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以色列国
何以笙箫默小说小说推荐阅读:寒门崛起、锦衣、大唐开局震惊李世民、大魏芳华、贞观憨婿韦浩、大秦:不装了,你爹我是秦始皇、寒门仕子、终宋、贞观极品小女婿、逍遥小书生、混在皇宫假太监、我的姐夫是太子、非正常三国
以色列国(希伯来语: מדינת ישראל ,阿拉伯语:دولة إسرائيل,英语:The State of Israel),简称以色列,位于亚洲西部,东接约旦,东北部与叙利亚为邻,南连亚喀巴湾,西南部与埃及为邻,西濒地中海,北与黎巴嫩接壤,是亚、非、欧三大洲结合处。属地中海气候,地势东高西低。根据1947年联合国关于巴勒斯坦分治决议的规定,以色列国的面积为15200平方千米,目前实际控制面积约25000平方千米,海岸线长198千米,全国为6个区,30个分区,31个市。国时首都为特拉维夫,1950年,迁往耶路撒冷,但未获国际社会普遍承认。截至2022年9月,以色列总人口为959万人,信奉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三大宗教。官方语言为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通用英语 。
犹太人远祖是古代闪族支脉,起源于约40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后因躲避自然灾害迁徙至埃及尼罗河三角洲东部,因而得名“希伯来人”。公元前13世纪末,开始从埃及迁居巴勒斯坦地区。公元前1000年左右,建立以色列国。公元70年,被罗马人赶出巴勒斯坦地区。19世纪末,犹太人开始大批移居巴勒斯坦地区。1947年11月29日,联大决定在巴勒斯坦地区分别建立一个阿拉伯国和一个犹太国。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根据该决议正式成立。
以色列是中东地区唯一一个自由民主制国家。以色列工业化程度较高,总体经济实力较强。除此之外,以色列也是中东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商业自由程度、新闻自由程度和整体人类发展指数最高的国家。
基本信息
中文名:以色列国
国家领袖:艾萨克·赫尔佐格(总统)、纳夫塔利·本内特(总理)外文名:希伯来语: מדינת ישראל ,阿拉伯语:دولة إسرائيل,英语:The State of Israel
人口数量:926 万(2020年10月)
简称:以色列
人口密度:400 人/平方公里(2020年)
所属洲:亚洲
主要民族:犹太人,阿拉伯人,德鲁兹人
首都:耶路撒冷(法定)、特拉维夫-雅法(实际)
主要宗教:犹太教,伊斯兰教
主要城市:海法、特拉维夫
国土面积:1.49万平方公里
国庆日:5月14日此为公历,采用犹太历
水域率:2%
国歌:《希望之歌》
GDP总计:3854.5 亿美元(2020年)
国家代码:IL
人均GDP:45700 美元(2020年)
官方语言:希伯来语,阿拉伯语
国际电话区号:+00972
货币:以色列谢克尔(IsraelShekel)
国际域名缩写:.il
时区:东二区
道路通行:靠右行驶
政治体制:议会制共和制
最大城市:耶路撒冷
人类发展指数:0.900(2013年)
夏时制:UTC+3
气候:地中海气候
国花:银莲花、油橄榄
历史沿革
以色列联合王国
以色列最初是指一个民族而非地名,可查最早的记载出现在公元前1211年。在过去3000年的历史中,犹太人视以色列地为自己的民族和精神生活的核心,称之为“圣地”或“应许之地”。以色列在犹太教中具有特别的含义,包括圣殿遗迹和相关的宗教礼仪,都是现代犹太教传统的重要基础。根据圣经记载,以色列人的先祖亚伯拉罕原来居住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后受神呼召,迁居至迦南。以色列的先祖亦曾南下至埃及寄居,在埃及做奴工四百年。直至公元前14世纪,他们才集体离开埃及,回到迦南定居,并逐渐占领当地。
大卫王-所罗门王
大卫王将以色列的都城迁到耶路撒冷,在耶路撒冷为王33年。其子所罗门接任王位。所罗门承接大卫留下的这个强国,就大兴土木,建筑堡垒、宫室和耶路撒冷的圣殿。所罗门的统治时期可以说是以色列历史的黄金时代的顶点。
南北王国时期
公元前931年所罗门死后,北方的十个支派便马上脱离以色列联合王国,由耶卢波安一世做王;而南方的两个支派,即犹大支派和便雅悯支派,则依然由所罗门的儿子罗波安领导,自此,约一百多年的以色列联合王国结束,国家分裂为北国以色列和南国犹大。
南部群体(即南国犹大)有两个部族,以较为强大的部族犹大来命名;而北部群体(即北国以色列)则有10个部族,仍然保持着以色列的名称。因此,居住在南部犹大地区的人,自此被称作犹太人;而居住在北部以色列地区的人,便保持以色列人的称号,从而使犹太人与以色列人一样,都具有种族和民族,乃至国家的多重意义。。
公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国被新亚述帝国所灭。南方的犹大王国作为亚述的附庸国苟活至亚述帝国被新巴比伦帝国取代。亚述灭亡后,犹大王国暂时受另一强权埃及第二十六王朝保护(作为埃及的附庸国),公元前588年埃及背弃承诺,撒回了驻军,因为没了保护,新巴比伦帝国于公元前586年灭了犹大王国。
巴比伦之囚
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王国的尼布甲尼撒二世派兵攻打犹大王国,没了先前埃及第二十六王朝的保护(埃及为了自身利益不想和巴比伦起冲突),耶路撒冷很快沦陷,遭到了巴比伦军队的烧杀抢掠,大批幸存犹太人被掳到巴比伦,留下的只有一些老弱病残。这次事件史称“巴比伦囚虏“。
尽管犹太人被掳到巴比伦,但他们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宗教和文化,他们依然在一些祭司和利未人的后裔带领之下举行各种宗教活动,并开始在巴比伦建立犹太会堂。犹太人也在这段时间开始编纂典籍,《旧约圣经》被认为是在这段时期编纂的。
前539年,新巴比伦王国被波斯第一帝国的居鲁士二世所灭。居鲁士二世颁布居鲁士文书,下令犹太人可以回去重建家园,不少犹太人便回到以色列重建耶路撒冷。他们在前520年开始重建第二圣殿,并于前445年至前443年重建耶路撒冷城墙,即今西墙的一部分。
古典时代及中世纪前期
经历过新亚述、新巴比伦、波斯、希腊(以及继业者托勒密埃及和塞琉古)等古国的统治,犹太人在这一地区逐渐衰落。
哈斯蒙尼王朝
由马加比家族建立,存在在希腊塞琉古帝国时期半独立国家,被视为独立的以色列。最终在公元前37年被罗马人灭亡,后来大希律王被罗马共和国封为犹太王,开始了希律王朝(英语:Herodian dynasty)。大希律王死后,罗马帝国随即将犹太地改为犹太行省,委任总督管治,而之后封的犹太王只是象征性,实权在总督手上。
罗马帝国及希律王朝时期
哈斯蒙尼王朝灭亡后,罗马人任命了大希律王为犹太人的王,开始了服从罗马帝国的希律王朝(英语:Herodian Dynasty)。大希律王统治时期的以色列叫希律犹太王国(英语:Herodian Kingdom of Judea)(公元前37年-前4年)。
大希律王死后罗马帝国将犹太地分为四个郡王统治,均为希律的后代:希律·安提帕斯、希律·亚基老(英语:Herod Archelaus)、希律·菲利普二世(英语:Philip the Tetrarch)和莎乐美一世。其中统治犹地亚核心地区的分封王希律·亚基老因为残暴统治而于公元6年被罗马皇帝屋大维罢免,他的领地变为罗马“犹太行省”,委任罗马总督/长官管治,而其余三位分封王:希律安提帕斯、希律菲利普二世和莎乐美一世的领地仍受犹太行省管治,因此三位分封王的存在是象征性。
《圣经》由新约开始,记载的事件背景多为犹太行省和三位分封王领地等地方。罗马长官(英语:Prefect)的地位及权力亦比由罗马皇帝指派的犹太地其余的三位分封王更高。
公元39及41年,希律亚基帕一世重新获得整个犹太地,继大希律王后又一位王作为犹太人的王,直到他在44年死亡,由希律亚基帕二世继位,但只拥有加利利和先前希律菲利普二世的封地,犹太行省仍然存在。公元66年和132年,为了反抗罗马帝国统治,当地犹太人发起了犹太战争以及巴尔柯赫巴起义,但均遭到第十海峡军团的镇压,亚基帕二世逃往罗马城,希律王朝亦在此时终结。
罗马帝国后期及东罗马帝国时期
