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章 进展不断
何以笙箫默小说小说推荐阅读:寒门崛起、锦衣、大唐开局震惊李世民、大魏芳华、贞观憨婿韦浩、大秦:不装了,你爹我是秦始皇、寒门仕子、终宋、贞观极品小女婿、逍遥小书生、混在皇宫假太监、我的姐夫是太子、非正常三国
回到大营,裴文安低声对萧夏道:“殿下,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与其问朝廷要鱼,不如问朝廷要渔!”
“什么意思?”
“卑职的意思是,最好把从前的南朝工匠都要回来,我们现在只有百名优质铁匠,如果铁匠增加到一千人,两万支槊刃四个月就能打造出来。”
萧夏点点头,“鱼和熊掌我都想要,先试试看吧!看看天子能不能答应!”
萧夏心中也没底,他最近提的要求太多,父皇不一定肯给了。
不过他有一招杀手锏,那就是辽东,一切往征讨辽东上套,说不定还有一线希望。
回到自己官房,萧夏当即给天子写了一份奏卷,交给房玄龄,由房玄龄用专门的奏卷套封好,派人送往洛阳新设立的进奏院。
进奏院的官员会通过奏卷套的颜色和式样,来决定交给朝廷还是直接上陈天子。
萧夏又问房玄龄道:“最近我有没有什么大事安排?
房玄龄看了看记录道:“六十四名江南官员会陆续来江都报到,明天第一批就到了,需要殿下接见,然后是募兵已经开始了,殿下要求我提醒,再就是第二批煤炭这两天该到了,江陵过来船队也是这几天到,对了,殿下说过这两天要视察盐行。”
一大堆事情在等着自己,萧夏只得无奈叹口气道:“那就放在二月吧!你记一下,二月初我要去巡视梅根监和冶塘监,同时巡视吴郡和毗陵郡的盐铺!”
下午时分,数百艘满载煤炭的货船抵达了江都煤码头,随着码头不断增加,江都有了专门的盐码头和煤码头。
萧夏带着一群官员来到了煤码头,大管事郑荣迎上来躬身行礼,“参见殿下!”
“煤矿小河的疏浚结束了吗?”
“去年已经完成一半,今年开春再做三个月就能结束了,卑职在彭城县成立了商行,招募了七名管事,各施其职,码头,仓库都在开建,各项进度很快。”
“煤炭开采情况如何?”萧夏笑问道。
“回禀殿下,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煤炭开采太多运不出来,彭城郡那边货船不太愿意运煤,都嫌脏,好容易才找到一队货船,还开了双倍的运货钱才勉强答应。”
萧夏眉头一皱,回头问刘文静道:“有没有多余的船只,组建我们自己专门的运煤船队?”
刘文静摇摇头:“卑职也不清楚,现在船只管理比较混乱,据说各县也有很多闲置的船只,之前还有几百艘船,后来被盐行借去了。”
萧夏不满道:“盐行那边不是有一千多艘船了吗?他们还要什么船?”
“关键是到底归谁管,说是归财产署管,可他们说只管固定财产,房屋、土地、田产,而船只马车他们管不住着。
而说归军方驾署管,他们只管马匹、大车和军船,说民船和他们无关,最后盐行打个借条往我桌上一扔,他们就把船开走了。“
说到这,刘文静很无奈道:“殿下,该要的管理机构还是要,不能为了节俭而不作为,以后船只只会越来越多,河道堵塞,码头混乱。
还有,我们的官船到到底有多少?账簿记录上说官府的万石商船有几十艘,但我们连一艘都没有见到,到底这些万石船在谁的手中?据说还有很多官府船只在江陵、襄阳那边,他们借去就没有还回来。”
萧夏摆摆手手,打断了刘文静的抱怨,“我知道了,立刻成立交通运输署,当务之急,要先凑出一支运煤船队!”
刘文静答应道:“卑职先把盐行的几百艘船要回来,他们不够可以租民船,不能把官船全部拿走。”
刘文静吩咐一名官员几句,官员匆匆去了。
萧夏随即来到码头,码头正忙碌卸煤,运煤的船老大愁眉苦脸,虽然赚了双倍的船钱,但船里里外外都弄脏了,他怎么给别人运货?
萧夏见满地都是煤粉,再细看卸下的煤,基本上都是煤渣和煤粉,大块煤不多。
他奇怪地回头问郑荣道:“我记得上次煤都是以大块为主,为何这次都是碎煤和粉煤?”
郑荣连忙道:“回禀殿下,这船煤其实是最后的船只,装船时基本上是块煤先装,剩下的粉煤和碎煤最后装船。”
“原来如此,我还以为煤质都变细碎了。”
刘文静在旁边笑道:“殿下,这种粉煤不好再用了吧!”
萧夏微微笑道:“怎么会不好用呢,你忘记我们在河西怎么制作三珍饼吗?”
“殿下是说用水把他们搅成饼再晒干?”
