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3章 天下太平,陛下何故调数万汉军入长安!?
何以笙箫默小说小说推荐阅读:寒门崛起、锦衣、大唐开局震惊李世民、大魏芳华、贞观憨婿韦浩、大秦:不装了,你爹我是秦始皇、寒门仕子、终宋、贞观极品小女婿、逍遥小书生、混在皇宫假太监、我的姐夫是太子、非正常三国
韦贤看到韦玄成始终一言不发,于是主动问道:“玄成,你如何看此事?”
“父亲指的是何事?”韦玄成一脸平静地反问了一句。
“昨日之事,今日之事,还有明日之事。”韦贤也含糊不清地说道。
昨日之事,指的是韦贤处处阻挠新政,俨然成了朝堂中最死硬的朝臣。
今日之事,既是指韦贤和张安世等人跪谏被逐之事,也指天子打压巨室大族之事。
明日之事,既是指天子召长安朝臣开大朝议之事,又指朝堂未来的走势和方向。
“数月之前,父亲就曾与我有过约定,约定父子之间不再讨论朝堂之事。”韦玄成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此一时彼一时,两头烧灶恐怕不是上策,县官不是要对付一家一门,而是要对付所有的世家豪门……”
“即使你把陛下这口灶烧得火热,暂时在朝堂上获得了重用和信任,但是到头来恐怕也是一场空。”
“你看那张安世和丙吉,在倒霍的时候立下了不世的功劳,今日不也是被打得如丧家之犬一般吗?”
“我韦氏一门这几个月来也算显赫,但毕竟没有立下那么大的功劳,陛下若是弃用,更轻而易举。”
韦贤平日看起来古板倔强,但实际上那也是一种伪装而已,对天下大势的判断还是很准的。
说这番话的时候,他是连连叹气,讲到苍凉之处,甚至开始半真半假地抹起了老泪。
但是坐在面对的韦玄成,从始至终都端坐在榻上,不为所动,表情没有丝毫的变化。
“父亲说这些是想让儿子怎么做?”韦玄成接着问道。
“伱平日见到县官的时候,还要多多出言劝谏,让县官为天下考量……”
“大鸿胪虽然没有什么实权,但是处理政事的时候,能偏向世家大族,就偏向世家大族,莫要太较真。”
“你可明白为父的心意了?”
韦贤这一番话,几乎就是推翻了原定的两头烧灶的方略,要韦玄成重新回到世家大族的阵营来。
“父亲,儿子明白了。”韦贤不动声色道。
“好,今日说的这些话,你定要听进去。”
“诺!”
韦玄成再次行礼之后,就离开了花厅。
看着自己的长子逐渐没入夜幕中,不知道为何,他的心中仍然也有一些不安。
自己这个儿子自幼就沉默寡言,城府很深,深到他这个父亲都有些看不穿。
韦贤刚才说的那些话,韦玄成真的听进去了吗?他不敢确认。
父子二人不知不觉中陷入到了一个相互猜疑的困境,不到最后一刻,韦贤看不穿韦玄成的立场。
若是有得选,韦贤宁愿没有和韦玄成定下过这“两头烧灶”的方略。
但现在已经没有退后的余地了。
当韦贤心中起疑的时候,韦玄成则站在韦宅的正门外,若有所思。
马车就停在门外,但是他迟迟没有上车,而是一直抬头看着匾额上那个“韦”字。
他的耳畔不断地回响着韦贤刚才说的那几句话。
一句句似乎都说得很有道理,但是有道理,他就一定要听吗?
