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一章结局早已注定(求月票)
何以笙箫默小说小说推荐阅读:寒门崛起、锦衣、大唐开局震惊李世民、大魏芳华、贞观憨婿韦浩、大秦:不装了,你爹我是秦始皇、寒门仕子、终宋、贞观极品小女婿、逍遥小书生、混在皇宫假太监、我的姐夫是太子、非正常三国
紧接着杨嗣昌转天又与卢象升举行了第二次会谈。
卢象升名义上是总督天下兵马,可实际上手里掌控的人马都不足两万了。
监军高起潜掌控着此番对战清军的大多数强劲明军。
可以说,此次对战清军,除了卢象升之外,百分之九十九都是与杨嗣昌一条心的。
哪个七窍玲珑心的不晓得杨嗣昌目前在皇帝面前的恩宠,还会与他持反对意见,那简直是想给自己的仕途找麻烦?
你还想不想要更进一步了!
想不想要前途了?
高起潜这个太监,也想着如何讨皇帝的欢喜。
他们这些人的职业就是揣摩皇帝的喜好以及心思,一般人都无法胜任,否则待在这个位置上也是给自己惹祸。
再加上杨嗣昌为人颇为机智圆滑,善于与皇帝身边之人处关系。
也就是卢象升不懂变通,才显得与他们格格不入。
在清军肆虐周遭的时候,杨嗣昌与卢象升之间的矛盾越深。
卢象升当面揭穿杨嗣昌暗中对清廷搞议和的活动,贻误战事。
尔等坚持议和,一点都不考虑城下之盟,春秋之耻吗?
任凭京师口舌如锋,可袁崇焕之祸就能避免了?
我大明议和就能让清军乖乖撤出长城?
后金***屡次掳掠,皆是满载而归。
塞外强盗岂会因为你们低头议和,就不会来劫掠。
事到如今,你们怎么还那么天真?
主张议和的官员,一个个脸色皆是不善。
但是当杨嗣昌回城后,知道卢象升不是那种为了反对而反对的人。
此人有能力,一个文官拎着关刀亲自上阵砍人,目前在大明是独一份。
可惜就是抱守固有成见,他才会反对与清廷议和。
关键是大明如今没有实力三线作战。
及其容易被清军、流寇、占据西北西南之地的贺今朝相互拉扯当中消耗一空。
眼瞅着流寇大部分头投降,小部分也都钻进山里躲避。
贺今朝他都连占三省之地,已经成为割据一方的大反贼。
且只要稳定民心,实力要比总是劫掠的清廷皇太极还要实力雄厚。
杨嗣昌又主动给卢象升互通书信,约定今后咱们俩以大局为重。
就别总是见面了,书信交流也挺好的。
听不到双方的说话的语气,省的见面就吵架。
卢象升对此表示赞同。
双方看似各退一步,但暗地里的交锋依旧在延续。
卢象升与高起潜在安定门商议战略,他仍主张主动出击,高起潜以野战是清军所长为由反对。
此次会议后,卢象升一度萌生请求让陈新甲代替自己的念头,向杨嗣昌表达「荐贤」之意。
幕客许德士指出此举正中杨嗣昌的下怀,陈新甲是杨嗣昌的人,必然主和。
卢象升便打消了这个念头,致书杨嗣昌表示自己将继续同清军战斗到底。
杨嗣昌的谋划落空,遂不在回信。
然后免了卢象升的兵部尚书衔,让他以侍郎的官职主持工作。
但高起潜可不是个善茬,他被崇祯认为是个懂军事的,皇帝也非常信任他。
可在实际操作上,监视军队打孔有德都被打的大败,然后捡死尸割人头冒功。
待到后面被派去给曹文诏、左良玉等人监军,他带头侵吞克扣军用物资,面对敌人他往往是率领精兵先行逃跑。
总之平定农民起义军的叛乱不重要,精兵必须得先保护我的安全。
最后这些将领皆是开始摆烂,崇祯把所有监军都撤回来,只留下高起潜这么一个擅长军事的太监。
当高起潜去下面视察部队,要求所有人都得对他行军礼,几个官员上书弹劾,都被皇帝给革职。
高起潜如此行径,完全是靠着皇帝的偏听偏信。
多尔衮派遣部分人马由顺义南下,兵锋直指东直门,意图吸引明军兵力。
卢象升面对清兵的频繁进攻,日夜督兵力战。
夜,清兵移兵德胜门外北土城,卢象升领军交战。
天亮又与清军交战于西直门,获老旧炸膛等十余门巨炮。
清军趁势撤退。
卢象升请求乘胜追击,经过众官讨论,崇祯到第二天下午才批准追击,但为时已晚。
这个时候高起潜则是暗中派人去追击清军,想要捡便宜,到时候跟皇帝报功。
结果他的部下刘博璐被清军大败于卢沟桥。
高起潜慌了,本以为是手拿把掐的抢功,在皇帝面前露脸。
