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何以笙箫默小说小说推荐阅读:陈黄皮、云若月楚玄辰、女总裁的贴身兵王、叶辰萧初然、陈黄皮叶红鱼、逍遥兵王、诸天替身行、叶新林清雪、穿成农家小福宝,逃荒路上开挂了、七界传说、快穿:偏执反派在我怀里奶唧唧、妖龙古帝、自律的我简直无敌了
第七章
农业九月中上旬。重阳节前,黄亚萍来了趟高家村,看望了高加林的父母,当然,更主要的原因,还是为了寻找高加林。她选择在礼拜六上午过来,目的就是为了可以跟加林多待上一段时间。如果他愿意,她很想在他那个家庭多做停留,至少,星期天,她也希望只属于她和加林的。她有很多话想跟他说,在这段时间,她的文学修养进入了一个更高境界,她渴望跟他分享。
另外,她即将调回南京,那边的入岗手续已经办妥,回去就能立马工作。在走之前,她还是放不下高加林。跟高加林谈了一场短暂的、然而轰轰烈烈的恋爱,使她对这个地方有了依恋,有了牵挂。
她跟张克南是不可能回到过去了,所以,也不可能把他带去南京。她排斥张克南,虽然她对克南并不反感。但是跟加林恋爱之后,她知道了自己内心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择偶标准就不能再像从前一样马虎了事了。她不能把克南带去南京,那样对他极不负责,也极不公平,她已经不再爱他。如果还在这个小县城里,他们还是可以像普通朋友一样正常交往。但是在这个关键时刻,他们必须断得彻底,她不但不把他带去南京,还要让他对她不再抱有任何幻想。
为此,她把父亲,这个前半生戎马生涯,后半生至少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挥斥方遒的老军人都给气病倒了。实际上,从一开始他父亲给克南联系工作的时候,那边并不知道后面会换成高加林。不管是高加林还是张克南,总之,这个工作的职位那边的战友一直在奔波操劳,好不容易安排上了。临了,却要告诉那边,不需要了。这叫什么事嘛!叫人平白无故这么瞎折腾一回,老军人抹不下这个脸。
在这节骨眼上,高加林被退回了农村,克南还是可以跟他们一起回去的嘛。可是,他们任性的小宝贝却怎么也不肯带克南去。老军人愤怒了,他该怎么拉下老脸跟南京那边解释,而他的战友又会怎样理解他的教育。这位曾经枪林弹雨里走南闯北、九死一生闯荡了大半辈子的老革命同志,在这一刻真的不知道倒究咋办了。
她在高加林回去农村之后,就委托南京的朋友为加林买了很大一部分文学书籍,她现在所在的黄土高原上的这个小县城,相对于南京而言,显得太闭塞太落后了,物资极度匮乏欠缺,更别说买到什么好的文学书籍了。她看出了高加林的天赋,给他足够多的文学方面的精神养料补充,他或许能成为一个不错的、优秀的作家。
可惜,当一个农民太苦了,她虽然没干过农活,但是她了解身为农民的艰辛。那样的苦累,大概除了干活,就是睡觉休息,补充体力吧!哪还打得起精神读书写字。她不知道,高加林是否挤得出时间看书。不管怎样,她还是要给高加林买书,无论他读与不读,那是她对他的一片心意,和美好幻想。
令她欣慰的是,她听说,高加林重新教上书了。这是上天对他的眷顾啊!确切地说,是对她的眷顾,是她满怀希望,希望高加林未来成为一个优秀作家。至于高加林现在想没想到,她不知道。不过她现在要做的就是,给高加林买足够多的文学期刊。然后重点提醒他,他有当作家的潜质。她始终坚信,有朝一日,高加林一定能成为一个她所期望的文学大家。
她在辞去广播站工作,赋闲在家等待调令的日子里,书也刚好寄到了。她没有忙着第一时间把书送给高加林,而是自己先一睹为快,之前,他们都太缺少这方面的文学刊物了。对于钟爱文学的人来说,他们是饥渴的。她现在有空,正好借此机会补充一下长期空虚的大脑,也缓解缓解这些天来心里积压的疲惫。
对于他们这代人而言,“文革”遗留的后遗症对他们造成的影响和伤害太大了。那些年,对创作者们无端的迫害和打压,一直没能出现什么好的文学读物。改革开放了,又因为环境闭塞,好的作品进不来这个被边缘化的西北小县城,精神层面,完全是匮乏的。新生代的很多文学作品,都已经拍成电影全国放映,而刊发作者作品的文学期刊他们却始终没有机会弄来阅读,只能被动地煎熬和压抑着。刚好这段时间她的烦心事也多,不妨通过阅读来转移出去。临走之前,再给高加林送去也不迟。至于以后回到南京,要买这样的读物,是很轻便的一件事了。
这段时间,土地已经分到各家各户手里。好多的土地已经翻耕出来,太阳晒成坨,同时也灭掉一部分滋生在地底的微生物细菌。秋雨又一点一点耐心地把它们酥化,慢慢沉积成细致的松软泥土。
霜降前,玉米收割完毕,秸秆还来不及收,要先忙着把秋小麦种进土里。已经各自拥有土地的农人们,就迫不及待地在秋田里忙活开了,他们要把小麦撒播进土里,让种子发芽,长出地面,等待一场冬雪的覆盖,唤醒它们,开春后,“蹭蹭蹭”拔节地长,他们眼里看到的,现在种下的就是来年一片金灿灿的丰收希望啊。而这样的丰收,已经打破常规,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了。他们无暇顾及被连续的秋雨摧折得萎靡不振的玉米秸秆,此时成片地竖立在大片的地里,像是受了委屈的小学生一样,耷拉着脑袋。
