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仲氏兴,疑兵策
何以笙箫默小说小说推荐阅读:寒门崛起、锦衣、大唐开局震惊李世民、大魏芳华、贞观憨婿韦浩、大秦:不装了,你爹我是秦始皇、寒门仕子、终宋、贞观极品小女婿、逍遥小书生、混在皇宫假太监、我的姐夫是太子、非正常三国
建兴元年,公元196年,秋。
“孙坚用兵可比吴汉,先斩赵韪,兵破江州,复三巴郡县。率兵西进,得沈弥、娄发、甘宁三将归顺,于广汉大破庞羲。今兵马逼近涪县,蜀人莫能挡,不日或能下蜀尔。”
袁术于堂中踱步,欣喜而笑,说道。
阎象捋须而露忧色,说道:“孙坚势如破竹,兵锋将指蜀郡,是为可喜之事。然明公莫忘自率兵入蜀以来,孙坚便重用孙氏族人。而今孙坚遣长子孙策为将,分兵别讨犍为,降服蜀将严颜,名声渐是显赫。”
“父子二人皆有军功,及若下蜀,恐巴蜀之人仅知孙氏,而不识明公尔!”
袁术踱步而思,心中则是被阎象说动。孙坚率兵入蜀兵马两万,其中万人归孙氏所统,另外半数为荆州水师。眼下随着孙坚在巴蜀招兵买马,以及降服大量蜀兵,孙坚在军中的影响恐已是超越袁氏。
停下脚步,袁术问道:“孙坚领兵西征,今或冒然更替大将,恐于兵事不利。我今欲限制孙坚,不知卿有何见解?”
阎象考虑少许,说道:“孙坚令孙静为巴东太守,侄子为巴郡太守,又表子孙策为犍为太守。故明公如欲束缚孙坚,当先行遣官吏为广汉、蜀、巴西三郡太守,断不能让孙氏子弟皆为益州郡守。”
“有理!”
袁术点了点头,说道:“今选三人出任郡太守,并遣督军监视孙坚,以为制衡之用。及待巴蜀归附,便能表孙坚为兖州牧,让他率兵北伐!”
阎象提醒说道:“经豫州之事,孙坚心中恐有不满。今复行豫州之事,恐会令孙坚生怨。故明公欲大用孙坚,还需以官爵重赏之。”
袁术笑了笑,说道:“汉室衰微,袁氏将兴。孙坚献祥瑞于宛城,而孤岂会薄待孙坚,当拜孙坚为大将,并与之成姻亲之交。”
之前袁术颇忌惮孙坚,而今随着孙坚献玉玺,并支持他称帝,袁术对孙坚渐渐改观。考虑孙坚兵略出众,自己需用孙坚打天下,袁术打算给予孙氏上政治优待,如与孙策联姻,或是说拜孙坚为大将军。
阎象心有忧虑,劝道:“明公,昔周自后稷至文王,积德累功数甲子,三分天下有其二,犹服事殷。明公族望昌盛,却深受汉恩,今汉室虽微,未若殷纣之暴。公据天下之其一,未若有周氏之盛。故明公欲代汉室,望能慎行。”
阎象虽说为袁术心腹,但他对袁术称帝一直抱有怀疑,不是说他得不到政治利益,而是汉室四百年的影响深远。尤其汉室四百年的日子里,眼前虽说衰败了,但其巅峰时期,足以让不少人自豪。
为何说因汉朝的巅峰时期会让人自豪,或是说让后世人难忘汉朝,本质在于汉朝所带来的辉煌太过耀眼。
王朝的强盛或许不能让贫民富裕,但却能让众人塑造出荣誉感,继而影响个人的政治偏好。如刘秀能早早称帝,并赢得众人投降,除了与他身上的汉室之后的标签外,便是他能不断打胜仗。
粟将军有番话或能解释这一现象,打胜仗是解决思想问题的最好方法。当一个政权受到质疑,最好手段就是赢,用赢来解决思想问题。
故以此来看袁术称帝问题,袁术登基称帝,为何难以得到众人一致性认同,无非是袁术未能取得令人信服的成绩,无法给人带去信心,继而质疑袁术称帝的合法性。尤其两汉耀眼的成绩摆在那,差别之下自然无法比较。
见阎象拒绝他称帝,袁术脸色由是不快,说道:“汉室虽无商纣之暴,然其岁数已尽。君不闻‘代汉者,当涂高也’之语?”
