。
++++++++
应天府史称金陵,大明洪武皇帝朱元璋命刘伯温等卜地测算,“定作新宫”,觉此地乃“钟阜龙蟠”、“帝王之宅”的风水宝地,便征发军民工匠二十万人,填燕雀湖“改筑新城”,历时一年建成内宫,雕梁画栋,壮丽巍峨。(见本章史实贴片【南京明故宫】)
朱元璋大悦,入住新宫,建都应天,至今已有数年,下辖上元、江宁、溧水、江浦、句容、溧阳六县。数年之间,应天府商贾日多,百姓乐业,四方纷聚,眼见得这都城已是初具气象,日渐兴旺。
新宫,百姓又称皇宫、紫禁城,开六门:正南午门,东南左掖门,西南右掖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正北是北安门。
东华门外有座果仙桥,相传张果老曾骑驴经过,故名。
果仙桥是个热闹的所在,来来往往的小商小贩,挑着担,吆喝着从这头走过那头,又从东边走向西边。桥头东边的徐记胭脂铺还不时地进进出出几个漂亮的小姐丫环。
朱文琅斜靠在桥边的镇桥石牛上,很惬意地随意嚼着一根芦草,百无聊赖懒洋洋地四下张望。突地听到不远处似乎发生什么事,一时间就围上了一大群人。
朱文琅小孩子心性,好奇心大起,有热闹哪能不瞧?连忙跑了过去,见几十个看热闹的密密地围了个严实,朱文琅一看,一低头,矮下身子,居然从围观众人的腰下边钻了进去。
被围着的是一老一少两个男人,那年轻人文士打扮,正胀红着脸伸着双手和那老的抢着一个绣花钱包,那老者一边使劲往怀里抢一边大声嚎叫,显是十分可怜:“抢东西啦!抢东西啦!救命啊!快来人啊。”
围观的人纷纷正指责那个年轻书生。
朱文琅正自莫名其妙之间,忽听得人群外有人喝道:“干什么干什么?让开!快让开!”只见人群让开一条道,挤进来两个差役样的人,前头那差役手握腰刀,进来便神气活现地撸着袖子道:“出什么事了?是谁在这闹事啊?光天化日,天子脚下,谁敢当街闹事?”
“老爷,老爷!”那老者松开抓着荷包的手,扑通一下就跪在地上朝着那差役连连磕头:“老爷,老爷一定要替小老儿作主啊,老爷。”
“怎么回事?”见有人朝自己磕头求助,那差役似乎觉得大有光彩,连忙问道。
“老爷,他!”那老者指着那年轻人哆哆嗦嗦道:“他,他抢我的银包啊,老爷。”
“嗯?”差役斜看了一眼年轻人:“你抢老人家的钱包?”
“不……不是……”那年轻人脸涨得通红,指着那老者吞吞吐吐道。“这……这是我的银包。”
“你的钱包?”差役嘲笑道:“你是说他来抢你的?就他这模样,你说他来抢你的钱包?你也得编得让人相信啊?你说谁会信?”
“就是,肯定是他抢人家的,居然还反咬一口。”
“把他抓到衙门里去!”
围观的众人也纷纷指责插言。
那年轻人的脸涨得更红:“不……不是……真的是我的银包……荷包是我娘子替我绣的……”
“胡说,这荷包是我女儿给我绣的。”那老者愤怒地站了起来,指着年轻人道:“你说是你的,那你说,钱包里有多少银子?你说!你说不出来就是假的!”
“是啊。”那差役一听有理,转头对那年轻人问道,手里掂着荷包一抛一抛,离朱文琅的鼻头都只有半尺来远:“你说是你的,那你说说,钱包里有多少银子?”
