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四)
何以笙箫默小说小说推荐阅读:寒门崛起、锦衣、大唐开局震惊李世民、大魏芳华、贞观憨婿韦浩、大秦:不装了,你爹我是秦始皇、寒门仕子、终宋、贞观极品小女婿、逍遥小书生、混在皇宫假太监、我的姐夫是太子、非正常三国
许多事情发生之后都很神奇。
越幸运的人越幸运,越倒霉的人就越倒霉。
崇祯发现,自从皇太极败走关内之后,他就是来运转了,不说心想事成,很多难以推行的政令,不管是李长庚还是李定国。
问都不问,先下发下去看看效果再说。
现在更是从外面回来的工匠中,都会隐藏着大才,怎么能让他不高兴。
刘汉的名字,崇祯在奏报中看大过。
然而在记忆中却找不到有这么一位名人。
这不怪人家刘汉不出名,实在是崇祯以前学习太渣。
简直不知道,老天爷让他穿越过来是干嘛的。
好在大明在他的折腾下,也算是渐渐的有了起色,不然就只能吊在歪脖子树上,结束自己最后的生命了。
在崇祯迎接这些工匠的时候。
盛京的皇太极,却是一阵暴怒。
有人幸运,就有人会不幸,此时皇太极刚好就是那个不幸的人。
皇太极的雄才大略,原本的历史轨迹已经证明过了。
可此时他的身上,根本就看不出一点雄才大略的样子,猜忌,不自信,还有易怒易爆,简直就不死一个合格的君王。
人在逆境中,确实可以崛起,也确实可以磨练出一身的本领。
皇太极以为自己能行,在当年入关的时候,可是不把崇祯放在眼中的,百战百胜的他无论功绩还是武力,都称得上“伟大”两个字。
然而只是一年多时间,两者之间再次对比。
他却绝望的发现,大明要是对他们用兵,更加游刃有余了。
此次被打到盛京脚下就是一个证明。
事后得到的消息就是,整个大明只出了大凌河堡和右屯的两个偏师,还是任谁不是很多的队伍。
就这样的火枪骑兵,他的大清却拿不出一支能够抗衡的军队。
仿佛所有的精锐,已经在当年全部战死在了蓟通两地。
回来的都是贪生怕死之辈,毫无勇气对战。
正如当年兵围京师,天下震动一样。
兵临盛京也一样是天下震动,不过这一次震动的就是大清的天下。
蠢蠢欲动的蒙古八旗,已经有了脱离的想法,而他现在还不能够以武力去威胁。
那些汉八旗的人看起来恭顺,然而他知道,汉八旗恭顺的原因就是,他们满人还在掌握着最大的军队。
数来数去,能够靠得住的,似乎也只有他的这些兄弟们。
可他的这些兄弟们靠得住吗?
一个疑问在他脑海中不断的回响。
其实皇帝奇偶这副德行,顺风顺水的时候,仿佛天命所归。
一旦处于逆风阶段,那么各种本来都被胜利压下去的隐患都会爆发。
孤独才是常态,而情感早就被消磨矣尽。
“传代善。”
独坐良久的皇太极,还是决定听听代善怎么说,他需要人支持,在他最脆弱的时候。
代善一直就在门外等着。
他最清楚兵临盛京之后的后果。
莽古尔泰让自己的手下前来勤王了,而自己固守广宁。
原本被怀疑的对象,却成了皇太极最坚定的支持者,可皇太极最为放心的阿敏,却是根本没有派会一兵一卒。
最后只带回了一份书信。
上面说着大明的军队正在右屯附近流窜。
事实是如此,可并不能让皇太极满意。
凡事最怕比较,此时刚好阿敏落入了下风。
“大贝勒,皇上让您进去。”
一名太监悄悄的走了出来说道。
“前面带路。”
代善点头道。
盛京的皇宫是按照京师的紫禁城设计的,可由于缺少材料,根本就比不上紫禁城的宏伟壮观。
只能用逼窄来形容,而且由于工匠不足,实际上是很粗燥的。
可在来辽东,在建奴的手中,这就是最好的建筑。
三月份此地还很寒冷,却没有寒冬腊月的刺骨寒风。
少了天时,面对大明的军队,就更是少了一层防护和天然的加持。
今年用兵是不用想了。
代善边走,心中边想着心思,现在最怕的就是,等到皮岛的袁崇焕,接到了大明兵临盛京的消息,还会不会和他们做生意。
“皇上,大贝勒到了。”
太监小声的提醒了一句,就悄悄的退下。
(本章未完,请翻页)
坐在椅子上沉思的皇太极,瞬间惊醒,看了过去。
“大哥来了,快座。”
皇太极看似随意的了过去,指着对面的一张椅子道。
两张椅子的中央,摆着一张桌子,桌子上全部都是一些卷宗,代善扫了一眼,就啊见到最上面的一张写着阿敏的名字。
代善不知道是皇太极故意这么做,还是为了试探他的良苦用心。
等到代善坐下,皇太极才道:“大清基业艰难啊,只有坐上这个位置了,才能明白其中的难处。”
“皇上是在担心什么?”
