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四章 天命昭昭
何以笙箫默小说小说推荐阅读:寒门崛起、锦衣、大唐开局震惊李世民、大魏芳华、贞观憨婿韦浩、大秦:不装了,你爹我是秦始皇、寒门仕子、终宋、贞观极品小女婿、逍遥小书生、混在皇宫假太监、我的姐夫是太子、非正常三国
当然,眼下真正的问题并不是给多少武器,而是大义军到底愿不愿意接受宁楚的安排。
毕竟他们好不容易在西安扎下了根来,好歹也是关陇要地,可是一旦再往西边走,别说什么潜力不潜力,能够生存就不错了。
宁千秋作为派驻大义军的使者,他当然能够看到大义军目前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能在西安继续生存下去,因此对于这个提议,即便是陈道显也不会就此答应下来。
“回陛下,西安之地,如今已被大义军视为心头肉......即便是大楚给他们支援武器,怕是他们也不会轻易答应。”
“不答应?那就打到他们答应!”
一个肿眼泡的将领却是冷笑连连,他乃宁楚刚刚提拔上的另一名枢密院高层董玉鳞,原本属于太上皇提拔的高级将领,一直都驻守在淮山。后来宁渝见此人打仗凶悍,多少有些爱才,便提拔了他上来,做了一任枢密都承旨。
宁忠义对此并没有什么意见,轻声道:“第二集团军左右是要从开封渡河进河南,若是他们不同意,那索性就不进河南,分兵一部走陇西,到时候回击山西,也能起到同样的作用。”
宁千秋听到枢密院的一片喊打喊杀声,不由得点点头,“倘若如此,想来陈道显会深思熟虑,这鸡蛋毕竟碰不过石头。”
“就算他们真的想碰,也不会再给他们任何机会了。”
宁渝脸色淡然,在北伐大业上,他不会再顾忌任何人的想法,谁敢拦在路上,那就消灭掉谁。
革新三年六月底,等到万事皆备之后,宁渝在南京祭天大典之上,亲自登上祭坛,宣告誓师北伐,这一幕如同往平静的湖面上扔出一块石头,激荡出了漫天的水花。
二十万大军,号称五十万雄师,将会浩浩荡荡跨过黄河,北伐清廷!
所有的报刊都在疯狂地传播这个消息,他们几乎想尽了一切办法,将北伐的所有消息写在报纸上面,来解开所有人这一年来的心中迷惑。
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宁楚肯定会北伐,可是谁也不知道,这个北伐的日子具体什么时候到来,如今当谜底真正被揭开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感觉到有些如梦似幻,甚至感觉到一丝不真切的虚假。
那些还心怀大明的忠臣义士们,他们跪在了南京明孝陵前放声痛哭,似乎这一切都来得是那么迟,以致于所有经历过甲申国难的百姓们,几乎都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上了,只剩下了对那个灰暗时代的残留幻想。
从大明崇祯十七年,到大楚革新三年,中间经历了整整八十一载风雨,可以说哪怕当时的垂髫幼童,如今也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者,而更多的人则是带着对过去的回忆,消逝于过去的时代。
只是想要让这些人真正打开心结,怕是只有打下京师,在明思宗皇帝吊死的槐树前凭吊,才能真正一洗这八十一年下来积攒的深深怨气。
宁渝在听到了关于这些人的秘密汇报之后,也没有多说什么,他们怀念的并不是真正的大明,而是仅仅存在于记忆当中的大明,这并不会影响到他们对于宁楚的拥戴。
不过有一点宁渝还是很在意的,那就是等到克定中原夺取京师之后,还需要对大明皇帝们的陵寝进行保护,以防止一些极端的满蒙八旗会对明朝皇帝的陵墓进行破坏,毕竟无论怎么样,宁楚都是承继的大明天命。
好在内阁组建的国史修纂委员会已经正式成立,针对《明史》的修纂工作也摆上了进程,便可以借着北伐的机会,将一些东西给放进去,以此来凸显宁楚的天命昭昭。
.......
京师,圆明园。
南京北伐誓师的一幕,终究拦不住一些有心人的传播,特别是那些记载着北伐诸事的报刊,如今成为了北面最为火热的读物,尽管官府屡禁不止,可依然有许多报纸出现在了京师,甚至出现在了雍正的眼前。
“五十万北伐大军,好大的气魄,好大的手笔啊......”
