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章:民以食为天
何以笙箫默小说小说推荐阅读:寒门崛起、锦衣、大唐开局震惊李世民、大魏芳华、贞观憨婿韦浩、大秦:不装了,你爹我是秦始皇、寒门仕子、终宋、贞观极品小女婿、逍遥小书生、混在皇宫假太监、我的姐夫是太子、非正常三国
朱厚照几乎是鹦鹉学舌。
所讲述的,却都是王守仁的原话。
这两天,他一边耕地,一边听着王守仁的只言片语,而且听得很认真。
这是他前所未有的体验,在詹事府的课堂里,只怕许多年学到的东西,都没有自这两日所学的要多。
这固然是因为,他对这种学习的方式兴趣盎然,朱厚照本就是一个好动的人,让他乖乖坐在课堂,不如杀了他。
而另一方面,一旦朱厚照来了兴趣,以他的聪明劲,融会贯通,却有着极可怕的消化理解能力。
在历史上,这位被称作明武宗的少年,可是凭着兴趣,完全依靠自己的自学,掌握了兵法,在没有任何实战的情况之下,调兵遣将,竟是生生击溃了蒙古铁骑的天子。
可朱厚照这一句无耻,还是有些言过了。
弘治皇帝的眉毛挑了挑。
不过此时……他心里更多的震惊。
弘治皇帝毕竟治理天下十数年,也深知大明的弊病在何处,只是,没办法更改罢了。
其实,只要太子说的话有一丁点道理,做父亲的,都忍不住欣慰,他对朱厚照的要求不高,可今日,朱厚照的话,无论自己认同不认同,都足以让自己震惊了。
看着这个浑身脏兮兮的儿子,抨击空谈,而提倡务实。
弘治皇帝竟有一些恍然的感觉。
这还是他那个不学无术,吊儿郎当的儿子?
朱厚照见众人默然。
王先生最厉害之处其实不在于有多大的道理,而在于,他带着朱厚照实践了。
实践本身就是最令人信服的证据,这绝不是杨廷和这些关在书斋里,读了无数书籍,号称才高八斗,可以比拟的。
因为,从朱厚照问你有耕作过吗?你没有!可是本宫有。
实际上,这个时候,杨廷和纵有万千道理,其实就已经注定输了。
当然,以杨廷和的学问,大可以用一百种诡辩的方法,将朱厚照按在地上摩擦。
可朱厚照的身份乃是太子,又是在御前,用读书人那种特有的诡辩之术,对杨廷和不会有任何的好处,反而……会使陛下不悦。
因而,他只能干瞪眼。
而朱厚照此时已经彻底的爆发了。
他压抑了太久太久,从来没有人认真听过他说什么,所有人,只将他当做一个长不大的孩子。
他长大了!
至少,他分得清什么是好,什么是坏,知道坐在书斋里读书,没有什么意义。知道亲自去耕作,反而体会到了民生的艰难。
“父皇,儿臣耕作过程中,很苦,手都磨破了,回到了东宫,脱下靴子,才知道已长出了几个血泡。可儿臣去了第一日,第二日依旧还去。这是因为,儿臣就是想体会一下,农户们的艰辛,儿臣耕作之后,还可以回到东宫,有人伺候着,可寻常的农人呢?”
朱厚照面容里露出同情之色,旋即便认真的对弘治皇帝说道。
“王先生说,一个人若是没有同理之心,那么即便学富五车,有再多的学问,就如这写劝农书的人一般,其实,对家国,不但没有好处,而且还有害处。儿臣一想到,父皇竟将这劝农书发出去,农人们在听到之后,瞠目结舌,不禁取笑朝廷竟对农事一窍不通,他们会怎样的取笑朝廷啊。”
“杨师傅说,天下大治,因而,天下归心。可似劝农书这样的诏令发出去,怎么能使百姓们信服呢?”
“儿臣……在耕作之后,听王先生诵读这《劝农书》,下意识的,感觉到了羞耻,这是奇耻大辱!因而,王先生又说,做学问的基础,同理之心是祭奠,此后,才是良知,良知无非是忠孝仁义而已,哪里有这样的复杂,有了良知,再去身体力行,很难吗?杨师傅他们,每天躲在书斋里,关起门来,成天教导着本宫要爱民如子,要善待百姓,要实施仁政……”
杨廷和脸色瞬间惨白。
这太子殿下,简直就是揪着自己不放啊。
你种了地,就这么了不起?
而事实上,种了地,就是这般的了不起。
因为跟百姓真真正正的感同身受了。
朱厚照厉声道:“杨师傅,这些话,是不是你教授本宫的。”
“……”杨廷和道:“此乃……”
“此乃什么,教来教去,不就是这些道理吗?可现在如何,现在本宫真正去体验民生的艰难,去爱民如子,身体力行,尝试着去善待百姓,亲自去寻找实施仁政的方法,你反是怕了,竟然跑来告本宫的状?”
