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 第七十五章

    【建文二年12月25日,东昌城。

    朱棣到达了这座未来会成为京杭大运河沿河九大商埠之一的城市,它由运河贯通而兴盛,又因运河堵塞而衰落。

    由于此处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口,地势低平,起伏较小,适合骑兵冲锋。

    因此,何福盛庸所选择的这个地点,朱棣还是比较满意的。

    实际上,东昌也是他通过围堵济宁-德州运河粮道20余天。使得对方“粮乏而出”,算计得到的。】

    几个将军其实很意外,没想到今天这么快就轮到了自己。

    喝茶的赶紧把茶水放下。

    吃点心的迅速把点心咽了。

    郭英含糊地说一声:“这证明……我之前粮草算的并没有错!”

    他感到很欣慰。自己是有水平的,之所以靖难无功!都怪文人!

    他哀怨的目光,投向了杨士奇与蹇义。

    两位文人:“?”

    杨士奇什么都不明白,他现在急需一些前情提要。

    多少知道一些的蹇义,按照自己过往的习惯,只听不说,闭紧嘴巴。

    而杨士奇,就不一样了。

    到底被偏爱的人有恃无恐。

    他不禁说:“这是在说,燕王在和叛乱分子作战吗?东昌未来难道失陷了吗?燕王是正在进京勤王吗?”

    正烧纸的朱允炆平平淡淡接上一句:

    “杨卿说得不错,燕王确实进京擒皇了。”

    杨士奇明白了,鞠躬道:“谨受教。”

    他只是觉得,皇孙的口音好似有点怪,这南京城啊,不愧是海纳百川之处,实在有太多不同的口音了。

    本来想要说话的老朱,默默闭上了嘴。

    【我们先来看一下朱棣战前和将军们开的军事作战会议。

    1、德州兵马本就粮乏,此刻移师东昌,东昌城内也没什么粮食积蓄,对方想要决战的心是非常迫切的。他们需要通过决战,排除燕军对运河粮道的干扰,否则,没饭吃了大家死翘翘。

    2、既然如此,“贼欲速战,我则不战,贼不欲战,我则扰之”——这一段话极有意思,尽得游击战十六字真言的精髓,即“敌进我退,敌驻我扰”。】

    大家一听,不禁红光满面。

    盖因他们之前可是对这十六字真言惊为天人,极为认可的。

    现在,知道了自己的行动,竞和这十六字真言有所关联,那么,这仰慕的回旋镖,便回到了自己的身上。

    其中朱棣更是得意:“我这一战,说不得也为那十六个字的出现,奉献了一些前人经验。”

    其余将军们与有荣焉。

    傅友德更是抚须不止:早就说过了,这燕王,乃是我傅友德教出来的。

    杨士奇并没有受到外界的影响。他听了那十六个字,便陷入了沉思,如今,已是品味出来,击节赞叹:“确为妙语,当可传世!”

    大家含笑看了一眼杨士奇。

    对比那沉默的蹇义,似乎还是这时不时就说两句滞后很多的话的杨士奇,更为可爱呢。

    【袭扰大家都懂,就不多解释了。

    战略退却是看起来很简单,却又很难做到的一件事。做出此类决断,会有很重的思想包袱,事后评价也往往不佳。

    最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抗战时的“徐州大撤退”,和英国人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这两起事件,都有很多贬斥,比如花园口决堤……但就像如今评价二战都称敦刻尔克为“最有战略意义的撤退,保留了英国继续坚持作战的珍贵有生力量”。

    徐州大撤退,在《论持久战》里也被评价为“破坏了敌人之’速决’计划,不得不跟了我们干持久战。”】

    “花园口决堤……”郭英疑道,“这花园口在哪儿?”

    “如果和徐州有关的话,”傅友德思量,“那附近比较大的河,就只有黄河了,难道,黄河决堤了?”

