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笙箫默小说 > 十指神针漫游记 > 第31章 甲骨文与香菌

第31章 甲骨文与香菌

    钱典将乡公所印信钥匙交与工作队并向张宇队长告辞后,就进城住到教书的大儿子钱牧家去了。

    这天,他的佃客姚忠、计生找到城里来了,是为退押的事。恰好钱牧夫妻也在,忙让进屋里。

    二人站着不肯坐。姚忠向钱典说道:“钱、主任,找钱娥退押,她说没钱,张队长亲口说让来找你。”边说拿出了张宇亲笔写的字条。

    “减租退押”是土改的前奏曲。各地情况不一,有的并无“减租”这个环节,工作队来就成立农会、诉苦批斗、分田地房屋。退押则不可少,“押”是“押租”,农民租佃土地时交的押金。

    各地“退押“政策措施不一,有的这实际就成了佃农向地主“挖浮财”。

    这情况也确实复杂得很。因押租数额并无固定标准,这主要取决于地的好坏,租地多少,及主佃之间的生熟和亲疏关系等。

    有利于佃户一方的是押租通常还有利息,在当年交租时从谷物中扣除,简称押扣。

    田租为一石(10斗),佃户给地主挑来一石谷子交租:“还我的押扣哟!”地主:“交九斗就是!”

    佃户所交押租种类繁多,近代更有银两、银元、制钱、铜元、法币、金圆券、大米、稻谷、菜籽等。土改时人民币已成唯一合法的流通货币,折算颇为棘手,甚至不可能——除了主佃双方“好说好商量”。

    如将所有货币押租一律折成大米,市场米价也是波动的,你按何时的米价来算?

    退押从来就有呀,佃户不再租了,地主就得退押。但这与土改退押完全是两码事。

    过去是单家零户,佃客与田主间的私事,现在是工作队一刀切。

    佃客报押金时二石报成五石,三石报成十三石,不准地主开腔,不讲约据。乃至退押运动发展成无序的挖浮财行为。

    时钱牧夫妇也在家。二位都是老佃客,虽现已当家作主,进门时仍客客气气,媳妇倒开水,都忙说自己来自己来!

    你客气我更知趣。钱牧将妻叫进屋里商量,又将父亲请进去说了,得到首肯。钱牧乃将妻子的的几样金银首饰,租田多的姚克多一点,租田少的计生少一点,给了他俩个。

    姚克、计生都是半边屁股坐在凳子上一直在回答钱典关于村里的问题。接过东西后还又说了会,才笑眯眯去了。

    有日尉迟恭来访,见他正在看甲骨文。甲骨文自从世纪之交被发现之后,有过几次发掘和研究的高潮,现已是冷门矣。

    尉迟恭道:“先生精通小学、篆书、金文,现又研究甲骨文,莫若治印,定是一流之辈!不虚度日,而且还有几个闲钱使。”

    他便也笑道:“哈哈,那我就做你的老徒弟吧!”

    便开始学刻印。尉迟送他刻刀、石料甚至象牙。他做学问有时被浮上来的心事打断,学刻印时聚精会神,刻到右手食指破皮,竟被他学成了。

    从此租个临街的铺面,每日大半个白天,在那里刻印和代写文稿。

    他因为自负将润格定得高,来找他的并不多。他无事仍坐在那里研究甲骨文、金文。

    他既专心痴迷于学术研究,解读未破译的甲骨文和金文,且依据甲骨文、金文以探讨商周时代的宗教神话和礼俗。他写信给科学院和大学要甲骨文和金文的拓片和现有的研究资料,人家查到他两次名震天下的历史油然而生敬意,竟都给他寄来了。同时,对他写的论文也给予发表。

