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四章林花谢了太匆匆(八)
何以笙箫默小说小说推荐阅读:寒门崛起、锦衣、大唐开局震惊李世民、大魏芳华、贞观憨婿韦浩、大秦:不装了,你爹我是秦始皇、寒门仕子、终宋、贞观极品小女婿、逍遥小书生、混在皇宫假太监、我的姐夫是太子、非正常三国
对于衮州的局势。
他们虽有人心底都已经高估了不少,可面对孙传庭遇到的问题,还是有些棘手。
不同于冀州和雍州两地,已经被打烂了,然后崇祯只是拿着粮食全面恢复。
衮州的不同之处就是,那个地方的百姓也在遭受天灾折磨,却还能够勉强的活下去,然而也正因为如此。
士子的力量也是空前的强大。
面对崇祯施加的压力,只要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一挑拨离间,那些单纯的只会读书的儒生们,立刻就会群情激奋。
从而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抓贪赃枉法的官吏倒是简单,可之后的治理才是大问题。
儒生们的问题,也可以交给儒生们去解决,可崇祯想要的不是这个。
若还是当做以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口中念叨着:水至清则无鱼。
那么他还下功夫清理这些蛀虫干嘛。
“看他的密奏,民心可用,儒生们也可以不用去管,就是那些被解散了的卫所士兵们,没有地方安置,这个才是最大的祸乱根源。”
崇祯不是看不起儒生,只要手上没有权利,最多嘴上说说而起,伤害不来他的什么。
可这些被解散的士兵,虽然给够了粮饷,可懒散惯了的人,一旦没了约束,造成的危害还是很大的。
“皇上,要是再发兵的话,粮草恐怕会跟不上。”
李长庚精心的算过一笔账,只要拿下衮州,还要负担起齐鲁之地的那些人的口粮,大部分都是种棉花的百姓,能指望家里有几粒粮食?
若不是靠着高额的利润撑着,从比的地方转运粮食,很可能饿死的人会更多。
而且崇祯和儒生们交恶,想要拿到外地的粮食,付出的代价会更大。
就现在他手中的一大半的税收,都是向外地购买粮食了,要是单凭百姓的哪一点钱财想要吃低价粮。
不过是想一想罢了。
崇祯看着面前的一张大明地图,前后对比着衮州的地图,最后发现,从怀庆府出发,清理衮州的话,虽然最快速,而且对粮草的消耗也最少。
可没有办法立刻发掘当地的土地潜力,产生出一点粮食作为补充。
“是啊,要是这个时候建奴再打过来,肯定是两面遇敌,虽然皇太极的队伍已经被打的失去了精气神,可也不能小觑,孙少将军的队伍完全没有办法速胜。”
认真来说,李定国算是一个全才,治国有一套,对于军事也有着自己的看法。
他说的这些问题,也是洪承畴,晁刚和王冲们能够想到的问题。
冀州少了一个孙传庭,全凭洪承畴一人支撑,压力还是很大的。
“你是说速胜?”
崇祯忽然陷入了沉思,按照他原本的想法,一切都已经做好了准备,就是该迅速的清理干净衮州。
可实际上根本就不可能。
现实总是会和计划有出入,好在孙传庭还算谨慎,并没有为了军功一头扎进去就不管不顾的想要做到规划好的行动指令。
崇祯心里也有了一些欣慰。
自己手下的将军们,总算是知道怎么才是打仗了。
也知道算一算经济,是不是会亏本了。
崇祯不知为何就想到了袁崇焕,原本的历史轨迹当中,就是崇祯的心太急,才有了五年平辽。
事实上那根本就是做不到的事情。
之所以满朝文武都通过了下来,也不过是为了其中的巨大利润,和战争没有一点关系。
此时的崇祯不由的问自己,是不是自己的心也太急切了一点?
既然已经拿下了怀庆府,是不是可以清理一地,治理一地?
虽然慢一点,可胜在安全啊。
刚好也能够减轻一点后勤的压力。
只要给出了自己坚决的态度,想必某些得方的官老爷,很可能提前带着银子逃跑。
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
洪承畴的经验丰富,脑子转动的也很快,迅速就明白了皇上现在想的是什么。
“皇上是觉得速胜不可能了,打算缓慢压迫取胜?”
