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七章 拍照片
何以笙箫默小说小说推荐阅读:陆娇谢云瑾、凤白泠独孤鹜、魏晋干饭人、这个明星很想退休、最强战神、萧天策、舒听澜卓禹安、重生大时代之1993、婚后心动:凌总追妻有点甜苏熙凌久泽、他的小祖宗甜又野、楚尘、重生年代:炮灰长姐带妹逆袭、宠妻入骨:神秘老公有点坏
吃饱后,周益民拿出晒好的照片给爷爷、奶奶看。
自从跟姑奶奶取得联络后,周益民便用姑奶奶寄回来的照相机拍了一组照片,可惜老爹不在。
那些照片中,有周益民和爷爷奶奶的合照,也有各自的照片,甚至有张燕、倩倩、来福、来才、来芳他们的。
照片中,有他们的屋子,也有姑奶奶儿时比较熟悉村子景色。
将近二十张照片。
周益民相信,姑奶奶看到熟悉的人,熟悉的故乡,一定会高兴的。
拍好后,周益民就拿去让人洗出来。
其实,洗照片并不困难。
洗照片的过程是-——显影——放大——定影——成像——凉干。
前两个步骤需要用买来的专用药粉配成专用的药液。
首先要把照完的底片在暗室里取出来,家里一般不可能有专用的暗室,通常就是用厚窗帘把窗户遮盖严实,暗室里只能用红色小灯。
随后,在相纸上放大到你需要的尺寸之后,就可以放到相应的显影液和定影液之中,等到图像稳定了,夹在绳子上晾干即可。
尽管看起来不难,但周益民还是将其交给专业的人来做。
前世,周益民不怎么会拍照,自带美颜的手机相机都拍得不怎么好,这种原始的相机,就更加拍不好了。
而且,这些照片洗出来,还是黑白色的。
如今彩色照片不是没有,但比较少,那种照相机也很贵。
“嗯!很好,什么时候给你姑奶奶寄过去?”老爷子问道。
他看过照片后,颇为满意。
这年头,拍得清楚就好,可没有后世那种还要P几下,将腿拍得长一些等等。没有那种要求。拍得不真实,甚至会被吐槽你不会拍,拍得都不像。
老爷子写了一封信,打算交给大孙子,让他一起寄过去。
“这张拍得好。”奶奶也在看那些照片。
她手里拿着一张,应该是她最满意的一张合照,有点舍不得给出去。
周益民看出来了。
他笑道:“奶奶,我们有相机,随时都可以再拍。”
经过这一提醒,老太太才反应过来,将手里的照片放下。
紧接着,周益民回答爷爷的话:“明天吧!明天回城里,我就直接拿去寄。”
老头子一听,马上回房间去拿出两张写满字的信纸,交给周益民:“顺便寄吧!”
周益民点头,没有窥看别人信件的爱好。其实,不用看,周益民也大概能猜测出里面的内容。
“嗯!好!”
胶卷还有不少,姑奶奶准备得很充足。
三婶拿着一张属于他们一家几口的合照,很高兴。
要知道,这可是她第一张照片。
没错!这是她第一张照片,就连结婚时,都没能拥有自己的照片。在农村,这很普遍,很多人是结婚都不拍照的。
有人可能不信,结婚不是有结婚证吗?不拍照怎么行?