萧夏摇摇头,“光用水不行,还得加一点黄泥,增加黏性,煤和泥大概二八分吧!捏成一个个鸡蛋大的煤球,卖给百姓烧火,以后大家就不用买柴了!”
刘文静眼睛一亮,“这是个好办法,江南柴禾贵啊!一捆柴要好几十文钱,以后大家烧煤,山也不会砍成秃子了。”
“这件事需要慢慢来,目前煤产量不多,主要用在熬盐、熬硝和冶炼上,就算做出煤饼也要先考虑军用,等煤炭足够多了再考虑民用吧!”
萧夏考虑的当然是蜂窝煤,它的出现将极大改变人们的生活,使用火更加安全、高效和经济,使人们从木柴时代进入到煤炭时代。
但蜂窝煤实际上在西汉时就发明了,但不知为什么没有推广起来,或许和煤炭的产量低有关系。
………
接下来的几天,萧夏都很忙碌,接见官员,江陵的船队也到了,铺天盖地停泊在长安对岸的京口沿岸,军部的驾署官员逐一进行登记造册,由三座官方的造船工场开始了军船全面翻新维护。
这天上午,萧夏来到了火药署,这是他临时安排的,军器署署令王朴送来一份通知,今天上午将进行火药试验。
火药匠头邵发带了七个徒弟,自从去年底硝石运来后,他们师徒八人便开始没日没夜的研究,熬硝、配药,反复试验,总结经验。
也渐渐被他们摸出一点点规律。
火药署位于江都城西面,距离江都城三十里,紧靠一座大山,占地百亩,由官署、研制所、仓库和试验场洞组成。
萧夏来到研制所,大匠邵发迎上来,“参见殿下!”
萧夏微微笑道:“听说你们琢磨出一点名堂,是什么名堂?”
“启禀殿下,我们发现了硫磺和炭的关系。”
“怎么说?”
“把火硝固定为七分,如果硫磺多放,就是爆炸药,如果硫磺少放,炭粉多放,它就不会爆炸了,而会把竹筒冲上天去,我们叫火箭药。”
“不错!不错!”
萧夏赞许道:“居然造出发射药了,有没有什么研制好的火器?”
“卑职给殿下看个好玩的东西!”
邵发拿了一个两截的竹筒,走到外面空地上,把竹筒放在地上,点燃了火绳,片刻,‘嘭!’竹筒腾空而起,足有数丈高,紧接着‘啪!’一声巨响,竹筒在天空爆炸了。
萧夏哈哈大笑,这是二踢脚啊!居然被他们发明出来了。
(本章完)
http://www.yetianlian.net/yt119869/4638121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yetianlian.net。何以笙箫默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yetianlian.net
“什么意思?”
“卑职的意思是,最好把从前的南朝工匠都要回来,我们现在只有百名优质铁匠,如果铁匠增加到一千人,两万支槊刃四个月就能打造出来。”
萧夏点点头,“鱼和熊掌我都想要,先试试看吧!看看天子能不能答应!”
萧夏心中也没底,他最近提的要求太多,父皇不一定肯给了。
不过他有一招杀手锏,那就是辽东,一切往征讨辽东上套,说不定还有一线希望。
回到自己官房,萧夏当即给天子写了一份奏卷,交给房玄龄,由房玄龄用专门的奏卷套封好,派人送往洛阳新设立的进奏院。
进奏院的官员会通过奏卷套的颜色和式样,来决定交给朝廷还是直接上陈天子。
萧夏又问房玄龄道:“最近我有没有什么大事安排?
房玄龄看了看记录道:“六十四名江南官员会陆续来江都报到,明天第一批就到了,需要殿下接见,然后是募兵已经开始了,殿下要求我提醒,再就是第二批煤炭这两天该到了,江陵过来船队也是这几天到,对了,殿下说过这两天要视察盐行。”
一大堆事情在等着自己,萧夏只得无奈叹口气道:“那就放在二月吧!你记一下,二月初我要去巡视梅根监和冶塘监,同时巡视吴郡和毗陵郡的盐铺!”
下午时分,数百艘满载煤炭的货船抵达了江都煤码头,随着码头不断增加,江都有了专门的盐码头和煤码头。
萧夏带着一群官员来到了煤码头,大管事郑荣迎上来躬身行礼,“参见殿下!”
“煤矿小河的疏浚结束了吗?”
“去年已经完成一半,今年开春再做三个月就能结束了,卑职在彭城县成立了商行,招募了七名管事,各施其职,码头,仓库都在开建,各项进度很快。”
“煤炭开采情况如何?”萧夏笑问道。
“回禀殿下,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煤炭开采太多运不出来,彭城郡那边货船不太愿意运煤,都嫌脏,好容易才找到一队货船,还开了双倍的运货钱才勉强答应。”
萧夏眉头一皱,回头问刘文静道:“有没有多余的船只,组建我们自己专门的运煤船队?”