人们在为播种秋小麦忙活着。所有翻耕过的秋田里,都是农人忙碌的身影。虽然还有少数吆牛耕地的,但是,大多数人地已经耕完,他们领着全家老少来到土里,就是为了捣碎犁铧翻起来的土块,他们等不及秋雨把它们完全融化,他们恨不得立马就栽种上秋小麦。白面膜的清香刺激着他们舌尖的味蕾,也激励着他们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现在,这里那里,各家的麦塄坎里,都是全家人出动。大人娃娃,上到六七十岁的白胡子老汉,下到四五岁的细碎娃娃,他们的娘老子已经从县城的市场里买来为他们量身定做的小撅头,他们,一个个也像小大人一般在田土里忙活,即使是在细微的秋雨里,小额头上也是热汗涔涔。
当黄亚萍骑着她漂亮的女式自行车过了大马河桥头,从公路上转下来,向高家村驶来时,泥泞的黄土马上绞住了她秀气美观的车轮,有好几次,她险些从自行车上摔倒下来,还好,手上的力气又定定地把持住了龙头,但是,脚上的力度明显不够,使得自行车在路上行走得歪歪扭扭,扭起了陕北人热衷的秧歌。车后架上的一摞东西,险些几次掉进泥土里。
路还不是很稀,细雨湿透地面的那种。但是这样的路面,驮泥,还滑,走起来极不方便,又非常吃力。自行车是再不能骑了,她只好下车推着艰难前行。好不容易,半走半推,离高家村越来越近。她在驻足歇息的时候,看到了田里热火朝天劳作的农人,天空下着蒙蒙细雨,他们却一个个身上头上冒着热气。更让她震惊的是,那些老人孩子,这样的年龄,不管怎么说,在这样的雨天里,也应该是待在家里享清闲才合理啊!可看他们,似乎又毫无怨言,干得热火朝天、激情澎湃,小孩子的小撅头,抡得滚圆。他们唱着信天游调子,完全感觉不到劳累和饥寒。他们的调子是那样空灵,仿佛来自遥远的天际,那么深沉,却又自由自在。
穿着雨衣的“洋女人”这一刻,感慨万端了,她一瞬间想起了诗人艾青的诗《我爱这土地》,禁不住吟咏起来: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击打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漂亮的姑娘深情地哭了。她突然间好热爱这片土地。她似乎也更懂得和理解了高加林。或者,跟高加林一起,生生世世生活在这片厚重的土地上的父老乡亲。她没有在土地上生活的经验,她不懂土地。但是现在,她突然间,不想离开这片土地了。她没有任何时候比现在更爱这片土地,更爱即将成为过客的高加林。她现在,满脑子都是这个高大、粗犷,却又沉稳的陕北汉子,和眼前沉重地把他养大的黄土高原贫瘠、荒凉,却又厚重的土地。是的,热爱,就是这一瞬间,不需要原因。
她非常后悔跟加林分手,她怨恨自己,为什么在加林提出分手的时候她不做坚持。
她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她可以不回南京,她可以去县广播站把之前的工作要回来。一直保留着这边的工作,她就能跟加林永远在一起了。高加林现在又当起了民办教师,以他的能力,他能很快通过参加考试转成公办教师的,到时候找找关系,加林一样能很快调回县城。
可是,她就要陪着父母回去南京了。他们就她一个女儿,他们都年纪大了,他们是需要她服侍、养老的。她怎么可以扔下他们?陕北跟南京,相距太遥远了。她估计,她的父母肯定也不会同意她的这个荒唐想法。
她恨当初自己没有坚持,要是坚持那么一下,说不定,最终,父母都会妥协,她和加林的未来,或许能出现意想不到的转机。是她自己把机会错失了,拖到如今,再难改变了。除非,出现意料之外的奇迹。譬如,跟加林结婚。想想,还是一个不靠谱的馊主意。她摇摇头,再次难过地淌下泪来。
漂亮的姑娘六神无主了,她一下子憔悴起来,仿佛跑了一场五千米的马拉松,她突然间窒息得喘不过气来。她恨上天为什么要再次安排加林来到她身边,又要残酷地把他夺走,恨为什么刚有了点希望马上又变成绝望,恨他不留余地地对她转身就走,恨为什么要对这个人用情太深,恨上天的捉弄、恨命运的不公,更恨张克南的母亲,这个自私自利的老妇人,是她举报的加林,让他们不能永久相爱,长相厮守。
她在买给高加林的书籍里,已经读过了一些作品。通过这些作品,熟识了很大一部分作家。这个阶段,写作者们还在摸索和尝试的道路上艰难爬行,篇幅也以短小、精炼的中短篇为主。不过,文章里透露出的精神力量,足以震撼和警醒当代青年,让他们更加了解和认清自己。她没能早一些结识这些伟大作品,如果之前她就有阅读。她想,她不会犯跟加林分手的错误。没有什么世俗是不可突破的,即使不回南京,也没有什么好害怕的。《灵与肉》里,许灵均就抵制住了他父亲的诱惑,做得很好,最终也没有选择跟父亲去美国继承财产。
