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二章 万事俱备(求订阅!)
何以笙箫默小说小说推荐阅读:寒门崛起、锦衣、大唐开局震惊李世民、大魏芳华、贞观憨婿韦浩、大秦:不装了,你爹我是秦始皇、寒门仕子、终宋、贞观极品小女婿、逍遥小书生、混在皇宫假太监、我的姐夫是太子、非正常三国
虽然耶律延禧没有来大宋“避难”,而是被金人捉了,但这仍让赵佶感到心头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在赵佶看来,威胁燕山安全的主要因素已经由耶律延禧转变成为金人,该对金人提防起来了。
于是,宣和七年三月,赵佶令童贯从太原前往燕山,进一步部署北方的防务,预防金人南下。
此时,仍然有人说郭药师图谋不轨,有成为安禄山第二之苗头。
对此,赵佶虽然并不相信,但他还是让童贯去燕山布防时顺便暗中察访一下郭药师,看郭药师是否真是有所图谋。
赵佶在手札中嘱咐童贯,如察得郭药师心怀异志,可将郭药师挟入京城。
童贯在与金人办理完银绢交接手续后便离开了太原,然后沿着真定府、河间府、莫州、雄州这条路向燕山府开进。
马扩听说后急忙从保州赶到莫州去迎接童贯。
马扩急于见童贯的目的是想向童贯提个醒。
马扩认为,金军之所以一直与大宋保持表面友好而不出兵南下攻打大宋,并非是他们信守约定,而是因为他们顾及三股势力,即平州的张觉、奚地的萧干和夹山的耶律延禧——这三股势力都是辽国的残余势力,都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可能,因此对金国均构成威胁。
可现在随着耶律延禧被俘,这三股势力都已不存在了,金人已经没有了后顾之忧。
马扩认为,大宋要高度警惕,因为金军随时都可能向大宋发动突然袭击。
童贯也认同马扩的判断,他道:“我今去燕山葺治兵马,盖为防范金人也。”
……
郭药师获悉童贯要来燕山府,心里很不安——不久前,他曾拒绝入京受封,他担心童贯来燕京,会对他不利。
不久前,接到赵宋朝廷的诏书时,郭药师犹豫再三,最后还是不敢入京——他担心一旦入京将被解除兵权,失去自由。
其实——
郭药师对赵佶的印象本来很好。
可是通过张觉之死,郭药师觉得像他这样的辽国降将,在赵佶眼里根本就没什么值得留恋的,说杀就杀,说交就交。
郭药师认为,他已经看清了无情的赵宋,他害怕有一天他自己会变成第二个张觉。
郭药师还觉得,无论是赵佶还是燕山府的王安中、蔡靖等官员,对他其实都很不信任,毕竟他是辽国降将。
所以,为保证他自身的安全,郭药师觉得他必须牢牢掌控常胜军,绝不能让童贯夺去了他的兵权,更不能让童贯抓他进京。
为达到这个目的,郭药师决定好好给童贯演一场戏。
于是,在童贯到燕地之际,郭药师率领数骑离开燕京,远到易州去迎接童贯。
在易州城外,郭药师以极为隆重的礼节参拜童贯——就是向童贯行跪拜大礼。
这吓了童贯一跳!
童贯急忙闪身避开,很不解地说:“你如今也是太尉,咱俩官职差不多,为何要向我行此大礼?”
郭药师回答说:“老太师,您对药师有知遇之恩,就像药师的父亲一般,所以药师才对您行此大礼。”
郭药师能有今日之势,的确跟童贯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童贯很快就释然了。
随后,郭药师邀请童贯视察常胜军。
童贯随郭药师来到一块空地上。
郭药师手中的令旗一挥,密密麻麻的铁骑就从四面八方有条不絮奔袭而来。
郭药师手中的令旗再一挥,密密麻麻的铁骑又迅速退去,郊野沉寂如初。
童贯对郭药师指挥训练骑兵的能力大加赞赏!
