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欲救大唐于水火】②
何以笙箫默小说小说推荐阅读:陆娇谢云瑾、凤白泠独孤鹜、魏晋干饭人、这个明星很想退休、最强战神、萧天策、舒听澜卓禹安、重生大时代之1993、婚后心动:凌总追妻有点甜苏熙凌久泽、他的小祖宗甜又野、楚尘、重生年代:炮灰长姐带妹逆袭、宠妻入骨:神秘老公有点坏
众人闻言,心神都是一震。
他们光顾着抱怨,却没想过要如何改变这一切,刘幽求这句话仿佛刚刚打开的闸门,让他们洪流一般的思绪,汹涌蓬勃而出,滔滔而来。随即精神不由一振,他们的注意力都转移到了李隆基身上。
李隆基没有丝毫意外之色,仿佛这句话是他授意刘幽求说的一般。他浅浅地勾唇笑着,将眼前众人一一看过。
见李隆基但笑不语,刘幽求接着道:“韦后做了这么多,只怕是早已有了谋朝篡位之心,再这样下去,大唐之存亡都未可知,你我本就如同蝼蚁,到时候又该如何?”顿了顿,一字一顿地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四周瞬息一静,李隆基收回目光,垂眸一笑,颇有几分无奈地摊了摊手:“依刘公所言,我能怎么做呢?”
刘幽求道:“昔日则天皇后宠幸二张,先帝为了中兴大唐,是如何做的?”
“……政变?”
“正是!”
政变一事,李隆基也不过今日才有所想法,可刘幽求显然是来此之前,心里就有了打算,甚至可能已制定了计划,只差寻得一个合适的人,来做他的伯乐和主君了。李隆基对刘幽求愈发欣赏,口中却叹道:“刘公可真是高看三郎了。三郎不过区区郡王,手上不过一批仪仗,根本算不得兵力,又无能臣相助,仅仅救父亲脱困一事,三郎便已是无计可施,又何谈政变?”
刘幽求率先朝李隆基拜道:“臣愿随大王左右,助大王拨乱反正,救国救己,为国为民!”
在座诸人谁都不是傻子,听到李隆基这样说,还能不明白他是什么意思?这半年多相交以来,李隆基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们大致都已有所了解,对他自然是心服口服。此刻相王府受困,大唐也隐约有风雨飘摇之势,他们都是小人物,坏的影响微乎极微——已经这样了,还能再坏到什么程度呢?
古往今来,往往乱世出英雄,时势造英雄,今日是小人物,明日就有可能封侯拜相,百年前大唐开国,不就有许多这样的人吗?
只要政变成功了,眼前这位临淄王便立下了大功。他推翻了韦后,总不是为了让新帝坐稳皇位吧?相王做了皇帝,他居功至伟,那便是太子了,是未来的皇帝,他们跟着他,何愁不能一跃成为大功臣,三品五品又都算得了什么?既能建功立业,封妻荫子,又可效忠大唐,以全忠义,有何不能为?
众人相视一眼,齐齐拜道:“臣愿随大王左右,效犬马之劳!”
书房里的气氛一时异常振奋人心,李隆基的心情顿时好了很多,却总觉得有哪里不够。他刚要起身扶起众人,便听一阵敲门声响起,同时萧江沅的声音淡淡地传来:“奴婢回来了。”
其实,她已经在门外听了很久了。
刘幽求之谋虽未透露只言片语,她却和李隆基一样,品出了不少的意味。此刻众人都已被动员起来,兴致勃勃,十分振奋,那样大的一个计划,这便要确定了?
是时候打断他们了。
萧江沅一入书房,便见众人纷纷坐好。她一时明白了什么,却一副视而不见的模样,行过礼后,淡然一笑:“相王一切还好,还请阿郎放心。”
方才的氛围骤然被打散,众人已有些回过神来,回想起自己方才说的做的,有的神色不改,有的则脸色稍变。李隆基眼见他们如此,立即明白了是哪里不够了——坚定与忠心。
“此事事关重大,牵系了你我的身家性命,当然不可贸然决定。”李隆基当即道,“兄弟们若是想回去仔细考虑一番,倒也不是不可。只是……此事毕竟非同小可,稍有牵连也是大罪,若有谁存着戴罪立功的心思,将三郎卖了,三郎也只能自认倒霉……”
“大王说的这是哪里话?”葛福顺不乐意了,“臣这便立誓,今日之事若是说出去哪怕一个字,就叫我不得好死!”
