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吉祥物的自我修养(求订阅)
何以笙箫默小说小说推荐阅读:寒门崛起、锦衣、大唐开局震惊李世民、大魏芳华、贞观憨婿韦浩、大秦:不装了,你爹我是秦始皇、寒门仕子、终宋、贞观极品小女婿、逍遥小书生、混在皇宫假太监、我的姐夫是太子、非正常三国
大汉朝堂的朝议分为两部分,大朝议和小朝议。
大朝议参加的人多,可只是面子;小朝议参加的人少,却是里子。
经过历代天子的改革,此时的大汉朝堂分为了外朝和中朝。
外朝官就是三公九卿及列卿等百官公卿,以三公之中的丞相杨敞为首。
名义上管理着大汉帝国所有的行政事务,而丞相在名义上甚至可以直接任命六百石以下官员,而不需要通过天子的批准。
中朝官就是尚书、侍中、常侍和给事中等散官,以领尚书事霍光为首。
中朝官品秩低微,往往只有六百石,他们原本只是为了替天子草拟诏书,已备咨询的官员,但是后来却逐渐成了天子最信任的近臣。
如果外朝官员没有中朝的加官,那就什么都不是。
因此,看一个官员被不被天子信任,就要看他的身上有没有中朝的加官。
朝堂之上,一切政务先由中朝的重臣与天子商议,形成诏书和命令之后,再交由三公九卿及列卿去执行。
如此一来,九卿的权力尚能保留,而三公的权力则被极大地架空。
孝武皇帝创立中朝,目的在于削弱大汉以来强得过份的相权;而削弱相权,自然是为了把权力捏在手里。
只不过,孝武皇帝没有想到的是,会出现霍光这个“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署”,眉毛胡子一把抓,把内外朝所有的权力都握在了手里。
在前殿举行的大朝议其实不多,宣室里的小朝议反而更频繁。
每隔五天,有内朝官职和外朝官职的官员,就会齐聚宣室殿,与天子商议朝政。
只不过,不管是大朝议,还是小朝议,天子刘贺现在都是一个旁听者。
作为“傀儡皇帝”,能端端正正地旁听朝政已经是大不容易了。
至于没有朝议的日子,遇到了紧急的事务,官员们就会到尚书署里临时商议决定。
总体而言,有资格固定参加小朝议的官员,不到十五个人。
而今日,因为是内朝官与新天子的第一次朝议,所以来的官员特别地齐整。
大司马大将军霍光、丞相杨敞、水衡都尉后将军赵充国、光禄勋车骑将军张安世、新任的太仆杜延年、大司农田延年、宗正刘德、少府乐成、执金吾李延寿、前将军韩增、长乐卫尉度辽将军范明友、大鸿胪韦贤……
都来了。
坐在榻上的刘贺细细地数了几遍,一共是二十多个人——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记录朝议过程的尚书以及陪侍在刘贺身边的禹无忧。
这二十多个官员的年龄多在四五十岁之间,年纪最大的就是赵充国和杨敞了。
在大汉,官员任职在年龄上是有明确的限制的。
走正常的选官途径,官员的年龄都要到四十岁左右,才会被重用。
当然,这其中也有例外,那就是可以凭借军功得到飞速的拔擢,绕开年龄上的限制。
所以在场的这几十个人当中,范明友的年龄是最小的,原因也很简单,作为大将军的女婿他立功的机会最多,立的军功也就最多。
除了范明友之外,这几十个官员里,与霍光有关联的人几乎占到了一半。
刘贺不得不再次在心中叹气,想要把霍氏这棵大树连根拔起,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大锄加小锄,一刻也不能停。
……
未央宫辰时的钟声被敲响之后,在“辅政大臣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仲父”霍光的主持之下,小朝议顺利地往下进行着。
官员们一一上奏,霍光一一处置。
众人进退有度,衮衮诸公个个神情自若、侃侃而谈,颇有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气魄。
至于刘贺这个天子,反倒是只能在上首位默默地听着,和庙里的泥塑木偶没有丝毫的什么区别。
当然,气度不凡的仲父霍光表示出了对天子足够的尊重。