“有这么一点想法,去把朕的参谋和政事顾问们都叫过来,好好的研究一番,朕就不信,一个小小的衮州,就没办法治理了。”
崇祯是想的不伤民,能够完美的拿下。
他的这种想法,和这个时代的大多数人都有
(本章未完,请翻页)
点格格不入。
无论是李长庚这样的文臣,还是洪承畴这样的武将,都觉得只要动武了哪有不死人的,只要全部控制住了。
当地的百姓和民生,也能够迅速的恢复过来。
适当的死亡一点百姓,特闷认为是可取的。
当然慢吞吞的进行推进,也不是不可以,可耗时良多,完全是在烧银子。
也就崇祯拼着自己手上的银子全部用干净,也不愿意发生百姓一死一大片的惨案发生。
范景文,朱继祚两人已经很久都没有得道皇上的召见了。
拿着堪比知府的俸禄,每天闲的都快要浑身长毛了,此时忽然接到宫里的传话,都是一愣,完全忘了自己还有一个政事顾问的头衔。
另一边的参谋们,只要没事的时候,就在研究兵法,然后就在沙盘上推演战术。
他们也是有理想的一群人。
皇上给定的参谋最高职位就是神策将军,只要达到了这个位置,也是能够和军部副部长一个级别了。
不过现在他们还在为了参谋少将军文努力,暂时还看不到更进一步的希望。
忽然接到了皇上的命令,都觉得这次机会来了,连忙收好东西,立刻进宫。
不大一会,就来到了御书房。
只见书房中,挂着一张地图,崇祯正在摸着下巴琢磨着,是不是从天津卫出动水军,然后水陆并用,两头共进?
这样的话,孙传庭的队伍压力也就要少许多。
从水上出发的话,也能够减轻对于后勤粮食的过多依赖,海中的海产品还是很丰盛的。
现在最棘手的问题是,他手上没有水军将领。
哪怕是觉华岛上的尉长金冠,本事也不足够领导一队新式的战舰。
“都来了,你们给我看看,现在孙传庭就在这个方位,怎么才可以有效的控制住已经清理干净了的县城。”
崇祯对着范景文和朱继祚说道,最后转头看向那那群年轻参谋们。
“现在我有一个问题,就是孙传统从怀庆府出发走陆路,要是有一队战舰从天津卫出发走海路,在那个位置登录最合适?其中需要多少人马?带多少军械?多少补给?”
洪承畴和晁刚,以及王冲都是一愣,他们还在想着陆路上的军事部署,皇上已经想到了出动海路上的战舰了。
不是他们不聪明,而是时代的局限性,让他们忽视了海路的重要性。
若是在内陆的,有水的位置,他们也能够想到水军。
“桃花都谢了,现在的渤海也已经全部解冻,走海路一点问题都没有,不过咱们没有会水军的统帅啊。”
洪承畴知道这是一个绝妙的主意,可手上没人,再好的计谋,也没办法实现。
而且关于水军,内陆的那些,现在恐怕都已经烂到根子上了,只能够当做普通的运输船只来使用。
打仗就不用想了。
见了敌人不逃跑都是一群有胆量的人。
“而且船只越大,风险就越大,我知道天津卫有皇上的人在训练水军,可时间太短,而且当时招收的水兵也不够多,根本就形不成有效的战力。”
晁刚最清楚天津卫的水军情况,他训练出了不少的士兵,只要是会水的全部都发往了天津卫。
可还是有着许多的不足。
大海之中行船,可是和内陆大不一样。
“那要是只是运输士兵呢?咱们可以来一次抢滩登陆吗,只要能够找到登录的落脚点,建设好了第一道防御,剩下的事情就都好办了。”
崇祯略一思索就明白,完全用水军是不可能的,不过换一个思路,也不是不可以。
然而话音刚落,他就明白不可行。
最后出动的就不是一支军队,而是两支军队了,面临的粮草问题,还是最大的一个问题。
“看来还是不能心急啊,慢慢的推进就是,现在只求稳定,慢一点也无妨。”
崇祯脸一黑,自己好不容易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却因为粮草不济而搁浅。
大名鼎鼎的抢滩登陆就这么没了。
即便是不甘心也只能忍着。
“既然不用心急,那就需要囤积粮草,老夫听说皇上要和皇太极他们做生意开边市,咱们可以在这上面做文章。”
