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三线战略
何以笙箫默小说小说推荐阅读:寒门崛起、锦衣、大唐开局震惊李世民、大魏芳华、贞观憨婿韦浩、大秦:不装了,你爹我是秦始皇、寒门仕子、终宋、贞观极品小女婿、逍遥小书生、混在皇宫假太监、我的姐夫是太子、非正常三国
如今新君有意提升他们的政治地位,那些想为江山社稷做点事的王爷们开始内心波动。特别是岷王朱禋洪,万历时曾被封为世曾孙,他这一支现居武冈,世代颇有才干,在当地深得百姓爱戴,更牛的是几百年后出了一位总理。在来南京的途中,他看到灾区得到有效的救济,江浙一带商业繁荣,顿感大明朝已重现生机,百姓丰衣足食,无不赞扬那位少年天子和他颁布的新政。
朱禋洪曾被这些景象深深的触动了那颗忧国忧民的心,有感而发的说道:
“北方边境战事吃紧,我们这些富贵王爷大都爱莫能助,只能贡献一点绵薄之力来表达圣上所说的血浓于水的亲情。圣上少年英才,文治武功都有太祖的遗风,登基两年便开创了开国以来从未有过的壮举,如今正是需要我等为圣上效命的时候,还望圣上不要嫌弃我们这把老骨头。”
岷王此话句句发自肺腑,情到深处自然会引起旁人的共鸣。不过他的表现完全出乎朱由校的意料之外,毕竟武冈只是个六线小城,无论是经济还是战略位置,都不如其他藩王的封地,所以从未引起朱由校的重视。
如今听他主动请缨,心中顿生敬佩之情,笑着说道:
“岷王一支世代贤良,在武冈政绩卓著,深得当地百姓的拥戴。如今北方边患严峻,东南海盗肆孽,内地灾情多发,大明朝可谓是内忧外患,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朕虽有心力挽狂澜,中兴盛世,但还需要仰仗诸位王爷戮力同心。既然岷王主动开口,朕总是要赏赐点什么,思来想去不过是些金银玉帛,这些俗物你们比朕见得多,朕就不拿出来献丑了,还是你自己说吧,想要什么尽管开口。”
朱禋洪见小皇帝表情严肃,知道这不是开玩笑,一时受宠若惊也没了主意,赶紧叩头谢恩,说道:
“圣上亲征辽东,关外归附,推行新政,四海归心。如今大明朝一片欣欣向荣,天下一家是众望所归,假以时日圣上定能扭转乾坤,开创古今未有之盛世。本王忝居高位,然无尺寸之功,实在不敢再接受圣上的封赏,只愿祖宗基业能够千古传承,皇家人丁枝繁叶茂。”
朱由校心想要啥自行车,以后想拿俸禄都要凭真本事,别指望朝廷给你们供应免费的午餐。既然你肯出头,正好可以树立一个典范,转头对王安说道:
“传旨,晋封岷王朱禋洪为岷亲王,入勤政殿参与军国大事!”
这个决定如同久旱的甘霖,瞬间让保持沉默的藩王们躁动起来。自靖难后亲王的爵位本就少之又少,更没有人可以参与朝政,岷亲王朱禋洪可以说是蝎子粑粑(毒一份)。众人忙不迭给他道喜,脸上醋意横飞,内心跃跃欲试。一改以往多叩头少说话的臭毛病,纷纷进言献策,一时大殿里人声鼎沸。
经过几天的商议,众人决定配合朝廷重新丈量田产,打击愈演愈烈的土地兼并情况,确保佃农有足够的土地养活自己。允许他们入朝参政,从事商贸活动。如遇战事暂停他们的俸禄发放,带头募捐补贴朝廷赤字。最后挑选皇族的适龄壮年入伍,组建一支皇族军团,共同捍卫明朝的利益。
其实朱由校很不愿意在这个时候动藩王们的奶酪,但连年的战事朝廷早已入不敷出,军事改革、兴修水利、修建驰道、赈济灾区等个个都是吞金的巨兽,内银根本维持不了十年。朱由校只能选择抬高他们的政治地位来换取经济上的支持,毕竟这些王爷除了高额的俸禄,还有无数的封地和资产,这些钱财理应在国难之际拿出来兴邦富民。
这些政策虽然引起了部分王爷的不满,但也不敢公开反对,一来有岷亲王这个正面典型,二来朱由校已经把丑话说在前面,朱家本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皇帝都挪用内银了他们还有什么借口。在这个多事之秋,如果连同胞手足都不能互相支持,那大明朝真就没指望了。
