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四十五·内阁那些改革派们
何以笙箫默小说小说推荐阅读:寒门崛起、锦衣、大唐开局震惊李世民、大魏芳华、贞观憨婿韦浩、大秦:不装了,你爹我是秦始皇、寒门仕子、终宋、贞观极品小女婿、逍遥小书生、混在皇宫假太监、我的姐夫是太子、非正常三国
皇家学会的副总会长吕概,带着满头雾水进城,稀里糊涂的进了秦国敬大长公主第。
大长公主以前也经常邀请学者,但从没有单独邀请过谁啊。
而且,本会长最近很忙有没有。
“吕概拜见殿下。”
“吕会长请坐。”
为了避嫌,会面不在室内,而是那处名叫立雪阁的水榭。
极品绿茶端上来,吕概朝侍女点头致谢。
朱棠溪接过青鸾拿来的袋子:“听说云南也开始广种烟草,但最好的烟丝还是出自南洋。这是一位长辈从南洋带回来的,我分辨不出好坏,还请吕会长尝一尝。”
又是好茶,又是好烟,吕概感觉事情有点难办。
他也不绕弯子,直接问道:“殿下有什么吩咐,尽管说一声便是。”
朱棠溪问道:“如今的水泥需要改进吗?”
吕概回答:“现在市面上的水泥有两种,各有优劣,皆须改进。这几十年来,着手改进水泥的人很多。也陆陆续续取得一些成果,比如加入某些物料煅烧,但总体上还未取得质的突破。”
朱棠溪又问:“现在最好的冶炼炉是哪种?”
吕概说道:“高炉和转炉。工人搅拌铁水,过于危险和辛苦,于是在四十年前,有人提出了转炉的想法。但一直找不到合适的转炉钢材,早期转炉的炉温相对较低。”
“直至七年前,万、何、徐、薛四位先生,终于成功制得稳定可用的转炉用钢。万先生连跳四级晋升翡翠学士,何、徐、薛三位工匠也破格录为碧玉学士。”
朱棠溪说:“我记起来了。万先生晋升翡翠学士那年,我刚从皇宫里搬出来住。可否留下万先生的通信地址?”
吕概提醒道:“殿下直接召见都可以,但这种转炉用钢是朝廷机密。目前全国只有四处官营钢厂可以制造,私人胆敢仿造形同谋反。”
“那民间就没有转炉了?”朱棠溪问。
吕概说道:“其他官营钢厂和民间钢厂,可以花钱向那四大钢厂定制转炉。但不能打听钢材配方,防止被泄密到海外。”
朱棠溪又问:“可生产转炉的官营钢厂,距离洛阳最近的是哪家?”
吕概说道:“徐州钢厂。万学士便在徐州钢厂做知监,别看其官职不是很高,但他的官衔已是从一品。就连他那娘子,也获封了一品诰命。”
朱棠溪要问的已经问完了,亲手把一袋烟丝递过去。
这是在送客。
吕概致谢接过,拿着烟丝告退,稀里糊涂离开公主家。
他一路上都在马车上思考,结合公主提出的那些问题,猜到是有谁想改进水泥。
吕概对此没啥研究。
转炉属于大明的顶级机械设备,虽然可以花钱向四大钢厂订购,但每订购一台都需要提交工部审批!
泄露转炉用钢的配方,民间私自仿制转炉,都跟私藏军火一个罪名。
这是鼎泰帝颁布的法令,他担心有人悄悄大规模打造军械。
……
谢衍接到公主的书信,着实被惊了一下。
这个时空的大明,居然已经搞出转炉炼钢法了?
不过“转炉”二字,让谢衍唤醒类似记忆。
土木老哥们的必修课《土木工程材料》里面,有一章专门讲如何制备水泥。虽然基础配方讲得很细,但制造水泥的机械,却一句话配一张图片就带过。
谢衍只知道,制备水泥需要用到“回转窑”,图片是一个长长的大管子。
除了大管子的外壳,什么也看不到,鬼知道水泥回转窑里面长啥样。
谢衍心想:水泥回转窑,会不会跟转炉一样会转呢?
