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九章 黎盛
何以笙箫默小说小说推荐阅读:寒门崛起、锦衣、大唐开局震惊李世民、大魏芳华、贞观憨婿韦浩、大秦:不装了,你爹我是秦始皇、寒门仕子、终宋、贞观极品小女婿、逍遥小书生、混在皇宫假太监、我的姐夫是太子、非正常三国
月光如雾如纱,混合着夜色下行军的士卒嘴角挂着的热气,让整个场景看起来有些迷蒙。
寒风凛冽,入了冬后已经好些天没有下雨,路旁的缓坡下全是干枯的芦苇,偶尔踩上去会发出脆裂的声响,正在行军的大魏官兵看起来数量并不多,一道人影骑着马来回呼喊着:
“校尉有令,加速前进!务必在天明前赶到丰溪,违者军法从事!”
军令在寂静的夜里传出去老远,军队里响起些埋怨声,但还是陡然加快了些行军速度,这支兵力不多的孤军来自于天台,自从前两天台州大战正式开始之后,魏军就在有意识地逐渐缩小包围圈,而他们也正是要去丰溪布防的军令,这才连夜行军至此。
只剩十几里了,天亮前赶到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
很多人都这样想着,但下一秒坡上的芦苇丛中就响起了“哐哐哐”一阵锣响,一阵箭矢射下,紧跟着呐喊声起,干枯的芦苇丛中冒起许多持着刀枪的倭寇,啸叫着朝官道上扑来。
“接敌--!”
行军队伍中响起高亢的喊叫,外翼的刀盾兵立即举起手里的盾牌立在身前,整个行军队伍自然地伏低身子,只听“笃笃笃”一阵密响,受伤者却极少,而此时那些倭寇也扑到了眼前,只听一阵刀剑相交的清脆响声,两支队伍顿时开始了短兵相接。
这是倭寇常用的打法,比起大魏的官兵,他们好像更喜欢散开打埋伏,要是遇到的官兵少就出战,要是碰见大部队就继续窝着,整个台州战场不知道有多少军队吃了这样的亏,但今天这些倭寇似乎选错了目标,这支连夜行军的军队虽然人少,但并未因为中伏而慌乱。
这应该归功于队伍中那位年轻的校尉,从把刀盾兵放在两翼,行军阵型散而不乱就能看出来,他的基本功还是很扎实的。
校尉名叫黎盛,参军也没几年,只是因为承袭父职才做了校尉,如果不是倭寇犯境,可能许多年都不见得有仗打,安安心心做个躺在父辈功劳簿上享福的蛀虫就好,但偏偏这个年轻人就是不安分,自从台州开战以来,他一直主动请缨去最凶险的地方,由此虽然也打了几场胜仗立了些功,手底下的兵却越来越少。
如今也就不到六百人了,还没能得到补充,可从芦苇荡里闯出来的倭寇似乎还不见少,看来是打定主意要吃下这支连夜行军的孤军了。
骑着马的黎盛眼睛微眯,行军遇袭,又是深夜,最忌讳的就是自乱阵脚,好在他这些时日在军中已经有了足够的威信,几场仗打下来,手底下的兵都对他心服口服,这才没有溃散,换做其他孤军到此,怕是就真要被这些倭寇杀干净。
但继续这样僵持下去也不行,鬼知道那芦苇荡里到底有多少倭寇?这里实际上已经是倭寇占据的区域,黎盛带着军队前往丰溪驻防就是要将包围圈逐步缩小,援军是没什么指望的,继续拖下去,就是在给自己刨坑。
黎盛感觉自己手心已经沁出汗来,但越是这种心惊肉跳的时候,他就越是冷静,他的目光在前方黑夜下厮杀成一片的官兵和倭寇中扫过,又将目光投向那片源源不断有倭寇涌出来的芦苇荡,眉头一挑,喝道:
“弓箭手,放火箭!”
一声令下,因为黑夜中陡然遇袭而没能派上用场的弓箭手们立刻明白了自家校尉想做什么,只见星星点点的火光在黑夜中亮起,然后飞上天空,铺天盖地地落向那片芦苇丛,“蓬”地一声,干燥的枯苇遇火即燃,烈焰腾空而起,芦苇丛中顿时跃起无数人影,惨呼连天。
这样的变故惊呆了那些已经和官兵厮杀在一起的倭寇们,芦苇荡中火起烟浓,只因黎盛反应实在太快,下令实在太果断,导致好些倭寇根本没有来得及出芦苇荡就被火光吞噬,迅速燃起的大火还顺便断了那些跑出来的倭寇的退路,只见火起烟浓,隔着十几丈都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热气。
“全军压上,杀!”