公元70年犹太战争结束后罗马继续管治,在132年的一次大规模起义失败后,罗马帝国皇帝哈德良将犹太人驱逐出这一地区,将地名改为“叙利亚-巴勒斯坦”,从此以色列地/犹太地多了一个家传户晓的名字一“巴勒斯坦”。虽然如此,千年来小部分犹太人一直留在巴勒斯坦,但主要的犹太人口从以色列南部移至北部、或其他大陆。犹太教最重要的两本经籍《密西拿》和《塔木德》经也是在这段时期写成。
390年犹太行省正式被拆分为三个省份。395年罗马帝国分裂后由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继承。
中世纪、近代至现代
公元638年,阿拉伯帝国趁拜占廷帝国刚结束了激烈的拜占庭-萨珊战争夺取该地区的控制权,之后一千多年数个musilin帝国统治过这个地区;包括倭马亚王朝、阿拔斯王朝、法蒂玛王朝、塞尔柱帝国,以及花剌子模(非常短的时间)。在1260年埃及马木留克王朝进一步打击在黎凡特的十字军国家及蒙古势力,1291年耶路撒冷王国亡于马木留克,代表着在中东的十字军全部被消灭。马木留克统治这地区至1517年。
奥斯曼时期
接着在1517年埃及被奥斯曼帝国征服,这地区亦顺理成章地成为奥斯曼帝国一个省份。至1918年奥斯曼帝国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1920年由英国托管到1948年。
英国托管时期与锡安主义和犹太人回归
近几个世纪以来,诸多流亡海外的犹太人一直试图返回以色列。1800年,在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总人口约1万人,据奥斯曼帝国人口统计,此时约30万总人口划分为犹太人3%,基督徒10%,musilin87%。18世纪开始有数波小型的回归潮,从数百到上千人不等。
在1878年,佩塔提克瓦出现第一个大型的犹太人农场社区,此时在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总人口约3万7千人。第一次大规模的回归浪潮则始于1881年,散居在世界其他地区的犹太人来到中东定居,并从奥斯曼帝国的阿拉伯人手中购买土地。1896年,基于犹太人在东欧受到种种迫害,维也纳记者和剧作家西奥多·赫茨尔发起了锡安主义运动,又称“犹太复国主义运动”。该运动号召散居全世界的犹太人“回归故土”,恢复本民族的生活方式。1897年8月29日在瑞士巴塞尔,他召集第一届“世界锡安主义大会”,大会决议建立“一个得到公众承认的、有法律保障的家园(或国家)”。“犹太国民基金”和“巴勒斯坦土地开发公司”等相应机构成立,帮助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锡安主义运动的发展推动“第二次回归浪潮”(1904-1914年),约有4万名犹太人返回定居,至1914年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总人口约9万4千人,占总人口70万的13%。此时当地尚极少发生musilin、基督徒和犹太教徒的宗教及民族冲突。
此时该地区仍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一个省。一战中,1915年,在丘吉尔的主导下,英法军队对奥斯曼帝国发动了加里波利之战,遭遇惨败。随后1915年7月至1916年1月,英国高级专员亨利·麦克马洪与地方首领侯赛因·本·阿里互通信函,达成著名的麦克马洪-侯赛因协定,并由英国陆军中尉军官,阿拉伯的劳伦斯,组织当地以贝都因人部落为主的军事力量与奥斯曼帝国作战,有效削弱了奥斯曼帝国的势力。1916年5月16日,英国的中东专家“马克·赛克斯”和法国外交官“弗朗索瓦·皮科”又签订了赛克斯-皮科协定,以图获得法国中东军事力量的支持。1917年一战尚未结束时,英国外长贝尔福发表《贝尔福宣言》:“英王陛下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家园,并将尽最大努力促其实现”,亦试图获得犹太人支持,虽然当时犹太人在约旦河西岸今巴以地区拥有土地为0%,人口不足10%。在战中,英国分别向阿拉伯人、法国、犹太人三方允诺了存在矛盾的对当时奥斯曼帝国领土的划分。
一战结束后,奥斯曼帝国完全退出中东地区并于1923年瓦解,而阿拉伯部落之间纷争不断,最后1918年默认由英国占领。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英国决定将今叙利亚地区转交法国,将今伊拉克地区划给费萨尔·伊本·侯赛因;1920年,国际联盟委托英国管辖其余部分。1922年英国将托管地划分为两部分:东部外约旦地区(现约旦)为哈希姆家族管理,西部内约旦地区被正式称作巴勒斯坦地区为英国管理。在东西约旦,犹太人原本与阿拉伯人混居,1922年在约旦河西岸今巴以地区犹太人略降约8万4千人,占总人75万的11%。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犹太人掀起“第三和第四次回归浪潮”,1931年犹太人在约旦河西岸今巴以地区占总人口的17%。随着犹太居民的增多,他们与阿拉伯人之间的关系也日趋紧张,导致与当地阿拉伯人爆发冲突。如泛阿拉伯主义者,阿敏·阿·侯赛因在1920年发动一场巴勒斯坦暴动。1931年今巴以地区犹太人口达到17万,约1百万总人口划分为犹太人17%,基督徒9%,musilin74%。
1933年,纳粹在德国上台后开始驱逐犹太人,同期美国经济大萧条引发反犹风潮拒绝接收犹太移民,而此时中东相对平静,导致“第五次犹太人回归浪潮”。接着1937年起锡安主义者多次发动对阿拉伯平民的恐怖袭击,在1936年-1939年又有数场暴动发生。对此英国在1939年颁布一份白皮书,规定1939年起的五年之内犹太人可再移民7万5千人,此后不再接受犹太移民。这份白皮书被许多犹太人和锡安主义者视为是对犹太人的背叛,并且认为那违背贝尔福宣言。阿拉伯人的抵抗也并没有就此平息,他们希望完全停止犹太人的移民。1940年,犹太人已占当地居民总数的30%。1942年后在欧洲发生纳粹的犹太人最终解决方案,进一步推动犹太人回归。1944至1948年之间,约20万犹太人通过各种途径辗转来到巴勒斯坦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勒斯坦地区已经有60万犹太居民。1947年,犹太人达到63万占当地总人口197万的将近1/3,已拥有6%的土地,根据圣经中描述建立的“传统聚居点”实际建在当时阿拉伯人拥有的土地上。
以色列复国和第一次中东战争
1947年,鉴于锡安主义者与阿拉伯人两者之间的冲突不断升级、批评声浪增加,犹太人宣布将于1948年5月14日建立以色列国。1948年5月15日,英国政府决定切割巴勒斯坦托管者的身份。
犹太人的移民数量自从19世纪末以来一直保持增长;受到二战中的犹太人大屠杀影响,移民数量骤增,伴随着与阿拉伯人的冲突,犹太人复国主义情绪高涨。分别建立犹太人以色列和阿拉伯人巴勒斯坦国的分治理念也获得联合国支持。联合国成立“巴勒斯坦专门委员会”,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表决《1947年联合国分治方案》,33国赞成(包括美国和苏联),13国反对,10国弃权(包括英国),通过决议:将巴勒斯坦地区再分为两个国家(之前约旦河东岸的上巴勒斯坦领区77%于一战结束不久的巴黎和会已划给哈希姆家族管理,成为今天的约旦,但当时犹太复国主义尚未极端化,阿拉伯人与犹太人尚和平混居);约旦河西岸划为犹太人与阿拉伯人分治,分为多块交错的领土,两国分别拥有大约55%和45%的领土,耶路撒冷被置于联合国的管理之下,以避免双方发生冲突。分裂方案在已开发领土上大致采取照顾传统聚居点、按人口比例均分的原则,但考虑到未来大量犹太难民的迁入,将南部人烟稀少的内盖夫沙漠划入犹太国,故犹太人以相对少的人口占据较多的领土。联大决议使当时实际只控制了巴勒斯坦6%的土地和只占巴勒斯坦人口1/3的犹太人得到了巴勒斯坦地区56%的土地(约1.52万平方公里),而已经控制了巴勒斯坦94%的土地和占巴勒斯坦人口2/3的阿拉伯人仅得到43%的土地(约1.15万平方公里)。
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通过分治方案的当日,本-古里安接受该方案,但阿拉伯国家联盟认为联合国无权干涉当地事务不予承认,坚持不让以色列复国,作为占领和托管方的英国对决议表决弃权。于是阿盟国家对以色列展开为期三天的军事行动,紧接着犹太人组织民兵部队展开还击,这些战斗很快便蔓延为大规模的冲突,继而引发1948年的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年5月14日,在英国的托管期结束前一天,以色列国正式宣布成立;以色列在1949年5月11日已经被承认为联合国的成员国;与之相反以色列并未承认及遵循联合国181决议划定的领土与国界。