对于那些不配合的王爷,朱由校决定抓几个出来杀鸡儆猴。比如襄阳的襄王、武昌的楚王和成都的蜀王。上文提过蜀王朱至澍曾散尽家财组织百姓守城,但后来张献忠包围成都府时,他却说:“要钱没有,承运殿倒是闲着,要不你们把它卖了换钱?”很显然除了李自成和张献忠敢要承运殿,其他人并没有购买的意愿。这些显贵的王爷成了农民军屠杀的对象,每到一地不但整家杀掉,还将他们的财产抢劫一空。
朱由校心想他们的财富皆是民脂民膏,与其便宜了贼人,不如想办法挤兑出来用于民生建设,也算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他现在为了开源节流是绞尽脑汁,除了拿皇族们开刀外,他还决定顺应大航海时代的潮流,由朝廷出台政策提高商人的地位,鼓励商业的发展,以国家为主体恢复对外贸易。
这次南巡朱由校赚的是盆满钵满,藩王们却掉了一身的赘肉,纷纷叫苦不迭。为了安抚他们的情绪,临别时左战再次设下家宴,准备现身说法。
酒过三巡,朱由校命人将明朝疆域图抬到大殿当中,用宝剑比划着说道:
“朕知道你们认为国破家亡是危言耸听,今日不妨打开天窗说亮话。从太祖建国以来,我朝周边战事就没停止过,尤其是为了对付来自北方的压力,成祖皇帝不惜将京师搬到北京,这叫天子守国门,历史上还从未有哪个皇帝敢这么做。
祖宗的基业传到朕这里已经有近二百六十年,纵观历史汉、唐等大一统的王朝基本都是这个定数,朕虽没有太祖、成祖的雄伟魄力,但决心君王死社稷,与大明朝共存共亡。
当然朕不想做亡国之君,为保大明王朝能够千秋万代,朕已制定大三线战略。以长城为一线,由朕坐镇京师负责抵抗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一旦失守朕将自刎向祖宗谢罪。朕死后由由太子继承大统后坐镇南京,以秦岭、淮河、长江为二线,依托天险继续抵抗外敌的入侵。如果南京失守,新君可撤到西南四省,依托崇山峻岭继续指挥全国军民战斗。”
朱由校图文并茂的讲述了大三线战略,以表达自己君王死社稷的决心,在座的藩王们听完后顿时清醒了大半,暗道这小皇帝是不是疯了,简直是一派胡言。大明朝开国都快二百六十年了,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周边并未出现强大的敌人,怎么会亡国呢?
其实朱由校也不信,这只是最坏的打算罢了,但他的目的是要说服这群藩王心甘情愿的拿出钱来资助自己的新政,所以不免说的信誓旦旦。此时君臣又陷入一种可怕的沉默,谁先开口谁就输了,所以又该群演出场了,代王朱鼐钧拖着老迈的步伐缓缓走到地图前,仔细的看了看大同的位置后说道:
“圣上以史为鉴,令本王钦佩拜服。代王一脉世居大同,还没有哪位王爷安享过太平,远的有瓦剌的也先入关,近的有鞑靼的哱拜之乱,眼下喀尔喀部的哈尔巴拉就居住在河套一带。
当然边关比不了内地,诸位王爷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安享太平盛世下的繁荣,京师却承载着北方游牧民族的压力。圣上十六岁登基,为保大明江山不惜亲征辽东,如今又有如此雄伟的三线战略,这番韬略、眼光、魄力与太祖、成祖何其相似。若圣上不弃,本王一脉愿一同守御前线,外敌要想进入京师除非从本王的尸体上踏过去。”
自从明朝经历土木堡之变,对于皇帝亲征一直讳莫如深,之后也只有不安分的武宗朱厚照与蒙古小王子(林丹的祖宗达延汗)在应州打过一仗。虽然《武宗实录》认为双方十万兵马厮杀了一整天,蒙古军队阵亡十六人,明军阵亡五十二人,但我实在懒得驳斥这种骗三岁孩子的鬼话。
应州大捷后的几十年内,蒙古只有零星的犯边,然不敢深入。等到察哈尔部统一草原的时候,戚继光、李成梁、李如松这些人都不是省油的灯,好不容易熬到李成梁病死、李如松醉驾而亡,努尔哈赤又在辽东崛起,除了对抗明朝,他还不时的去草原做客。
