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笙箫默小说 > 红楼:捡到一只林黛玉 > 第36章 还是苦一苦林大人吧

第36章 还是苦一苦林大人吧

    杭州行中书省署衙,

    丞相赵德庸拿着苏州的急报,眉头紧皱,面上阴郁可怖,全无平日里的半点和气。

    下方参知政事钱仕渊与赵德庸配合行事,在江浙官场纵横多年,最是了解他的心性。

    当赵德庸没了喜怒不形于色的状态,那已然是出了大事。

    “苏州怎么了?以改兼赈的法子还不行?”

    “你来看看吧。”

    当钱仕渊接过了急报之后,面上也不能淡定了。

    “毁堤淹田的灾情竟然让人止住了,他们欲要火龙烧仓,也被人料中了,反其道而行。这……这漕帮背后有高人呐。”

    钱仕渊神色一凛道:“莫不是安京侯对苏州一切事都了如指掌,早已经有了准备?”

    赵德庸眉间隐隐显出一个川字道:“安京侯又不是神仙,能未卜先知?若身不在苏州,如何做到对苏州的一切事了如指掌?”

    “他若身在苏州,那此刻船上的人是谁,要迎接的人是谁?”

    钱仕渊苦涩摇头,“那我想不出还有谁在幕后操纵着这些事。以改兼赈,是我们临时想的法子,并不是原本的计划。便是如此,淹田之后,都能被迅速安稳下来,甚至有粮恰好就在码头。”

    “这份能为,谁人会相信就是一个小小的漕帮能做出来的?”

    深深吸了几口气,钱仕渊又道:“如今再有这火龙烧仓的事,百姓们对官府都极不信任了,更不会卖田了。百姓们只等安京侯来主持公道,可若是等安京侯来了,顺藤摸瓜的查下来,我们又该如何自处?”

    钱仕渊无法在椅上稳坐,在堂中来回踱着步子,额头都冒出些许汗珠来。

    有朱知府遗留的问题,洪水冲破堤坝也有人能栽赃,再以改兼赈,计划堪称周密。

    在岳凌还未到达苏州的时候,改稻为桑就已经改完了。

    至于岳凌所擅长除了领兵作战以外,还擅长赈灾,等他来了帮忙赈济一下粮食有缺的灾民,也是给他分了一份政绩。

    这下各方都有收益,堪称皆大欢喜。

    而眼下,形势完全扭转了,岳凌就快抵达苏州。

    他是领着皇命出发的,可以预见的会在赴任江浙官场之后大动干戈,如今洗白江浙官场的事迫在眉睫。

    “只能壮士断腕了。”

    赵德庸徐徐吐出口气来,“拿了孙逸才,再让徐家供出一马前卒来,坐实孙逸才与其合谋之事,赶在安京侯抵达苏州之前,将罪名坐实。”

    “毕竟孙逸才之前是做账的,利欲熏心之下,陷害朱知府也说的过去。”

    “此事,就由你亲自去操办吧,切勿有所疏漏。”

    钱仕渊无奈叹气,“也只好如此了。”

    “今年没能改田,江浙上下的油水都缺了,往京中,宫中的孝敬也没了。再杀了几个为我们做事的人,往后下面人的忠心与否都难说了。”

    赵德庸皱眉道:“原本安京侯一来,就要老老实实的过一段日子,要怪也怪不到老夫头上。”

    “宫里和京里的孝敬不能缺,苦也只能苦一苦下面的人。”

    “将这个瘟神送走了,一切都好说。”

