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回 道法自然很重要 性通心诚现奇妙
何以笙箫默小说小说推荐阅读:陆娇谢云瑾、凤白泠独孤鹜、魏晋干饭人、这个明星很想退休、最强战神、萧天策、舒听澜卓禹安、重生大时代之1993、婚后心动:凌总追妻有点甜苏熙凌久泽、他的小祖宗甜又野、楚尘、重生年代:炮灰长姐带妹逆袭、宠妻入骨:神秘老公有点坏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五章》,特别是“道法自然”是该经的精髓,也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字面意思理解,道法自然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大道的本质就是遵循自然运行规律。
然而《道德经》成书时间久远,当时的表达方式与现今也有很大区别。文献中讲“然”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如此、这样;法,是学习、遵循的意思;自然,是自在本来,也就是事物最初或本来的样子。所以,该经中的“道法自然”可以理解为大道的本质是遵循事物自身本来的规律,或者说回到事物自身本来的样子。
但这只是字面的意思,最后的这个“道”为什么要“法”这个“自然”呢?自然到底有什么好处,让这个大道都要学习和遵循它?除了字面意思之外,它的根本道理是什么呢?
那就让我们先来一起看看这个自然界吧!
我们都说美丽的大自然,搞美术的也都说,自然的才是最美的。这是为什么呢?这个世界上有花,有草,有参天的大树,也有低矮的灌木。他们虽然形态各异,但是它们却各自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共同组成了这个自然界。可能大部分人会说,我喜欢大树,你看它高大威武,又能做建筑的栋梁,它的作用最大。可是你想过没有,如果这个自然界都是大树,而且都是一样的树,连树叶都是一样的,你还会觉得它美吗?
再来看这个自然界中的生物链,最低级的是细菌,然后是原生生物,藻类,真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在这个生物链最顶端的是人。高级生物会消费低级生物以获取养分,然后这些高级的生物死后,又分解为养分,来滋养这些低端生物。这些生物环环相扣,形成了生态平衡,共同构成了这个和谐统一的自然界。
所以说,存在即是道理!当你扒开看这个链条中的任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都是不可或缺的。所以,西方世界也在说“神爱世人,爱,无处不在”。是的,组成这个自然界中的所有的一切,都是这种大“爱”的具体体现。如果人类非要以自己的意志去强加干扰,去“整齐化一”那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毁灭自己。所以,自然才是最好的,符合这个自然,才能让这个大千世界和谐统一和健康有序的发展。
所以,在《论语·卫灵公》中收录,老子提出“无为而治”,他认为统治者应“无为而治”,有管理而不干涉,有君主而不压迫,让人民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在道家那里,无为而治的要义就在于顺其自然,即治国者充分尊重治理对象(民众)自身的禀性、状态和趋向,不过分干预民众的生活,使之遵循人自身固有的本性、意愿,自我发展,自我实现。
在佛家中经常提到的“无为”也是如此,这里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去做,而是不执意去“为” ,要顺其自然而为。《金刚经》中也讲,“此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就是在告诉我们,这个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因缘而生,因尽缘灭,一切都在自然的变化之中,都要经过“成、住、坏、灭”四个过程。所以让我们不要去执着于任何一件事物,不要拘泥于任何一种形式,因为它们都是自然的一种体现而已。
执着于任何一种形式或观念,都不是自然和无为的,就必然会产生相反的作用,所以《金刚经》中让我们“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世界的多样性是一种自然,生态循环是一种自然,人的生老病死是一种自然,人类社会的发展变革也是一种自然。所以“道“也必须要学习和遵循这个“自然”,如果“道”不遵循这个自然,那它也就不再是那个自然环节中的道了。
面对生死的问题,镜水先生在两年前为缅怀“321”东航空难遇难者,作了一首词:
苏幕遮· 节点
三二一、一二三,非是数字,人命却关天。
面对时空新节点,生死无常,新旧在转换。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正道,大道学自然。
真理曙光难遮掩,一鸣惊人,推背今震撼!
点明了在新旧交替、文明转换的过程中,这都是道法自然的一种体现。
关于“道法自然”的重要性,可以分别从物质世界、精神修养、正确看待生死三个方面进行展开。
关于物质世界:
人生一世的得与失总是平衡的,就像钟摆在原点两侧周期性摆动一样。得到的越多,在其他方面一定会失去越多,反之亦然。所以就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说法。
东汉王充的《论衡》,是我国最早的朴素唯物主义著作。这个“物”,是指天地运行规律,不是狭义的物质。“衡”,有平衡、均衡有序的意思。《论衡》认为:天地乃一气所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行,并在一定阶段打破平衡再形成新的平衡。它不以人的意志力为转移。
这个观点是对当时君权神授、人定胜天的有力反驳。贪官在一定阶段只注重得,却不知道打破了自身在发展过程中的平衡,后面面临的是加倍的失与败。唯利是图的商人为了谋取利益无所不用其极,自己可能一时富贵了,但到了子孙这里可能会一败涂地。
所以,对于我们每一个人,要从道法自然的角度以原点思维看待物质利益。面对物质诱惑时,一定要明白:得与失只是自然在平衡中的一个短暂过程,而非结果。结果必然是回归平衡:双手空空的来,双手空空的去!物质利益存在的唯一价值,就是为我们的生存提供便利,生存的目的达到了,物质利益有道而舍,为正而争。把主要精力放在付出和奉献上,得到的自然大于付出!