在以色列复国的隔天,英国宣布结束托管,埃及、伊拉克、约旦、叙利亚以及黎巴嫩对以色列“驱逐”(阿拉伯不承认以色列国,因此名为宣战,但实际是没有这样的正式宣言),几天内集结军队开始第一次中东战争的进攻。北边的叙利亚、黎巴嫩和伊拉克军队都在接近边界的地方被阻挡下来,来自东面的约旦军队则攻下耶路撒冷的东部,并且对城市的西部展开攻击。在缺乏外国正式军援的情况下,犹太人民兵部队阻挡约旦军队,而地下的国民军组织部队也阻止来自南方的埃及军队。从6月11日开始,联合国宣布一个月的停火令即“28日停火”,在这段期间里以色列秘密备战,以色列国防军正式成立,7月9日,经过充分准备的以色列军队向阿拉伯军队发动攻击,这次进攻名为“十天进攻”,取得胜利。在数个月的战斗后,双方在1949年达成一则停火协议并划清暂时的边界,这条边界线被称为“绿线”(Green Line)。以色列在约旦河的西方侵占额外的23.5%的管辖领域,约旦则占有东耶路撒冷、以色列南部一块山地区域和撒马利亚,后来那里被称为西岸地区。埃及在沿海地区占有一小块的土地,后来被称为加沙地带。
大量的阿拉伯人在该次的冲突中被迫逃离,以色列在独立战争取胜后,并不许这些巴勒斯坦难民重返家园,但承认留守的阿拉伯人拥有以色列国籍。阿拉伯人将此次流亡称为“النكبة(大灾难)”,估计有400000至900000名阿拉伯人流亡,后来称为巴勒斯坦难民,联合国估计有711000人。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的军事冲突、以及巴勒斯坦难民的问题一直持续至今。随着1948年的战争,约旦河西岸地区和加沙地带的犹太人口开始迁入以色列,大量来自阿拉伯国家的犹太难民使得以色列的人口遽增两倍。在接下来几年里将近850000名瑟法底犹太人移民,其中约有600000人迁移至以色列,其他的人则移民至欧洲和美国。
第二次中东战争
亦称苏伊士运河战争,在1954年至1955年间,担任以色列总理的摩西·夏里特为报复埃及对以色列封闭亚喀巴湾,阻止以色列船只使用苏伊士运河,试图轰炸埃及未遂而爆发丑闻,造成以色列在政治上蒙羞。埃及在1956年国有化苏伊士运河,又引发英国和法国对此相当不满。以色列“在遭到一连串阿拉伯地下民兵部队的袭击后”,秘密地与英法两国结盟,对埃及宣战。在苏伊士运河危机后,英法以三国的行动遭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指责。作为三国盟友的美国也不满这次秘密行动,他们将英法的侵略看作是殖民主义的再次体现。英法以三个国家遭到联合国的谴责,以色列被迫从西奈半岛撤军。1955年,大卫·本-古理安再次成为以色列总理,直到1963年才辞职。在古理安辞职后,列维·艾希科尔继任总理。
第三次中东战争
在1961年,纳粹的领导人阿道夫·艾希曼在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遭到以色列情报特务局(俗称摩萨德)情报局人员绑架并送回以色列,被接受审判。艾希曼成为以色列历史上唯一遭到法庭判处死刑的人。
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在1967年5月再趋紧张。叙利亚、约旦和埃及可能有开战的意图,埃及随即驱逐在加沙地带的联合国维和部队。埃及并且封锁以色列战略要地堤蓝海峡,接着又在接壤以色列的边界部署大量战车和战机。以色列于是以埃及挑衅为由,违反之前订立的条约、在6月5日对埃及展开军事攻击。在这场六日战争中,以色列击败所有阿拉伯邻国的军队。以色列一口气掠夺整个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戈兰高地及西奈半岛,控制全境。而1949年划定的绿线则成以色列管辖国内领土和占领区域的行政分界线。直到在1973年赎罪日战争后,1977年签订《戴维营和约》,以色列将西奈半岛还给埃及。而在战争中,以色列空军误炸一艘美军的情报船自由号(USS Liberty),造成34名美军死亡。因彼此的军事利益交换,美国和以色列认定是一场误击意外,因自由号辨识困难而造成。
1969年,梅厄夫人成为以色列首任女总理。
埃以消耗战争
1968年至1972年这段期间被称为埃以消耗战争,以色列和叙利亚、埃及间的边界频繁爆发许多小规模的冲突。除此之外,在1970年代早期,巴勒斯坦武装部队对以色列和各国的犹太人展开规模空前的恐怖攻击,在1972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中爆发慕尼黑惨案,巴勒斯坦的武装民兵挟持以色列的代表团成员作为人质,最后所有人质皆遭杀害。以色列对此展开报复性的“天谴行动”,由摩萨德特工在世界各地行刺那些筹划慕尼黑惨案的幕后凶手。
第四次中东战争
最后,在1973年10月6日,正值犹太教的赎罪节那天,埃及和叙利亚对以色列发起突袭攻势,分别攻击六年前六日战争中被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美苏分别支持以阿双方,尽管阿拉伯国家在战争初期成功打击准备不足的以色列军队,随着美国向以色列提供卫星侦察结果,主导制定战略,实施五分钱救援行动并紧急调遣美国空军F-4幽灵II式战斗机,在涂改军徽后由美国飞行员从美国本土经多次加油,飞至以色列作为以色列空军直接参战,埃及和叙利亚最终仍被以色列击退。战后的几年局势变的较为平静,以色列和埃及终于得以达成和平协议。
为了报复美国支援以色列,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OAPEC)、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里的阿拉伯国家,由沙特阿拉伯领导,在10月17日决定每个月减低石油产量5%,并威胁彻底禁运。然而尼克森还是在10月18日向美国国会请求提供了以色列$22亿元的军火。利比亚立即宣布对美国实行石油禁运。由此又导致第一次石油危机,直至1977年,在美国斡旋下签订《戴维营和约》,以色列将西奈半岛还给埃及,“石油危机”得以缓解。
在1974年,伊扎克·拉宾继承梅厄夫人成为第五任总理。1977年的国会选举成为以色列政治历史上的主要转捩点,从1948年来一直支配以色列政坛的工党遭到梅纳赫姆·贝京领导的团结党击败,这次选举在以色列还被称为是一场“革命”。工党结束长达三十年的执政,而右翼党派从此在以色列国会取得多数地位。
接着,在当年的11月,埃及总统沙达特史无前例的拜访以色列,在以色列国会演讲,这是以色列建国以来第一次获得阿拉伯国家的承认。以色列军队的后备军官也组成和平运动以支持这次和谈。在沙达特拜访之后,两国和平谈判后签下大卫营和约。在1979年3月,贝京和沙达特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达成《以色列-埃及和平条约》。随着条约的签订,以色列逐渐从西奈半岛撤军,并且撤离自从1970年代开始在那里建立的移民区。以色列也同意依据1949年划定的绿线让巴勒斯坦暂时获得自治权。
第五次中东战争
在1981年6月7日,以色列空军轰炸伊拉克在奥西拉克(Osirak)建立的核子反应堆,阻止伊拉克制造核武器的企图,这次任务又被称为巴比伦行动。
在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发动攻势,卷入1975年开始的黎巴嫩内战。以色列的开战理由为保护以色列在北方的殖民区。在建立四十公里的障碍区后,以色列国防军继续前进,攻下首都贝鲁特。之后在以色列国防军的默许下,黎巴嫩长枪党策划贝鲁特难民营大屠杀,在数日内杀害千名以上的伊斯兰教徒,这次屠杀后来成为以色列动画电影《和巴什尔跳华尔兹》的故事背景。以色列军队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逐出黎巴嫩,迫使巴解转移基地至突尼斯。由于无法承担战争带来的压力,总理贝京在1983年辞职,由伊扎克·沙米尔继任。以色列最后在1986年撤出大部分在黎巴嫩的军队,边界的缓冲地带则一直被维持着,直到2000年以色列撤军完毕。
在1980年代里,原本由伊扎克·沙米尔领导的右派政府被左派的希蒙·佩雷斯取代。佩雷斯从1984年开始担任总理,但在1986年又被沙米尔取代,沙米尔达成一个政党联盟的协议。在1987年爆发的巴勒斯坦大起义引燃占领区域的一连串行动,事后沙米尔再次于1988年的选举中连任总理职位。