刘文静摇摇头:“卑职也不清楚,现在船只管理比较混乱,据说各县也有很多闲置的船只,之前还有几百艘船,后来被盐行借去了。”
萧夏不满道:“盐行那边不是有一千多艘船了吗?他们还要什么船?”
“关键是到底归谁管,说是归财产署管,可他们说只管固定财产,房屋、土地、田产,而船只马车他们管不住着。
而说归军方驾署管,他们只管马匹、大车和军船,说民船和他们无关,最后盐行打个借条往我桌上一扔,他们就把船开走了。“
说到这,刘文静很无奈道:“殿下,该要的管理机构还是要,不能为了节俭而不作为,以后船只只会越来越多,河道堵塞,码头混乱。
还有,我们的官船到到底有多少?账簿记录上说官府的万石商船有几十艘,但我们连一艘都没有见到,到底这些万石船在谁的手中?据说还有很多官府船只在江陵、襄阳那边,他们借去就没有还回来。”
萧夏摆摆手手,打断了刘文静的抱怨,“我知道了,立刻成立交通运输署,当务之急,要先凑出一支运煤船队!”
刘文静答应道:“卑职先把盐行的几百艘船要回来,他们不够可以租民船,不能把官船全部拿走。”
刘文静吩咐一名官员几句,官员匆匆去了。
萧夏随即来到码头,码头正忙碌卸煤,运煤的船老大愁眉苦脸,虽然赚了双倍的船钱,但船里里外外都弄脏了,他怎么给别人运货?
萧夏见满地都是煤粉,再细看卸下的煤,基本上都是煤渣和煤粉,大块煤不多。
他奇怪地回头问郑荣道:“我记得上次煤都是以大块为主,为何这次都是碎煤和粉煤?”
郑荣连忙道:“回禀殿下,这船煤其实是最后的船只,装船时基本上是块煤先装,剩下的粉煤和碎煤最后装船。”
“原来如此,我还以为煤质都变细碎了。”
刘文静在旁边笑道:“殿下,这种粉煤不好再用了吧!”
萧夏微微笑道:“怎么会不好用呢,你忘记我们在河西怎么制作三珍饼吗?”
“殿下是说用水把他们搅成饼再晒干?”
萧夏摇摇头,“光用水不行,还得加一点黄泥,增加黏性,煤和泥大概二八分吧!捏成一个个鸡蛋大的煤球,卖给百姓烧火,以后大家就不用买柴了!”
刘文静眼睛一亮,“这是个好办法,江南柴禾贵啊!一捆柴要好几十文钱,以后大家烧煤,山也不会砍成秃子了。”
“这件事需要慢慢来,目前煤产量不多,主要用在熬盐、熬硝和冶炼上,就算做出煤饼也要先考虑军用,等煤炭足够多了再考虑民用吧!”
萧夏考虑的当然是蜂窝煤,它的出现将极大改变人们的生活,使用火更加安全、高效和经济,使人们从木柴时代进入到煤炭时代。
但蜂窝煤实际上在西汉时就发明了,但不知为什么没有推广起来,或许和煤炭的产量低有关系。
………
接下来的几天,萧夏都很忙碌,接见官员,江陵的船队也到了,铺天盖地停泊在长安对岸的京口沿岸,军部的驾署官员逐一进行登记造册,由三座官方的造船工场开始了军船全面翻新维护。
这天上午,萧夏来到了火药署,这是他临时安排的,军器署署令王朴送来一份通知,今天上午将进行火药试验。
火药匠头邵发带了七个徒弟,自从去年底硝石运来后,他们师徒八人便开始没日没夜的研究,熬硝、配药,反复试验,总结经验。
也渐渐被他们摸出一点点规律。
火药署位于江都城西面,距离江都城三十里,紧靠一座大山,占地百亩,由官署、研制所、仓库和试验场洞组成。
萧夏来到研制所,大匠邵发迎上来,“参见殿下!”
萧夏微微笑道:“听说你们琢磨出一点名堂,是什么名堂?”
“启禀殿下,我们发现了硫磺和炭的关系。”
“怎么说?”
“把火硝固定为七分,如果硫磺多放,就是爆炸药,如果硫磺少放,炭粉多放,它就不会爆炸了,而会把竹筒冲上天去,我们叫火箭药。”
“不错!不错!”
萧夏赞许道:“居然造出发射药了,有没有什么研制好的火器?”
“卑职给殿下看个好玩的东西!”
邵发拿了一个两截的竹筒,走到外面空地上,把竹筒放在地上,点燃了火绳,片刻,‘嘭!’竹筒腾空而起,足有数丈高,紧接着‘啪!’一声巨响,竹筒在天空爆炸了。
萧夏哈哈大笑,这是二踢脚啊!居然被他们发明出来了。
(本章完)
http://www.yetianlian.net/yt119869/4638121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yetianlian.net。何以笙箫默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yetianlia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