关于精神修养:
道法自然带给我们精神上的启发很多。上已叙及,大道的本质是回到事物本来的样子。人本来是什么样子?人是天地造化、五行滋养的产物。生而为人,死而归天,循环往复。但这个前提是人心纯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但是,当人在物质诱惑面前不能自已之时,往往会诞生恶的种子。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智者千虑,尚且必有一失。当我们在过失面前明白自己本来应该是什么样子时,自然就有了改过自新的勇气。“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古人的教诲很明晰,犯了错误及时回头,而不能用几个新的错误去掩盖,否则会陷入恶性循环,使自己万劫不复。
俗话常说修心养性,这里有个先后过程。性,就是我们本来的样子,“人之初,性本善”就是这个意思。但是,因为“性相近、习相远”导致了每个人“心”由于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学识,不同的境界,不同的道德修养程度而显现出自己的不同,所以说人心叵测,就是这个无法衡量的深度。
只有通过不断修正自心沾染的尘垢、习气,在人生的长跑中不断纠偏,才能回归自己本性。
关于正确看待生死: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里说的是肉身的死。不管你能不能看到灵魂归于何处,但精神是永恒的,特别是“重于泰山”的死。
我们经常听说各种精神,z华m族是从来不缺乏精神的民族。像近现代以来的张思德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这些因公殉职的同志,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流传下来,你能说他们死了?很多还活着的行尸走肉能与之相比较吗?有些人尽管活着,实际上已经死了!
从道法自然的角度来看,他们确实通过自己的方式找到了人本来应该有的样子,并把这种精神流传给后人。肉身的生与死是时空和因缘转换过程中的产物。
生死无常,时光短暂,即使不是人人都能做出重于泰山的事,但也要力所能及的做自己擅长的并有益于国家、社会和他人的事。倘如此,死而无憾。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又有词为证:微博观人言勇,微心理念低平。微远心胸为性命,微浪酥云入禅清。看谁能道成?
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没有硝烟、没有饥荒、没有病痛,若不及时秉大道之理、行大道之义,实乃枉此一生!
http://www.yetianlian.net/yt117513/4371003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yetianlian.net。何以笙箫默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yetianlian.net
然而《道德经》成书时间久远,当时的表达方式与现今也有很大区别。文献中讲“然”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如此、这样;法,是学习、遵循的意思;自然,是自在本来,也就是事物最初或本来的样子。所以,该经中的“道法自然”可以理解为大道的本质是遵循事物自身本来的规律,或者说回到事物自身本来的样子。
但这只是字面的意思,最后的这个“道”为什么要“法”这个“自然”呢?自然到底有什么好处,让这个大道都要学习和遵循它?除了字面意思之外,它的根本道理是什么呢?
那就让我们先来一起看看这个自然界吧!
我们都说美丽的大自然,搞美术的也都说,自然的才是最美的。这是为什么呢?这个世界上有花,有草,有参天的大树,也有低矮的灌木。他们虽然形态各异,但是它们却各自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共同组成了这个自然界。可能大部分人会说,我喜欢大树,你看它高大威武,又能做建筑的栋梁,它的作用最大。可是你想过没有,如果这个自然界都是大树,而且都是一样的树,连树叶都是一样的,你还会觉得它美吗?
