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9章 蒋庆之,南下了
何以笙箫默小说小说推荐阅读:寒门崛起、锦衣、大唐开局震惊李世民、大魏芳华、贞观憨婿韦浩、大秦:不装了,你爹我是秦始皇、寒门仕子、终宋、贞观极品小女婿、逍遥小书生、混在皇宫假太监、我的姐夫是太子、非正常三国
北方依旧冷风刺骨,而在南京,春风却悄然而至。
早晚依旧有些冷,但对于魏国公府来说,冷,不存在的。
屋里烧的是无烟碳,最上等的。京师权贵自夸豪奢,可和魏国公府比起来,那真是小巫见大巫。
南方富庶,作为世代镇守南京的魏国公一系来说,奢侈早已成了习惯。他们司空见惯的东西,对于普通人而言可望而不可及。
但得到什么,就会付出些什么。
上一代魏国公徐显宗两年前去了,身后无子,由兄弟徐承宗袭爵。
作为新扎魏国公,徐承宗这两年一边和南方各大势力交往,把关系网巩固一番,一边还得和南京六部,以及京师的帝王将相打交道。
“南方士林多矫情。”书房里,幕僚孙齐抚须,眼中有不屑之意,“此次北边户部来人,南方那些地头蛇本可镇之以静,徐徐图之。可那些人却急不可耐,惶然不安。这也罢了,竟纵火烧死了户部官员。那些人以为此举能吓住陛下,吓住政事堂。殊不知此次做的过了头。国公,在下以为,朝中不会坐视。”
徐承宗肤色白皙,映衬着一双浓眉愈发的有气势。他用保养得极好的手拿起茶杯,喝了一口。
这一口茶水的价格,便能让普通人家饱食数日。
徐承宗平和的道:“南方乃赋税重地,那些人敢下狠手,便是赌朝中不敢大动干戈。”
“对于朝中官员来说,南方便是一个漩涡,严党不敢来。可陛下却是最大的变数。”孙齐觉得东主有些过于乐观了,“别忘了,当年的左顺门,杨廷和父子刚开始也笃定陛下不敢动手。随后诏狱里塞满了高官,杖刑之下,血肉模糊,斯文扫地。”
“那是意气之争,权力之争。可这是社稷!”徐承宗叹息,“徐氏世代守备南京,说实话,我乐于见到南北和睦。可……”
“清理田亩之事……孟浪了。”孙齐说出了徐承宗想说的话,“既然要割那些人的肉,就别指望那些人会坐以待毙。说实话,此事让在下有些不解。”
“哦!”徐承宗放下茶杯,“说说。”
“陛下令长威伯蒋庆之执掌新政,此人乃用兵大家。兵法在下不通,不过却也知晓,能屡战屡胜的名帅,对人心的把控必然超卓于世人。既然如此,蒋庆之为何没有准备?”
“你是说……他是故意的?”
“国公,南方乃是铁板一块,朝中多年来一直想撬动这块铁板,可却寻不到由头,也不敢动手。可蒋庆之此人大胆啊!您想想,大明立国多年,谁敢当街斩杀草原使者?就他敢!”
“户部官吏乃是诱饵吗?”
“对,用户部官吏作为诱饵,一旦那些人吞了诱饵,随后蒋庆之便……”孙齐做了个提钓竿的动作。
“不能!”徐承宗想了想,摇摇头,“南方乃是儒家根本,蒋庆之岂敢南下?”
在徐承宗看来,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才是王道。
“国公觉得那位如今不再是苏州府的赘婿之子,身娇肉贵,便不敢赴险?在下却觉得他必然会来。”
孙齐神采奕奕,“俺答大军南下,声势浩大,令大明南北为之噤若寒蝉。在下听闻,在长威伯请缨之前,朝中无人敢开口。
所有人都把此战视为必败之战,蒋庆之却站了出来。
国公,在下观此人有大志向,有大志向之人必然性情坚毅,为此可赴汤蹈火。南方是个大漩涡,可这个漩涡难道还能比得过两军厮杀凶险?”
孙齐指指自己,指指外面,“一群读书人罢了,难道还敢谋反吗?”