    ……

    苏州,

    经过烧仓的事情之后,才平息不久的民愤又被点燃了。

    日日都有百姓去府衙门前闹事,但为了避免重蹈前任的覆辙,孙逸才是连门也不开,整日闭门不出,龟缩在衙门当中。

    外面只留些胥吏应对,告知百姓会彻查粮仓起火一事。

    如今,便是说粮仓是监管不慎,偶然起火,百姓们也不会同意,必须要推出个替罪羊来,以解民愤了。

    可孙逸才是个外乡人,在苏州本地也没多少根基,更无死忠之人,哪有这般人选。

    一切都得等杭州的回信,再做决断。

    而漕运会馆那边,赈灾依旧是如火如荼。

    火龙烧仓对漕帮似乎完全没有影响,原本百姓们所担心的赈灾粮,在第二日又不间断的开始分发了。

    甚至为了更方便领取粮食,在除了玄墓山之外的地方,又多设了几个提粮点,反而事情更加顺利。

    而漕运会馆被毁的粮仓,也在周遭受过漕帮恩惠的百姓,自发前来修缮,不出几日便扫清了废墟,搭起了地桩。

    众人一边干活,一边骂起孙逸才,干活就更有劲了。

    砸木桩的时候,像是把贪官污吏撼进了地里。

    “侯爷,如今粮食已有不足。储存的粮食,应当不够再发两天的了。”

    漕运会馆的管事,入室来与岳凌通报着。

    如今还未到秋收之时,各府余粮都是见底,眼下是岳凌最难捱的时候了。

    但也并不是走投无路,还有破局之法。

    苏州府仓廪应当还未用尽,而且苏州富户众多,在洪水过后,许多大户并未受到多重的影响,徐家为了买田手上本就有着大量的粮食,若是能将他们的粮食取出来,赈济灾民,当下的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然而,岳凌此刻还不能查案,不能掌控府衙,不能与大户交涉,这一条路暂且还得放一放。

    别的路数,就还是在借粮上了。

    沧州已无粮可用,江南其他数府数镇岳凌也不熟悉,好似最熟悉的只有在扬州的林如海了。

    而且,扬州和苏州也并不算远,走水路运粮很是便利。

    “看来只能再找林大人救济救济了。”岳凌幽幽叹道。

    之前林如海给找了一批盐户和精于盐法的官吏,如今在沧州盐运司都安置的很好,也算岳凌承了林如海的情,给了他些许交代。

    如今再开口,想必林如海也不能拒绝吧。

    扬州作为天下通衢,南北要冲,因兴衰不随朝代而罔替的盐商,筑成了时下第一大城。

    论起扬州的粮食储备,以及巡盐御史在当地的份量,想必借出个十万多石粮食以解燃眉,不算什么大事。

    待岳凌走马上任,多还他些就是了。

    扪心自问,岳凌将林黛玉照顾的这么好,往来舟车都无病无恙,岂不是大功一件?

    林如海为何不承情?

    想通此事之后,岳凌便打定了主意。

    “缺粮的事我已有眉目,你且下去忙吧。”

    坐于桌案之后,岳凌便提笔书起信来。

    好似之前与林如海的公事往来,也是通过林黛玉代书,曾经林如海都没多说什么。

    至于上一次林妹妹代书辞柬,想必林如海也不会多想了。

    “兄长如晤:闻兄长在扬州施政有方,政通人和,吾伴君左右,圣上亦对兄长颇有赞词,实为吾辈楷模。”

    “今弟欲效仿之,巡抚苏州,整饬地方。不意未至,便逢汛情汹汹,江河漫溢,天灾人祸,犹未可知,百姓却已疲敝,庐舍倾颓。”

    “弟夙夜难眠,食不知味。今斗胆向兄长借粮十万石,赈济灾民。扬州物阜民丰,兄长心怀苍生,此数目非重,还望兄长莫要坐视不理。”

    “兄长若能慷慨相助,弟必铭感五内,没齿难忘。”

    “黛玉于弟左右,身子安养得体。弟日后定再悉心照料,以报兄长之恩。”

    “恭叩佳音。”

    将信纸折好,岳凌眉头微微轻挑。

    对林如海称呼着兄长,是秦王府的应有之义,只是凭他和林黛玉的亲密,叫兄长还是奇怪了些。

    不过,这些事林如海都是未知。不称呼兄长,才是怪了。

    “侯爷有个自称苏四的人来求见,说是侯爷的旧相识。”

    听到通禀声,岳凌心知是之前埋下的暗子发挥作用了。

    如今的苏州城,让岳凌最为在意的还是知府衙门,其内的情况如何,岳凌都有针对其不同的计划。

    放下了纸笔,岳凌唤道:“引进来吧。”

    不多时,便有管事带着一个身着粗布麻衣,似是灾民的人走了进来。

    岳凌道:“你倒是够机警的,来之前,还乔装打扮下,是个有前途的。”

    苏四尴尬笑笑,“谢侯爷夸奖,比起侯爷来,这都是小聪明罢了。”

    胥吏的生存本能,拍马屁触发了,岳凌摆了摆手道:“说正事吧,冒着风险来这里寻我是有什么能交差的事?”