不管官员们上奏的是什么事情,在最后做出决定的时候,他都会问一问天子的意见。
而刘贺倒是也很知趣,几乎每一次的回答都是一模一样的。
“仲父和诸卿决定即可,朕对此事没有异议。”
好一幅君臣和谐的场面,孝武皇帝如果在天有灵,看着朝堂上这一幕,一定会欣慰的吧。
刘贺话虽然说得不多,但是听得却非常认真。
因为这是刘贺了解大汉帝国全貌一个最直接的方式,比看史书上那些简单的文字要生动详细得多了。
除此之外,从前一天开始,尚书署就会把每日重要的奏书抄送一份副本,送到宣室来。
这也可以让刘贺对大汉帝国有更直观的感知。
于是,刘贺将这些新的消息和脑子里旧的知识相结合,逐渐对此时的大汉帝国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
除了朝堂上霍光把持了朝政之外,经过十几年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大汉的国力得到了一定的恢复,百姓也终于过上了粗安的生活,对匈奴等戎狄的战争次数也大大减少,因战争而死伤的好儿郎也比以前少了许多。
此时的大汉,是百年来最好的大汉。
“百姓充实,四夷宾服。”
不失是一个公正客观的评价。
从这一点来看,霍光这个辅政大臣做得很好。
但,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在这太平之下,刘贺看到了一丝暮气和一份危机。
百姓虽然粗安了,但是他们在天灾人祸面前,仍然无能为力,只能像蝼蚁一般等死。
对外战争减少了,但是大汉也失去了向外进取的动力,对西域的控制也逐年减弱。
刑罚轻缓柔和了,但是也滋生了更多的贪官污吏,百姓肉刑不断,贪官层出不穷。
世家大族富足了,但是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经学蓬勃发展了,但是知识始终是少数人的特权,技术的光辉越来越暗。
朝堂上更是逐渐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关系,为日后外戚当权、门阀当道埋下了伏笔。
……
如果刘贺没有插手这段历史,那么大汉帝国的国力确实会平稳发展,甚至会超越孝武帝时期,到达一个顶峰。
但是,二三十年之后,大汉就会急剧下跌,从天际跌落尘埃,进而走上一条刹不住的下坡路。
而刘贺不只要避免大汉的衰亡,更要让大汉走上另一条路。
当好朝堂上的吉祥物,就是刘贺现在能做的唯一的事情。
……
小朝议要商议的事情很多,持续的时间也很长,常常一连就要议上几个时辰,那么中间是一定要休息的。
休息的时候,内官都会送上一些简单的吃食,给诸公充饥——不能过于铺张麻烦,讲究的是简单。
而今日的吃食与众不同,是天子刘贺特意提前准备的。
这吃食不是其他的什么东西,而是刘贺吩咐膳房提前做好的肉夹馍。
“众卿操劳了那么久,想必肚腹一定空了,来,尝一尝朕最爱吃的肉夹馍吧。”
诸公面面厮觑,看着案上那从未见过的肉夹馍,一时间竟然不知道该如何下手。
“众卿毋庸多礼,自便就是。”刘贺笑着说完之后,就大大方方地用手拿起了一个肉夹馍,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咀嚼之声不绝于耳,更是毫无仪态可言。
但是,滔滔不绝地说了一个多时辰的诸公,确实也饿了,犹豫一阵之后,都纷纷拿起了肉夹馍,小口地尝试了起来。
很快,着细微的咀嚼声就越来越大,进而充满了整个宣室殿。
他们的吃相用狼吞虎咽来形容也不过份。
等诸卿被有一些干的肉夹馍噎得不停拍胸脯的时候,刘贺又贴心地命人送上了提前用冰镇过的绿豆汤。
天子对百官的关心多一些,百官对天子的忠诚就重一些。
这份忠诚不一定能让他们与霍光拼个鱼死网破,但是待会等到刘贺说话的时候,他们应该会少一些反对。
章节名错了,改不了,大家讲究一下……
(本章完)
http://www.yetianlian.net/yt98794/3687431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yetianlian.net。何以笙箫默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yetianlian.net
