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六面。我们讲到的是第八识在有漏位的一个相貌,上一堂课讲到不可知执受,处了。说明这个第八识在了别它的根身器界种子的时候是非常的微细,而不可了知的。那么虽然不可了知,我们可以根据教理的推断,乃至于圣言量的观察,可以证明它的存在。
下一段我们讲到“常与触,作意受想思”,前面的“不可知执受,处了”说明第八识的心王的活动,这以下说明它所相应的心所。我们看讲义的第八面,第七、心所相应门:
七、云“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者,谓与此徧行五心所恒相应起也。徧行心所,具如百法中释。”
第八识它本身是一个无记性的,我们说过它在整个心识的活动当中,它也不思善、也不思恶,它从无始劫到现在,保持一种中立的无记性。那么在中立无记性当中,它在活动的时候是夹带着五个眷属,所谓的触、作意、受、想、思。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谓与此徧行五心所恒相应起也。徧行心所,具如百法中释。
这个徧行,诸位研究过百法,应该知道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五个心所。我们简单的复习一下好了,看这个讲义,补充讲表第十二面,
这个五徧行在我们修行当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五个心所。应该要注意这五个心所,看附表六、五徧行心所:首先我们先解释这个名相
什么叫徧行?为什么这五个心所安立做徧行?
这个徧就是普遍的意思了,这个行就是活动,就是这五个心所能够普遍的在一切时间,一切的空间上活动,不管你是在有漏位的时间,或者你是在一个无漏的圣人的时间,都有五徧行。在空间上,不管是三界九地,也都是有五徧行,所以它的活动范围是非常的广泛,所以这五个心所安立做徧行,是这样安立的。那么这五个徧行我们从两方面了解:
(一)依迷悟而分二门
一、流转门——触、作意、受、想、思——《成唯识论》
二、还灭门——作意、触、受、想、思——《瑜伽师地论》
先看在五徧行的整个生起的次第有两个差别:《成唯识论》安立的五徧行是从流转门安立的,说是触、作意、受、想、思,这是《成唯识论》安立五徧行的次第;《瑜伽师地论》安立五徧行是从还灭门,它是安立作意在前面,作意、触、受、想、思。
1、触
我们简单的说明,从流转门的角度,这个五徧行就是我们念头生起的第一个作用。从凡夫的念头的生起一定要先触,什么叫做触?就是根境识的和合,你的根,眼根或者耳根跟境界接触的时候,产生一个心识的了别活动。当你的心跟环境接触的时候,这叫做触,刚开始的接触。或者你念佛,你心中跟佛法一接触的那一刹那,一句弥陀念诵听,你自己创造一个声音,当你听到那个佛号声音的时候,这叫做触。
2、作意
那么触就会带动作意,这个作意就是一种警觉的功能,把种子位的功能把它转成现行,就好像是一个人睡着了,把他叫起来。当然这个作意有如理作意跟不如理作意,就是说假设你今天所接触的是杂染环境,你到这个大都市去,接触五欲的境界,那么带动就是一个杂染的作意——不如理作意;如果你今天在三宝的境界看到佛像,跟佛像接触,所带动的就是——如理作意。
3、受
这个警觉的功能消失了以后,就带动了受——就是感受,可能会有苦受或者乐受,或者是不苦不乐的捨受。当然你要起恶念,那就会苦受——躁动,起善念的话就寂静——乐受。
4、想
受就会引生想,这个想就是于境取像施设名言,这个想我们一般说想象,你这个人很会想象,就是说我们的心跟佛像接触的时候,刚开始我们的心没有佛像的影像,我们只有触、作意、受,刚开始是一种感受,那么这个时候我们的心会创造很多的名言,佛像的脸是圆形的,眉毛长得怎么样?嘴巴怎么样?我们心中开始安立名言,心中开始说话以后,就能够把外界的影像转成你内心的影像。为什么能够转变呢?你心中施设名言,施设名言就是把外在的佛像转成你内心的佛像,这个叫做想。这个东西本来是外面的,要转成你心中的影像,当然这就必须要施设名言。
5、思
你心中有影像以后,你在你心中的影像有各式各样的造作,这个思就是造作了,可能造善业也可能造恶业,这个就是思。流转门当然就是凡夫的境界了。
《瑜伽师地论》它安立五徧行,作意——圣人或者修行人的心,是由这个警觉来带动触,然后带动受,带动想带动思。这两个差别在憨山大师的《百法明门论》注解当中,他就做出说明,他说凡夫的心不决定,他的心识跟触有关系的,我接触染污的环境,我只好起恶念,我没办法控制我自己了。我到了大殿我看到佛像,我就起善念了。
起善念、起恶念——凡夫的心情是由触来带动,修行者的心念带动是作意。
我自己决定要起善念起恶念。所以我们讲受戒,这个人怎么知道你有得到戒体的?戒体就是防非止恶,就是你的这一念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你跟染污的境界接触的时候,唉,不可以,你会产生警觉,防非止恶,趋吉避凶——表示你这个有戒体。也就是说修行人,他在面对三宝的境界许下誓愿,我从今以后要——誓断一切恶,无恶不断;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而不度。那么许下誓愿以后,他的心识的活动就不是由触来带动,是由作意带动,他经常保持警觉性。
我的生命要做三件事,在我有生之年第一个断恶、第二个修善、第三个度众生。那么他有这样的作意呢,就带动触受想思,就造成一种还灭门,所以五徧行的次第是有这样子差别。当然这样讲,这个作意就很重要,一个人修行人是成功失败,就是你是不是有作意,你没有作意那就由触带动。
作意是整个生起善念恶念的关键点!
在《成唯识论》当中讲到,这个作意是怎么来的呢?作意在《成唯识论》当中有四种力量而形成作意:
(二)以四力成就作意
境界力 忆念力 希望力 串习力
一、境界力
你接触的环境会影响你的作意,一天到晚接触这些五欲的环境,你很容易生起邪恶的作意,你一天到晚在三宝的境界活动,你就能够生起善的作意。说孟母三迁:中国的圣人孟子,孟子他能够成就孟子也是有他的因缘。他一开始住在菜市场旁边,当然孟子很聪明,但这个聪明是不决定的,可能是往善也可能往恶,那么他在菜市场旁边的时候,他整天就学人家怎么样卖菜,怎么样去计算这个价钱?他母亲一看这不行,这样下去以后是个卖菜的,不可以!就搬到坟墓旁边,搬坟墓旁边孟子就整天看人家怎么样祭祀,怎么样吹喇叭打鼓,他也学会了祭祀的礼仪。他母亲还是不满意,这个作意还不好。后来就搬到学校旁边,整天看人家读书,这个时候孟子也学习人家读书,广读圣贤之书,久修圣贤之道,产生了一代的孟子。所以这个环境会影响我们的作意,你所接触的环境。
二、忆念力
这个环境消失以后,你说我出家这么久了,很多事情都已经过去了,我不断的忆念:可能怀念五欲的境界,或者怀念过去的人事。你不断的怀念,也会影响作意。说你虽然在三宝面前许下誓愿,产生一个清净的戒体,有防非止恶,但是你不断的忆念五欲的境界,会破坏你的戒体、伤害你的戒体。忆念力会主导你的作意。虽然你今天很真诚的面对三宝发愿,产生一个清净的作用——所谓的戒体,来保护你自己的善根,但是你不能忆念邪恶的境界,所以忆念力也会产生一种作意。你不断的去想它,你的心也会产生一种作意。
三、希望力