一阵蝉鸣突然响了起来,打断了韦贤那沧桑腐朽的话语,在高亢的声响里,韦贤听到的是天子平日那些激昂的话语。
后者与前者相比,离经叛道许多,但不知道为何,对韦玄成更有吸引力。
如果他的父亲和天子代表着两个大汉,那么一定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大汉。
韦贤心中的大汉是一个威严、苍老而腐朽的大汉;天子心中的大汉是一个癫悖、年轻而生机勃勃的大汉。
二者放在一起相比,韦玄成自然对后者心向往之。
想到此处,韦玄成心中那份关乎“忠孝”的疑惑烟消云散了,他知道前路要如何走下去。
“父亲,你以前的话没有错。”韦玄成自言自语地说完这句话后,转身坐进了马车之中。
在阵阵车铃里,马车逐渐隐入黑暗中。
……
长安今夜注定无眠。
一夜的时间,足够谒者们把大朝议的命令递交到所有官员的手中了。
这道命令非常强硬,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
不管愿不愿,六百石以上的官员,必须参加朝议。
翌日,卯初时分,长安城北门那厚重的门在一声干涩的“嘎吱——”声中缓缓打开。
中垒校尉、射声校尉、步兵校尉、虎贲校尉四营一万人,浩浩荡荡地北门穿行而过。
在一阵阵铁哨声和口令声之中,这一万精锐汉军有条不紊地向长安城的各个方向散去,关防住各处要害的通道。
与此同时,属于南军的期门郎三都尉和车骑郎三都尉共一万五千人从西门鱼贯而入。
和四处分散束手的北军相比,这六营南军的目标更为明确:明光宫、长乐宫和未央宫。
每个宫殿,都由一营期门郎和一营车骑郎共五千人戍守,可谓戒备森严。
除了这两万多南军和北军之外,执金吾下辖的两千五百巡城亭卒也尽数调出,关防住了各府衙、武库和诏狱等重地。
至于未央宫和长乐宫中的兵卫和剑戟士,也全部整装待发,穿甲执刃,神情肃穆。
短短半个时辰,这三四万精锐的甲士就在各自将校的带领之下,各自就位了。
南军和北军相互掣肘,城内和城外相得益彰,偌大的长安城被围得像一个铁桶一般。
不管是哪一支人马,都是这几个月来由天子亲自练出来的“新军”。
从将校到兵卒,全部都经过层层选拔,与世家大族的牵绊非常少。
忠于天子的新军,悄然入城,当然不是为了作乱,而是警告某些人不要作乱的。
……
当第一缕阳光越过城门的城头,照进长安城的时候,大街小巷中,亮起了许多刺眼的光。
以前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今日是“甲光向日金鳞开”。
卯正时分,长安城的官宦之家,不管宅门大小,陆续打开了门。
不同品秩的官员穿着各款袍服,戴着各色组绶,从门下鱼贯而出,坐上自家的马车,惴惴地向未央宫赶去。
一路向西北赶去,很快就看到了那数量众多而又杀气腾腾的甲士兵卒。
不管是高高在上的内阁大学士,还是仅有六百石的京兆尹郡狱丞,都能感受到其中那份金戈铁马之气。
联想到昨日未央宫北阙广场的那场动乱,所有官员朝臣都觉得有一些喘不上气来。
尤其是那些自以为是地认为“天子昨日示了威,今日就要施恩”的朝臣,更觉得有一些不妙。
天子调大军入城,哪里有半点要安抚朝堂的意思呢?
莫不是天子前段日子犯的是疯病,已经彻底失去了理智?
但是,哪一个失去理智的天子,会将这数万人的精锐甲士,安排得如此齐整妥当呢?