    公私合营中尉迟这类“个体经营者”都被纳入了合作社。但他已六十多了,所以就还是让他独自经营。

    他作为知名人士去省、市参加过几次和文化有关的会议。

    中国报刊先实行了横排横写。继之,报上发表《汉字简化方案》,标志着文字改革正式开始,废除正体汉字和使用简体字。再后,又公布了《汉语拼音方案》。

    对这些他都愁绪满怀如鲠在喉怒火中烧,儿子对他打过预防针,这又何须儿子他自己还陪过杀场知道十来年的一套,初次开会他一言不发。

    诗社早没了,但几诗友还偶尔聚聚,他只用诗歌讽喻,抒发他对触动中国文化根基的文字改革的反感。

    第二次会上,可能是会议主持人觉得一致的同意太单调了,且显示不出本地在这方面的水平,专门点了他的名字,客气地鼓励他大胆发表意见。

    此文人之通病矣,经不起领导给面子,他那装聋作哑的既定方针就此失效。

    闷葫芦开口,先只是神色平静话说半截,渐至侃侃而谈,再至声色俱厉而又逻辑清晰地来个竹筒倒豆子,几至于“声讨”。

    过后朋友问何以至此,他道是害怕这次说了就无下次,索性通盘端出。

    发言中大谈其文字改革的弊端,称简化字为“邪体字”、“邪不压正”云云,搞改革的学者是些不学无术的“文化流氓”,云云,云云。

    这当时在会上,竟没引起什么。

    到后来,才作为“定时炸药”,引爆了。高压之下,连诗友自怡子、江鸣久也把他的牢骚诗端了出来,

    然而他并无什么公职,帽子最终没有戴在他头上。

    他成为一条漏网之蛇。建言的热血冻结在冰凉的身体里,时或盘在树杈,时或蛰伏在路边草丛中瞪着眼睛观看各单位的批斗和勒令劳动,不时被踢上两脚。

    物伤其类,他这才将过期的报纸找些来看,知今日之垂头丧气者,在鸣放的春天里乌鸦嘴儿,八哥调儿,云雀片簧儿热热闹闹,而弋人早弯弓张网以待矣

    他仍旧用研究金方、甲骨文来打发时间。忽一日,好像还觉得他经受了历次运动的考验(这可是要政审的呀),给他送来了文史馆的聘书。

    是寄给中学教书的儿子钱牧转的。老头儿接聘书的手在打颤抖。上次出现这种状态是秀才揭榜时,连当选县参议员和受任镇长,他都平静得很,甚至很藐视所任之职。

    他不完全是兴奋激动,而是对命运莫测的一种彷徨甚至恐惧感,这种大喜实悲的感情古已有之那是官场,民间几人能领悟到?

    儿子本也不赞成他老了还接受公职,怕出什么问题连累后人都受影响。与父亲对视:“福兮祸兮?”

    父不语,儿忽又想通透了:“爹,你就去!”在侧的儿媳与儿子已有默契:“爹,去了,争取把钱牧也调到市中学。”

    钱典之前已是赫赫有名的古文字专家,成了市文史馆的头块招牌。第二年钱牧就调到了市一中。

    钱典这还并没有“疯”,他疯是得知自己的书《圆丘考据补纪》要出版,从市里写信告诉冷仲仙,于是原诗社的冷仲仙、江鸣久、何一休、自怡子、尉迟等七八人相约来祝贺。

    在餐馆把盏畅叙间又商讨将《圆丘诗》付印的事。酒后夜深,大家直送他到家门口。殊不知他转身之后并未进家门,而是穿过巷道。这文史馆内还有点地盘,特别是还有条小河,他没走多远就栽进了小河里,河水不深自己爬了起来。因受凉感冒发烧而在家中躺了好几天。

    四清来了,城市叫“大四清”又称“社教运动”。历史问题复杂,又对于文字改革大放厥词的钱典,运动一来业务屁都不如,无论馆领导和来的工作组都将他四清烈火烧向他。

    他叫做识趣又不识趣,从之前运动中受到教育又没有受到。唉,死脑筋就是死脑筋,这如同花岗岩磨成粉也是花岗岩一样!

    他在检讨和受批斗中,除了承认当伪镇长有错,罪该万死之外,还承认了出租土地、剥削佃客有错,其他嘿嘿,要他认错没门。

    这两年“双百方针”又如春风吹拂着报刊的版面,他也就不识时务还胆敢引“百家争鸣”来为他反对拼音和简体字辩护。

    免不了挨斯文的其他馆员搧耳光,再被不是馆员的其他人踹翻在地,旋又拉起,连拖带拽地向外弄,罚在草地上拔草。

    连星期天也在四清开会学习。

    怪不怪,他“高知”待遇还是有的,并没有取消。

    他作为“高知”,一月有四张政协食堂的餐券。每张餐券三荤一素,都是小碗,三荤的肉加起有二两,不光是猪肉,并有鸡鸭鱼这些。

    可带家属,钱典有两个孙儿,于是一次带一个孙儿去,一月便只能去两回。

    这是本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天,餐券就要作废,钱典请病假,带读小学的小孙子去政协食堂。

    他请的病假并未获批。文史馆监督他劳动的人员跑来当着孙儿的面骂他,并撸袖做要揪走他之态。

    他站起指着剩的两小碗对孙儿说:“给哥哥带回去。”

    食堂的人本不想言,到底还是说了句:“按规定只能在这里吃呀!”