你对生命的希望,你的人生的目标也会影响你的作意。有些人的人生的目标就是追求现世的快乐,追求五欲的快乐,来生去哪里?这跟我不重要,这种人很容易生起邪恶的作意。有些人觉得说今生过得痛苦一点,简单一点没关系,来生往生极乐世界要紧,这个人就很容易生起念佛忆佛的作意,所以你心中的希望影响你的作意。
四、串习力
习惯性的动作,你每天在睡觉之前一定要拜一部八十八佛,你今天拜、明天拜,时间到了,你很自然的时间一到你就会去搭衣,就会去拜佛。你的不断串习,也会产生一种作意。
这四种力量在《成唯识论》当中,它比较强调是忆念力,因为外境不是我们能控制的,说哎呀,所有的事都不要来干扰我,染污的境界都不要跟我接触,事实上也不可能,因为我们生长在秽土,又不是生长在净土,偶尔要出去办事、干什么的。所以这个境界力我们尽量避免,但是不能完全消失。
重点在于内因力——忆念力、希望力、串习力。这当中《成唯识论》很强调忆念力,就是你要念佛念法念僧,来加强你的作意。所以你刚开始受戒的时候,那是一个很粗胚的戒体,很薄弱的戒体,那么你戒体要不断的加强,忆念是个关键。
在窥基大师注解的《唯识二十颂》的疏记当中,他讲一个小故事:说是佛在世的时候,印度有很多的国家,有十六个小国,其中一个小国家,叫做娑婆罗那国,这个国家的国王就是娑婆罗那国王,这个国王他有一个特殊的功德,他长的很庄严,那么这个国王对自己的身相庄严,他也特别的感到非常的满意,所以他每一年一定要举办一个选美大赛,这国家的人,哪一个人能够比国王庄严,赏金一千金。那么办了很多次选美大会以后,没有一个人比国王庄严,当然这个国王觉得也没什么意思了,后来有一个大臣就跟国王建议说,国王你不要老是跟自己的国家比,你要有广大的胸量,你跟外面国家的人,其他人庄严来比比看,全印度你是最庄严,你才值得赞叹。
那么国王就说,印度里面有谁长得庄严呢?有智慧的臣子就说,我听说佛陀有一个弟子叫迦旃延尊者,他这个人善于说法,而且长得很庄严,请他来比比看,你要比胜了,你就是真的是很庄严。好,这个娑婆罗国王就派了很多的使者,去请迦旃延尊者,那是阿罗汉——三明、六通、八解脱,请阿罗汉不是说法,是比庄严,当然迦旃延尊者他入定观察这个人跟他有过去有因缘,可以度化他,这就答应。
迦旃延尊者来到娑婆罗那国,两个人就在选美大会就比庄严,果然迦旃延尊者比娑婆罗那国王还庄严,那么这个时候娑婆罗那国王就甘拜下风,这世间上众生的根机各式各样,有些人是你要能够讲道理给我了解,我就拜你做师父,有些人是你比我庄严,我就拜你做师父。那么娑婆罗国王就拜迦旃延尊者做师父,拜了他做师父以后就说,师父啊,你是一个阿罗汉,你应该知道生命的因缘法,说你为什么能够长这么庄严呢?言下之意就是说他想要修庄严法。
迦旃延尊者就说,过去生我曾经做一个小沙弥,我做小沙弥的时候,我在僧团是做什么事呢?做清洁的工作,打扫大殿、打扫寮房,洗洗厕所,专门做这工作。有一天我在打扫的过程当中,一个乞丐来向我乞食,小沙弥说,这个东西是来自信施的供养,你要吃这碗饭,就要跟我一起工作,你把这个工作做好了,我就把我的饭分一半给你。乞丐说,好!那么从今以后,乞丐每天来跟小沙弥一起工作,打扫大殿、打扫厕所,这个沙弥就把他这部分的饮食分一半给乞丐。迦旃延尊者说那个时候你就是那个乞丐,因为在僧团当中做清洁工作,所以你有福报做国王,有清洁的因缘所以身相庄严。
娑婆罗那国王一听,我过去一生只是在三宝境界里面扫地,就做国王就这么庄严。如果我今天能够尽形寿的皈依三宝修学佛法,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功德境界?他就生起信心了。国家让给他弟弟,就跟迦旃延尊者出家去了。跟迦旃延尊者出家以后,迦旃延尊者就想:你是这个国家的国王,你在这个地方托钵,大家都把好东西给你,你得到那么多恭敬,你没办法修行,就把娑婆罗国王带到隔壁的国家,到阿盘帝国去修行。当然修行是在山中修行,跟迦旃延尊者住山洞修四念处,有一天迦旃延尊者刚好出去外面去说法,就留娑婆罗那国王,这个修行者在山洞里面修行。
这一天刚好阿盘帝国的国王带着宫女到郊外来游玩,国王当然是一个放逸的境界,到处唱歌、跳舞、喝酒、吃肉,累了以后国王就睡觉,宫女就到处跑了。看到一个山洞一个修行人长得很庄严,就跟他东问西问。国王醒过来以后去找这个宫女就找到这个山洞,就看到了娑婆罗那国王,国王当然就产生嫉妒生起嗔心。就问这个修行者说你得到四果没有?他说我没有得到四果,三果、二果、一果都没有,那么你得到四禅否?也没有,三禅、二禅、初禅都没有,这个国王就很生气,你连初禅都没有,你没有离欲,你没有离欲你怎么能够调戏我的宫女呢?就叫侍卫去打娑婆罗那国王,看注解上说打得很严重,整个人昏睡过去了。
昏睡过去以后,一直到黄昏的时候,迦旃延尊者回来以后,才用这个水把他泼醒,才醒过来,醒过来以后伤痛非常严重。当然娑婆罗那国王没有离欲,他就生起很坚定的嗔心。他就跟他师父说,师父,我在山洞里面没有去招惹这个国王,这个国王就莫名其妙打我,我一定要去报仇,我要回去向我弟弟借军队,把阿盘帝国消灭,把国王抓到惩罚这个国王。迦旃延尊者说不要这样做,你这样子做就造成杀业,会有痛苦的果报出现。娑婆罗那国王说,师父,我的心就像石头一样坚固,不能改变,不能再改变,这件事一定要做。那么迦旃延尊者说这样子好了,要做也是可以的。也是可以但是天也黑了,你也不急着这一天,你明天早上再走好了,就在这个山洞里面睡一个晚上。
迦旃延尊者是阿罗汉,他就会给他一些梦境,给他一点消息,娑婆罗那国王在当天晚上做梦的时候,他就梦到他回到他的国家,向他弟弟借军队,浩浩荡荡兴师问罪打阿盘帝国。刚开始是气势很旺还打胜了,到最后因为他太骄傲了,后来就被阿盘帝国全力反攻,反而是打败了,打败以后娑婆罗那国王就被抓住了。阿盘帝国国王就说这一次的战争完全是你引起的,死了这么多的人你要负完全责任,就送到这个断头台准备砍头。等到刽子手要砍头的时候,娑婆罗国王产生一个非常坚定的追悔之心,师父啊,赶快救我!就醒过来,醒过来是一场梦,当然在梦境当中,他想要报仇的恶念也消失了。后来这个时候迦旃延尊者为他讲四圣谛法,苦、集、灭、道四种因缘,他证得初果,当下证得初果。
这是窥基大师《唯识二十颂》的注解讲到这个故事。那么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去了解,就是娑婆罗那国王刚开始起的一个邪恶的作意,一念之间,所以说,你看他这个恶念没有消灭,他要真的去打仗,他来生肯定到三恶道,可能再受刀山油锅的果报。但这个恶念能够破坏以后,证得初果。你说这个生命是不是在一念之间呢?
关键点就是你恶念起的时候,你这个恶念怎么破坏它?——就是忆念力。当然我们刚开始先不要接触染污的环境,这个很重要,持戒,持戒就是先远离恶因缘,那么进一步就修止观了,你一定要有这些佛法的道理,来疏导你的恶念,来消灭你的恶念。你恶念消灭的时候,你的生命就会变化:
所以生命是由心识所主导。问题是你这个心识是不是有抗拒恶法的力量——这就是个关键点!
我们不能够说心中不起恶念的,这做不到的,凡夫哪有不起恶念?所以印光大师说凡夫之人一定会起恶念,要重要的是要能够:心常觉照不随妄转。当然这个心常觉照就是你要忆念三宝,或者念佛、或者念法、或者念僧,用忆念力来转变你的作意。
好,那么我们回到讲义第八面。第八面讲到第八识的心所是有五个:触、作意、受、想、思,或者是:作意、触、受、想、思。两种的差别。看第八段,相应唯捨受,什么叫捨受?