在这种背景下北方边患一直保持一种平衡,所以世宗、神宗还可以安心在后宫炼丹、纵欲,但他俩逃课落下的作业还是要由人补的,这个冤大头就是左战,这也是为什么他要以身犯险,冒死亲征。
如今朱由校摆出君王死社稷的态度,代王又跟着添油加醋,藩王们开始将信将疑。毕竟这种大三线战略布局本身就是一种震撼,况且没有哪个皇帝会拿自己的性命来赌国运,除非这一切真的要来。
为了继续蛊惑众人,第二位群演登场,年仅二十五岁的桂王朱常灜病怏怏的来到朱由校跟前,先是委身施礼,然后说道:
“我朝自太祖创立以来,历经鞑靼、瓦剌、倭寇、土蛮、女真、土司的威胁,从未有过真正的安宁,所谓的和平都是将士们用生命换来的。
如今圣上英明神武,麾下的三千虎贲勇冠三军,听说当年在辽东不但羞辱号称是女真第一巴图鲁的莽古尔泰,更在圣上的带领下击溃皇太极的六万铁骑,真是千古奇闻。
可惜本王虽然正值壮年,但一直疾病缠身,不能追随圣主征战沙场。此番到衡州受封,内心惶恐不安。圣上能为了江山社稷调拨内银,以身犯险,皇叔愿意舍弃一切俸禄和封地,全力支持圣上的新政。
说白了吧,祖宗的基业是圣上替我们守着,大家在他的庇护下享受荣华富贵。若是真如圣上所说大明王朝国破家亡,在座的有几位能够独善其身?到那时别说钱财、田产、美人,怕是连香火都要断绝了!”
瑞王朱常灜,明神宗第七子,天启七年就藩衡州。由于他一直疾病缠身,所以史书记载不多,但他有个牛逼的儿子叫朱由榔。
在代王、瑞王的连番煽动下,众人似乎认识到潜在的危机。他们可以继续过着奢靡淫乱的生活,但首先要保证活着。其实朱由校的三线战略并不一定能实行,也没打算他们能像瑞王那样舍弃一切俸禄和封地,只要他们割让出非法侵占的封地给百姓,拿出部分家产资助新政就可以了。
http://www.yetianlian.net/yt30832/1303907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yetianlian.net。何以笙箫默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yetianlian.net
朱禋洪曾被这些景象深深的触动了那颗忧国忧民的心,有感而发的说道:
“北方边境战事吃紧,我们这些富贵王爷大都爱莫能助,只能贡献一点绵薄之力来表达圣上所说的血浓于水的亲情。圣上少年英才,文治武功都有太祖的遗风,登基两年便开创了开国以来从未有过的壮举,如今正是需要我等为圣上效命的时候,还望圣上不要嫌弃我们这把老骨头。”
岷王此话句句发自肺腑,情到深处自然会引起旁人的共鸣。不过他的表现完全出乎朱由校的意料之外,毕竟武冈只是个六线小城,无论是经济还是战略位置,都不如其他藩王的封地,所以从未引起朱由校的重视。
如今听他主动请缨,心中顿生敬佩之情,笑着说道:
“岷王一支世代贤良,在武冈政绩卓著,深得当地百姓的拥戴。如今北方边患严峻,东南海盗肆孽,内地灾情多发,大明朝可谓是内忧外患,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朕虽有心力挽狂澜,中兴盛世,但还需要仰仗诸位王爷戮力同心。既然岷王主动开口,朕总是要赏赐点什么,思来想去不过是些金银玉帛,这些俗物你们比朕见得多,朕就不拿出来献丑了,还是你自己说吧,想要什么尽管开口。”
朱禋洪见小皇帝表情严肃,知道这不是开玩笑,一时受宠若惊也没了主意,赶紧叩头谢恩,说道:
“圣上亲征辽东,关外归附,推行新政,四海归心。如今大明朝一片欣欣向荣,天下一家是众望所归,假以时日圣上定能扭转乾坤,开创古今未有之盛世。本王忝居高位,然无尺寸之功,实在不敢再接受圣上的封赏,只愿祖宗基业能够千古传承,皇家人丁枝繁叶茂。”
朱由校心想要啥自行车,以后想拿俸禄都要凭真本事,别指望朝廷给你们供应免费的午餐。既然你肯出头,正好可以树立一个典范,转头对王安说道:
“传旨,晋封岷王朱禋洪为岷亲王,入勤政殿参与军国大事!”