    他便操起只小碗来扣在来揪他的文史馆人员脸上。另一人想躲没来得及,也被他扣了只小碗在后脑勺上。

    这二人边骂还不忘把地上和头上的红烧肉和小鱼儿用手帕包了塞进荷包里。

    这晚他被关在文史馆里没回家。不知他是怎样“越狱”而出的,就失踪了。

    钱娥土改后守着分剩下的二亩多地。每家每户都差不多,差别在于有的是分得的,是胜利果实,无人知道这是个套。

    两兄长都说干脆撂在那里,进城去吧!当时还没有城乡间之樊篱,铁板钉钉的“户口”,分之为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

    可地撂在那里怎么办?荒芜?送人?疯了吧!

    丈夫在她心目中是座山,跟他私奔前只觉他好风流,在一起才觉他处处了得!既是未登科的武状元,又精明能干懂生活会经营。

    后来所提的亲她哪看得起。

    她生娃儿后皮肤和身段都没有起变化,儿子都十几岁了,她看起依然年轻。

    加上她日子再苦都穿得干干净净,头发梳得光光生生。她自来喜欢在头上插朵花:雏菊呀,栀子呀,蔷薇呀,孀居后依然如此。

    都说寡妇门前是非多,李洪四经她所居巷子,总爱哼一句“疾风暴雨,不入寡妇之门”。

    听得吧?

    这家伙对人对事无不带有戏谑和调侃,且不管他,没有恶意就行。

    换成别个经常在她门前晃过,口里还哼呀说的,早给他两扁担了。

    李洪四还爱当着她哼这几句:“红粉佳人休使老,风流浪子莫教贫。”

    “大抵选她肌骨好,不傅红粉也风流。”

    纵是人多,在开什么会,眼睛也没看她,不说她说哪个,还真把钱娥捧上天去了。

    人道:“李洪四,你流清口水呀?”

    “打干呵欠呀?”

    她并不领情,一听李洪四唱这几句,心里就骂:“老不老关你屁事呀!”

    风流浪子总使她想起丈夫,嗯嗯就这四个字,像如意在心尖上挠,浑身酥麻,都过去十几年了照样会背转身去,不让人看见自己抿嘴要哭的样子。

    其实除耿直外,她心里也不是没有别人,她那曾为耿直怒放过的心花为了他会阴悄悄开放,像那夜百合一样。

    冲向她的妖女之说不知从何而起。妖氛妖雾嘛,多半与起雾的瓜子缠有关,有人看见她走进瓜子缠里去,不然就是从瓜子缠里面出来。

    这些人连进去抓奸的勇气都没有。

    抓什么奸,她一个寡妇独自进出哪怕守到天黑都看不见有男人尾随或先导于她你抓什么奸,你不要自己被人抓奸。

    年青女子都把她当圣女一样崇拜。

    但与他从来没在此碰过面。也并没有约定了不要碰面。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她去之前愁肠百结,离开时心情就会开朗一些。妖女就妖女吧,只当成耳边风。

    砍头就当风吹帽呢,何况说是妖女,就当清风入我怀。

    她在被捆时的表现加重了妖女之说。

    说声捆她不会自己把手放到背后去,民兵得使点儿劲才把她的手拧得过来。

    那年还是各家单干,为支援抗美援朝号召多卖“购粮”,(无偿交国家的公粮之外,农民再按国家定价卖粮食给国家,这叫“购粮”,与公粮合称“公购粮”,是农民必做的功课。)主持者钱武在号召完后,便叫地主富农先上报卖的购粮数,第一个点钱娥的名。

    钱娥说话细声,无人听清她报的多少。

    再问她便絮叨起来,还带哭腔,大家听不清也猜得到她不是说没有就是说没有多的。

    钱武大发雷霆:“把钱娥绑起来押乡里去!”