八、云“唯捨受”者。“受”有三种,谓苦乐捨。今第八识行相极不可知,不能分别苦乐,故唯与捨受相应也。
第八识它能够把业力转成果报,那么当然它把业力转成果报以后会把它执受,它在执受的时候是用什么感受?它产生什么感受呢?只有捨受,第八识变现刀山油锅,它也是不苦不乐。第八识变现人天的安乐果报,它也是不苦不乐,它完全没有任何苦乐的感受,完全只有捨受,不像前六意识有粗重的乐受跟苦受,这个是讲到它的一个果报的受用情况。
九、云是“无覆无记”者。性有三种,能为此世他世顺益,名为善性;能为此世他世违损,名不善性,亦名恶性;于善不善损益义中不可记别,名为无记。就无记性,復分为二,若与染污相应名为有覆无记;若无染污,其性白净,名为无覆无记,今第八识是善恶所招苦乐之果,体非善恶;又不与根随烦恼相应,故是无覆无记也。
这个地方是讲三性门,第八识生起了别的时候,前面是讲果报受用,这是讲因地的造作。第八识在所缘的境界根身器界种子的时候,它是造善或者造恶?它完全是无记,而且无记当中它是无覆无记,第七意识我们后面会讲到,第二能变讲第七意识,第七意识也是无记的,但它是有覆无记,覆有两层意思:
第一个、覆盖义:它覆盖我空的真如理,就是说它会产生我执,虽然无记,但是会执着有一个我,覆盖真如理。
第二个、障碍义:它障碍你修学圣道,你要持戒你要修定你要修慧,它会排斥你,叫做覆。这个覆有覆盖义跟障碍义。
第八识完全没有覆盖,也不排斥。你第六意识造善,它也不参与,它也没有意见,你第六意识造恶它也没有这个意见,它也不障碍,它也不帮助你,就是这样子,它完全是无覆无记。
我们众生的本性,父母未生之前的本性是善是恶?中国的这些圣贤有很多的辩论,中国的圣贤有两大的思想,孟子主张性善,旬子主张性恶。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说人的本性是善良的,邪恶是后来才有的。怎么知道?孟子说,你看到一个小孩子掉到水沟里面去,你那个时候并没有跟他有利害关系,你第一个就生起慈悲心,可见人的本性是善的,那个时候你那个是最初的第一念而已。旬子否定,说人之初性本恶,怎么知道?其实说你想想看,一般人要造恶很容易,因为放逸很简单,你要一个人修善他很困难,他要在不断的思惟业果的道理,勉勉强强去造善,所以造恶很容易造善很困难,可见人的本性是恶。
我们佛弟子对人的本性是什么看法?
从唯识的角度,人之初性本无记。
非善非恶,因为它无记,所以它还可以造善,也可以造恶。不过这个地方人本性我们不是讲唯识性,从人的作用、从相用上来说,如果你回归到本性,当然是清净的,善也不可得,恶也不可得,无记也不可得。就是说从我们心识的相用上来说,当我们把生命回归到最初圆点的时候,回到阿赖耶识的时候,是无记的。那么这个善恶都是后来的熏习所累积的一种功能。所谓是无覆无记,是这个意思,这是讲到第八识的本性。看第十段,触等亦如是,触等指的是五徧行心所了,它也是一样。我们把它顺一顺,这个地方很容易了解,
十、云“触等亦如是”者。谓“触”等五个心所,亦如第八识,惟是无覆无记性摄,亦属异熟。所缘行相亦不可知也。
当然你这个心所是跟着心王,五徧行,它要跟第六意识活动,第六意识是善,五徧行全部是善。第六意识是恶,五徧行全是恶,但是五徧行如果跟第八识的话,那么它完全是无记的,所以心所的善恶是跟着心王决定的,所以触等亦如是,亦如第八识也是无记,也是不可了知。
十一、云“恒转如瀑流”者。“恒”谓此识无始以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转”谓此识无始以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恒则非断,转则非常,非断非常,因果法尔。望前名果,望后名因,喻如暴流,长时相续而非断常也。
这段是把第八识在有漏位的一个因果的相续做一个总结。好,这段我们看补充讲表,附表第七:
那么我们研究第八识到这个地方等于做一个总结,做一个收尾了。第八识在有漏位,在《成唯识论》做一个收尾说,因果法喻门,因果当然是一个规则了,因果法就是个规则,这个规则很难了解,所以讲出一个譬喻,以譬喻来成就门,这个门就是通达生命的真相。我们从譬喻了解因果的真理,这叫做门。这当中《成唯识论》提出一个问答:
问曰:阿赖耶识,为断?为常?
阿赖耶识是整个有情众生所依止的根本,到底它是断灭的或者常住的呢?凡夫的心情都是对立的,认为它不是断就是常了。
答曰:非断非常,以“恒”、“转”故。
第一段是总答、总说。第八识的相貌是非断非常,为什么?因为它有恒跟转两种功能,这个恒是指的它的世俗谛,它所表现的相状世俗谛——因果丝毫不爽。这个转是发明第八识的胜义谛——我空法空的真理。所以我们从恒跟转的角度,就能够了解第八识的相貌,也就能够了解到生命的相貌。这段是个总标,我们看别示:
第一个、恒
“恒”。谓此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是界趣生,施设本故;性坚持种,令不失故。
先讲恒,这个恒简单的说就是常无间断,就是我们有情众生的生命就像一个水流,从来没有停止的。当我们从真如的清净本然一念妄动以后,开始有生命到现在,就从来没有停止过,没有停止过。没有停止这个相续有两种情况——第一个是果报的相续,第二个是因地的业力的相续。
一、果报相续:是界趣生,施设本故。那么我们在果报的相续是由第八识的执受了,所以果报一期一期的绝对不会失掉。不管白天、不管晚上睡觉,你的果报都不会失掉,即使你晚上不做梦,你的果报都还在。因为第八识有恒常执受一期一期果报的功能,所以它是施设本。
二、从因地上来说:性坚持种,令不失故。第八识它能够不断不断的去吸收你每一期所造的善恶业力,使令业力不失不亡,不管你在三界流转多久,它都有办法把你所造的每一个业都保存下来,你有本事流转,它就有本事记录下来。
他说他绝对不相信这个世界上那些聪明人——爱迪生、孔夫子,是一个历史上的偶然,说:假设生命只有今生,每一个人生命都是从今生开始启动,他才活几十年,他怎么有那么高的智慧,你看孔夫子讲的话每一句话都很有道理。所以我们看到…书到今生读已迟,就是说一个人能够有那么高的智慧,一定有前生的累积,生生世世就是读书人。所以性坚持种,令不失故,就是说你看到这个世间上,不要说看到前生了,你看看今生各式各样的功能,这个人一出生他从小就喜欢持戒,他这个人从小他不喜持戒,他喜欢修禅定,有事没事就能够双腿一盘就寂静住,有些人就喜欢修智慧。如果人生都是从父母出生才开始启动,不可能几十年当中有这么大的差异,不可能!一定是有前生功能的累积的。所以说这个功能,业力有相续性,果报也有相续性,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转
“转”。谓此识,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非常一故;可为转识,熏成种故。
