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笙箫默小说 > 崇祯大明 > 第三百六十九章斗成双绝(七)

第三百六十九章斗成双绝(七)

    对于学院招不到生员。

    崇祯认为这是不合理的,虽然军队也能够培养人才,可要是没有民间某些聪明人的改良,就凭军队那种小基数工匠。

    想要创造出更多的新技术,那就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情了。

    而且还有一点就是,他得承认,有时候军队培养出来的工匠,确实有点呆板。

    倒不是这些人没有创造力,而是纪律已经刻在了骨子里,他们大部分人的想法都是遵守已经学过的东西。

    所以在百姓们觉得去学院花冤枉钱,学一门手艺,显然是无法理解的。

    晁刚不知道皇上要商量什么。

    而叫上他,还以为是军部又有什么新的作战计划呢。

    袁可立是打过仗的,高桂英也不是“外人”,再加上他的话,想要做什么也就不难猜到了。

    军部的会议室不大。

    暂时能够在这里办公的人,也只有晁刚一人,还有一位女将军,还在湖广赈灾呢。

    “军部的位置不错,就是规模小了。”

    随着道院不断的扩充,范围大的都快要赶上整个皇宫了,虽然其中更有一大半的闲置房间。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还是在慢慢的补充着人才。

    据说徐光启已经决定对道院尽心变法了,要把研究材料和研究火器的那些人分开,免得聚在一起互相影响。

    当然还有更细的划分,暂时还没有规划好。

    “暂时够了,除了臣,所有的将军都在外面,建的大了,也没有多少人去使用。”

    晁刚很务实。

    要想在京师这种寸土寸金的地方,弄到一片很大的土地,花出去的金元简直不要太多。

    而对于行军打仗军人来说,完全没有必要弄的花里胡哨的。

    “你该不会认为,军部就几个人处理全国的事务吧?往后大明的疆域大了,进来的人可就多了,未雨绸缪总是要有的。”

    崇祯坐在了上首位置,而晁刚却是若有所思。

    听皇上的语气,似乎这个地方以后要成为一个军部特有的朝堂,就像是大明的文渊阁一样?

    随着众人落座。

    在崇祯示意下,高桂英就把刚刚遇到的问题,再次说了一遍。

    其中的原因,确实和军队有关,让晁刚一阵紧张,要是皇上不在允许军队培养自己的人才。

    那么他们的募兵工作,就不是很好开展了。

    并不是任何一个百姓,都能够清晰的认识到,当兵是在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大多数也不过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吃饱饭。

    也就只有进入了军队的人,经过了再教育的人,才能够明白这是一个怎样难得的机会。

    毕竟。

    有时候愚昧并不是不信,而是信了也不以为然,特别是在家中条件还差不多的情况下。

    “皇上,现在的募兵工作宣传的方向,刚好就有可以进入军队免费的学习手艺,要是没了这个的话,势必对募兵有很大的影响。”

    崇祯叫晁刚进来是为了解决问题的,可话音刚落,晁刚反而提出了问题。

    如今随着大明的稳定,也就湖广的灾情,耸人听闻之外,所有人的生活都过得好了。

    也正因为生活过的好了。

    就没有多少人,想要出来当兵了,也就一些有钱人的家里,或者干脆就是一些商人们,为了自己的财富安全着想。

    送出去了自己家族当中,不是很受宠的孩子。

    对于募兵工作,或许以前没有所少人重视,可在崇祯弄出了一个募兵部之后,见识过这样募兵训练出来的士兵们,到底有多优秀,才渐渐的被人所接受。

    并且认为是对军队来说,最好的,最重要的一个部门。

    良莠不齐已经不存在了。

    从根源上杜绝了歪兵的存在,听晁刚说会对募兵有影响,高桂英的眉头就皱的更紧了。

    她忽然发现,自己花了大价钱弄出来的这个百工学府,忽然就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东西。

    袁可立也在考虑着这个问题。

    想要募兵工作顺利一些,就不能够取消军队的免费传授手艺。

    而要是这样的一项制度不被取消的话,百工学府就别想招到更多的生员。

    在一个免费,一个要钱的比较之下。

    没有谁会脑子进水了,选择交钱去学习一个可以免费的生存技能。

    崇祯心中也在思索着对策。

    在他曾经有过的经历之中,他是知

    (本章未完,请翻页)