    现场众人不禁一惊。

    说起花园口决堤,他们没什么感觉,但要说黄河决堤,那事情就大了。

    纵观历史,哪一次决堤,不是一场生灵涂炭。

    蹇义突然说:“昔日南宋为阻金人铁骑,杜充掘了黄河堤坝……”

    朱元璋和朱棣对视一眼。

    他们当然都想起来了,月夜下姚广孝看着那未来地图上的黄河水道,曾经也说过这样的话——未来黄河改道了,改道是自然,还是人为?

    朱元璋皱眉片刻:“……也不一定。这抗战,乃是兔朝打的。兔朝乃有德之朝,应当做不出这种后患极大的事情,也有可能是恰巧在那边打,黄河就决堤了。”

    朱棣又说:“这二战,之前已经有了苏国、德国、日本,如今又有了这英国,英国之前在描述中还挺强的,还和法鸡一起,逼了我们签订天津条约,怎么如今一看,在这二战中,被打得如此狼狈?这二战,到底涉及了多少国家?”

    杨士奇:“……”

    他明白,自己又缺课了。除了明白日本是谁之外,其他好像什么也没有听懂。

    【朱棣在交战之前,就清醒的意识到可能存在的战略退却这件事,是极为难能可贵的。

    他准备带着轻骑,绕背到德州兵马背后看看虚实,如果德州后军比较薄,能打,那就打。到时候配合主力一起前后夹击。

    打不了,那就浪一波回来,吓吓他们,大家一起跑路。

    到底是朝廷腹地,是战场层面的“外线作战”,而非补给线内的“内线作战”,保持有生力量,不打“无把握决战”是很重要的。】

    杨士奇听完这段,思索片刻,突然汗流浃背。

    这是在说什么?什么叫做到底“朝廷腹地”?那燕王在干什么呢?

    刚刚允炆皇孙说的,难道,难道竟不是口音问题——

    他战战兢兢地看向朱允炆。

    朱允炆接触到杨士奇的视线,开口说话,还咳嗽了两声——被烟熏的:“没事,四叔他在奉爹靖难,师出有名。”

    这次,杨士奇已经知道不是口音问题了。

    他战战兢兢的看向老朱。

    老朱和杨士奇对视一眼,已经知道了这文臣内心的弯弯绕绕,不禁吐槽:“放心吧!咱骑马打下来的天下,怎么可能被允炆篡位,沦落到要靠朱棣这龟儿勤王拯救、夺回皇位的地步。”

    将军们:“……”

    他们不禁大为震撼。

    这也是从来没有想过的一种发展呢。

    不愧是专写墓志铭的杨士奇,这笑话直通地府了。

    【3、需要警惕燕军内部的骄兵思想。

    燕军一路都在打胜仗。虽然这有助于他们不畏数量压制,士气盎然,勇于作战,却会有轻蔑心理,丧失谨慎和苟帝的心态。

    认为东昌之战,完全不需要考虑其他,打他娘的完事儿,咱又没输过。

    这很危险——】

    杨士奇又产生了很多的迷惑。

    他不愧是才思敏捷之辈,在弄清了基本对战双方之后,也弄清楚了对战双方的基本实力,这样想来,以北平的弹丸之地,燕王完全没有理由打胜仗,而且一直打胜仗啊?

    他不禁看向在场将军们。

    傅友德:“我死了。”

    耿炳文:“我先输了,我又死了。”

    郭英:“我无功。”

    李景隆:“我卧底。”

    轮到两位文臣大为震撼了。

    “卧、卧什么?”一直谨慎不说话的蹇义,也忍不住了。

    李景隆微微一笑,心如止水。

    你们已经错过了我的坚强和我的愚蠢。

    没有关系,你们最终还会看到,我的卧底。

    【朱棣这种忧虑最终应验了,他们还是踏出了战略退却这一步。有意思的是,历史虽不会重演,却会惊人的相似。

    几乎相同的心态也发生在徐州大撤退前。

    当时,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大捷的胜利,同样冲昏了很多人的头脑。很多人因此认为徐州会战就是准决战,就是敌人最后的挣扎。

    这些被总结为“政治上、军事上的近视眼”的空谈,都是后来徐州大撤退的部分诱因。】

    大家虽然之前没有听过“近视眼”这个说法,但一下子,便明白了它说的是什么。

    “近视眼,”老朱一拍大腿,“不就是读书读坏了眼睛,看不清远处的东西吗?”

