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 舆论武器2(白银盟主10)
何以笙箫默小说小说推荐阅读:寒门崛起、锦衣、大唐开局震惊李世民、大魏芳华、贞观憨婿韦浩、大秦:不装了,你爹我是秦始皇、寒门仕子、终宋、贞观极品小女婿、逍遥小书生、混在皇宫假太监、我的姐夫是太子、非正常三国
“你担心的也不是草木皆兵,这样吧,你和陈矩去找叶大学士,把朕的意思讲清楚,报纸不需要查禁,但必须接受朝廷的管束,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朕以为把这份差事交与翰林院比较恰当,以后凡欲办报者,刊印数量、发行地域超过一定之数,需先上报翰林院审核,再缴纳万两白银做质押方可发行。有犯规者交由锦衣卫酌情处置,以情节轻重定罪,罚没查抄绝不姑息!”
实际上陈矩的担心并不是多余,只要《半月谈》和《东林旬讲》的口水仗打起来,用不了多久就会被有心人看到成效,然后争相效仿。
无论马经纶的报纸印刷技术多先进,出版发行成本多低,限于目前的交通状况,覆盖范围和时效也有局限性。一旦各地报纸蜂拥而起,肯定好汉难敌四手。
舆论比的就是谁嗓门大,为了确保舆论环境别太混乱,必须未雨绸缪,趁着朝臣们还没反应过来先立起高高的门槛,死死捏住审批权或者处置权,把有可能的竞争对手大部分挡在门外。
综合目前的局面,想掌握审批权怕是没啥希望。朝廷有太多和文化沾边的部门,比如礼部、通政司、翰林院等等,非要用二十四监去审核报纸,无论如何都说不出半点道理。
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先把处置权抓住。反正《半月谈》已经占了一个窝,李贽正在广东筹办《农商报》,大概率会赶在审批新法落地之前。有这两份报纸一南一北遥相呼应足够用了,以后具体谁来审批并不关键。
反倒是之后的处置权很重要,有高高的门槛挡着,有资格办报的肯定不会太多,谁要是太碍事就让锦衣卫登门查一查。
从古至今,只要官方想找个人的麻烦,就没有找不出一点过错的时候。找到了就能小题大做、上纲上线,折腾黄了为止。
等到吃亏的次数多了,大家都知道处置权的重要性之后,想重新设定规则为时已晚。皇帝虽然不能强行推行新政,却有足够权力和能力维护现有律法,等于攥着一票否决权。
“万岁爷圣明,奴婢这就去找叶大学士商议,让他尽快拿出章程。”
至此陈炬算是彻底明白了,有了报纸助力,原本都在暗中使劲的朝堂派系,岂有不借机攻击政敌的理由。只要有一个人这么干了,很快会引发连锁反应。
其结果就是朝野上下浊浪翻滚、丑闻满天、指责声不停、喝骂声不断,谁也无法置身事外。而皇帝反倒要轻松一些,可以稳坐钓鱼台,以旁观者和裁决者的身份,以静制动了。
这种套路历史上很多位皇帝都用过,但用得都没这么巧妙、这么彻底。到底能不能成功不知道,但自己该起到什么作用必须特别清楚。啥也别说了,皇帝一声令下就得冲锋,这是太监的宿命,也是责任。
“又错了,你不要亲自出面,交给王安去做。也不要找叶大学士出面,该找的是翁大学士。”皇帝又一次出声拦阻,边说边挤眼睛,嘴角露出一丝微笑。
“……万岁爷圣明!”陈矩迟疑片刻才恍然大悟,行礼之后离开了冬暖阁。外面骄阳似火,他却遍体生寒。
仅仅四年多,年轻的皇帝就有了翻天覆地大变化,变得洞察人心、通晓世故、心狠手辣,必须是真龙天子!可做为凡人,整天伴在一条龙身边好像更危险,龙同样会吃人,且比虎吃的更多。
三日后,《半月谈》终于到了发行日,不出所料,上面果然对南京内守备和神宫监掌印被弹劾一案发表了看法。虽然比《东林旬讲》晚了一旬,还需要花钱购买,阅读者却比免费发放的《东林旬讲》更多,扩散速度也更快。
这就叫先入为主,经过一年多的铺垫,只要提起报纸两个字,绝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通州马经纶和他的《半月谈》。
看报已经成了很多人的习惯,每个月的初一和十五要是没买到就像是少了点什么。闲暇无事的时候若是手边没有张报纸打发时光,比少吃顿饭还难受。
《东林旬讲》想追赶或者超越,要多付出几倍努力才有可能。可是把两份报纸放在一起就会发现,任重而道远呐!