范景文忽然跳出了衮州的布局,说起了关于辽东的一些隐秘的计划。
朱继祚是最了解自己的这位老朋友的,他自己也是有着一些小想
(本章未完,请翻页)
法。
“臣觉得,范景文的办法应该没有问题,而且臣这几日也仔细的思考过,袁崇焕为何要选择皮岛作为他最后的落脚点。”
崇祯忽然来了兴趣。
他的那些参谋们,也有人考虑过这方面的问题,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可以利用皮岛和登州的海运大做文章。
要是袁崇焕能够在镇江等地,建设起边市的话。
那么建奴们肯定会把那个地方当做最重要的补给点来经营。
为此崇祯早就有密令,严密的监视登州道皮岛的所有船只,只要发现大队商船,立刻就前去缴获。
管他是谁的,一律没收。
最后在登记造册,等到以后清理道了那个地方,好好的算一次总账。
“哦,说说看。”
“皮岛的位置很微妙,不但和建奴接近,还和朝鲜接近,一旦中原有变,他们也可以带着自己的手下,迅速的向平襄等地进军。
另外一点就是能够沟通中原和建奴,做海上贸易,从而赚取巨额的利润。
所以咱们必须抢在袁崇焕的前面和建奴打开边市,不然的话,辽东根本就没有办法形成市场。”
朱继祚说完了自己的想法,就看着皇上。
他想看看崇祯有什么更高明的办法来解决这件棘手的事情。
“想法不错,袁崇焕想要建立边市,我的参谋们也已经料到,不过朕可以断定,他们是建不成的,
所以辽东的边市贸易,还是大有可为。”
崇祯没有说为何袁崇焕的边市建立不起来,他只要给出结果就成,免得暴露了自己的那一支海军。
从而让南京的那些商人们,改变了以往的运输路线。
“不过你说的袁崇焕还可以逃亡平襄,这个可能性有多大?”
崇祯对于袁崇焕的看法很复杂,若是现在逮住了,肯定是要去山里挖矿,修路都是便宜他了。
可要是能够向平襄突进的话,就一定会和朝鲜对抗。
到时候若是收拾掉了建奴,他肯定是要出兵攻打袁崇焕的,最后顺便也能够把朝鲜纳入大明的版图。
自己的儿女以后会很多。
大明的皇帝也只有一个,未雨绸缪之下,也算是给自己的子女,六一个可以封王的实封封地。
免得被子女们说自己这个做皇帝的不公平,挣来争取的内耗太严重。
而且他心目中还有许多地方,都已经内定给了自己的子女。
到时候,不但子女们要去封地就封,带走的也还有大臣,百姓和军队。
这也是他为何不想让中原百姓流更多血的原因。
只是此时他不能提前说出来,免得有人心思不纯,占了先机自己最后还要给他做最为坚实的后盾。
崇祯有时候也觉得自己的私心很重。
恨不得把全世界的徒弟,都给占了过来。
问题的根本就是,交通工具不行,来去一趟就是以年来计算,哪能忙的过来。
“袁崇焕能够从宁锦一路跑到皮岛,他的魄力毋庸置疑,只要机会合适,他肯定是会向平襄进军的,只是中原时局和时间的问题。”
范景文闲下来没事了,就开始琢磨人,特别是袁崇焕和皇太极。
他深信,皇上一定会向这两个人出兵的。
一个是为了解决外患,另一个看起来游离在外,实际上还是和中原藕断丝连,算是内忧。
只有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大明才能够向瀚海,鞑靼,还有吐鲁番那些地方出兵。
范景文和朱继祚两人也经常交流意见,最后统一的认为,皇上的心很大,根本就不会满足关外的哪一点突地。
最近听说了,道院需要更多的棉花,就立刻把目光转向了羌塘和塔里木。
羌塘之地,棉花和葡萄都是最出名的,当然大明不稀罕葡萄,可是谁叫他们能够种植棉花呢。
以前不去占领是因为利益不足够。
现在道院中研究出来的东西,需要更多的棉花,那个地方的价值立刻就体现出来了。
就算最后道院把棉花用不完,不是还能做成棉衣和棉被吗?
没见到皇上开的棉衣和棉被工厂,都已经把钱赚疯了?