童贯觉得,有这样一位大将和这样一支令行禁止的铁军来守卫燕京、来保护大宋的北大门,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于是,童贯拿出大笔钱财犒赏郭药师和常胜军,并没有将郭药师擒到京师去。
燕山府路宣抚使兼燕山府知府王安中,是王黼和粱师成推荐的人。
自从王黼和粱师成失宠倒台后,王安中就整天惶惶不安,他知道他自己在燕京的日子已经不多了。
果然!
童贯来到燕京后,立即建议赵佶召王安中还朝,由蔡靖接替王安中的职务。
赵佶很快就同意了。
接着,童贯又奏请赵佶在河北路置四总管,即四路军事总管,以加强河北的防御。
这四路军事总管:
一是中山府军事总管,由辛兴宗负责——中山府,庆历八年始置定州路安抚使,统定、保、深、祁、广信、安肃、顺安、永宁八州军,政和三年升为府。
二是真定府军事总管,由任元负责——真定府,庆历八年置安抚使,统真、相、邢、赵、洺州。
三是河间府军事总管,由杨惟忠负责——河间府,太平兴国元年名高阳关,庆历八年置安抚使,统瀛、莫、雄、贝、冀、沧、永静、保定、乾宁、信安州军,大观二年升府。
四是大名府军事总管,由王育负责——大名府,庆历八年置安抚使,统北京、澶、怀、卫、德、博、滨、棣、通利、保顺州军。
这四路军事总管,又同时兼任诸路副都总管。
童贯要求这四路军事总管积极招集逃亡军人及招刺诸处游手人氏充军。
童贯想用这四总管来建立起河北军事组织体系,通过这套体系来招兵买马,充实实力,以此来巩固和加强河北的防御,来恢复大宋的部分军事实力。
童贯的这个想法并不是来燕京之后才想出来的——之前,他与马扩谈话时,就已形成这个想法了。
因为河北平原一马平川,无险关可以据守,所以宋朝自建国以来,为防辽军南下,在河北边防线上采取了很多防御措施。
例如,大规模种植榆树柳树构成防御树林,开挖塘泺修建“水上长城”,加强河北城池建设构筑城池防御体系等等。
这些措施,应该说对巩固宋朝北部边防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澶渊之盟以后,宋辽两国化干戈为玉帛,一百多年间和平友好无战事,边境之人不识兵械,甚至有许多士兵都不会骑马了,河北边防虽貌似存在,但无论是战略设施还是防御体系,皆已逐渐废弛。
童贯对河北的军政情况其实是有所了解的。
公平的说,从宣和四年春天童贯率军来到河北巡边开始,直到宣和五年七月童贯致仕,童贯一直在努力经营河北军务。
一年后即宣和六年九月,谭稹被撤职,童贯又重新担任河北河东宣抚使,他继续经营大宋的北方防务。
童贯将燕山地区看作是第一道防线,将四军事总管看作是第二道防线,而黄河则是第三道天然防线。
童贯以为,通过这样加强部署,河北防线应该是固若金汤……
……
重新布好防御设施之后,童贯才回京,然后向赵佶汇报说:郭药师练兵有术,力能抗掳,忠义可嘉,绝无异图。
同时,领枢密院事的蔡攸也因为对郭药师印象不错,而向赵佶保证:郭药师绝对没有问题,大可放心使用。
赵佶这才打消了对郭药师的疑虑。
赵佶后来又接到一些奏报,说郭药师与金人私下有所接触,提醒赵佶要引起注意。
可赵佶对于这些奏报,全都不予重视,搁置一边。
……
白时中、李邦彦和蔡攸联合起来挤兑蔡绦的目的,是用蔡绦来逼蔡京让出宰相之位,他们希望蔡京能自动辞职。
可蔡绦被勒令停职了之后,可能是蔡京太留恋宰相这个位置了,也可能是执政经验丰富的蔡京太想要靠他自己的力量挽救大宋了,总之,蔡京根本就不提主动请辞一事,依旧厚着脸皮赖在宰相之位。
赵佶对蔡京迟迟不肯上表交权,也有些不满,他觉得不能再这样等下去了。
宣和七年四月,童贯刚从燕京回朝,赵佶便命童贯与蔡攸一起去蔡京家,令蔡京上章谢事。
这天,童贯与蔡攸来到太师府邸说明来意,蔡京连忙置酒招待,酒宴刚开始蔡京便哭着说:“上何不容京数年?当有相谗谮者?”