弘治皇帝奇怪的看着朱厚照。
他居然觉得……太子说的有理。
不只有理,更令人欣慰的是,他看得出,这两天,太子吃了许多的苦头,可吃遍了农耕之苦,这家伙,居然还兴冲冲的跑去西山,生怕吃的苦还不够,这……就足以令自己这个做父亲的高兴了。
他怕就怕,太子不愿吃苦。
一个懒惰的人,即便再如何聪明,也守不住天下的。
他最恨的就是朱厚照好逸恶劳。
弘治皇帝心定了,他沉默着,想听听朱厚照接下来会说什么。
“殿下……”杨廷和道:”殿下现在,应该是多读书的时候,殿下毕竟年幼。”
“呵……”朱厚照笑了,深深凝视着杨廷和,一字一句的顿道:“杨师傅又错了,读书的目的,为何?”
杨廷和不假思索:“学习圣人之道?”
“圣人之道的目的为何?”跟着王先生学习,有一点最好,就是王先生每天都会面对各种读书人的质疑,而想要说服别人,王先生就不得耐心阐述自己的观点,凭借着王先生与生俱来的撕逼能力,在西山,王先生几乎还没有遇到过对手,大多时候,都是王先生将人按在地上,使劲的摩擦。
这些腐儒们,永远都不会明白,王守仁那等自记事起,就开始瞎琢磨的人,有何等恐怖的战力,若在后世,这便是斗破苍穹之中的恐怖如斯,犹如大魔王一般的存在。
朱厚照学了几天,虽只是学过一些皮毛,却也足够了。
毕竟,这些质疑的读书人,所质疑的理由,本就和杨廷和差不多,现在,只需用王先生的话,进行反击即可。
“圣人之道的目的,自是穷究大道,匡扶天下,施行仁政。”
“哈哈……”朱厚照大笑:“杨师傅,你懂耕作吗?”
“什么?”
又来了。
杨廷和想死。
能不能换一个问题。
“杨师傅连耕作都不懂,读了数十年的书,穷究了什么大道?”
“殿下,世上的学问,不只耕作。”
“耕作是头等大事啊。”朱厚照慢慢开始掌握节奏了,甚至在说话时,不忘挑衅的看了方继藩一眼。
大抵的意思是,你看,你这没义气的东西,对付杨师傅,本宫一个人就够了。
弘治皇帝已彻底的懵了。
太子辩论的话,每一句,竟都隐含着某种道理,这个原本不谙世事的孩子,顷刻之间,竟和一个翰林侍学辩论,而且……竟没有落下风。
朱厚照继续道。
“国朝,以农为本,这是杨师傅说过的话,杨师傅又说国家要以农为本,却连耕作都不知道,如何兴农,杨师傅不耕作,就不知农户们的所思所想,没有同理之心,却将自己关在书斋里,奢谈什么世上的学问不只耕作。杨师傅的吃用,都是可怜的百姓们,自地里刨出来的,杨先生不懂耕作,还说耕作不算什么大学问?”
“耕作,才是至关重要的学问啊,没了这个学问,读书,没有意义。杨师傅不事耕作,对耕作一窍不通,却还说什么国家以农为本,学什么治世之道。”
“所谓的仁政,所谓的大治之事,没有那么复杂,不过是老百姓有饭吃而已,老百姓的饭,从哪里来的?耕作中得来的。”
“……”杨廷和一时无言。
他算是服了。
现在他突然觉得,自己一听到耕作二字,就想吐了。
朱厚照摇了摇头:“本宫就爱耕作,耕作可是一门大学问,本宫要学的,还有很多,自然,最重要地是,本宫也牢记着自己的职责,绝不只是为了耕作而耕作,而是在耕作中,学习圣人的道理。”
“今日本宫方知,圣人之道,何其精深,他所想要推行的仁政,又是何等重要。而这,恰恰是耕作中学来的,不知百姓疾苦,哪里知道什么是仁政呢。只有知道百姓苦不堪言,本宫见他们衣衫褴褛,看他们食不果腹,看他们辛苦劳作,他们的所得,还不够本宫衣上的一个边角料子,本宫一顿膳食,竟超过了他们一年的所得,本宫见识的越多,越能体会圣人之道的意义。”
“到底什么是圣人之道。简而言之,耕作!”