只要是能够看到发财路径,大明的人才,立刻就能够把不属于自己的地方,变成自己的。
而且美其名曰:自古以来。
(本章完)
乐文
http://www.yetianlian.net/yt72246/2776225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yetianlian.net。何以笙箫默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yetianlian.net
他们虽有人心底都已经高估了不少,可面对孙传庭遇到的问题,还是有些棘手。
不同于冀州和雍州两地,已经被打烂了,然后崇祯只是拿着粮食全面恢复。
衮州的不同之处就是,那个地方的百姓也在遭受天灾折磨,却还能够勉强的活下去,然而也正因为如此。
士子的力量也是空前的强大。
面对崇祯施加的压力,只要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一挑拨离间,那些单纯的只会读书的儒生们,立刻就会群情激奋。
从而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抓贪赃枉法的官吏倒是简单,可之后的治理才是大问题。
儒生们的问题,也可以交给儒生们去解决,可崇祯想要的不是这个。
若还是当做以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口中念叨着:水至清则无鱼。
那么他还下功夫清理这些蛀虫干嘛。
“看他的密奏,民心可用,儒生们也可以不用去管,就是那些被解散了的卫所士兵们,没有地方安置,这个才是最大的祸乱根源。”
崇祯不是看不起儒生,只要手上没有权利,最多嘴上说说而起,伤害不来他的什么。
可这些被解散的士兵,虽然给够了粮饷,可懒散惯了的人,一旦没了约束,造成的危害还是很大的。
“皇上,要是再发兵的话,粮草恐怕会跟不上。”
李长庚精心的算过一笔账,只要拿下衮州,还要负担起齐鲁之地的那些人的口粮,大部分都是种棉花的百姓,能指望家里有几粒粮食?
若不是靠着高额的利润撑着,从比的地方转运粮食,很可能饿死的人会更多。
而且崇祯和儒生们交恶,想要拿到外地的粮食,付出的代价会更大。
就现在他手中的一大半的税收,都是向外地购买粮食了,要是单凭百姓的哪一点钱财想要吃低价粮。
不过是想一想罢了。
崇祯看着面前的一张大明地图,前后对比着衮州的地图,最后发现,从怀庆府出发,清理衮州的话,虽然最快速,而且对粮草的消耗也最少。
可没有办法立刻发掘当地的土地潜力,产生出一点粮食作为补充。
“是啊,要是这个时候建奴再打过来,肯定是两面遇敌,虽然皇太极的队伍已经被打的失去了精气神,可也不能小觑,孙少将军的队伍完全没有办法速胜。”
认真来说,李定国算是一个全才,治国有一套,对于军事也有着自己的看法。
他说的这些问题,也是洪承畴,晁刚和王冲们能够想到的问题。
冀州少了一个孙传庭,全凭洪承畴一人支撑,压力还是很大的。
“你是说速胜?”
崇祯忽然陷入了沉思,按照他原本的想法,一切都已经做好了准备,就是该迅速的清理干净衮州。
可实际上根本就不可能。
现实总是会和计划有出入,好在孙传庭还算谨慎,并没有为了军功一头扎进去就不管不顾的想要做到规划好的行动指令。
崇祯心里也有了一些欣慰。
自己手下的将军们,总算是知道怎么才是打仗了。
也知道算一算经济,是不是会亏本了。
崇祯不知为何就想到了袁崇焕,原本的历史轨迹当中,就是崇祯的心太急,才有了五年平辽。
事实上那根本就是做不到的事情。
之所以满朝文武都通过了下来,也不过是为了其中的巨大利润,和战争没有一点关系。
此时的崇祯不由的问自己,是不是自己的心也太急切了一点?
既然已经拿下了怀庆府,是不是可以清理一地,治理一地?
虽然慢一点,可胜在安全啊。
刚好也能够减轻一点后勤的压力。
只要给出了自己坚决的态度,想必某些得方的官老爷,很可能提前带着银子逃跑。
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
洪承畴的经验丰富,脑子转动的也很快,迅速就明白了皇上现在想的是什么。
“皇上是觉得速胜不可能了,打算缓慢压迫取胜?”