这个转当然是讲变异,它不但相续,但是它变化。因灭果生,非常一故。你前生生命跟今生的生命不同,你来生的生命也一定跟今生不同,要微细的说,你昨天跟今天就不同,我们每一个刹那的生命都在变化,你说我现在的生命感到很快乐,其实你讲很快乐的时候,你是形容你前一刹那的生命,阿赖耶识顿生顿灭、顿生顿灭,它释放业力的时候也不断的变化,它为什么会变化?因为在因地上它会接受前七转识的熏习,你每起一个念头?就会去改造第八识、就会去熏习第八识,所以它不但是相续性,也有变化性。
“恒”言遮断,“转”表非常。犹如暴流,因果法尔。
那么这个相续就遮止了断灭之见,转变就遮止了常见,简单的说就是生命就像是一个急速的水流,在因果的道理是法尔如是的,不是上帝创造,也不是佛陀创造的,是本来就是这样子,是佛陀发现的而已。在这个地方是说明了,我们可以从相续而变化,变化而相续,来了解阿赖耶识,你也就了解到整个生命的相貌。我们看下面有一个注解,把它讲一讲。
譬如暴流,前后相续,流流之中,望前名果,望后名因,故非断常,可喻此识。
阿赖耶识是怎么了解它呢,它就是像一个急速的水流,它的水流的相续,对望前面它是一个果报,你对望前生来说,你现在受用果报,但对望来生,对望后面来生你又在创造一个因地,所以它非断非常,从非断非常当中,也可以了解到整个生命的真相。
为什么要用暴流来形容阿赖耶识呢?在《成唯识论》当中提出有三种相似的义理。就是阿赖耶识是跟水流有三层相似的道理:
又有三义相似:一者:能漂溺故。
第一个能漂溺故,水流能够漂溺有情,使令有情众生在水流当中不得自在,阿赖耶识它是我爱执藏,它摄藏很多的业力。所以第八识没有被破坏之前,我们不可能解脱生死的。这个飘跟溺有所不同,飘就是你这个人在水当中你还能够呼吸的到,表示阿赖耶识也是释放是善业,安乐的果报;这个溺呢,沉到水里面去了,不能呼吸的。这是个善、恶道理。但不管漂,不管溺都在水中,就是在生死大海当中。所以第八识有漂溺有情的义理,跟水相似。
二者:转识间断,此不断故。如波涛有起灭,而流不断。
这个地方是讲它相续,前六转识有时候间断——你要睡觉的时候不做梦,第六识不活动。第八识不管是睡觉,乃至于你在高深的禅定,乃至你在无想定,第八识都是存在的——就像水流它不断存在。你这个波浪,要有风的刺激才有波浪,但水流一定会存在。
三者:习气及心所法恒随转故。识所执受之内习气,犹如水内之鱼;识所相应之触等五法,喻如水面之草也。
—《观心法要》—
这个水流当然里面很多东西,鱼就是种子,那么水流上面有很多的草,就是第八识明了的功能,它能够了别根身器界种子。
这三层意思跟水流接近,所以用水流来形容第八识。
我们这个第八识的有漏位,到这个地方就全部讲完了。大家有没有问题,我们今天的进度到这个地方,有问题可以提出来讨论,有关第八识的问题。
恒转如瀑流
你从这句话好好想一想,你就知道生命是怎么回事,你会知道。你会知道整个生命的过程,当然你知道,你就知道怎么改变。改造生命,你连生命是怎么样你都不知道你怎么改造?你顶多是积集善业,不能说改造生命。
这个水流的观念,我们修行人对做梦要小心,看这个梦境,会有一点消息,在唯识学上说做梦有三种因缘——第一个是第六意识引生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你第六意识不断去思惟一件事情,到晚上的时候,第六意识停不下来,继续的去思惟,结果就做梦。这个是你白天的第六识创造出来的,这是第一个因缘。第二个佛菩萨的三昧力,你可能是修本尊相应法,跟哪一个佛菩萨一直修相应了,佛菩萨会给你点消息,这是他力的因缘。所谓的佛菩萨的三昧力。
第三个就是我们今天要强调的,第八识的种子起现行。就是说如果诸位有因缘修一个加行,比如说我要拜忏,我曾经知道有一个罪我要拜忏,修忏,或者持咒。我一天拜忏六个功课,或者一天八个时段,每一个时段拜一个半小时,拜完休息一下,然后再拜、再休息再拜。拜八个时段。你用功一段时间以后,你会发现你会出现一个梦境,就是说你这个梦境你就知道,可能你见到三宝,或者你梦到你吐出脏东西、或者梦到你洗澡,这个就罪业消灭之相——见到好相。
就是说当你不断的修止——修清净的止观来对治第八识种子的时候,在经论上说,第八识的种子罪业的功能要被破坏的时候,要变化的时候,它会释放一个信息就是梦境。所以第八识在释放信息的时候,往往都在梦境,你从梦境的判断就知道你最近的修行是怎么回事了,恒转如瀑流,这个水流里面含藏很多的东西,有大小鱼、矿物质,含藏很多的善种子、恶种子,是这个意思。
第八识的恒转如瀑流,我们刚开始了解生命的相貌,先了解这个恒——恒常相续,就是因果丝毫不爽。刚开始就是说:你要相信你造的善业一定会被记录下来,这个善业会招感安乐的果报,我今天去佛堂拜佛,每拜一拜的佛,对我的生命会产生一个安乐果报的影响,所以你刚开始对生命的了解,先从恒字下手,相信因果丝毫不爽。从这样的一个信心来强迫自己断除恶业,增长善业。所以刚开始是先观察恒字,慢慢慢慢的,你因果的观点建立的时候,就开始观察转字,虽然因果丝毫不爽,但是因果可以变化。
在《净土圣贤录》讲一个公案:
宋朝有一个吴琼居士,口天吴,琼是左边一个王字,右边一个北京的京叫琼,这吴琼居士看《圣贤录》说他小时候家很穷,父母亲很早就往生了,是孤儿,孤儿就没办法生存了,只好长大就到寺庙出家去了。到寺庙里面炒菜,做典座,做了几年他觉得没有意思,出家生活没什么意思了,就还俗去了。
还俗以后,他就卖鸡卖鸭,把鸡买过来,杀掉以后切一切再卖出去,卖了没几年,这个时候他的身上长一个毒瘤,就是眼睛的地方长了一个像鸡蛋的瘤。这个人过去曾经出过家,多少听过佛法,知道这恐怕是业障现前的,这个只是花报而已,果报在三恶道,水果要开花,只是先开个花,还没有正式生水果,所以这个时候他起大惊怖,就不敢做这个杀业了。又跑到寺庙去了做净人,开始忏悔念佛,一方面为大众师服务服劳役。
看《净土圣贤录》说做了三年,也没有多久,很真诚的忏悔。后来有一天就跟大众师说“我今天要往生极乐世界,请大家为我助念。”讲完以后就坐到佛堂中间,别人帮他助念,就在结跏趺座的时候,助念当中当下就往生了。——宋朝的吴琼居士。
所以,转什么意思?
就是说这个人曾经本来造过罪业,本来造罪业要到三恶道去的,在这个罪业不决定,它可以转变,你愿意起善心它就会有变化。就是说不管你过去造了多大的罪业,都可以改造,都可以忏悔。因为生命所有的功能都累积到第八识,第八识的功能就是转,如果生命不能改造,那你修行没有用了,你修行有什么用呢?它一定要这样子,你来生一定要去哪里,不管你修不修行都要去哪里,你这个修行就没有意义了。那么一切法就不是因缘生,是自性有。
所以转字也很重要——就是说: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你要相信生命是可以改造的,你一念的愚痴造的罪业,你也可以因为一念的觉悟,修行戒定慧来破坏来改变它。所以当我们知道生命有它的相续的因果,因果丝毫不爽,但是法性本来空寂,虽然法性本来空寂,可是因果丝毫不爽,生命它是相续而变化、变化而相续,就像是一个急速的水流,那么你就掌握整个生命的真相,你就知道怎么修行了。第八识就是告诉我们这件事情,它是整个生命的依止处,整个生命的大仓库。大家要去想一想佛法的道理。
你要能够去消化才会产生力量!
你要去思惟才会产生力量!
