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史上最难的开局,手拿一个破碗打天下。
何以笙箫默小说小说推荐阅读:寒门崛起、锦衣、大唐开局震惊李世民、大魏芳华、贞观憨婿韦浩、大秦:不装了,你爹我是秦始皇、寒门仕子、终宋、贞观极品小女婿、逍遥小书生、混在皇宫假太监、我的姐夫是太子、非正常三国
“家家户户都能养得起牲畜,太原更是有好几座大型养殖场。”
朱元璋面对朱棡的说辞,微微张了张嘴巴,眼中更是没有生起任何的激动之色。
相反,此刻的朱元璋还升起了一抹自卑。
耕牛、羊在市面上,一直都不是穷苦百姓能够养得起的。
这般说吧,哪怕是整座江南,能够养得起牛羊的百姓,绝对不超过一成。
毕竟别说他们的肉价之昂贵,就说养殖之成本,也不是普通百姓可以承受的。
这就像是耕田,有一年产量不错,大丰之年,有一年产量低下,大灾之年。
所以养殖的牲畜,一旦养殖不大,就是巨大的损失。
以此就能看出,大明的百姓对于养殖牲畜,除了真的能承受起亏本的百姓,也就只有商贾之流,会以此谋利。
但想要家家户户都养得起牲畜,这完全是痴人说梦。
可现在的太原,锦衣卫不会跟朱元璋说谎,他们也没胆子说谎,所以这就是事实。
太原的肉价低廉,牲畜行业兴起,家家户户都能养得起,家家户户也吃得起。
这么一比,朱元璋这个皇帝,从头比到脚,都比不过自家儿子,那怎么能不自卑?
“所以你的这个科学养殖,也能向整座大明普及开来么?”
不同于朱元璋的自卑,朱标却是早已麻木,便是看向朱棡开口问道。
这也是朱标最为关心的问题。
但是很显然,这就是一句废话,毕竟前人已经栽好了树,那后人就可以乘凉。
科学养殖的论法,经过这几年的变化,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技术,它可以提高牲畜的存活率,还有繁殖率。
并且对于牲畜的习性,都有详细的记录在案,为的就是有朝一日普及大明,让所有的百姓都可以因此获利。
“废话,开创科学养殖法,为的就是向大明普及开来,要不然,这个科学养殖法,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而且这并不是为了官方拢财,而是真正有利于百姓的生活。”
“因为从一开始,科学养殖法一经推出,我就毫无保留,将其全部推广给了百姓。”
“让他们家家户户都可以养得上牲畜,自给自足,吃得起肉。”
“但是.”
话说到这里之时,朱棡的脸上又是升起一抹笑意,方才继续道:“百姓们穷苦惯了,家里养得起牲畜,也会用来卖肉,补贴家用,舍不得吃。”
“这也正好促进了太原第一次的经济发展,那就是肉类的流通,且价格并不昂贵,所以百姓们都会尝一尝,这曾经让他们垂涎欲滴的肉食。”
“如此一来,百姓们往出卖,就是一整头的收益,但往回买,也不过是够一家三口一日所需,从长远看来,百姓依旧是赚的。”
“但这对于太原,就是一场革新,就是经济上的腾飞。”
“所以在以后,我便扶持了一些可控的商贾,在太原盖起了几座大型养殖场,不仅可以满足日常所需,就连军队改善伙食,都可以正常供给。”
“至于付出,不过是推动一次经济上的腾飞,可带来的回报,却是空前绝后的。”
“因为太原发展的好,所以在北方的百姓,也会加入太原,成为太原的百姓,所以人口流量巨大。”
“那养殖的牲畜,就是越多越好,长此以往,就可以推动向整座北方,乃至于南方市场。”
“从根本上将价格打下去,这对于百姓而言,又何尝不是一种福祉?”
“至于贷款,就像之前提到的购买耕田所用工具,百姓没有银子去买,那就由官府去扶持。”
“而且偌大的王府作为支柱,这对于百姓更会产生一种信服力,再加上没有丝毫利息,也可以分期付款,大大缓解了百姓的压力。”
“这也是太原能够发展起来的最大原因,因为王府不计成本,不计较得失,一心扶持百姓,所以才能有今日之局面。”
“但若是心疼银子,太原还是曾经的太原。”
话罢,众人的脸上都是闪过一抹恍然之色。
手腕与魄力。
如果没有大刀阔斧改革的魄力,还有极其强硬的政治手腕,这场改革也终将成为一场笑话。
这也足以看得出,掌握经济建设发展的大方向,何其的重要。
而一手抓的细枝末节,对于百姓而言,根本起不到实际效用。
反而是会起到相反的冲突,文武百官的埋怨与百姓依旧贫苦。
想到此处,众人的眼睛又是纷纷看向了朱元璋。
要是没有记错的话,朱棡就说过,朱元璋从来不知道把握大方向,反而是只知道抓细枝末节的小事情。
而面对众人的眼神,朱元璋又是红了红脸,但一向倔强的他,此刻却是一反常态的点了点头。
这也是变相的认了错,毕竟现在看来朱元璋就算是再倔强,也无法证明自己的决断是对的。
相反,自家老儿子的所有决断,已经经过了时间的考验,并且让百姓的生活富足了起来。
这就足以证明,朱元璋今日就算是说破天,事实也摆在眼前。
况且跟自家这个犟种的儿子认个错,小时候又不是没干过,反正是在自己家里,又不会传出去,那就随便一点咯。
“老头,现在您还觉得开国之初所制定的轻摇薄赋,休养生息,还正确么?”