除了纸张质量上更胜一筹之外,《东林旬讲》在字体清晰度、内容丰富程度、排版合理性等方面都要比《半月谈》逊色很多。
而纸张质量和报纸成本严重挂钩,发行时间越长、覆盖地域越广,成本优势就越明显,也越制约报纸的成长势头。
再看看内容,人们就更感兴趣了。几天前被《东林旬讲》批得体无完肤的南京守备宦官,现在突然又显得不那么可憎了,因为比他们更可憎的人出现了。
宦官们挥霍的都是朝廷的钱,即便不挥霍也到不了百姓手里。可这些家伙坑的全是农户、工匠和商人,那些银子可是实打实从自己兜里掏出去的,真疼啊!
和民间的反应截然不同,当朝臣们看到《半月谈》之后立马就不乐意了,纷纷以各种理由上疏要求皇帝下旨查办,规模一点不比当初的妖书案小。
按说这种事在体制内已经属于预定成俗的潜规则了,即便被同僚当面指责也不会有什么太大反应,大家全不怎么干净,除了斗争失败的时候会被拿来落井下石,通常不会因此而背负任何道义上的责任。
可潜规则毕竟不是规则,重点信息就在这个潜字上面。当不能潜到公众视线之外时,很多事基本就等于丑闻。个人名声一旦臭了,仕途也就跟着完蛋了。为了身家性命和荣华富贵,必须动真火。
至于报纸上说的是不是实话,是否对国家有利,很少有人会去想。家天下、家天下,家都不好了还要天下有何用?国家是皇帝家的,又不是大臣家的,国家好不好是皇帝需要操心的事情,大臣只管顾好自己家就成了。
那该怎么让《半月谈》闭嘴呢?马经纶可是当过京官的,想找几个衙役过去直接砸场子肯定不成。而且马经纶是两广总督李贽的好友,在通州也算富贵之家,仅靠盘外招显然搞不定。
于是一股针对报纸的风潮逐渐在朝堂间形成了,且愈刮愈烈,矛头除了指向《半月谈》编撰马经纶,还隐隐带上了两广总督李贽。言下之意两人很可能是同谋,甚至马经纶所为皆是李贽指使。
(本章完)
http://www.yetianlian.net/yt58180/3777547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yetianlian.net。何以笙箫默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yetianlian.net
朕以为把这份差事交与翰林院比较恰当,以后凡欲办报者,刊印数量、发行地域超过一定之数,需先上报翰林院审核,再缴纳万两白银做质押方可发行。有犯规者交由锦衣卫酌情处置,以情节轻重定罪,罚没查抄绝不姑息!”
实际上陈矩的担心并不是多余,只要《半月谈》和《东林旬讲》的口水仗打起来,用不了多久就会被有心人看到成效,然后争相效仿。
无论马经纶的报纸印刷技术多先进,出版发行成本多低,限于目前的交通状况,覆盖范围和时效也有局限性。一旦各地报纸蜂拥而起,肯定好汉难敌四手。
舆论比的就是谁嗓门大,为了确保舆论环境别太混乱,必须未雨绸缪,趁着朝臣们还没反应过来先立起高高的门槛,死死捏住审批权或者处置权,把有可能的竞争对手大部分挡在门外。
综合目前的局面,想掌握审批权怕是没啥希望。朝廷有太多和文化沾边的部门,比如礼部、通政司、翰林院等等,非要用二十四监去审核报纸,无论如何都说不出半点道理。
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先把处置权抓住。反正《半月谈》已经占了一个窝,李贽正在广东筹办《农商报》,大概率会赶在审批新法落地之前。有这两份报纸一南一北遥相呼应足够用了,以后具体谁来审批并不关键。
反倒是之后的处置权很重要,有高高的门槛挡着,有资格办报的肯定不会太多,谁要是太碍事就让锦衣卫登门查一查。
从古至今,只要官方想找个人的麻烦,就没有找不出一点过错的时候。找到了就能小题大做、上纲上线,折腾黄了为止。
等到吃亏的次数多了,大家都知道处置权的重要性之后,想重新设定规则为时已晚。皇帝虽然不能强行推行新政,却有足够权力和能力维护现有律法,等于攥着一票否决权。
“万岁爷圣明,奴婢这就去找叶大学士商议,让他尽快拿出章程。”
