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曾经的数学传奇故事
何以笙箫默小说小说推荐阅读:陆娇谢云瑾、凤白泠独孤鹜、魏晋干饭人、这个明星很想退休、最强战神、萧天策、舒听澜卓禹安、重生大时代之1993、婚后心动:凌总追妻有点甜苏熙凌久泽、他的小祖宗甜又野、楚尘、重生年代:炮灰长姐带妹逆袭、宠妻入骨:神秘老公有点坏
乔喻没去理会那些尔虞我诈的事情,站在一个孩子的角度,真诚才是永远的必杀技。
没把陈师兄放在申报的课题组里,是乔喻很笃定,他这次国自然的申请必然是过不了的。
除非审核专家脑子真进水了。
今天他要是申请一个证明黎曼猜想能过审,以华夏科研界目前的实力,明天什么N-S方程,NP完全问题,霍奇猜想,杨-米尔斯理论……
等等这些让人看了就觉得高大上的命题,怕是都会出现在国自然基金的审核组的案头。换谁,谁会不烦?
所以只要负责审核他项目的老师理智尚存,大概看过他的申请之后就丢一边去了。
唯一让乔喻没想到的是,向国自然提交个项目申请,也能在华夏学术界引发热议。
只能说华夏学术界一天天吃饱了没事做的人还是很多的。
早知道是这么个情况,他应该早些一头扎进学术的大坑里。
如果早两年崭露头角……不对,乔喻回忆过去突然发现其实早一些他可能也露不了头。
因为他刚上初一的时候,他看黎曼几何方面的内容还觉得很晦涩,挺难懂的。到了初三再回头看那些内容,突然就能很轻松的理解了。
这大概能说明初一、初二那两年他的大脑还在发育阶段,那个时候的大脑还不足以承担如此高深的知识。
但现在不同了,脑子终究是越用越灵活的。
……
随便给陈师兄打了打鸡血之后,乔喻便心安理得的将部分验证任务交给陈卓阳。
之所以乔喻会觉得自己想到的证明方法很蠢,就在于其证明过程要很有耐心的不断分析、试错。
比如模态路径与对称性验证,就是通过验证所有模态点是否集中于模态路径Γ,来验证零点的对称性。
如果已经发现所有点都严格分布在路径Γ*上,且对称性条件满足,就可以直接得出黎曼猜想的结论。
当然如果验证结果出现局部偏差,也可能发现模态点无法集中的情况,但不要紧,接下来还能用模态卷积、模态密度这些方法从全局来分析。
总之,只要黎曼猜想是正确的,这么多方法总有一种能把结果验证出来。
毕竟实验室那些非线性数据的问题都能解决,没道理这么简单的数论问题解决不了。
他需要做的就是给数论与模态空间的映射做精准定义。比如如果最终是用模态密度解决问题,那就要精准建立模态密度函数ρM与素数计数函数π(x)之间的等价关系。
说起来虽然挺麻烦的,但乔喻第一步已经做完了,接下来无非就是看最后什么方法有用,然后再多推几条定理的事情。
数学题就是这样,没有方法的只觉得时候千难万难,毫无头绪。
但只要能找对方法,给人的感觉大概就是如此So easy,全世界数学家追求的也恰恰就是这种So easy的感觉。
就这样一晃眼来到了三月中旬,京城天气也开始渐渐回暖。国自然那边项目申请也有了回复。
不出意外的没过。
这次也没有上会议讨论。黎曼猜想嘛,大家都知道是个什么命题。
不过这次审核委员会还给了乔喻一份贴心的提示,比如申请国自然项目的时候可以不需要一次甩出来这么大的命题。
不妨先把命题的范围缩小一些,比如黎曼猜想新解决方案的研究。这样说不定就能通过了。多少是有些明示的感觉。
不过乔喻也没把这次申请放在心上。同样理论上他也不需要这些基金项目证明自己。他才十七岁,戴不戴帽子其实无所谓。
反正基金申请下来的钱,用起来也很麻烦。还不如多拿点学校的各种奖金。
当然新学期,新气象,论文自然也是要发的。只是这次论文没发给普林斯顿的数学年刊,而是发给了JAMS。
同样是世界数学四大顶刊之一。是美国数学学会旗下的旗舰期刊。录用的期刊范围也涵盖了纯数学跟应用数学。
之所以选择JAMS,是因为去年加入美国数学学会的时候,答应了会写一篇论文投稿的。对这种简单的事情,乔喻一向是说到做到。
毕竟哪怕言而无信也要用在大事件上,如果小事都不能言出必行,那人品也太稀碎了。
当然这其中有个冷知识。虽然说美国数学学会中有美国两个字,但其本质可以说是一个国际性的数学组织。