见袁术称帝之心坚定,阎象心中暗叹口气,深感袁术称帝的决策太草率。
“明公如欲称帝,当提防汉室旧臣!”阎象闷声说道。
“嗯!”
袁术应声颔首,谓左右说道:“今岁能进九锡乎?”
蔡瑁顿时领悟,谄媚说道:“明公,以瑁之见,今岁或能作禅文!”
“恐太着急了!”袁术有所意动,故作犹豫说道。
邓察恭维说道:“以公之声威,如能至朝,纵无九锡,亦能登基继位。”
“不妥!”
袁术性情虽说桀骜,但却颇重礼节,摇头说道:“今天子在上,不进九锡,不授王爵,恐与礼不符。”
说着,袁术看向蒯越,问道:“不知卿有何高见?”
蒯越虽不想掺合袁术称帝之事,但见袁术询问,不得不说道:“禀明公,不如待孙坚平益州,令他献祥瑞,而后明公再进帝位,或能令人心服。而今关键之事,需试探朝廷诸卿意见。”
袁术若有所思,询问左右道:“自狩猎之事以后,不知刘备、董承、杨彪等人有何表态?”
“刘备言行谨慎,深入浅出,于后宅耕作,寡与外人联络。董承常出入禁宫,并多与公卿联络。而杨彪每日与孔融、士孙瑞饮酒,据参宴之人言语,多谈及诗歌。若有涉及明公,众人虽有怨言,但却不敢多言。”
蔡瑁谄媚说道:“以瑁之见,诸卿中董承行为有异,刘备太过孤僻,恐需令人多多查访二人。”
袁术眼睛微眯,说道:“看能否收买董承、刘备府中亲信。”
“刘备府中无奴仆,仅留乡人与关、张在府中。董承府上多奴仆、亲信,或能收买。”蔡瑁说道。
“多让人试试,务必了解到二人动向!”袁术说道。
“遵命!”
相比董承奔走联络,刘备可谓谨慎至极,后宅之事由妻妾操办,不留奴仆在身边服侍,仅靠士仁、简雍、关羽、张飞等人奔走。
袁术坐到榻上,问道:“公卿之外,宫中狂儿何如?可是仍以天子身份自傲?”
“自春猎之后,天子言行谨慎,如与臣子会面,不留人服侍。倒是在一月前,以皇后省亲之名,赐董承衣袍。”侍郎邓察说道。
袁术抓着颌下胡须,笑道:“许久未与天子会面,容我过些日进宫,以封九锡之事试探天子。”
且不说因益州孙坚、扬州袁嗣二人的支持篡位,让袁术心中更替汉室的念头愈发强烈。而今远在河北的袁绍却为如何与张虞作战而头疼。
信都,州牧府。
“明公,据斥候密报,张虞以贾衢为邸阁督,于上党诸道营造邸阁;且在一月前,张燕于安邑受领征北将军,自归井陉之后,便厉兵秣马,囤积军粮。而在幽州,刘和下令屯粮,并让诸郡扩招兵马,于秋冬操练兵马。”
许攸向袁绍汇报,说道:“据张虞、张燕、刘和三者动向来看,张虞不日起兵东出,早则今岁冬季,晚则明岁春耕之后。”
袁绍眉目微皱,负手踱步,问道:“观张虞所为,不知诸君可有高见?”
沮授说道:“明公近讨兖州,师出历年,百姓凋敝,仓库无积粮,徭役频重,不宜大动兵马。以授之见,明公需安抚兖、徐,大治青冀。而后进屯邯郸、邺城,屏蔽并州之兵。如敌举兵,明公遣兵据之,我军得逸,敌军疲惫,可再战尔!”