奥斯陆协议
在波斯湾战争中,虽然以色列不是反伊拉克的联盟国之一、也没有实际参与伊拉克战事,以色列仍遭到39枚飞毛腿导弹击中。
在1990年代早期,随着苏联解体,大量犹太人开始移民至以色列,依据以色列的回归法,这些人在抵达以色列时便能取得以色列公民权。大约有380000人在1990-1991年抵达以色列。虽然以色列大众最初相当支持回归法,新移民造成的许多问题被工党作为选战中的把柄,批评执政的团结党没有解决他们的工作和住房问题。结果在1992年的选举中,新移民们大量投票给工党,使得左派再次抬头。
拉宾与《奥斯陆协议》
1994年10月,阿拉法特、以色列外交部长佩雷斯(中)和总理拉宾因达成《奥斯陆协议》分享诺贝尔和平奖。
1995年11月4日,拉宾在特拉维夫市政府大楼旁遇刺,中东和谈进程遭受重创。
在选举之后,伊扎克·拉宾再次成为总理。在选举中工党曾经承诺将会大力改善以色列的国内治安和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到了1993年底,以色列政府抛弃了1991年的马德里协议框架,改与巴解签订奥斯陆协议。在1994年,约旦成为继埃及之后第二个承诺与以色列和平共处的阿拉伯国家。
最初以色列大众广泛支持奥斯陆协议,然而在协议签订之后以色列仍然持续遭到哈马斯武装团体的频繁攻击,协议受到的支持也开始大量减少。在1995年11月4日,拉宾遭到一名极端的以色列民族主义者刺杀。由于拉宾的遇刺,大众对于奥斯陆协议的观感也稍有好转,大为提升希蒙·佩雷斯的支持度。不过,新的一波自杀炸弹攻势加上阿拉法特赞美炸弹客的声明,使得公众舆论再次扭转,佩雷斯在1996年5月以微弱差距输给联合党的本雅明·内塔尼亚胡。
虽然内塔尼亚胡被视为是奥斯陆协议的坚定反对者,他仍然决定从希伯伦撤军,并且签下怀伊备忘录(Wye River Memorandum),给予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更大的自治权力。在内塔尼亚胡任内巴勒斯坦团体对以色列平民的袭击活动大为减少,然而他的联合政府仍然在1999年垮台。在1999年选举中工党的埃胡德·巴拉克以大幅票数差距击败内塔尼亚胡而继任总理。
以黎冲突
巴拉克在2000年决定单边从黎巴嫩撤军,这次撤军也是为了阻挠zhenzhu党对以色列的攻击,迫使他们不得不跨越以色列边界才能发动攻击。巴拉克和亚西尔·阿拉法特曾在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的斡旋下于2000年在大卫营协商,然而协商最后失败了,亚西尔·阿拉法特提出的条件是一个由73%西岸地区和100%加沙地带组成的巴勒斯坦国家,并且在10至25年时间内将西岸地区的巴勒斯坦领域扩展至90%(排除耶路撒冷郊区则是94%),但巴拉克拒绝这个提议。
在谈判破裂后,巴勒斯坦开始第二次的暴动,被称为阿克萨群众起义,开始的时间就发生在以色列反对派领袖阿里埃勒·沙龙访问耶路撒冷圣殿山之后不久。协商的失败以及新战争的爆发使得许多以色列人对巴拉克政府感到失望,并且也使和平协议的支持度大减。
在一场总理的特别选举后,沙龙在2001年3月成为新总理,稍后又在2003年的选举中成功连任。然而,鹰派的沙龙政府开始从加沙地带单边撤军,这次撤军在2005年8月至9月间实行完成,沙龙的决定遭到党内的强烈不满,他其后退出利库德集团,另组前进党,并提前大选。内塔尼亚胡其后重夺党的领导权。
以色列也在西岸地区建立围墙,表面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以色列免遭武装巴勒斯坦团体的攻击。事实上长达681公里的围墙及其缓冲地区侵占9.5%的西岸地区面积,使得巴勒斯坦居民的经济状况遭遇困难。围墙的建立遭致国际间的许多批评,也遭到一些以色列极左派的批评,不过,围墙的确减少对以色列的恐怖攻击事件,也压迫巴勒斯坦的土地与平民。。
在沙龙严重中风之后,总理权力转移给艾胡德·奥尔默特。在2006年4月14日,在前进党赢得大选后,奥尔默特当选为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的前进党也在2006年的选举中赢得第一大党席位。
在2006年6月28日,哈马斯的民兵部队从加沙地带挖地道潜入以色列境内攻击以色列国防军的据点,俘虏一名以色列士兵并且杀害其他两名。以色列以此为借口展开报复性的夏雨行动,大量轰炸黎巴嫩唯一的国际机场贝鲁特-拉菲克·哈里里国际机场以及其他桥梁、道路、以及发电站等民用设施,以色列也派军占领此地区,并称此行动与伊斯兰份子无关。
2006年6月13日爆发的以黎冲突发生在以色列北部和黎巴嫩地区,主要是介于zhenzhu党和以色列之间的冲突。冲突始于zhenzhu党之前在一次跨越边界的军事行动中杀害八名以色列士兵并且俘虏其他两名,以色列以此认为黎巴嫩政府必须对这次攻击负起责任,因此从海上和空中对黎巴嫩展开轰炸,并且进军黎巴嫩南部。zhenzhu党继续使用火箭攻击以色列北部,并且以游击队的打带跑战术袭击以色列军队。最后以色列在2006年8月14日达成一则停火令。这场冲突导致一千名黎巴嫩平民、440名zhenzhu党民兵、以及119名以色列士兵丧生,也对黎巴嫩城市的基础建设造成庞大损害。
2008年12月19日,哈马斯与以色列签署的停火协议到期,哈马斯向以色列境内发射大约百枚huojiandan和迫击弹,以色列发动反击,从12月27日开始对加沙地带实行空中军事攻势,造成至少228人死亡和约780人受伤,加沙战争爆发。2009年1月3日,以军开始从地面军事行动。此外,以军在攻击中使用被联合国禁止的白磷弹,并因此遭到各方相当的抗议,以军才在2010年2月1日承认曾使用白磷弹。经过连续20多天对加沙的进攻后,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17日晚宣布,以军将于当地时间18日凌晨2时开始在加沙地带实施单边停火。据悉,以国防军已经得到命令,在实施单边停火期间,将仅对针对以方城镇的huojiandan袭击和针对以军的攻击火力进行还击。以军强调说,将对敌方任何攻击行为予以强力回应。哈马斯一名发言人当晚表示,哈马斯将继续抵抗,直到以军撤出加沙。他说,以色列应该“停止侵略并完全撤出加沙,开放口岸,解除封锁”。
以色列自向加沙地带发动大规模地面进攻以来,已造成超过913名巴勒斯坦人死亡,超过5300人受伤。相较下,以色列方面只有13人死亡,120受伤。埃及方面一直努力调解以色列和哈马斯实现停火,并提出三点停火倡议,包括巴以双方立刻实现一定期限的停火,然后开始长期停火条件谈判。
内塔尼亚胡执政
2009年以色列国会选举,内塔尼亚胡领导的利库德集团及其他右翼宗教政党取得多数,组建联合政府,内塔尼亚胡再次出任总理。
防务之柱行动和2014年以巴冲突
以色列因在2010年5月袭击联合国为加沙提供物资的国际援助船队,导致惨重的人员伤亡,其中土耳其蒙受的损失最严重。在联合国大会9月23日上午的一般性辩论中,时任土耳其总统阿卜杜拉·居尔称以色列的行为明显违反国际法,他要求以色列对此事件道歉,并且赔偿受害者家庭。当船队行至距离加沙海岸40多海里的公海上时,以色列国防军对船队进行拦截,并在与船上救援人员发生冲突的过程中导致九人死亡,十多人受伤。死者几乎全部是土耳其人。这一事件在国际社会引起轩然大波,在土耳其国内更是引发大规模的抗议示威。土耳其与以色列至此十分紧张。2012年11月14日以色列击毙策划2007年加沙之战、绑架以色列士兵吉拉德等事件的加沙地区哈玛斯军事首领艾哈迈德·贾巴里,同时召集7万5千名后备军人展开云柱行动,直到11月21日停止行动。
2013年以色列国会选举,内塔尼亚胡成功连任总理,成为以色列复国以来任期第二长的总理。2014年6月,以色列3名青年疑遭哈马斯绑架杀害,事隔不到1日,1名巴勒斯坦青年遭人拖入车中杀害弃尸,巴勒斯坦怀疑是以色列的报复行动。这场“青年之死”成了引爆以色列与哈马斯冲突的导火线。7月8日,以色列国防部队发动保护边缘行动,导致加沙地区的巴勒斯坦平民死伤惨重,引发国际关注。2015年5月14日以色列第34届内阁宣誓就职,总理纳唐亚胡兼任外长,外交部副部长由Likud国会议员Tzipi Hotovely担任。2016年9月14日美国和以色列签署了里程碑式的10年军事援助协议,协议保证从2019年至2028年美国将向以色列提供创纪录的380亿美元军事援助,将每年的30亿美元军援提高至35亿美元,此外还承诺向以色列的导弹防御系统每年另外提供5亿美元。2016年9月28日前总统裴瑞斯Simon Peres中风两周后于本日过世,30日举行国葬,各国元首外长等来以参加。2018年12月24日以色列第二十届国会宣布解散重新大选,惟之后2019年4月、2019年9月、2020年3月连续举行三次国会大选,才终于在2020年5月17日由纳唐亚胡及甘兹共同领导的新政府宣誓组成,将由两人分别担任总理一职一年半的时间。