我们这次的《唯识三十颂》只考一次,就期末考。期末考有默写跟问答,默写占百分之四十,这个偈颂你要全部背下来。《唯识三十颂》在唯识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课程,那么只有三十个偈颂,但是总持了整个唯识学所有的思想,所以背诵占四十分,那么百分之六十我会出几个问答题,那么这个问答题可能跟讲义没有关系的,但是你要懂,你只要上课懂,你就能够写得出来,考虑一些观念问题,占百分之六十。有关唯识的观念,从唯识的角度,它对生命的看法,从唯识的角度上如何返妄归真,怎么修行,那么你一定要用唯识的方法写,因为你在考试考《唯识三十颂》,你用其他的方法,你用中观的理论,用小乘的思想都是错的,就是说这个课程,它是从唯识的角度来开展整个菩提道的一个理论,甚深见和广大行,所以以后我们的考试你要根据课程的理论跟方法来回答。那么当然考试的题目一定是上课讲过的。
好,我们回向。请合掌: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http://www.yetianlian.net/yt116890/4354542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yetianlian.net。何以笙箫默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yetianlian.net
下一段我们讲到“常与触,作意受想思”,前面的“不可知执受,处了”说明第八识的心王的活动,这以下说明它所相应的心所。我们看讲义的第八面,第七、心所相应门:
七、云“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者,谓与此徧行五心所恒相应起也。徧行心所,具如百法中释。”
第八识它本身是一个无记性的,我们说过它在整个心识的活动当中,它也不思善、也不思恶,它从无始劫到现在,保持一种中立的无记性。那么在中立无记性当中,它在活动的时候是夹带着五个眷属,所谓的触、作意、受、想、思。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谓与此徧行五心所恒相应起也。徧行心所,具如百法中释。
这个徧行,诸位研究过百法,应该知道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五个心所。我们简单的复习一下好了,看这个讲义,补充讲表第十二面,
这个五徧行在我们修行当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五个心所。应该要注意这五个心所,看附表六、五徧行心所:首先我们先解释这个名相
什么叫徧行?为什么这五个心所安立做徧行?
这个徧就是普遍的意思了,这个行就是活动,就是这五个心所能够普遍的在一切时间,一切的空间上活动,不管你是在有漏位的时间,或者你是在一个无漏的圣人的时间,都有五徧行。在空间上,不管是三界九地,也都是有五徧行,所以它的活动范围是非常的广泛,所以这五个心所安立做徧行,是这样安立的。那么这五个徧行我们从两方面了解:
(一)依迷悟而分二门
一、流转门——触、作意、受、想、思——《成唯识论》
二、还灭门——作意、触、受、想、思——《瑜伽师地论》
先看在五徧行的整个生起的次第有两个差别:《成唯识论》安立的五徧行是从流转门安立的,说是触、作意、受、想、思,这是《成唯识论》安立五徧行的次第;《瑜伽师地论》安立五徧行是从还灭门,它是安立作意在前面,作意、触、受、想、思。
1、触
我们简单的说明,从流转门的角度,这个五徧行就是我们念头生起的第一个作用。从凡夫的念头的生起一定要先触,什么叫做触?就是根境识的和合,你的根,眼根或者耳根跟境界接触的时候,产生一个心识的了别活动。当你的心跟环境接触的时候,这叫做触,刚开始的接触。或者你念佛,你心中跟佛法一接触的那一刹那,一句弥陀念诵听,你自己创造一个声音,当你听到那个佛号声音的时候,这叫做触。
2、作意
那么触就会带动作意,这个作意就是一种警觉的功能,把种子位的功能把它转成现行,就好像是一个人睡着了,把他叫起来。当然这个作意有如理作意跟不如理作意,就是说假设你今天所接触的是杂染环境,你到这个大都市去,接触五欲的境界,那么带动就是一个杂染的作意——不如理作意;如果你今天在三宝的境界看到佛像,跟佛像接触,所带动的就是——如理作意。
3、受
这个警觉的功能消失了以后,就带动了受——就是感受,可能会有苦受或者乐受,或者是不苦不乐的捨受。当然你要起恶念,那就会苦受——躁动,起善念的话就寂静——乐受。
4、想
受就会引生想,这个想就是于境取像施设名言,这个想我们一般说想象,你这个人很会想象,就是说我们的心跟佛像接触的时候,刚开始我们的心没有佛像的影像,我们只有触、作意、受,刚开始是一种感受,那么这个时候我们的心会创造很多的名言,佛像的脸是圆形的,眉毛长得怎么样?嘴巴怎么样?我们心中开始安立名言,心中开始说话以后,就能够把外界的影像转成你内心的影像。为什么能够转变呢?你心中施设名言,施设名言就是把外在的佛像转成你内心的佛像,这个叫做想。这个东西本来是外面的,要转成你心中的影像,当然这就必须要施设名言。
5、思
你心中有影像以后,你在你心中的影像有各式各样的造作,这个思就是造作了,可能造善业也可能造恶业,这个就是思。流转门当然就是凡夫的境界了。
《瑜伽师地论》它安立五徧行,作意——圣人或者修行人的心,是由这个警觉来带动触,然后带动受,带动想带动思。这两个差别在憨山大师的《百法明门论》注解当中,他就做出说明,他说凡夫的心不决定,他的心识跟触有关系的,我接触染污的环境,我只好起恶念,我没办法控制我自己了。我到了大殿我看到佛像,我就起善念了。
起善念、起恶念——凡夫的心情是由触来带动,修行者的心念带动是作意。
我自己决定要起善念起恶念。所以我们讲受戒,这个人怎么知道你有得到戒体的?戒体就是防非止恶,就是你的这一念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你跟染污的境界接触的时候,唉,不可以,你会产生警觉,防非止恶,趋吉避凶——表示你这个有戒体。也就是说修行人,他在面对三宝的境界许下誓愿,我从今以后要——誓断一切恶,无恶不断;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而不度。那么许下誓愿以后,他的心识的活动就不是由触来带动,是由作意带动,他经常保持警觉性。
我的生命要做三件事,在我有生之年第一个断恶、第二个修善、第三个度众生。那么他有这样的作意呢,就带动触受想思,就造成一种还灭门,所以五徧行的次第是有这样子差别。当然这样讲,这个作意就很重要,一个人修行人是成功失败,就是你是不是有作意,你没有作意那就由触带动。
作意是整个生起善念恶念的关键点!
在《成唯识论》当中讲到,这个作意是怎么来的呢?作意在《成唯识论》当中有四种力量而形成作意:
(二)以四力成就作意
境界力 忆念力 希望力 串习力
一、境界力
你接触的环境会影响你的作意,一天到晚接触这些五欲的环境,你很容易生起邪恶的作意,你一天到晚在三宝的境界活动,你就能够生起善的作意。说孟母三迁:中国的圣人孟子,孟子他能够成就孟子也是有他的因缘。他一开始住在菜市场旁边,当然孟子很聪明,但这个聪明是不决定的,可能是往善也可能往恶,那么他在菜市场旁边的时候,他整天就学人家怎么样卖菜,怎么样去计算这个价钱?他母亲一看这不行,这样下去以后是个卖菜的,不可以!就搬到坟墓旁边,搬坟墓旁边孟子就整天看人家怎么样祭祀,怎么样吹喇叭打鼓,他也学会了祭祀的礼仪。他母亲还是不满意,这个作意还不好。后来就搬到学校旁边,整天看人家读书,这个时候孟子也学习人家读书,广读圣贤之书,久修圣贤之道,产生了一代的孟子。所以这个环境会影响我们的作意,你所接触的环境。
二、忆念力