早期水泥烧制,用的是传统立窑,想尽各种办法增加炉温。
波特兰水泥发明出来之后,虽然广受追捧,但由于炉温不稳定,水泥质量也良莠不齐。
又过了半个世纪,才有人造出第一台水泥回转窑,水泥工业才宣告基本成型。
谢衍决定行动起来。
他先去江左村拜访老会长,又进城拜访工部陈尚书,接着再次前往公主家里做客。
拿着老会长、陈尚书和大长公主的三封推荐信,谢衍又带上自己的芙蓉学士玉佩,终于成功进入工部的资料库。
有一位工部主事全程陪同,既方便帮谢衍查找资料,也监督防止谢衍带走绝密资料。
谢衍请这位工部主事,找出全国各种炉、窑的图纸。
一连好几天,谢衍都在查阅资料。
……
朱棠溪却是等着太后接见。
直至两天之后,叶太后才派人来召见她。
陶金凤正在旁边辅导小皇帝做作业,叶太后把朱棠溪叫去隔壁的偏厅。
“听说你邀请那位谢学士打马球了?”叶太后一脸吃瓜表情。
朱棠溪说:“还请他到家里坐了坐。”
叶太后问道:“他志不在仕途?”
朱棠溪点头:“谢六郎一心钻研学术,最近还忙着改进水泥工艺。”
叶太后微笑道:“何时需要赐婚,你尽管进宫来说一声。”
朱棠溪问:“内阁还在吵吗?”
叶太后叹息:“唉,吵了好几年。吵出一个结果,就颁布一道政令,然后又关起门来继续吵。”
七位阁臣,至今意见不统一。
他们全都同意改革,但具体怎么改,却有着巨大分歧。
尤其是跟土地有关的!
……
内阁,又一次会议。
出身低级军官、号称勤王首义的袁怀义,此刻老态龙钟坐在那里,眼睛半眯着似乎随时都能睡着。
他来自黑龙江畔,根基实在太浅,如今连军权都没了,入阁之后就一直装聋作哑。
随便你们怎么吵,别打扰老子睡觉就行。
“先改革工商,农业不能动,尤其是田亩不可清丈!”副相葛从信大声嚷嚷。
首相邓公武说:“可以先不动农业,但最迟三五年内必须对农业下手。如今不但兼并加剧,乱七八糟的苛捐杂税也卷土重来。若非有大量海外粮食可以调来救灾,每逢灾荒年月不知会出现多少民乱。”
葛从信说:“既然能从海外调粮,那就先别去碰它。恒河入海口一带,已经驱使印度土著垦殖数十年,如今把汉民迁徙过去又是大粮仓。”
几十年前,大明出兵帮助犀那王子复国,犀那王子便把恒河三角洲赠送给大明。
为啥献土那么爽快?
因为中世纪的恒河三角洲,遍布红树林和沼泽地,根本就不是什么大粮仓,反而瘴气横行死亡率极高。
大明在那里建了一个港口,驻军也不是很多,离港口较远的地方根本不管。
但有一件事情,却坚持做了几十年。
即以南亚次大陆东岸的中部沿海地区为殖民地,不断往那里的总督府迁徙汉民。被汉民抢占土地的本地人,则扔到恒河三角洲去开垦。
同时,运用自古以来对付草原民族的办法,对印度诸国进行分化拉拢。说白了,就是英国搅屎棍那套。
大明不允许印度有强国出现,稍微哪个邦国有崛起的征兆,就拉着一大堆小国去围殴。大明只须出一两千精锐,剩下的全是印度各邦国部队。
打仗获取的战争俘虏,大明也会低价购买,一股脑儿扔去恒河三角洲垦荒。
几十年过去,恒河三角洲已出现大片的肥沃农田。
葛从信的施政理念很简单,就是吸海外殖民地的血,给土地兼并加剧的大明续命。而渐渐耕熟的恒河三角洲,即为大明的下一个血库。
邓公武质问:“如果出现全国性的天灾,本土各省皆流民汇聚,海外粮食还能管用吗?救得了一省的灾,可同时救得了十省灾荒?”
葛从信说道:“十省灾荒,还是救得了的,不过需要出动一下军队平乱。自古至今,那种情况再正常不过。国朝现在虽然兼并加剧,但老百姓过得算是极好,自秦汉以降哪个盛世比得过当下?”
邓公武大怒:“你这就是裱糊匠做法!”