位于园南的勤政殿属于雍正登基以后新建的宫殿,在勤政殿一旁还拥有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多值房,因此雍正经常在夏季的时候来此地办公,而此时的雍正皇帝,正拿着一份报纸,斜斜倚在了御榻上。
总管太监苏培盛正殷勤地守在了一旁,尽管听到雍正的感叹,可是他也不敢出声,就那么老老实实地站着,眼观鼻鼻观心。
可是任谁都知道,论起对雍正的了解,此人怕是数一数二,哪怕雍正皇帝心里有个刺挠还没表现出来,这个老太监怕是就能在第一时间发现。
特别是进了夏日之后,雍正带着大臣们搬到了圆明园以来,苏培盛担心这夏日的蝉鸣声扰了主子歇息,便将那些侍卫们打发着去捉蝉,却是应了当初的‘粘杆处’,因此又有人故意讥讽,声称他是个‘粘杆太监’。
可是无论旁人怎么看他,苏培盛依然我行我素,对雍正的服侍一日细过一日。正因为如此,他也得到了雍正的特别看重,成为了圆明园此地的太监总管。
雍正自然知道,这番话能从他的嘴里说出来,可是绝对不会进苏培盛的耳朵里,要不然轻则发回盛京守陵,重则便是立刻打死,因此说出这话也不可能得到苏培盛的回应。
“叫起吧。”
“嗻。”
所谓的叫起,便是指皇帝召见军机大臣、王公、满汉大学士或六部堂官以及封疆大吏等,如今在圆明园里只有军机处,而各部的堂官还在紫禁城里面,因此很明显便是传唤军纪大臣前来共商国是。
等到徐元梦、张廷玉、允禄、蒋廷锡等军机大臣到了以后,雍正也毫不客气,直接将那份《清流报》扔在了众人面前,阴恻恻道:“相信你们早就已经看到这份报纸了吧!”
众人当下便跪成了一团,无论他们之前没有看到过,这个时候都坚决不能承认,而是纷纷低声道:“回禀皇上,此等叛逆之文,便是一字一句,奴才也实在不敢去看。”
雍正并不是真正要对众臣如何,实在是心里早就生了邪火,如今被宁楚的报纸一逼,便多多少少有些不忿。
“朕叫你们来,不是让你们说这些没用的废话!楚逆此次北伐来势汹汹,纵使没有报纸上的五十万人,可至少也有二三十万,大清拿什么去抵挡?”
众人听到这里,不由得面面相觑,只有徐元梦硬着头皮道:“山东、河南一线已经做好的了准备,有十万绿营已经集中在了山东,还有八万绿营集中在了河南,再加上各省团练,或许能够暂缓楚逆脚步.......”
雍正默然,他当然知道徐元梦的意思,山东还有河南是肯定守不住的,这一仗说来说去还得在直隶打,到时候十万八旗新军加上五万京营八旗,会成为大清的最后底牌。
“山东.....难道真不能守?”终究是有些不甘心。
“回陛下,当谨防两广之事重演,倘若复汉军引一军跨海北上,则不堪设想。”徐元梦也很头疼,对方的手段实在太多,堪称是防不胜防,甚至可以说在宁楚的水师面前,就连直隶都得硬着头皮守。
要知道,从天津到京师的距离,几乎连一天的行军时间都不需要。
雍正微微沉默,他望了望眼前的大臣们,却感觉这些人没有一个靠谱的.......在这种时候,无论是干什么,都好像有点晚了。
“张廷玉,去告诉俄国人,他们的条件朕都会答应下来,只是有一点,让他们的皇帝赶紧派援兵吧,若是来得晚了,怕是这些地盘都会被宁楚所占,到时候看他们找谁要去。”
“奴才领旨。”
张廷玉缓缓站了出来,沉吟了一番才低声道:“回皇上的话,眼下俄人虽然能依靠,可毕竟远水救不了,大清还得多想想别的出路才行。”
“如何?”雍正的眼光望着张廷玉日益沧桑的脸庞,不由得心中一动,眼下真正说起来,还是他这个汉人最贴心的,将来倘若自己死了,一定要让张廷玉配享太庙,方才成全一段有始有终的君臣佳话。
至于那个年羹尧.......哼,还真以为朝廷里不知道他在甘肃的所作所为,只可惜眼下却没办法强行将他给调回来,只能让他多享受一段日子。
就在雍正胡思乱想之际,张廷玉却跪在了地上,低声道:“回皇上的话,奴才下面要说的,只怕是砍十次头都不为过,还请皇上能够饶恕奴才的死罪。”
“你且说来听听。”
雍正的脸色已经开始变黑了,他很不喜欢有人故作聪明的模样,只是刚刚升腾起对张廷玉的那些感动,却是消失无影无踪。
张廷玉十分敏感地察觉到了这一点,着实有些无奈,只是有些事情真不能怪他,倘若他不先说这话,只怕将来的很多事情都会让他很被动。
http://www.yetianlian.net/yt37976/1747271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yetianlian.net。何以笙箫默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yetianlian.net
毕竟他们好不容易在西安扎下了根来,好歹也是关陇要地,可是一旦再往西边走,别说什么潜力不潜力,能够生存就不错了。
宁千秋作为派驻大义军的使者,他当然能够看到大义军目前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能在西安继续生存下去,因此对于这个提议,即便是陈道显也不会就此答应下来。
“回陛下,西安之地,如今已被大义军视为心头肉......即便是大楚给他们支援武器,怕是他们也不会轻易答应。”
“不答应?那就打到他们答应!”