连年用兵,导致百姓凋敝的问题,不仅令山西头疼,袁绍同样面对这问题。如早年时,袁绍与公孙瓒争夺冀州,并防备张虞进犯;中期时,袁绍向南征青州,并安抚冀州内部;而近几年,袁绍另辟战场,插手中原局势。可以说袁绍治下战频繁,几乎无休整时间。
审配反对说道:“明公地跨四州,领海滨之众,兵马数目尤胜张虞,今何须畏惧。如不趁势击之,往后明公举兵伐上党,则将因山道险峻,关隘高耸而难。”
沮授摇头说道:“张虞南迎天子于关中,举兵向西平陇右,助刘和下幽州,得河朔之人心。故其举兵向东,必倾国而用兵。张虞兵马精练,非袁术、公孙瓒之众所能比。如今不用坚城消磨其锐气,而与之兴兵作战,实非明智之举。”
审配不满沮授多时,说道:“张虞兵马比董卓何如?昔明公率渤海之众,讨董卓于雒阳,令其不得已迁都长安。而今明公率四州之众,何须畏张虞兵锋。今海滨之民敬服明公,文武竭心尽力,为何不能讨张虞?沮君之策稳重,然用兵之事在于寻机应变!”
说着,审配拱手说道:“明公,以配之拙见,刘和声威羸弱,兵马由诸郡守所领,故不妨令公孙、蹋顿率兵先讨幽州。”
“不可!”
见审配有意主动出兵,田丰连忙劝道:“张虞善用兵,变化无常,不可轻视之。以丰之见,不如与之久持。将军据有河北,拥四州之众,内修农事,外守坚城,然后待张虞兵退,率兵追击,则能挫张虞锐气。”
“然后简其精锐,北讨幽州、黑山,剪除羽翼,则能一统河北。往后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并州,令三晋之民不得安业。张虞进讨,则明公守缘山关隘。山西不及河北富饶,未几年,张虞兵民疲惫,则能决分胜负。”
见田丰、沮授劝他保守用兵,让袁绍心生不满,含糊回复道:“兵事慎重,容孤深思!”
http://www.yetianlian.net/yt119834/4647315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yetianlian.net。何以笙箫默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yetianlian.net
“孙坚用兵可比吴汉,先斩赵韪,兵破江州,复三巴郡县。率兵西进,得沈弥、娄发、甘宁三将归顺,于广汉大破庞羲。今兵马逼近涪县,蜀人莫能挡,不日或能下蜀尔。”
袁术于堂中踱步,欣喜而笑,说道。
阎象捋须而露忧色,说道:“孙坚势如破竹,兵锋将指蜀郡,是为可喜之事。然明公莫忘自率兵入蜀以来,孙坚便重用孙氏族人。而今孙坚遣长子孙策为将,分兵别讨犍为,降服蜀将严颜,名声渐是显赫。”
“父子二人皆有军功,及若下蜀,恐巴蜀之人仅知孙氏,而不识明公尔!”
袁术踱步而思,心中则是被阎象说动。孙坚率兵入蜀兵马两万,其中万人归孙氏所统,另外半数为荆州水师。眼下随着孙坚在巴蜀招兵买马,以及降服大量蜀兵,孙坚在军中的影响恐已是超越袁氏。
停下脚步,袁术问道:“孙坚领兵西征,今或冒然更替大将,恐于兵事不利。我今欲限制孙坚,不知卿有何见解?”
阎象考虑少许,说道:“孙坚令孙静为巴东太守,侄子为巴郡太守,又表子孙策为犍为太守。故明公如欲束缚孙坚,当先行遣官吏为广汉、蜀、巴西三郡太守,断不能让孙氏子弟皆为益州郡守。”
“有理!”
袁术点了点头,说道:“今选三人出任郡太守,并遣督军监视孙坚,以为制衡之用。及待巴蜀归附,便能表孙坚为兖州牧,让他率兵北伐!”