她爱加林。这个黄土地的儿子,他骨子里那种坚强和不服输的韧劲,注定总有一日,他一定能出人头地,她看到了这一点。他的专长是写文章,这个优点,与这个伟大时代那些已经在摸索着创作的写作者们不谋而合。她期待他成功,也坚信他能成功。
她知道,一个民族,大胆表达的时代,已经到来。“四人帮”彻底覆灭,不会再卷土重来。一个民族想要倾吐的欲望,必将迎来一个全新的高潮。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谈不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们的文化自信,不仅源自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悠久历史,更源自五千年来中华民族产生的一切优秀文艺作品,以及创作这些作品的德艺双馨的文化大家。那么,这个时代,有太多的艺术谜底,值得他们去探索、深耕、实践并最终结出累累硕果,这才是对改革开放最具诗意的表达方式。
可是,在她感知的光环里,她却不能陪着他一起走过,去触碰金字塔的顶峰了。
这个可怜而多情的姑娘,圪蹴在马路中间,大声地、放肆地哭了起来。
干活的农人,纷纷丢掉手里的家什,往马路上飞奔而来。
此时,黄亚萍在一群热心的农民簇拥下,来到了高加林家的硷畔上。城里姑娘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在乡亲们搀扶下,拖着一脚泥,好不容易,才走到了这个高加林出生、和成长的地方。她已经虚脱得有些站立不稳了。她的自行车和上面载着的物品,已经被年轻后生们卸了下来,一并扛回了院里。
高加林的父母下地还没有回来,不过,已经有好心的村民去地里寻找他们了。
老两口分了三个人的地,加林虽然重新教上了书,但户口依然是农村,一样分了土地。他们家的尴尬就是:依然要从土地上刨挖前程,加林教书,只是附带,而且,这民办教师,能干到啥时还是个未知数。
现在,加林要忙学校教学,他带的毕业班,教学紧张,不敢耽误了娃娃们,所以,也帮不上老人,除了星期六星期天。今天刚好是星期六,上一上午课,就该放学了。已经过了大半晌时间,他们的儿子很快就要从学校回来了。
高玉德老汉还在思谋,等加林回来,利用上这两天时间,他们的小麦就可以种结束了。老两口身子不灵便,浸透秋雨的路面打滑得厉害,像化肥一类需要体力的活计,他们没有能力运输去到土里,只能等儿子回来。不过,其它的杂活,他们已经干得差不多了。
今年的一栏猪娃比较争气,下了十二个,死了两个,剩下的长得白白胖胖,除留下一个自己饲养以外,剩余的卖了不少钱,他早把需要种小麦的化肥买回来了。老两口当时很想扯上一块上好的布料,为巧珍做一身衣裳。多亏这丫头,一直在帮忙照料猪娃和营务庄稼,所以,自留地里的庄稼也比往年好。可是,归根结底,自己的儿子,却辜负了人家姑娘,没那福分呀!现在,这块布料还压在他们箱底,买是买回来了,可他们实在没脸送给巧珍。
想起巧珍,老汉的心口又无端地疼痛起来。多好的娃娃,要模样有模样,要能干有能干,自己的混小子,真的不敢半路闪了人家,叫隔壁村的小子捡了个大便宜。
老汉一边想着自己的心事。他鼻尖上的一滴清鼻涕明晃晃地颤动着,就要掉下来了。他腾出手擤了一把鼻涕,顺手揩在裤腿上,就势坐在麦塄坎上,装了一锅旱烟,点上后,就那么擒在嘴里,也不吸,眼睛定定地看着远处的老牛山。我们并不知道此时老汉心里倒究在想些什么,只看到,不久之后,两大滴老泪从他浑浊的眼眶里滚了出来,悄没声息地砸进脚底下的泥土里。
现在,寻到他们的后生,说是加林城里的“女友”来看望他们了。两位老人猛一下听到这,惊得下巴都差点掉了下来。
加林都已经被退回了农村,这洋女子咋还来寻加林哩?不是说他们一家是很远地方来的外省干部,就要调回老家了吗?人家那样的高门大户,哪是咱这样的小老百姓高攀得上的。从始至终,高玉德就非常明确,儿子和这样的女子,永远不可能。他主要是恨自己不争气的儿子,因此而害苦了巧珍,到头来也把自己害了……
至于城里女子,分了就分了,分了倒好,对双方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同时,也叫这晃脑小子看清现实,看清差距。他们是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个城里姑娘,还是到这穷乡僻壤来找加林了。她难不成,还想来拐跑他们的儿子。
有那么一刻,老汉异常愤怒,冷静下来,却又无可奈何,自己这点些微的能力,拿什么跟人家反抗;有那么一瞬,他的思维处于短路状态,完全不知道该何去何从了,是旁的人提醒方才回过神来。
现在事情一目了然,不管他想到与没想到,的确有个漂亮女人来寻他们的儿子了,他们总不能把人家姑娘一直这么晾着吧!这不是他的待客之道。只是,他们完全不知道该怎样接待这尊大佛呀!除了自家弟弟高玉智,他们哪里接触过这样的大人物。他们没有经验。虽说那时候跟儿子恋爱,可倒究也没来过家里,他们这样的穷家博业,怎好伺候人家呀?