“还能怎样做?”葛从信说道,“大明的官员,哪个没学过前宋的变法史。从王临川到那蔡京,哪次清查田亩不搞得一团糟?王临川清查田亩,那是不得不为之,因为赵宋朝廷已经没钱了!”
“现在的大明国库,息兵多年已渐渐充盈。既然国库有钱,你查那田亩作甚?你我二人,还有在座诸君,谁能像太宗朝那样清查田亩?必然搞得天下大乱!”
邓公武也知对方说得有道理,他语气稍缓说:“事情再难做,总得有人去做。你我不查,难道留给后人,在难挽颓势的时候去查?”
葛从信说:“一点小乱子我不怕,我怕的是天下大乱啊!怕的是我们好心办坏事!”
邓公武看向其他阁臣,视线所及之处,众人纷纷低头。
有王安石和蔡京的前车之鉴,所有阁臣都小心翼翼,能不碰田亩就尽量不碰。因为,他们担不起搅得天下大乱的骂名。
而且大明有工商税撑着,还能从海外领地持续吸血,根本没有到必须清查田亩的地步。
查不动的。
一查就乱,而且乱起来之后,必然是无数小民买单。
说不定还会因此加剧兼并!
朱国祥、朱铭搞的摊丁入亩,已然彻底掉入“黄宗羲定律”的陷阱。
摊丁入亩时废除大量苛捐杂税,把剩下的杂税全部摊入田亩。现在,摊进去的杂税理所当然要收,乱七八糟的苛捐杂税卷土重来。
而且由于在土地兼并的同时,出现大量“飞洒”之类现象,许多百姓莫名其妙要承担不属于自己的杂税。
排名第五的阁臣杨正夫,见正副宰相都没说话了,于是发言道:“我觉得还是用上次讨论出的办法。第一,整顿工商税,用增加的工商税,去充盈中枢和地方财政;第二,地方财政因工商税而充盈之后,勒令地方取消各种违规杂税。”
“至于农业,还是先搁置吧。”
排名第三的阁臣候光,立即附议道:“我赞成搁置农业方面的改革。”
“我也赞成。”
“附议。”
“我也赞成。”
“……”
一位位阁臣陆续表态,只剩邓公武和袁怀义。
袁怀义睡着了。
邓公武一声叹息,他无法违抗众意,有太后和皇帝支持也不行。
他跟这些大臣一样,大家的根基都还不稳,需要抱团才能推行改革。
这一届的阁部院大臣,跟工商业暂时牵扯不深,但一个个都出自士绅之家。
他们支持改革,是改革工商业,尤其是提高某些行业的工商税。
这次改革的本质,是大地主对资本家的一次反扑!
等他们再发展几年势力,就会渐渐跟资本融合,到时候连工商业都不会再针对了。
葛从信也不好跟邓公武闹翻:“邓相公,搁置争议是最好的结果,否则再吵十年也吵不出所以然来。不如先谈点实际的,譬如早就变成一纸空文的工商法令,如何把它们真正落实或者干脆废除。”
排名第六的阁臣张育说:“禁止权贵和官员的近亲经商,这个就可以废止。他们随便找个奴仆,就能推出来经营工商业,藏起来弯弯绕绕还不好查。索性只禁止本人经商,真出了事情,一查一个准。”
邓公武扫了张育一眼,知道这些家伙迫不及待了,想名正言顺让亲属经营某些早就盯上的产业。
这玩意儿拦不住的,就像张育所说的那样,随便扔个奴仆出来就能绕开禁令。只要主人的权势不倒,那些奴仆就不敢私吞股份。
不如摆在台面上!
“谁支持废除这道禁令?”邓公武问。
阁臣们纷纷举手赞成。
只有袁怀义老先生还在睡觉。
邓公武说:“既然都同意了,那我拟个陈条禀奏陛下。从去年撤换地方官员至今,地方吏治已经有所好转,改革工商税也可以着手了。接下来半个月,汇总讨论阁部院递交的税改方案。散会!”
邓公武转身离去,其余阁臣都面带微笑。
等所有阁臣全部离开,会议书记官才喊道:“袁相公,袁相公,该醒醒了。”
袁怀义慢慢睁开眼睛:“会开完了?”