结果大败特败,他想要瞒也瞒不住。
高起潜只能倒打一耙,在皇帝面前说卢象升不适合作战领兵对清军作战,易上当,且易错失良机。
崇祯也不觉得是他耽误时间导致没有狠狠的咬住清军,让他们有所准备。
当高起潜这个「非常懂」军事的太监给出建议,崇祯坐不住了。
他开始召集洪承畴领兵来援,洪承畴知道不能再拖,先派遣降将白广恩率领几万人马先行。
一方面是为了响应皇帝的话,一方面是为了迷惑李自成。
让他以为朝廷大军直接跑去支援京师,对付清军。
没等李自成高兴几天,洪承畴就率领精锐士卒打的刚刚想要均田免赋的李自成。
李自成被打的身负重伤,妻女皆被俘,只剩下十七人,跑到了河南、陕西边境的大山里躲藏。
五省总督洪承畴这次啊亲自带领左光先、王承胤,号称合众十五万人,向着京师进发。
洪承畴希望抵御清军之前,陛下能够给下发些军饷。
毕竟这么多人前去解围,人吃马嚼,损耗极大,无论如何都得给钱。
否则有人当场叛乱,也不是不可能的。
洪承畴没了基本盘之后,军饷的问题是相当不好解决。
卢象升对于朝廷上的风向不敏感,作为勤王总指挥他决定进据保定,命诸将分道出击,大战于庆都(今河北望都),斩清军三百级。
高起潜脸上不好看,他派人去迎战清军想要抢功,结果大败而归。
反倒卢象升一次一次的取得胜利,这不是打他的脸嘛?
什么外寇入侵,都没有他心中所想的重要。
然而卢象升的情况也十分难缠,军中乏饷。
平日里欠了军饷,咱们因为卢督师与大家同甘共苦,咱们没饭吃,他也不吃饭,看在他的面子上,那就忍了。
可是咱们兄弟与清军对战,都斩杀了三百多人,杀伤更是近千人,才能砍下三百多脑袋。
皇帝一点奖赏都没有,那咱们还卖个屁的命啊?
谁不知道清军是出了名的凶残以及难打?
如此怨气在明军士卒当中传递,自是牵制了卢象升的进一步行动。
卢象升也一直都在上火。
他虽然是主战派,敢于和清军对战,可掣肘实在是太多了。
朝廷上的重臣与他成反对意见,想法子要搞掉他。
皇帝身边派来的监军,也觉得卢象升的行为影响了自己在陛下面前「善于军略」的良好形象,故而对他也不顺眼。
卢象升屡次给皇帝上书希望能够给他调拨粮饷,以此来维持士气,继续打击清军。
但清宛县令左其人、真定巡抚张其平都不给他运饷。
后勤后勤没有,补充兵员更是别想了。
无论是杨嗣昌还是高起潜都不想让卢象升这个名义上的督师,掌握许多人马。
卢象升移书兵部告急也得不到回复,杨嗣昌只不过是把奏疏放在一堆奏疏里面,对皇帝就说的过去了。
被高起潜派去的监军太监方正化则密疏弹劾卢象升「縻饷逗留」。
如此亲近人送来的密疏自然引起崇祯帝对卢象升的不满。
但是多尔衮却没有心思理会明廷这么多人的心思,他只想要此番出征劫掠越多越好。
京畿地区已经连续失守真定、河间等十几处州县,致仕重臣孙承宗也遇害。
崇祯听到消息后,哀伤悲叹,命相关官员做好后续抚恤,便不再管了。
经此一事,孙家有直系子孙存活下来,还是个未知数呢,故而相关官员只是口头应了,并没有落实。
清军又攻陷衡水、武邑、枣强、鸡鸣、霸州等诸多县城,杀了大明退休翰林。
唯有内丘,知县高翔汉力守十余天,清军见无法攻克,便撤退去祸害其他地方。
还有魏忠贤的老家沧州肃县,被他修筑的也颇为坚固,倒是让清军难以攻克,直接绕道而行。
因为这些清军看惯了县城外观不咋好的,到了魏忠贤的老家,猛地一看县城如此坚固,必定是明军的重要关隘,攻克之后,兴许就能够俘获许多粮饷财物。
结果这伙清军发现,不亏是明军重镇,堡子修建的相当坚固,没有火炮是断然无法攻克,故而直接撤走。
这些县城除了有高知县率军守卫,魏忠贤老家没被攻破外,清军兵峰锐盛,势不可挡,接连攻克许多城镇。
多尔衮又兵分三路,由涞水攻易州、一路由新城攻雄县,一路由定兴攻安肃。
如此危急时刻,内阁首辅刘宇亮主动请缨,愿去前线督察军情,为君分忧。
崇祯大喜,即刻下令将卢象升革职听勘,由刘宇亮代之总督天下兵马。
可是当刘宇亮真的听到皇帝要让他上的时候,整个人都懵了。
止不住的害怕,我只是想要站在后方,在皇帝面前表表决心,没想着真去啊!