代善不想在绕来绕去了,在以前他还觉得大明叛臣的那些做事的方法不错,可现在已经不合时宜了。
“火药厂炸了,铸造火炮的工匠也都没了,咱们自己到现在也没有培养出什么人才,以后在火器上面,根本就无法和大明对抗。”
现在的皇太极也已经想通,大明的火枪骑兵深入到关外到底是为什么了。
可知道了又如何,在当时的那种状况之下,只有紧守盛京才是上策。
就像当年京师的大明军队,面对他们入关时的作法一样。
不能说对错,只能说最合适。
谁也不能够保证,外面是不是还埋伏的有敌人,若是判断错误,盛京没了,大清也就没了。
几十代人的努力,也就跟着风流云散。
“那就向大明求和,无论如何都要保住大清的子民。”
代善迟疑了一下,又重提旧事。
“现在大明的新皇崇祯,可不一定会接受咱们的求和,而且更加不会接受大清的国号。”
皇太极看得明白,自从关内失利之后,他想着逆天改命,才成立了大清,改了天命为天聪。
看来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除非咱们放弃大清的国号,就是这样大明也不一定会答应。”
“咱们俯首称臣呢?这个大明总会给一些特许吧?”
代善忽然问道。
他觉得在辽东这片广阔的地方,大明就算是派了官员也没有办法有力的控制住,就算是做了一个大明的臣子。
也一定少不了他们这些人来治理这个地方。
“大明律你又不是没有看过,你认为崇祯真的会放过咱们?他连他的那些叔叔藩王们都不会手下留情,更何况是咱们。”
皇太极现在不看《三国演义》了,那毕竟直至一本话本,在见到了《三国志》之后,许多的故事和兵法,就已经没眼看了。
而大明律则是他最喜欢研读的东西。
不能不说大明律的全面,只是其中大部分都没有办法在大清实行。
一旦推广,最先从皇位上下来的就是他皇太极。
“军队打不过,咱们的人参和皮毛,也没办法运送出去,只要边境上,再封锁两年时间的话,蒙古八旗的人绝对会找借口跑光。”
管理者整个大清的内政,用到钱银的地方很多。
代善现在已经在拆东墙补西墙,时间一久,绝对会出问题,到时候面对大明则会更加软弱无力。
“上天不佑大清啊。”
皇太极叹息一声,忽然话锋一转道:“你说朕还能不能信任阿敏,信任袁崇焕答应下来的边市?”