“有这么一点想法,去把朕的参谋和政事顾问们都叫过来,好好的研究一番,朕就不信,一个小小的衮州,就没办法治理了。”
崇祯是想的不伤民,能够完美的拿下。
他的这种想法,和这个时代的大多数人都有
(本章未完,请翻页)
点格格不入。
无论是李长庚这样的文臣,还是洪承畴这样的武将,都觉得只要动武了哪有不死人的,只要全部控制住了。
当地的百姓和民生,也能够迅速的恢复过来。
适当的死亡一点百姓,特闷认为是可取的。
当然慢吞吞的进行推进,也不是不可以,可耗时良多,完全是在烧银子。
也就崇祯拼着自己手上的银子全部用干净,也不愿意发生百姓一死一大片的惨案发生。
范景文,朱继祚两人已经很久都没有得道皇上的召见了。
拿着堪比知府的俸禄,每天闲的都快要浑身长毛了,此时忽然接到宫里的传话,都是一愣,完全忘了自己还有一个政事顾问的头衔。
另一边的参谋们,只要没事的时候,就在研究兵法,然后就在沙盘上推演战术。
他们也是有理想的一群人。
皇上给定的参谋最高职位就是神策将军,只要达到了这个位置,也是能够和军部副部长一个级别了。
不过现在他们还在为了参谋少将军文努力,暂时还看不到更进一步的希望。
忽然接到了皇上的命令,都觉得这次机会来了,连忙收好东西,立刻进宫。
不大一会,就来到了御书房。
只见书房中,挂着一张地图,崇祯正在摸着下巴琢磨着,是不是从天津卫出动水军,然后水陆并用,两头共进?
这样的话,孙传庭的队伍压力也就要少许多。
从水上出发的话,也能够减轻对于后勤粮食的过多依赖,海中的海产品还是很丰盛的。
现在最棘手的问题是,他手上没有水军将领。
哪怕是觉华岛上的尉长金冠,本事也不足够领导一队新式的战舰。
“都来了,你们给我看看,现在孙传庭就在这个方位,怎么才可以有效的控制住已经清理干净了的县城。”
崇祯对着范景文和朱继祚说道,最后转头看向那那群年轻参谋们。
“现在我有一个问题,就是孙传统从怀庆府出发走陆路,要是有一队战舰从天津卫出发走海路,在那个位置登录最合适?其中需要多少人马?带多少军械?多少补给?”
洪承畴和晁刚,以及王冲都是一愣,他们还在想着陆路上的军事部署,皇上已经想到了出动海路上的战舰了。
不是他们不聪明,而是时代的局限性,让他们忽视了海路的重要性。
若是在内陆的,有水的位置,他们也能够想到水军。
“桃花都谢了,现在的渤海也已经全部解冻,走海路一点问题都没有,不过咱们没有会水军的统帅啊。”
洪承畴知道这是一个绝妙的主意,可手上没人,再好的计谋,也没办法实现。
而且关于水军,内陆的那些,现在恐怕都已经烂到根子上了,只能够当做普通的运输船只来使用。
打仗就不用想了。
见了敌人不逃跑都是一群有胆量的人。
“而且船只越大,风险就越大,我知道天津卫有皇上的人在训练水军,可时间太短,而且当时招收的水兵也不够多,根本就形不成有效的战力。”
晁刚最清楚天津卫的水军情况,他训练出了不少的士兵,只要是会水的全部都发往了天津卫。
可还是有着许多的不足。
大海之中行船,可是和内陆大不一样。
“那要是只是运输士兵呢?咱们可以来一次抢滩登陆吗,只要能够找到登录的落脚点,建设好了第一道防御,剩下的事情就都好办了。”
崇祯略一思索就明白,完全用水军是不可能的,不过换一个思路,也不是不可以。
然而话音刚落,他就明白不可行。
最后出动的就不是一支军队,而是两支军队了,面临的粮草问题,还是最大的一个问题。
“看来还是不能心急啊,慢慢的推进就是,现在只求稳定,慢一点也无妨。”
崇祯脸一黑,自己好不容易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却因为粮草不济而搁浅。
大名鼎鼎的抢滩登陆就这么没了。
即便是不甘心也只能忍着。
“既然不用心急,那就需要囤积粮草,老夫听说皇上要和皇太极他们做生意开边市,咱们可以在这上面做文章。”
范景文忽然跳出了衮州的布局,说起了关于辽东的一些隐秘的计划。
朱继祚是最了解自己的这位老朋友的,他自己也是有着一些小想
(本章未完,请翻页)
法。
“臣觉得,范景文的办法应该没有问题,而且臣这几日也仔细的思考过,袁崇焕为何要选择皮岛作为他最后的落脚点。”
