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5章 一幅巨画
何以笙箫默小说小说推荐阅读:寒门崛起、锦衣、大唐开局震惊李世民、大魏芳华、贞观憨婿韦浩、大秦:不装了,你爹我是秦始皇、寒门仕子、终宋、贞观极品小女婿、逍遥小书生、混在皇宫假太监、我的姐夫是太子、非正常三国
何为权贵?
距离权力中心最近的才是权贵。
南京城中就有不少过气的权贵,这些权贵远离京师和帝王,也远离了权力。唯一能聊以自慰的便是自家的产业。
祖辈立下功勋,受封爵位,随后第一件事儿就是兼并土地,收纳人口,为儿孙做打算。
靠着那些田地和人口,这些人家世代富贵。
钱能通神,钱和权的关系本就是互通的,钱能通权,同理,权也能通钱,二者互相变现。
京师咱们没影响力,可在南方却不同。
这些权贵在南方持续经营,多年后,家家都拉起了一张庞大的关系网。
京师权贵近帝王,是很牛笔,但我等在南方也不差。
南方富庶,还不用担心被卷入各种政治漩涡,日子逍遥的一批。
而且还能通过和官员们的联系,把自己的影响力延伸到京师去。
到了后来,宰辅们的身后都有一股、乃至于几股势力。作为这些势力的代表,他们也代表着这些势力的利益,为他们发声。
“这些势力的利益是什么?是为了大明?不。是为了自家的利益。宰辅一心谋私利,施政时就会不由自主的走偏。比如说……商税。”
蒋庆之站在南京城的城头上,吹着春风,心旷神怡。
“伯爷,商税是另一个大漩涡。”徐渭说:“田地和人口是他们的根基,商税是另一个根基。”
“当年墨家先贤曾在海外经过一国。此国以农税为主,农夫一年到头劳作,也难以温饱。贵人们垄断商业,不交赋税,赚的盆满钵满。
朝中靠着田税勉力支撑,一年难过一年。数十年后,有大旱,彼时外敌入侵,大军出动靡费巨大。于是便增税……”
徐渭摸摸鼻子,心想这不就是大明吗?
“农夫们饥寒交迫,小吏们如狼似虎……走投无路之下,那些饥民便揭竿而起。于是内外交困。”蒋庆之想到了崇祯帝,“帝王无可奈何,便向群臣,向权贵们伸手。老徐,你觉着那些权贵可会给?”
徐渭想了想,“唇亡齿寒,应当会给吧?”
否则异族大军杀进来,大伙儿做了奴隶,难道舒坦?
“没几个人给,就算是国丈,也只是给了百来两银子。”
“这……”
“随后由农夫组成的大军攻破京师,这些人争相出迎。”蒋庆之讥诮的道:“在这些人看来,哪怕是改朝换代,新朝也得重用自己不是。可万万没想到的是,这支大军的首领一进城,便把这些人尽数拿下,一番毒打,索要钱财。不给,便活活打死……”
“报应。”徐渭听的心惊,他觉得老板这是在暗喻大明的未来。
“老徐,为何千年来中原总是在治乱循环中不断往复?皆因这个格局。”蒋庆之说:“不能把所有负担都压在农户的身上。无商不富,无工不强!”
“伯爷的意思,此后新政就走这条路?”
“一条路是工,一条路是商。工,要以持续推进生产力为目的。商,要用商业把整个大明串联起来,把各地的产出串联起来。这是一条,另一条便是向外,让大明的商人出海,去挣异族的钱。”
蒋庆之拿出药烟,“商业手段最高明的境地,能灭国!”
“能灭国?”