阎象提醒说道:“经豫州之事,孙坚心中恐有不满。今复行豫州之事,恐会令孙坚生怨。故明公欲大用孙坚,还需以官爵重赏之。”
袁术笑了笑,说道:“汉室衰微,袁氏将兴。孙坚献祥瑞于宛城,而孤岂会薄待孙坚,当拜孙坚为大将,并与之成姻亲之交。”
之前袁术颇忌惮孙坚,而今随着孙坚献玉玺,并支持他称帝,袁术对孙坚渐渐改观。考虑孙坚兵略出众,自己需用孙坚打天下,袁术打算给予孙氏上政治优待,如与孙策联姻,或是说拜孙坚为大将军。
阎象心有忧虑,劝道:“明公,昔周自后稷至文王,积德累功数甲子,三分天下有其二,犹服事殷。明公族望昌盛,却深受汉恩,今汉室虽微,未若殷纣之暴。公据天下之其一,未若有周氏之盛。故明公欲代汉室,望能慎行。”
阎象虽说为袁术心腹,但他对袁术称帝一直抱有怀疑,不是说他得不到政治利益,而是汉室四百年的影响深远。尤其汉室四百年的日子里,眼前虽说衰败了,但其巅峰时期,足以让不少人自豪。
为何说因汉朝的巅峰时期会让人自豪,或是说让后世人难忘汉朝,本质在于汉朝所带来的辉煌太过耀眼。
王朝的强盛或许不能让贫民富裕,但却能让众人塑造出荣誉感,继而影响个人的政治偏好。如刘秀能早早称帝,并赢得众人投降,除了与他身上的汉室之后的标签外,便是他能不断打胜仗。
粟将军有番话或能解释这一现象,打胜仗是解决思想问题的最好方法。当一个政权受到质疑,最好手段就是赢,用赢来解决思想问题。
故以此来看袁术称帝问题,袁术登基称帝,为何难以得到众人一致性认同,无非是袁术未能取得令人信服的成绩,无法给人带去信心,继而质疑袁术称帝的合法性。尤其两汉耀眼的成绩摆在那,差别之下自然无法比较。
见阎象拒绝他称帝,袁术脸色由是不快,说道:“汉室虽无商纣之暴,然其岁数已尽。君不闻‘代汉者,当涂高也’之语?”
见袁术称帝之心坚定,阎象心中暗叹口气,深感袁术称帝的决策太草率。
“明公如欲称帝,当提防汉室旧臣!”阎象闷声说道。
“嗯!”
袁术应声颔首,谓左右说道:“今岁能进九锡乎?”
蔡瑁顿时领悟,谄媚说道:“明公,以瑁之见,今岁或能作禅文!”
“恐太着急了!”袁术有所意动,故作犹豫说道。
邓察恭维说道:“以公之声威,如能至朝,纵无九锡,亦能登基继位。”
“不妥!”
袁术性情虽说桀骜,但却颇重礼节,摇头说道:“今天子在上,不进九锡,不授王爵,恐与礼不符。”
说着,袁术看向蒯越,问道:“不知卿有何高见?”
蒯越虽不想掺合袁术称帝之事,但见袁术询问,不得不说道:“禀明公,不如待孙坚平益州,令他献祥瑞,而后明公再进帝位,或能令人心服。而今关键之事,需试探朝廷诸卿意见。”
袁术若有所思,询问左右道:“自狩猎之事以后,不知刘备、董承、杨彪等人有何表态?”
“刘备言行谨慎,深入浅出,于后宅耕作,寡与外人联络。董承常出入禁宫,并多与公卿联络。而杨彪每日与孔融、士孙瑞饮酒,据参宴之人言语,多谈及诗歌。若有涉及明公,众人虽有怨言,但却不敢多言。”
蔡瑁谄媚说道:“以瑁之见,诸卿中董承行为有异,刘备太过孤僻,恐需令人多多查访二人。”
袁术眼睛微眯,说道:“看能否收买董承、刘备府中亲信。”
“刘备府中无奴仆,仅留乡人与关、张在府中。董承府上多奴仆、亲信,或能收买。”蔡瑁说道。
“多让人试试,务必了解到二人动向!”袁术说道。
“遵命!”