毕竟美国数学学会的会员实际上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欧洲、亚洲等等地区的人都能申请。
同样,美国数学学会资助组织的活动也包括IMO跟ICM,等等这些知名竞赛跟大会。
乔喻现在就是AMS的国际会员。可以访问AMS的数学文献数据库。购买出版物或者参加会议更便宜些。
前者能直接访问数据库还是有用的。至于购买期刊跟参加会议,乔喻感觉好像没花过钱。
当然也可能是花过了,不过是导师那边帮他掏的钱。不过无所谓,很多数学项目批下来的研究资金就是用于这一块的。
以后能省下来一些总是好的。
这次发论文乔喻吸取了上次的教训,提前跟田言真打了招呼。
田言真大概看了一遍之后,问了句:“证明工作还没做完,你就把这篇论文发出去?你不怕别人抢先通过你的方式证明了黎曼猜想?”
“那怎么可能!最了解这套公理体系的人是我,接下来有哪些难点我很清楚,别人就不一定清楚了!”乔喻满不在乎的答了句。
于是田言真在将通讯者名字改成了乔喻之后,便说道:“那行吧,你自己去投稿吧。以后的你的论文不需要把我的名字放通讯作者了。
就用你自己的名字吧。反正你现在数学界也已经很出名了。说不定比我的名字还好用,顺便也省得我做你跟编辑之间的传声筒。”
“好的,田导!”乔喻点头应了下来。自家导师还是好的。
另一个好消息则是AMS的集中稿件处理系统还挺好用的……
……
对于田言真的天才学生,突然要研究黎曼猜想这件事造成的影响也在时间的流逝中渐渐淡去。
没办法,当初传的这么火,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其实还是国自然专家组那边会不会给乔喻通过了。
可惜了,审核组没顶住压力。直接把乔喻这个项目给毙了。
其实站在看热闹的角度,真有那么一小撮人,是希望看到乔喻能申请通过的。
至于黎曼猜想乔喻是不是真能解决……嗯,绝大多数人还是不看好的。
毕竟黎曼猜想作为数论的一个重要问题跟其他数学问题不太一样,全世界大佬级数学家都快把这个问题拆得稀碎了。
……
大洋彼岸,罗德岛州普罗维登斯市查尔斯街XXX号,美国数学学会总部所在地。
约翰·亨利端着一杯咖啡走进了自己的办公室。
JAMS其实跟一些期刊的编辑委员会与一些传统期刊的组织方式不太一样。
借助AMS的庞大影响力,其编辑委员会由来自全球各地的知名数学家组成,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
总部这边则是综合处理一些编辑方面的事宜。
这种组织方式与审稿人的高效联络机制下,如果单把世界四大数学期刊拿出来对比,其实JAMS对比另外三家,审稿速度算是最快的了。
平均大概只需要6-9个月。
不要觉得这个时间很长,旁边,Acta Mathematica,动辄审稿时间就是九个月,甚至一年以上。
而且相比较来说JAMS过稿率也是跟其他三家比起来也是最高的。
大概能有20%以上。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 JAMS的审稿标准较低。
事实上正是因为 JAMS的编委会由一群高水平的数学家组成,使其在学术界具有极高的吸引力,也吸引了众多顶尖数学家的投稿。
当然,在这样的高水平学术圈中,也可能存在因人脉关系而引发的主观性倾向,但这并不影响 JAMS的整体学术严格性。
在办公室里与同事简单寒暄几句后,约翰·亨利坐到自己的电脑前,熟练地输入登录信息不一会儿 JAMS的后台投稿管理系统便加载完成。
这是他每天工作的起点,也是 JAMS编辑流程的核心环节。
与其他人喜欢用早餐的时间放松不同,约翰·亨利更倾向于在清晨快速浏览后台,查看是否有新投稿的论文吸引他的注意。
特别是那些涉及他熟悉的领域,或看起来富有潜在学术价值的稿件,总能让他精神为之一振。
为一篇高质量的论文寻找最适合的审稿人,对于约翰·亨利来说就很有意思。
嗯,他既喜欢那些经常合作的数学家找他抱怨:“该死的!这种论文你为什么要找我审?”