这个环境消失以后,你说我出家这么久了,很多事情都已经过去了,我不断的忆念:可能怀念五欲的境界,或者怀念过去的人事。你不断的怀念,也会影响作意。说你虽然在三宝面前许下誓愿,产生一个清净的戒体,有防非止恶,但是你不断的忆念五欲的境界,会破坏你的戒体、伤害你的戒体。忆念力会主导你的作意。虽然你今天很真诚的面对三宝发愿,产生一个清净的作用——所谓的戒体,来保护你自己的善根,但是你不能忆念邪恶的境界,所以忆念力也会产生一种作意。你不断的去想它,你的心也会产生一种作意。
三、希望力
你对生命的希望,你的人生的目标也会影响你的作意。有些人的人生的目标就是追求现世的快乐,追求五欲的快乐,来生去哪里?这跟我不重要,这种人很容易生起邪恶的作意。有些人觉得说今生过得痛苦一点,简单一点没关系,来生往生极乐世界要紧,这个人就很容易生起念佛忆佛的作意,所以你心中的希望影响你的作意。
四、串习力
习惯性的动作,你每天在睡觉之前一定要拜一部八十八佛,你今天拜、明天拜,时间到了,你很自然的时间一到你就会去搭衣,就会去拜佛。你的不断串习,也会产生一种作意。
这四种力量在《成唯识论》当中,它比较强调是忆念力,因为外境不是我们能控制的,说哎呀,所有的事都不要来干扰我,染污的境界都不要跟我接触,事实上也不可能,因为我们生长在秽土,又不是生长在净土,偶尔要出去办事、干什么的。所以这个境界力我们尽量避免,但是不能完全消失。
重点在于内因力——忆念力、希望力、串习力。这当中《成唯识论》很强调忆念力,就是你要念佛念法念僧,来加强你的作意。所以你刚开始受戒的时候,那是一个很粗胚的戒体,很薄弱的戒体,那么你戒体要不断的加强,忆念是个关键。
在窥基大师注解的《唯识二十颂》的疏记当中,他讲一个小故事:说是佛在世的时候,印度有很多的国家,有十六个小国,其中一个小国家,叫做娑婆罗那国,这个国家的国王就是娑婆罗那国王,这个国王他有一个特殊的功德,他长的很庄严,那么这个国王对自己的身相庄严,他也特别的感到非常的满意,所以他每一年一定要举办一个选美大赛,这国家的人,哪一个人能够比国王庄严,赏金一千金。那么办了很多次选美大会以后,没有一个人比国王庄严,当然这个国王觉得也没什么意思了,后来有一个大臣就跟国王建议说,国王你不要老是跟自己的国家比,你要有广大的胸量,你跟外面国家的人,其他人庄严来比比看,全印度你是最庄严,你才值得赞叹。
那么国王就说,印度里面有谁长得庄严呢?有智慧的臣子就说,我听说佛陀有一个弟子叫迦旃延尊者,他这个人善于说法,而且长得很庄严,请他来比比看,你要比胜了,你就是真的是很庄严。好,这个娑婆罗国王就派了很多的使者,去请迦旃延尊者,那是阿罗汉——三明、六通、八解脱,请阿罗汉不是说法,是比庄严,当然迦旃延尊者他入定观察这个人跟他有过去有因缘,可以度化他,这就答应。
迦旃延尊者来到娑婆罗那国,两个人就在选美大会就比庄严,果然迦旃延尊者比娑婆罗那国王还庄严,那么这个时候娑婆罗那国王就甘拜下风,这世间上众生的根机各式各样,有些人是你要能够讲道理给我了解,我就拜你做师父,有些人是你比我庄严,我就拜你做师父。那么娑婆罗国王就拜迦旃延尊者做师父,拜了他做师父以后就说,师父啊,你是一个阿罗汉,你应该知道生命的因缘法,说你为什么能够长这么庄严呢?言下之意就是说他想要修庄严法。
迦旃延尊者就说,过去生我曾经做一个小沙弥,我做小沙弥的时候,我在僧团是做什么事呢?做清洁的工作,打扫大殿、打扫寮房,洗洗厕所,专门做这工作。有一天我在打扫的过程当中,一个乞丐来向我乞食,小沙弥说,这个东西是来自信施的供养,你要吃这碗饭,就要跟我一起工作,你把这个工作做好了,我就把我的饭分一半给你。乞丐说,好!那么从今以后,乞丐每天来跟小沙弥一起工作,打扫大殿、打扫厕所,这个沙弥就把他这部分的饮食分一半给乞丐。迦旃延尊者说那个时候你就是那个乞丐,因为在僧团当中做清洁工作,所以你有福报做国王,有清洁的因缘所以身相庄严。
娑婆罗那国王一听,我过去一生只是在三宝境界里面扫地,就做国王就这么庄严。如果我今天能够尽形寿的皈依三宝修学佛法,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功德境界?他就生起信心了。国家让给他弟弟,就跟迦旃延尊者出家去了。跟迦旃延尊者出家以后,迦旃延尊者就想:你是这个国家的国王,你在这个地方托钵,大家都把好东西给你,你得到那么多恭敬,你没办法修行,就把娑婆罗国王带到隔壁的国家,到阿盘帝国去修行。当然修行是在山中修行,跟迦旃延尊者住山洞修四念处,有一天迦旃延尊者刚好出去外面去说法,就留娑婆罗那国王,这个修行者在山洞里面修行。
这一天刚好阿盘帝国的国王带着宫女到郊外来游玩,国王当然是一个放逸的境界,到处唱歌、跳舞、喝酒、吃肉,累了以后国王就睡觉,宫女就到处跑了。看到一个山洞一个修行人长得很庄严,就跟他东问西问。国王醒过来以后去找这个宫女就找到这个山洞,就看到了娑婆罗那国王,国王当然就产生嫉妒生起嗔心。就问这个修行者说你得到四果没有?他说我没有得到四果,三果、二果、一果都没有,那么你得到四禅否?也没有,三禅、二禅、初禅都没有,这个国王就很生气,你连初禅都没有,你没有离欲,你没有离欲你怎么能够调戏我的宫女呢?就叫侍卫去打娑婆罗那国王,看注解上说打得很严重,整个人昏睡过去了。
昏睡过去以后,一直到黄昏的时候,迦旃延尊者回来以后,才用这个水把他泼醒,才醒过来,醒过来以后伤痛非常严重。当然娑婆罗那国王没有离欲,他就生起很坚定的嗔心。他就跟他师父说,师父,我在山洞里面没有去招惹这个国王,这个国王就莫名其妙打我,我一定要去报仇,我要回去向我弟弟借军队,把阿盘帝国消灭,把国王抓到惩罚这个国王。迦旃延尊者说不要这样做,你这样子做就造成杀业,会有痛苦的果报出现。娑婆罗那国王说,师父,我的心就像石头一样坚固,不能改变,不能再改变,这件事一定要做。那么迦旃延尊者说这样子好了,要做也是可以的。也是可以但是天也黑了,你也不急着这一天,你明天早上再走好了,就在这个山洞里面睡一个晚上。
迦旃延尊者是阿罗汉,他就会给他一些梦境,给他一点消息,娑婆罗那国王在当天晚上做梦的时候,他就梦到他回到他的国家,向他弟弟借军队,浩浩荡荡兴师问罪打阿盘帝国。刚开始是气势很旺还打胜了,到最后因为他太骄傲了,后来就被阿盘帝国全力反攻,反而是打败了,打败以后娑婆罗那国王就被抓住了。阿盘帝国国王就说这一次的战争完全是你引起的,死了这么多的人你要负完全责任,就送到这个断头台准备砍头。等到刽子手要砍头的时候,娑婆罗国王产生一个非常坚定的追悔之心,师父啊,赶快救我!就醒过来,醒过来是一场梦,当然在梦境当中,他想要报仇的恶念也消失了。后来这个时候迦旃延尊者为他讲四圣谛法,苦、集、灭、道四种因缘,他证得初果,当下证得初果。
这是窥基大师《唯识二十颂》的注解讲到这个故事。那么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去了解,就是娑婆罗那国王刚开始起的一个邪恶的作意,一念之间,所以说,你看他这个恶念没有消灭,他要真的去打仗,他来生肯定到三恶道,可能再受刀山油锅的果报。但这个恶念能够破坏以后,证得初果。你说这个生命是不是在一念之间呢?
关键点就是你恶念起的时候,你这个恶念怎么破坏它?——就是忆念力。当然我们刚开始先不要接触染污的环境,这个很重要,持戒,持戒就是先远离恶因缘,那么进一步就修止观了,你一定要有这些佛法的道理,来疏导你的恶念,来消灭你的恶念。你恶念消灭的时候,你的生命就会变化:
所以生命是由心识所主导。问题是你这个心识是不是有抗拒恶法的力量——这就是个关键点!
我们不能够说心中不起恶念的,这做不到的,凡夫哪有不起恶念?所以印光大师说凡夫之人一定会起恶念,要重要的是要能够:心常觉照不随妄转。当然这个心常觉照就是你要忆念三宝,或者念佛、或者念法、或者念僧,用忆念力来转变你的作意。
好,那么我们回到讲义第八面。第八面讲到第八识的心所是有五个:触、作意、受、想、思,或者是:作意、触、受、想、思。两种的差别。看第八段,相应唯捨受,什么叫捨受?