大朝议参加的人多,可只是面子;小朝议参加的人少,却是里子。
经过历代天子的改革,此时的大汉朝堂分为了外朝和中朝。
外朝官就是三公九卿及列卿等百官公卿,以三公之中的丞相杨敞为首。
名义上管理着大汉帝国所有的行政事务,而丞相在名义上甚至可以直接任命六百石以下官员,而不需要通过天子的批准。
中朝官就是尚书、侍中、常侍和给事中等散官,以领尚书事霍光为首。
中朝官品秩低微,往往只有六百石,他们原本只是为了替天子草拟诏书,已备咨询的官员,但是后来却逐渐成了天子最信任的近臣。
如果外朝官员没有中朝的加官,那就什么都不是。
因此,看一个官员被不被天子信任,就要看他的身上有没有中朝的加官。
朝堂之上,一切政务先由中朝的重臣与天子商议,形成诏书和命令之后,再交由三公九卿及列卿去执行。
如此一来,九卿的权力尚能保留,而三公的权力则被极大地架空。
孝武皇帝创立中朝,目的在于削弱大汉以来强得过份的相权;而削弱相权,自然是为了把权力捏在手里。
只不过,孝武皇帝没有想到的是,会出现霍光这个“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署”,眉毛胡子一把抓,把内外朝所有的权力都握在了手里。
在前殿举行的大朝议其实不多,宣室里的小朝议反而更频繁。
每隔五天,有内朝官职和外朝官职的官员,就会齐聚宣室殿,与天子商议朝政。
只不过,不管是大朝议,还是小朝议,天子刘贺现在都是一个旁听者。
作为“傀儡皇帝”,能端端正正地旁听朝政已经是大不容易了。
至于没有朝议的日子,遇到了紧急的事务,官员们就会到尚书署里临时商议决定。
总体而言,有资格固定参加小朝议的官员,不到十五个人。
而今日,因为是内朝官与新天子的第一次朝议,所以来的官员特别地齐整。
大司马大将军霍光、丞相杨敞、水衡都尉后将军赵充国、光禄勋车骑将军张安世、新任的太仆杜延年、大司农田延年、宗正刘德、少府乐成、执金吾李延寿、前将军韩增、长乐卫尉度辽将军范明友、大鸿胪韦贤……
都来了。
坐在榻上的刘贺细细地数了几遍,一共是二十多个人——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记录朝议过程的尚书以及陪侍在刘贺身边的禹无忧。
这二十多个官员的年龄多在四五十岁之间,年纪最大的就是赵充国和杨敞了。
在大汉,官员任职在年龄上是有明确的限制的。
走正常的选官途径,官员的年龄都要到四十岁左右,才会被重用。
当然,这其中也有例外,那就是可以凭借军功得到飞速的拔擢,绕开年龄上的限制。
所以在场的这几十个人当中,范明友的年龄是最小的,原因也很简单,作为大将军的女婿他立功的机会最多,立的军功也就最多。
除了范明友之外,这几十个官员里,与霍光有关联的人几乎占到了一半。
刘贺不得不再次在心中叹气,想要把霍氏这棵大树连根拔起,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大锄加小锄,一刻也不能停。
……
未央宫辰时的钟声被敲响之后,在“辅政大臣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仲父”霍光的主持之下,小朝议顺利地往下进行着。
官员们一一上奏,霍光一一处置。
众人进退有度,衮衮诸公个个神情自若、侃侃而谈,颇有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气魄。
至于刘贺这个天子,反倒是只能在上首位默默地听着,和庙里的泥塑木偶没有丝毫的什么区别。
当然,气度不凡的仲父霍光表示出了对天子足够的尊重。
不管官员们上奏的是什么事情,在最后做出决定的时候,他都会问一问天子的意见。
而刘贺倒是也很知趣,几乎每一次的回答都是一模一样的。
“仲父和诸卿决定即可,朕对此事没有异议。”
好一幅君臣和谐的场面,孝武皇帝如果在天有灵,看着朝堂上这一幕,一定会欣慰的吧。