黎盛拔出刀身先士卒,带领士气大振的全军反扑过去,这年头的士卒多半没读过书,对将领军官们总有一种盲目的崇拜,而黎盛毫无疑问是个值得崇拜的对象,起码这些天的仗打下来,他还没有犯过错。
就此激战到了天明,官兵大获全胜,斩获倭寇首级六百余,烧死者过千,黎盛手底下也还剩不到三百人,他对着地图看了半晌,理智地发现自己现在就算是赶到丰溪,也没办法再完成布防任务,更大的可能是被更多倭寇围死,所以他果断做出了决定:
带着缴获的首级和战利品撤回天台。
只能说黎盛的想法好像也没什么错,半路遇伏打了胜仗,剩下的兵力确实也没法完成布防了,自己撤回来有什么不对?大不了休整补充兵力之后再去丰溪嘛,难道还能罚他不成?
然后他真就差点被砍了头--如果不是赶到天台的顾怀看到了关于这件事的战报的话。
黎盛的上司理由很充分,丰溪是天台和仙居完成合围的重要地点,一共三支军队在朝着那里进军,黎盛天明前没有赶到完成布防就算了,还敢带兵撤回来,简直是在无视军令,别说有战损了,就算是死得就剩最后一个人,爬也得爬到天台。
而黎盛觉得委屈好像也没错,半路遇伏,又没有援军,打完仗天都亮了,再赶去布防也没了意义,就剩下三百人,带着斩首的人头和缴获回撤有错么?他明明打了胜仗怎么还沦落成这幅德性?
由此可见黎盛的上司多半是和他有点仇的,也或者是太过于嫉妒这个锋芒毕露的年轻人。
听说了这事的顾怀倒是没多想,只是让人把黎盛带到面前。
天台的城头,已经被关了好几天的黎盛有些狼狈地随着两个亲卫走到顾怀身后,顾怀回头打量了一下这个年轻的校尉,问道:
“听说你是海盐人。”
“是,侯爷。”
“前些日子,海盐被八百倭寇劫掠一空,其中有没有你的乡亲父老?”
黎盛的眼底浮现些憎恨:“有,很多,我老娘也在那里。”
“难怪你打仗这么拼命,”顾怀叹道,“其实你违抗军令这件事,稍微认个错,事也就过去了,军中以军令为重,真要上纲上线,你上司把你军法从事也没什么问题,但你偏偏连个错也不想认,还非得当面顶撞,闹得所有人都下不来台--是因为什么?”
“回禀侯爷,卑职自认为没有错,”黎盛抿了抿嘴唇,“军令确实如山,但明知道不对还要去遵守,就没有问题么?卑职只恨军职不高,否则我早就带兵打到了宁海,将那些倭寇的脑袋全部砍下来...”
“盲目的自信就是自负了,”顾怀说,“如今是我总揽台州战局,总觉得你这番话有点在骂我的意思。”
黎盛连忙跪下:“卑职不敢。”
“但听着的确很有意思,以前有个老头子跟我说,做事要遵守规则,否则就会受到规则的反噬,做官就是这样,不能随心所欲,”顾怀看着他,“但事实上我从来没听过老头子的话,所以我觉得,如果今天真给你讲什么道理摆什么架子,我才真的变成了当初自己最讨厌的那种人。”
“你说你恨军职不高,那本侯就给你往上提;你嫌兵力不够,本侯再给你拨五千人,这些全部是因为你之前打过的仗本侯看在了眼里,这种特殊时候,本侯可以不拘一格提拔人才,但这份殊荣是有代价的,我要把倭寇全部围死在一起,然后逼他们撤往象山,但眼下还差一个地方堵不上窟窿。”
黎盛回忆了一下台州的地图:“黄岩?”
“那里是倭寇的后路,也是一开始倭寇登陆的地方,只有把那里打下来,台州的两万倭寇--现在是一万七千了,才会乖乖钻进象山这个本侯给他们挖好的坑里,”顾怀平静地看着他,“你觉得,你做不做得到?”