这个决定如同久旱的甘霖,瞬间让保持沉默的藩王们躁动起来。自靖难后亲王的爵位本就少之又少,更没有人可以参与朝政,岷亲王朱禋洪可以说是蝎子粑粑(毒一份)。众人忙不迭给他道喜,脸上醋意横飞,内心跃跃欲试。一改以往多叩头少说话的臭毛病,纷纷进言献策,一时大殿里人声鼎沸。
经过几天的商议,众人决定配合朝廷重新丈量田产,打击愈演愈烈的土地兼并情况,确保佃农有足够的土地养活自己。允许他们入朝参政,从事商贸活动。如遇战事暂停他们的俸禄发放,带头募捐补贴朝廷赤字。最后挑选皇族的适龄壮年入伍,组建一支皇族军团,共同捍卫明朝的利益。
其实朱由校很不愿意在这个时候动藩王们的奶酪,但连年的战事朝廷早已入不敷出,军事改革、兴修水利、修建驰道、赈济灾区等个个都是吞金的巨兽,内银根本维持不了十年。朱由校只能选择抬高他们的政治地位来换取经济上的支持,毕竟这些王爷除了高额的俸禄,还有无数的封地和资产,这些钱财理应在国难之际拿出来兴邦富民。
这些政策虽然引起了部分王爷的不满,但也不敢公开反对,一来有岷亲王这个正面典型,二来朱由校已经把丑话说在前面,朱家本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皇帝都挪用内银了他们还有什么借口。在这个多事之秋,如果连同胞手足都不能互相支持,那大明朝真就没指望了。
对于那些不配合的王爷,朱由校决定抓几个出来杀鸡儆猴。比如襄阳的襄王、武昌的楚王和成都的蜀王。上文提过蜀王朱至澍曾散尽家财组织百姓守城,但后来张献忠包围成都府时,他却说:“要钱没有,承运殿倒是闲着,要不你们把它卖了换钱?”很显然除了李自成和张献忠敢要承运殿,其他人并没有购买的意愿。这些显贵的王爷成了农民军屠杀的对象,每到一地不但整家杀掉,还将他们的财产抢劫一空。
朱由校心想他们的财富皆是民脂民膏,与其便宜了贼人,不如想办法挤兑出来用于民生建设,也算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他现在为了开源节流是绞尽脑汁,除了拿皇族们开刀外,他还决定顺应大航海时代的潮流,由朝廷出台政策提高商人的地位,鼓励商业的发展,以国家为主体恢复对外贸易。
这次南巡朱由校赚的是盆满钵满,藩王们却掉了一身的赘肉,纷纷叫苦不迭。为了安抚他们的情绪,临别时左战再次设下家宴,准备现身说法。
酒过三巡,朱由校命人将明朝疆域图抬到大殿当中,用宝剑比划着说道:
“朕知道你们认为国破家亡是危言耸听,今日不妨打开天窗说亮话。从太祖建国以来,我朝周边战事就没停止过,尤其是为了对付来自北方的压力,成祖皇帝不惜将京师搬到北京,这叫天子守国门,历史上还从未有哪个皇帝敢这么做。
祖宗的基业传到朕这里已经有近二百六十年,纵观历史汉、唐等大一统的王朝基本都是这个定数,朕虽没有太祖、成祖的雄伟魄力,但决心君王死社稷,与大明朝共存共亡。
当然朕不想做亡国之君,为保大明王朝能够千秋万代,朕已制定大三线战略。以长城为一线,由朕坐镇京师负责抵抗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一旦失守朕将自刎向祖宗谢罪。朕死后由由太子继承大统后坐镇南京,以秦岭、淮河、长江为二线,依托天险继续抵抗外敌的入侵。如果南京失守,新君可撤到西南四省,依托崇山峻岭继续指挥全国军民战斗。”
朱由校图文并茂的讲述了大三线战略,以表达自己君王死社稷的决心,在座的藩王们听完后顿时清醒了大半,暗道这小皇帝是不是疯了,简直是一派胡言。大明朝开国都快二百六十年了,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周边并未出现强大的敌人,怎么会亡国呢?