“或许在制度之初,您的本意是好的,因为历朝历代的皇帝,特别是开国皇帝都会实施轻摇薄赋,休养生息的国策。”
“但他们却忽略了最根本的问题,那就是土地兼并严重,世家豪强不法乡里,鱼肉百姓。”
“就像是在这天子脚下,您的目光所及,最低也是四品大臣,能让您记住名字的大臣。”
“要么是殿中老臣,要么就是年轻有作为,可以成为大明未来的中流砥柱。”
“但在此之下,只要一府之官吏想要瞒住你,您就是眼睛瞎了,耳朵聋了,看不见,也听不着。”
“所以纵然百姓有所埋怨,内心之中对您多有抵触,可除了造反,根本没有办法让您听到他们的声音。”
“就像昔日的凤阳案子,工部右侍郎韩铎联合差役压榨劳力,可您看得见么?”
“要不是黄冈、高峰率民众举义造反,此事更是惊动了朝廷,您怎么可能知道工部右侍郎韩铎压榨劳役,从中牟取私利?”
“而这就是因为看不见,可这天下如黄冈、高峰这样的血性汉子,又能有多少?”
“还不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那您想想,您所制定的国策,究竟是富足了百姓,还是富足了士绅豪强,贪官污吏?”
朱棡今日也不像刚回来那时,语气甚冲,反而是心平气和的看向朱元璋笑道。
洪武八年,朱元璋停建明中都。
对外宣称乃是政治考量,以及不想为百姓加重负担。
但参与在其中的所有朝臣,来自于凤阳的百姓,也都明白是为什么,但大家都是心照不宣。
造反。
而这造反的两个人,一个叫黄冈、一个叫高峰。
至于逼迫他们造反的人,一个名叫黎宏强,一个名为张道光,但这两个不过是小喽啰,根本算不上什么大鱼。
真正的幕后指使者,乃是身为工部右侍郎的韩铎,这个人也是元朝进士,也曾在元朝做过官。
建国初期,朱元璋看中了韩铎的才能,便将其一手提拔,成为了工部右侍郎。
未来要是没有这件事情,韩铎绝对可以挺进工部尚书,成为朝廷的中枢大臣。
但很可惜,朱元璋注重韩铎的才能,但却忽视了这个人的贪心,更是深藏不露,手段高明。
要不是黄冈、高峰揭竿而起,这个贪污头子到最后也不可能落网。
毕竟韩铎利用自己在官场的地位和影响力,编织了一个庞大的利益网络,许多官员被迫或主动加入其中,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腐败体系。
而这一案爆出,更是昭示着许多官员落马,这其中包括了地方官员、身在朝廷的官员,乃至于淮西勋贵、浙东先生、江南文官。
但是一眼扫过去,除了韩铎这位手握实权的工部右侍郎,几乎再也没有高级官员落马。
明摆着的一件事,那就是韩铎只是一只替罪羊,但所贪污的数目,却实触目惊心。
光是修建明中都,克扣劳役们的粮饷,韩铎便是从其中牟利三千贯宝钞,这可都是劳役们的口粮。
那就是想不造反,也不可能了,因为活不下去,造反也是死,不造反也是死,那还不如反了,说不定还能博一条生路。
毕竟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留下了千古绝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未必就不能再造一个朱元璋出来。
所以,这才是朱元璋为什么停建了明中都的原因。
“老三说的不错,这是咱的错。”
“起初,咱只是想为百姓缓解压力,实施休养生息的国策,鼓励他们耕种。”
“但整整九年过去了,百姓却是依旧贫苦,士绅豪强,贪官污吏却是吃的肥头大耳,浑身流油。”
这次朱元璋也没有反驳朱棡,反而是轻轻点了点头,叹气道:“也是因为咱站的太高,根本看不见百姓的难处,方才铸成了大错,但这是咱的过,咱认。”
朱元璋倔强了一辈子,翻看古今往来的皇帝本纪,跟着他们学做皇帝。
但终其一生,却是做了一个四不像皇帝,精髓压根没有学到,又或者是没有精髓。
因为政治的本身就是进步,而一昧的考古,特别是华夏传承不断,皇帝辈出的封建王朝,你跟谁能学明白?