http://www.yetianlian.net/yt116774/4352021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yetianlian.net。何以笙箫默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yetianlian.net
犹太人远祖是古代闪族支脉,起源于约40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后因躲避自然灾害迁徙至埃及尼罗河三角洲东部,因而得名“希伯来人”。公元前13世纪末,开始从埃及迁居巴勒斯坦地区。公元前1000年左右,建立以色列国。公元70年,被罗马人赶出巴勒斯坦地区。19世纪末,犹太人开始大批移居巴勒斯坦地区。1947年11月29日,联大决定在巴勒斯坦地区分别建立一个阿拉伯国和一个犹太国。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根据该决议正式成立。
以色列是中东地区唯一一个自由民主制国家。以色列工业化程度较高,总体经济实力较强。除此之外,以色列也是中东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商业自由程度、新闻自由程度和整体人类发展指数最高的国家。
基本信息
中文名:以色列国
国家领袖:艾萨克·赫尔佐格(总统)、纳夫塔利·本内特(总理)外文名:希伯来语: מדינת ישראל ,阿拉伯语:دولة إسرائيل,英语:The State of Israel
人口数量:926 万(2020年10月)
简称:以色列
人口密度:400 人/平方公里(2020年)
所属洲:亚洲
主要民族:犹太人,阿拉伯人,德鲁兹人
首都:耶路撒冷(法定)、特拉维夫-雅法(实际)
主要宗教:犹太教,伊斯兰教
主要城市:海法、特拉维夫
国土面积:1.49万平方公里
国庆日:5月14日此为公历,采用犹太历
水域率:2%
国歌:《希望之歌》
GDP总计:3854.5 亿美元(2020年)
国家代码:IL
人均GDP:45700 美元(2020年)
官方语言:希伯来语,阿拉伯语
国际电话区号:+00972
货币:以色列谢克尔(IsraelShekel)
国际域名缩写:.il
时区:东二区
道路通行:靠右行驶
政治体制:议会制共和制
最大城市:耶路撒冷
人类发展指数:0.900(2013年)
夏时制:UTC+3
气候:地中海气候
国花:银莲花、油橄榄
历史沿革
以色列联合王国
以色列最初是指一个民族而非地名,可查最早的记载出现在公元前1211年。在过去3000年的历史中,犹太人视以色列地为自己的民族和精神生活的核心,称之为“圣地”或“应许之地”。以色列在犹太教中具有特别的含义,包括圣殿遗迹和相关的宗教礼仪,都是现代犹太教传统的重要基础。根据圣经记载,以色列人的先祖亚伯拉罕原来居住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后受神呼召,迁居至迦南。以色列的先祖亦曾南下至埃及寄居,在埃及做奴工四百年。直至公元前14世纪,他们才集体离开埃及,回到迦南定居,并逐渐占领当地。
大卫王-所罗门王
大卫王将以色列的都城迁到耶路撒冷,在耶路撒冷为王33年。其子所罗门接任王位。所罗门承接大卫留下的这个强国,就大兴土木,建筑堡垒、宫室和耶路撒冷的圣殿。所罗门的统治时期可以说是以色列历史的黄金时代的顶点。
南北王国时期
公元前931年所罗门死后,北方的十个支派便马上脱离以色列联合王国,由耶卢波安一世做王;而南方的两个支派,即犹大支派和便雅悯支派,则依然由所罗门的儿子罗波安领导,自此,约一百多年的以色列联合王国结束,国家分裂为北国以色列和南国犹大。
南部群体(即南国犹大)有两个部族,以较为强大的部族犹大来命名;而北部群体(即北国以色列)则有10个部族,仍然保持着以色列的名称。因此,居住在南部犹大地区的人,自此被称作犹太人;而居住在北部以色列地区的人,便保持以色列人的称号,从而使犹太人与以色列人一样,都具有种族和民族,乃至国家的多重意义。。
公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国被新亚述帝国所灭。南方的犹大王国作为亚述的附庸国苟活至亚述帝国被新巴比伦帝国取代。亚述灭亡后,犹大王国暂时受另一强权埃及第二十六王朝保护(作为埃及的附庸国),公元前588年埃及背弃承诺,撒回了驻军,因为没了保护,新巴比伦帝国于公元前586年灭了犹大王国。
巴比伦之囚
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王国的尼布甲尼撒二世派兵攻打犹大王国,没了先前埃及第二十六王朝的保护(埃及为了自身利益不想和巴比伦起冲突),耶路撒冷很快沦陷,遭到了巴比伦军队的烧杀抢掠,大批幸存犹太人被掳到巴比伦,留下的只有一些老弱病残。这次事件史称“巴比伦囚虏“。
尽管犹太人被掳到巴比伦,但他们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宗教和文化,他们依然在一些祭司和利未人的后裔带领之下举行各种宗教活动,并开始在巴比伦建立犹太会堂。犹太人也在这段时间开始编纂典籍,《旧约圣经》被认为是在这段时期编纂的。
前539年,新巴比伦王国被波斯第一帝国的居鲁士二世所灭。居鲁士二世颁布居鲁士文书,下令犹太人可以回去重建家园,不少犹太人便回到以色列重建耶路撒冷。他们在前520年开始重建第二圣殿,并于前445年至前443年重建耶路撒冷城墙,即今西墙的一部分。
古典时代及中世纪前期
经历过新亚述、新巴比伦、波斯、希腊(以及继业者托勒密埃及和塞琉古)等古国的统治,犹太人在这一地区逐渐衰落。
哈斯蒙尼王朝
由马加比家族建立,存在在希腊塞琉古帝国时期半独立国家,被视为独立的以色列。最终在公元前37年被罗马人灭亡,后来大希律王被罗马共和国封为犹太王,开始了希律王朝(英语:Herodian dynasty)。大希律王死后,罗马帝国随即将犹太地改为犹太行省,委任总督管治,而之后封的犹太王只是象征性,实权在总督手上。
罗马帝国及希律王朝时期
哈斯蒙尼王朝灭亡后,罗马人任命了大希律王为犹太人的王,开始了服从罗马帝国的希律王朝(英语:Herodian Dynasty)。大希律王统治时期的以色列叫希律犹太王国(英语:Herodian Kingdom of Judea)(公元前37年-前4年)。
大希律王死后罗马帝国将犹太地分为四个郡王统治,均为希律的后代:希律·安提帕斯、希律·亚基老(英语:Herod Archelaus)、希律·菲利普二世(英语:Philip the Tetrarch)和莎乐美一世。其中统治犹地亚核心地区的分封王希律·亚基老因为残暴统治而于公元6年被罗马皇帝屋大维罢免,他的领地变为罗马“犹太行省”,委任罗马总督/长官管治,而其余三位分封王:希律安提帕斯、希律菲利普二世和莎乐美一世的领地仍受犹太行省管治,因此三位分封王的存在是象征性。
《圣经》由新约开始,记载的事件背景多为犹太行省和三位分封王领地等地方。罗马长官(英语:Prefect)的地位及权力亦比由罗马皇帝指派的犹太地其余的三位分封王更高。
公元39及41年,希律亚基帕一世重新获得整个犹太地,继大希律王后又一位王作为犹太人的王,直到他在44年死亡,由希律亚基帕二世继位,但只拥有加利利和先前希律菲利普二世的封地,犹太行省仍然存在。公元66年和132年,为了反抗罗马帝国统治,当地犹太人发起了犹太战争以及巴尔柯赫巴起义,但均遭到第十海峡军团的镇压,亚基帕二世逃往罗马城,希律王朝亦在此时终结。
罗马帝国后期及东罗马帝国时期
公元70年犹太战争结束后罗马继续管治,在132年的一次大规模起义失败后,罗马帝国皇帝哈德良将犹太人驱逐出这一地区,将地名改为“叙利亚-巴勒斯坦”,从此以色列地/犹太地多了一个家传户晓的名字一“巴勒斯坦”。虽然如此,千年来小部分犹太人一直留在巴勒斯坦,但主要的犹太人口从以色列南部移至北部、或其他大陆。犹太教最重要的两本经籍《密西拿》和《塔木德》经也是在这段时期写成。
390年犹太行省正式被拆分为三个省份。395年罗马帝国分裂后由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继承。
中世纪、近代至现代