    道,可以让朝廷下达一个政令,军队学习的所有技能,出了军队就不再认可。

    这样虽然是一个可以解决问题的办法。

    可以朝廷的政令来达成目的,那就不是他想要的了。

    都是一样的手艺,也没有多大的区别,这种区别对待,对于去当兵的人,就是一种对立的矛盾。

    “军队学习技能,依然是免费的,这点不可更改,朕想的是,可不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想一点别的办法?”

    做决定很容易,难得就是在所有的选择当中选一个最正确的。

    现在的问题就在于,崇祯已经自己把所有能够想到的路子给堵死了,连选择的机会都没有。

    而不愿意动用朝廷的政令这种手段,也是他给自己画下的一道线,不是任何一种问题都必须要用政令来解决的。

    要是一旦习惯了用政令来解决所有问题的话。

    底下的人,绝对会有样学样的这么处理。

    “要不补贴那些去百工学府学习的人?”

    之所以晁刚这么说,就是因为这种补贴,以前崇祯玩过。

    现在最明显的一块,就是粮食。

    看起来还不错,就是花费的成本高了一点,相比花点钱就能够解决最根本的问题,晁刚觉得皇上一点都不会介意。

    正如一开始建立的水军,没有多少人前去报名一样。

    最后还不是用高于陆军的军饷给解决了。

    他还记得当时因为身体原因,那些晕船的人,没有被选上哭鼻子的事情。

    “一味的补贴,不是正途,这一点你要认清楚,现在是要民间对百工学院的认可,并且认为,从百工学院是能够学到更好的东西的。”

    崇祯否定了晁刚的想法。

    一个是国家的事情,另一个是私人的事情,都不是一回事怎么补贴?

    而且要补贴多久?

    没有一个良好的收入和支出循环,这个学院办的越久,付出越大,最后的收益就越小。

    “皇上,老夫是听说,以后大明的所有工匠都要分级?”

    袁可立忽然问道。

    对工匠分级是很难的,每一个朝代都有这样的想法和做法,最后都没有办法成功。

    就是不知道,皇上会用什么样的办法。

    “是有这么回事,不过那也到等到大明平静下来,才能够去做,毕竟是整个大明的所有工匠。”

    崇祯点头说道。

    而且他已经想好了,工匠的分级,每一个行业自己去选,自己去分。

    免得形成外行指挥内行的事情发生。

    而每一个工匠的晋级,也都需要最少三位更高一个级别的工匠们的认可才行。

    现在暂时只有一个意向,还没有设计好各种条例和规章制度。

    而最优秀的工匠,升任为大匠之后,可以选择进入道院。

    “道院如今都是大匠,不知道皇上对大匠的评分标准是什么?”

    这一点袁可立真的很好奇。

    而好奇的也不只他一个人,就连晁刚和高桂英也支起了耳朵,想要听听崇祯的看法。

    “手艺和思路,就是说手艺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可以入选,某些有着重要意义的思路,也是可以入选的,重要的是自己要能够做出一项以前从来没有过的东西。”

    崇祯说的其实就是创新。

    只有能够拿出自己的最新成果,不管是有用没有,都会得到道院的认可。

    毕竟此时没有用的东西,不一定往后没有用。

    科技的积累,总是从无到有,从有到多的。

    “这样啊,那百工学院的事情,也有一个好办法可以解决,就是学院只招收那种技术水平很高的工匠,然后培养那种可以突破自己水平的知识和手艺。”

    袁可立毕竟是教过书的。

    以前他学的是私塾,现在则是小学,对于这种从从小学,一直上到中学,乃至于大学的升学方式,体会很深刻。

    层层递进,可以筛选出一些学习更好的,淘汰掉那些学习不行的。

    而教书的先生和学校,不但扮演者教书的任务,也扮演者伯乐的任务,完全可以做到学业有成的学生,几乎很难有滥竽充数的存在。

    崇祯听得一愣。

    心中暗道:谁要是在说古人不聪明,他肯定是要在脑袋上给一个脑瓜崩子。

    他是钻了牛角尖了。

    总觉得百工一定要从小学习,培养兴趣和手艺。

    (本章未完,请翻页)