八、云“唯捨受”者。“受”有三种,谓苦乐捨。今第八识行相极不可知,不能分别苦乐,故唯与捨受相应也。
第八识它能够把业力转成果报,那么当然它把业力转成果报以后会把它执受,它在执受的时候是用什么感受?它产生什么感受呢?只有捨受,第八识变现刀山油锅,它也是不苦不乐。第八识变现人天的安乐果报,它也是不苦不乐,它完全没有任何苦乐的感受,完全只有捨受,不像前六意识有粗重的乐受跟苦受,这个是讲到它的一个果报的受用情况。
九、云是“无覆无记”者。性有三种,能为此世他世顺益,名为善性;能为此世他世违损,名不善性,亦名恶性;于善不善损益义中不可记别,名为无记。就无记性,復分为二,若与染污相应名为有覆无记;若无染污,其性白净,名为无覆无记,今第八识是善恶所招苦乐之果,体非善恶;又不与根随烦恼相应,故是无覆无记也。
这个地方是讲三性门,第八识生起了别的时候,前面是讲果报受用,这是讲因地的造作。第八识在所缘的境界根身器界种子的时候,它是造善或者造恶?它完全是无记,而且无记当中它是无覆无记,第七意识我们后面会讲到,第二能变讲第七意识,第七意识也是无记的,但它是有覆无记,覆有两层意思:
第一个、覆盖义:它覆盖我空的真如理,就是说它会产生我执,虽然无记,但是会执着有一个我,覆盖真如理。
第二个、障碍义:它障碍你修学圣道,你要持戒你要修定你要修慧,它会排斥你,叫做覆。这个覆有覆盖义跟障碍义。
第八识完全没有覆盖,也不排斥。你第六意识造善,它也不参与,它也没有意见,你第六意识造恶它也没有这个意见,它也不障碍,它也不帮助你,就是这样子,它完全是无覆无记。
我们众生的本性,父母未生之前的本性是善是恶?中国的这些圣贤有很多的辩论,中国的圣贤有两大的思想,孟子主张性善,旬子主张性恶。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说人的本性是善良的,邪恶是后来才有的。怎么知道?孟子说,你看到一个小孩子掉到水沟里面去,你那个时候并没有跟他有利害关系,你第一个就生起慈悲心,可见人的本性是善的,那个时候你那个是最初的第一念而已。旬子否定,说人之初性本恶,怎么知道?其实说你想想看,一般人要造恶很容易,因为放逸很简单,你要一个人修善他很困难,他要在不断的思惟业果的道理,勉勉强强去造善,所以造恶很容易造善很困难,可见人的本性是恶。
我们佛弟子对人的本性是什么看法?
从唯识的角度,人之初性本无记。
非善非恶,因为它无记,所以它还可以造善,也可以造恶。不过这个地方人本性我们不是讲唯识性,从人的作用、从相用上来说,如果你回归到本性,当然是清净的,善也不可得,恶也不可得,无记也不可得。就是说从我们心识的相用上来说,当我们把生命回归到最初圆点的时候,回到阿赖耶识的时候,是无记的。那么这个善恶都是后来的熏习所累积的一种功能。所谓是无覆无记,是这个意思,这是讲到第八识的本性。看第十段,触等亦如是,触等指的是五徧行心所了,它也是一样。我们把它顺一顺,这个地方很容易了解,
十、云“触等亦如是”者。谓“触”等五个心所,亦如第八识,惟是无覆无记性摄,亦属异熟。所缘行相亦不可知也。
当然你这个心所是跟着心王,五徧行,它要跟第六意识活动,第六意识是善,五徧行全部是善。第六意识是恶,五徧行全是恶,但是五徧行如果跟第八识的话,那么它完全是无记的,所以心所的善恶是跟着心王决定的,所以触等亦如是,亦如第八识也是无记,也是不可了知。
十一、云“恒转如瀑流”者。“恒”谓此识无始以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转”谓此识无始以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恒则非断,转则非常,非断非常,因果法尔。望前名果,望后名因,喻如暴流,长时相续而非断常也。
这段是把第八识在有漏位的一个因果的相续做一个总结。好,这段我们看补充讲表,附表第七:
那么我们研究第八识到这个地方等于做一个总结,做一个收尾了。第八识在有漏位,在《成唯识论》做一个收尾说,因果法喻门,因果当然是一个规则了,因果法就是个规则,这个规则很难了解,所以讲出一个譬喻,以譬喻来成就门,这个门就是通达生命的真相。我们从譬喻了解因果的真理,这叫做门。这当中《成唯识论》提出一个问答:
问曰:阿赖耶识,为断?为常?
阿赖耶识是整个有情众生所依止的根本,到底它是断灭的或者常住的呢?凡夫的心情都是对立的,认为它不是断就是常了。
答曰:非断非常,以“恒”、“转”故。
第一段是总答、总说。第八识的相貌是非断非常,为什么?因为它有恒跟转两种功能,这个恒是指的它的世俗谛,它所表现的相状世俗谛——因果丝毫不爽。这个转是发明第八识的胜义谛——我空法空的真理。所以我们从恒跟转的角度,就能够了解第八识的相貌,也就能够了解到生命的相貌。这段是个总标,我们看别示:
第一个、恒
“恒”。谓此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是界趣生,施设本故;性坚持种,令不失故。
先讲恒,这个恒简单的说就是常无间断,就是我们有情众生的生命就像一个水流,从来没有停止的。当我们从真如的清净本然一念妄动以后,开始有生命到现在,就从来没有停止过,没有停止过。没有停止这个相续有两种情况——第一个是果报的相续,第二个是因地的业力的相续。
一、果报相续:是界趣生,施设本故。那么我们在果报的相续是由第八识的执受了,所以果报一期一期的绝对不会失掉。不管白天、不管晚上睡觉,你的果报都不会失掉,即使你晚上不做梦,你的果报都还在。因为第八识有恒常执受一期一期果报的功能,所以它是施设本。
二、从因地上来说:性坚持种,令不失故。第八识它能够不断不断的去吸收你每一期所造的善恶业力,使令业力不失不亡,不管你在三界流转多久,它都有办法把你所造的每一个业都保存下来,你有本事流转,它就有本事记录下来。
他说他绝对不相信这个世界上那些聪明人——爱迪生、孔夫子,是一个历史上的偶然,说:假设生命只有今生,每一个人生命都是从今生开始启动,他才活几十年,他怎么有那么高的智慧,你看孔夫子讲的话每一句话都很有道理。所以我们看到…书到今生读已迟,就是说一个人能够有那么高的智慧,一定有前生的累积,生生世世就是读书人。所以性坚持种,令不失故,就是说你看到这个世间上,不要说看到前生了,你看看今生各式各样的功能,这个人一出生他从小就喜欢持戒,他这个人从小他不喜持戒,他喜欢修禅定,有事没事就能够双腿一盘就寂静住,有些人就喜欢修智慧。如果人生都是从父母出生才开始启动,不可能几十年当中有这么大的差异,不可能!一定是有前生功能的累积的。所以说这个功能,业力有相续性,果报也有相续性,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转
“转”。谓此识,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非常一故;可为转识,熏成种故。
这个转当然是讲变异,它不但相续,但是它变化。因灭果生,非常一故。你前生生命跟今生的生命不同,你来生的生命也一定跟今生不同,要微细的说,你昨天跟今天就不同,我们每一个刹那的生命都在变化,你说我现在的生命感到很快乐,其实你讲很快乐的时候,你是形容你前一刹那的生命,阿赖耶识顿生顿灭、顿生顿灭,它释放业力的时候也不断的变化,它为什么会变化?因为在因地上它会接受前七转识的熏习,你每起一个念头?就会去改造第八识、就会去熏习第八识,所以它不但是相续性,也有变化性。
“恒”言遮断,“转”表非常。犹如暴流,因果法尔。
那么这个相续就遮止了断灭之见,转变就遮止了常见,简单的说就是生命就像是一个急速的水流,在因果的道理是法尔如是的,不是上帝创造,也不是佛陀创造的,是本来就是这样子,是佛陀发现的而已。在这个地方是说明了,我们可以从相续而变化,变化而相续,来了解阿赖耶识,你也就了解到整个生命的相貌。我们看下面有一个注解,把它讲一讲。