黎盛斩钉截铁地抱拳领命。
顾怀摆摆手示意他下去,黎盛犹豫片刻,还是问了出来:“侯爷,您为什么对卑职...如此看好?卑职只是个区区校尉,还触犯了军法,侯爷如此处置,怕是要让好些人不平...”
“本侯就是要让他们知道,能不能打胜仗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年轻怎么了?地位低怎么了?谁不是这么过来的--这样的日子,当初本侯在苏南也经历过。”
他拍了拍黎盛的肩膀,笑道:“我在你身上看见了自己过去的影子,所以我觉得,也不是不能赌一把--这世间总是有英才涌现,如果你真的是倭寇们的死敌,那么潦草地死在了军法下,也未免太可笑了一点。”
黎盛怔了怔,随即热泪盈眶:“定不辱侯爷重托!”
......
在东瀛的战史书籍中,有一个用来形容战争结局的词语,使用频率很高,那就是玉碎。
所谓玉碎,其实并没有词意所表达出来的那么豪壮,因为根据东瀛人的习惯,只要死在战场上,无论是战死、病死、饿死,还是逃跑时被砍死,统统都叫玉碎。
根据笔者的考究,这个词是在东瀛的战国时期开始使用的,具体是魏朝和东瀛发生的那一场战争前后,当时东瀛对魏国发起了袭掠战争,化国民为倭寇劫掠魏国沿海,这既是因为倭国的内部矛盾需要转移,也是因为当时的魏国经济发展迅速,引起了邻居东瀛的觊觎。
这是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前后绵延足足七年,但实际上除了最开始的一年外,其他时间倭寇的数量及规模已经远不及魏国驶向东瀛的劫掠船,所以笔者很犹豫是否该把这场战争定性为东瀛主动发起的侵略战争,因为从结局来看,似乎东瀛才更像是被侵略的一方。
总之,当时那些史书上,对于在这场战争中死去的倭寇们统一以“玉碎”来形容,而笔者发现,如果将这个概念套用到当时魏国江南战场的主将黎盛身上的话,那么这位将军的外号应该叫做粉碎机。
因为根据统计,在那七年间,但凡遇上他的东瀛倭寇,玉碎率一般都在百分之八十以上。--《论魏朝海上霸权的形成,邵知乎,上海出版社》
http://www.yetianlian.net/yt117070/4541341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yetianlian.net。何以笙箫默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yetianlian.net
寒风凛冽,入了冬后已经好些天没有下雨,路旁的缓坡下全是干枯的芦苇,偶尔踩上去会发出脆裂的声响,正在行军的大魏官兵看起来数量并不多,一道人影骑着马来回呼喊着:
“校尉有令,加速前进!务必在天明前赶到丰溪,违者军法从事!”
军令在寂静的夜里传出去老远,军队里响起些埋怨声,但还是陡然加快了些行军速度,这支兵力不多的孤军来自于天台,自从前两天台州大战正式开始之后,魏军就在有意识地逐渐缩小包围圈,而他们也正是要去丰溪布防的军令,这才连夜行军至此。
只剩十几里了,天亮前赶到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
很多人都这样想着,但下一秒坡上的芦苇丛中就响起了“哐哐哐”一阵锣响,一阵箭矢射下,紧跟着呐喊声起,干枯的芦苇丛中冒起许多持着刀枪的倭寇,啸叫着朝官道上扑来。
“接敌--!”
