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笙箫默小说 > 大宋枭途 > 第四十一章 武人能做更多的事

第四十一章 武人能做更多的事

    …

    虽说兵贵神速,可跟已经腐朽了的中央禁军一块出动,根本就神速不起来——这场围剿,并不是金吾军一家的事,枢密院为了一劳永逸,将宋江一伙剿灭在京西北路,不让宋江一伙再逃回水路发达的京东东路,决定动用两个厢理论上近三万共六十个指挥的兵力。

    这种情况下,可不是金吾军一家快,就能快得起来的。

    另外,赵开准备民夫、粮草、神臂弓、马匹也需要一些时间。

    最后,众人一商议,定下了,十日后蔡仍率军出发前往濮州的最终决议。

    定好了出兵一事之后,蔡仍并没有就此返回金吾军驻地,而是于次日一早去了东京汴梁城。

    现如今,香皂俨然已经成了蔡仍的命脉。

    因此,如果香皂出事了,不说会让蔡仍前功尽弃,但也一定会让蔡仍元气大伤,关键是蔡仍还得分散精力再去弄其它赚钱的生意。

    所以,解决自己的后顾之忧,刻不容缓!

    ……

    一路无话。

    只说回到了汴梁城之后,蔡仍径直就去了鸣銮堂。

    人一定要看清楚自己的底牌,要明白什么是自己最大的依仗。

    这样,才能不将一手好牌打臭。

    套用在蔡仍身上就是,截至到目前为止,蔡仍最大的依仗还是来自于蔡家,因此蔡仍必须要维护好自己最大的依仗,所以,蔡仍一回到汴梁城就来到鸣銮堂,就来拜见自己的伯父蔡京。

    这次,蔡仍不是空手而来,他费了好大的劲,才淘到了一张欧阳询的《仲尼梦奠帖》的唐代拓版字帖。

    虽然只是拓版,不是真迹,但这也是非常难得的好东西。

    以至于,见过好东西之多如蔡京,都不禁多看了几眼,赞道:“真行之书,出于太令,别成一体,森森焉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于虞世南。遍观唐代名家,颜真卿、欧阳询的字最佳。”

    一见蔡京的样子,蔡仍就知道,自己的礼算是送对了。

    蔡仍始终都没有说话,一直老老实实的在一旁站着。

    蔡京欣赏了好一会,才将字帖放下,道:“买这字帖花了你不少钱吧?”

    蔡仍如实答道:“是花了些钱,不过小侄最近卖香皂赚了些钱,所以伯父无需为我担心。”

    蔡京道:“你那香皂,我亦听说了,虽有厚利,但你不要沉迷其中,人生一世,不能蝇营狗苟,要有一番作为。”

    蔡仍道:“诺,小侄深记伯父的教诲。”

    蔡京又道:“听说你弃文从武了?”

    蔡仍道:“是,与文途相比,小侄更喜欢武途,况且如今国家正值多事之秋,小侄窃以为,武人也许能做更多的事。”

    蔡京道:“哦?你为何有此一说?”

    蔡仍答道:“横山的绝大部分地区已入我大宋之手,不久的将来,宋夏之间必有一场国战……”

    宋夏两国间的战争,最绕不开的一个焦点便是横山之争。

    可以说,“横山-天都山”一线,就是两国之间相互博弈的“命运分界线”。

    横山位于后世陕西省北部,横亘千余里,地势险要,是西夏进攻大宋的最前沿基地。

    宋夏两国以横山为分界线,大体上,横山以北,尽为西夏所有,以南则属于宋界。

    自宋真宗将横山连同灵夏二州给了西夏以后,党项人其实才真正拥有了立国的根基。

    这么说吧,没有横山就没有西夏。

    横山对于西夏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几方面:

    一、横山地区不但山势纵横,而且水力丰富,无定、大理、吐延、白马等河流纵横交错,使得横山成为除灵州、凉州、肃州之外,西夏最肥庶之地,这里畜牧业和农业十分发达,是西夏进攻大宋最主要的供粮区。

    二、横山东部的茶山、蕸芦山是西夏盐铁的主要产地,它能为西夏源源不断的提供兵器。

    三、世居横山地区的横山羌,是西夏兵员的重要来源,其勇悍善战,冠绝西夏。

    四、横山地区,地势险峻,十分难攻。西夏在宋夏两国的边境修建了三百余处堡寨之后,横山就成为宋军北进灵州的第一道、同时也是最难以逾越的障碍。而西夏仰仗横山之险,直接阻隔了宋朝自天水到大同一带的交通线路,同时,西夏军自横山聚集之后,漫长的宋夏边境线随时随处都能成为其突破的目标,庆历大增兵之前,宋朝在西北四路的焦头烂额除了因机动性差以外,与西夏占据了横山这一有利的地势不无关系。