公元638年,阿拉伯帝国趁拜占廷帝国刚结束了激烈的拜占庭-萨珊战争夺取该地区的控制权,之后一千多年数个musilin帝国统治过这个地区;包括倭马亚王朝、阿拔斯王朝、法蒂玛王朝、塞尔柱帝国,以及花剌子模(非常短的时间)。在1260年埃及马木留克王朝进一步打击在黎凡特的十字军国家及蒙古势力,1291年耶路撒冷王国亡于马木留克,代表着在中东的十字军全部被消灭。马木留克统治这地区至1517年。
奥斯曼时期
接着在1517年埃及被奥斯曼帝国征服,这地区亦顺理成章地成为奥斯曼帝国一个省份。至1918年奥斯曼帝国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1920年由英国托管到1948年。
英国托管时期与锡安主义和犹太人回归
近几个世纪以来,诸多流亡海外的犹太人一直试图返回以色列。1800年,在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总人口约1万人,据奥斯曼帝国人口统计,此时约30万总人口划分为犹太人3%,基督徒10%,musilin87%。18世纪开始有数波小型的回归潮,从数百到上千人不等。
在1878年,佩塔提克瓦出现第一个大型的犹太人农场社区,此时在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总人口约3万7千人。第一次大规模的回归浪潮则始于1881年,散居在世界其他地区的犹太人来到中东定居,并从奥斯曼帝国的阿拉伯人手中购买土地。1896年,基于犹太人在东欧受到种种迫害,维也纳记者和剧作家西奥多·赫茨尔发起了锡安主义运动,又称“犹太复国主义运动”。该运动号召散居全世界的犹太人“回归故土”,恢复本民族的生活方式。1897年8月29日在瑞士巴塞尔,他召集第一届“世界锡安主义大会”,大会决议建立“一个得到公众承认的、有法律保障的家园(或国家)”。“犹太国民基金”和“巴勒斯坦土地开发公司”等相应机构成立,帮助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锡安主义运动的发展推动“第二次回归浪潮”(1904-1914年),约有4万名犹太人返回定居,至1914年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总人口约9万4千人,占总人口70万的13%。此时当地尚极少发生musilin、基督徒和犹太教徒的宗教及民族冲突。
此时该地区仍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一个省。一战中,1915年,在丘吉尔的主导下,英法军队对奥斯曼帝国发动了加里波利之战,遭遇惨败。随后1915年7月至1916年1月,英国高级专员亨利·麦克马洪与地方首领侯赛因·本·阿里互通信函,达成著名的麦克马洪-侯赛因协定,并由英国陆军中尉军官,阿拉伯的劳伦斯,组织当地以贝都因人部落为主的军事力量与奥斯曼帝国作战,有效削弱了奥斯曼帝国的势力。1916年5月16日,英国的中东专家“马克·赛克斯”和法国外交官“弗朗索瓦·皮科”又签订了赛克斯-皮科协定,以图获得法国中东军事力量的支持。1917年一战尚未结束时,英国外长贝尔福发表《贝尔福宣言》:“英王陛下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家园,并将尽最大努力促其实现”,亦试图获得犹太人支持,虽然当时犹太人在约旦河西岸今巴以地区拥有土地为0%,人口不足10%。在战中,英国分别向阿拉伯人、法国、犹太人三方允诺了存在矛盾的对当时奥斯曼帝国领土的划分。
一战结束后,奥斯曼帝国完全退出中东地区并于1923年瓦解,而阿拉伯部落之间纷争不断,最后1918年默认由英国占领。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英国决定将今叙利亚地区转交法国,将今伊拉克地区划给费萨尔·伊本·侯赛因;1920年,国际联盟委托英国管辖其余部分。1922年英国将托管地划分为两部分:东部外约旦地区(现约旦)为哈希姆家族管理,西部内约旦地区被正式称作巴勒斯坦地区为英国管理。在东西约旦,犹太人原本与阿拉伯人混居,1922年在约旦河西岸今巴以地区犹太人略降约8万4千人,占总人75万的11%。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犹太人掀起“第三和第四次回归浪潮”,1931年犹太人在约旦河西岸今巴以地区占总人口的17%。随着犹太居民的增多,他们与阿拉伯人之间的关系也日趋紧张,导致与当地阿拉伯人爆发冲突。如泛阿拉伯主义者,阿敏·阿·侯赛因在1920年发动一场巴勒斯坦暴动。1931年今巴以地区犹太人口达到17万,约1百万总人口划分为犹太人17%,基督徒9%,musilin74%。
1933年,纳粹在德国上台后开始驱逐犹太人,同期美国经济大萧条引发反犹风潮拒绝接收犹太移民,而此时中东相对平静,导致“第五次犹太人回归浪潮”。接着1937年起锡安主义者多次发动对阿拉伯平民的恐怖袭击,在1936年-1939年又有数场暴动发生。对此英国在1939年颁布一份白皮书,规定1939年起的五年之内犹太人可再移民7万5千人,此后不再接受犹太移民。这份白皮书被许多犹太人和锡安主义者视为是对犹太人的背叛,并且认为那违背贝尔福宣言。阿拉伯人的抵抗也并没有就此平息,他们希望完全停止犹太人的移民。1940年,犹太人已占当地居民总数的30%。1942年后在欧洲发生纳粹的犹太人最终解决方案,进一步推动犹太人回归。1944至1948年之间,约20万犹太人通过各种途径辗转来到巴勒斯坦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勒斯坦地区已经有60万犹太居民。1947年,犹太人达到63万占当地总人口197万的将近1/3,已拥有6%的土地,根据圣经中描述建立的“传统聚居点”实际建在当时阿拉伯人拥有的土地上。
以色列复国和第一次中东战争
1947年,鉴于锡安主义者与阿拉伯人两者之间的冲突不断升级、批评声浪增加,犹太人宣布将于1948年5月14日建立以色列国。1948年5月15日,英国政府决定切割巴勒斯坦托管者的身份。
犹太人的移民数量自从19世纪末以来一直保持增长;受到二战中的犹太人大屠杀影响,移民数量骤增,伴随着与阿拉伯人的冲突,犹太人复国主义情绪高涨。分别建立犹太人以色列和阿拉伯人巴勒斯坦国的分治理念也获得联合国支持。联合国成立“巴勒斯坦专门委员会”,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表决《1947年联合国分治方案》,33国赞成(包括美国和苏联),13国反对,10国弃权(包括英国),通过决议:将巴勒斯坦地区再分为两个国家(之前约旦河东岸的上巴勒斯坦领区77%于一战结束不久的巴黎和会已划给哈希姆家族管理,成为今天的约旦,但当时犹太复国主义尚未极端化,阿拉伯人与犹太人尚和平混居);约旦河西岸划为犹太人与阿拉伯人分治,分为多块交错的领土,两国分别拥有大约55%和45%的领土,耶路撒冷被置于联合国的管理之下,以避免双方发生冲突。分裂方案在已开发领土上大致采取照顾传统聚居点、按人口比例均分的原则,但考虑到未来大量犹太难民的迁入,将南部人烟稀少的内盖夫沙漠划入犹太国,故犹太人以相对少的人口占据较多的领土。联大决议使当时实际只控制了巴勒斯坦6%的土地和只占巴勒斯坦人口1/3的犹太人得到了巴勒斯坦地区56%的土地(约1.52万平方公里),而已经控制了巴勒斯坦94%的土地和占巴勒斯坦人口2/3的阿拉伯人仅得到43%的土地(约1.15万平方公里)。
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通过分治方案的当日,本-古里安接受该方案,但阿拉伯国家联盟认为联合国无权干涉当地事务不予承认,坚持不让以色列复国,作为占领和托管方的英国对决议表决弃权。于是阿盟国家对以色列展开为期三天的军事行动,紧接着犹太人组织民兵部队展开还击,这些战斗很快便蔓延为大规模的冲突,继而引发1948年的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年5月14日,在英国的托管期结束前一天,以色列国正式宣布成立;以色列在1949年5月11日已经被承认为联合国的成员国;与之相反以色列并未承认及遵循联合国181决议划定的领土与国界。