相比董承奔走联络,刘备可谓谨慎至极,后宅之事由妻妾操办,不留奴仆在身边服侍,仅靠士仁、简雍、关羽、张飞等人奔走。
袁术坐到榻上,问道:“公卿之外,宫中狂儿何如?可是仍以天子身份自傲?”
“自春猎之后,天子言行谨慎,如与臣子会面,不留人服侍。倒是在一月前,以皇后省亲之名,赐董承衣袍。”侍郎邓察说道。
袁术抓着颌下胡须,笑道:“许久未与天子会面,容我过些日进宫,以封九锡之事试探天子。”
且不说因益州孙坚、扬州袁嗣二人的支持篡位,让袁术心中更替汉室的念头愈发强烈。而今远在河北的袁绍却为如何与张虞作战而头疼。
信都,州牧府。
“明公,据斥候密报,张虞以贾衢为邸阁督,于上党诸道营造邸阁;且在一月前,张燕于安邑受领征北将军,自归井陉之后,便厉兵秣马,囤积军粮。而在幽州,刘和下令屯粮,并让诸郡扩招兵马,于秋冬操练兵马。”
许攸向袁绍汇报,说道:“据张虞、张燕、刘和三者动向来看,张虞不日起兵东出,早则今岁冬季,晚则明岁春耕之后。”
袁绍眉目微皱,负手踱步,问道:“观张虞所为,不知诸君可有高见?”
沮授说道:“明公近讨兖州,师出历年,百姓凋敝,仓库无积粮,徭役频重,不宜大动兵马。以授之见,明公需安抚兖、徐,大治青冀。而后进屯邯郸、邺城,屏蔽并州之兵。如敌举兵,明公遣兵据之,我军得逸,敌军疲惫,可再战尔!”
连年用兵,导致百姓凋敝的问题,不仅令山西头疼,袁绍同样面对这问题。如早年时,袁绍与公孙瓒争夺冀州,并防备张虞进犯;中期时,袁绍向南征青州,并安抚冀州内部;而近几年,袁绍另辟战场,插手中原局势。可以说袁绍治下战频繁,几乎无休整时间。
审配反对说道:“明公地跨四州,领海滨之众,兵马数目尤胜张虞,今何须畏惧。如不趁势击之,往后明公举兵伐上党,则将因山道险峻,关隘高耸而难。”
沮授摇头说道:“张虞南迎天子于关中,举兵向西平陇右,助刘和下幽州,得河朔之人心。故其举兵向东,必倾国而用兵。张虞兵马精练,非袁术、公孙瓒之众所能比。如今不用坚城消磨其锐气,而与之兴兵作战,实非明智之举。”
审配不满沮授多时,说道:“张虞兵马比董卓何如?昔明公率渤海之众,讨董卓于雒阳,令其不得已迁都长安。而今明公率四州之众,何须畏张虞兵锋。今海滨之民敬服明公,文武竭心尽力,为何不能讨张虞?沮君之策稳重,然用兵之事在于寻机应变!”
说着,审配拱手说道:“明公,以配之拙见,刘和声威羸弱,兵马由诸郡守所领,故不妨令公孙、蹋顿率兵先讨幽州。”
“不可!”
见审配有意主动出兵,田丰连忙劝道:“张虞善用兵,变化无常,不可轻视之。以丰之见,不如与之久持。将军据有河北,拥四州之众,内修农事,外守坚城,然后待张虞兵退,率兵追击,则能挫张虞锐气。”
“然后简其精锐,北讨幽州、黑山,剪除羽翼,则能一统河北。往后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并州,令三晋之民不得安业。张虞进讨,则明公守缘山关隘。山西不及河北富饶,未几年,张虞兵民疲惫,则能决分胜负。”
见田丰、沮授劝他保守用兵,让袁绍心生不满,含糊回复道:“兵事慎重,容孤深思!”
http://www.yetianlian.net/yt119834/4647315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yetianlian.net。何以笙箫默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yetianlia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