童贯回答说:“不知也。”
蔡京又说:“京衰老宜去,而不忍遽乞身,以上恩未报,此心二公所知也!”
左右之人闻听蔡京连儿子蔡攸也尊称为“公”,皆窃笑。
虽然蔡京为了继续当宰相,都管他自己的儿子叫“公”了,但这仍然不能改变赵佶罢免蔡京的决心。
见他是怎么也不可能再赖在宰相之位了,蔡仍才在极度不甘之下写下了辞职书,辞去了宰相之位。
蔡京这次出任宰相只有短短四个月,最后黯然下台。
……
五月五日,赵佶以童贯收复燕云十六州和平了高托山等叛匪之乱为由,下达诏书让大臣们议赏封童贯为广阳郡王。
六月六日,赵佶正式颁布诏令,太师、豫国公童贯,依前太师、领枢密院事、河北河东陕西宣抚使,进封广阳郡王。
在此之前,宋朝异姓非外戚,无封王者。
在蔡京主政初期,为“持绍述之说”的政治需要,蔡京曾建议赵佶封王安石为舒王,后来何执中又被赵佶封为清河郡王,但他们都是死后追赠的。
活着进封为王的,除了可以不必考虑的蔡仍,就只有童贯了。
这在宋朝绝对是史无前例的。
而且,童贯不仅是一名军事统帅,他还有一个特殊身份——宦官。
而宦官封王,在中国历史上只有三人——另外两位是冯翊王宗爱和博陆王李辅国。
封童贯为王的理由,赵佶在诏令中说得很清楚,那就是童贯收复了燕云十六州和平了高托山等叛匪之乱。
可问题是,童贯率军进驻燕京是在宣和五年,为什么当时不封童贯为王,过后还让童贯致仕,现在却在时隔两年之后又要大张旗鼓地以童贯收复燕山为由封童贯为王呢?
这当然是有原因的。
此时,赵佶已经感觉到了北方不太安全,边境线上面临着金人的军事威胁,燕地又存在着郭药师与常胜军这一隐患,而河北山东等地的农民暴动虽然暂时平息了,但随时都有可能死灰复燃。
因此,赵佶急需像童贯这样懂得军事又能够震住局面的人来维护北方的安全。
原本——
赵佶以为谭稹是块好材料,可以替代童贯。
可事实证明,谭稹这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根本就代替不了童贯的位置。
另外,童贯如今已经七十二岁了。
与童贯同时代的老臣们,尤其是武臣,基本上都已离开朝廷——邓洵武在四年前已经去世。郑居中也在两年前去世。
而年轻一些的大臣,如白时中、李邦彦、蔡攸、宇文粹中等,这都是些文人,不懂军事。
赵佶想来想去,觉得无人可以替代童贯,要想守住北疆边防,要想维护北方安全,还得依靠童贯。
没有别的办法,赵佶才希望用封王这种最高赏赐来笼络童贯,希望童贯能为大宋江山之稳定竭尽全力。
再有,童贯年事已高,就算给他封王,他也当不了几年。
所以,赵佶才会在这个关键时刻给童贯封王。
……
童贯对于封王很高兴,这恐怕是他很早就梦寐以求的。
这当然免不了要隆重地庆贺一番。
经赵佶批准,童贯将自己的府邸又扩建了许多,更加富丽堂皇。
据说,当时的施工人员也都向童贯表示祝贺,并请求赏赐,童贯则很大方,赏赐大家每人一只金碗。
赵佶封童贯为王的同时,也晋封蔡攸为太保,并让蔡攸领枢密院事。
太保与太师、太傅并称为“三公”,都属正一品,都是表示恩宠的加衔。
蔡攸曾担任过北伐副帅,与童贯是搭档。
当年赵佶安排蔡攸出任副帅实际上就是为了监督童贯。
现在,赵佶又做出这样的安排,其目的不言自喻。
蔡攸明白赵佶的意思,因此他也抓紧时间培植他自己的势力,准备将来制衡童贯。
其实——
赵佶将童贯封为郡王,又将蔡攸升为太保,目的就是让他们担负起大宋北部边防之重责。
赵佶觉得,做出这样的安排之后,他自己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可赵佶封赏了童贯和蔡攸之后,童贯整日忙着庆祝,蔡攸则整日忙着扩大他自己的势力,为跟童贯斗而蓄势。