也喜欢那学数学家找他抱怨:“该死的!这篇论文你为什么不找我审?”
总之,约翰·亨利是一位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编辑。
好像没什么能让他眼睛一亮的论文,直到突然投稿系统刷新了一篇论文。
约翰·亨利第一眼看到论文标题就被吸引住了!
《黎曼猜想在广义模态公理体系下的几何化映射》。
不得不说当Riemann Hypothesis跟Generalized Modal Axiom System结合的时候,是真的很吸睛。
一个是知名的数学界未解难题,另一个是目前数学界最前沿最火爆的研究方向。
两者结合在一起,就让这篇论文有了爆火的潜质。当然前提是如果论文是真有内容的话。
普林斯顿数学年刊上乔喻那篇论文前天引用量正式破千了。
四个月,破千引用量,在纯数学文章层面这个数字所代表的热度大概就跟某流量明星官宣恋爱,让微博直接停摆的热度其实差不了太多。
都属于现象级的热度。
这次GMAS还能跟黎曼猜想结合起来,那热度约翰·亨利简直不敢想。
尤其是看到论文后面跟着通讯作者:“Qiao Yu*“,更让约翰·亨利眼睛一亮。
GMAS创始人蹦出来了,还第一次给JAMS投稿,竟然被他撞到了。
于是约翰·亨利第一时间点击了“Claim Paper”按钮。
根据内部的分配规则,论文初审时,编辑在轮值期内,且发现与自己负责的学科方向相关,可以优先把论文给“抢”下来。
抢到之后顺便留下了备注:“本文献涉及数论和广义模态体系,恰好符合我相关专长,由我负责初审编辑工作。”
对于一位期刊内部的高级编辑来说,抢到一篇能成为爆款的论文,全程跟踪审稿、编辑跟最终发表过程,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比如他不但能第一时间了解论文的内容,业内那些大佬对论文的评价,还能直接跟通讯作者,针对这篇论文也就是乔喻本人通过邮件沟通。
这不就是难得的深度学术交流的机会吗?如果能建立起个人友谊就更好了。
毕竟那么多关于广义公理体系的稿件,现在都很难找到合适的审稿人。毫无疑问乔喻就是最合适的审稿人之一。
但整个期刊圈都知道给乔喻发这类审稿请求,基本都是拒绝的。还是模版拒。
“感谢厚爱,但我还小,且还在学习中,暂时不太适合承担审稿人的职责,也很难给出中肯且有效的评价。”
除此之外,这样一篇论文发出去,相当于亲自负责了一篇顶级论文的发表过程,这也属于职业生涯中的亮点。
以后如果他不在JAMS干了,换一家期刊,都能拿这出来说事的。
终于在他一通操作之后,电脑上弹出“This paper is now assigned to John Henry.”提示框。
约翰·亨利感觉很满意。
但还没等他把论文下载了先认真读一边,旁边的电话就响了。
刚接了电话,就听到电话内传来中气十足的声音。
“约翰,你把乔喻的那篇论文给抢了?”