黄亚萍将口袋里的牛轧花生奶糖逐个分给在场的群众,老人娃娃都要多加上一些。大家都吃出了喜悦。同时,也吃出了疑惑。他们心中甚是狐疑,他们知道这个女子是加林的相好,跟加林恋了那么一场爱。不是听说要回去南京了吗?今儿是啥意思?不去了?要跟加林复婚?发的难道是他们的喜糖?
没有见识的农村人们胡乱猜测着,甚至想到“复婚”,可人家当初只是恋爱,并没有结婚哩!
当两位老人颤颤巍巍由沟底上来,往家走的时候,黄亚萍也陪着村民们向他们迎了过去。老远的,一瘸一拐的高加林父亲,让这个漂亮的姑娘震惊、心疼,并泪流满面了。她料想不到,高加林的父亲,是这样的光景。她好后悔,她跟加林恋爱了一场,却并不了解他的家人。她甚至都没有仔细向他打听一下他的父母。她还没有成为他们的儿媳,要真成了儿媳,却连公婆都不了解,这是多么的渎职。她悔不当初。她老远地,向老人伸出双手,“大爹……”,她喊了一声,扶住老人的肩膀,早已泣不成声。
她似乎意识到自己,对高加林的父母,对两位老人,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两位老人需要的,是一个能陪他们下地劳动,回家料理家务的儿媳,而不是像她一样,公主般高高在上,让他们需要仰视的,够不着的人。而这样的人,就是巧珍,他们曾经拥有。是她的介入,让他们失去了一个优秀的儿媳妇。
可是,爱一个人难道错了吗?没有错,她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城里人怎么了,城里人就不配拥有爱情?她一样可以为心爱的人做出改变,她可以降低自己的姿态,跟亲爱的人一起,好好的孝敬他们,为他们养老,让他们后半生衣食无忧。要不是因为意外,这些,她都做得到。她甚至可以跟加林经营好小家后,把两位老人接去南京,让他们把前半生,没有享上的福,都弥补上。
可正因为意外不期而至,棒打鸳鸯,她想到的这些,都不可能实现了。她不知道,自己该怎样才能帮到老人,才能让曾经拥有,却又失去一个好儿媳的老人,得到一丝安慰?
此刻,她觉得自己就是一个罪人。高加林竹篮打水一场空了,他失去巧珍,他就应该拥有她。可是他也失去她了。确切地说,是她失去他了。多情的姑娘,绕口令般想着这些烦心的事,心里越发的难受起来。
不管是她,还是之前跟加林恋爱过的农村女子,现在都一样的离开了高加林。罪魁祸首,是她。所以,对于两位可怜的老人,她的内心涌出深深的愧疚,她不知道该怎么样才能祈求到两位老人的原谅。
以前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啊!可经过了这样一场经历,她突然间愁绪万千。刻骨铭心的,不单单是她跟高加林的爱情,还有他苍老的,身患残疾的父母亲的命运。
看着白发苍苍的两位老人,她痛哭着,双膝一软,情不自禁的就要跪倒在泥地里去。玉德老汉也是泪流满面,赶忙双手扶住了她,嘴里连喊:“闺女,使不得,使不得啊……”
在高加林家的破烂窑洞里,她看着贫穷却收拾得干干净净,井井有条的暗黑屋子,心中百感交集,渐渐陷入了沉思。
她很难相信,高加林,是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由这样的两位老人培养出来。这反差太大了,高加林的英俊帅气,和他父母的衣衫褴褛,尤其是他父亲,还是一位残疾人。她能想象得出,为了培养高加林,两位老人这一生,吃了多少的苦哇!