被赵佶寄予厚望的童贯和蔡攸,这时全都没有去留意金人的动向。
而就在这个时候,完颜宗翰又回到了云中,正组织力量修治飞狐县和灵丘县城防工事。
马扩很警觉,他立即给童贯写信报告了这个情况,并建议火速调陕西精兵,屯守中山府和真定府,选调智勇之将守卫易州一带,以防金军突然发动南下入侵。
童贯和蔡攸对马扩的这封信都没有重视起来,他们认为,金国目前刚刚建国,国内局势还不稳定,关键的关键,不是没有人牵制金人,别忘了,辽东可是一直在金人身侧虎视眈眈。
童贯和蔡攸因此断定,此时金人不可能冒险出兵南下,金兵在边境上制造紧张空气,只不过是为了向大宋多讹诈一些钱财罢了,他们甚至觉得都没必要向赵佶报告。
只可惜——
童贯和蔡攸这次错了,因为辽东也发生大事了,根本就顾及不上宋金之间的事了……
……
阅读网址:n.
http://www.yetianlian.net/yt29444/1663861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yetianlian.net。何以笙箫默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yetianlian.net
在赵佶看来,威胁燕山安全的主要因素已经由耶律延禧转变成为金人,该对金人提防起来了。
于是,宣和七年三月,赵佶令童贯从太原前往燕山,进一步部署北方的防务,预防金人南下。
此时,仍然有人说郭药师图谋不轨,有成为安禄山第二之苗头。
对此,赵佶虽然并不相信,但他还是让童贯去燕山布防时顺便暗中察访一下郭药师,看郭药师是否真是有所图谋。
赵佶在手札中嘱咐童贯,如察得郭药师心怀异志,可将郭药师挟入京城。
童贯在与金人办理完银绢交接手续后便离开了太原,然后沿着真定府、河间府、莫州、雄州这条路向燕山府开进。
马扩听说后急忙从保州赶到莫州去迎接童贯。
马扩急于见童贯的目的是想向童贯提个醒。
马扩认为,金军之所以一直与大宋保持表面友好而不出兵南下攻打大宋,并非是他们信守约定,而是因为他们顾及三股势力,即平州的张觉、奚地的萧干和夹山的耶律延禧——这三股势力都是辽国的残余势力,都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可能,因此对金国均构成威胁。
可现在随着耶律延禧被俘,这三股势力都已不存在了,金人已经没有了后顾之忧。
马扩认为,大宋要高度警惕,因为金军随时都可能向大宋发动突然袭击。
童贯也认同马扩的判断,他道:“我今去燕山葺治兵马,盖为防范金人也。”
……
郭药师获悉童贯要来燕山府,心里很不安——不久前,他曾拒绝入京受封,他担心童贯来燕京,会对他不利。
不久前,接到赵宋朝廷的诏书时,郭药师犹豫再三,最后还是不敢入京——他担心一旦入京将被解除兵权,失去自由。
其实——
郭药师对赵佶的印象本来很好。
可是通过张觉之死,郭药师觉得像他这样的辽国降将,在赵佶眼里根本就没什么值得留恋的,说杀就杀,说交就交。
郭药师认为,他已经看清了无情的赵宋,他害怕有一天他自己会变成第二个张觉。
郭药师还觉得,无论是赵佶还是燕山府的王安中、蔡靖等官员,对他其实都很不信任,毕竟他是辽国降将。
所以,为保证他自身的安全,郭药师觉得他必须牢牢掌控常胜军,绝不能让童贯夺去了他的兵权,更不能让童贯抓他进京。
为达到这个目的,郭药师决定好好给童贯演一场戏。
于是,在童贯到燕地之际,郭药师率领数骑离开燕京,远到易州去迎接童贯。
在易州城外,郭药师以极为隆重的礼节参拜童贯——就是向童贯行跪拜大礼。
这吓了童贯一跳!