约翰·亨利当然能听出这是他在MIT时的导师,拉里·古斯的声音。
作为曾经这位古斯教授的学生,他更清楚拉里·古斯这些年一直在跟母校的詹姆斯·梅纳德教授一起研究黎曼猜想。
前两年两位教授针对黎曼猜想的研究还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更具体的说就是两人用更精确的方法改进了对零点分布和大值行为的理解。
这是一个理论上至关重要的结果,因为从数论的角度来说,这一成果为进一步研究黎曼ζ函数的核心性质、验证黎曼猜想,以及研究更广泛的数论问题提供了更强大的基础工具。
约翰·亨利还专门回去听过讲座,两位大佬的确引用了新的方法,包括更精确的泰勒展开技术,更高阶导数的估计,以及改进后的解析延拓技术……
但显然这距离完全解决黎曼猜想这个问题还很遥远。不过话又说回来,两人的工作还扩展到了其他的狄利克雷级数。
同时自家导师好像也是编辑委员会中的一员,所以接到这通电话,约翰·亨利一点都不惊讶。
“是的,古斯教授,我刚刚看到这篇论文刷出来就立刻认领了。您知道的,这时候肯定不止我一个人盯着后台。”
约翰·亨利颇为兴奋的说道。
“是啊,我刚打算领取这篇文章,结果一刷新就没了,你的手速很快!不过你初审最好快一些,我跟詹姆斯可以成为这篇论文的审稿人。”
嗯,抢了导师的初审权,约翰·亨利还是挺得意的。甚至他觉得自己肯定比导师更有资格初审乔喻的这篇论文。
虽然自家导师跟詹姆斯·梅纳德教授这些年一直在针对黎曼猜想进行研究,但他们对广义模态公理体系的研究,说不定还没他深入。
这种跨学科两者结合的文章,初审就需要他这种两边都懂一些的。
“放心吧,古斯教授,其实我抢下这篇文章后脑子里想到的前两位审稿人就是你跟詹姆斯教授。我这边会尽快的。”
果然,勤劳的鸟儿总是有好报的。
挂了导师的电话,约翰·亨利便直接下载了论文。没办法,自家导师要求他快一些,这点面子还是要给的。
很快约翰·亨利便陷入进论文的奇妙世界里。乔喻的论文让他想到了数学界关于黎曼猜想的一个传奇故事。
这个故事大概就是休·蒙哥马利合著名物理学家戴森的一次偶然交流,然后发现,控制随机矩阵和原子光谱的同一普适性规律也适用于ζ函数。
这一点也得到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算工作的大量数值支持。
当时两人得出同一公式的方式并不相同。物理学家戴森是通过对矩阵数学中的能级研究得出这个公司,而休·蒙哥马利则是研究对关联函数的素数画像……
当然这并不能说明什么,最多只能说明一些规律的确具备普适性,并延伸出了相关的猜想——高斯酉集合猜想:
黎曼ζ函数的非平凡零点分布与随机矩阵理论中高斯酉矩阵的特征值分布具有相同的统计性质。
乔喻则是通过两个结构相似的公式入手,逐步验证模态点的分布与黎曼ζ函数零点分布的某种同构性。
这种构造性的几何化方法,与蒙哥马利和戴森的统计规律研究虽然不同,但在本质上都揭示了某种普适规律。
不得不说,这是真很有意思!
http://www.yetianlian.net/yt118834/4557858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yetianlian.net。何以笙箫默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yetianlian.net
没把陈师兄放在申报的课题组里,是乔喻很笃定,他这次国自然的申请必然是过不了的。
除非审核专家脑子真进水了。
今天他要是申请一个证明黎曼猜想能过审,以华夏科研界目前的实力,明天什么N-S方程,NP完全问题,霍奇猜想,杨-米尔斯理论……
等等这些让人看了就觉得高大上的命题,怕是都会出现在国自然基金的审核组的案头。换谁,谁会不烦?
所以只要负责审核他项目的老师理智尚存,大概看过他的申请之后就丢一边去了。