一个肿眼泡的将领却是冷笑连连,他乃宁楚刚刚提拔上的另一名枢密院高层董玉鳞,原本属于太上皇提拔的高级将领,一直都驻守在淮山。后来宁渝见此人打仗凶悍,多少有些爱才,便提拔了他上来,做了一任枢密都承旨。
宁忠义对此并没有什么意见,轻声道:“第二集团军左右是要从开封渡河进河南,若是他们不同意,那索性就不进河南,分兵一部走陇西,到时候回击山西,也能起到同样的作用。”
宁千秋听到枢密院的一片喊打喊杀声,不由得点点头,“倘若如此,想来陈道显会深思熟虑,这鸡蛋毕竟碰不过石头。”
“就算他们真的想碰,也不会再给他们任何机会了。”
宁渝脸色淡然,在北伐大业上,他不会再顾忌任何人的想法,谁敢拦在路上,那就消灭掉谁。
革新三年六月底,等到万事皆备之后,宁渝在南京祭天大典之上,亲自登上祭坛,宣告誓师北伐,这一幕如同往平静的湖面上扔出一块石头,激荡出了漫天的水花。
二十万大军,号称五十万雄师,将会浩浩荡荡跨过黄河,北伐清廷!
所有的报刊都在疯狂地传播这个消息,他们几乎想尽了一切办法,将北伐的所有消息写在报纸上面,来解开所有人这一年来的心中迷惑。
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宁楚肯定会北伐,可是谁也不知道,这个北伐的日子具体什么时候到来,如今当谜底真正被揭开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感觉到有些如梦似幻,甚至感觉到一丝不真切的虚假。
那些还心怀大明的忠臣义士们,他们跪在了南京明孝陵前放声痛哭,似乎这一切都来得是那么迟,以致于所有经历过甲申国难的百姓们,几乎都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上了,只剩下了对那个灰暗时代的残留幻想。
从大明崇祯十七年,到大楚革新三年,中间经历了整整八十一载风雨,可以说哪怕当时的垂髫幼童,如今也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者,而更多的人则是带着对过去的回忆,消逝于过去的时代。
只是想要让这些人真正打开心结,怕是只有打下京师,在明思宗皇帝吊死的槐树前凭吊,才能真正一洗这八十一年下来积攒的深深怨气。
宁渝在听到了关于这些人的秘密汇报之后,也没有多说什么,他们怀念的并不是真正的大明,而是仅仅存在于记忆当中的大明,这并不会影响到他们对于宁楚的拥戴。
不过有一点宁渝还是很在意的,那就是等到克定中原夺取京师之后,还需要对大明皇帝们的陵寝进行保护,以防止一些极端的满蒙八旗会对明朝皇帝的陵墓进行破坏,毕竟无论怎么样,宁楚都是承继的大明天命。
好在内阁组建的国史修纂委员会已经正式成立,针对《明史》的修纂工作也摆上了进程,便可以借着北伐的机会,将一些东西给放进去,以此来凸显宁楚的天命昭昭。
.......
京师,圆明园。
南京北伐誓师的一幕,终究拦不住一些有心人的传播,特别是那些记载着北伐诸事的报刊,如今成为了北面最为火热的读物,尽管官府屡禁不止,可依然有许多报纸出现在了京师,甚至出现在了雍正的眼前。
“五十万北伐大军,好大的气魄,好大的手笔啊......”