看看就明白,朱元璋起初想学李世民,不想对功臣动手。
但最后还是动手了,因为他的这群老兄弟,真的没有一个不该死,数数他们的罪责,老朱已经很宽仁了。
至于李善长的死,说到底是朱元璋怕了。
还有司马懿的前车之鉴,历代权臣的所作所为。
能活也是一种罪,特别是朱元璋还活不过李善长。
所以这个人必须死,但这是封建王朝,皇帝的权力大过于上苍,君要臣死,也是不得不死。
没必要洗,也没必要讲究对错,因为政治上永远都不会因为伱对,就对你网开一面。
这是你死我活的斗争,特别是人都有七情六欲,但只要你触碰了政治的底线,动摇了江山的根基,这个人就留不得。
再加上主少国疑,所以该用的手段,也是必须奉行,宁可错杀,也不放过。
这也是朱元璋能得天下,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心狠手辣,方为大丈夫。
也是阐述了那句话,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也,至于后来的功过,任凭后人去讨论。
我死后,哪管这洪水滔天。
“放心吧,爹,百姓会越来越好的,您的江山败不了,我要它传承上千年,这是一个崭新的时代到来。”
“即便那个时候已经不是大明了,但他们依旧会记得您的功绩,对于华夏、对于这天下苍生的功绩。”
看向面色有些颓败的朱元璋,朱棡也不想打击自家老头子,反而是宽慰道。
因为做人就是在照镜子,说白了,如果朱棡不是穿越者,未曾经历过那个璀璨的时代。
纵然是朱元璋疼爱于他,将他视为掌中宝,眼前的大明,依旧还是大明,三百年而亡的江山,仍在眼前。
所以身为后来者,又是老朱的儿子,朱棡能以后式的言论,教朱元璋该怎么前进,该如何治国,该如何摒弃糟糠?
留下华夏千年以来的文明传承,留下固守的礼仪,这是礼教天下之根基,绝不能动摇。
但同时,古人已经踩过的坑,大明就别再重蹈覆辙了,因为这时代的脚步,从古至今,蔓延而来。
历经了多少经天纬地之才,雄才大略之才,方才有了变革的雏形,那就绝对不能错过,一定要继续向前走,一步不能停。
这样才能避免,后面的江山,仍然是我华夏子民,仍然是我汉家之江山。
还是那句话,以强者为尊的封建王朝,只要你足够强,就无人能撼动你的霸主地位。
因为这是千年不断的传承,泱泱大国的底蕴,只要有此底蕴在,哪怕经历兴衰,盛世之华夏,便永不会覆亡。
至于评判朱元璋,身为后世之人,以盛世的眼光去评判一个乱世结束,刚刚兴起的王朝,还是受制于思维限制的封建王朝,这本身就不对。
毕竟只有站在朱元璋的身边,你才能明白,面对这样的局势下,究竟会有多么的为难。
史上最难的开局,手拿一个破碗打天下。
但真正上强度的,还是开国治天下。
所以处于历史的角度,朱棡觉得,这并不只是朱元璋的错,而是封建王朝的错。
毕竟,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对于古代封建王朝,从来都是一个可遇而不可及的梦。
http://www.yetianlian.net/yt113971/4309780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yetianlian.net。何以笙箫默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yetianlian.net
朱元璋面对朱棡的说辞,微微张了张嘴巴,眼中更是没有生起任何的激动之色。
相反,此刻的朱元璋还升起了一抹自卑。
耕牛、羊在市面上,一直都不是穷苦百姓能够养得起的。
这般说吧,哪怕是整座江南,能够养得起牛羊的百姓,绝对不超过一成。
毕竟别说他们的肉价之昂贵,就说养殖之成本,也不是普通百姓可以承受的。
这就像是耕田,有一年产量不错,大丰之年,有一年产量低下,大灾之年。
所以养殖的牲畜,一旦养殖不大,就是巨大的损失。
以此就能看出,大明的百姓对于养殖牲畜,除了真的能承受起亏本的百姓,也就只有商贾之流,会以此谋利。
但想要家家户户都养得起牲畜,这完全是痴人说梦。
可现在的太原,锦衣卫不会跟朱元璋说谎,他们也没胆子说谎,所以这就是事实。
太原的肉价低廉,牲畜行业兴起,家家户户都能养得起,家家户户也吃得起。
这么一比,朱元璋这个皇帝,从头比到脚,都比不过自家儿子,那怎么能不自卑?
“所以你的这个科学养殖,也能向整座大明普及开来么?”