‘来了,来了,就知道皇上准没好事。’
代善心中嘀咕着,恍然发现皇太极和以前不一样了,心中没了自信,更没了舍我其谁的勇气。
‘现在阿敏已经成了皇太极的心头刺,自己要是替阿敏说话,肯定也会被列入怀疑的行列,可要是眼看着皇上继续猜忌下去,大清真的就要亡了。’
代善心绪起伏不定,往日的智慧,忽然通通都不管用了。
就是在外面想的好好的说辞,此时也不见得能够打消皇上猜忌的念头。
忽然间他想到了一则故事,一则汉人的故事。
原本可以逗他一乐的故事,此时竟然是无比的相似。
“臣童说过一个故事。”
代善斟酌了一下想法说道。
皇太极眉头一挑,看了代善一眼“哦”了一声,良久才道。
“说来听听。”
代善组织了一下语言,想了想是该选择用《吕氏春秋》中的原文回答,还是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角落里原本燃着熏香的铜炉,早就只剩下了冷灰。
奢侈是需要财富去支撑的,大清可没有多少工匠学会制香。
就连茶叶,现在在盛京也已不多见,少了贸易,让许多的大清的人,都无所适从,包括他这个做皇帝的皇太极。
此时皇太极
(本章未完,请翻页)
兴趣怏然的瞧着代善,他决定不管代善说什么,他都会暂时的放下对阿敏的猜忌。
为了大清的基业。
现在已经损失不起一位能够领兵打仗的贝勒了。
他现在需要的就是一个台阶,一个可以面对所有臣子的台阶,而且他还清楚,只要放下了猜忌,也一定会有人把他描述成心胸宽广的人。
而这样的人总是能够轻易地得到别人的信任。
代善思索了一下道:“从前,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孩子偷的,就暗暗地注 意那个孩子。他看那个孩子走路的姿势,像是偷了斧子的样子;他观察那个孩子的神色,也像是偷了斧子的样子;他听那个孩子说话的语气,更像是偷了斧子的样子。
总之,在他的眼睛里,那个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像是偷斧子的。
不久,他在刨土坑的时候,找到了那把斧子。原来是他自己遗忘在土坑里了。
从此以后,他再看邻居家那个孩子,一举一动丝毫也不像偷过斧子的样子了。”
他没有明确的说皇上错了,阿敏并没有背叛你,更没有背叛大清。
用汉人的话说,那样并不会让你显示的更聪明,而只会让皇上更讨厌。
聪明的人只有皇上,其他的臣子即便是聪明,也得装成蠢一点才行。
“很有趣的故事,朕受教了。”
皇太极脸上的喜悦,看不出是真心,还是装出来的。
可代善只能当成是发自真心,质疑皇上是最蠢的一件事情,这不是那些叛臣么说的。
对于那些叛臣们说的,必须庭谏,只有这样才能够显示出自己的本事,拿到自己需要的权利,因为据他了解,那些叛臣们在大明经常做的事情,就是质疑皇上,还是要死要活的质疑。
实在不行就是撞御柱,挨廷杖。
那会真的去听皇上说了什么,总之只要皇上说出来的任何事情,质疑就对了,其它的可以不用理会。
反正他是嗤之以鼻的,纳谏真的有用的话,那还要皇帝做什么?
金口玉言,口含天宪是他们说的。
可质疑皇帝也是他们说的,实际上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已,只是粉饰的更加冠冕堂皇一点。
“不敢当。”
代善诚惶诚恐,不管真假,他的态度没有一点出格的地方。
“当得,都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以前只是读三国,现在也应该多读一点其他的书了。”
皇太极的好学,代善是知道的。
特别是现在让许多的大明叛臣们默写的许多的书籍,就是为了今年十月份,大清的开科取士做准备。
本来是在昨年年底弄得。
只可惜被大明的火枪骑兵一阵闹腾,什么事情都没办法做了。
“古有孔夫子不耻下问,才有了孔家的千年世家,今日皇上也是如此,看来我大清千秋万代不远了。”
代善忽然换了一副欣喜的模样,脸上的表情,变换如意,根本就看不出其中的生硬痕迹,也是了得。
皇太极一怔,随即哈哈大笑,也不知是为了代善的变脸而笑,还是真的觉得代善说的言之有理。
“你啊你。”
笑了一阵,皇太极认真的道:“你说的没错,大清现在只是一时的困难,以后的千秋万代也是有的,到手后可就要靠你我的后代,给大清添砖加瓦了。”
两个人的会谈,说的都是题外话,只有一句提到了阿敏。
然而许多时候,一个重大的决定,通常都是有少数人来决定的。
至于民主?
在这个时代,根本就没有生长的土壤。
即便是有,也不过是一场美梦,或者是一场笑话。
“你给阿敏带个话,就说给大清好好的守着西平,另外他不是又两个奴才,懂得应对火枪兵吗,都调回盛京,给朕好好的训练一批强大的军队。”
末了,皇太极仿佛放下了所有的猜忌,真正的认可了阿敏的忠诚。
代善在谈话的尾声,忽然道:“皇上,大凌河的水,已经开始融化了,想来渤海也应该已经开始了航运,不知边市的主持人选,是不是也让阿敏主持?”
皇太极静静的看了代善好一会,才决定道:“朕,准了。”
既然已经决定相信阿敏,这件事情,也就可以让阿敏去办。
代善眼底闪过一丝激动,曾经的那个叱咤风云的皇太极,似乎又回来了。
带着激动的心情,出门之后,瞧着大凌河的方向,一江春水已经融化,大凌河的水会流向渤海。
不知大清的水,会流向何方。
大明?