“……”杨廷和老脸抽搐。
朱厚照却是感慨,这一次,他不是为了辩论,而是发自肺腑的感叹:“只有耕作,地里才会长出粮食,才能养活天下人啊,圣人的道理,是在田亩阡陌之中,不是在书里。”
http://www.yetianlian.net/yt349/21985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yetianlian.net。何以笙箫默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yetianlian.net
所讲述的,却都是王守仁的原话。
这两天,他一边耕地,一边听着王守仁的只言片语,而且听得很认真。
这是他前所未有的体验,在詹事府的课堂里,只怕许多年学到的东西,都没有自这两日所学的要多。
这固然是因为,他对这种学习的方式兴趣盎然,朱厚照本就是一个好动的人,让他乖乖坐在课堂,不如杀了他。
而另一方面,一旦朱厚照来了兴趣,以他的聪明劲,融会贯通,却有着极可怕的消化理解能力。
在历史上,这位被称作明武宗的少年,可是凭着兴趣,完全依靠自己的自学,掌握了兵法,在没有任何实战的情况之下,调兵遣将,竟是生生击溃了蒙古铁骑的天子。
可朱厚照这一句无耻,还是有些言过了。
弘治皇帝的眉毛挑了挑。
不过此时……他心里更多的震惊。
弘治皇帝毕竟治理天下十数年,也深知大明的弊病在何处,只是,没办法更改罢了。
其实,只要太子说的话有一丁点道理,做父亲的,都忍不住欣慰,他对朱厚照的要求不高,可今日,朱厚照的话,无论自己认同不认同,都足以让自己震惊了。
看着这个浑身脏兮兮的儿子,抨击空谈,而提倡务实。
弘治皇帝竟有一些恍然的感觉。
这还是他那个不学无术,吊儿郎当的儿子?
朱厚照见众人默然。
王先生最厉害之处其实不在于有多大的道理,而在于,他带着朱厚照实践了。
实践本身就是最令人信服的证据,这绝不是杨廷和这些关在书斋里,读了无数书籍,号称才高八斗,可以比拟的。
因为,从朱厚照问你有耕作过吗?你没有!可是本宫有。
实际上,这个时候,杨廷和纵有万千道理,其实就已经注定输了。
当然,以杨廷和的学问,大可以用一百种诡辩的方法,将朱厚照按在地上摩擦。
可朱厚照的身份乃是太子,又是在御前,用读书人那种特有的诡辩之术,对杨廷和不会有任何的好处,反而……会使陛下不悦。
因而,他只能干瞪眼。
而朱厚照此时已经彻底的爆发了。
他压抑了太久太久,从来没有人认真听过他说什么,所有人,只将他当做一个长不大的孩子。
他长大了!
至少,他分得清什么是好,什么是坏,知道坐在书斋里读书,没有什么意义。知道亲自去耕作,反而体会到了民生的艰难。
“父皇,儿臣耕作过程中,很苦,手都磨破了,回到了东宫,脱下靴子,才知道已长出了几个血泡。可儿臣去了第一日,第二日依旧还去。这是因为,儿臣就是想体会一下,农户们的艰辛,儿臣耕作之后,还可以回到东宫,有人伺候着,可寻常的农人呢?”
朱厚照面容里露出同情之色,旋即便认真的对弘治皇帝说道。
“王先生说,一个人若是没有同理之心,那么即便学富五车,有再多的学问,就如这写劝农书的人一般,其实,对家国,不但没有好处,而且还有害处。儿臣一想到,父皇竟将这劝农书发出去,农人们在听到之后,瞠目结舌,不禁取笑朝廷竟对农事一窍不通,他们会怎样的取笑朝廷啊。”
“杨师傅说,天下大治,因而,天下归心。可似劝农书这样的诏令发出去,怎么能使百姓们信服呢?”
“儿臣……在耕作之后,听王先生诵读这《劝农书》,下意识的,感觉到了羞耻,这是奇耻大辱!因而,王先生又说,做学问的基础,同理之心是祭奠,此后,才是良知,良知无非是忠孝仁义而已,哪里有这样的复杂,有了良知,再去身体力行,很难吗?杨师傅他们,每天躲在书斋里,关起门来,成天教导着本宫要爱民如子,要善待百姓,要实施仁政……”
杨廷和脸色瞬间惨白。
这太子殿下,简直就是揪着自己不放啊。
你种了地,就这么了不起?
而事实上,种了地,就是这般的了不起。
因为跟百姓真真正正的感同身受了。
朱厚照厉声道:“杨师傅,这些话,是不是你教授本宫的。”
“……”杨廷和道:“此乃……”
“此乃什么,教来教去,不就是这些道理吗?可现在如何,现在本宫真正去体验民生的艰难,去爱民如子,身体力行,尝试着去善待百姓,亲自去寻找实施仁政的方法,你反是怕了,竟然跑来告本宫的状?”