童贯急忙闪身避开,很不解地说:“你如今也是太尉,咱俩官职差不多,为何要向我行此大礼?”
郭药师回答说:“老太师,您对药师有知遇之恩,就像药师的父亲一般,所以药师才对您行此大礼。”
郭药师能有今日之势,的确跟童贯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童贯很快就释然了。
随后,郭药师邀请童贯视察常胜军。
童贯随郭药师来到一块空地上。
郭药师手中的令旗一挥,密密麻麻的铁骑就从四面八方有条不絮奔袭而来。
郭药师手中的令旗再一挥,密密麻麻的铁骑又迅速退去,郊野沉寂如初。
童贯对郭药师指挥训练骑兵的能力大加赞赏!
童贯觉得,有这样一位大将和这样一支令行禁止的铁军来守卫燕京、来保护大宋的北大门,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于是,童贯拿出大笔钱财犒赏郭药师和常胜军,并没有将郭药师擒到京师去。
燕山府路宣抚使兼燕山府知府王安中,是王黼和粱师成推荐的人。
自从王黼和粱师成失宠倒台后,王安中就整天惶惶不安,他知道他自己在燕京的日子已经不多了。
果然!
童贯来到燕京后,立即建议赵佶召王安中还朝,由蔡靖接替王安中的职务。
赵佶很快就同意了。
接着,童贯又奏请赵佶在河北路置四总管,即四路军事总管,以加强河北的防御。
这四路军事总管:
一是中山府军事总管,由辛兴宗负责——中山府,庆历八年始置定州路安抚使,统定、保、深、祁、广信、安肃、顺安、永宁八州军,政和三年升为府。
二是真定府军事总管,由任元负责——真定府,庆历八年置安抚使,统真、相、邢、赵、洺州。
三是河间府军事总管,由杨惟忠负责——河间府,太平兴国元年名高阳关,庆历八年置安抚使,统瀛、莫、雄、贝、冀、沧、永静、保定、乾宁、信安州军,大观二年升府。
四是大名府军事总管,由王育负责——大名府,庆历八年置安抚使,统北京、澶、怀、卫、德、博、滨、棣、通利、保顺州军。
这四路军事总管,又同时兼任诸路副都总管。
童贯要求这四路军事总管积极招集逃亡军人及招刺诸处游手人氏充军。
童贯想用这四总管来建立起河北军事组织体系,通过这套体系来招兵买马,充实实力,以此来巩固和加强河北的防御,来恢复大宋的部分军事实力。
童贯的这个想法并不是来燕京之后才想出来的——之前,他与马扩谈话时,就已形成这个想法了。
因为河北平原一马平川,无险关可以据守,所以宋朝自建国以来,为防辽军南下,在河北边防线上采取了很多防御措施。
例如,大规模种植榆树柳树构成防御树林,开挖塘泺修建“水上长城”,加强河北城池建设构筑城池防御体系等等。
这些措施,应该说对巩固宋朝北部边防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澶渊之盟以后,宋辽两国化干戈为玉帛,一百多年间和平友好无战事,边境之人不识兵械,甚至有许多士兵都不会骑马了,河北边防虽貌似存在,但无论是战略设施还是防御体系,皆已逐渐废弛。