她突然间很感谢生活,是生活让她认识了高加林,并且轰轰烈烈地恋爱。在她的世界里,从来没有接触过像高加林父母一样的家长,城里的人,都有着不错的工作,虽说物资匮乏,大家的吃穿用度总还是绰绰有余。至少,在此之前,她完全不知道“苦难”二字该怎么写。可她现在知道了,她有什么理由不相信,高加林的未来,一定、绝对、肯定成功呢?他是大地上、淤泥里淘洗出来的孩子,他懂得什么叫发奋图强。
我们不难从这个漂亮的城里姑娘身上看出,她骨子里的那种冒险精神和吃苦精神,同样具有划时代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一点毫无疑义,一定是继承了她的父亲。对于今天她所经历的一切,她内心里并不反感。她甚至那么热爱、向往农村。她没有像其他的青年,一经离开土地,就彻底看不起农村人。尤其是她并非是土生土长的黄土地儿女,她是一个理论上,历史溯源上,本该娇柔、秀气的南方人,心里能有这样的境界,很难得。这是一种美德,值得敬佩和弘扬,这是一种新时代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热爱农民,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http://www.yetianlian.net/yt119514/4425829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yetianlian.net。何以笙箫默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yetianlian.net
农业九月中上旬。重阳节前,黄亚萍来了趟高家村,看望了高加林的父母,当然,更主要的原因,还是为了寻找高加林。她选择在礼拜六上午过来,目的就是为了可以跟加林多待上一段时间。如果他愿意,她很想在他那个家庭多做停留,至少,星期天,她也希望只属于她和加林的。她有很多话想跟他说,在这段时间,她的文学修养进入了一个更高境界,她渴望跟他分享。
另外,她即将调回南京,那边的入岗手续已经办妥,回去就能立马工作。在走之前,她还是放不下高加林。跟高加林谈了一场短暂的、然而轰轰烈烈的恋爱,使她对这个地方有了依恋,有了牵挂。
她跟张克南是不可能回到过去了,所以,也不可能把他带去南京。她排斥张克南,虽然她对克南并不反感。但是跟加林恋爱之后,她知道了自己内心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择偶标准就不能再像从前一样马虎了事了。她不能把克南带去南京,那样对他极不负责,也极不公平,她已经不再爱他。如果还在这个小县城里,他们还是可以像普通朋友一样正常交往。但是在这个关键时刻,他们必须断得彻底,她不但不把他带去南京,还要让他对她不再抱有任何幻想。
为此,她把父亲,这个前半生戎马生涯,后半生至少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挥斥方遒的老军人都给气病倒了。实际上,从一开始他父亲给克南联系工作的时候,那边并不知道后面会换成高加林。不管是高加林还是张克南,总之,这个工作的职位那边的战友一直在奔波操劳,好不容易安排上了。临了,却要告诉那边,不需要了。这叫什么事嘛!叫人平白无故这么瞎折腾一回,老军人抹不下这个脸。
在这节骨眼上,高加林被退回了农村,克南还是可以跟他们一起回去的嘛。可是,他们任性的小宝贝却怎么也不肯带克南去。老军人愤怒了,他该怎么拉下老脸跟南京那边解释,而他的战友又会怎样理解他的教育。这位曾经枪林弹雨里走南闯北、九死一生闯荡了大半辈子的老革命同志,在这一刻真的不知道倒究咋办了。
她在高加林回去农村之后,就委托南京的朋友为加林买了很大一部分文学书籍,她现在所在的黄土高原上的这个小县城,相对于南京而言,显得太闭塞太落后了,物资极度匮乏欠缺,更别说买到什么好的文学书籍了。她看出了高加林的天赋,给他足够多的文学方面的精神养料补充,他或许能成为一个不错的、优秀的作家。
可惜,当一个农民太苦了,她虽然没干过农活,但是她了解身为农民的艰辛。那样的苦累,大概除了干活,就是睡觉休息,补充体力吧!哪还打得起精神读书写字。她不知道,高加林是否挤得出时间看书。不管怎样,她还是要给高加林买书,无论他读与不读,那是她对他的一片心意,和美好幻想。
令她欣慰的是,她听说,高加林重新教上书了。这是上天对他的眷顾啊!确切地说,是对她的眷顾,是她满怀希望,希望高加林未来成为一个优秀作家。至于高加林现在想没想到,她不知道。不过她现在要做的就是,给高加林买足够多的文学期刊。然后重点提醒他,他有当作家的潜质。她始终坚信,有朝一日,高加林一定能成为一个她所期望的文学大家。
她在辞去广播站工作,赋闲在家等待调令的日子里,书也刚好寄到了。她没有忙着第一时间把书送给高加林,而是自己先一睹为快,之前,他们都太缺少这方面的文学刊物了。对于钟爱文学的人来说,他们是饥渴的。她现在有空,正好借此机会补充一下长期空虚的大脑,也缓解缓解这些天来心里积压的疲惫。