    “这‘人无远见’的说法,如此一形容,倒是生动有趣了起来。”朱棣也笑道。

    “不仅有趣,而且有真知。”朱元璋点评道,“以你为例子,你燕军和朝廷军,其实还是处于战略相持的阶段,是做不到毕其功于一役的,此时,不应胜利冲昏头脑,而应当老老实实的继续打各种消耗战,进一步削弱朝廷的有生力量,直至进入战略反击阶段,才可以打真正意义上的决战。”

    傅友德感慨一声:“可又有多少人,能准确地判断战略的拐点呢?能准确判断这些的人,便是当之无愧的战略家吧。”

    【说完朱棣,我们再来谈谈德州一方的应对。

    首先,他们去信位于定州的平安、吴杰等人,让他们率兵前来围堵,务必要把孤军深入的燕王等人,留在朝廷方的“内线”,切断对方逃跑之路。

    这是做得到的,朱棣这批人马,不仅仅是机动性极强的骑兵,还有部分步兵和辎重。

    这些估计都是因停留时间较长,和骑兵合兵的后续部队。

    他们想要完整撤离,选择的路线就不会如骑兵那般随意,是可以靠着水路来判断的。

    为了给平安等人争取时间,德州兵马的东昌之战,实际上是有点当脸t嘲讽,吸一波仇恨,然后拉住怪。

    等平安的捕燕网收住口子,就是合势捕燕之时,在那之前,休想逃出去!】

    大家听到这里,不由对何福刮目相看。

    “思路确实不错。”

    “只是朱棣也已经做好了战略退却的准备。”

    【其次,他们采用了一个比较特殊的阵型:背城而阵。

    这种打法,并不稀奇,你翻开史书,可以看到很多类似的战役影子。

    比如说唐取天下的霍邑之战,李世民≈ap;ap;李渊打隋朝霍州总兵宋老生,宋老生选择背城而阵。

    还有北京保卫战,于谦对抗瓦剌也先,也是背城列阵九门外。

    为什么要背城?

    一、你城墙上的军队,可以通过投石一类的法子居高临下对地面部队进行打击。

    二、城墙实质上保护了你的后军。你想象一下,骑兵是需要冲锋距离的,就像你起步跑也得有个助跑空间。

    横亘的城墙压缩了这部分空间,朱棣最擅长的绕背偷袭就比较麻烦了,它缺乏冲起来的助跑距离。

    这是步兵打骑兵的好办法,于谦就是基于此,聪明的让22万明军围着九个城门列阵,让瓦剌的骑兵冲不起来。】

    “什么?”

    众人竟然有一些骚乱。

    “也先居然是瓦剌人?那鞑靼呢?”

    朱棣:“先前确实提及过瓦剌在堡宗时期壮大,朵颜和泰宁投了……既然势力已经覆盖到朵颜的位置,东边的鞑靼想来元气大伤,已然远遁了。”

    朱元璋想了想:“是你的五征漠北干的。”

    朱棣点头:“不错,若我远征,必会冲那鞑靼而去。据这虫洞所说,那不是元种的鬼力赤本是瓦剌王,后去当了鞑靼可汗。他若在位,自是大好特好,可他想来活不长,那我肯定不愿看到忽必烈的后代再登汗位。”

    朱元璋皱眉:“这也先……是元种,该打;不是元种,打他并不是上策。其他的蒙古首领,是不会臣服他的,这样他们肯定会内斗起来。”

    朱棣叹气:“那不争气的堡宗,可不止是近视眼,是瞎了,哪里能指望他想什么对蒙策略。”

