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笙箫默小说 > 五代河山风月 > 189、点将

189、点将

    官家下定决心之后,消息就不用那么隐瞒了。

    之前官家之所以要求他不要透露出去,主要就是还没下定最终决心,如果消息大范围泄露,官家可能被舆论裹挟。

    如今决心已下,就不用在偷偷摸摸了,史从云召集所有的军中都指挥使及其以上军官,下令让他们加紧训练,准备打仗,特别是新组建的控鹤第三,第四两厢。

    因为如果让他来安排此战,他倾向于老兵打主力,把新组建的两厢带去跟着训练。

    总体来说,南方的军队好对付一些,总比让他们直接去面对辽国好。

    不过具体的安排不是他一人能决定的,最终还是要枢密院商量决定,官家点头。

    四月中旬,第一批铁火炮生产出来,史从云去河边试爆,并且亲自命名为火雷。

    最终效果比他想的好不少,爆炸的威力将一两米内放着的羊撕裂,炸得血肉模糊,当场惨死,飞溅的铁片轻易的击穿了立在几步外的铠甲,在场的人都惊呆了,乃至十几步外被破片击中的铁甲虽然没被击穿,也打出凹痕。

    在场的赵侍剑,冯继升、郭廷谓、闾丘仲卿和司超、潘美、王仲、邵季等军中将领都看呆了,随即惊呼大喜。

    史从云倒是没那么激动,因为预料之中。

    宋、夏、辽、金时代,是中国重型甲胄的巅峰时代,宋朝的步人甲,西夏的铁鹞子,金朝的铁浮屠等,都是以武装到牙齿的厚重铁甲出名。

    但到南宋及其之后,重甲就开始衰落了,为什么?因为火药崛起,宋朝的铁火雷就明确记载,起爆后的铁片已经可以击穿金军重甲,也是南宋对抗金军的重要手段。

    火药武器的崛起,重甲的地位就不断下降。

    以往几十斤的重甲披在身上,真正可以让冲锋陷阵的精锐做到不惧箭矢和普通刀剑,牺牲机动性换取变态的防御力。

    结果火药一出,强大的动能面前,再高的防御也没用,如果超重甲无法提供有效防御,那就成巨大累赘了。所以往后的元、明、清,重甲逐步淘汰,防御力下降但更加轻便的棉甲逐渐崛起。

    宋朝那种加了乱七八糟玩意的火药配方都能击穿重甲,何况是他这种改良过的。

    当下史从云最担心的不是火药的威力,而是火药的产量和天气限制,这种东西产量太少,而且是很怕水的。

    产量上不去,再有威力也没用,他不可能用几百颗火雷就能击败人家数万大军,给几千颗还勉强,如果有上万那就好了.......

    不过那是在白日做梦。

    冯继升说得清楚,到六月,顶多能产出三五百斤火药,这火雷每个碗口大,差不多一斤火药装一个多一点,也就是说,最终可能也就产出五百个左右。

    五百个,也就是试试水。

    另外一边,史从云也开始专门从控鹤军中挑选出二百操控投石车的老兵,让他们训练火雷的使用。

    当下还是最原始的战术,点燃引线,然后用小型的投石机投出去,以求杀伤敌人。

    .......

    四月底,官家下令召史从云入宫,和枢密院的官员一起商议最终的出兵安排。

    这件事足足讨论了两天,大家反复推敲细节,最终决定战还是交给控鹤军去打,最终考虑了地方兵力,国库的能否支撑,训练新兵等重重因素之后,最终终于讨论出个方案来,官家也拍板答应。

    枢密院制定的出兵计划大致依旧以史从云为西南都招讨使,率领全军讨伐武平、南平两地十二州。

    以借道伐蜀的名义要求进入两国领地内,如果他们同意,入境之后迅速占领两地,重要关隘,如果不同意,直接以武力威胁他们投降,实在不行直接发起进攻。

    至于到底要怎么打,打不打,可以由史从云这个大帅自己临时决断。

    兵力配置为控鹤军四万人,驭浪军水军一万人,拢共五万,征发沿途乡兵,民夫为大军提供后勤保障。

    粮食将由大梁调集,经郑州,许昌,南阳,襄阳这一线运输,出兵路线也大致如此。

    控鹤军四万人中,四厢每厢出一万人,这保证四万控鹤军,有两万老兵,两万新兵,老兵是中坚力量,新兵边打边学。

    新兵有作战经验之后,回来也可以和剩下的新兵交流学习,这是史从云提出的,官家同意了。

    同理,驭浪直也是左右厢各出两个军。

    这个兵力配比得到枢密院和官家同意,于是批准他的出兵方案。

    接下来就是重要的将领人选,史从云是主帅,都招讨使,负责全局指挥,是不可能亲自带兵去打的。

    正如在淮南之战中,史从云指挥若定不假,但周军能胜利和他麾下猛将如云也分不开。

    老爹史彦超是大周第一猛将,还有向训、司超、王仲、邵季、王环、曹彬、李处耘、赵匡胤、王审琦、高怀德、韩令坤、董遵诲、罗彦环、慕容延钊等众多大将都强有力的执行了他的命令,这也是保证他这个都招讨使的命令能够执行下去最终取胜的关键。