“你莫要小看了商业。”蒋庆之点燃药烟,吸了一口。薄荷而凉意在肺腑中转了一圈,然后呼出。
“我为何如此重视南方?便是因为南方产出颇丰,人也活络。一旦打开了局面,整个大明这盘棋就活了。接着开海……用巨量的大明货物去冲击异族的市场。反馈回来的是无数钱粮。
巨额利润会刺激商人们扩大生产。老徐,商人是最贪婪,也是最积极的一个群体,在巨额利润的诱惑之下,他们会疯狂寻找能降低成本,加速产出的手段。如何降低成本,加速产出?”
徐渭突然身体一震,“机械之术!”
蒋庆之抖抖烟灰,眯眼看着远方,“我墨家机械之术无双,如今京师城外的墨家基地中,工匠们正在研究一些东西。老徐,那些东西一旦成功。这个世界……就会发生剧变。那是一场能改变整个世界,改变大明格局的剧变。我称之为,产业革命。”
“难怪伯爷曾说,对付儒家不可喊打喊杀,那是自残。若墨家能弄出令商人们趋之若鹜的机械,不,不只是商人,那些士大夫们也会为之疯狂。如此,无需咱们动手,他们便会主动唾弃儒家,拥戴墨家。啧!”
徐渭倒吸一口凉气,“伯爷这是要不战而屈人之兵!”
蒋庆之点头,“我说过,儒家与大明是共生的关系。若是一味用强,就算能把儒家拉下来,这个大明大概也已奄奄一息了。”
后世儒家的没落伴随着坚船利炮,伴随着异族军靴踏入中原京师的声音,伴随着一份份屈辱的条约,伴随着中原沦为半殖民地……
“你看。”蒋庆之指着城外的人,“寒风与太阳争论如何才能减少行人穿的衣裳,寒风奋力吹拂,想把行人的衣裳吹掉,可风越大,行人却把衣裳包裹的越是紧实。太阳只是默默挥洒着阳光,行人觉着热了,便自行脱了外袍……”
“那些人以为伯爷此次南下是报复,若是他们得知伯爷的目的,也不知是失落还是怒不可遏。”
“我说过,新政是一艘大船,船开了,便不会停下。没上船的,我不会等他!”
蒋庆之说:“这话,包括咱们这边的人。”
徐渭知晓,这是蒋庆之的暗示,他作为幕僚,该把这个信息传递给新政的支持者们。
——跟紧了,别掉队!
“伯爷,东厂的人来了。”莫展站在蒋庆之身后,手按刀柄,盯着上来的内侍。
“见过长威伯。”内侍笑吟吟的道:“王惠招供了。”
“说。”蒋庆之没回头。
内侍说:“松江府那边和他有联络,让他鼓动南京这边疏离长威伯,并盯住长威伯和随行军队的动向,把消息传递回去。”
“松江府那边,是谁和他联络?”蒋庆之问道。
“徐家,徐璠。”
“徐阁老家的大公子?”
“正是。另外,咱有句话不知该说不该说。”内侍微笑着,有些矜持之意。
蒋庆之淡淡的道:“那便别说。”
呃!
卖关子的内侍一怔,徐渭说:“伯爷很忙。”
内侍本想卖个人情,可蒋庆之却不买账,他想到了京师芮景贤的交代:此事重大,锦衣卫也在拼命想从中捞取功劳,你等务必要抢在锦衣卫之前,获得长威伯的信任。
内侍本以为蒋庆之在南方这个大漩涡之中会焦虑不安,而且蒋庆之一来南京就对锦衣卫的人颇为冷淡,更是让内侍大喜,觉得有机可乘。
可没想到却碰了钉子。
内侍赶紧说道:“徐氏在松江乃是地方领袖,一呼百应。另外,徐阁老乃是士林领袖,徐璠在南方便以他的代表自居。”
——徐家,不好弄!