“十……十来两吧,我……我不……我不知道。”年轻人更结巴了。
那年轻人明显是个书生模样,正所谓“君子不言利,君子远庖厨”,年轻人根本就不清楚具体数目。
“我的银包里一共是十四两银子,两锭五两的大银,一块三两,还有一块是一两的,另外还有几个铜板!”老者则自信地大声报出数目。
那差役打开银包一看,那老者说得一分不差。
“看你还敢狡辩?”差役得意道:“走吧,跟我们到衙门走一趟吧?老头,来,这是你的,还给你了。”说罢便将钱包往那老者一抛。
老者眉开眼笑地接住:“谢谢老爷,谢谢老爷。”
“等等!”人群中突然响起一声孩童的叫声。
顿时所有的目光都落在了中间朱文琅的头上。
“把荷包给我瞧瞧?”朱文琅啥场面没见过,哪会像一般百姓家的孩子一样怯什么场?依旧是昂着头看着那差役。
“滚滚滚,小屁娃娃屁事不懂,鼻涕都擦不干净,乱搀和什么?回家找你娘吃奶去!”那差役正自高兴呢,不防冒出一小孩来,看样子居然还像是不服自己的处置,要拿荷包去看,不耐烦地连连摆手。
“你叫谁滚呢?瞎了你们的狗眼,居然敢这么说我们少爷?不想活了你们?”旁边又一个声音响起。人群中挤进来一个瘦瘦的小伙子,衣着虽普通,却是整齐干净异常,看面容十几岁,声音又尖又细。
“看我不告诉你们郭应龙,一个个都扒了你们的皮!”
那郭应龙乃是应天府的府尹,正是这帮京城差役的顶头上司,主管官员。
那差役和旁人一惊,十四五岁的小高子个头已比得上成年,一般长这么高的男孩已经开始变声,但小高子的声音却是又尖又细,明明便是太监的那种特别的公鸭嗓子声音。
如今这应天府可是大明朝的都城,时不时能见到操着这种嗓音的太监在街上走过,神态语气一眼就能瞧得出来。
这太监可是谁也惹不起的人物,他们都是宫里的人,洪武皇上身边的近侍,谁能知道他们和哪位朝廷重臣交好?谁知道会不会是皇上宠信的内侍?若是得罪了他们,指不定哪天就被衙门里的人逮去,放到牢里关你到死。
人群登时散开了些,空出了中间一块地盘,两个差役连忙陪着笑对来人道:“想必这位是宫里人,小人有礼了,小的们不敢得罪公公啊。”
那年轻人鼻子一哼:“哼,得罪了我倒没什么,不过居然敢这么说我们少爷,我看你们是寿星公上吊----活得不耐烦了。”
“算了算了,小高子,人家又不是故意的,我只是想看看那个荷包。”一边站着不动声色的朱文琅突然开口,登时把周围的人都吓呆了,未料到方才这个说话的小娃娃,穿得普普通通实在说不上什么光鲜,身上还沾了些泥灰杂草的不起眼,居然会是什么少爷,连宫里的太监都称他一声少爷,这会是什么来头?
一想到方才自己居然还骂人家是什么“小屁娃娃”,那差役的脸一下子变得惨白,双眼发直两腿发软。
还是另一个差役知机,连忙从还在那儿发怔的老者手上把荷包一把抢了过来,双手恭恭敬敬地递到朱文琅手上,陪笑道:“公子爷恕罪,是小的们长了双狗眼,有眼无珠不识泰山,得罪了公子爷,还请公子爷饶了小的们。”说罢一下拜倒。
先前那个骂人的差役也是急忙拜倒在地不住磕头。
“行了行了,起来吧,没什么得罪不得罪的,我只是有点奇怪罢了。”朱文琅一摆手,接过荷包闻了一下,又走到那年轻人身边,抽着鼻子使劲闻了几下,再走到那老者身边绕了一圈。
众人看他行动奇怪,都只是远远围着看热闹,却也没人敢出声说话。
“你是干什么的?”朱文琅突然开口问那老者。
“我……小人……小人……没……没干什么……”那老者脚一软,跪倒在地。
“没什么,好好说,你做什么营生的?”朱文琅一笑。
“公子爷饶……饶命……草民……草民……草民是城外的农户,住在城……城外的七……七里庄。”那老者哆哆嗦嗦道。
“你呢?”朱文琅转头问那年轻人。
“回……回小公子,小人……小人家里是开药材铺的,不过学生今年要……要参加乡试。”那年轻人也有点结巴,仍是一脸通红。
“公子就公子,加什么小字啊?”朱文琅一笑,心中暗道。回头便冲着那老者道:“你家是种地的,荷包里居然能有十来两银子,日子过得不错啊,你发什么横财了?够你家吃一年大白米饭的钱,你就这么大摇大摆带着上街来?是天上王母娘娘扔宝贝正好砸在你头上了?还是你在你们家地里挖着聚宝盆了?再说了,你一个种地的,一天不是土就是粪,身上戴的荷包怎么还会有一股子的药渣味儿?”