刘宇亮这就相当于与袁崇焕的口嗨差不多,我是支持陛下的,愿意为陛下分忧,可实在环境过于严苛,我并不能有所把握处理好。
奈何皇帝就觉得你能行,你就得给我办妥当。
要不然我不仅换了你,还得宰了你!
可杨嗣昌与薛国观不想让刘宇亮这个内阁首辅出风头,毕竟他是个废物,只能依靠卢象升。
这无异于把他亲自送到卢象升的战船上,一旦内阁首辅全力支持主战的卢象升,结果兴许就与他们的初衷大相径庭。
故而二人联袂上奏,说临阵易帅,恐怕绝非好事。
崇祯上一次临阵逮捕袁崇焕的事,显然没有让他得到应有的教训,所以卢象升稍微表现的不是那么的好,便想要换人,丝毫没有想过什么后果。
故而人在相同的坑里栽好几次,不赖骗子手段直白,实在是个人才智以及没有逻辑。
崇祯便命令刘宇亮督察各镇援兵,不再顶替卢象升。
卢象升想着朝廷派内阁首辅来协助他,当即信心大涨,上一次斩杀清军,总兵杨国柱、虎大威死伤也不小。
若是首辅能够带来些许钱粮那才真是大救星了。
卢象升进驻巨鹿南家庄,因为兵部尚书杨嗣昌所扼,又让卢象升分兵给新任宣大总督陈新甲去守卫皇陵为理由,以此来遏制他想要去找清军大战。
毕竟卢象升的战绩在一片勤王师当中,还是想当可观的。
可在这个庄子停驻后,卢象升手中只有残卒七千余人,士卒力量薄弱,且缺乏粮饷。
士卒们还要在冬天以凉水充饥。
崇祯的罪己诏下的就跟放屁一样。
卢象升纵然是有心杀外虏,可处处都没有人与他相互配合,不断的扯着他的后腿。
作为一个大明忠臣,如此坚持属实是没有几个朋友。
大军陷入如此情况,卢象升只能派遣兵部攒画主事杨延麟,到距离五十里外的鸡鸣,向拥有关宁重兵的高起潜求援和粮饷。
高起潜大冬天在被窝里睡懒觉,没空搭理一个小小的赞画。
卢象升等了一天之后,没有消息传回,他曾任职的大名等三府父老建议他南下大名等地募兵。
但他既不想落得逃离战场之名,又不想连累大名等地百姓,故而拒绝。
巨鹿生员姚东照听闻此事,助粮七百斛,让大明官军吃上口热的,士气稍微恢复一点。
整整三天的时间,卢象升派出去三波人马前去与高起潜接洽,皆是没有消息传回。
卢象升最后一次希望高起潜能够与他合兵一处,攻击清军。
但高起潜被卢象升整的烦了,直接离开鸡鸣,前往临清,不搭理你这天下兵马督师的话茬。
你卢象升不是作战勇猛吗?
有能耐就自己去跟清军打仗,非得拉着我做什么?