李隆基平日里便是侠肝义胆,交好的人自然品性也不算太差,他们又都在长安生活多年,此等机密要如何处置,自己怎能心里没数?当即齐声立誓赌咒,绝不泄露今日言谈之所有,与李隆基相约了两日后重聚,他们便各怀心思,洒然拜别。
在葛福顺等人结伴离开的时候,李隆基一直斜睨着刘幽求。刘幽求自然注意到了这道目光,心下感知到了什么,便动作慢了几分,在屋内只剩下李隆基主仆和自己之后,拱手问道:“大王留臣,可是有事?”
李隆基这才把目光投向书房门外:“方才,你可看出了什么?”
刘幽求道:“他们的应承暂时还多为冲动,若能当机立断立刻成事,便也罢了,只可惜此事太过重大,单是计划最快也要经历数日,尚不能保万无一失,若是败了,其罪又极大,不是今日,也会是明日,他们早晚会对此事产生怀疑和动摇,与其到时候人心不稳,误了大事,不如眼下就杜绝了这一隐晦,让他们坚定效忠。”
萧江沅暗暗点头——方才李隆基一直以退为进,便是为此。他要的是忠心又坚定的幕僚与手下,而非随时会给他造成麻烦的识时务者,正因事关重大,他才要宁缺毋滥。
这一点,她也是因为多年与李隆基相识,对他有所了解才得以明了,刘幽求此先与李隆基并无接触,此刻却能一点即透,当真非寻常之才。只是太过锋芒毕露,又恃才傲物,恐怕难得长久。
这却是不重要的,此人眼下能用便好,他来日如何,是要看他自己,与他人就无关了。
李隆基也满意地勾了勾唇角:“那我将人心一事交给刘公去办,不知刘公可否胜任?”
刘幽求又是一惊。眼前的郡王还这么年轻,就拥有了这般用人不疑的气度,这样的坦荡与豁达,哪里是寻常人能够做到的?他愈发觉得今日自己摸对了门道,人生大业,出将入相,终于到了眼前!
“臣必当不负大王所望!两日之后,今日在座之人,一个都不会少!”
李隆基对这个答复十分满意,便亲自送了刘幽求到五王宅门口,萧江沅也一直跟着。待刘幽求走后,她暗叹了一声:“如今文臣谋士也有了,可算全了。”
“你说什么?”李隆基没听清。
“奴婢说,阿郎心中伟业,或许将到实现的那一天了。”
李隆基只付之一笑,转身往宅中走去:“你去了相王府,就只知道了阿耶安好?”
“相王托奴婢转告阿郎,若有轻举妄动,便要不认阿郎这个儿子了。”
“……我便知道会是这样。”李隆基的声音沉了沉,“此次我却不想遵从了。”
“阿郎,这可是不孝。”
李隆基轻笑一声:“若是事成,他也真的要依他所言那般,不认我么?”
若是事成,李旦便要取代新帝,登临帝位,李隆基再如何居功至伟,也越不过亲生父亲去,到时候,李旦还能这样言出必行,不认李隆基这个儿子,也不做这个皇帝么?
就算他真的能做到,朝臣们也是不允许的吧。
顿了顿,李隆基低声道:“到时候,他认也得认,不认也得认。”
两日之后,果真一个都没少,还多了一个普润。这一天的葛福顺等人已非之前模样,个个满怀信心,毫无犹豫,誓要将韦氏推翻!
王毛仲和李宜德向来是李隆基的贴身仆人,因萧江沅来了,才退居二线。但许多大事,李隆基并没有因此便隐瞒了他们,还给他们参与的机会,特别是此次这种足以让他们摆脱贱籍,反仆为主的机遇,李隆基从无吝啬。
李宜德向来老实,李隆基说什么便是什么,他跟着做便是了。但王毛仲就不同了。他自小跟在李隆基身边,便是因为机灵二字,这两个字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就不用说了,坏处则是,许多事,他要比一般的人看到的更多。
他对李隆基这次要做的事,并不认同。且不说韦后不一定会谋朝篡位,就算她真的那样做了,难道仅凭他家阿郎和这几个连五品都没混上的人,便能拦阻,甚至转圜得了?
韦后有的是太后的名分,对付她那就是谋逆,是造反,老百姓可不管你是否为国为民,他们只要看到你在新帝存在的时候,便对太后竖起征讨的大旗,便会将你视为叛逆,人人得而诛之。师出无名,又不得民心,这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还有什么计划的必要?
韦后还有五万府兵,五万啊,别说镇守长安围困相王府了,就是韦后立即废掉新帝,自己登基,也控制得住整个长安!而他家阿郎呢,葛福顺和陈玄礼虽身在号称“天子亲兵”的万骑,却也不过两个果毅,能领来多少愿意效忠的兵?