弘治皇帝奇怪的看着朱厚照。
他居然觉得……太子说的有理。
不只有理,更令人欣慰的是,他看得出,这两天,太子吃了许多的苦头,可吃遍了农耕之苦,这家伙,居然还兴冲冲的跑去西山,生怕吃的苦还不够,这……就足以令自己这个做父亲的高兴了。
他怕就怕,太子不愿吃苦。
一个懒惰的人,即便再如何聪明,也守不住天下的。
他最恨的就是朱厚照好逸恶劳。
弘治皇帝心定了,他沉默着,想听听朱厚照接下来会说什么。
“殿下……”杨廷和道:”殿下现在,应该是多读书的时候,殿下毕竟年幼。”
“呵……”朱厚照笑了,深深凝视着杨廷和,一字一句的顿道:“杨师傅又错了,读书的目的,为何?”
杨廷和不假思索:“学习圣人之道?”
“圣人之道的目的为何?”跟着王先生学习,有一点最好,就是王先生每天都会面对各种读书人的质疑,而想要说服别人,王先生就不得耐心阐述自己的观点,凭借着王先生与生俱来的撕逼能力,在西山,王先生几乎还没有遇到过对手,大多时候,都是王先生将人按在地上,使劲的摩擦。
这些腐儒们,永远都不会明白,王守仁那等自记事起,就开始瞎琢磨的人,有何等恐怖的战力,若在后世,这便是斗破苍穹之中的恐怖如斯,犹如大魔王一般的存在。
朱厚照学了几天,虽只是学过一些皮毛,却也足够了。
毕竟,这些质疑的读书人,所质疑的理由,本就和杨廷和差不多,现在,只需用王先生的话,进行反击即可。
“圣人之道的目的,自是穷究大道,匡扶天下,施行仁政。”
“哈哈……”朱厚照大笑:“杨师傅,你懂耕作吗?”
“什么?”
又来了。
杨廷和想死。
能不能换一个问题。
“杨师傅连耕作都不懂,读了数十年的书,穷究了什么大道?”
“殿下,世上的学问,不只耕作。”
“耕作是头等大事啊。”朱厚照慢慢开始掌握节奏了,甚至在说话时,不忘挑衅的看了方继藩一眼。
大抵的意思是,你看,你这没义气的东西,对付杨师傅,本宫一个人就够了。
弘治皇帝已彻底的懵了。
太子辩论的话,每一句,竟都隐含着某种道理,这个原本不谙世事的孩子,顷刻之间,竟和一个翰林侍学辩论,而且……竟没有落下风。
朱厚照继续道。
“国朝,以农为本,这是杨师傅说过的话,杨师傅又说国家要以农为本,却连耕作都不知道,如何兴农,杨师傅不耕作,就不知农户们的所思所想,没有同理之心,却将自己关在书斋里,奢谈什么世上的学问不只耕作。杨师傅的吃用,都是可怜的百姓们,自地里刨出来的,杨先生不懂耕作,还说耕作不算什么大学问?”
“耕作,才是至关重要的学问啊,没了这个学问,读书,没有意义。杨师傅不事耕作,对耕作一窍不通,却还说什么国家以农为本,学什么治世之道。”
“所谓的仁政,所谓的大治之事,没有那么复杂,不过是老百姓有饭吃而已,老百姓的饭,从哪里来的?耕作中得来的。”
“……”杨廷和一时无言。
他算是服了。
现在他突然觉得,自己一听到耕作二字,就想吐了。
朱厚照摇了摇头:“本宫就爱耕作,耕作可是一门大学问,本宫要学的,还有很多,自然,最重要地是,本宫也牢记着自己的职责,绝不只是为了耕作而耕作,而是在耕作中,学习圣人的道理。”
“今日本宫方知,圣人之道,何其精深,他所想要推行的仁政,又是何等重要。而这,恰恰是耕作中学来的,不知百姓疾苦,哪里知道什么是仁政呢。只有知道百姓苦不堪言,本宫见他们衣衫褴褛,看他们食不果腹,看他们辛苦劳作,他们的所得,还不够本宫衣上的一个边角料子,本宫一顿膳食,竟超过了他们一年的所得,本宫见识的越多,越能体会圣人之道的意义。”
“到底什么是圣人之道。简而言之,耕作!”
“……”杨廷和老脸抽搐。
朱厚照却是感慨,这一次,他不是为了辩论,而是发自肺腑的感叹:“只有耕作,地里才会长出粮食,才能养活天下人啊,圣人的道理,是在田亩阡陌之中,不是在书里。”
http://www.yetianlian.net/yt349/21985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yetianlian.net。何以笙箫默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yetianlia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