崇祯忽然来了兴趣。
他的那些参谋们,也有人考虑过这方面的问题,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可以利用皮岛和登州的海运大做文章。
要是袁崇焕能够在镇江等地,建设起边市的话。
那么建奴们肯定会把那个地方当做最重要的补给点来经营。
为此崇祯早就有密令,严密的监视登州道皮岛的所有船只,只要发现大队商船,立刻就前去缴获。
管他是谁的,一律没收。
最后在登记造册,等到以后清理道了那个地方,好好的算一次总账。
“哦,说说看。”
“皮岛的位置很微妙,不但和建奴接近,还和朝鲜接近,一旦中原有变,他们也可以带着自己的手下,迅速的向平襄等地进军。
另外一点就是能够沟通中原和建奴,做海上贸易,从而赚取巨额的利润。
所以咱们必须抢在袁崇焕的前面和建奴打开边市,不然的话,辽东根本就没有办法形成市场。”
朱继祚说完了自己的想法,就看着皇上。
他想看看崇祯有什么更高明的办法来解决这件棘手的事情。
“想法不错,袁崇焕想要建立边市,我的参谋们也已经料到,不过朕可以断定,他们是建不成的,
所以辽东的边市贸易,还是大有可为。”
崇祯没有说为何袁崇焕的边市建立不起来,他只要给出结果就成,免得暴露了自己的那一支海军。
从而让南京的那些商人们,改变了以往的运输路线。
“不过你说的袁崇焕还可以逃亡平襄,这个可能性有多大?”
崇祯对于袁崇焕的看法很复杂,若是现在逮住了,肯定是要去山里挖矿,修路都是便宜他了。
可要是能够向平襄突进的话,就一定会和朝鲜对抗。
到时候若是收拾掉了建奴,他肯定是要出兵攻打袁崇焕的,最后顺便也能够把朝鲜纳入大明的版图。
自己的儿女以后会很多。
大明的皇帝也只有一个,未雨绸缪之下,也算是给自己的子女,六一个可以封王的实封封地。
免得被子女们说自己这个做皇帝的不公平,挣来争取的内耗太严重。
而且他心目中还有许多地方,都已经内定给了自己的子女。
到时候,不但子女们要去封地就封,带走的也还有大臣,百姓和军队。
这也是他为何不想让中原百姓流更多血的原因。
只是此时他不能提前说出来,免得有人心思不纯,占了先机自己最后还要给他做最为坚实的后盾。
崇祯有时候也觉得自己的私心很重。
恨不得把全世界的徒弟,都给占了过来。
问题的根本就是,交通工具不行,来去一趟就是以年来计算,哪能忙的过来。
“袁崇焕能够从宁锦一路跑到皮岛,他的魄力毋庸置疑,只要机会合适,他肯定是会向平襄进军的,只是中原时局和时间的问题。”
范景文闲下来没事了,就开始琢磨人,特别是袁崇焕和皇太极。
他深信,皇上一定会向这两个人出兵的。
一个是为了解决外患,另一个看起来游离在外,实际上还是和中原藕断丝连,算是内忧。
只有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大明才能够向瀚海,鞑靼,还有吐鲁番那些地方出兵。
范景文和朱继祚两人也经常交流意见,最后统一的认为,皇上的心很大,根本就不会满足关外的哪一点突地。
最近听说了,道院需要更多的棉花,就立刻把目光转向了羌塘和塔里木。
羌塘之地,棉花和葡萄都是最出名的,当然大明不稀罕葡萄,可是谁叫他们能够种植棉花呢。
以前不去占领是因为利益不足够。
现在道院中研究出来的东西,需要更多的棉花,那个地方的价值立刻就体现出来了。
就算最后道院把棉花用不完,不是还能做成棉衣和棉被吗?
没见到皇上开的棉衣和棉被工厂,都已经把钱赚疯了?
只要是能够看到发财路径,大明的人才,立刻就能够把不属于自己的地方,变成自己的。
而且美其名曰:自古以来。
(本章完)
乐文
http://www.yetianlian.net/yt72246/2776225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yetianlian.net。何以笙箫默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yetianlia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