大家不知道,这个时代的结婚证,并不是本本,而是一张跟奖状差不多的东西。
刚建国的时候,各地的结婚证可能还有所不同,并非统一的。
结婚证书在版式和文字上大同小异,但图案风格百花齐放。一类是传承传统文化色彩的吉祥纹样,另一类是反映了新中国、新社会和新婚姻法的风貌。
一直到1955年,内务部才制定了统一的结婚证书式样,规定了尺寸、版式特征、文书格式、公章内容,但花边花纹还可以自行选定。
这时候的结婚证书,是没有照片的,上面的字甚至有可能是手写的。
很简陋。
因此,很多农村人哪怕是结婚,也不一定拥有一张自己的照片。
这年头,在农村有一张自己的照片,都是值得炫耀的事情。
三婶拿回家,打算也让人弄一个相框,装起来。
路上,有人见她走路还不看路,看着手上的一张东西,便问道:“黄兰,看什么呢?这么入迷。”
黄兰挥舞着手中的照片,有点凡尔赛地说道:“没什么,是益民给我家拍的照片,你们瞧瞧,拍得还可以。”
那些妇女一听,全都一窝蜂涌过来。
照片在他们周家庄也是稀奇物,自然想见识、见识。他们村,拍过照的人屈指可数。
还是黄兰一家有福气,不仅吃得好、穿得好,还能接触到拍照之类。
当然了,他们周家庄其实都在沾了周益民的光,才有现在的好日子。其他村子饿肚子的时候,他们村能吃饱,原因是什么,所有人心知肚明。
“还真是。”
看过的人,一个个露出羡慕的表情。
“去照相馆拍也不用很多钱,益民说几毛钱就够了,你们可以去拍两张呀!”黄兰又说道。
其他人顿时不说话了。
一张1寸大小的黑白照,都要六七毛钱,还不贵?
拍照片是一项高消费。
这年头,5分钱就能买一堆萝卜,上好的黄花鱼一斤才两毛五。到照相馆照一张1寸黑白照却要六七毛,上色的彩照还要贵上好几倍,要一个多月后才能拿到。拍一次这样的照片,就得考虑以后一段日子怎么过。
除了摄影师的劳务费用,还包括照片冲洗和打印费用等直接成本。
人家摄影师还需要花费时间、精力来安排拍摄场景和服装等细节。由于摄影技术尚不普及,相机也不太容易获取,能够拍到一张全家福已经很难得了。
因此,在60年代,拍照片可以被视为一种奢侈的消费行为。
村里人,大家都知道周益民有一架照相机。说实话,肯定有人想让周益民帮他们拍一张照片,但都不好意思开口而已。
这时候的照相机很贵,跟自行车差不多。
一架海鸥牌照相机的价格达到了160元,这个数额相当于当时部队一名13级干部一个月的工资。
能够买得起照相机的人家都是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人,而普通贫困人家不说买照相机了,就是去拍一张照片,都是很奢侈的行为。
没过多久,她们就听说,益民正在村里给人拍照。
得到消息的村民,立即往周益民所在的位置跑去,生怕去迟了没有份。
http://www.yetianlian.net/yt116059/4424412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yetianlian.net。何以笙箫默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yetianlian.net
自从跟姑奶奶取得联络后,周益民便用姑奶奶寄回来的照相机拍了一组照片,可惜老爹不在。
那些照片中,有周益民和爷爷奶奶的合照,也有各自的照片,甚至有张燕、倩倩、来福、来才、来芳他们的。
照片中,有他们的屋子,也有姑奶奶儿时比较熟悉村子景色。
将近二十张照片。
周益民相信,姑奶奶看到熟悉的人,熟悉的故乡,一定会高兴的。
拍好后,周益民就拿去让人洗出来。
其实,洗照片并不困难。
洗照片的过程是-——显影——放大——定影——成像——凉干。
前两个步骤需要用买来的专用药粉配成专用的药液。
首先要把照完的底片在暗室里取出来,家里一般不可能有专用的暗室,通常就是用厚窗帘把窗户遮盖严实,暗室里只能用红色小灯。
随后,在相纸上放大到你需要的尺寸之后,就可以放到相应的显影液和定影液之中,等到图像稳定了,夹在绳子上晾干即可。
尽管看起来不难,但周益民还是将其交给专业的人来做。
前世,周益民不怎么会拍照,自带美颜的手机相机都拍得不怎么好,这种原始的相机,就更加拍不好了。
而且,这些照片洗出来,还是黑白色的。
如今彩色照片不是没有,但比较少,那种照相机也很贵。
“嗯!很好,什么时候给你姑奶奶寄过去?”老爷子问道。
他看过照片后,颇为满意。
这年头,拍得清楚就好,可没有后世那种还要P几下,将腿拍得长一些等等。没有那种要求。拍得不真实,甚至会被吐槽你不会拍,拍得都不像。
老爷子写了一封信,打算交给大孙子,让他一起寄过去。
“这张拍得好。”奶奶也在看那些照片。
她手里拿着一张,应该是她最满意的一张合照,有点舍不得给出去。
周益民看出来了。
他笑道:“奶奶,我们有相机,随时都可以再拍。”
经过这一提醒,老太太才反应过来,将手里的照片放下。
紧接着,周益民回答爷爷的话:“明天吧!明天回城里,我就直接拿去寄。”
老头子一听,马上回房间去拿出两张写满字的信纸,交给周益民:“顺便寄吧!”