徐承宗在沉思,此事发生后,他第一时间上了请罪奏疏,随即开始观察事态发展,琢磨如何站队。
嘉靖帝和朝中的态度将会决定此事的发展态势。
若是派几个御史,或是几个官员下来,徐承宗会觉着这是妥协。
“哪怕锦衣卫和东厂南下,也是妥协。”孙齐知晓他的担忧,说道:“此事唯有长威伯亲自南下,否则……新政可以休矣!”
徐承宗抚须,“换了别人来无济于事。”
“换了别人来,哪怕是陆炳,芮景贤亲至,也只能在南方这个大漩涡中挣扎。聪明的就赶紧回去。不聪明的,弄不好便会在此身败名裂。国公,该有决断了。”
孙齐觉得东主太过谨慎,徐承宗叹息,“南京毕竟是南京。朱希忠在京师如鱼得水,张溶在蛰伏,一旦出头也不容小觑。唯有我魏国公一系,看似风光,可终究离帝王太远。离的越远,这信重就越少。这些年国公府能撑住局面,靠的便是谨慎。”
孙齐点头,“国公所言极是。可当下大势国公可知?”
“当下……在我看来,若是弄不好,便会风起云涌。”徐承宗苦笑,“作为南京守备,说实话,我觉着自家就坐在柴火堆之上,只需有人点把火,顷刻间便会被焚毁。”
“国公却过于悲观。”孙齐笑道:“陛下当年登基伊始便行新政,便是看出了大明的危局。随后被抵制,君臣争斗多年。最终陛下遁入西苑。
按理,吃过一次亏,陛下该知晓了教训。可时隔多年后,陛下却再度祭出新政。国公可知陛下性情?”
“孤傲。”徐承宗说道。
“孤傲是一回事,执拗!”孙齐说道:“能在此时再度行新政,陛下必然抱着破釜沉舟的决心。国公……魏国公一系世代皆站在帝王一边。既然帝王如此,臣子,还等什么?”
徐承宗犹豫着说:“一旦站队,一旦表态,那些人必然会把魏国公府视为对手。”
别人不知道,徐承宗对南方儒家的能力知之甚深,“一旦那些人出手,我……”,他摇摇头,面色凝重。“我个人倒是无所谓,可魏国公一系却不能倒在我的手中。大郎才将一岁,未来……未知。”
徐承宗去年才有了个儿子,取名为徐俌。
这年头在孩子三五岁之前,谁都不敢打包票他能活到成年。
徐承宗担心自己一旦倒下,幼子撑不起国公府。
“到了地底下,我有何颜面去见列祖列宗,去见兄长?”
“哎!”孙齐叹道:“国公还不知吗?陛下令长威伯总揽新政,便是看中了长威伯杀伐果决的性子。杀伐果决……便是要大刀阔斧。长威伯在军中威望颇高,他执掌新政,不会如前宋时王安石等人那等只能互相攻讦。”
“他难道还敢在南方大动干戈?”徐承宗摇头。“那会彻底激怒那些人。一旦那些人觉着此事再无回转的余地……此辈可是什么都干得出来。”
“比如说纵火。”孙齐笑了笑,“国公犹豫不决,那么在下便和国公打个赌。”
“哦!赌什么?”徐承宗笑道:“你平日里云淡风轻,今日却滔滔不绝,兴致盎然,难得,说吧!我便与你赌一场。”
孙齐说道:“在下赌京师来人是长威伯!”
徐承宗想了想,“我便赌来人是陆炳,或是芮景贤。再不济便是某位重臣。绝不是蒋庆之。”
在徐承宗看来,让蒋庆之南下会激化矛盾,进而动摇大明在南方的统治根基。嘉靖帝这般聪明的帝王,岂会拿江山冒险?
“如此,若是在下输了,便从此不去秦淮河!”
孙齐大才,才子大多喜欢流连欢场,这位也不例外。他乃魏国公倚重的幕僚,加之文采风流,颇受秦淮河名妓们的欢迎。
“罢了,若是我输了,便把你一直觊觎的那方砚台送你!”徐承宗笑道。
“君子一言!”
“驷马难追!”