唯一让乔喻没想到的是,向国自然提交个项目申请,也能在华夏学术界引发热议。
只能说华夏学术界一天天吃饱了没事做的人还是很多的。
早知道是这么个情况,他应该早些一头扎进学术的大坑里。
如果早两年崭露头角……不对,乔喻回忆过去突然发现其实早一些他可能也露不了头。
因为他刚上初一的时候,他看黎曼几何方面的内容还觉得很晦涩,挺难懂的。到了初三再回头看那些内容,突然就能很轻松的理解了。
这大概能说明初一、初二那两年他的大脑还在发育阶段,那个时候的大脑还不足以承担如此高深的知识。
但现在不同了,脑子终究是越用越灵活的。
……
随便给陈师兄打了打鸡血之后,乔喻便心安理得的将部分验证任务交给陈卓阳。
之所以乔喻会觉得自己想到的证明方法很蠢,就在于其证明过程要很有耐心的不断分析、试错。
比如模态路径与对称性验证,就是通过验证所有模态点是否集中于模态路径Γ,来验证零点的对称性。
如果已经发现所有点都严格分布在路径Γ*上,且对称性条件满足,就可以直接得出黎曼猜想的结论。
当然如果验证结果出现局部偏差,也可能发现模态点无法集中的情况,但不要紧,接下来还能用模态卷积、模态密度这些方法从全局来分析。
总之,只要黎曼猜想是正确的,这么多方法总有一种能把结果验证出来。
毕竟实验室那些非线性数据的问题都能解决,没道理这么简单的数论问题解决不了。
他需要做的就是给数论与模态空间的映射做精准定义。比如如果最终是用模态密度解决问题,那就要精准建立模态密度函数ρM与素数计数函数π(x)之间的等价关系。
说起来虽然挺麻烦的,但乔喻第一步已经做完了,接下来无非就是看最后什么方法有用,然后再多推几条定理的事情。
数学题就是这样,没有方法的只觉得时候千难万难,毫无头绪。
但只要能找对方法,给人的感觉大概就是如此So easy,全世界数学家追求的也恰恰就是这种So easy的感觉。
就这样一晃眼来到了三月中旬,京城天气也开始渐渐回暖。国自然那边项目申请也有了回复。
不出意外的没过。
这次也没有上会议讨论。黎曼猜想嘛,大家都知道是个什么命题。
不过这次审核委员会还给了乔喻一份贴心的提示,比如申请国自然项目的时候可以不需要一次甩出来这么大的命题。
不妨先把命题的范围缩小一些,比如黎曼猜想新解决方案的研究。这样说不定就能通过了。多少是有些明示的感觉。
不过乔喻也没把这次申请放在心上。同样理论上他也不需要这些基金项目证明自己。他才十七岁,戴不戴帽子其实无所谓。
反正基金申请下来的钱,用起来也很麻烦。还不如多拿点学校的各种奖金。
当然新学期,新气象,论文自然也是要发的。只是这次论文没发给普林斯顿的数学年刊,而是发给了JAMS。
同样是世界数学四大顶刊之一。是美国数学学会旗下的旗舰期刊。录用的期刊范围也涵盖了纯数学跟应用数学。
之所以选择JAMS,是因为去年加入美国数学学会的时候,答应了会写一篇论文投稿的。对这种简单的事情,乔喻一向是说到做到。
毕竟哪怕言而无信也要用在大事件上,如果小事都不能言出必行,那人品也太稀碎了。
当然这其中有个冷知识。虽然说美国数学学会中有美国两个字,但其本质可以说是一个国际性的数学组织。
毕竟美国数学学会的会员实际上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欧洲、亚洲等等地区的人都能申请。
同样,美国数学学会资助组织的活动也包括IMO跟ICM,等等这些知名竞赛跟大会。
乔喻现在就是AMS的国际会员。可以访问AMS的数学文献数据库。购买出版物或者参加会议更便宜些。
前者能直接访问数据库还是有用的。至于购买期刊跟参加会议,乔喻感觉好像没花过钱。
当然也可能是花过了,不过是导师那边帮他掏的钱。不过无所谓,很多数学项目批下来的研究资金就是用于这一块的。
以后能省下来一些总是好的。
这次发论文乔喻吸取了上次的教训,提前跟田言真打了招呼。
田言真大概看了一遍之后,问了句:“证明工作还没做完,你就把这篇论文发出去?你不怕别人抢先通过你的方式证明了黎曼猜想?”