    简单一点说,横山对于西夏而言,其重要性就如同燕云十六州对于辽国一般,进可攻,退可守,同时还是重要的农业、经济基地。

    而失去了横山的大宋,在战略上极度被动,鄜、延、环、庆、泾、原、秦、陇等州县时刻处于西夏军的威胁之下,由于机动性差不利救援,宋朝只能分兵驻守,这大大增加了大宋的负担。

    如此,又给了西夏军逐个击破的机会,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这三场宋军的败仗,无一不是被李元昊利用机动性优势以多围寡而导致的。

    在进攻上,宋军的被动更为明显——失去横山这个天然的前线补给基地之后,宋军进攻西夏时只能靠民夫负粮穿越七百里瀚海进行补给,一旦后勤接济不上,便只能不战自退。

    两国多年交战之后,宋朝清楚的认识到了衡山地区的重要性,因此,自仁宗朝始,大宋便开始推行“构筑堡寨、步步为营”的战略战术蚕食衡山地区。

    今年年初,在刘法大败了之后,童贯以种师道、刘仲武为将,分率鄜延、环庆两路兵马出肖关,进击横山。

    一场旷世大战之后,西夏军大败,野战精锐被歼灭殆尽,横山的绝大部分地区也被宋军夺取。

    仁宗时的范仲淹、韩琦、李宪和章楶他们埋下的种子,终于在徽宗朝时由童贯摘下了果实。

    宋朝的横山攻略取得了完美的成功。

    这长达几十年的战略演变,每一次完善都是宋军在付出惨痛代价之后所进行的调整和修正,而最终也证明了不断完善之后的横山攻略,对于西夏而言就是一次又一次的毁灭性打击。

    现在,尽管西夏的核心地区灵夏等地未受损失,但是横山的丢失已经使西夏完全失去了地利优势和战略主动权,进可攻退可守的宋军,只需再加把劲,就可以兵入兴庆府,灭了西夏。

    所以,蔡仍说宋夏之间必有一场国战,虽然是违心之言,却得到了蔡京的认同。

    蔡仍突然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又道:“马政等人去金国买马,金使又来访宋,小侄如果没有猜错,官家应该是准备联金伐辽了,所以宋辽之间恐怕也会有一战。”

    蔡京眼皮一抬,问道:“这事你是怎么知道的?”

    蔡仍答道:“这并不难猜,官家有这个心思也不是一年两年了。”

    是的。

    其实,赵佶早就想要伐辽了。

    三年前,赵良嗣(即童贯从辽国认识的马植)给赵佶献了联金灭辽之计以后,赵佶就对收复燕云开始动了心。

    赵佶心想:“青唐地区陷入吐蕃已达三百多年,都能出兵收回,而燕云落入契丹还不到二百年,趁契丹内乱之机,出兵将其收回,应该也是能办到的。”

    于是,赵佶就将他的两个重臣蔡京和童贯找来商量此事。

    童贯当时的意思是,如果辽国确实如赵良嗣所说,已被女真搞得灭亡在即,那么大宋单独出师北伐,一举收复燕云,也未尝不可。

    而蔡京当时的态度则比较谨慎,他认为,目前辽国的情况还不是十分清楚明朗,仅凭赵良嗣的一面之词,就匆忙决定出兵,有草率之嫌,应令河北、河东边防帅臣进一步探听辽国的动静虚实,摸清情况后再做主张。

    后来,雄州知州和诜接到赵佶的密旨后揣测,朝廷可能要对燕云有所图谋。

    于是,和诜不惜重金,多方招纳辽国豪俊之士,大力搜集辽国各种情报。

    不久,有个辽国商人献给和诜一张燕山地图,燕京地区的山峦平原,森林河流,大道小路,城乡村镇等,俱在其中。

    和诜如获至宝,亲自赴京,将地图呈给赵佶。

    赵佶将这张燕山地图悬挂在崇政殿里,时常痴痴地端详。

    这样一来,收复燕云故地的愿望,便在赵佶心中日益强烈起来。

    又过一段时间,赵佶接到河东路代州守臣王机的奏章,说辽国应州知州王师中率领全家来到代州投诚。

    赵佶大喜,立刻令王机派人护送王师中一家速来京师赴阙。

    也是在延庆殿,赵佶接见了王师中。

    问及辽国当时的情况,王师中的说法与赵良嗣基本相同。

    赵佶让王师中谈谈对“联金灭辽、收复燕云”战略构想的看法。

    王师中认为这是一个好战略,他说:“现在辽国已日薄西山,而女真恰好相反,如日出东方。大宋若能抓住辽国内乱的这个时机,收复燕云易如探囊取物,而联金灭辽,必将加速这一进程,实乃上策。”