还是身边的蒙古瓦刺?
(本章完)
乐文
http://www.yetianlian.net/yt72246/2752837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yetianlian.net。何以笙箫默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yetianlian.net
越幸运的人越幸运,越倒霉的人就越倒霉。
崇祯发现,自从皇太极败走关内之后,他就是来运转了,不说心想事成,很多难以推行的政令,不管是李长庚还是李定国。
问都不问,先下发下去看看效果再说。
现在更是从外面回来的工匠中,都会隐藏着大才,怎么能让他不高兴。
刘汉的名字,崇祯在奏报中看大过。
然而在记忆中却找不到有这么一位名人。
这不怪人家刘汉不出名,实在是崇祯以前学习太渣。
简直不知道,老天爷让他穿越过来是干嘛的。
好在大明在他的折腾下,也算是渐渐的有了起色,不然就只能吊在歪脖子树上,结束自己最后的生命了。
在崇祯迎接这些工匠的时候。
盛京的皇太极,却是一阵暴怒。
有人幸运,就有人会不幸,此时皇太极刚好就是那个不幸的人。
皇太极的雄才大略,原本的历史轨迹已经证明过了。
可此时他的身上,根本就看不出一点雄才大略的样子,猜忌,不自信,还有易怒易爆,简直就不死一个合格的君王。
人在逆境中,确实可以崛起,也确实可以磨练出一身的本领。
皇太极以为自己能行,在当年入关的时候,可是不把崇祯放在眼中的,百战百胜的他无论功绩还是武力,都称得上“伟大”两个字。
然而只是一年多时间,两者之间再次对比。
他却绝望的发现,大明要是对他们用兵,更加游刃有余了。
此次被打到盛京脚下就是一个证明。
事后得到的消息就是,整个大明只出了大凌河堡和右屯的两个偏师,还是任谁不是很多的队伍。
就这样的火枪骑兵,他的大清却拿不出一支能够抗衡的军队。
仿佛所有的精锐,已经在当年全部战死在了蓟通两地。
回来的都是贪生怕死之辈,毫无勇气对战。
正如当年兵围京师,天下震动一样。
兵临盛京也一样是天下震动,不过这一次震动的就是大清的天下。
蠢蠢欲动的蒙古八旗,已经有了脱离的想法,而他现在还不能够以武力去威胁。
那些汉八旗的人看起来恭顺,然而他知道,汉八旗恭顺的原因就是,他们满人还在掌握着最大的军队。
数来数去,能够靠得住的,似乎也只有他的这些兄弟们。
可他的这些兄弟们靠得住吗?
一个疑问在他脑海中不断的回响。
其实皇帝奇偶这副德行,顺风顺水的时候,仿佛天命所归。
一旦处于逆风阶段,那么各种本来都被胜利压下去的隐患都会爆发。
孤独才是常态,而情感早就被消磨矣尽。
“传代善。”
独坐良久的皇太极,还是决定听听代善怎么说,他需要人支持,在他最脆弱的时候。
代善一直就在门外等着。
他最清楚兵临盛京之后的后果。
莽古尔泰让自己的手下前来勤王了,而自己固守广宁。
原本被怀疑的对象,却成了皇太极最坚定的支持者,可皇太极最为放心的阿敏,却是根本没有派会一兵一卒。
最后只带回了一份书信。
上面说着大明的军队正在右屯附近流窜。
事实是如此,可并不能让皇太极满意。
凡事最怕比较,此时刚好阿敏落入了下风。
“大贝勒,皇上让您进去。”
一名太监悄悄的走了出来说道。
“前面带路。”
代善点头道。
盛京的皇宫是按照京师的紫禁城设计的,可由于缺少材料,根本就比不上紫禁城的宏伟壮观。
只能用逼窄来形容,而且由于工匠不足,实际上是很粗燥的。
可在来辽东,在建奴的手中,这就是最好的建筑。
三月份此地还很寒冷,却没有寒冬腊月的刺骨寒风。
少了天时,面对大明的军队,就更是少了一层防护和天然的加持。
今年用兵是不用想了。
代善边走,心中边想着心思,现在最怕的就是,等到皮岛的袁崇焕,接到了大明兵临盛京的消息,还会不会和他们做生意。
“皇上,大贝勒到了。”
太监小声的提醒了一句,就悄悄的退下。
(本章未完,请翻页)
坐在椅子上沉思的皇太极,瞬间惊醒,看了过去。
“大哥来了,快座。”
皇太极看似随意的了过去,指着对面的一张椅子道。
两张椅子的中央,摆着一张桌子,桌子上全部都是一些卷宗,代善扫了一眼,就啊见到最上面的一张写着阿敏的名字。
代善不知道是皇太极故意这么做,还是为了试探他的良苦用心。
等到代善坐下,皇太极才道:“大清基业艰难啊,只有坐上这个位置了,才能明白其中的难处。”
“皇上是在担心什么?”