……
未央宫北阙广场上,画着不同戳记徽章的安车在谒者的指引下停靠在了不同的位置上:所有的官员们只能徒步进宫。
品秩高者,安车停在显要之处;品秩低者,安车停在边边角角;无足轻重者,安车也只能留在北阙广场之外。
未央宫的主人似乎在用这样的方式,提醒来者,要各安其份,各司其职。
在北门之外最显眼的地方,孤零零地停着六辆安车——正是在京的六个内阁大学士的。
张安世是来得最迟的内阁大学士,他下车之后,就看到刘德、丙吉和韦贤在车边等候。
至于赵充国和韩增,平日里就与他们保持着距离,想来此时已经提前进宫了。
张安世连忙快步走过去,和其他三人见礼。
相互询问伤势的时候,几人自然又是一阵唏嘘,痛心疾首之情溢于言表。
“张公,县官今日莫不是要治我等的罪吧?”刘德伤得最重,鼻青脸肿,甚是可怜。
“建德多虑了,县官知道我等乃忠心耿耿,不会做出那糊涂事的。”张安世劝勉道。
“当众驱使巡城亭卒棍打朝堂重臣,大汉何时发生过这样丑事,我刘德愧对刘氏宗庙啊。”刘德痛心疾首道。
“此话不可妄说,要怪就怪那酷吏安乐,县官也是被酷吏所蒙蔽。”张安世劝阻道。
“这分明就是……”
“建德!”张安世再次抬手出言阻止刘德继续往下说。
这件事情,不上称没有四量重,可要上了称一千斤都打不住。
不管昨日的事情是天子授意,还是安乐擅自行事,张安世们只能将矛头指向安乐。
决不能对天子有任何不满和指责——尤其是现在,天子杀意正盛,正愁无人可杀。
张安世紧张地看了看周围脚步匆匆的官员们,幸好没有人离他们太近。
如今长安城遍布绣衣使者,人人都有可能被发展成了绣衣卫,即使在家中说话,也不得不小心。
“县官英明圣武,纵使会犯一些小错,仍是瑕不掩瑜,我等做好这忠臣即可,怎能有怨怼之意?”
“直言进谏,是我等为人臣最大的本份,即使县官一时不听,我等也要循序善诱。”
“长安城内如今有数万带甲之士,就更不能轻举妄动,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张安世说到最后几句话的时候,刻意将声音压得极低,虽意有所指,又不曾挑明。
连同刘德在内,其余的内阁大学士都品出其中的无奈和不甘。
“忍辱负重,张公说得在理啊。”丙吉也是喟然长叹道。
来往的官员越来越多,但是他们经过张安世等人的时候,都不约而同地绕开了几步,避免与之行礼。
昨日的事情还没有定性,官员们似乎不想与这些内阁大学士走得太近。
有人是怕热火上身,有人则是真的不认同他们的行为——大汉的民心可不全在张安世们这边了。
“我刘德从来没有想过,有朝一日,这大汉天下会变成这般模样!”刘德环顾四周再次长叹道。
“建德莫要如此悲观,恩威并施,乃霸道也……”
“今日召开大朝议,也许正是县官要为这段日子的乱象做个了断罢了。”
“威已经立过了,今日会施恩的。”
张安世老成持重,两代为官,对历代天子操弄人心的手段,他自诩还是能够看穿的。
虽然今日长安城尽是甲士,但是他仍然将这个举动行为,看作是天子施恩前的示威。
“但愿一切如子儒所料吧,但凡县官能后退一步,或者是多体恤世家大族,就是一件幸事了!”韦贤说道。
“韦阁老放心,县官聪颖圣明,定会看清此时的,时辰不早了,我等进宫吧。”张安世再请道。
“诺!”
几人可以拉开一些距离,陆续走向了大开的未央宫北门,他们如同一只只蝼蚁,钻进了那有些幽深的门洞。
张安世留在了最后,在他迈步之前,不禁回身抬头看了看高耸在头顶的双阙,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威压。
他自然不会想到,数月之前,当霍光最后一次进宫的时候,也有相同的感受。
站得越高,对皇权威压的感受就越直观。
张安世一直看得两眼有一些发酸了,终于才回过身来,缓缓走向阴暗的北门。
……
前殿容纳不下千余人。
今日能够站进这前殿的官员,品秩至少在千石。
至于千石以下的官员,是来做陪衬的,只能在朝堂外的丹墀上整队而待了。
幸好今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既无风雨,更无飘雪,站在殿外倒也是一件惬意的事情。
刘贺特意安排了大量的谒者负责通传消息,会时时将殿内的重要命令传到殿外来。
纵使来不及传,这样重要的朝议,也会有侍中把前因后果手录下来,而后再发到《长安月报》上,通传天下。
从石渠阁辩经开始,这就已经形成了成制惯例。
刘贺穿戴着全副的天子袍服冠冕坐在龙榻之上,神色肃穆,一言不发。
而侍中樊克则安静地坐在天子侧前方的一张小案后,案上笔墨纸砚早已经准备妥当。
经过几个月的历练,侍中樊克已经练就了一手的好字,而手录的速度更是无人能及。
此刻,君臣二人,都已经严阵以待,准备和那些朝堂重臣厮杀一番。
求订阅!