“开完了。”书记官笑道。
袁怀义颤颤巍巍站起,拄着拐杖慢吞吞走出会议室。
三年多以前,这位还活蹦乱跳呢,领着陕西兵马直取洛阳,甚至亲自骑马冲到潼关劝降守军。
不知咋的,一进京就老迈不堪了。
(本章完)
http://www.yetianlian.net/yt84274/4551005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yetianlian.net。何以笙箫默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yetianlian.net
大长公主以前也经常邀请学者,但从没有单独邀请过谁啊。
而且,本会长最近很忙有没有。
“吕概拜见殿下。”
“吕会长请坐。”
为了避嫌,会面不在室内,而是那处名叫立雪阁的水榭。
极品绿茶端上来,吕概朝侍女点头致谢。
朱棠溪接过青鸾拿来的袋子:“听说云南也开始广种烟草,但最好的烟丝还是出自南洋。这是一位长辈从南洋带回来的,我分辨不出好坏,还请吕会长尝一尝。”
又是好茶,又是好烟,吕概感觉事情有点难办。
他也不绕弯子,直接问道:“殿下有什么吩咐,尽管说一声便是。”
朱棠溪问道:“如今的水泥需要改进吗?”
吕概回答:“现在市面上的水泥有两种,各有优劣,皆须改进。这几十年来,着手改进水泥的人很多。也陆陆续续取得一些成果,比如加入某些物料煅烧,但总体上还未取得质的突破。”
朱棠溪又问:“现在最好的冶炼炉是哪种?”
吕概说道:“高炉和转炉。工人搅拌铁水,过于危险和辛苦,于是在四十年前,有人提出了转炉的想法。但一直找不到合适的转炉钢材,早期转炉的炉温相对较低。”
“直至七年前,万、何、徐、薛四位先生,终于成功制得稳定可用的转炉用钢。万先生连跳四级晋升翡翠学士,何、徐、薛三位工匠也破格录为碧玉学士。”
朱棠溪说:“我记起来了。万先生晋升翡翠学士那年,我刚从皇宫里搬出来住。可否留下万先生的通信地址?”
吕概提醒道:“殿下直接召见都可以,但这种转炉用钢是朝廷机密。目前全国只有四处官营钢厂可以制造,私人胆敢仿造形同谋反。”
“那民间就没有转炉了?”朱棠溪问。
吕概说道:“其他官营钢厂和民间钢厂,可以花钱向那四大钢厂定制转炉。但不能打听钢材配方,防止被泄密到海外。”
朱棠溪又问:“可生产转炉的官营钢厂,距离洛阳最近的是哪家?”
吕概说道:“徐州钢厂。万学士便在徐州钢厂做知监,别看其官职不是很高,但他的官衔已是从一品。就连他那娘子,也获封了一品诰命。”
朱棠溪要问的已经问完了,亲手把一袋烟丝递过去。
这是在送客。
吕概致谢接过,拿着烟丝告退,稀里糊涂离开公主家。
他一路上都在马车上思考,结合公主提出的那些问题,猜到是有谁想改进水泥。
吕概对此没啥研究。
转炉属于大明的顶级机械设备,虽然可以花钱向四大钢厂订购,但每订购一台都需要提交工部审批!
泄露转炉用钢的配方,民间私自仿制转炉,都跟私藏军火一个罪名。
这是鼎泰帝颁布的法令,他担心有人悄悄大规模打造军械。
……
谢衍接到公主的书信,着实被惊了一下。
这个时空的大明,居然已经搞出转炉炼钢法了?
不过“转炉”二字,让谢衍唤醒类似记忆。
土木老哥们的必修课《土木工程材料》里面,有一章专门讲如何制备水泥。虽然基础配方讲得很细,但制造水泥的机械,却一句话配一张图片就带过。
谢衍只知道,制备水泥需要用到“回转窑”,图片是一个长长的大管子。
除了大管子的外壳,什么也看不到,鬼知道水泥回转窑里面长啥样。
谢衍心想:水泥回转窑,会不会跟转炉一样会转呢?