至此陈炬算是彻底明白了,有了报纸助力,原本都在暗中使劲的朝堂派系,岂有不借机攻击政敌的理由。只要有一个人这么干了,很快会引发连锁反应。
其结果就是朝野上下浊浪翻滚、丑闻满天、指责声不停、喝骂声不断,谁也无法置身事外。而皇帝反倒要轻松一些,可以稳坐钓鱼台,以旁观者和裁决者的身份,以静制动了。
这种套路历史上很多位皇帝都用过,但用得都没这么巧妙、这么彻底。到底能不能成功不知道,但自己该起到什么作用必须特别清楚。啥也别说了,皇帝一声令下就得冲锋,这是太监的宿命,也是责任。
“又错了,你不要亲自出面,交给王安去做。也不要找叶大学士出面,该找的是翁大学士。”皇帝又一次出声拦阻,边说边挤眼睛,嘴角露出一丝微笑。
“……万岁爷圣明!”陈矩迟疑片刻才恍然大悟,行礼之后离开了冬暖阁。外面骄阳似火,他却遍体生寒。
仅仅四年多,年轻的皇帝就有了翻天覆地大变化,变得洞察人心、通晓世故、心狠手辣,必须是真龙天子!可做为凡人,整天伴在一条龙身边好像更危险,龙同样会吃人,且比虎吃的更多。
三日后,《半月谈》终于到了发行日,不出所料,上面果然对南京内守备和神宫监掌印被弹劾一案发表了看法。虽然比《东林旬讲》晚了一旬,还需要花钱购买,阅读者却比免费发放的《东林旬讲》更多,扩散速度也更快。
这就叫先入为主,经过一年多的铺垫,只要提起报纸两个字,绝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通州马经纶和他的《半月谈》。
看报已经成了很多人的习惯,每个月的初一和十五要是没买到就像是少了点什么。闲暇无事的时候若是手边没有张报纸打发时光,比少吃顿饭还难受。
《东林旬讲》想追赶或者超越,要多付出几倍努力才有可能。可是把两份报纸放在一起就会发现,任重而道远呐!
除了纸张质量上更胜一筹之外,《东林旬讲》在字体清晰度、内容丰富程度、排版合理性等方面都要比《半月谈》逊色很多。
而纸张质量和报纸成本严重挂钩,发行时间越长、覆盖地域越广,成本优势就越明显,也越制约报纸的成长势头。
再看看内容,人们就更感兴趣了。几天前被《东林旬讲》批得体无完肤的南京守备宦官,现在突然又显得不那么可憎了,因为比他们更可憎的人出现了。
宦官们挥霍的都是朝廷的钱,即便不挥霍也到不了百姓手里。可这些家伙坑的全是农户、工匠和商人,那些银子可是实打实从自己兜里掏出去的,真疼啊!
和民间的反应截然不同,当朝臣们看到《半月谈》之后立马就不乐意了,纷纷以各种理由上疏要求皇帝下旨查办,规模一点不比当初的妖书案小。
按说这种事在体制内已经属于预定成俗的潜规则了,即便被同僚当面指责也不会有什么太大反应,大家全不怎么干净,除了斗争失败的时候会被拿来落井下石,通常不会因此而背负任何道义上的责任。
可潜规则毕竟不是规则,重点信息就在这个潜字上面。当不能潜到公众视线之外时,很多事基本就等于丑闻。个人名声一旦臭了,仕途也就跟着完蛋了。为了身家性命和荣华富贵,必须动真火。
至于报纸上说的是不是实话,是否对国家有利,很少有人会去想。家天下、家天下,家都不好了还要天下有何用?国家是皇帝家的,又不是大臣家的,国家好不好是皇帝需要操心的事情,大臣只管顾好自己家就成了。
那该怎么让《半月谈》闭嘴呢?马经纶可是当过京官的,想找几个衙役过去直接砸场子肯定不成。而且马经纶是两广总督李贽的好友,在通州也算富贵之家,仅靠盘外招显然搞不定。
于是一股针对报纸的风潮逐渐在朝堂间形成了,且愈刮愈烈,矛头除了指向《半月谈》编撰马经纶,还隐隐带上了两广总督李贽。言下之意两人很可能是同谋,甚至马经纶所为皆是李贽指使。
(本章完)
http://www.yetianlian.net/yt58180/3777547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yetianlian.net。何以笙箫默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yetianlia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