(本章完)
http://www.yetianlian.net/yt98794/3961030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yetianlian.net。何以笙箫默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yetianlian.net
“父亲指的是何事?”韦玄成一脸平静地反问了一句。
“昨日之事,今日之事,还有明日之事。”韦贤也含糊不清地说道。
昨日之事,指的是韦贤处处阻挠新政,俨然成了朝堂中最死硬的朝臣。
今日之事,既是指韦贤和张安世等人跪谏被逐之事,也指天子打压巨室大族之事。
明日之事,既是指天子召长安朝臣开大朝议之事,又指朝堂未来的走势和方向。
“数月之前,父亲就曾与我有过约定,约定父子之间不再讨论朝堂之事。”韦玄成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此一时彼一时,两头烧灶恐怕不是上策,县官不是要对付一家一门,而是要对付所有的世家豪门……”
“即使你把陛下这口灶烧得火热,暂时在朝堂上获得了重用和信任,但是到头来恐怕也是一场空。”
“你看那张安世和丙吉,在倒霍的时候立下了不世的功劳,今日不也是被打得如丧家之犬一般吗?”
“我韦氏一门这几个月来也算显赫,但毕竟没有立下那么大的功劳,陛下若是弃用,更轻而易举。”
韦贤平日看起来古板倔强,但实际上那也是一种伪装而已,对天下大势的判断还是很准的。
说这番话的时候,他是连连叹气,讲到苍凉之处,甚至开始半真半假地抹起了老泪。
但是坐在面对的韦玄成,从始至终都端坐在榻上,不为所动,表情没有丝毫的变化。
“父亲说这些是想让儿子怎么做?”韦玄成接着问道。
“伱平日见到县官的时候,还要多多出言劝谏,让县官为天下考量……”
“大鸿胪虽然没有什么实权,但是处理政事的时候,能偏向世家大族,就偏向世家大族,莫要太较真。”
“你可明白为父的心意了?”
韦贤这一番话,几乎就是推翻了原定的两头烧灶的方略,要韦玄成重新回到世家大族的阵营来。
“父亲,儿子明白了。”韦贤不动声色道。
“好,今日说的这些话,你定要听进去。”
“诺!”
韦玄成再次行礼之后,就离开了花厅。
看着自己的长子逐渐没入夜幕中,不知道为何,他的心中仍然也有一些不安。
自己这个儿子自幼就沉默寡言,城府很深,深到他这个父亲都有些看不穿。
韦贤刚才说的那些话,韦玄成真的听进去了吗?他不敢确认。
父子二人不知不觉中陷入到了一个相互猜疑的困境,不到最后一刻,韦贤看不穿韦玄成的立场。
若是有得选,韦贤宁愿没有和韦玄成定下过这“两头烧灶”的方略。
但现在已经没有退后的余地了。
当韦贤心中起疑的时候,韦玄成则站在韦宅的正门外,若有所思。
马车就停在门外,但是他迟迟没有上车,而是一直抬头看着匾额上那个“韦”字。
他的耳畔不断地回响着韦贤刚才说的那几句话。
一句句似乎都说得很有道理,但是有道理,他就一定要听吗?