其实朱由校也不信,这只是最坏的打算罢了,但他的目的是要说服这群藩王心甘情愿的拿出钱来资助自己的新政,所以不免说的信誓旦旦。此时君臣又陷入一种可怕的沉默,谁先开口谁就输了,所以又该群演出场了,代王朱鼐钧拖着老迈的步伐缓缓走到地图前,仔细的看了看大同的位置后说道:
“圣上以史为鉴,令本王钦佩拜服。代王一脉世居大同,还没有哪位王爷安享过太平,远的有瓦剌的也先入关,近的有鞑靼的哱拜之乱,眼下喀尔喀部的哈尔巴拉就居住在河套一带。
当然边关比不了内地,诸位王爷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安享太平盛世下的繁荣,京师却承载着北方游牧民族的压力。圣上十六岁登基,为保大明江山不惜亲征辽东,如今又有如此雄伟的三线战略,这番韬略、眼光、魄力与太祖、成祖何其相似。若圣上不弃,本王一脉愿一同守御前线,外敌要想进入京师除非从本王的尸体上踏过去。”
自从明朝经历土木堡之变,对于皇帝亲征一直讳莫如深,之后也只有不安分的武宗朱厚照与蒙古小王子(林丹的祖宗达延汗)在应州打过一仗。虽然《武宗实录》认为双方十万兵马厮杀了一整天,蒙古军队阵亡十六人,明军阵亡五十二人,但我实在懒得驳斥这种骗三岁孩子的鬼话。
应州大捷后的几十年内,蒙古只有零星的犯边,然不敢深入。等到察哈尔部统一草原的时候,戚继光、李成梁、李如松这些人都不是省油的灯,好不容易熬到李成梁病死、李如松醉驾而亡,努尔哈赤又在辽东崛起,除了对抗明朝,他还不时的去草原做客。
在这种背景下北方边患一直保持一种平衡,所以世宗、神宗还可以安心在后宫炼丹、纵欲,但他俩逃课落下的作业还是要由人补的,这个冤大头就是左战,这也是为什么他要以身犯险,冒死亲征。
如今朱由校摆出君王死社稷的态度,代王又跟着添油加醋,藩王们开始将信将疑。毕竟这种大三线战略布局本身就是一种震撼,况且没有哪个皇帝会拿自己的性命来赌国运,除非这一切真的要来。
为了继续蛊惑众人,第二位群演登场,年仅二十五岁的桂王朱常灜病怏怏的来到朱由校跟前,先是委身施礼,然后说道:
“我朝自太祖创立以来,历经鞑靼、瓦剌、倭寇、土蛮、女真、土司的威胁,从未有过真正的安宁,所谓的和平都是将士们用生命换来的。
如今圣上英明神武,麾下的三千虎贲勇冠三军,听说当年在辽东不但羞辱号称是女真第一巴图鲁的莽古尔泰,更在圣上的带领下击溃皇太极的六万铁骑,真是千古奇闻。
可惜本王虽然正值壮年,但一直疾病缠身,不能追随圣主征战沙场。此番到衡州受封,内心惶恐不安。圣上能为了江山社稷调拨内银,以身犯险,皇叔愿意舍弃一切俸禄和封地,全力支持圣上的新政。
说白了吧,祖宗的基业是圣上替我们守着,大家在他的庇护下享受荣华富贵。若是真如圣上所说大明王朝国破家亡,在座的有几位能够独善其身?到那时别说钱财、田产、美人,怕是连香火都要断绝了!”
瑞王朱常灜,明神宗第七子,天启七年就藩衡州。由于他一直疾病缠身,所以史书记载不多,但他有个牛逼的儿子叫朱由榔。
在代王、瑞王的连番煽动下,众人似乎认识到潜在的危机。他们可以继续过着奢靡淫乱的生活,但首先要保证活着。其实朱由校的三线战略并不一定能实行,也没打算他们能像瑞王那样舍弃一切俸禄和封地,只要他们割让出非法侵占的封地给百姓,拿出部分家产资助新政就可以了。
http://www.yetianlian.net/yt30832/1303907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yetianlian.net。何以笙箫默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yetianlia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