在以色列复国的隔天,英国宣布结束托管,埃及、伊拉克、约旦、叙利亚以及黎巴嫩对以色列“驱逐”(阿拉伯不承认以色列国,因此名为宣战,但实际是没有这样的正式宣言),几天内集结军队开始第一次中东战争的进攻。北边的叙利亚、黎巴嫩和伊拉克军队都在接近边界的地方被阻挡下来,来自东面的约旦军队则攻下耶路撒冷的东部,并且对城市的西部展开攻击。在缺乏外国正式军援的情况下,犹太人民兵部队阻挡约旦军队,而地下的国民军组织部队也阻止来自南方的埃及军队。从6月11日开始,联合国宣布一个月的停火令即“28日停火”,在这段期间里以色列秘密备战,以色列国防军正式成立,7月9日,经过充分准备的以色列军队向阿拉伯军队发动攻击,这次进攻名为“十天进攻”,取得胜利。在数个月的战斗后,双方在1949年达成一则停火协议并划清暂时的边界,这条边界线被称为“绿线”(Green Line)。以色列在约旦河的西方侵占额外的23.5%的管辖领域,约旦则占有东耶路撒冷、以色列南部一块山地区域和撒马利亚,后来那里被称为西岸地区。埃及在沿海地区占有一小块的土地,后来被称为加沙地带。
大量的阿拉伯人在该次的冲突中被迫逃离,以色列在独立战争取胜后,并不许这些巴勒斯坦难民重返家园,但承认留守的阿拉伯人拥有以色列国籍。阿拉伯人将此次流亡称为“النكبة(大灾难)”,估计有400000至900000名阿拉伯人流亡,后来称为巴勒斯坦难民,联合国估计有711000人。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的军事冲突、以及巴勒斯坦难民的问题一直持续至今。随着1948年的战争,约旦河西岸地区和加沙地带的犹太人口开始迁入以色列,大量来自阿拉伯国家的犹太难民使得以色列的人口遽增两倍。在接下来几年里将近850000名瑟法底犹太人移民,其中约有600000人迁移至以色列,其他的人则移民至欧洲和美国。
第二次中东战争
亦称苏伊士运河战争,在1954年至1955年间,担任以色列总理的摩西·夏里特为报复埃及对以色列封闭亚喀巴湾,阻止以色列船只使用苏伊士运河,试图轰炸埃及未遂而爆发丑闻,造成以色列在政治上蒙羞。埃及在1956年国有化苏伊士运河,又引发英国和法国对此相当不满。以色列“在遭到一连串阿拉伯地下民兵部队的袭击后”,秘密地与英法两国结盟,对埃及宣战。在苏伊士运河危机后,英法以三国的行动遭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指责。作为三国盟友的美国也不满这次秘密行动,他们将英法的侵略看作是殖民主义的再次体现。英法以三个国家遭到联合国的谴责,以色列被迫从西奈半岛撤军。1955年,大卫·本-古理安再次成为以色列总理,直到1963年才辞职。在古理安辞职后,列维·艾希科尔继任总理。
第三次中东战争
在1961年,纳粹的领导人阿道夫·艾希曼在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遭到以色列情报特务局(俗称摩萨德)情报局人员绑架并送回以色列,被接受审判。艾希曼成为以色列历史上唯一遭到法庭判处死刑的人。
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在1967年5月再趋紧张。叙利亚、约旦和埃及可能有开战的意图,埃及随即驱逐在加沙地带的联合国维和部队。埃及并且封锁以色列战略要地堤蓝海峡,接着又在接壤以色列的边界部署大量战车和战机。以色列于是以埃及挑衅为由,违反之前订立的条约、在6月5日对埃及展开军事攻击。在这场六日战争中,以色列击败所有阿拉伯邻国的军队。以色列一口气掠夺整个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戈兰高地及西奈半岛,控制全境。而1949年划定的绿线则成以色列管辖国内领土和占领区域的行政分界线。直到在1973年赎罪日战争后,1977年签订《戴维营和约》,以色列将西奈半岛还给埃及。而在战争中,以色列空军误炸一艘美军的情报船自由号(USS Liberty),造成34名美军死亡。因彼此的军事利益交换,美国和以色列认定是一场误击意外,因自由号辨识困难而造成。
1969年,梅厄夫人成为以色列首任女总理。
埃以消耗战争
1968年至1972年这段期间被称为埃以消耗战争,以色列和叙利亚、埃及间的边界频繁爆发许多小规模的冲突。除此之外,在1970年代早期,巴勒斯坦武装部队对以色列和各国的犹太人展开规模空前的恐怖攻击,在1972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中爆发慕尼黑惨案,巴勒斯坦的武装民兵挟持以色列的代表团成员作为人质,最后所有人质皆遭杀害。以色列对此展开报复性的“天谴行动”,由摩萨德特工在世界各地行刺那些筹划慕尼黑惨案的幕后凶手。
第四次中东战争
最后,在1973年10月6日,正值犹太教的赎罪节那天,埃及和叙利亚对以色列发起突袭攻势,分别攻击六年前六日战争中被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美苏分别支持以阿双方,尽管阿拉伯国家在战争初期成功打击准备不足的以色列军队,随着美国向以色列提供卫星侦察结果,主导制定战略,实施五分钱救援行动并紧急调遣美国空军F-4幽灵II式战斗机,在涂改军徽后由美国飞行员从美国本土经多次加油,飞至以色列作为以色列空军直接参战,埃及和叙利亚最终仍被以色列击退。战后的几年局势变的较为平静,以色列和埃及终于得以达成和平协议。
为了报复美国支援以色列,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OAPEC)、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里的阿拉伯国家,由沙特阿拉伯领导,在10月17日决定每个月减低石油产量5%,并威胁彻底禁运。然而尼克森还是在10月18日向美国国会请求提供了以色列$22亿元的军火。利比亚立即宣布对美国实行石油禁运。由此又导致第一次石油危机,直至1977年,在美国斡旋下签订《戴维营和约》,以色列将西奈半岛还给埃及,“石油危机”得以缓解。
在1974年,伊扎克·拉宾继承梅厄夫人成为第五任总理。1977年的国会选举成为以色列政治历史上的主要转捩点,从1948年来一直支配以色列政坛的工党遭到梅纳赫姆·贝京领导的团结党击败,这次选举在以色列还被称为是一场“革命”。工党结束长达三十年的执政,而右翼党派从此在以色列国会取得多数地位。
接着,在当年的11月,埃及总统沙达特史无前例的拜访以色列,在以色列国会演讲,这是以色列建国以来第一次获得阿拉伯国家的承认。以色列军队的后备军官也组成和平运动以支持这次和谈。在沙达特拜访之后,两国和平谈判后签下大卫营和约。在1979年3月,贝京和沙达特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达成《以色列-埃及和平条约》。随着条约的签订,以色列逐渐从西奈半岛撤军,并且撤离自从1970年代开始在那里建立的移民区。以色列也同意依据1949年划定的绿线让巴勒斯坦暂时获得自治权。
第五次中东战争
在1981年6月7日,以色列空军轰炸伊拉克在奥西拉克(Osirak)建立的核子反应堆,阻止伊拉克制造核武器的企图,这次任务又被称为巴比伦行动。
在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发动攻势,卷入1975年开始的黎巴嫩内战。以色列的开战理由为保护以色列在北方的殖民区。在建立四十公里的障碍区后,以色列国防军继续前进,攻下首都贝鲁特。之后在以色列国防军的默许下,黎巴嫩长枪党策划贝鲁特难民营大屠杀,在数日内杀害千名以上的伊斯兰教徒,这次屠杀后来成为以色列动画电影《和巴什尔跳华尔兹》的故事背景。以色列军队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逐出黎巴嫩,迫使巴解转移基地至突尼斯。由于无法承担战争带来的压力,总理贝京在1983年辞职,由伊扎克·沙米尔继任。以色列最后在1986年撤出大部分在黎巴嫩的军队,边界的缓冲地带则一直被维持着,直到2000年以色列撤军完毕。
在1980年代里,原本由伊扎克·沙米尔领导的右派政府被左派的希蒙·佩雷斯取代。佩雷斯从1984年开始担任总理,但在1986年又被沙米尔取代,沙米尔达成一个政党联盟的协议。在1987年爆发的巴勒斯坦大起义引燃占领区域的一连串行动,事后沙米尔再次于1988年的选举中连任总理职位。
奥斯陆协议
在波斯湾战争中,虽然以色列不是反伊拉克的联盟国之一、也没有实际参与伊拉克战事,以色列仍遭到39枚飞毛腿导弹击中。
在1990年代早期,随着苏联解体,大量犹太人开始移民至以色列,依据以色列的回归法,这些人在抵达以色列时便能取得以色列公民权。大约有380000人在1990-1991年抵达以色列。虽然以色列大众最初相当支持回归法,新移民造成的许多问题被工党作为选战中的把柄,批评执政的团结党没有解决他们的工作和住房问题。结果在1992年的选举中,新移民们大量投票给工党,使得左派再次抬头。
拉宾与《奥斯陆协议》
1994年10月,阿拉法特、以色列外交部长佩雷斯(中)和总理拉宾因达成《奥斯陆协议》分享诺贝尔和平奖。