对于他们这代人而言,“文革”遗留的后遗症对他们造成的影响和伤害太大了。那些年,对创作者们无端的迫害和打压,一直没能出现什么好的文学读物。改革开放了,又因为环境闭塞,好的作品进不来这个被边缘化的西北小县城,精神层面,完全是匮乏的。新生代的很多文学作品,都已经拍成电影全国放映,而刊发作者作品的文学期刊他们却始终没有机会弄来阅读,只能被动地煎熬和压抑着。刚好这段时间她的烦心事也多,不妨通过阅读来转移出去。临走之前,再给高加林送去也不迟。至于以后回到南京,要买这样的读物,是很轻便的一件事了。
这段时间,土地已经分到各家各户手里。好多的土地已经翻耕出来,太阳晒成坨,同时也灭掉一部分滋生在地底的微生物细菌。秋雨又一点一点耐心地把它们酥化,慢慢沉积成细致的松软泥土。
霜降前,玉米收割完毕,秸秆还来不及收,要先忙着把秋小麦种进土里。已经各自拥有土地的农人们,就迫不及待地在秋田里忙活开了,他们要把小麦撒播进土里,让种子发芽,长出地面,等待一场冬雪的覆盖,唤醒它们,开春后,“蹭蹭蹭”拔节地长,他们眼里看到的,现在种下的就是来年一片金灿灿的丰收希望啊。而这样的丰收,已经打破常规,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了。他们无暇顾及被连续的秋雨摧折得萎靡不振的玉米秸秆,此时成片地竖立在大片的地里,像是受了委屈的小学生一样,耷拉着脑袋。
人们在为播种秋小麦忙活着。所有翻耕过的秋田里,都是农人忙碌的身影。虽然还有少数吆牛耕地的,但是,大多数人地已经耕完,他们领着全家老少来到土里,就是为了捣碎犁铧翻起来的土块,他们等不及秋雨把它们完全融化,他们恨不得立马就栽种上秋小麦。白面膜的清香刺激着他们舌尖的味蕾,也激励着他们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现在,这里那里,各家的麦塄坎里,都是全家人出动。大人娃娃,上到六七十岁的白胡子老汉,下到四五岁的细碎娃娃,他们的娘老子已经从县城的市场里买来为他们量身定做的小撅头,他们,一个个也像小大人一般在田土里忙活,即使是在细微的秋雨里,小额头上也是热汗涔涔。
当黄亚萍骑着她漂亮的女式自行车过了大马河桥头,从公路上转下来,向高家村驶来时,泥泞的黄土马上绞住了她秀气美观的车轮,有好几次,她险些从自行车上摔倒下来,还好,手上的力气又定定地把持住了龙头,但是,脚上的力度明显不够,使得自行车在路上行走得歪歪扭扭,扭起了陕北人热衷的秧歌。车后架上的一摞东西,险些几次掉进泥土里。
路还不是很稀,细雨湿透地面的那种。但是这样的路面,驮泥,还滑,走起来极不方便,又非常吃力。自行车是再不能骑了,她只好下车推着艰难前行。好不容易,半走半推,离高家村越来越近。她在驻足歇息的时候,看到了田里热火朝天劳作的农人,天空下着蒙蒙细雨,他们却一个个身上头上冒着热气。更让她震惊的是,那些老人孩子,这样的年龄,不管怎么说,在这样的雨天里,也应该是待在家里享清闲才合理啊!可看他们,似乎又毫无怨言,干得热火朝天、激情澎湃,小孩子的小撅头,抡得滚圆。他们唱着信天游调子,完全感觉不到劳累和饥寒。他们的调子是那样空灵,仿佛来自遥远的天际,那么深沉,却又自由自在。
穿着雨衣的“洋女人”这一刻,感慨万端了,她一瞬间想起了诗人艾青的诗《我爱这土地》,禁不住吟咏起来: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击打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漂亮的姑娘深情地哭了。她突然间好热爱这片土地。她似乎也更懂得和理解了高加林。或者,跟高加林一起,生生世世生活在这片厚重的土地上的父老乡亲。她没有在土地上生活的经验,她不懂土地。但是现在,她突然间,不想离开这片土地了。她没有任何时候比现在更爱这片土地,更爱即将成为过客的高加林。她现在,满脑子都是这个高大、粗犷,却又沉稳的陕北汉子,和眼前沉重地把他养大的黄土高原贫瘠、荒凉,却又厚重的土地。是的,热爱,就是这一瞬间,不需要原因。
她非常后悔跟加林分手,她怨恨自己,为什么在加林提出分手的时候她不做坚持。
她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她可以不回南京,她可以去县广播站把之前的工作要回来。一直保留着这边的工作,她就能跟加林永远在一起了。高加林现在又当起了民办教师,以他的能力,他能很快通过参加考试转成公办教师的,到时候找找关系,加林一样能很快调回县城。
可是,她就要陪着父母回去南京了。他们就她一个女儿,他们都年纪大了,他们是需要她服侍、养老的。她怎么可以扔下他们?陕北跟南京,相距太遥远了。她估计,她的父母肯定也不会同意她的这个荒唐想法。
她恨当初自己没有坚持,要是坚持那么一下,说不定,最终,父母都会妥协,她和加林的未来,或许能出现意想不到的转机。是她自己把机会错失了,拖到如今,再难改变了。除非,出现意料之外的奇迹。譬如,跟加林结婚。想想,还是一个不靠谱的馊主意。她摇摇头,再次难过地淌下泪来。
漂亮的姑娘六神无主了,她一下子憔悴起来,仿佛跑了一场五千米的马拉松,她突然间窒息得喘不过气来。她恨上天为什么要再次安排加林来到她身边,又要残酷地把他夺走,恨为什么刚有了点希望马上又变成绝望,恨他不留余地地对她转身就走,恨为什么要对这个人用情太深,恨上天的捉弄、恨命运的不公,更恨张克南的母亲,这个自私自利的老妇人,是她举报的加林,让他们不能永久相爱,长相厮守。