“那怎么可能!最了解这套公理体系的人是我,接下来有哪些难点我很清楚,别人就不一定清楚了!”乔喻满不在乎的答了句。
于是田言真在将通讯者名字改成了乔喻之后,便说道:“那行吧,你自己去投稿吧。以后的你的论文不需要把我的名字放通讯作者了。
就用你自己的名字吧。反正你现在数学界也已经很出名了。说不定比我的名字还好用,顺便也省得我做你跟编辑之间的传声筒。”
“好的,田导!”乔喻点头应了下来。自家导师还是好的。
另一个好消息则是AMS的集中稿件处理系统还挺好用的……
……
对于田言真的天才学生,突然要研究黎曼猜想这件事造成的影响也在时间的流逝中渐渐淡去。
没办法,当初传的这么火,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其实还是国自然专家组那边会不会给乔喻通过了。
可惜了,审核组没顶住压力。直接把乔喻这个项目给毙了。
其实站在看热闹的角度,真有那么一小撮人,是希望看到乔喻能申请通过的。
至于黎曼猜想乔喻是不是真能解决……嗯,绝大多数人还是不看好的。
毕竟黎曼猜想作为数论的一个重要问题跟其他数学问题不太一样,全世界大佬级数学家都快把这个问题拆得稀碎了。
……
大洋彼岸,罗德岛州普罗维登斯市查尔斯街XXX号,美国数学学会总部所在地。
约翰·亨利端着一杯咖啡走进了自己的办公室。
JAMS其实跟一些期刊的编辑委员会与一些传统期刊的组织方式不太一样。
借助AMS的庞大影响力,其编辑委员会由来自全球各地的知名数学家组成,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
总部这边则是综合处理一些编辑方面的事宜。
这种组织方式与审稿人的高效联络机制下,如果单把世界四大数学期刊拿出来对比,其实JAMS对比另外三家,审稿速度算是最快的了。
平均大概只需要6-9个月。
不要觉得这个时间很长,旁边,Acta Mathematica,动辄审稿时间就是九个月,甚至一年以上。
而且相比较来说JAMS过稿率也是跟其他三家比起来也是最高的。
大概能有20%以上。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 JAMS的审稿标准较低。
事实上正是因为 JAMS的编委会由一群高水平的数学家组成,使其在学术界具有极高的吸引力,也吸引了众多顶尖数学家的投稿。
当然,在这样的高水平学术圈中,也可能存在因人脉关系而引发的主观性倾向,但这并不影响 JAMS的整体学术严格性。
在办公室里与同事简单寒暄几句后,约翰·亨利坐到自己的电脑前,熟练地输入登录信息不一会儿 JAMS的后台投稿管理系统便加载完成。
这是他每天工作的起点,也是 JAMS编辑流程的核心环节。
与其他人喜欢用早餐的时间放松不同,约翰·亨利更倾向于在清晨快速浏览后台,查看是否有新投稿的论文吸引他的注意。
特别是那些涉及他熟悉的领域,或看起来富有潜在学术价值的稿件,总能让他精神为之一振。
为一篇高质量的论文寻找最适合的审稿人,对于约翰·亨利来说就很有意思。
嗯,他既喜欢那些经常合作的数学家找他抱怨:“该死的!这种论文你为什么要找我审?”
也喜欢那学数学家找他抱怨:“该死的!这篇论文你为什么不找我审?”
总之,约翰·亨利是一位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编辑。
好像没什么能让他眼睛一亮的论文,直到突然投稿系统刷新了一篇论文。
约翰·亨利第一眼看到论文标题就被吸引住了!
《黎曼猜想在广义模态公理体系下的几何化映射》。
不得不说当Riemann Hypothesis跟Generalized Modal Axiom System结合的时候,是真的很吸睛。
一个是知名的数学界未解难题,另一个是目前数学界最前沿最火爆的研究方向。
两者结合在一起,就让这篇论文有了爆火的潜质。当然前提是如果论文是真有内容的话。
普林斯顿数学年刊上乔喻那篇论文前天引用量正式破千了。
四个月,破千引用量,在纯数学文章层面这个数字所代表的热度大概就跟某流量明星官宣恋爱,让微博直接停摆的热度其实差不了太多。
都属于现象级的热度。
这次GMAS还能跟黎曼猜想结合起来,那热度约翰·亨利简直不敢想。
尤其是看到论文后面跟着通讯作者:“Qiao Yu*“,更让约翰·亨利眼睛一亮。
GMAS创始人蹦出来了,还第一次给JAMS投稿,竟然被他撞到了。
于是约翰·亨利第一时间点击了“Claim Paper”按钮。
根据内部的分配规则,论文初审时,编辑在轮值期内,且发现与自己负责的学科方向相关,可以优先把论文给“抢”下来。
抢到之后顺便留下了备注:“本文献涉及数论和广义模态体系,恰好符合我相关专长,由我负责初审编辑工作。”
对于一位期刊内部的高级编辑来说,抢到一篇能成为爆款的论文,全程跟踪审稿、编辑跟最终发表过程,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比如他不但能第一时间了解论文的内容,业内那些大佬对论文的评价,还能直接跟通讯作者,针对这篇论文也就是乔喻本人通过邮件沟通。
这不就是难得的深度学术交流的机会吗?如果能建立起个人友谊就更好了。
毕竟那么多关于广义公理体系的稿件,现在都很难找到合适的审稿人。毫无疑问乔喻就是最合适的审稿人之一。
但整个期刊圈都知道给乔喻发这类审稿请求,基本都是拒绝的。还是模版拒。
“感谢厚爱,但我还小,且还在学习中,暂时不太适合承担审稿人的职责,也很难给出中肯且有效的评价。”
除此之外,这样一篇论文发出去,相当于亲自负责了一篇顶级论文的发表过程,这也属于职业生涯中的亮点。
以后如果他不在JAMS干了,换一家期刊,都能拿这出来说事的。
终于在他一通操作之后,电脑上弹出“This paper is now assigned to John Henry.”提示框。
约翰·亨利感觉很满意。
但还没等他把论文下载了先认真读一边,旁边的电话就响了。
刚接了电话,就听到电话内传来中气十足的声音。
“约翰,你把乔喻的那篇论文给抢了?”