行军队伍中响起高亢的喊叫,外翼的刀盾兵立即举起手里的盾牌立在身前,整个行军队伍自然地伏低身子,只听“笃笃笃”一阵密响,受伤者却极少,而此时那些倭寇也扑到了眼前,只听一阵刀剑相交的清脆响声,两支队伍顿时开始了短兵相接。
这是倭寇常用的打法,比起大魏的官兵,他们好像更喜欢散开打埋伏,要是遇到的官兵少就出战,要是碰见大部队就继续窝着,整个台州战场不知道有多少军队吃了这样的亏,但今天这些倭寇似乎选错了目标,这支连夜行军的军队虽然人少,但并未因为中伏而慌乱。
这应该归功于队伍中那位年轻的校尉,从把刀盾兵放在两翼,行军阵型散而不乱就能看出来,他的基本功还是很扎实的。
校尉名叫黎盛,参军也没几年,只是因为承袭父职才做了校尉,如果不是倭寇犯境,可能许多年都不见得有仗打,安安心心做个躺在父辈功劳簿上享福的蛀虫就好,但偏偏这个年轻人就是不安分,自从台州开战以来,他一直主动请缨去最凶险的地方,由此虽然也打了几场胜仗立了些功,手底下的兵却越来越少。
如今也就不到六百人了,还没能得到补充,可从芦苇荡里闯出来的倭寇似乎还不见少,看来是打定主意要吃下这支连夜行军的孤军了。
骑着马的黎盛眼睛微眯,行军遇袭,又是深夜,最忌讳的就是自乱阵脚,好在他这些时日在军中已经有了足够的威信,几场仗打下来,手底下的兵都对他心服口服,这才没有溃散,换做其他孤军到此,怕是就真要被这些倭寇杀干净。
但继续这样僵持下去也不行,鬼知道那芦苇荡里到底有多少倭寇?这里实际上已经是倭寇占据的区域,黎盛带着军队前往丰溪驻防就是要将包围圈逐步缩小,援军是没什么指望的,继续拖下去,就是在给自己刨坑。
黎盛感觉自己手心已经沁出汗来,但越是这种心惊肉跳的时候,他就越是冷静,他的目光在前方黑夜下厮杀成一片的官兵和倭寇中扫过,又将目光投向那片源源不断有倭寇涌出来的芦苇荡,眉头一挑,喝道:
“弓箭手,放火箭!”
一声令下,因为黑夜中陡然遇袭而没能派上用场的弓箭手们立刻明白了自家校尉想做什么,只见星星点点的火光在黑夜中亮起,然后飞上天空,铺天盖地地落向那片芦苇丛,“蓬”地一声,干燥的枯苇遇火即燃,烈焰腾空而起,芦苇丛中顿时跃起无数人影,惨呼连天。
这样的变故惊呆了那些已经和官兵厮杀在一起的倭寇们,芦苇荡中火起烟浓,只因黎盛反应实在太快,下令实在太果断,导致好些倭寇根本没有来得及出芦苇荡就被火光吞噬,迅速燃起的大火还顺便断了那些跑出来的倭寇的退路,只见火起烟浓,隔着十几丈都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热气。
“全军压上,杀!”
黎盛拔出刀身先士卒,带领士气大振的全军反扑过去,这年头的士卒多半没读过书,对将领军官们总有一种盲目的崇拜,而黎盛毫无疑问是个值得崇拜的对象,起码这些天的仗打下来,他还没有犯过错。
就此激战到了天明,官兵大获全胜,斩获倭寇首级六百余,烧死者过千,黎盛手底下也还剩不到三百人,他对着地图看了半晌,理智地发现自己现在就算是赶到丰溪,也没办法再完成布防任务,更大的可能是被更多倭寇围死,所以他果断做出了决定:
带着缴获的首级和战利品撤回天台。
只能说黎盛的想法好像也没什么错,半路遇伏打了胜仗,剩下的兵力确实也没法完成布防了,自己撤回来有什么不对?大不了休整补充兵力之后再去丰溪嘛,难道还能罚他不成?
然后他真就差点被砍了头--如果不是赶到天台的顾怀看到了关于这件事的战报的话。
黎盛的上司理由很充分,丰溪是天台和仙居完成合围的重要地点,一共三支军队在朝着那里进军,黎盛天明前没有赶到完成布防就算了,还敢带兵撤回来,简直是在无视军令,别说有战损了,就算是死得就剩最后一个人,爬也得爬到天台。
而黎盛觉得委屈好像也没错,半路遇伏,又没有援军,打完仗天都亮了,再赶去布防也没了意义,就剩下三百人,带着斩首的人头和缴获回撤有错么?他明明打了胜仗怎么还沦落成这幅德性?
由此可见黎盛的上司多半是和他有点仇的,也或者是太过于嫉妒这个锋芒毕露的年轻人。
听说了这事的顾怀倒是没多想,只是让人把黎盛带到面前。
天台的城头,已经被关了好几天的黎盛有些狼狈地随着两个亲卫走到顾怀身后,顾怀回头打量了一下这个年轻的校尉,问道:
“听说你是海盐人。”
“是,侯爷。”
“前些日子,海盐被八百倭寇劫掠一空,其中有没有你的乡亲父老?”