    后来,辽国易州涞水人董庞儿聚众起事,攻陷城邑,声势浩大。

    不久,董庞儿派人来宋,送来降表,表示愿意归顺大宋,在降表中,他自称“抚宋破虏大将军董才”,决心攻取燕云旧地,报效大宋,并请求大宋出兵支持。

    当时,蔡京和童贯都建议赵佶接纳董庞儿。

    蔡京认为,借助于辽人之手收复燕云,乃是上上之策,董庞儿起事,就是一个绝好机会,不可错失。

    童贯则主张,以支持董庞儿为由,直接出兵北上,收复燕云。

    赵佶于是同意招纳董庞儿,并且许诺:如果董庞儿能助大宋收复燕云,日后可以封其为燕王。

    蔡京遂令有关部门,秘密给董庞儿的军队制作战袍冠带,一旦接收了之后,就将他们纳入宋军的编制。

    那些日子,赵佶很兴奋,他命令童贯从中央禁军之中抽调一部分精锐组成前军,同时,令河北各路做好战时后勤保障准备,还计划以换防之名,将西军主力秘密开往河北边境集结。

    不久,北伐前军从东京悄悄出发——童贯计划率北伐中军于三月上旬出动。

    时任知枢密院的邓洵武,闻讯后,急忙入宫,请求面圣,还没等获准,他便风风火火地直接闯进了崇政殿,将一篇强烈反对伐燕的奏章《北伐问目》直接交给赵佶,并请求赵佶命蔡京前来当面讨论。

    邓洵武的这篇奏章篇幅很长,一共陈述了二十七条有关北伐利害的事项,而且每一条都详加注释。

    如“出师无名”这一条,他注释说:依靠宋辽盟誓,百年以来,两国之间从没发生过战事,现在忽然要出兵伐辽,毁掉盟誓,为什么呢?用什么理由来告知天下百姓?又用什么理由去告知辽国?出师无名。

    奏章结尾,邓洵武深情的写道:“官家,请您审视一下今日之朝廷,谋议之臣,有比得上赵普的吗?将帅之良,有比得上曹彬和潘美的吗?甲兵之精,能比得上开国之初吗?那时,以太宗之神武,赵普之谋略,曹彬、潘美之大将,百战百胜,征伐四方,而唯独对于燕云,几次进攻都以失败而告终。那时不行,今日就行吗?且不可轻言出兵。百年盟誓,一朝弃之,诚恐兵革一动,中国昆虫草木皆不得而休息矣!”

    看完了邓洵武的奏章,赵佶不禁动摇了:“出兵北伐,是不是有些操之过急?”

    赵佶又心想:“契丹不同于吐蕃,也不同于西夏。契丹是一个草原帝国,它当年横扫整个草原,所向披靡,一旦他们攻入中原,兴许就会踏碎山河啊!”

    赵佶把他的顾虑跟蔡京说了,并道:“违背祖宗盟誓,恐怕要招致不祥,还是停止北伐吧。”

    赵佶突然决定停止北伐,这让蔡京大吃一惊,他心想:“官家这简直是在拿打仗当儿戏,哪有兵都已经出了,马上就要打响国战了,再临阵反悔的?”

    那边都已经准备开战了的童贯,也没想到,赵佶会突然变卦,于是亲自快马加鞭回到东京汴梁城,劝说赵佶回心转意。

    可那时,赵佶已经倾向于再等等再看看了。

    于是,收复燕云一事,就被搁置了下来。

    说实话,那时北宋如果出兵,机会还是很大的。

    因为那时正好是,辽国境内盗匪蜂起之时,金军也打得辽军节节败退,更为关键的是,那时北宋的经济正处于巅峰时期、宋军也可以一战,经得起一场大战,哪怕是国战。

    只可惜,因为赵佶犹豫不决,北宋错过了一个收复燕云的好机会。

    现如今,随着辽国的局势进一步恶化,甚至已经露出了亡国之态,赵佶又动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念头,并且已经开始跟金国搭上线了。

    联金灭辽一事,是个秘密,但其实只要地位到了一定程度,就多少知道一点。

    换而言之,这其实已经是一个不是秘密的秘密了。

    所以,蔡京也没揪着蔡仍是怎么知道联金灭辽的一事不放,而是好似很随意的问蔡仍道:“这事你怎么看,你同不同意联金灭辽,收复燕云十六州?”

    ……

    http://www.yetianlian.net/yt29444/1266941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yetianlian.net。何以笙箫默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yetianlia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