那是个更大的漩涡,一旦弄出了篓子,被南方士大夫们抓到了把柄……
“我东厂察觉到了些不对的味儿。那些人暗中在串联,想借着此事反扑新政。”
话尽于此,你长威伯如何选择和我东厂无关。
人情,给了。
蒋庆之颔首,徐渭笑道:“回头芮提督那里,伯爷自然会提及此事。”
人情伯爷领了,回头会在芮景贤那里为你提一嘴。
这便是内侍说这番话的目的,闻言不禁大喜,“多谢伯爷。”
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利往。
看,连称呼都变了。
等内侍走后,徐渭说:“伯爷,南京这边大局已定,是不是……”
“收拾东西,准备去松江府!”
蒋庆之回身,“让人告知颜旭,尽快跟上。”
他看着松江府方向,微笑道:“徐璠……有人说此人乃是南方第一公子,那么,本伯此次便去会会这位第一公子。”
“伯爷,陈远来了。”
陈远是朝中派驻南京的御史,此次松江府事件后,陈远一直在南京和松江府之间来回奔波。
风尘仆仆的陈远刚从松江府回来,上了城头行礼,“见过长威伯。”
“松江府如何?”蒋庆之淡淡问道。
“松江府那边……敌意颇浓。”
“这在本伯预料之中。”
蒋庆之说:“本伯即将赶赴松江府,南京这边盯着,有事儿……及时通禀!”
“是。”陈远低头,眸中有一抹不屑之意,以及得意。
王惠被抓,蒋庆之把人丢给了东厂在南京的人手,让南京官场人人自危,都担心蒋庆之借此掀起大案。
徐承宗自从向蒋庆之低头后,便积极了许多,没事儿便催促刑部派好手去松江府,又催促吏部派员去盯着松江府官吏,以为监督。
这日他召集了五部尚书议事,让五部各出人手,跟着自己去松江府。
“国公也准备去松江府?”林志安问。
“长威伯既然要去,我作为地主,自然要跟着。”徐承宗既然决定投诚,便要投个彻底。
“国公。”
一个随从进来,“长威伯走了。”
“什么?”徐承宗愕然,“他……竟就这么走了?”
好歹你打声招呼啊!
自作多情的徐承宗缓缓看向外面。
“松江府等着长威伯的会是什么?”
http://www.yetianlian.net/yt99610/4657651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yetianlian.net。何以笙箫默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yetianlian.net
距离权力中心最近的才是权贵。
南京城中就有不少过气的权贵,这些权贵远离京师和帝王,也远离了权力。唯一能聊以自慰的便是自家的产业。
祖辈立下功勋,受封爵位,随后第一件事儿就是兼并土地,收纳人口,为儿孙做打算。
靠着那些田地和人口,这些人家世代富贵。
钱能通神,钱和权的关系本就是互通的,钱能通权,同理,权也能通钱,二者互相变现。
京师咱们没影响力,可在南方却不同。
这些权贵在南方持续经营,多年后,家家都拉起了一张庞大的关系网。
京师权贵近帝王,是很牛笔,但我等在南方也不差。
南方富庶,还不用担心被卷入各种政治漩涡,日子逍遥的一批。
而且还能通过和官员们的联系,把自己的影响力延伸到京师去。
到了后来,宰辅们的身后都有一股、乃至于几股势力。作为这些势力的代表,他们也代表着这些势力的利益,为他们发声。
“这些势力的利益是什么?是为了大明?不。是为了自家的利益。宰辅一心谋私利,施政时就会不由自主的走偏。比如说……商税。”
蒋庆之站在南京城的城头上,吹着春风,心旷神怡。
“伯爷,商税是另一个大漩涡。”徐渭说:“田地和人口是他们的根基,商税是另一个根基。”
“当年墨家先贤曾在海外经过一国。此国以农税为主,农夫一年到头劳作,也难以温饱。贵人们垄断商业,不交赋税,赚的盆满钵满。
朝中靠着田税勉力支撑,一年难过一年。数十年后,有大旱,彼时外敌入侵,大军出动靡费巨大。于是便增税……”
徐渭摸摸鼻子,心想这不就是大明吗?