二人相对一笑,宾主相得。
这时有人进来禀告,“国公,六部那边来人,松江知府陈连令人来禀告,说松江一地群情汹涌……若是京师来人,怕是会有不忍言之事。”
“群情汹涌?”徐承宗蹙眉,“陈连这是在警告!”
“他不只是警告,也是在推脱罪责。”孙齐冷笑,“惨剧之后,陈连带着人四处追索凶手,看似勤勉。可谁不知晓背后指使者必然是当地豪强?且那人必然是松江府有数的豪强。既然如此,他不去追查那些人,却四处奔走……这是在作态。”
孙齐一番话便把凶手的来历范围给缩小了九成。
徐承宗说:“陈连明哲保身不足为奇。不过松江府那些地头蛇在此时借他的口说出这番话,你以为是色厉内荏,还是有恃无恐?”
色厉内荏,那么徐承宗的姿态便能严厉些。若是有恃无恐,魏国公府还是莫要去蹚浑水为好。
东主什么都好,就是这份谨慎比之历代魏国公都多了几分,显得有些瞻前顾后,优柔寡断。
孙齐说:“在下以为,二者皆有之!”
“那么……”徐承宗下了决断,吩咐来人,“你回复来人,就说,此事当等京师来人后,再做决断。”
咱不动,骑墙就是。
孙齐蹙眉,叫住了来人,说:“国公,这是极为难得的机会。若是蒋庆之南下,得知国公的态度,他乃是果决之人,弄不好便会让国公没脸。”
徐承宗笑了笑,“他乃朱希忠的兄弟,我与朱希忠有些交情……”
“国公,蒋庆之此人眼里不揉沙子,别说是朱希忠,就算是陛下……听闻他曾多次顶撞陛下。此事在下以为当表态!严厉些!”
“暂且搁下!”徐承宗决绝,对来人说,“就这么回复。”
“是。”来人告退。
“国公!”
有人来了,“国公,京师有快马送来书信。”
“哪的?”
“成国公。”
“朱希忠?书信给我。”
徐承宗接过书信,打开。
只是看了一眼,便面色剧变,“把人追回来!”
有仆役追了出去,孙齐问:“成国公说了什么?”
徐承宗抬头看着他,“那方砚台,是你的了!”
http://www.yetianlian.net/yt99610/4655312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yetianlian.net。何以笙箫默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yetianlian.net
早晚依旧有些冷,但对于魏国公府来说,冷,不存在的。
屋里烧的是无烟碳,最上等的。京师权贵自夸豪奢,可和魏国公府比起来,那真是小巫见大巫。
南方富庶,作为世代镇守南京的魏国公一系来说,奢侈早已成了习惯。他们司空见惯的东西,对于普通人而言可望而不可及。
但得到什么,就会付出些什么。
上一代魏国公徐显宗两年前去了,身后无子,由兄弟徐承宗袭爵。
作为新扎魏国公,徐承宗这两年一边和南方各大势力交往,把关系网巩固一番,一边还得和南京六部,以及京师的帝王将相打交道。
“南方士林多矫情。”书房里,幕僚孙齐抚须,眼中有不屑之意,“此次北边户部来人,南方那些地头蛇本可镇之以静,徐徐图之。可那些人却急不可耐,惶然不安。这也罢了,竟纵火烧死了户部官员。那些人以为此举能吓住陛下,吓住政事堂。殊不知此次做的过了头。国公,在下以为,朝中不会坐视。”
徐承宗肤色白皙,映衬着一双浓眉愈发的有气势。他用保养得极好的手拿起茶杯,喝了一口。
这一口茶水的价格,便能让普通人家饱食数日。
徐承宗平和的道:“南方乃赋税重地,那些人敢下狠手,便是赌朝中不敢大动干戈。”
“对于朝中官员来说,南方便是一个漩涡,严党不敢来。可陛下却是最大的变数。”孙齐觉得东主有些过于乐观了,“别忘了,当年的左顺门,杨廷和父子刚开始也笃定陛下不敢动手。随后诏狱里塞满了高官,杖刑之下,血肉模糊,斯文扫地。”
“那是意气之争,权力之争。可这是社稷!”徐承宗叹息,“徐氏世代守备南京,说实话,我乐于见到南北和睦。可……”
“清理田亩之事……孟浪了。”孙齐说出了徐承宗想说的话,“既然要割那些人的肉,就别指望那些人会坐以待毙。说实话,此事让在下有些不解。”
“哦!”徐承宗放下茶杯,“说说。”
“陛下令长威伯蒋庆之执掌新政,此人乃用兵大家。兵法在下不通,不过却也知晓,能屡战屡胜的名帅,对人心的把控必然超卓于世人。既然如此,蒋庆之为何没有准备?”