约翰·亨利当然能听出这是他在MIT时的导师,拉里·古斯的声音。
作为曾经这位古斯教授的学生,他更清楚拉里·古斯这些年一直在跟母校的詹姆斯·梅纳德教授一起研究黎曼猜想。
前两年两位教授针对黎曼猜想的研究还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更具体的说就是两人用更精确的方法改进了对零点分布和大值行为的理解。
这是一个理论上至关重要的结果,因为从数论的角度来说,这一成果为进一步研究黎曼ζ函数的核心性质、验证黎曼猜想,以及研究更广泛的数论问题提供了更强大的基础工具。
约翰·亨利还专门回去听过讲座,两位大佬的确引用了新的方法,包括更精确的泰勒展开技术,更高阶导数的估计,以及改进后的解析延拓技术……
但显然这距离完全解决黎曼猜想这个问题还很遥远。不过话又说回来,两人的工作还扩展到了其他的狄利克雷级数。
同时自家导师好像也是编辑委员会中的一员,所以接到这通电话,约翰·亨利一点都不惊讶。
“是的,古斯教授,我刚刚看到这篇论文刷出来就立刻认领了。您知道的,这时候肯定不止我一个人盯着后台。”
约翰·亨利颇为兴奋的说道。
“是啊,我刚打算领取这篇文章,结果一刷新就没了,你的手速很快!不过你初审最好快一些,我跟詹姆斯可以成为这篇论文的审稿人。”
嗯,抢了导师的初审权,约翰·亨利还是挺得意的。甚至他觉得自己肯定比导师更有资格初审乔喻的这篇论文。
虽然自家导师跟詹姆斯·梅纳德教授这些年一直在针对黎曼猜想进行研究,但他们对广义模态公理体系的研究,说不定还没他深入。
这种跨学科两者结合的文章,初审就需要他这种两边都懂一些的。
“放心吧,古斯教授,其实我抢下这篇文章后脑子里想到的前两位审稿人就是你跟詹姆斯教授。我这边会尽快的。”
果然,勤劳的鸟儿总是有好报的。
挂了导师的电话,约翰·亨利便直接下载了论文。没办法,自家导师要求他快一些,这点面子还是要给的。
很快约翰·亨利便陷入进论文的奇妙世界里。乔喻的论文让他想到了数学界关于黎曼猜想的一个传奇故事。
这个故事大概就是休·蒙哥马利合著名物理学家戴森的一次偶然交流,然后发现,控制随机矩阵和原子光谱的同一普适性规律也适用于ζ函数。
这一点也得到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算工作的大量数值支持。
当时两人得出同一公式的方式并不相同。物理学家戴森是通过对矩阵数学中的能级研究得出这个公司,而休·蒙哥马利则是研究对关联函数的素数画像……
当然这并不能说明什么,最多只能说明一些规律的确具备普适性,并延伸出了相关的猜想——高斯酉集合猜想:
黎曼ζ函数的非平凡零点分布与随机矩阵理论中高斯酉矩阵的特征值分布具有相同的统计性质。
乔喻则是通过两个结构相似的公式入手,逐步验证模态点的分布与黎曼ζ函数零点分布的某种同构性。
这种构造性的几何化方法,与蒙哥马利和戴森的统计规律研究虽然不同,但在本质上都揭示了某种普适规律。
不得不说,这是真很有意思!
http://www.yetianlian.net/yt118834/4557858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yetianlian.net。何以笙箫默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yetianlia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