“农夫们饥寒交迫,小吏们如狼似虎……走投无路之下,那些饥民便揭竿而起。于是内外交困。”蒋庆之想到了崇祯帝,“帝王无可奈何,便向群臣,向权贵们伸手。老徐,你觉着那些权贵可会给?”
徐渭想了想,“唇亡齿寒,应当会给吧?”
否则异族大军杀进来,大伙儿做了奴隶,难道舒坦?
“没几个人给,就算是国丈,也只是给了百来两银子。”
“这……”
“随后由农夫组成的大军攻破京师,这些人争相出迎。”蒋庆之讥诮的道:“在这些人看来,哪怕是改朝换代,新朝也得重用自己不是。可万万没想到的是,这支大军的首领一进城,便把这些人尽数拿下,一番毒打,索要钱财。不给,便活活打死……”
“报应。”徐渭听的心惊,他觉得老板这是在暗喻大明的未来。
“老徐,为何千年来中原总是在治乱循环中不断往复?皆因这个格局。”蒋庆之说:“不能把所有负担都压在农户的身上。无商不富,无工不强!”
“伯爷的意思,此后新政就走这条路?”
“一条路是工,一条路是商。工,要以持续推进生产力为目的。商,要用商业把整个大明串联起来,把各地的产出串联起来。这是一条,另一条便是向外,让大明的商人出海,去挣异族的钱。”
蒋庆之拿出药烟,“商业手段最高明的境地,能灭国!”
“能灭国?”
“你莫要小看了商业。”蒋庆之点燃药烟,吸了一口。薄荷而凉意在肺腑中转了一圈,然后呼出。
“我为何如此重视南方?便是因为南方产出颇丰,人也活络。一旦打开了局面,整个大明这盘棋就活了。接着开海……用巨量的大明货物去冲击异族的市场。反馈回来的是无数钱粮。
巨额利润会刺激商人们扩大生产。老徐,商人是最贪婪,也是最积极的一个群体,在巨额利润的诱惑之下,他们会疯狂寻找能降低成本,加速产出的手段。如何降低成本,加速产出?”
徐渭突然身体一震,“机械之术!”
蒋庆之抖抖烟灰,眯眼看着远方,“我墨家机械之术无双,如今京师城外的墨家基地中,工匠们正在研究一些东西。老徐,那些东西一旦成功。这个世界……就会发生剧变。那是一场能改变整个世界,改变大明格局的剧变。我称之为,产业革命。”
“难怪伯爷曾说,对付儒家不可喊打喊杀,那是自残。若墨家能弄出令商人们趋之若鹜的机械,不,不只是商人,那些士大夫们也会为之疯狂。如此,无需咱们动手,他们便会主动唾弃儒家,拥戴墨家。啧!”
徐渭倒吸一口凉气,“伯爷这是要不战而屈人之兵!”
蒋庆之点头,“我说过,儒家与大明是共生的关系。若是一味用强,就算能把儒家拉下来,这个大明大概也已奄奄一息了。”
后世儒家的没落伴随着坚船利炮,伴随着异族军靴踏入中原京师的声音,伴随着一份份屈辱的条约,伴随着中原沦为半殖民地……
“你看。”蒋庆之指着城外的人,“寒风与太阳争论如何才能减少行人穿的衣裳,寒风奋力吹拂,想把行人的衣裳吹掉,可风越大,行人却把衣裳包裹的越是紧实。太阳只是默默挥洒着阳光,行人觉着热了,便自行脱了外袍……”
“那些人以为伯爷此次南下是报复,若是他们得知伯爷的目的,也不知是失落还是怒不可遏。”
“我说过,新政是一艘大船,船开了,便不会停下。没上船的,我不会等他!”
蒋庆之说:“这话,包括咱们这边的人。”
徐渭知晓,这是蒋庆之的暗示,他作为幕僚,该把这个信息传递给新政的支持者们。
——跟紧了,别掉队!