隔天早上,卢象升生帐,四面拜见军中将士,说:
「吾与尔等同受国恩,患不得死,不患不得生。」
众将士无不失声号泣。
卢象升当即下令全军拔寨进兵,要与清军决一死战。
大同总兵王朴当即眉头一皱,退至众人身后。
(本章完)
http://www.yetianlian.net/yt84265/3467089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yetianlian.net。何以笙箫默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yetianlian.net
卢象升名义上是总督天下兵马,可实际上手里掌控的人马都不足两万了。
监军高起潜掌控着此番对战清军的大多数强劲明军。
可以说,此次对战清军,除了卢象升之外,百分之九十九都是与杨嗣昌一条心的。
哪个七窍玲珑心的不晓得杨嗣昌目前在皇帝面前的恩宠,还会与他持反对意见,那简直是想给自己的仕途找麻烦?
你还想不想要更进一步了!
想不想要前途了?
高起潜这个太监,也想着如何讨皇帝的欢喜。
他们这些人的职业就是揣摩皇帝的喜好以及心思,一般人都无法胜任,否则待在这个位置上也是给自己惹祸。
再加上杨嗣昌为人颇为机智圆滑,善于与皇帝身边之人处关系。
也就是卢象升不懂变通,才显得与他们格格不入。
在清军肆虐周遭的时候,杨嗣昌与卢象升之间的矛盾越深。
卢象升当面揭穿杨嗣昌暗中对清廷搞议和的活动,贻误战事。
尔等坚持议和,一点都不考虑城下之盟,春秋之耻吗?
任凭京师口舌如锋,可袁崇焕之祸就能避免了?
我大明议和就能让清军乖乖撤出长城?
后金***屡次掳掠,皆是满载而归。
塞外强盗岂会因为你们低头议和,就不会来劫掠。
事到如今,你们怎么还那么天真?
主张议和的官员,一个个脸色皆是不善。
但是当杨嗣昌回城后,知道卢象升不是那种为了反对而反对的人。
此人有能力,一个文官拎着关刀亲自上阵砍人,目前在大明是独一份。
可惜就是抱守固有成见,他才会反对与清廷议和。
关键是大明如今没有实力三线作战。
及其容易被清军、流寇、占据西北西南之地的贺今朝相互拉扯当中消耗一空。
眼瞅着流寇大部分头投降,小部分也都钻进山里躲避。
贺今朝他都连占三省之地,已经成为割据一方的大反贼。
且只要稳定民心,实力要比总是劫掠的清廷皇太极还要实力雄厚。
杨嗣昌又主动给卢象升互通书信,约定今后咱们俩以大局为重。
就别总是见面了,书信交流也挺好的。
听不到双方的说话的语气,省的见面就吵架。
卢象升对此表示赞同。
双方看似各退一步,但暗地里的交锋依旧在延续。
卢象升与高起潜在安定门商议战略,他仍主张主动出击,高起潜以野战是清军所长为由反对。
此次会议后,卢象升一度萌生请求让陈新甲代替自己的念头,向杨嗣昌表达「荐贤」之意。
幕客许德士指出此举正中杨嗣昌的下怀,陈新甲是杨嗣昌的人,必然主和。
卢象升便打消了这个念头,致书杨嗣昌表示自己将继续同清军战斗到底。
杨嗣昌的谋划落空,遂不在回信。
然后免了卢象升的兵部尚书衔,让他以侍郎的官职主持工作。
但高起潜可不是个善茬,他被崇祯认为是个懂军事的,皇帝也非常信任他。
可在实际操作上,监视军队打孔有德都被打的大败,然后捡死尸割人头冒功。
待到后面被派去给曹文诏、左良玉等人监军,他带头侵吞克扣军用物资,面对敌人他往往是率领精兵先行逃跑。
总之平定农民起义军的叛乱不重要,精兵必须得先保护我的安全。
最后这些将领皆是开始摆烂,崇祯把所有监军都撤回来,只留下高起潜这么一个擅长军事的太监。
当高起潜去下面视察部队,要求所有人都得对他行军礼,几个官员上书弹劾,都被皇帝给革职。
高起潜如此行径,完全是靠着皇帝的偏听偏信。
多尔衮派遣部分人马由顺义南下,兵锋直指东直门,意图吸引明军兵力。
卢象升面对清兵的频繁进攻,日夜督兵力战。
夜,清兵移兵德胜门外北土城,卢象升领军交战。
天亮又与清军交战于西直门,获老旧炸膛等十余门巨炮。
清军趁势撤退。
卢象升请求乘胜追击,经过众官讨论,崇祯到第二天下午才批准追击,但为时已晚。
这个时候高起潜则是暗中派人去追击清军,想要捡便宜,到时候跟皇帝报功。