再来看这个自然界中的生物链,最低级的是细菌,然后是原生生物,藻类,真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在这个生物链最顶端的是人。高级生物会消费低级生物以获取养分,然后这些高级的生物死后,又分解为养分,来滋养这些低端生物。这些生物环环相扣,形成了生态平衡,共同构成了这个和谐统一的自然界。
所以说,存在即是道理!当你扒开看这个链条中的任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都是不可或缺的。所以,西方世界也在说“神爱世人,爱,无处不在”。是的,组成这个自然界中的所有的一切,都是这种大“爱”的具体体现。如果人类非要以自己的意志去强加干扰,去“整齐化一”那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毁灭自己。所以,自然才是最好的,符合这个自然,才能让这个大千世界和谐统一和健康有序的发展。
所以,在《论语·卫灵公》中收录,老子提出“无为而治”,他认为统治者应“无为而治”,有管理而不干涉,有君主而不压迫,让人民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在道家那里,无为而治的要义就在于顺其自然,即治国者充分尊重治理对象(民众)自身的禀性、状态和趋向,不过分干预民众的生活,使之遵循人自身固有的本性、意愿,自我发展,自我实现。
在佛家中经常提到的“无为”也是如此,这里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去做,而是不执意去“为” ,要顺其自然而为。《金刚经》中也讲,“此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就是在告诉我们,这个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因缘而生,因尽缘灭,一切都在自然的变化之中,都要经过“成、住、坏、灭”四个过程。所以让我们不要去执着于任何一件事物,不要拘泥于任何一种形式,因为它们都是自然的一种体现而已。
执着于任何一种形式或观念,都不是自然和无为的,就必然会产生相反的作用,所以《金刚经》中让我们“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世界的多样性是一种自然,生态循环是一种自然,人的生老病死是一种自然,人类社会的发展变革也是一种自然。所以“道“也必须要学习和遵循这个“自然”,如果“道”不遵循这个自然,那它也就不再是那个自然环节中的道了。
面对生死的问题,镜水先生在两年前为缅怀“321”东航空难遇难者,作了一首词:
苏幕遮· 节点
三二一、一二三,非是数字,人命却关天。
面对时空新节点,生死无常,新旧在转换。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正道,大道学自然。
真理曙光难遮掩,一鸣惊人,推背今震撼!
点明了在新旧交替、文明转换的过程中,这都是道法自然的一种体现。
关于“道法自然”的重要性,可以分别从物质世界、精神修养、正确看待生死三个方面进行展开。
关于物质世界:
人生一世的得与失总是平衡的,就像钟摆在原点两侧周期性摆动一样。得到的越多,在其他方面一定会失去越多,反之亦然。所以就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说法。
东汉王充的《论衡》,是我国最早的朴素唯物主义著作。这个“物”,是指天地运行规律,不是狭义的物质。“衡”,有平衡、均衡有序的意思。《论衡》认为:天地乃一气所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行,并在一定阶段打破平衡再形成新的平衡。它不以人的意志力为转移。
这个观点是对当时君权神授、人定胜天的有力反驳。贪官在一定阶段只注重得,却不知道打破了自身在发展过程中的平衡,后面面临的是加倍的失与败。唯利是图的商人为了谋取利益无所不用其极,自己可能一时富贵了,但到了子孙这里可能会一败涂地。
所以,对于我们每一个人,要从道法自然的角度以原点思维看待物质利益。面对物质诱惑时,一定要明白:得与失只是自然在平衡中的一个短暂过程,而非结果。结果必然是回归平衡:双手空空的来,双手空空的去!物质利益存在的唯一价值,就是为我们的生存提供便利,生存的目的达到了,物质利益有道而舍,为正而争。把主要精力放在付出和奉献上,得到的自然大于付出!
关于精神修养:
道法自然带给我们精神上的启发很多。上已叙及,大道的本质是回到事物本来的样子。人本来是什么样子?人是天地造化、五行滋养的产物。生而为人,死而归天,循环往复。但这个前提是人心纯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但是,当人在物质诱惑面前不能自已之时,往往会诞生恶的种子。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智者千虑,尚且必有一失。当我们在过失面前明白自己本来应该是什么样子时,自然就有了改过自新的勇气。“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古人的教诲很明晰,犯了错误及时回头,而不能用几个新的错误去掩盖,否则会陷入恶性循环,使自己万劫不复。
俗话常说修心养性,这里有个先后过程。性,就是我们本来的样子,“人之初,性本善”就是这个意思。但是,因为“性相近、习相远”导致了每个人“心”由于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学识,不同的境界,不同的道德修养程度而显现出自己的不同,所以说人心叵测,就是这个无法衡量的深度。
只有通过不断修正自心沾染的尘垢、习气,在人生的长跑中不断纠偏,才能回归自己本性。
关于正确看待生死: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里说的是肉身的死。不管你能不能看到灵魂归于何处,但精神是永恒的,特别是“重于泰山”的死。
我们经常听说各种精神,z华m族是从来不缺乏精神的民族。像近现代以来的张思德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这些因公殉职的同志,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流传下来,你能说他们死了?很多还活着的行尸走肉能与之相比较吗?有些人尽管活着,实际上已经死了!
从道法自然的角度来看,他们确实通过自己的方式找到了人本来应该有的样子,并把这种精神流传给后人。肉身的生与死是时空和因缘转换过程中的产物。
生死无常,时光短暂,即使不是人人都能做出重于泰山的事,但也要力所能及的做自己擅长的并有益于国家、社会和他人的事。倘如此,死而无憾。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又有词为证:微博观人言勇,微心理念低平。微远心胸为性命,微浪酥云入禅清。看谁能道成?
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没有硝烟、没有饥荒、没有病痛,若不及时秉大道之理、行大道之义,实乃枉此一生!
http://www.yetianlian.net/yt117513/4371003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yetianlian.net。何以笙箫默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yetianlia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