代善不想在绕来绕去了,在以前他还觉得大明叛臣的那些做事的方法不错,可现在已经不合时宜了。
“火药厂炸了,铸造火炮的工匠也都没了,咱们自己到现在也没有培养出什么人才,以后在火器上面,根本就无法和大明对抗。”
现在的皇太极也已经想通,大明的火枪骑兵深入到关外到底是为什么了。
可知道了又如何,在当时的那种状况之下,只有紧守盛京才是上策。
就像当年京师的大明军队,面对他们入关时的作法一样。
不能说对错,只能说最合适。
谁也不能够保证,外面是不是还埋伏的有敌人,若是判断错误,盛京没了,大清也就没了。
几十代人的努力,也就跟着风流云散。
“那就向大明求和,无论如何都要保住大清的子民。”
代善迟疑了一下,又重提旧事。
“现在大明的新皇崇祯,可不一定会接受咱们的求和,而且更加不会接受大清的国号。”
皇太极看得明白,自从关内失利之后,他想着逆天改命,才成立了大清,改了天命为天聪。
看来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除非咱们放弃大清的国号,就是这样大明也不一定会答应。”
“咱们俯首称臣呢?这个大明总会给一些特许吧?”
代善忽然问道。
他觉得在辽东这片广阔的地方,大明就算是派了官员也没有办法有力的控制住,就算是做了一个大明的臣子。
也一定少不了他们这些人来治理这个地方。
“大明律你又不是没有看过,你认为崇祯真的会放过咱们?他连他的那些叔叔藩王们都不会手下留情,更何况是咱们。”
皇太极现在不看《三国演义》了,那毕竟直至一本话本,在见到了《三国志》之后,许多的故事和兵法,就已经没眼看了。
而大明律则是他最喜欢研读的东西。
不能不说大明律的全面,只是其中大部分都没有办法在大清实行。
一旦推广,最先从皇位上下来的就是他皇太极。
“军队打不过,咱们的人参和皮毛,也没办法运送出去,只要边境上,再封锁两年时间的话,蒙古八旗的人绝对会找借口跑光。”
管理者整个大清的内政,用到钱银的地方很多。
代善现在已经在拆东墙补西墙,时间一久,绝对会出问题,到时候面对大明则会更加软弱无力。
“上天不佑大清啊。”
皇太极叹息一声,忽然话锋一转道:“你说朕还能不能信任阿敏,信任袁崇焕答应下来的边市?”
‘来了,来了,就知道皇上准没好事。’
代善心中嘀咕着,恍然发现皇太极和以前不一样了,心中没了自信,更没了舍我其谁的勇气。
‘现在阿敏已经成了皇太极的心头刺,自己要是替阿敏说话,肯定也会被列入怀疑的行列,可要是眼看着皇上继续猜忌下去,大清真的就要亡了。’
代善心绪起伏不定,往日的智慧,忽然通通都不管用了。
就是在外面想的好好的说辞,此时也不见得能够打消皇上猜忌的念头。
忽然间他想到了一则故事,一则汉人的故事。
原本可以逗他一乐的故事,此时竟然是无比的相似。
“臣童说过一个故事。”
代善斟酌了一下想法说道。
皇太极眉头一挑,看了代善一眼“哦”了一声,良久才道。
“说来听听。”
代善组织了一下语言,想了想是该选择用《吕氏春秋》中的原文回答,还是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角落里原本燃着熏香的铜炉,早就只剩下了冷灰。
奢侈是需要财富去支撑的,大清可没有多少工匠学会制香。
就连茶叶,现在在盛京也已不多见,少了贸易,让许多的大清的人,都无所适从,包括他这个做皇帝的皇太极。
此时皇太极
(本章未完,请翻页)
兴趣怏然的瞧着代善,他决定不管代善说什么,他都会暂时的放下对阿敏的猜忌。
为了大清的基业。
现在已经损失不起一位能够领兵打仗的贝勒了。
他现在需要的就是一个台阶,一个可以面对所有臣子的台阶,而且他还清楚,只要放下了猜忌,也一定会有人把他描述成心胸宽广的人。
而这样的人总是能够轻易地得到别人的信任。
代善思索了一下道:“从前,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孩子偷的,就暗暗地注 意那个孩子。他看那个孩子走路的姿势,像是偷了斧子的样子;他观察那个孩子的神色,也像是偷了斧子的样子;他听那个孩子说话的语气,更像是偷了斧子的样子。