“伯爷,东厂的人来了。”莫展站在蒋庆之身后,手按刀柄,盯着上来的内侍。
“见过长威伯。”内侍笑吟吟的道:“王惠招供了。”
“说。”蒋庆之没回头。
内侍说:“松江府那边和他有联络,让他鼓动南京这边疏离长威伯,并盯住长威伯和随行军队的动向,把消息传递回去。”
“松江府那边,是谁和他联络?”蒋庆之问道。
“徐家,徐璠。”
“徐阁老家的大公子?”
“正是。另外,咱有句话不知该说不该说。”内侍微笑着,有些矜持之意。
蒋庆之淡淡的道:“那便别说。”
呃!
卖关子的内侍一怔,徐渭说:“伯爷很忙。”
内侍本想卖个人情,可蒋庆之却不买账,他想到了京师芮景贤的交代:此事重大,锦衣卫也在拼命想从中捞取功劳,你等务必要抢在锦衣卫之前,获得长威伯的信任。
内侍本以为蒋庆之在南方这个大漩涡之中会焦虑不安,而且蒋庆之一来南京就对锦衣卫的人颇为冷淡,更是让内侍大喜,觉得有机可乘。
可没想到却碰了钉子。
内侍赶紧说道:“徐氏在松江乃是地方领袖,一呼百应。另外,徐阁老乃是士林领袖,徐璠在南方便以他的代表自居。”
——徐家,不好弄!
那是个更大的漩涡,一旦弄出了篓子,被南方士大夫们抓到了把柄……
“我东厂察觉到了些不对的味儿。那些人暗中在串联,想借着此事反扑新政。”
话尽于此,你长威伯如何选择和我东厂无关。
人情,给了。
蒋庆之颔首,徐渭笑道:“回头芮提督那里,伯爷自然会提及此事。”
人情伯爷领了,回头会在芮景贤那里为你提一嘴。
这便是内侍说这番话的目的,闻言不禁大喜,“多谢伯爷。”
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利往。
看,连称呼都变了。
等内侍走后,徐渭说:“伯爷,南京这边大局已定,是不是……”
“收拾东西,准备去松江府!”
蒋庆之回身,“让人告知颜旭,尽快跟上。”
他看着松江府方向,微笑道:“徐璠……有人说此人乃是南方第一公子,那么,本伯此次便去会会这位第一公子。”
“伯爷,陈远来了。”
陈远是朝中派驻南京的御史,此次松江府事件后,陈远一直在南京和松江府之间来回奔波。
风尘仆仆的陈远刚从松江府回来,上了城头行礼,“见过长威伯。”
“松江府如何?”蒋庆之淡淡问道。
“松江府那边……敌意颇浓。”
“这在本伯预料之中。”
蒋庆之说:“本伯即将赶赴松江府,南京这边盯着,有事儿……及时通禀!”
“是。”陈远低头,眸中有一抹不屑之意,以及得意。
王惠被抓,蒋庆之把人丢给了东厂在南京的人手,让南京官场人人自危,都担心蒋庆之借此掀起大案。
徐承宗自从向蒋庆之低头后,便积极了许多,没事儿便催促刑部派好手去松江府,又催促吏部派员去盯着松江府官吏,以为监督。
这日他召集了五部尚书议事,让五部各出人手,跟着自己去松江府。
“国公也准备去松江府?”林志安问。
“长威伯既然要去,我作为地主,自然要跟着。”徐承宗既然决定投诚,便要投个彻底。
“国公。”
一个随从进来,“长威伯走了。”
“什么?”徐承宗愕然,“他……竟就这么走了?”
好歹你打声招呼啊!
自作多情的徐承宗缓缓看向外面。
“松江府等着长威伯的会是什么?”
http://www.yetianlian.net/yt99610/4657651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yetianlian.net。何以笙箫默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yetianlia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