结果他的部下刘博璐被清军大败于卢沟桥。
高起潜慌了,本以为是手拿把掐的抢功,在皇帝面前露脸。
结果大败特败,他想要瞒也瞒不住。
高起潜只能倒打一耙,在皇帝面前说卢象升不适合作战领兵对清军作战,易上当,且易错失良机。
崇祯也不觉得是他耽误时间导致没有狠狠的咬住清军,让他们有所准备。
当高起潜这个「非常懂」军事的太监给出建议,崇祯坐不住了。
他开始召集洪承畴领兵来援,洪承畴知道不能再拖,先派遣降将白广恩率领几万人马先行。
一方面是为了响应皇帝的话,一方面是为了迷惑李自成。
让他以为朝廷大军直接跑去支援京师,对付清军。
没等李自成高兴几天,洪承畴就率领精锐士卒打的刚刚想要均田免赋的李自成。
李自成被打的身负重伤,妻女皆被俘,只剩下十七人,跑到了河南、陕西边境的大山里躲藏。
五省总督洪承畴这次啊亲自带领左光先、王承胤,号称合众十五万人,向着京师进发。
洪承畴希望抵御清军之前,陛下能够给下发些军饷。
毕竟这么多人前去解围,人吃马嚼,损耗极大,无论如何都得给钱。
否则有人当场叛乱,也不是不可能的。
洪承畴没了基本盘之后,军饷的问题是相当不好解决。
卢象升对于朝廷上的风向不敏感,作为勤王总指挥他决定进据保定,命诸将分道出击,大战于庆都(今河北望都),斩清军三百级。
高起潜脸上不好看,他派人去迎战清军想要抢功,结果大败而归。
反倒卢象升一次一次的取得胜利,这不是打他的脸嘛?
什么外寇入侵,都没有他心中所想的重要。
然而卢象升的情况也十分难缠,军中乏饷。
平日里欠了军饷,咱们因为卢督师与大家同甘共苦,咱们没饭吃,他也不吃饭,看在他的面子上,那就忍了。
可是咱们兄弟与清军对战,都斩杀了三百多人,杀伤更是近千人,才能砍下三百多脑袋。
皇帝一点奖赏都没有,那咱们还卖个屁的命啊?
谁不知道清军是出了名的凶残以及难打?
如此怨气在明军士卒当中传递,自是牵制了卢象升的进一步行动。
卢象升也一直都在上火。
他虽然是主战派,敢于和清军对战,可掣肘实在是太多了。
朝廷上的重臣与他成反对意见,想法子要搞掉他。
皇帝身边派来的监军,也觉得卢象升的行为影响了自己在陛下面前「善于军略」的良好形象,故而对他也不顺眼。
卢象升屡次给皇帝上书希望能够给他调拨粮饷,以此来维持士气,继续打击清军。
但清宛县令左其人、真定巡抚张其平都不给他运饷。
后勤后勤没有,补充兵员更是别想了。
无论是杨嗣昌还是高起潜都不想让卢象升这个名义上的督师,掌握许多人马。
卢象升移书兵部告急也得不到回复,杨嗣昌只不过是把奏疏放在一堆奏疏里面,对皇帝就说的过去了。
被高起潜派去的监军太监方正化则密疏弹劾卢象升「縻饷逗留」。
如此亲近人送来的密疏自然引起崇祯帝对卢象升的不满。
但是多尔衮却没有心思理会明廷这么多人的心思,他只想要此番出征劫掠越多越好。
京畿地区已经连续失守真定、河间等十几处州县,致仕重臣孙承宗也遇害。
崇祯听到消息后,哀伤悲叹,命相关官员做好后续抚恤,便不再管了。
经此一事,孙家有直系子孙存活下来,还是个未知数呢,故而相关官员只是口头应了,并没有落实。
清军又攻陷衡水、武邑、枣强、鸡鸣、霸州等诸多县城,杀了大明退休翰林。
唯有内丘,知县高翔汉力守十余天,清军见无法攻克,便撤退去祸害其他地方。
还有魏忠贤的老家沧州肃县,被他修筑的也颇为坚固,倒是让清军难以攻克,直接绕道而行。
因为这些清军看惯了县城外观不咋好的,到了魏忠贤的老家,猛地一看县城如此坚固,必定是明军的重要关隘,攻克之后,兴许就能够俘获许多粮饷财物。
结果这伙清军发现,不亏是明军重镇,堡子修建的相当坚固,没有火炮是断然无法攻克,故而直接撤走。
这些县城除了有高知县率军守卫,魏忠贤老家没被攻破外,清军兵峰锐盛,势不可挡,接连攻克许多城镇。
多尔衮又兵分三路,由涞水攻易州、一路由新城攻雄县,一路由定兴攻安肃。
如此危急时刻,内阁首辅刘宇亮主动请缨,愿去前线督察军情,为君分忧。
崇祯大喜,即刻下令将卢象升革职听勘,由刘宇亮代之总督天下兵马。
可是当刘宇亮真的听到皇帝要让他上的时候,整个人都懵了。
止不住的害怕,我只是想要站在后方,在皇帝面前表表决心,没想着真去啊!