    否则就算上面是神机妙算诸葛亮,下面执行起来十分拉胯,那战也是打不赢的。

    所以作为战争准备的最重要一环,点将也是十分重要的,能不能找到合适的将领,对于战争成败很重要,所托非人导致战争失败的惨案历史上比比皆是。

    于是当日史从云没直接回答,而是对官家道:“官家,此时重大,请允许臣慎重考虑,后日亲自入宫给官家答复。”

    官家也明白这件事的重要性,正如当初打赢伐蜀之战,是王溥推进向训,向训有推荐了史从云,事实证明向训和史从云都是伐蜀之战胜利的关键人物。

    所以时候官家还专门因为这是奖励了王溥。

    而官家任用史从云为都招讨使获得淮南大胜之后,也威望大增,人们都觉得官家是有识人之明的明主。

    所以点将很重要,官家也点头答应让他想两天。

    回家后史从云其实很纠结,用谁为将,他心里有一些人选,首先是李处耘、司超、王审琦、王仲、邵季、董遵诲、申知义等等.......

    人选太多了,很多都是他忠心的老部下,可他其实最放心的还是赵匡胤.......

    打淮南时候,赵匡胤就是功劳仅仅次于他的第二梯队,而且和第二梯队中的史彦超,李重进比起来,他显然是领头的那个。

    也就是说,他是淮南之战的第二大功臣,清流关大捷,攻破滁州,六合大捷等等都是他打的,而且史从云还知道,如果他没有来到这个世界,那么紫金山大捷、涂山大捷还会是赵匡胤打的。

    也就是说,整个淮南之战,他会是第一功臣。

    可史从云心里放不下顾虑,赵匡胤本事太大,大到让他不安,而且历史上后来赵匡胤的种种作为,更是令他无法完全放心戒备去用这个人。

    可理智上,如果为战争胜利考虑,那用赵匡胤这样的智勇双全的将领,显然是最好的选择,他又怕赵匡胤立功像历史上那样一飞冲天,最终反噬了自己.......

    所以史从云当晚久久难以下定决心,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

    不过他不知道的是,纠结的不只他一人,同在大梁城内,赵府的赵匡胤也十分纠结。

    赵匡胤是军人家庭出身,他是在洛阳夹马营中出生长大的,所以从小就一股子军人的豪迈气,可他如今的成就,已经远远高于父辈了。

    他一张黑脸看不见表情,面前的石桌上放着一封书信。

    这是河北的张永德寄来的,他和张永德的关系一直很好,有因为张永德身份而攀附的成分,但也有真心相交的情谊。

    张永德在信中说,契丹果然连续扰边,希望他北上帮忙防御河北,抵御契丹。

    可同时他身为殿前司高官,也知道官家准备兵发荆楚之地,都招讨使史从云正在考虑点将的事情,如果能跟着他出征,获得战功的几率很大。

    史从云向来是个能征惯战的大帅,这点军中人人认同。

    只是张永德已经开口,而且张永德也是皇亲,权势很大,还是殿前司的一把手,他的最高长官。

    一时间赵匡胤也陷入两难,到底是跟张永德,还是更史从云?

    张永德权势大,还是皇亲贵胄,是官家信任的人。

    史从云能征惯战,立功无数,跟着他肯定有功劳、

    一时间他也拿不定主意了........

    正当他左右为难,拿不定主意的时候,三弟赵匡义来叫他去前厅吃饭。

    赵匡义答应了,和白白胖胖的弟弟一起去,路上依旧在想刚才的事。

    “二哥有心事?”

    对于这个小自己十二岁的弟弟,赵匡胤向来十分疼爱,也十分关心看重,因为他觉得三弟很聪慧,见他这么问便点点头,也没掩瞒把方才的忧虑说出来。

    两人一面说一面走,不知不觉就放慢了脚步。

    结果赵匡义听完后停下脚步,一脸着急的道:“二哥糊涂,史从云能打又如何,所谓功高盖主,只怕早让官家猜忌了。张永德是官家亲族,又是殿帅,足见信任,跟他才能表对官家的忠诚,往后必然飞黄腾达。”

    赵匡胤听了一愣,他这个弟弟很有见解,不过只是微微点头转移话题,“我们快些吃饭去吧。”

    手机阅读『小♂说÷吧→』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http://www.yetianlian.net/yt63438/2370042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yetianlian.net。何以笙箫默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yetianlia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