早期水泥烧制,用的是传统立窑,想尽各种办法增加炉温。
波特兰水泥发明出来之后,虽然广受追捧,但由于炉温不稳定,水泥质量也良莠不齐。
又过了半个世纪,才有人造出第一台水泥回转窑,水泥工业才宣告基本成型。
谢衍决定行动起来。
他先去江左村拜访老会长,又进城拜访工部陈尚书,接着再次前往公主家里做客。
拿着老会长、陈尚书和大长公主的三封推荐信,谢衍又带上自己的芙蓉学士玉佩,终于成功进入工部的资料库。
有一位工部主事全程陪同,既方便帮谢衍查找资料,也监督防止谢衍带走绝密资料。
谢衍请这位工部主事,找出全国各种炉、窑的图纸。
一连好几天,谢衍都在查阅资料。
……
朱棠溪却是等着太后接见。
直至两天之后,叶太后才派人来召见她。
陶金凤正在旁边辅导小皇帝做作业,叶太后把朱棠溪叫去隔壁的偏厅。
“听说你邀请那位谢学士打马球了?”叶太后一脸吃瓜表情。
朱棠溪说:“还请他到家里坐了坐。”
叶太后问道:“他志不在仕途?”
朱棠溪点头:“谢六郎一心钻研学术,最近还忙着改进水泥工艺。”
叶太后微笑道:“何时需要赐婚,你尽管进宫来说一声。”
朱棠溪问:“内阁还在吵吗?”
叶太后叹息:“唉,吵了好几年。吵出一个结果,就颁布一道政令,然后又关起门来继续吵。”
七位阁臣,至今意见不统一。
他们全都同意改革,但具体怎么改,却有着巨大分歧。
尤其是跟土地有关的!
……
内阁,又一次会议。
出身低级军官、号称勤王首义的袁怀义,此刻老态龙钟坐在那里,眼睛半眯着似乎随时都能睡着。
他来自黑龙江畔,根基实在太浅,如今连军权都没了,入阁之后就一直装聋作哑。
随便你们怎么吵,别打扰老子睡觉就行。
“先改革工商,农业不能动,尤其是田亩不可清丈!”副相葛从信大声嚷嚷。
首相邓公武说:“可以先不动农业,但最迟三五年内必须对农业下手。如今不但兼并加剧,乱七八糟的苛捐杂税也卷土重来。若非有大量海外粮食可以调来救灾,每逢灾荒年月不知会出现多少民乱。”
葛从信说:“既然能从海外调粮,那就先别去碰它。恒河入海口一带,已经驱使印度土著垦殖数十年,如今把汉民迁徙过去又是大粮仓。”
几十年前,大明出兵帮助犀那王子复国,犀那王子便把恒河三角洲赠送给大明。
为啥献土那么爽快?
因为中世纪的恒河三角洲,遍布红树林和沼泽地,根本就不是什么大粮仓,反而瘴气横行死亡率极高。
大明在那里建了一个港口,驻军也不是很多,离港口较远的地方根本不管。
但有一件事情,却坚持做了几十年。
即以南亚次大陆东岸的中部沿海地区为殖民地,不断往那里的总督府迁徙汉民。被汉民抢占土地的本地人,则扔到恒河三角洲去开垦。
同时,运用自古以来对付草原民族的办法,对印度诸国进行分化拉拢。说白了,就是英国搅屎棍那套。
大明不允许印度有强国出现,稍微哪个邦国有崛起的征兆,就拉着一大堆小国去围殴。大明只须出一两千精锐,剩下的全是印度各邦国部队。
打仗获取的战争俘虏,大明也会低价购买,一股脑儿扔去恒河三角洲垦荒。
几十年过去,恒河三角洲已出现大片的肥沃农田。
葛从信的施政理念很简单,就是吸海外殖民地的血,给土地兼并加剧的大明续命。而渐渐耕熟的恒河三角洲,即为大明的下一个血库。
邓公武质问:“如果出现全国性的天灾,本土各省皆流民汇聚,海外粮食还能管用吗?救得了一省的灾,可同时救得了十省灾荒?”
葛从信说道:“十省灾荒,还是救得了的,不过需要出动一下军队平乱。自古至今,那种情况再正常不过。国朝现在虽然兼并加剧,但老百姓过得算是极好,自秦汉以降哪个盛世比得过当下?”
邓公武大怒:“你这就是裱糊匠做法!”
“还能怎样做?”葛从信说道,“大明的官员,哪个没学过前宋的变法史。从王临川到那蔡京,哪次清查田亩不搞得一团糟?王临川清查田亩,那是不得不为之,因为赵宋朝廷已经没钱了!”