    朱元璋同情的拍拍朱棣的手:“算啦,别想了,看看这于谦,打挺好。”

    【所有打法都是不完美的,都有其克制之法。介绍朱棣前,我们先看一下李世民父子是怎么打宋老生的。

    宋老生一直在城里苟着。

    李渊带着数百轻骑来到霍邑城东五六里地,将骑兵分为十多队,向城池移动,每支队伍都假装要安营扎寨。

    与此同时,主力大军还在其后加速前进。

    旧唐书称是李世民前往骂战,应该不是这样的,宋老生是看到了对方主帅,又看到了后续大军,他害怕大军围着城安营死战,想趁大军来之前,吃掉似乎可以吃掉的敌军主帅三人。

    李渊兵分两路,它和李建成当正面主攻的脸t,在城门东,李世民带着人待在城门南。

    宋老生和李渊、李建成打成一片,李渊带兵退却——注意!退了,他退了!

    这不是李渊无能,而是他在通过往后退,诱使宋老生拉长本来坚固的步兵密阵。

    他退到一里外,与大军汇合,立刻掉头发起进攻。

    李世民则率领骑兵侧翼部队,从南面陡坡俯冲而下“冲断其军”。

    旧唐书上什么太宗带二骑……肯定是不真实,重点是拉长队形,侧翼包抄。

    |

    城→

    门→宋老生→李渊←主力大军

    东→↑↑↑

    |→李世民

    这种打法,和朱棣在真定一战诱使耿炳文的思路很相似,是为了把人从坚城下骗出去,获得骑兵冲杀的空间。

    有珠玉在前,朱棣可以使用这一招吗?

    答案是no!】

    耿炳文:“……”

    耿炳文咬牙:“臣若是那宋老生,臣一定会坚守城池的!”

    大家摇头:“事后诸葛亮,你在真定的时候,你也没有坚守城池啊?”

    朱元璋客观的说:“你们两心态不一样,你是贪,他是怕。”

    耿炳文也无话可说了。

    功败垂成,声名扫地啊!

    【何福比宋老生稳重多了,“持重不欲战”。

    啊……苟着,我就苟着了,苟不丢脸,我何福,决不会冲出去以步兵劣势换你骑兵优势的!

    我牢牢的记着背城列阵的要诀,是要方、要密、要稳、要固!

    那怎么办呢?

    朱棣观摩了一下,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点。

    那就是何福他们,虽然背城而阵,但那个后军啊,和东昌城之间距离,居然比较“空虚”。

    而且大家也知道啊,东昌肯定是没有北京那么大的。

    朱棣他们双方的军队数量比李渊父子双方打架那人数多得多的多,一排排开来,也是几十里的范围,这个城墙估计也不能庇护整个后军。

    欸?有空间的话,骑兵好像可以上啊?朱棣想了想,认为自己察觉了“破阵之法”。觉得是可以打打看的。

    他还是想绕背(。)但肯定不能单纯的绕,那太生硬了。

    于是张玉在前面跟李渊一样杵着,他带着朱能等(可能也有朱高煦)一起学着李世民对德州左军侧翼发起了打击。

    ——城墙——

    ——后军——

    右军中军左军←朱能,↖朱棣

    ——前军——

    ——张玉——

    在朱能等人与德州兵马的火器缠斗,牵制住对方左翼时,朱棣再一次的分兵,自己带着一小股骑兵,迂回,绕背。所谓,“绕出贼阵,复回冲其中”是也。

    ——城墙——

    朱棣←

    ↓

    ——后军——

    然而!

    所谓后军与城门“空虚”本就是何福等人欺骗朱棣的幌子罢了!他们早就分析过燕王的打法,知道你燕王爱绕背。

    今天,就特意卖个破绽,然后在后军布下重兵,千军万马团团围着你,叫你有命来偷袭,无命出得去!】:,,

    

    http://www.yetianlian.net/yt118176/4389226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yetianlian.net。何以笙箫默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yetianlia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