总之,在他的眼睛里,那个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像是偷斧子的。
不久,他在刨土坑的时候,找到了那把斧子。原来是他自己遗忘在土坑里了。
从此以后,他再看邻居家那个孩子,一举一动丝毫也不像偷过斧子的样子了。”
他没有明确的说皇上错了,阿敏并没有背叛你,更没有背叛大清。
用汉人的话说,那样并不会让你显示的更聪明,而只会让皇上更讨厌。
聪明的人只有皇上,其他的臣子即便是聪明,也得装成蠢一点才行。
“很有趣的故事,朕受教了。”
皇太极脸上的喜悦,看不出是真心,还是装出来的。
可代善只能当成是发自真心,质疑皇上是最蠢的一件事情,这不是那些叛臣么说的。
对于那些叛臣们说的,必须庭谏,只有这样才能够显示出自己的本事,拿到自己需要的权利,因为据他了解,那些叛臣们在大明经常做的事情,就是质疑皇上,还是要死要活的质疑。
实在不行就是撞御柱,挨廷杖。
那会真的去听皇上说了什么,总之只要皇上说出来的任何事情,质疑就对了,其它的可以不用理会。
反正他是嗤之以鼻的,纳谏真的有用的话,那还要皇帝做什么?
金口玉言,口含天宪是他们说的。
可质疑皇帝也是他们说的,实际上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已,只是粉饰的更加冠冕堂皇一点。
“不敢当。”
代善诚惶诚恐,不管真假,他的态度没有一点出格的地方。
“当得,都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以前只是读三国,现在也应该多读一点其他的书了。”
皇太极的好学,代善是知道的。
特别是现在让许多的大明叛臣们默写的许多的书籍,就是为了今年十月份,大清的开科取士做准备。
本来是在昨年年底弄得。
只可惜被大明的火枪骑兵一阵闹腾,什么事情都没办法做了。
“古有孔夫子不耻下问,才有了孔家的千年世家,今日皇上也是如此,看来我大清千秋万代不远了。”
代善忽然换了一副欣喜的模样,脸上的表情,变换如意,根本就看不出其中的生硬痕迹,也是了得。
皇太极一怔,随即哈哈大笑,也不知是为了代善的变脸而笑,还是真的觉得代善说的言之有理。
“你啊你。”
笑了一阵,皇太极认真的道:“你说的没错,大清现在只是一时的困难,以后的千秋万代也是有的,到手后可就要靠你我的后代,给大清添砖加瓦了。”
两个人的会谈,说的都是题外话,只有一句提到了阿敏。
然而许多时候,一个重大的决定,通常都是有少数人来决定的。
至于民主?
在这个时代,根本就没有生长的土壤。
即便是有,也不过是一场美梦,或者是一场笑话。
“你给阿敏带个话,就说给大清好好的守着西平,另外他不是又两个奴才,懂得应对火枪兵吗,都调回盛京,给朕好好的训练一批强大的军队。”
末了,皇太极仿佛放下了所有的猜忌,真正的认可了阿敏的忠诚。
代善在谈话的尾声,忽然道:“皇上,大凌河的水,已经开始融化了,想来渤海也应该已经开始了航运,不知边市的主持人选,是不是也让阿敏主持?”
皇太极静静的看了代善好一会,才决定道:“朕,准了。”
既然已经决定相信阿敏,这件事情,也就可以让阿敏去办。
代善眼底闪过一丝激动,曾经的那个叱咤风云的皇太极,似乎又回来了。
带着激动的心情,出门之后,瞧着大凌河的方向,一江春水已经融化,大凌河的水会流向渤海。
不知大清的水,会流向何方。
大明?
还是身边的蒙古瓦刺?
(本章完)
乐文
http://www.yetianlian.net/yt72246/2752837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yetianlian.net。何以笙箫默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yetianlia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