一阵蝉鸣突然响了起来,打断了韦贤那沧桑腐朽的话语,在高亢的声响里,韦贤听到的是天子平日那些激昂的话语。
后者与前者相比,离经叛道许多,但不知道为何,对韦玄成更有吸引力。
如果他的父亲和天子代表着两个大汉,那么一定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大汉。
韦贤心中的大汉是一个威严、苍老而腐朽的大汉;天子心中的大汉是一个癫悖、年轻而生机勃勃的大汉。
二者放在一起相比,韦玄成自然对后者心向往之。
想到此处,韦玄成心中那份关乎“忠孝”的疑惑烟消云散了,他知道前路要如何走下去。
“父亲,你以前的话没有错。”韦玄成自言自语地说完这句话后,转身坐进了马车之中。
在阵阵车铃里,马车逐渐隐入黑暗中。
……
长安今夜注定无眠。
一夜的时间,足够谒者们把大朝议的命令递交到所有官员的手中了。
这道命令非常强硬,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
不管愿不愿,六百石以上的官员,必须参加朝议。
翌日,卯初时分,长安城北门那厚重的门在一声干涩的“嘎吱——”声中缓缓打开。
中垒校尉、射声校尉、步兵校尉、虎贲校尉四营一万人,浩浩荡荡地北门穿行而过。
在一阵阵铁哨声和口令声之中,这一万精锐汉军有条不紊地向长安城的各个方向散去,关防住各处要害的通道。
与此同时,属于南军的期门郎三都尉和车骑郎三都尉共一万五千人从西门鱼贯而入。
和四处分散束手的北军相比,这六营南军的目标更为明确:明光宫、长乐宫和未央宫。
每个宫殿,都由一营期门郎和一营车骑郎共五千人戍守,可谓戒备森严。
除了这两万多南军和北军之外,执金吾下辖的两千五百巡城亭卒也尽数调出,关防住了各府衙、武库和诏狱等重地。
至于未央宫和长乐宫中的兵卫和剑戟士,也全部整装待发,穿甲执刃,神情肃穆。
短短半个时辰,这三四万精锐的甲士就在各自将校的带领之下,各自就位了。
南军和北军相互掣肘,城内和城外相得益彰,偌大的长安城被围得像一个铁桶一般。
不管是哪一支人马,都是这几个月来由天子亲自练出来的“新军”。
从将校到兵卒,全部都经过层层选拔,与世家大族的牵绊非常少。
忠于天子的新军,悄然入城,当然不是为了作乱,而是警告某些人不要作乱的。
……
当第一缕阳光越过城门的城头,照进长安城的时候,大街小巷中,亮起了许多刺眼的光。
以前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今日是“甲光向日金鳞开”。
卯正时分,长安城的官宦之家,不管宅门大小,陆续打开了门。
不同品秩的官员穿着各款袍服,戴着各色组绶,从门下鱼贯而出,坐上自家的马车,惴惴地向未央宫赶去。
一路向西北赶去,很快就看到了那数量众多而又杀气腾腾的甲士兵卒。
不管是高高在上的内阁大学士,还是仅有六百石的京兆尹郡狱丞,都能感受到其中那份金戈铁马之气。
联想到昨日未央宫北阙广场的那场动乱,所有官员朝臣都觉得有一些喘不上气来。
尤其是那些自以为是地认为“天子昨日示了威,今日就要施恩”的朝臣,更觉得有一些不妙。
天子调大军入城,哪里有半点要安抚朝堂的意思呢?
莫不是天子前段日子犯的是疯病,已经彻底失去了理智?
但是,哪一个失去理智的天子,会将这数万人的精锐甲士,安排得如此齐整妥当呢?
……
未央宫北阙广场上,画着不同戳记徽章的安车在谒者的指引下停靠在了不同的位置上:所有的官员们只能徒步进宫。
品秩高者,安车停在显要之处;品秩低者,安车停在边边角角;无足轻重者,安车也只能留在北阙广场之外。
未央宫的主人似乎在用这样的方式,提醒来者,要各安其份,各司其职。
在北门之外最显眼的地方,孤零零地停着六辆安车——正是在京的六个内阁大学士的。
张安世是来得最迟的内阁大学士,他下车之后,就看到刘德、丙吉和韦贤在车边等候。
至于赵充国和韩增,平日里就与他们保持着距离,想来此时已经提前进宫了。
张安世连忙快步走过去,和其他三人见礼。
相互询问伤势的时候,几人自然又是一阵唏嘘,痛心疾首之情溢于言表。
“张公,县官今日莫不是要治我等的罪吧?”刘德伤得最重,鼻青脸肿,甚是可怜。
“建德多虑了,县官知道我等乃忠心耿耿,不会做出那糊涂事的。”张安世劝勉道。
“当众驱使巡城亭卒棍打朝堂重臣,大汉何时发生过这样丑事,我刘德愧对刘氏宗庙啊。”刘德痛心疾首道。
“此话不可妄说,要怪就怪那酷吏安乐,县官也是被酷吏所蒙蔽。”张安世劝阻道。
“这分明就是……”
“建德!”张安世再次抬手出言阻止刘德继续往下说。
这件事情,不上称没有四量重,可要上了称一千斤都打不住。
不管昨日的事情是天子授意,还是安乐擅自行事,张安世们只能将矛头指向安乐。
决不能对天子有任何不满和指责——尤其是现在,天子杀意正盛,正愁无人可杀。
张安世紧张地看了看周围脚步匆匆的官员们,幸好没有人离他们太近。
如今长安城遍布绣衣使者,人人都有可能被发展成了绣衣卫,即使在家中说话,也不得不小心。
“县官英明圣武,纵使会犯一些小错,仍是瑕不掩瑜,我等做好这忠臣即可,怎能有怨怼之意?”