    应声走出两个民兵,用麻绳缠在她的两条胳膊上,拽着她走。

    她虽然被捆得直不起腰,因为没有压她的头,她觉得自己没有犯法,硬把头抬起。

    同样也由于没有犯法而挨捆,伤心至极,大声抽咽,泪水糊得一脸都是。

    会场批判她的口号喊得零零落落,有气无力,倒是李洪四哼呀哼:“何物不为狼藉境,梨花和雨更霏霏”,声音很突出。

    钱武不知他哼的什么,才没有扣帽子,甚至把他也捆起来。

    接下来在沉闷的气氛中,报购粮数的声音一个挨一个,直至会终人散。

    实际上钱娥并没有被送乡,出会场走进小巷就松绑让她回家去了。

    加入合作社时,因为政策强调是“自愿”,钱娥便一直不愿入。这可能与土改留给她那两亩多田是爹传下的有关系,农忙时两个哥哥都会回来帮着干,入社了就全凭自己挣工分。

    她有天赶场回来,被两个民兵拦着:“有人检举你搞投机倒把!”

    她镇静地说:“我没有哇……我就卖了鸡蛋和草鞋,打斤豆瓣回来!”

    她刚说“没有哇”就一左一右在捆她了,是在挣扎中把话说完的。

    社长王金山尽管出此下策,到合作社办公室把她绑松了不说,还派个妇女做饭给她吃,并守了她了一晚,以防出事。

    第二天她捺过入社手印后才回去。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王金山藉此带动了好几家“不自愿”户入社。

    实际对付“不自愿“户还另有他法,譬如政策供应的化肥农药之类没你的份。凡“好事情”都轮不到你头上,反过来“坏事情”如无偿修水利、修路之类——就不必多说了。

    公社为办伙食团,要求各家毁自己的锅灶。

    钱武、孙尖先到她家里检查,见还没有毁。她要求先烧柱香,钱武说你烧!

    她点香后在灶前磕头,口里絮叨说灶神爷灶神婆……

    孙尖说妈吔,她不是在咒我们呀!就将她捆起游街。

    她每回被当作反面教员侮辱,但过了后的第二天,她偏还要打扮一番,把头发梳光生,在脸上扑点最廉价的痱子粉,还要插朵白花。

    一般都认为她是故意要气整她的人,其实不然。

    她征粮那次挨捆,模样儿在李洪四唱词中宛若梨花春带雨,其实她心里绝望到极点,就在喊耿直,你好狠心,你不来救我呀!

    松绑后她想死沿途也没有可死的地方。

    她觉得手都遭捆断了,走路一瘸一瘸,下狠心回去就吃川乌。

    川乌和草乌是剧毒的中草药,药用其块根,说吃了不生疮害病,晚上不起夜。

    这当然吃法有讲究,要得当。所以农村家里往往都备有川乌草乌。

    她此外还有点小小遗憾,目光也还在搜寻,一朵小白花。

    耿直,你救不了我的命,你给我点化一朵小白花,我最后再为你戴一次,哪里有朵小白花?

    视野模糊,满眼泪花就凭直觉走在回家路上,兀自傻乎乎的四顾在寻找着小白花。

    这样途中才没有赴死。

    跨进屋她就嗅到一股异香。

    钱娥跟母亲一样恪守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的古训,以支撑这个垮杆乡绅家庭的最后一点尊严,小屋从来就干干净净。

    但梁柱虫蛀朽坏的气味、墙脚和柜子脚潮湿的霉臭还是穷酸家庭进门就有的。

    即使这样,进门便有股异香仍未转移她的注意,她想到的就是死。

    她径直走向柜子,先翻出那件耿直的短衫,尽管大许多她要拿来贴身穿上,夹在腋下,右手去掏放在柜子底下的川乌。

    这两样到手后她便在床沿坐下,喘口气儿。

    这时,因为心情太灰暗低落了吧,畅亮高亢的香气一下子占领了制高点,令她一振,心想有香气为我送终好哇!

    可哪来的香呢?她把门窗尽量打开看。

    其实她已嗅出这是什么香气了。

    她首先就查看墙脚,咦呀菌子!沿墙脚一线齐整排列着戴棕色、灰色帽儿的菌子。水缸边还更多。

    按说就是菌子中的极品松茸、鸡鬃,也闻不到多少香气的,这些菌子就是怪,好香呀!她想既如此我就要炖锅汤来尝鲜,做个饱死鬼。

    又想这莫非是些毒菌?那就更好!

    随着鲜美的菌子汤下肚,肚儿欢畅,心儿明亮,感到生活还是有奔头,死的阴影消失了。

    从此以后说不清什么时候,甚至不分什么季节,她家里就会出现菌子。

    但凡她觉得特别倒霉的时候,她煮锅菌汤来慰劳自己,这是百分之百。

    http://www.yetianlian.net/yt117493/4373801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yetianlian.net。何以笙箫默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yetianlia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