譬如暴流,前后相续,流流之中,望前名果,望后名因,故非断常,可喻此识。
阿赖耶识是怎么了解它呢,它就是像一个急速的水流,它的水流的相续,对望前面它是一个果报,你对望前生来说,你现在受用果报,但对望来生,对望后面来生你又在创造一个因地,所以它非断非常,从非断非常当中,也可以了解到整个生命的真相。
为什么要用暴流来形容阿赖耶识呢?在《成唯识论》当中提出有三种相似的义理。就是阿赖耶识是跟水流有三层相似的道理:
又有三义相似:一者:能漂溺故。
第一个能漂溺故,水流能够漂溺有情,使令有情众生在水流当中不得自在,阿赖耶识它是我爱执藏,它摄藏很多的业力。所以第八识没有被破坏之前,我们不可能解脱生死的。这个飘跟溺有所不同,飘就是你这个人在水当中你还能够呼吸的到,表示阿赖耶识也是释放是善业,安乐的果报;这个溺呢,沉到水里面去了,不能呼吸的。这是个善、恶道理。但不管漂,不管溺都在水中,就是在生死大海当中。所以第八识有漂溺有情的义理,跟水相似。
二者:转识间断,此不断故。如波涛有起灭,而流不断。
这个地方是讲它相续,前六转识有时候间断——你要睡觉的时候不做梦,第六识不活动。第八识不管是睡觉,乃至于你在高深的禅定,乃至你在无想定,第八识都是存在的——就像水流它不断存在。你这个波浪,要有风的刺激才有波浪,但水流一定会存在。
三者:习气及心所法恒随转故。识所执受之内习气,犹如水内之鱼;识所相应之触等五法,喻如水面之草也。
—《观心法要》—
这个水流当然里面很多东西,鱼就是种子,那么水流上面有很多的草,就是第八识明了的功能,它能够了别根身器界种子。
这三层意思跟水流接近,所以用水流来形容第八识。
我们这个第八识的有漏位,到这个地方就全部讲完了。大家有没有问题,我们今天的进度到这个地方,有问题可以提出来讨论,有关第八识的问题。
恒转如瀑流
你从这句话好好想一想,你就知道生命是怎么回事,你会知道。你会知道整个生命的过程,当然你知道,你就知道怎么改变。改造生命,你连生命是怎么样你都不知道你怎么改造?你顶多是积集善业,不能说改造生命。
这个水流的观念,我们修行人对做梦要小心,看这个梦境,会有一点消息,在唯识学上说做梦有三种因缘——第一个是第六意识引生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你第六意识不断去思惟一件事情,到晚上的时候,第六意识停不下来,继续的去思惟,结果就做梦。这个是你白天的第六识创造出来的,这是第一个因缘。第二个佛菩萨的三昧力,你可能是修本尊相应法,跟哪一个佛菩萨一直修相应了,佛菩萨会给你点消息,这是他力的因缘。所谓的佛菩萨的三昧力。
第三个就是我们今天要强调的,第八识的种子起现行。就是说如果诸位有因缘修一个加行,比如说我要拜忏,我曾经知道有一个罪我要拜忏,修忏,或者持咒。我一天拜忏六个功课,或者一天八个时段,每一个时段拜一个半小时,拜完休息一下,然后再拜、再休息再拜。拜八个时段。你用功一段时间以后,你会发现你会出现一个梦境,就是说你这个梦境你就知道,可能你见到三宝,或者你梦到你吐出脏东西、或者梦到你洗澡,这个就罪业消灭之相——见到好相。
就是说当你不断的修止——修清净的止观来对治第八识种子的时候,在经论上说,第八识的种子罪业的功能要被破坏的时候,要变化的时候,它会释放一个信息就是梦境。所以第八识在释放信息的时候,往往都在梦境,你从梦境的判断就知道你最近的修行是怎么回事了,恒转如瀑流,这个水流里面含藏很多的东西,有大小鱼、矿物质,含藏很多的善种子、恶种子,是这个意思。
第八识的恒转如瀑流,我们刚开始了解生命的相貌,先了解这个恒——恒常相续,就是因果丝毫不爽。刚开始就是说:你要相信你造的善业一定会被记录下来,这个善业会招感安乐的果报,我今天去佛堂拜佛,每拜一拜的佛,对我的生命会产生一个安乐果报的影响,所以你刚开始对生命的了解,先从恒字下手,相信因果丝毫不爽。从这样的一个信心来强迫自己断除恶业,增长善业。所以刚开始是先观察恒字,慢慢慢慢的,你因果的观点建立的时候,就开始观察转字,虽然因果丝毫不爽,但是因果可以变化。
在《净土圣贤录》讲一个公案:
宋朝有一个吴琼居士,口天吴,琼是左边一个王字,右边一个北京的京叫琼,这吴琼居士看《圣贤录》说他小时候家很穷,父母亲很早就往生了,是孤儿,孤儿就没办法生存了,只好长大就到寺庙出家去了。到寺庙里面炒菜,做典座,做了几年他觉得没有意思,出家生活没什么意思了,就还俗去了。
还俗以后,他就卖鸡卖鸭,把鸡买过来,杀掉以后切一切再卖出去,卖了没几年,这个时候他的身上长一个毒瘤,就是眼睛的地方长了一个像鸡蛋的瘤。这个人过去曾经出过家,多少听过佛法,知道这恐怕是业障现前的,这个只是花报而已,果报在三恶道,水果要开花,只是先开个花,还没有正式生水果,所以这个时候他起大惊怖,就不敢做这个杀业了。又跑到寺庙去了做净人,开始忏悔念佛,一方面为大众师服务服劳役。
看《净土圣贤录》说做了三年,也没有多久,很真诚的忏悔。后来有一天就跟大众师说“我今天要往生极乐世界,请大家为我助念。”讲完以后就坐到佛堂中间,别人帮他助念,就在结跏趺座的时候,助念当中当下就往生了。——宋朝的吴琼居士。
所以,转什么意思?
就是说这个人曾经本来造过罪业,本来造罪业要到三恶道去的,在这个罪业不决定,它可以转变,你愿意起善心它就会有变化。就是说不管你过去造了多大的罪业,都可以改造,都可以忏悔。因为生命所有的功能都累积到第八识,第八识的功能就是转,如果生命不能改造,那你修行没有用了,你修行有什么用呢?它一定要这样子,你来生一定要去哪里,不管你修不修行都要去哪里,你这个修行就没有意义了。那么一切法就不是因缘生,是自性有。
所以转字也很重要——就是说: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你要相信生命是可以改造的,你一念的愚痴造的罪业,你也可以因为一念的觉悟,修行戒定慧来破坏来改变它。所以当我们知道生命有它的相续的因果,因果丝毫不爽,但是法性本来空寂,虽然法性本来空寂,可是因果丝毫不爽,生命它是相续而变化、变化而相续,就像是一个急速的水流,那么你就掌握整个生命的真相,你就知道怎么修行了。第八识就是告诉我们这件事情,它是整个生命的依止处,整个生命的大仓库。大家要去想一想佛法的道理。
你要能够去消化才会产生力量!
你要去思惟才会产生力量!
我们这次的《唯识三十颂》只考一次,就期末考。期末考有默写跟问答,默写占百分之四十,这个偈颂你要全部背下来。《唯识三十颂》在唯识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课程,那么只有三十个偈颂,但是总持了整个唯识学所有的思想,所以背诵占四十分,那么百分之六十我会出几个问答题,那么这个问答题可能跟讲义没有关系的,但是你要懂,你只要上课懂,你就能够写得出来,考虑一些观念问题,占百分之六十。有关唯识的观念,从唯识的角度,它对生命的看法,从唯识的角度上如何返妄归真,怎么修行,那么你一定要用唯识的方法写,因为你在考试考《唯识三十颂》,你用其他的方法,你用中观的理论,用小乘的思想都是错的,就是说这个课程,它是从唯识的角度来开展整个菩提道的一个理论,甚深见和广大行,所以以后我们的考试你要根据课程的理论跟方法来回答。那么当然考试的题目一定是上课讲过的。
好,我们回向。请合掌: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http://www.yetianlian.net/yt116890/4354542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yetianlian.net。何以笙箫默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yetianlia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