“直言进谏,是我等为人臣最大的本份,即使县官一时不听,我等也要循序善诱。”
“长安城内如今有数万带甲之士,就更不能轻举妄动,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张安世说到最后几句话的时候,刻意将声音压得极低,虽意有所指,又不曾挑明。
连同刘德在内,其余的内阁大学士都品出其中的无奈和不甘。
“忍辱负重,张公说得在理啊。”丙吉也是喟然长叹道。
来往的官员越来越多,但是他们经过张安世等人的时候,都不约而同地绕开了几步,避免与之行礼。
昨日的事情还没有定性,官员们似乎不想与这些内阁大学士走得太近。
有人是怕热火上身,有人则是真的不认同他们的行为——大汉的民心可不全在张安世们这边了。
“我刘德从来没有想过,有朝一日,这大汉天下会变成这般模样!”刘德环顾四周再次长叹道。
“建德莫要如此悲观,恩威并施,乃霸道也……”
“今日召开大朝议,也许正是县官要为这段日子的乱象做个了断罢了。”
“威已经立过了,今日会施恩的。”
张安世老成持重,两代为官,对历代天子操弄人心的手段,他自诩还是能够看穿的。
虽然今日长安城尽是甲士,但是他仍然将这个举动行为,看作是天子施恩前的示威。
“但愿一切如子儒所料吧,但凡县官能后退一步,或者是多体恤世家大族,就是一件幸事了!”韦贤说道。
“韦阁老放心,县官聪颖圣明,定会看清此时的,时辰不早了,我等进宫吧。”张安世再请道。
“诺!”
几人可以拉开一些距离,陆续走向了大开的未央宫北门,他们如同一只只蝼蚁,钻进了那有些幽深的门洞。
张安世留在了最后,在他迈步之前,不禁回身抬头看了看高耸在头顶的双阙,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威压。
他自然不会想到,数月之前,当霍光最后一次进宫的时候,也有相同的感受。
站得越高,对皇权威压的感受就越直观。
张安世一直看得两眼有一些发酸了,终于才回过身来,缓缓走向阴暗的北门。
……
前殿容纳不下千余人。
今日能够站进这前殿的官员,品秩至少在千石。
至于千石以下的官员,是来做陪衬的,只能在朝堂外的丹墀上整队而待了。
幸好今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既无风雨,更无飘雪,站在殿外倒也是一件惬意的事情。
刘贺特意安排了大量的谒者负责通传消息,会时时将殿内的重要命令传到殿外来。
纵使来不及传,这样重要的朝议,也会有侍中把前因后果手录下来,而后再发到《长安月报》上,通传天下。
从石渠阁辩经开始,这就已经形成了成制惯例。
刘贺穿戴着全副的天子袍服冠冕坐在龙榻之上,神色肃穆,一言不发。
而侍中樊克则安静地坐在天子侧前方的一张小案后,案上笔墨纸砚早已经准备妥当。
经过几个月的历练,侍中樊克已经练就了一手的好字,而手录的速度更是无人能及。
此刻,君臣二人,都已经严阵以待,准备和那些朝堂重臣厮杀一番。
求订阅!
(本章完)
http://www.yetianlian.net/yt98794/3961030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yetianlian.net。何以笙箫默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yetianlia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