1995年11月4日,拉宾在特拉维夫市政府大楼旁遇刺,中东和谈进程遭受重创。
在选举之后,伊扎克·拉宾再次成为总理。在选举中工党曾经承诺将会大力改善以色列的国内治安和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到了1993年底,以色列政府抛弃了1991年的马德里协议框架,改与巴解签订奥斯陆协议。在1994年,约旦成为继埃及之后第二个承诺与以色列和平共处的阿拉伯国家。
最初以色列大众广泛支持奥斯陆协议,然而在协议签订之后以色列仍然持续遭到哈马斯武装团体的频繁攻击,协议受到的支持也开始大量减少。在1995年11月4日,拉宾遭到一名极端的以色列民族主义者刺杀。由于拉宾的遇刺,大众对于奥斯陆协议的观感也稍有好转,大为提升希蒙·佩雷斯的支持度。不过,新的一波自杀炸弹攻势加上阿拉法特赞美炸弹客的声明,使得公众舆论再次扭转,佩雷斯在1996年5月以微弱差距输给联合党的本雅明·内塔尼亚胡。
虽然内塔尼亚胡被视为是奥斯陆协议的坚定反对者,他仍然决定从希伯伦撤军,并且签下怀伊备忘录(Wye River Memorandum),给予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更大的自治权力。在内塔尼亚胡任内巴勒斯坦团体对以色列平民的袭击活动大为减少,然而他的联合政府仍然在1999年垮台。在1999年选举中工党的埃胡德·巴拉克以大幅票数差距击败内塔尼亚胡而继任总理。
以黎冲突
巴拉克在2000年决定单边从黎巴嫩撤军,这次撤军也是为了阻挠zhenzhu党对以色列的攻击,迫使他们不得不跨越以色列边界才能发动攻击。巴拉克和亚西尔·阿拉法特曾在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的斡旋下于2000年在大卫营协商,然而协商最后失败了,亚西尔·阿拉法特提出的条件是一个由73%西岸地区和100%加沙地带组成的巴勒斯坦国家,并且在10至25年时间内将西岸地区的巴勒斯坦领域扩展至90%(排除耶路撒冷郊区则是94%),但巴拉克拒绝这个提议。
在谈判破裂后,巴勒斯坦开始第二次的暴动,被称为阿克萨群众起义,开始的时间就发生在以色列反对派领袖阿里埃勒·沙龙访问耶路撒冷圣殿山之后不久。协商的失败以及新战争的爆发使得许多以色列人对巴拉克政府感到失望,并且也使和平协议的支持度大减。
在一场总理的特别选举后,沙龙在2001年3月成为新总理,稍后又在2003年的选举中成功连任。然而,鹰派的沙龙政府开始从加沙地带单边撤军,这次撤军在2005年8月至9月间实行完成,沙龙的决定遭到党内的强烈不满,他其后退出利库德集团,另组前进党,并提前大选。内塔尼亚胡其后重夺党的领导权。
以色列也在西岸地区建立围墙,表面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以色列免遭武装巴勒斯坦团体的攻击。事实上长达681公里的围墙及其缓冲地区侵占9.5%的西岸地区面积,使得巴勒斯坦居民的经济状况遭遇困难。围墙的建立遭致国际间的许多批评,也遭到一些以色列极左派的批评,不过,围墙的确减少对以色列的恐怖攻击事件,也压迫巴勒斯坦的土地与平民。。
在沙龙严重中风之后,总理权力转移给艾胡德·奥尔默特。在2006年4月14日,在前进党赢得大选后,奥尔默特当选为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的前进党也在2006年的选举中赢得第一大党席位。
在2006年6月28日,哈马斯的民兵部队从加沙地带挖地道潜入以色列境内攻击以色列国防军的据点,俘虏一名以色列士兵并且杀害其他两名。以色列以此为借口展开报复性的夏雨行动,大量轰炸黎巴嫩唯一的国际机场贝鲁特-拉菲克·哈里里国际机场以及其他桥梁、道路、以及发电站等民用设施,以色列也派军占领此地区,并称此行动与伊斯兰份子无关。
2006年6月13日爆发的以黎冲突发生在以色列北部和黎巴嫩地区,主要是介于zhenzhu党和以色列之间的冲突。冲突始于zhenzhu党之前在一次跨越边界的军事行动中杀害八名以色列士兵并且俘虏其他两名,以色列以此认为黎巴嫩政府必须对这次攻击负起责任,因此从海上和空中对黎巴嫩展开轰炸,并且进军黎巴嫩南部。zhenzhu党继续使用火箭攻击以色列北部,并且以游击队的打带跑战术袭击以色列军队。最后以色列在2006年8月14日达成一则停火令。这场冲突导致一千名黎巴嫩平民、440名zhenzhu党民兵、以及119名以色列士兵丧生,也对黎巴嫩城市的基础建设造成庞大损害。
2008年12月19日,哈马斯与以色列签署的停火协议到期,哈马斯向以色列境内发射大约百枚huojiandan和迫击弹,以色列发动反击,从12月27日开始对加沙地带实行空中军事攻势,造成至少228人死亡和约780人受伤,加沙战争爆发。2009年1月3日,以军开始从地面军事行动。此外,以军在攻击中使用被联合国禁止的白磷弹,并因此遭到各方相当的抗议,以军才在2010年2月1日承认曾使用白磷弹。经过连续20多天对加沙的进攻后,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17日晚宣布,以军将于当地时间18日凌晨2时开始在加沙地带实施单边停火。据悉,以国防军已经得到命令,在实施单边停火期间,将仅对针对以方城镇的huojiandan袭击和针对以军的攻击火力进行还击。以军强调说,将对敌方任何攻击行为予以强力回应。哈马斯一名发言人当晚表示,哈马斯将继续抵抗,直到以军撤出加沙。他说,以色列应该“停止侵略并完全撤出加沙,开放口岸,解除封锁”。
以色列自向加沙地带发动大规模地面进攻以来,已造成超过913名巴勒斯坦人死亡,超过5300人受伤。相较下,以色列方面只有13人死亡,120受伤。埃及方面一直努力调解以色列和哈马斯实现停火,并提出三点停火倡议,包括巴以双方立刻实现一定期限的停火,然后开始长期停火条件谈判。
内塔尼亚胡执政
2009年以色列国会选举,内塔尼亚胡领导的利库德集团及其他右翼宗教政党取得多数,组建联合政府,内塔尼亚胡再次出任总理。
防务之柱行动和2014年以巴冲突
以色列因在2010年5月袭击联合国为加沙提供物资的国际援助船队,导致惨重的人员伤亡,其中土耳其蒙受的损失最严重。在联合国大会9月23日上午的一般性辩论中,时任土耳其总统阿卜杜拉·居尔称以色列的行为明显违反国际法,他要求以色列对此事件道歉,并且赔偿受害者家庭。当船队行至距离加沙海岸40多海里的公海上时,以色列国防军对船队进行拦截,并在与船上救援人员发生冲突的过程中导致九人死亡,十多人受伤。死者几乎全部是土耳其人。这一事件在国际社会引起轩然大波,在土耳其国内更是引发大规模的抗议示威。土耳其与以色列至此十分紧张。2012年11月14日以色列击毙策划2007年加沙之战、绑架以色列士兵吉拉德等事件的加沙地区哈玛斯军事首领艾哈迈德·贾巴里,同时召集7万5千名后备军人展开云柱行动,直到11月21日停止行动。
2013年以色列国会选举,内塔尼亚胡成功连任总理,成为以色列复国以来任期第二长的总理。2014年6月,以色列3名青年疑遭哈马斯绑架杀害,事隔不到1日,1名巴勒斯坦青年遭人拖入车中杀害弃尸,巴勒斯坦怀疑是以色列的报复行动。这场“青年之死”成了引爆以色列与哈马斯冲突的导火线。7月8日,以色列国防部队发动保护边缘行动,导致加沙地区的巴勒斯坦平民死伤惨重,引发国际关注。2015年5月14日以色列第34届内阁宣誓就职,总理纳唐亚胡兼任外长,外交部副部长由Likud国会议员Tzipi Hotovely担任。2016年9月14日美国和以色列签署了里程碑式的10年军事援助协议,协议保证从2019年至2028年美国将向以色列提供创纪录的380亿美元军事援助,将每年的30亿美元军援提高至35亿美元,此外还承诺向以色列的导弹防御系统每年另外提供5亿美元。2016年9月28日前总统裴瑞斯Simon Peres中风两周后于本日过世,30日举行国葬,各国元首外长等来以参加。2018年12月24日以色列第二十届国会宣布解散重新大选,惟之后2019年4月、2019年9月、2020年3月连续举行三次国会大选,才终于在2020年5月17日由纳唐亚胡及甘兹共同领导的新政府宣誓组成,将由两人分别担任总理一职一年半的时间。
http://www.yetianlian.net/yt116774/4352021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yetianlian.net。何以笙箫默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yetianlia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