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笙箫默小说 > 嘉靖承明 > 第三百六十三章 改革吏部,停捐纳!

第三百六十三章 改革吏部,停捐纳!

    因廷议诸大臣,大多支持兵部尚书李承勋的提议,最终,这两百万石粮食的赔罪粮,也就被决定抵为兵部发去九边的军饷。

    朱厚熜对此结果自然是满意的。

    更让他满意的是,这说明廷议诸大臣已大多数开始公心为国。

    只是有边臣关系背景的廷议大臣,对此颇为不满地看了李承勋一眼。

    但也仅仅只是不满,没谁敢再直接站出来,对抗皇权和对抗整个廷议中支持此决议的大多数官僚们。

    至于日出町如何统治。

    在各部衙在围绕派驻官员数额与兵马数额争论,廷议最终则根据各部衙妥协后的结果决定,设一名宣抚使,以右佥都御史的官,任此职;再设一名宣抚副使,以中军都督府都督佥事的官,任此职,下领五千陆战马步兵,三千水战备倭兵。

    对于只想尽可能节省开支的官僚们而言,他们能不再违抗圣意,而愿意派官兵外驻,已是难得,自然在确定派驻人员额度上,为节省军费支出,是争取能少就少,也就在朱厚熜鼓励说真话的前提下而争论许久后,才最终只决定派八千人规模的军队。

    这对他们而言,八千规模的花费,至少还能接受,而如果再加五千一万,似乎就要认为天子不顾民情国情了。

    朱厚熜对此也能接受,在他看来,反正现在倭国那边能组织起来的兵力规模也有限,再加上还各自为战,大明这边又有装备优势,八千规模的常驻军事力量不说彻底控制倭国,但自保和威慑倭国各地大名是没问题的。

    至于派驻的官员,廷议诸臣也围绕着派人去这么远的海外地方任职,是该算作贬黜去极边之地还是算作重用展开了争论。

    最终,朱厚熜自己定了任命方式,说既然是以朝廷京官身份去,那就不能算贬黜去极边之地,而属于重用,只是去海外任职,的确会因为艰难险阻太多而让人畏惧且觉得与流放区别不大,乃至比流放还严重,毕竟流放至少还是在中土,活着回乡和落叶归根的希望更大,所以就由吏部预推改为官员上本自荐,再由吏部预推,天子再决定是廷推后任命还是直接任命。

    而至此,关于东洋的事务,就只剩下,大友氏请求大明阻止大内氏入侵的事。

    朱厚熜则是直接让内阁票拟准予,且让霍韬明告大内氏,如果不愿意停战,大明就会直接派兵讨伐大内氏,且这笔支出最后还得由大内氏承担。

    “朕为天下之主,自当使天下海晏河清、升平无事!”

    “所以,不但要准予霍韬阻止大内氏兴兵,还准他便宜处事,调停倭寇其他无故征伐之事,若能及时阻止的就及时阻止,不能阻止的就上奏朝廷。”

    朱厚熜也就在御书房说起此事,又加了几句。

    杨一清等拱手称是。

    而朱厚熜在让内阁票拟准予巡视大臣调停东洋事务之后,就为有意整顿吏部的事,问起了财政上的情况:“皇商进货缴纳的税款起运没有,缴纳了多少税款?”

    “回陛下,据南京户部奏,已起运五百余万税银。”

    杨一清这时回道。

    原来,自朱厚熜设皇商制度后,就让户部部议设定皇商关税制度,而补朝廷为保障皇商商路而增加的开支。

    而且关税的征收是在皇商进货时就征收,所以,在皇商出海时,就完成了关税缴纳,相当于朝廷在皇商把货卖出去之前就拿到了一年海贸之利的分成。

    这笔税款也就提前按照起运比例,押解进京。

    朱厚熜听后就想到眼下外朝欠债已达三百多万元,便问道:“加上倭人赔偿的两百万石粮食,还清债务后,大约还剩多少?”

    “还剩两百来万元银元。”

    杨一清回道。

    朱厚熜听后颔首:“如此看来,不但可以扭转寅吃卯粮的困境,还能有剩了。”

    “此皆陛下善治之功。”

    杨一清这时回道。

    朱厚熜听后颔首,又说道:“但不能就此就安于现状,关税还得再增加为好,才只能起运五百万,说明走私还是没有彻底禁绝,要继续加强海上监管力量!不过,眼下倒不急于这事,而是应该着实对吏部进行整顿改制,不然吏治就会难以持久保持清明!总不能一直寄希望吏部尚书足够有威望魄力?且若吏治不能一直清明,海上监管力量再强大也形同虚设。”

    “所以,朕意得用这笔钱先整顿吏部,首先要做的就是停捐纳和改吏为官。”

    “吏部作为六部之首,不能继续为吏员把持了。”

    “另外,如果需要增设官职,也当增设,由原吏和观政进士补充,如果不足,则以考选的方式从实政学堂毕业者中选。”

    朱厚熜说出了自己要改革吏部的想法。

    于是,杨一清等阁臣便奉旨给吏部颁布了改革的谕旨。

    吏部尚书赵璜在收到谕旨后,没有反对,而是颇为感慨地说道:“只有陛下这样的中兴之朝,才能推行这样的改制啊!”

    无错版本在69书吧读!6=9+书_吧首发本。

    “可这样的改制,也让吏部短了捐纳银收入不说,还会让大户们失去了靠捐纳送子弟为官而操纵地方吏治的机会。”

    “即便我们敢推行,底下官吏和大户们也会不满,而百般阻拦的。”

    文选司郎中王学夔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赵璜道:“阁老他们会在御前提这些问题的,我们只管通知下去,准备部议就是。”

    王学夔颔首:“也罢!不出意外的是,他们肯定会把需要的官职多报上来,原本只需一个人干的活,非得报成要三个官员才能干。”

    赵璜道:“本朝正开启中兴盛世,岁入大增,增加官额,而使野无遗贤,乃是好事!”

    而杨一清等的确在御前也说起了吏部这样改,是在削天下大户的权势、削减吏部官吏收入的事,也提出了这样会让吏部虚报许多增设的官员额度来。

    “陛下,捐纳制度始于景泰朝,乃是天下大户夺天下吏治的方式。”

    “现在骤然断掉,他们恐会在地方唆使盗贼闹事,破坏地方的安宁,而逼着朝廷增加官员,增加开支,最终迫使朝廷冗员的问题出现且加重!”

    “同时,吏部也会因为断了捐纳收入,而促进此事,虚报出更多需要添设的官职来。”

    杨一清就在御前提出了这些隐忧。

    朱厚熜听后点了点头,说道:

    “朕不怕冗员,就怕无人想做官,只想花钱让自家子弟,乃至奴才通过捐款去做官,操控官场,而自己在家里做夜天子,不把官府乃至不把朝廷放在眼里,至于冗员造成的财政问题不用担心,朕会想办法!朕既然敢增官,自然敢为朝廷殚精竭虑以增财源!”

    http://www.yetianlian.net/yt120400/4548215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yetianlian.net。何以笙箫默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yetianlia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