童贯对河北的军政情况其实是有所了解的。
公平的说,从宣和四年春天童贯率军来到河北巡边开始,直到宣和五年七月童贯致仕,童贯一直在努力经营河北军务。
一年后即宣和六年九月,谭稹被撤职,童贯又重新担任河北河东宣抚使,他继续经营大宋的北方防务。
童贯将燕山地区看作是第一道防线,将四军事总管看作是第二道防线,而黄河则是第三道天然防线。
童贯以为,通过这样加强部署,河北防线应该是固若金汤……
……
重新布好防御设施之后,童贯才回京,然后向赵佶汇报说:郭药师练兵有术,力能抗掳,忠义可嘉,绝无异图。
同时,领枢密院事的蔡攸也因为对郭药师印象不错,而向赵佶保证:郭药师绝对没有问题,大可放心使用。
赵佶这才打消了对郭药师的疑虑。
赵佶后来又接到一些奏报,说郭药师与金人私下有所接触,提醒赵佶要引起注意。
可赵佶对于这些奏报,全都不予重视,搁置一边。
……
白时中、李邦彦和蔡攸联合起来挤兑蔡绦的目的,是用蔡绦来逼蔡京让出宰相之位,他们希望蔡京能自动辞职。
可蔡绦被勒令停职了之后,可能是蔡京太留恋宰相这个位置了,也可能是执政经验丰富的蔡京太想要靠他自己的力量挽救大宋了,总之,蔡京根本就不提主动请辞一事,依旧厚着脸皮赖在宰相之位。
赵佶对蔡京迟迟不肯上表交权,也有些不满,他觉得不能再这样等下去了。
宣和七年四月,童贯刚从燕京回朝,赵佶便命童贯与蔡攸一起去蔡京家,令蔡京上章谢事。
这天,童贯与蔡攸来到太师府邸说明来意,蔡京连忙置酒招待,酒宴刚开始蔡京便哭着说:“上何不容京数年?当有相谗谮者?”
童贯回答说:“不知也。”
蔡京又说:“京衰老宜去,而不忍遽乞身,以上恩未报,此心二公所知也!”
左右之人闻听蔡京连儿子蔡攸也尊称为“公”,皆窃笑。
虽然蔡京为了继续当宰相,都管他自己的儿子叫“公”了,但这仍然不能改变赵佶罢免蔡京的决心。
见他是怎么也不可能再赖在宰相之位了,蔡仍才在极度不甘之下写下了辞职书,辞去了宰相之位。
蔡京这次出任宰相只有短短四个月,最后黯然下台。
……
五月五日,赵佶以童贯收复燕云十六州和平了高托山等叛匪之乱为由,下达诏书让大臣们议赏封童贯为广阳郡王。
六月六日,赵佶正式颁布诏令,太师、豫国公童贯,依前太师、领枢密院事、河北河东陕西宣抚使,进封广阳郡王。
在此之前,宋朝异姓非外戚,无封王者。
在蔡京主政初期,为“持绍述之说”的政治需要,蔡京曾建议赵佶封王安石为舒王,后来何执中又被赵佶封为清河郡王,但他们都是死后追赠的。
活着进封为王的,除了可以不必考虑的蔡仍,就只有童贯了。
这在宋朝绝对是史无前例的。
而且,童贯不仅是一名军事统帅,他还有一个特殊身份——宦官。
而宦官封王,在中国历史上只有三人——另外两位是冯翊王宗爱和博陆王李辅国。
封童贯为王的理由,赵佶在诏令中说得很清楚,那就是童贯收复了燕云十六州和平了高托山等叛匪之乱。
可问题是,童贯率军进驻燕京是在宣和五年,为什么当时不封童贯为王,过后还让童贯致仕,现在却在时隔两年之后又要大张旗鼓地以童贯收复燕山为由封童贯为王呢?