她在买给高加林的书籍里,已经读过了一些作品。通过这些作品,熟识了很大一部分作家。这个阶段,写作者们还在摸索和尝试的道路上艰难爬行,篇幅也以短小、精炼的中短篇为主。不过,文章里透露出的精神力量,足以震撼和警醒当代青年,让他们更加了解和认清自己。她没能早一些结识这些伟大作品,如果之前她就有阅读。她想,她不会犯跟加林分手的错误。没有什么世俗是不可突破的,即使不回南京,也没有什么好害怕的。《灵与肉》里,许灵均就抵制住了他父亲的诱惑,做得很好,最终也没有选择跟父亲去美国继承财产。
她爱加林。这个黄土地的儿子,他骨子里那种坚强和不服输的韧劲,注定总有一日,他一定能出人头地,她看到了这一点。他的专长是写文章,这个优点,与这个伟大时代那些已经在摸索着创作的写作者们不谋而合。她期待他成功,也坚信他能成功。
她知道,一个民族,大胆表达的时代,已经到来。“四人帮”彻底覆灭,不会再卷土重来。一个民族想要倾吐的欲望,必将迎来一个全新的高潮。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谈不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们的文化自信,不仅源自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悠久历史,更源自五千年来中华民族产生的一切优秀文艺作品,以及创作这些作品的德艺双馨的文化大家。那么,这个时代,有太多的艺术谜底,值得他们去探索、深耕、实践并最终结出累累硕果,这才是对改革开放最具诗意的表达方式。
可是,在她感知的光环里,她却不能陪着他一起走过,去触碰金字塔的顶峰了。
这个可怜而多情的姑娘,圪蹴在马路中间,大声地、放肆地哭了起来。
干活的农人,纷纷丢掉手里的家什,往马路上飞奔而来。
此时,黄亚萍在一群热心的农民簇拥下,来到了高加林家的硷畔上。城里姑娘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在乡亲们搀扶下,拖着一脚泥,好不容易,才走到了这个高加林出生、和成长的地方。她已经虚脱得有些站立不稳了。她的自行车和上面载着的物品,已经被年轻后生们卸了下来,一并扛回了院里。
高加林的父母下地还没有回来,不过,已经有好心的村民去地里寻找他们了。
老两口分了三个人的地,加林虽然重新教上了书,但户口依然是农村,一样分了土地。他们家的尴尬就是:依然要从土地上刨挖前程,加林教书,只是附带,而且,这民办教师,能干到啥时还是个未知数。
现在,加林要忙学校教学,他带的毕业班,教学紧张,不敢耽误了娃娃们,所以,也帮不上老人,除了星期六星期天。今天刚好是星期六,上一上午课,就该放学了。已经过了大半晌时间,他们的儿子很快就要从学校回来了。
高玉德老汉还在思谋,等加林回来,利用上这两天时间,他们的小麦就可以种结束了。老两口身子不灵便,浸透秋雨的路面打滑得厉害,像化肥一类需要体力的活计,他们没有能力运输去到土里,只能等儿子回来。不过,其它的杂活,他们已经干得差不多了。
今年的一栏猪娃比较争气,下了十二个,死了两个,剩下的长得白白胖胖,除留下一个自己饲养以外,剩余的卖了不少钱,他早把需要种小麦的化肥买回来了。老两口当时很想扯上一块上好的布料,为巧珍做一身衣裳。多亏这丫头,一直在帮忙照料猪娃和营务庄稼,所以,自留地里的庄稼也比往年好。可是,归根结底,自己的儿子,却辜负了人家姑娘,没那福分呀!现在,这块布料还压在他们箱底,买是买回来了,可他们实在没脸送给巧珍。
想起巧珍,老汉的心口又无端地疼痛起来。多好的娃娃,要模样有模样,要能干有能干,自己的混小子,真的不敢半路闪了人家,叫隔壁村的小子捡了个大便宜。
老汉一边想着自己的心事。他鼻尖上的一滴清鼻涕明晃晃地颤动着,就要掉下来了。他腾出手擤了一把鼻涕,顺手揩在裤腿上,就势坐在麦塄坎上,装了一锅旱烟,点上后,就那么擒在嘴里,也不吸,眼睛定定地看着远处的老牛山。我们并不知道此时老汉心里倒究在想些什么,只看到,不久之后,两大滴老泪从他浑浊的眼眶里滚了出来,悄没声息地砸进脚底下的泥土里。
现在,寻到他们的后生,说是加林城里的“女友”来看望他们了。两位老人猛一下听到这,惊得下巴都差点掉了下来。
加林都已经被退回了农村,这洋女子咋还来寻加林哩?不是说他们一家是很远地方来的外省干部,就要调回老家了吗?人家那样的高门大户,哪是咱这样的小老百姓高攀得上的。从始至终,高玉德就非常明确,儿子和这样的女子,永远不可能。他主要是恨自己不争气的儿子,因此而害苦了巧珍,到头来也把自己害了……
至于城里女子,分了就分了,分了倒好,对双方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同时,也叫这晃脑小子看清现实,看清差距。他们是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个城里姑娘,还是到这穷乡僻壤来找加林了。她难不成,还想来拐跑他们的儿子。
有那么一刻,老汉异常愤怒,冷静下来,却又无可奈何,自己这点些微的能力,拿什么跟人家反抗;有那么一瞬,他的思维处于短路状态,完全不知道该何去何从了,是旁的人提醒方才回过神来。
现在事情一目了然,不管他想到与没想到,的确有个漂亮女人来寻他们的儿子了,他们总不能把人家姑娘一直这么晾着吧!这不是他的待客之道。只是,他们完全不知道该怎样接待这尊大佛呀!除了自家弟弟高玉智,他们哪里接触过这样的大人物。他们没有经验。虽说那时候跟儿子恋爱,可倒究也没来过家里,他们这样的穷家博业,怎好伺候人家呀?