刘宇亮这就相当于与袁崇焕的口嗨差不多,我是支持陛下的,愿意为陛下分忧,可实在环境过于严苛,我并不能有所把握处理好。
奈何皇帝就觉得你能行,你就得给我办妥当。
要不然我不仅换了你,还得宰了你!
可杨嗣昌与薛国观不想让刘宇亮这个内阁首辅出风头,毕竟他是个废物,只能依靠卢象升。
这无异于把他亲自送到卢象升的战船上,一旦内阁首辅全力支持主战的卢象升,结果兴许就与他们的初衷大相径庭。
故而二人联袂上奏,说临阵易帅,恐怕绝非好事。
崇祯上一次临阵逮捕袁崇焕的事,显然没有让他得到应有的教训,所以卢象升稍微表现的不是那么的好,便想要换人,丝毫没有想过什么后果。
故而人在相同的坑里栽好几次,不赖骗子手段直白,实在是个人才智以及没有逻辑。
崇祯便命令刘宇亮督察各镇援兵,不再顶替卢象升。
卢象升想着朝廷派内阁首辅来协助他,当即信心大涨,上一次斩杀清军,总兵杨国柱、虎大威死伤也不小。
若是首辅能够带来些许钱粮那才真是大救星了。
卢象升进驻巨鹿南家庄,因为兵部尚书杨嗣昌所扼,又让卢象升分兵给新任宣大总督陈新甲去守卫皇陵为理由,以此来遏制他想要去找清军大战。
毕竟卢象升的战绩在一片勤王师当中,还是想当可观的。
可在这个庄子停驻后,卢象升手中只有残卒七千余人,士卒力量薄弱,且缺乏粮饷。
士卒们还要在冬天以凉水充饥。
崇祯的罪己诏下的就跟放屁一样。
卢象升纵然是有心杀外虏,可处处都没有人与他相互配合,不断的扯着他的后腿。
作为一个大明忠臣,如此坚持属实是没有几个朋友。
大军陷入如此情况,卢象升只能派遣兵部攒画主事杨延麟,到距离五十里外的鸡鸣,向拥有关宁重兵的高起潜求援和粮饷。
高起潜大冬天在被窝里睡懒觉,没空搭理一个小小的赞画。
卢象升等了一天之后,没有消息传回,他曾任职的大名等三府父老建议他南下大名等地募兵。
但他既不想落得逃离战场之名,又不想连累大名等地百姓,故而拒绝。
巨鹿生员姚东照听闻此事,助粮七百斛,让大明官军吃上口热的,士气稍微恢复一点。
整整三天的时间,卢象升派出去三波人马前去与高起潜接洽,皆是没有消息传回。
卢象升最后一次希望高起潜能够与他合兵一处,攻击清军。
但高起潜被卢象升整的烦了,直接离开鸡鸣,前往临清,不搭理你这天下兵马督师的话茬。
你卢象升不是作战勇猛吗?
有能耐就自己去跟清军打仗,非得拉着我做什么?
隔天早上,卢象升生帐,四面拜见军中将士,说:
「吾与尔等同受国恩,患不得死,不患不得生。」
众将士无不失声号泣。
卢象升当即下令全军拔寨进兵,要与清军决一死战。
大同总兵王朴当即眉头一皱,退至众人身后。
(本章完)
http://www.yetianlian.net/yt84265/3467089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yetianlian.net。何以笙箫默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yetianlia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