这些道理,连他都看得明白,那萧内侍却为何没有丝毫阻拦,反倒有顺水推舟之势?这样也配做阿郎的贴身小厮?
盛唐绝唱
http://www.yetianlian.net/yt21341/1017813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yetianlian.net。何以笙箫默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yetianlian.net
他们光顾着抱怨,却没想过要如何改变这一切,刘幽求这句话仿佛刚刚打开的闸门,让他们洪流一般的思绪,汹涌蓬勃而出,滔滔而来。随即精神不由一振,他们的注意力都转移到了李隆基身上。
李隆基没有丝毫意外之色,仿佛这句话是他授意刘幽求说的一般。他浅浅地勾唇笑着,将眼前众人一一看过。
见李隆基但笑不语,刘幽求接着道:“韦后做了这么多,只怕是早已有了谋朝篡位之心,再这样下去,大唐之存亡都未可知,你我本就如同蝼蚁,到时候又该如何?”顿了顿,一字一顿地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四周瞬息一静,李隆基收回目光,垂眸一笑,颇有几分无奈地摊了摊手:“依刘公所言,我能怎么做呢?”
刘幽求道:“昔日则天皇后宠幸二张,先帝为了中兴大唐,是如何做的?”
“……政变?”
“正是!”
政变一事,李隆基也不过今日才有所想法,可刘幽求显然是来此之前,心里就有了打算,甚至可能已制定了计划,只差寻得一个合适的人,来做他的伯乐和主君了。李隆基对刘幽求愈发欣赏,口中却叹道:“刘公可真是高看三郎了。三郎不过区区郡王,手上不过一批仪仗,根本算不得兵力,又无能臣相助,仅仅救父亲脱困一事,三郎便已是无计可施,又何谈政变?”
刘幽求率先朝李隆基拜道:“臣愿随大王左右,助大王拨乱反正,救国救己,为国为民!”
在座诸人谁都不是傻子,听到李隆基这样说,还能不明白他是什么意思?这半年多相交以来,李隆基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们大致都已有所了解,对他自然是心服口服。此刻相王府受困,大唐也隐约有风雨飘摇之势,他们都是小人物,坏的影响微乎极微——已经这样了,还能再坏到什么程度呢?
古往今来,往往乱世出英雄,时势造英雄,今日是小人物,明日就有可能封侯拜相,百年前大唐开国,不就有许多这样的人吗?
只要政变成功了,眼前这位临淄王便立下了大功。他推翻了韦后,总不是为了让新帝坐稳皇位吧?相王做了皇帝,他居功至伟,那便是太子了,是未来的皇帝,他们跟着他,何愁不能一跃成为大功臣,三品五品又都算得了什么?既能建功立业,封妻荫子,又可效忠大唐,以全忠义,有何不能为?
众人相视一眼,齐齐拜道:“臣愿随大王左右,效犬马之劳!”
书房里的气氛一时异常振奋人心,李隆基的心情顿时好了很多,却总觉得有哪里不够。他刚要起身扶起众人,便听一阵敲门声响起,同时萧江沅的声音淡淡地传来:“奴婢回来了。”
其实,她已经在门外听了很久了。
刘幽求之谋虽未透露只言片语,她却和李隆基一样,品出了不少的意味。此刻众人都已被动员起来,兴致勃勃,十分振奋,那样大的一个计划,这便要确定了?
是时候打断他们了。
萧江沅一入书房,便见众人纷纷坐好。她一时明白了什么,却一副视而不见的模样,行过礼后,淡然一笑:“相王一切还好,还请阿郎放心。”
方才的氛围骤然被打散,众人已有些回过神来,回想起自己方才说的做的,有的神色不改,有的则脸色稍变。李隆基眼见他们如此,立即明白了是哪里不够了——坚定与忠心。
“此事事关重大,牵系了你我的身家性命,当然不可贸然决定。”李隆基当即道,“兄弟们若是想回去仔细考虑一番,倒也不是不可。只是……此事毕竟非同小可,稍有牵连也是大罪,若有谁存着戴罪立功的心思,将三郎卖了,三郎也只能自认倒霉……”
“大王说的这是哪里话?”葛福顺不乐意了,“臣这便立誓,今日之事若是说出去哪怕一个字,就叫我不得好死!”
李隆基平日里便是侠肝义胆,交好的人自然品性也不算太差,他们又都在长安生活多年,此等机密要如何处置,自己怎能心里没数?当即齐声立誓赌咒,绝不泄露今日言谈之所有,与李隆基相约了两日后重聚,他们便各怀心思,洒然拜别。
在葛福顺等人结伴离开的时候,李隆基一直斜睨着刘幽求。刘幽求自然注意到了这道目光,心下感知到了什么,便动作慢了几分,在屋内只剩下李隆基主仆和自己之后,拱手问道:“大王留臣,可是有事?”