    岳凌与管事使了个眼色,管事便递上了一碗水,与苏四用了。

    苏四提着袖子擦了擦嘴,应道:“近来孙逸才都在府中龟居不出,他没甚根基,眼下名声又不好,想来多半也是要被清走了,更差用不动府丞几位大人,只能让我们去办事。”

    “侯爷不曾说,要与这孙大人见上一面吗?”

    “如今他整日沉迷声色犬马,整个人已经有些自暴自弃了,我倒觉得这是侯爷去见他的最好时机了。”

    岳凌微微颔首,“正是如此。取一身胥吏的衣裳来吧,我随你乔装进府衙。”

    ……

    京城,乾清宫,

    隆祐帝如旧忙于案牍之上,处理这四方寄来的奏折。

    每逢汛期,也是皇帝最忙的时候,风调雨顺,过个好年,百姓能殷实富足,国库也不用拨款赈灾,是为好事。

    可若是偏逢灾年,本就空虚的国库又不得不拨银,朝廷的处境自然艰辛。

    前不久,杭州的改稻为桑,卖出了五十万匹丝绸,国库收入增加了一百万两。

    一百万两的银子,在如今隆祐帝的眼里,已经是难得的财富了,毕竟国库如今也拿不出几个百万两。

    一般皇帝登基便要修葺自己的陵园了,隆祐帝的却还没动工,无他,国库没银子,内帑也没银子了。

    “非是所需,朕真不想打仗。虽说朕是弓马起家,南征北讨,可蛮人都打去了,最后落得个大地千疮百孔,实是不知如何缝补啊。”

    夏守忠一旁应道:“陛下身边有这么多贤能之臣,在外还有安京侯为砥柱,定然能将国家治理一新。”

    隆祐帝颔首,“四年时间,岳凌便治理的沧州焕然一新,再无沉疴旧疾,实属不易。朕听闻沧州今年参加科举的人数,又创新高?”

    夏守忠连连点头,“四年前,参加乡试者不足百人,今年已有千人之众。武举在沧州就更多了,还是科举的数倍。”

    隆祐帝感叹道:“兴学办得不错,只是不知之后的会试能有几人登榜,也让朕看看,从岳凌治下走出的孩子,能有什么成色。”

    “便是有岳凌几分的能为,分派到地方去,新法也该有所成了。”

    正在隆祐帝抒发感慨之际,有小黄门走进了房里。

    夏守忠阔步走了过去,问清缘由,复又归来了隆祐帝身边。

    “陛下,甄家往皇城里来送礼了。”

    隆祐帝皱眉道:“甄家入京来,是做什么的?”

    “应是来悼念贾家的两位,又入宫来与陛下请安。”

    “人呢?”

    “在外面听宣。”

    隆祐帝道:“传进来吧。”

    “传甄家甄应翰入宫面圣!”

    未几,一个身着儒袍的中年人,气度温润又有几分清逸,于殿前作揖行礼,道:“草民甄应翰见过陛下,陛下万安。”

    隆祐帝抬手道:“不必多礼,你也是个秀才出身,就免了大礼,上前来说话吧。”

    “多谢陛下。”

    随着甄应翰进来的,还有几箱礼物,就摆在堂上。

    甄应翰上前几步,拱手道:“甄家蒙陛下洪恩庇佑,才有今日荣华。今特备些微物,皆为四方珍奇。江南绸缎,质软色艳;海外奇香,可宁神静气;古玩玉器,皆为能工巧匠心血所成。此皆甄家上下一片赤诚之心,恭呈陛下,愿陛下龙体康泰,江山永固,圣泽绵延万世。”

    隆祐帝打量着下方装满珍宝和奢物的木箱,倏忽问道:“这些在市面上大约值多少银子?”