“你是说……他是故意的?”
“国公,南方乃是铁板一块,朝中多年来一直想撬动这块铁板,可却寻不到由头,也不敢动手。可蒋庆之此人大胆啊!您想想,大明立国多年,谁敢当街斩杀草原使者?就他敢!”
“户部官吏乃是诱饵吗?”
“对,用户部官吏作为诱饵,一旦那些人吞了诱饵,随后蒋庆之便……”孙齐做了个提钓竿的动作。
“不能!”徐承宗想了想,摇摇头,“南方乃是儒家根本,蒋庆之岂敢南下?”
在徐承宗看来,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才是王道。
“国公觉得那位如今不再是苏州府的赘婿之子,身娇肉贵,便不敢赴险?在下却觉得他必然会来。”
孙齐神采奕奕,“俺答大军南下,声势浩大,令大明南北为之噤若寒蝉。在下听闻,在长威伯请缨之前,朝中无人敢开口。
所有人都把此战视为必败之战,蒋庆之却站了出来。
国公,在下观此人有大志向,有大志向之人必然性情坚毅,为此可赴汤蹈火。南方是个大漩涡,可这个漩涡难道还能比得过两军厮杀凶险?”
孙齐指指自己,指指外面,“一群读书人罢了,难道还敢谋反吗?”
徐承宗在沉思,此事发生后,他第一时间上了请罪奏疏,随即开始观察事态发展,琢磨如何站队。
嘉靖帝和朝中的态度将会决定此事的发展态势。
若是派几个御史,或是几个官员下来,徐承宗会觉着这是妥协。
“哪怕锦衣卫和东厂南下,也是妥协。”孙齐知晓他的担忧,说道:“此事唯有长威伯亲自南下,否则……新政可以休矣!”
徐承宗抚须,“换了别人来无济于事。”
“换了别人来,哪怕是陆炳,芮景贤亲至,也只能在南方这个大漩涡中挣扎。聪明的就赶紧回去。不聪明的,弄不好便会在此身败名裂。国公,该有决断了。”
孙齐觉得东主太过谨慎,徐承宗叹息,“南京毕竟是南京。朱希忠在京师如鱼得水,张溶在蛰伏,一旦出头也不容小觑。唯有我魏国公一系,看似风光,可终究离帝王太远。离的越远,这信重就越少。这些年国公府能撑住局面,靠的便是谨慎。”
孙齐点头,“国公所言极是。可当下大势国公可知?”
“当下……在我看来,若是弄不好,便会风起云涌。”徐承宗苦笑,“作为南京守备,说实话,我觉着自家就坐在柴火堆之上,只需有人点把火,顷刻间便会被焚毁。”
“国公却过于悲观。”孙齐笑道:“陛下当年登基伊始便行新政,便是看出了大明的危局。随后被抵制,君臣争斗多年。最终陛下遁入西苑。
按理,吃过一次亏,陛下该知晓了教训。可时隔多年后,陛下却再度祭出新政。国公可知陛下性情?”
“孤傲。”徐承宗说道。
“孤傲是一回事,执拗!”孙齐说道:“能在此时再度行新政,陛下必然抱着破釜沉舟的决心。国公……魏国公一系世代皆站在帝王一边。既然帝王如此,臣子,还等什么?”
徐承宗犹豫着说:“一旦站队,一旦表态,那些人必然会把魏国公府视为对手。”
别人不知道,徐承宗对南方儒家的能力知之甚深,“一旦那些人出手,我……”,他摇摇头,面色凝重。“我个人倒是无所谓,可魏国公一系却不能倒在我的手中。大郎才将一岁,未来……未知。”
徐承宗去年才有了个儿子,取名为徐俌。
这年头在孩子三五岁之前,谁都不敢打包票他能活到成年。
徐承宗担心自己一旦倒下,幼子撑不起国公府。
“到了地底下,我有何颜面去见列祖列宗,去见兄长?”