“现在的大明国库,息兵多年已渐渐充盈。既然国库有钱,你查那田亩作甚?你我二人,还有在座诸君,谁能像太宗朝那样清查田亩?必然搞得天下大乱!”
邓公武也知对方说得有道理,他语气稍缓说:“事情再难做,总得有人去做。你我不查,难道留给后人,在难挽颓势的时候去查?”
葛从信说:“一点小乱子我不怕,我怕的是天下大乱啊!怕的是我们好心办坏事!”
邓公武看向其他阁臣,视线所及之处,众人纷纷低头。
有王安石和蔡京的前车之鉴,所有阁臣都小心翼翼,能不碰田亩就尽量不碰。因为,他们担不起搅得天下大乱的骂名。
而且大明有工商税撑着,还能从海外领地持续吸血,根本没有到必须清查田亩的地步。
查不动的。
一查就乱,而且乱起来之后,必然是无数小民买单。
说不定还会因此加剧兼并!
朱国祥、朱铭搞的摊丁入亩,已然彻底掉入“黄宗羲定律”的陷阱。
摊丁入亩时废除大量苛捐杂税,把剩下的杂税全部摊入田亩。现在,摊进去的杂税理所当然要收,乱七八糟的苛捐杂税卷土重来。
而且由于在土地兼并的同时,出现大量“飞洒”之类现象,许多百姓莫名其妙要承担不属于自己的杂税。
排名第五的阁臣杨正夫,见正副宰相都没说话了,于是发言道:“我觉得还是用上次讨论出的办法。第一,整顿工商税,用增加的工商税,去充盈中枢和地方财政;第二,地方财政因工商税而充盈之后,勒令地方取消各种违规杂税。”
“至于农业,还是先搁置吧。”
排名第三的阁臣候光,立即附议道:“我赞成搁置农业方面的改革。”
“我也赞成。”
“附议。”
“我也赞成。”
“……”
一位位阁臣陆续表态,只剩邓公武和袁怀义。
袁怀义睡着了。
邓公武一声叹息,他无法违抗众意,有太后和皇帝支持也不行。
他跟这些大臣一样,大家的根基都还不稳,需要抱团才能推行改革。
这一届的阁部院大臣,跟工商业暂时牵扯不深,但一个个都出自士绅之家。
他们支持改革,是改革工商业,尤其是提高某些行业的工商税。
这次改革的本质,是大地主对资本家的一次反扑!
等他们再发展几年势力,就会渐渐跟资本融合,到时候连工商业都不会再针对了。
葛从信也不好跟邓公武闹翻:“邓相公,搁置争议是最好的结果,否则再吵十年也吵不出所以然来。不如先谈点实际的,譬如早就变成一纸空文的工商法令,如何把它们真正落实或者干脆废除。”
排名第六的阁臣张育说:“禁止权贵和官员的近亲经商,这个就可以废止。他们随便找个奴仆,就能推出来经营工商业,藏起来弯弯绕绕还不好查。索性只禁止本人经商,真出了事情,一查一个准。”
邓公武扫了张育一眼,知道这些家伙迫不及待了,想名正言顺让亲属经营某些早就盯上的产业。
这玩意儿拦不住的,就像张育所说的那样,随便扔个奴仆出来就能绕开禁令。只要主人的权势不倒,那些奴仆就不敢私吞股份。
不如摆在台面上!
“谁支持废除这道禁令?”邓公武问。
阁臣们纷纷举手赞成。
只有袁怀义老先生还在睡觉。
邓公武说:“既然都同意了,那我拟个陈条禀奏陛下。从去年撤换地方官员至今,地方吏治已经有所好转,改革工商税也可以着手了。接下来半个月,汇总讨论阁部院递交的税改方案。散会!”
邓公武转身离去,其余阁臣都面带微笑。
等所有阁臣全部离开,会议书记官才喊道:“袁相公,袁相公,该醒醒了。”
袁怀义慢慢睁开眼睛:“会开完了?”
“开完了。”书记官笑道。
袁怀义颤颤巍巍站起,拄着拐杖慢吞吞走出会议室。
三年多以前,这位还活蹦乱跳呢,领着陕西兵马直取洛阳,甚至亲自骑马冲到潼关劝降守军。
不知咋的,一进京就老迈不堪了。
(本章完)
http://www.yetianlian.net/yt84274/4551005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yetianlian.net。何以笙箫默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yetianlia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