    甄应翰被问得一怔,心里不禁纳闷道:“难道说,陛下与先帝不同,不喜这些稀奇物事,只喜黄白之物?”

    “那也不对呀,二弟可不少给了宫里银两才对。”

    甄应翰一时失了计较,但在圣颜面前,总不能欺君,还是如实道:“这些价格的确不菲,也只有如此,才配得上入宫呈给陛下。大多数物件都是有市无价,真核算银两,应当也有个超万两之数。”

    隆祐帝又道:“那这入京一遭,甄家的开销可不小吧。见朕要送一份,贾家要送一份,还有母后那,也得有一份吧?”

    甄应翰摸不准新皇帝的脾气,又道:“不比给陛下的贵重,倒也没多大的开销。”

    果然,一试探就知,甄家去拜访过深宫中的孙太后了。

    隆祐帝眼神微眯,夏守忠则是在一旁为甄家捏了把汗。

    这远离朝堂的家族,的确有很多皇家秘史难知,隆祐帝和孙太后的关系可有不睦。

    在隆祐帝登基之后,非但没缓和,还有些愈演愈烈了。

    如今隆祐帝晨昏定省,也是在慈宁宫外做做样子,两人全然不再相见,这甄家还上杆子来触隆祐帝的霉头。

    隆祐帝收拢了面色,转而问道:“甄应嘉他如今在江南做的如何?他与朕说,今年织造局能送上两百万两。朕不会把这笔银子截留放进内帑,如今朕还等着造战舰,荡平沿海的匪患呢。”

    “没了沿海的匪患,海外行商不就更容易些?”

    甄应翰来时,也与甄应嘉论过此事,当时他是胸有成竹的说,此事不会有纰漏,今日面圣,甄应翰便也就这般说着。

    “草民来时与二弟议论过,说是一切无恙,今年最少也能达成与陛下所说之数。”

    听闻此言,隆祐帝面上才有了笑意。

    “好啊,甄家做的好事,都是忠臣,都是忠臣呐。你舟车劳顿,且下去歇了吧,朕还有政务要处置。”

    “夏总管,送送他。”

    甄应翰总算松了口气,“谢陛下。”

    甄应翰走出宫殿,内心还是惶惶不安,他还是第一次面见这个新皇帝,总有种说不出来的怪异感。

    似是脊背发寒,脖颈生风。

    从怀中取出个红封来,甄应翰塞在夏守忠手里道:“初次见了公公,未备多少贺礼,小小心意不成敬意。”

    夏守忠掂了掂颇有分量的红封,面上也露出了笑意,脸颊的肉都随之颤了颤,“甄大爷这是何必呢。杂家虽然没读过几本书,但也知道无功不受禄的道理。”

    甄应翰讪讪笑着,“还请公公示下,今日我这一行,陛下是否满意?”

    夏守忠笑道:“满意,自然满意。甄家替天家在东南做事,每年孝敬的银子如流水,忠心天地可鉴呀,怎会不满?”

    “杂家陪在陛下身边已有了不少年头,陛下喜欢的是老实本分做事的人。”

    甄应翰点点头道:“好,那就好,多谢公公指点。”

    待送走了甄应翰,夏守忠转身回到殿上,将红封当即呈给了隆祐帝。

    隆祐帝眉头紧皱,拆开一观,竟全是通汇银号的银票,而且每个面值都是百两,足有三十张。

    给夏守忠的礼金都有三千两,给皇帝的能只有几万两?

    隆祐帝将红封拍在桌案上,怒道:“朕连陵园都拿不出银子来修,整日节衣缩食,内宫都缩减了开支。连朕的皇后,都同宫女一起做了女红,你们一出手就是万两,十万两的送礼。出手如此阔绰,这江山,怎像是你们在坐,朕在为你们做事呢?”

    平心静气,隆祐帝闭目缓了许久,才慨叹道:“国之蠹虫,合该一并清杀了!”

    感冒了x_x,偷一点懒,少码点

    http://www.yetianlian.net/yt118903/4521819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yetianlian.net。何以笙箫默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yetianlia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