“哎!”孙齐叹道:“国公还不知吗?陛下令长威伯总揽新政,便是看中了长威伯杀伐果决的性子。杀伐果决……便是要大刀阔斧。长威伯在军中威望颇高,他执掌新政,不会如前宋时王安石等人那等只能互相攻讦。”
“他难道还敢在南方大动干戈?”徐承宗摇头。“那会彻底激怒那些人。一旦那些人觉着此事再无回转的余地……此辈可是什么都干得出来。”
“比如说纵火。”孙齐笑了笑,“国公犹豫不决,那么在下便和国公打个赌。”
“哦!赌什么?”徐承宗笑道:“你平日里云淡风轻,今日却滔滔不绝,兴致盎然,难得,说吧!我便与你赌一场。”
孙齐说道:“在下赌京师来人是长威伯!”
徐承宗想了想,“我便赌来人是陆炳,或是芮景贤。再不济便是某位重臣。绝不是蒋庆之。”
在徐承宗看来,让蒋庆之南下会激化矛盾,进而动摇大明在南方的统治根基。嘉靖帝这般聪明的帝王,岂会拿江山冒险?
“如此,若是在下输了,便从此不去秦淮河!”
孙齐大才,才子大多喜欢流连欢场,这位也不例外。他乃魏国公倚重的幕僚,加之文采风流,颇受秦淮河名妓们的欢迎。
“罢了,若是我输了,便把你一直觊觎的那方砚台送你!”徐承宗笑道。
“君子一言!”
“驷马难追!”
二人相对一笑,宾主相得。
这时有人进来禀告,“国公,六部那边来人,松江知府陈连令人来禀告,说松江一地群情汹涌……若是京师来人,怕是会有不忍言之事。”
“群情汹涌?”徐承宗蹙眉,“陈连这是在警告!”
“他不只是警告,也是在推脱罪责。”孙齐冷笑,“惨剧之后,陈连带着人四处追索凶手,看似勤勉。可谁不知晓背后指使者必然是当地豪强?且那人必然是松江府有数的豪强。既然如此,他不去追查那些人,却四处奔走……这是在作态。”
孙齐一番话便把凶手的来历范围给缩小了九成。
徐承宗说:“陈连明哲保身不足为奇。不过松江府那些地头蛇在此时借他的口说出这番话,你以为是色厉内荏,还是有恃无恐?”
色厉内荏,那么徐承宗的姿态便能严厉些。若是有恃无恐,魏国公府还是莫要去蹚浑水为好。
东主什么都好,就是这份谨慎比之历代魏国公都多了几分,显得有些瞻前顾后,优柔寡断。
孙齐说:“在下以为,二者皆有之!”
“那么……”徐承宗下了决断,吩咐来人,“你回复来人,就说,此事当等京师来人后,再做决断。”
咱不动,骑墙就是。
孙齐蹙眉,叫住了来人,说:“国公,这是极为难得的机会。若是蒋庆之南下,得知国公的态度,他乃是果决之人,弄不好便会让国公没脸。”
徐承宗笑了笑,“他乃朱希忠的兄弟,我与朱希忠有些交情……”
“国公,蒋庆之此人眼里不揉沙子,别说是朱希忠,就算是陛下……听闻他曾多次顶撞陛下。此事在下以为当表态!严厉些!”
“暂且搁下!”徐承宗决绝,对来人说,“就这么回复。”
“是。”来人告退。
“国公!”
有人来了,“国公,京师有快马送来书信。”
“哪的?”
“成国公。”
“朱希忠?书信给我。”
徐承宗接过书信,打开。
只是看了一眼,便面色剧变,“把人追回来!”
有仆役追了出去,孙齐问:“成国公说了什么?”
徐承宗抬头看着他,“那方砚台,是你的了!”
http://www.yetianlian.net/yt99610/4655312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yetianlian.net。何以笙箫默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yetianlia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