位于园南的勤政殿属于雍正登基以后新建的宫殿,在勤政殿一旁还拥有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多值房,因此雍正经常在夏季的时候来此地办公,而此时的雍正皇帝,正拿着一份报纸,斜斜倚在了御榻上。
总管太监苏培盛正殷勤地守在了一旁,尽管听到雍正的感叹,可是他也不敢出声,就那么老老实实地站着,眼观鼻鼻观心。
可是任谁都知道,论起对雍正的了解,此人怕是数一数二,哪怕雍正皇帝心里有个刺挠还没表现出来,这个老太监怕是就能在第一时间发现。
特别是进了夏日之后,雍正带着大臣们搬到了圆明园以来,苏培盛担心这夏日的蝉鸣声扰了主子歇息,便将那些侍卫们打发着去捉蝉,却是应了当初的‘粘杆处’,因此又有人故意讥讽,声称他是个‘粘杆太监’。
可是无论旁人怎么看他,苏培盛依然我行我素,对雍正的服侍一日细过一日。正因为如此,他也得到了雍正的特别看重,成为了圆明园此地的太监总管。
雍正自然知道,这番话能从他的嘴里说出来,可是绝对不会进苏培盛的耳朵里,要不然轻则发回盛京守陵,重则便是立刻打死,因此说出这话也不可能得到苏培盛的回应。
“叫起吧。”
“嗻。”
所谓的叫起,便是指皇帝召见军机大臣、王公、满汉大学士或六部堂官以及封疆大吏等,如今在圆明园里只有军机处,而各部的堂官还在紫禁城里面,因此很明显便是传唤军纪大臣前来共商国是。
等到徐元梦、张廷玉、允禄、蒋廷锡等军机大臣到了以后,雍正也毫不客气,直接将那份《清流报》扔在了众人面前,阴恻恻道:“相信你们早就已经看到这份报纸了吧!”
众人当下便跪成了一团,无论他们之前没有看到过,这个时候都坚决不能承认,而是纷纷低声道:“回禀皇上,此等叛逆之文,便是一字一句,奴才也实在不敢去看。”
雍正并不是真正要对众臣如何,实在是心里早就生了邪火,如今被宁楚的报纸一逼,便多多少少有些不忿。
“朕叫你们来,不是让你们说这些没用的废话!楚逆此次北伐来势汹汹,纵使没有报纸上的五十万人,可至少也有二三十万,大清拿什么去抵挡?”
众人听到这里,不由得面面相觑,只有徐元梦硬着头皮道:“山东、河南一线已经做好的了准备,有十万绿营已经集中在了山东,还有八万绿营集中在了河南,再加上各省团练,或许能够暂缓楚逆脚步.......”
雍正默然,他当然知道徐元梦的意思,山东还有河南是肯定守不住的,这一仗说来说去还得在直隶打,到时候十万八旗新军加上五万京营八旗,会成为大清的最后底牌。
“山东.....难道真不能守?”终究是有些不甘心。
“回陛下,当谨防两广之事重演,倘若复汉军引一军跨海北上,则不堪设想。”徐元梦也很头疼,对方的手段实在太多,堪称是防不胜防,甚至可以说在宁楚的水师面前,就连直隶都得硬着头皮守。
要知道,从天津到京师的距离,几乎连一天的行军时间都不需要。
雍正微微沉默,他望了望眼前的大臣们,却感觉这些人没有一个靠谱的.......在这种时候,无论是干什么,都好像有点晚了。
“张廷玉,去告诉俄国人,他们的条件朕都会答应下来,只是有一点,让他们的皇帝赶紧派援兵吧,若是来得晚了,怕是这些地盘都会被宁楚所占,到时候看他们找谁要去。”
“奴才领旨。”
张廷玉缓缓站了出来,沉吟了一番才低声道:“回皇上的话,眼下俄人虽然能依靠,可毕竟远水救不了,大清还得多想想别的出路才行。”
“如何?”雍正的眼光望着张廷玉日益沧桑的脸庞,不由得心中一动,眼下真正说起来,还是他这个汉人最贴心的,将来倘若自己死了,一定要让张廷玉配享太庙,方才成全一段有始有终的君臣佳话。
至于那个年羹尧.......哼,还真以为朝廷里不知道他在甘肃的所作所为,只可惜眼下却没办法强行将他给调回来,只能让他多享受一段日子。
就在雍正胡思乱想之际,张廷玉却跪在了地上,低声道:“回皇上的话,奴才下面要说的,只怕是砍十次头都不为过,还请皇上能够饶恕奴才的死罪。”
“你且说来听听。”
雍正的脸色已经开始变黑了,他很不喜欢有人故作聪明的模样,只是刚刚升腾起对张廷玉的那些感动,却是消失无影无踪。
张廷玉十分敏感地察觉到了这一点,着实有些无奈,只是有些事情真不能怪他,倘若他不先说这话,只怕将来的很多事情都会让他很被动。
http://www.yetianlian.net/yt37976/1747271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yetianlian.net。何以笙箫默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yetianlia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