这当然是有原因的。
此时,赵佶已经感觉到了北方不太安全,边境线上面临着金人的军事威胁,燕地又存在着郭药师与常胜军这一隐患,而河北山东等地的农民暴动虽然暂时平息了,但随时都有可能死灰复燃。
因此,赵佶急需像童贯这样懂得军事又能够震住局面的人来维护北方的安全。
原本——
赵佶以为谭稹是块好材料,可以替代童贯。
可事实证明,谭稹这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根本就代替不了童贯的位置。
另外,童贯如今已经七十二岁了。
与童贯同时代的老臣们,尤其是武臣,基本上都已离开朝廷——邓洵武在四年前已经去世。郑居中也在两年前去世。
而年轻一些的大臣,如白时中、李邦彦、蔡攸、宇文粹中等,这都是些文人,不懂军事。
赵佶想来想去,觉得无人可以替代童贯,要想守住北疆边防,要想维护北方安全,还得依靠童贯。
没有别的办法,赵佶才希望用封王这种最高赏赐来笼络童贯,希望童贯能为大宋江山之稳定竭尽全力。
再有,童贯年事已高,就算给他封王,他也当不了几年。
所以,赵佶才会在这个关键时刻给童贯封王。
……
童贯对于封王很高兴,这恐怕是他很早就梦寐以求的。
这当然免不了要隆重地庆贺一番。
经赵佶批准,童贯将自己的府邸又扩建了许多,更加富丽堂皇。
据说,当时的施工人员也都向童贯表示祝贺,并请求赏赐,童贯则很大方,赏赐大家每人一只金碗。
赵佶封童贯为王的同时,也晋封蔡攸为太保,并让蔡攸领枢密院事。
太保与太师、太傅并称为“三公”,都属正一品,都是表示恩宠的加衔。
蔡攸曾担任过北伐副帅,与童贯是搭档。
当年赵佶安排蔡攸出任副帅实际上就是为了监督童贯。
现在,赵佶又做出这样的安排,其目的不言自喻。
蔡攸明白赵佶的意思,因此他也抓紧时间培植他自己的势力,准备将来制衡童贯。
其实——
赵佶将童贯封为郡王,又将蔡攸升为太保,目的就是让他们担负起大宋北部边防之重责。
赵佶觉得,做出这样的安排之后,他自己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可赵佶封赏了童贯和蔡攸之后,童贯整日忙着庆祝,蔡攸则整日忙着扩大他自己的势力,为跟童贯斗而蓄势。
被赵佶寄予厚望的童贯和蔡攸,这时全都没有去留意金人的动向。
而就在这个时候,完颜宗翰又回到了云中,正组织力量修治飞狐县和灵丘县城防工事。
马扩很警觉,他立即给童贯写信报告了这个情况,并建议火速调陕西精兵,屯守中山府和真定府,选调智勇之将守卫易州一带,以防金军突然发动南下入侵。
童贯和蔡攸对马扩的这封信都没有重视起来,他们认为,金国目前刚刚建国,国内局势还不稳定,关键的关键,不是没有人牵制金人,别忘了,辽东可是一直在金人身侧虎视眈眈。
童贯和蔡攸因此断定,此时金人不可能冒险出兵南下,金兵在边境上制造紧张空气,只不过是为了向大宋多讹诈一些钱财罢了,他们甚至觉得都没必要向赵佶报告。
只可惜——
童贯和蔡攸这次错了,因为辽东也发生大事了,根本就顾及不上宋金之间的事了……
……
阅读网址:n.
http://www.yetianlian.net/yt29444/1663861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yetianlian.net。何以笙箫默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yetianlia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