    然而事实证明,他的办法在这个有师徒传承的时代,根本不就行不通。

    不管是军队也好,还是有师徒传承的也好,他们可能手艺不是很精通,可好歹是已经有了手艺啊。

    而大明往后需要的则是更高端的人才。

    那么百工学府也可以把有手艺,有想法的人,培养的更加高端。

    就是短时间来说,招收的学子范围会更小。

    高桂英也是一怔,她一开始的想法就是给百姓们一个挣钱的门路,没想过可以做那种更加精英的教育。

    仔细的想想,袁可立的说法没有错。

    可和她的初衷已经大不相同了。

    她此时想要说出自己的看法,却几次张嘴都不知道如何去说,学手艺在军队就可以免费,人家凭什么来你这个收费的地方?

    也就提升更高的手艺,才有更高的价值吧。

    这么一想,这个学院,根本就不是给平常人开办的。

    “这个办法不错,百工学院只教更高层次的学问,看起来学生少了,可质量提高了。”

    崇祯不由的看向了袁可立,还是袁老爷子给力。

    瞬间就能够想到这么绝妙的主意,不就是他后世的那些特别专业,也特别牛逼的大学招生方式吗?

    吸引人才,然后培养根高层次的人才。

    如此循环,何愁大明人才不够?

    晁刚的脸上也很精彩,他可没有想过,原来问题还可以这样的解决。

    果然皇上说的是对的:办法总比困难多,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诸位要是没有异议的话,那就按照袁老的意思去办。”

    能够解决这个难题,崇祯的心情又好了起来。

    “我这就去通知学院的人,那些已经招进来的人,也都得退钱,并且说明原因。”

    好在人不是很多,高桂英只要吩咐下去,还是能够办妥的。

    得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高桂英一刻都不想耽搁,只是想着把百工学院,忽然从一个培养手艺人的地方,突然提升到了一个培养大匠的地方。

    高桂英的心里总有点古怪。

    到底哪个地方不对经,她现在也是说不清楚了。

    崇祯想着以后这样的类似百工学院的需要会有很多,就发现有些东西已经要提上日程了。

    对于学校的管理,现在朝廷也只管着小学和中学。

    那也是各个县城教谕们的事情。

    “你们觉得,以后这样的学院会不会多?要是多起来又该如何管理?是官府插手其中,还是让它们自由的发展?”

    崇祯干脆就接着这个机会,把所有的问题都给解决了。

    就算解决不了,也得给别人留下一个印象。

    也方便后来者讨论这个问题。

    袁可立眼睛一亮,各县的学校那么多,以后能够出人才的地方就多,现在虽然看着中学已经是学问最高的地方了。

    他知道,皇上手中可是还有着更高层次的教材。

    高中,大学的建立也不是没有可能。

    而且因为皇上品准的私人建立小学,想必以后也会有私人的大学。

    要是不加以监管的话,一定会出纰漏的。

    谁能保证当中没有喊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家伙。

    “皇上想要做到哪一步?”

    袁可立语气沉凝的问道。

    要是开放的力度大的话,他都想要然自己家里的儿子,炸锅卖铁的也要建立一所学校。

    崇祯也不知道,他能够放权道哪一步。

    五千年的文明,让他在做这个决定的时候,总会患得患失,放出去的权利大了的话,自己的控制力度就小了,而且很可能被某些不良用心的人给利用了。

    可要是放出去的权利小了的话。

    又很可能培养出一些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庸才。

    思索良久,崇祯才缓缓的决定:“学校就是学习的地方,不参政议政,其他的随意。”

    袁可立一怔。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进亦忧退亦忧,是这个时代所有读书人都很明确的道理。

    现在却被套上了这种规定。

    那么培养出来的学子,到底有什么用?

    毕竟。

    除了书本上的知识,这些人可什么都不懂啊。

    (本章完)

    

    http://www.yetianlian.net/yt72246/2936212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yetianlian.net。何以笙箫默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yetianlia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