周益民点头,没有窥看别人信件的爱好。其实,不用看,周益民也大概能猜测出里面的内容。
“嗯!好!”
胶卷还有不少,姑奶奶准备得很充足。
三婶拿着一张属于他们一家几口的合照,很高兴。
要知道,这可是她第一张照片。
没错!这是她第一张照片,就连结婚时,都没能拥有自己的照片。在农村,这很普遍,很多人是结婚都不拍照的。
有人可能不信,结婚不是有结婚证吗?不拍照怎么行?
大家不知道,这个时代的结婚证,并不是本本,而是一张跟奖状差不多的东西。
刚建国的时候,各地的结婚证可能还有所不同,并非统一的。
结婚证书在版式和文字上大同小异,但图案风格百花齐放。一类是传承传统文化色彩的吉祥纹样,另一类是反映了新中国、新社会和新婚姻法的风貌。
一直到1955年,内务部才制定了统一的结婚证书式样,规定了尺寸、版式特征、文书格式、公章内容,但花边花纹还可以自行选定。
这时候的结婚证书,是没有照片的,上面的字甚至有可能是手写的。
很简陋。
因此,很多农村人哪怕是结婚,也不一定拥有一张自己的照片。
这年头,在农村有一张自己的照片,都是值得炫耀的事情。
三婶拿回家,打算也让人弄一个相框,装起来。
路上,有人见她走路还不看路,看着手上的一张东西,便问道:“黄兰,看什么呢?这么入迷。”
黄兰挥舞着手中的照片,有点凡尔赛地说道:“没什么,是益民给我家拍的照片,你们瞧瞧,拍得还可以。”
那些妇女一听,全都一窝蜂涌过来。
照片在他们周家庄也是稀奇物,自然想见识、见识。他们村,拍过照的人屈指可数。
还是黄兰一家有福气,不仅吃得好、穿得好,还能接触到拍照之类。
当然了,他们周家庄其实都在沾了周益民的光,才有现在的好日子。其他村子饿肚子的时候,他们村能吃饱,原因是什么,所有人心知肚明。
“还真是。”
看过的人,一个个露出羡慕的表情。
“去照相馆拍也不用很多钱,益民说几毛钱就够了,你们可以去拍两张呀!”黄兰又说道。
其他人顿时不说话了。
一张1寸大小的黑白照,都要六七毛钱,还不贵?
拍照片是一项高消费。
这年头,5分钱就能买一堆萝卜,上好的黄花鱼一斤才两毛五。到照相馆照一张1寸黑白照却要六七毛,上色的彩照还要贵上好几倍,要一个多月后才能拿到。拍一次这样的照片,就得考虑以后一段日子怎么过。
除了摄影师的劳务费用,还包括照片冲洗和打印费用等直接成本。
人家摄影师还需要花费时间、精力来安排拍摄场景和服装等细节。由于摄影技术尚不普及,相机也不太容易获取,能够拍到一张全家福已经很难得了。
因此,在60年代,拍照片可以被视为一种奢侈的消费行为。
村里人,大家都知道周益民有一架照相机。说实话,肯定有人想让周益民帮他们拍一张照片,但都不好意思开口而已。
这时候的照相机很贵,跟自行车差不多。
一架海鸥牌照相机的价格达到了160元,这个数额相当于当时部队一名13级干部一个月的工资。
能够买得起照相机的人家都是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人,而普通贫困人家不说买照相机了,就是去拍一张照片,都是很奢侈的行为。
没过多久,她们就听说,益民正在村里给人拍照。
得到消息的村民,立即往周益民所在的位置跑去,生怕去迟了没有份。
http://www.yetianlian.net/yt116059/4424412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yetianlian.net。何以笙箫默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yetianlia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