黎盛的眼底浮现些憎恨:“有,很多,我老娘也在那里。”
“难怪你打仗这么拼命,”顾怀叹道,“其实你违抗军令这件事,稍微认个错,事也就过去了,军中以军令为重,真要上纲上线,你上司把你军法从事也没什么问题,但你偏偏连个错也不想认,还非得当面顶撞,闹得所有人都下不来台--是因为什么?”
“回禀侯爷,卑职自认为没有错,”黎盛抿了抿嘴唇,“军令确实如山,但明知道不对还要去遵守,就没有问题么?卑职只恨军职不高,否则我早就带兵打到了宁海,将那些倭寇的脑袋全部砍下来...”
“盲目的自信就是自负了,”顾怀说,“如今是我总揽台州战局,总觉得你这番话有点在骂我的意思。”
黎盛连忙跪下:“卑职不敢。”
“但听着的确很有意思,以前有个老头子跟我说,做事要遵守规则,否则就会受到规则的反噬,做官就是这样,不能随心所欲,”顾怀看着他,“但事实上我从来没听过老头子的话,所以我觉得,如果今天真给你讲什么道理摆什么架子,我才真的变成了当初自己最讨厌的那种人。”
“你说你恨军职不高,那本侯就给你往上提;你嫌兵力不够,本侯再给你拨五千人,这些全部是因为你之前打过的仗本侯看在了眼里,这种特殊时候,本侯可以不拘一格提拔人才,但这份殊荣是有代价的,我要把倭寇全部围死在一起,然后逼他们撤往象山,但眼下还差一个地方堵不上窟窿。”
黎盛回忆了一下台州的地图:“黄岩?”
“那里是倭寇的后路,也是一开始倭寇登陆的地方,只有把那里打下来,台州的两万倭寇--现在是一万七千了,才会乖乖钻进象山这个本侯给他们挖好的坑里,”顾怀平静地看着他,“你觉得,你做不做得到?”
黎盛斩钉截铁地抱拳领命。
顾怀摆摆手示意他下去,黎盛犹豫片刻,还是问了出来:“侯爷,您为什么对卑职...如此看好?卑职只是个区区校尉,还触犯了军法,侯爷如此处置,怕是要让好些人不平...”
“本侯就是要让他们知道,能不能打胜仗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年轻怎么了?地位低怎么了?谁不是这么过来的--这样的日子,当初本侯在苏南也经历过。”
他拍了拍黎盛的肩膀,笑道:“我在你身上看见了自己过去的影子,所以我觉得,也不是不能赌一把--这世间总是有英才涌现,如果你真的是倭寇们的死敌,那么潦草地死在了军法下,也未免太可笑了一点。”
黎盛怔了怔,随即热泪盈眶:“定不辱侯爷重托!”
......
在东瀛的战史书籍中,有一个用来形容战争结局的词语,使用频率很高,那就是玉碎。
所谓玉碎,其实并没有词意所表达出来的那么豪壮,因为根据东瀛人的习惯,只要死在战场上,无论是战死、病死、饿死,还是逃跑时被砍死,统统都叫玉碎。
根据笔者的考究,这个词是在东瀛的战国时期开始使用的,具体是魏朝和东瀛发生的那一场战争前后,当时东瀛对魏国发起了袭掠战争,化国民为倭寇劫掠魏国沿海,这既是因为倭国的内部矛盾需要转移,也是因为当时的魏国经济发展迅速,引起了邻居东瀛的觊觎。
这是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前后绵延足足七年,但实际上除了最开始的一年外,其他时间倭寇的数量及规模已经远不及魏国驶向东瀛的劫掠船,所以笔者很犹豫是否该把这场战争定性为东瀛主动发起的侵略战争,因为从结局来看,似乎东瀛才更像是被侵略的一方。
总之,当时那些史书上,对于在这场战争中死去的倭寇们统一以“玉碎”来形容,而笔者发现,如果将这个概念套用到当时魏国江南战场的主将黎盛身上的话,那么这位将军的外号应该叫做粉碎机。
因为根据统计,在那七年间,但凡遇上他的东瀛倭寇,玉碎率一般都在百分之八十以上。--《论魏朝海上霸权的形成,邵知乎,上海出版社》
http://www.yetianlian.net/yt117070/4541341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yetianlian.net。何以笙箫默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yetianlia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