那老者脸色一下变得惨白,连忙磕头:“是……是是,是小的糊涂,小的混蛋,小的猪油蒙了心,是小的想赖这位公子爷的荷包,是小的该死,小的该死。”
“说,你怎么知道银包里有多少银子?”朱文琅一板脸。
“是是是,小的之前跟着他……跟着这位公子爷看……看到他买首饰,露……露出来的。”老者不住磕头,老老实实坦白道。
众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那老者仗着年老人怜,故意抢人的荷包引起争执,大伙都受了那老者的愚弄,还以为是那年轻人抢他的荷包。
众人不禁蠢蠢骚动,有人大叫:“打死他!”“打死这老不死的,老骗子!”“送官!送官!”
朱文琅忙举着双手示意安静,此时众人都已折服他的聪颖,又不知他是什么来头,很快便安静下来。
朱文琅将荷包递给那年轻人,拍拍仍跪在地上的那两个差役:“行啦行啦,起来吧,两位老哥,剩下的是你们的事了,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去吧……以后别狗眼看人低,看着穿得不怎么样的,就不把人当回事了,总有你们的吃苦头的一天……小高子,走了。”
说罢拍拍双手,一扬手,招呼着小高子,挤出圈扬长而去。
众人纷纷让道。
那两个差役自然是打拱作揖地相送,回来立马变脸,再将那老者带回应天府衙门不提,不过这老头这次害得两位差役大哥受了如此惊吓,还差点得罪了贵人,自然恐怕是免不了要吃点苦头的了。
***********史实贴片:*************
【陈理往高丽】====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归德侯陈理、归义侯明升郁郁不乐,颇出怨言,明太祖闻之曰:“此童孺辈,言语小过,不足问,但恐为小人瞽惑,不能保始终,宜处之远方,则衅隙无自生,可始终保全矣。”于是将其送往高丽,赐高丽国王纱罗文绮四十八匹,俾善待之。
【刘伯温】====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世称“刘青田”、“刘诚意”、“刘文成”,处州路青田县南田(今属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人。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明朝开国元勋,“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洪武四年(1371年),因与左丞相胡惟庸交恶,被胡所谮,赐归乡里。
【牛城】====牛城(生卒年不详),明朝早期勋戚、官员。洪武十七年(1384年),娶明太祖之女崇宁公主为妻。
【南京明故宫】====南京故宫是明朝京师应天府(南京)的皇宫,又称明故宫,旧称紫禁城,皇城面积6.53平方千米,宫城面积1.16平方千米,是中世纪世界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群,被称为“世界第一宫殿”。元朝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南京故宫开始建造,由精通堪舆术的刘基设计,命刘基等人卜地定作新宫,最终选定这块地当“钟阜龙蟠”、“帝王之宅”的风水宝地。征发军民工匠20多万人,填燕雀湖“改筑新城”。初称“吴王新宫”,后又称“皇城”。南京故宫以紫金山的富贵山为靠山,壮丽巍峨,盛极一时。
*************************************
http://www.yetianlian.net/yt120036/4443540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yetianlian.net。何以笙箫默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yetianlia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