李隆基这才把目光投向书房门外:“方才,你可看出了什么?”
刘幽求道:“他们的应承暂时还多为冲动,若能当机立断立刻成事,便也罢了,只可惜此事太过重大,单是计划最快也要经历数日,尚不能保万无一失,若是败了,其罪又极大,不是今日,也会是明日,他们早晚会对此事产生怀疑和动摇,与其到时候人心不稳,误了大事,不如眼下就杜绝了这一隐晦,让他们坚定效忠。”
萧江沅暗暗点头——方才李隆基一直以退为进,便是为此。他要的是忠心又坚定的幕僚与手下,而非随时会给他造成麻烦的识时务者,正因事关重大,他才要宁缺毋滥。
这一点,她也是因为多年与李隆基相识,对他有所了解才得以明了,刘幽求此先与李隆基并无接触,此刻却能一点即透,当真非寻常之才。只是太过锋芒毕露,又恃才傲物,恐怕难得长久。
这却是不重要的,此人眼下能用便好,他来日如何,是要看他自己,与他人就无关了。
李隆基也满意地勾了勾唇角:“那我将人心一事交给刘公去办,不知刘公可否胜任?”
刘幽求又是一惊。眼前的郡王还这么年轻,就拥有了这般用人不疑的气度,这样的坦荡与豁达,哪里是寻常人能够做到的?他愈发觉得今日自己摸对了门道,人生大业,出将入相,终于到了眼前!
“臣必当不负大王所望!两日之后,今日在座之人,一个都不会少!”
李隆基对这个答复十分满意,便亲自送了刘幽求到五王宅门口,萧江沅也一直跟着。待刘幽求走后,她暗叹了一声:“如今文臣谋士也有了,可算全了。”
“你说什么?”李隆基没听清。
“奴婢说,阿郎心中伟业,或许将到实现的那一天了。”
李隆基只付之一笑,转身往宅中走去:“你去了相王府,就只知道了阿耶安好?”
“相王托奴婢转告阿郎,若有轻举妄动,便要不认阿郎这个儿子了。”
“……我便知道会是这样。”李隆基的声音沉了沉,“此次我却不想遵从了。”
“阿郎,这可是不孝。”
李隆基轻笑一声:“若是事成,他也真的要依他所言那般,不认我么?”
若是事成,李旦便要取代新帝,登临帝位,李隆基再如何居功至伟,也越不过亲生父亲去,到时候,李旦还能这样言出必行,不认李隆基这个儿子,也不做这个皇帝么?
就算他真的能做到,朝臣们也是不允许的吧。
顿了顿,李隆基低声道:“到时候,他认也得认,不认也得认。”
两日之后,果真一个都没少,还多了一个普润。这一天的葛福顺等人已非之前模样,个个满怀信心,毫无犹豫,誓要将韦氏推翻!
王毛仲和李宜德向来是李隆基的贴身仆人,因萧江沅来了,才退居二线。但许多大事,李隆基并没有因此便隐瞒了他们,还给他们参与的机会,特别是此次这种足以让他们摆脱贱籍,反仆为主的机遇,李隆基从无吝啬。
李宜德向来老实,李隆基说什么便是什么,他跟着做便是了。但王毛仲就不同了。他自小跟在李隆基身边,便是因为机灵二字,这两个字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就不用说了,坏处则是,许多事,他要比一般的人看到的更多。
他对李隆基这次要做的事,并不认同。且不说韦后不一定会谋朝篡位,就算她真的那样做了,难道仅凭他家阿郎和这几个连五品都没混上的人,便能拦阻,甚至转圜得了?
韦后有的是太后的名分,对付她那就是谋逆,是造反,老百姓可不管你是否为国为民,他们只要看到你在新帝存在的时候,便对太后竖起征讨的大旗,便会将你视为叛逆,人人得而诛之。师出无名,又不得民心,这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还有什么计划的必要?
韦后还有五万府兵,五万啊,别说镇守长安围困相王府了,就是韦后立即废掉新帝,自己登基,也控制得住整个长安!而他家阿郎呢,葛福顺和陈玄礼虽身在号称“天子亲兵”的万骑,却也不过两个果毅,能领来多少愿意效忠的兵?
这些道理,连他都看得明白,那萧内侍却为何没有丝毫阻拦,反倒有顺水推舟之势?这样也配做阿郎的贴身小厮?
盛唐绝唱
http://www.yetianlian.net/yt21341/1017813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yetianlian.net。何以笙箫默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yetianlia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