黄亚萍将口袋里的牛轧花生奶糖逐个分给在场的群众,老人娃娃都要多加上一些。大家都吃出了喜悦。同时,也吃出了疑惑。他们心中甚是狐疑,他们知道这个女子是加林的相好,跟加林恋了那么一场爱。不是听说要回去南京了吗?今儿是啥意思?不去了?要跟加林复婚?发的难道是他们的喜糖?
没有见识的农村人们胡乱猜测着,甚至想到“复婚”,可人家当初只是恋爱,并没有结婚哩!
当两位老人颤颤巍巍由沟底上来,往家走的时候,黄亚萍也陪着村民们向他们迎了过去。老远的,一瘸一拐的高加林父亲,让这个漂亮的姑娘震惊、心疼,并泪流满面了。她料想不到,高加林的父亲,是这样的光景。她好后悔,她跟加林恋爱了一场,却并不了解他的家人。她甚至都没有仔细向他打听一下他的父母。她还没有成为他们的儿媳,要真成了儿媳,却连公婆都不了解,这是多么的渎职。她悔不当初。她老远地,向老人伸出双手,“大爹……”,她喊了一声,扶住老人的肩膀,早已泣不成声。
她似乎意识到自己,对高加林的父母,对两位老人,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两位老人需要的,是一个能陪他们下地劳动,回家料理家务的儿媳,而不是像她一样,公主般高高在上,让他们需要仰视的,够不着的人。而这样的人,就是巧珍,他们曾经拥有。是她的介入,让他们失去了一个优秀的儿媳妇。
可是,爱一个人难道错了吗?没有错,她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城里人怎么了,城里人就不配拥有爱情?她一样可以为心爱的人做出改变,她可以降低自己的姿态,跟亲爱的人一起,好好的孝敬他们,为他们养老,让他们后半生衣食无忧。要不是因为意外,这些,她都做得到。她甚至可以跟加林经营好小家后,把两位老人接去南京,让他们把前半生,没有享上的福,都弥补上。
可正因为意外不期而至,棒打鸳鸯,她想到的这些,都不可能实现了。她不知道,自己该怎样才能帮到老人,才能让曾经拥有,却又失去一个好儿媳的老人,得到一丝安慰?
此刻,她觉得自己就是一个罪人。高加林竹篮打水一场空了,他失去巧珍,他就应该拥有她。可是他也失去她了。确切地说,是她失去他了。多情的姑娘,绕口令般想着这些烦心的事,心里越发的难受起来。
不管是她,还是之前跟加林恋爱过的农村女子,现在都一样的离开了高加林。罪魁祸首,是她。所以,对于两位可怜的老人,她的内心涌出深深的愧疚,她不知道该怎么样才能祈求到两位老人的原谅。
以前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啊!可经过了这样一场经历,她突然间愁绪万千。刻骨铭心的,不单单是她跟高加林的爱情,还有他苍老的,身患残疾的父母亲的命运。
看着白发苍苍的两位老人,她痛哭着,双膝一软,情不自禁的就要跪倒在泥地里去。玉德老汉也是泪流满面,赶忙双手扶住了她,嘴里连喊:“闺女,使不得,使不得啊……”
在高加林家的破烂窑洞里,她看着贫穷却收拾得干干净净,井井有条的暗黑屋子,心中百感交集,渐渐陷入了沉思。
她很难相信,高加林,是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由这样的两位老人培养出来。这反差太大了,高加林的英俊帅气,和他父母的衣衫褴褛,尤其是他父亲,还是一位残疾人。她能想象得出,为了培养高加林,两位老人这一生,吃了多少的苦哇!
她突然间很感谢生活,是生活让她认识了高加林,并且轰轰烈烈地恋爱。在她的世界里,从来没有接触过像高加林父母一样的家长,城里的人,都有着不错的工作,虽说物资匮乏,大家的吃穿用度总还是绰绰有余。至少,在此之前,她完全不知道“苦难”二字该怎么写。可她现在知道了,她有什么理由不相信,高加林的未来,一定、绝对、肯定成功呢?他是大地上、淤泥里淘洗出来的孩子,他懂得什么叫发奋图强。
我们不难从这个漂亮的城里姑娘身上看出,她骨子里的那种冒险精神和吃苦精神,同样具有划时代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一点毫无疑义,一定是继承了她的父亲。对于今天她所经历的一切,她内心里并不反感。她甚至那么热爱、向往农村。她没有像其他的青年,一经离开土地,就彻底看不起农村人。尤其是她并非是土生土长的黄土地儿女,她是一个理论上,历史溯源上,本该娇柔、秀气的南方人,心里能有这样的境界,很难得。这是一种美德,值得敬佩和弘扬,这是一种新时代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热爱农民,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http://www.yetianlian.net/yt119514/4425829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yetianlian.net。何以笙箫默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yetianlia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