刘贺话虽然说得不多,但是听得却非常认真。
因为这是刘贺了解大汉帝国全貌一个最直接的方式,比看史书上那些简单的文字要生动详细得多了。
除此之外,从前一天开始,尚书署就会把每日重要的奏书抄送一份副本,送到宣室来。
这也可以让刘贺对大汉帝国有更直观的感知。
于是,刘贺将这些新的消息和脑子里旧的知识相结合,逐渐对此时的大汉帝国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
除了朝堂上霍光把持了朝政之外,经过十几年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大汉的国力得到了一定的恢复,百姓也终于过上了粗安的生活,对匈奴等戎狄的战争次数也大大减少,因战争而死伤的好儿郎也比以前少了许多。
此时的大汉,是百年来最好的大汉。
“百姓充实,四夷宾服。”
不失是一个公正客观的评价。
从这一点来看,霍光这个辅政大臣做得很好。
但,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在这太平之下,刘贺看到了一丝暮气和一份危机。
百姓虽然粗安了,但是他们在天灾人祸面前,仍然无能为力,只能像蝼蚁一般等死。
对外战争减少了,但是大汉也失去了向外进取的动力,对西域的控制也逐年减弱。
刑罚轻缓柔和了,但是也滋生了更多的贪官污吏,百姓肉刑不断,贪官层出不穷。
世家大族富足了,但是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经学蓬勃发展了,但是知识始终是少数人的特权,技术的光辉越来越暗。
朝堂上更是逐渐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关系,为日后外戚当权、门阀当道埋下了伏笔。
……
如果刘贺没有插手这段历史,那么大汉帝国的国力确实会平稳发展,甚至会超越孝武帝时期,到达一个顶峰。
但是,二三十年之后,大汉就会急剧下跌,从天际跌落尘埃,进而走上一条刹不住的下坡路。
而刘贺不只要避免大汉的衰亡,更要让大汉走上另一条路。
当好朝堂上的吉祥物,就是刘贺现在能做的唯一的事情。
……
小朝议要商议的事情很多,持续的时间也很长,常常一连就要议上几个时辰,那么中间是一定要休息的。
休息的时候,内官都会送上一些简单的吃食,给诸公充饥——不能过于铺张麻烦,讲究的是简单。
而今日的吃食与众不同,是天子刘贺特意提前准备的。
这吃食不是其他的什么东西,而是刘贺吩咐膳房提前做好的肉夹馍。
“众卿操劳了那么久,想必肚腹一定空了,来,尝一尝朕最爱吃的肉夹馍吧。”
诸公面面厮觑,看着案上那从未见过的肉夹馍,一时间竟然不知道该如何下手。
“众卿毋庸多礼,自便就是。”刘贺笑着说完之后,就大大方方地用手拿起了一个肉夹馍,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咀嚼之声不绝于耳,更是毫无仪态可言。
但是,滔滔不绝地说了一个多时辰的诸公,确实也饿了,犹豫一阵之后,都纷纷拿起了肉夹馍,小口地尝试了起来。
很快,着细微的咀嚼声就越来越大,进而充满了整个宣室殿。
他们的吃相用狼吞虎咽来形容也不过份。
等诸卿被有一些干的肉夹馍噎得不停拍胸脯的时候,刘贺又贴心地命人送上了提前用冰镇过的绿豆汤。
天子对百官的关心多一些,百官对天子的忠诚就重一些。
这份忠诚不一定能让他们与霍光拼个鱼死网破,但是待会等到刘贺说话的时候,他们应该会少一些反对。
章节名错了,改不了,大家讲究一下……
(本章完)
http://www.yetianlian.net/yt98794/3687431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yetianlian.net。何以笙箫默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yetianlia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