不同于朱元璋的自卑,朱标却是早已麻木,便是看向朱棡开口问道。
这也是朱标最为关心的问题。
但是很显然,这就是一句废话,毕竟前人已经栽好了树,那后人就可以乘凉。
科学养殖的论法,经过这几年的变化,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技术,它可以提高牲畜的存活率,还有繁殖率。
并且对于牲畜的习性,都有详细的记录在案,为的就是有朝一日普及大明,让所有的百姓都可以因此获利。
“废话,开创科学养殖法,为的就是向大明普及开来,要不然,这个科学养殖法,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而且这并不是为了官方拢财,而是真正有利于百姓的生活。”
“因为从一开始,科学养殖法一经推出,我就毫无保留,将其全部推广给了百姓。”
“让他们家家户户都可以养得上牲畜,自给自足,吃得起肉。”
“但是.”
话说到这里之时,朱棡的脸上又是升起一抹笑意,方才继续道:“百姓们穷苦惯了,家里养得起牲畜,也会用来卖肉,补贴家用,舍不得吃。”
“这也正好促进了太原第一次的经济发展,那就是肉类的流通,且价格并不昂贵,所以百姓们都会尝一尝,这曾经让他们垂涎欲滴的肉食。”
“如此一来,百姓们往出卖,就是一整头的收益,但往回买,也不过是够一家三口一日所需,从长远看来,百姓依旧是赚的。”
“但这对于太原,就是一场革新,就是经济上的腾飞。”
“所以在以后,我便扶持了一些可控的商贾,在太原盖起了几座大型养殖场,不仅可以满足日常所需,就连军队改善伙食,都可以正常供给。”
“至于付出,不过是推动一次经济上的腾飞,可带来的回报,却是空前绝后的。”
“因为太原发展的好,所以在北方的百姓,也会加入太原,成为太原的百姓,所以人口流量巨大。”
“那养殖的牲畜,就是越多越好,长此以往,就可以推动向整座北方,乃至于南方市场。”
“从根本上将价格打下去,这对于百姓而言,又何尝不是一种福祉?”
“至于贷款,就像之前提到的购买耕田所用工具,百姓没有银子去买,那就由官府去扶持。”
“而且偌大的王府作为支柱,这对于百姓更会产生一种信服力,再加上没有丝毫利息,也可以分期付款,大大缓解了百姓的压力。”
“这也是太原能够发展起来的最大原因,因为王府不计成本,不计较得失,一心扶持百姓,所以才能有今日之局面。”
“但若是心疼银子,太原还是曾经的太原。”
话罢,众人的脸上都是闪过一抹恍然之色。
手腕与魄力。
如果没有大刀阔斧改革的魄力,还有极其强硬的政治手腕,这场改革也终将成为一场笑话。
这也足以看得出,掌握经济建设发展的大方向,何其的重要。
而一手抓的细枝末节,对于百姓而言,根本起不到实际效用。
反而是会起到相反的冲突,文武百官的埋怨与百姓依旧贫苦。
想到此处,众人的眼睛又是纷纷看向了朱元璋。
要是没有记错的话,朱棡就说过,朱元璋从来不知道把握大方向,反而是只知道抓细枝末节的小事情。
而面对众人的眼神,朱元璋又是红了红脸,但一向倔强的他,此刻却是一反常态的点了点头。
这也是变相的认了错,毕竟现在看来朱元璋就算是再倔强,也无法证明自己的决断是对的。
相反,自家老儿子的所有决断,已经经过了时间的考验,并且让百姓的生活富足了起来。
这就足以证明,朱元璋今日就算是说破天,事实也摆在眼前。
况且跟自家这个犟种的儿子认个错,小时候又不是没干过,反正是在自己家里,又不会传出去,那就随便一点咯。
“老头,现在您还觉得开国之初所制定的轻摇薄赋,休养生息,还正确么?”
“或许在制度之初,您的本意是好的,因为历朝历代的皇帝,特别是开国皇帝都会实施轻摇薄赋,休养生息的国策。”
“但他们却忽略了最根本的问题,那就是土地兼并严重,世家豪强不法乡里,鱼肉百姓。”
“就像是在这天子脚下,您的目光所及,最低也是四品大臣,能让您记住名字的大臣。”
“要么是殿中老臣,要么就是年轻有作为,可以成为大明未来的中流砥柱。”
“但在此之下,只要一府之官吏想要瞒住你,您就是眼睛瞎了,耳朵聋了,看不见,也听不着。”
“所以纵然百姓有所埋怨,内心之中对您多有抵触,可除了造反,根本没有办法让您听到他们的声音。”
“就像昔日的凤阳案子,工部右侍郎韩铎联合差役压榨劳力,可您看得见么?”
“要不是黄冈、高峰率民众举义造反,此事更是惊动了朝廷,您怎么可能知道工部右侍郎韩铎压榨劳役,从中牟取私利?”
“而这就是因为看不见,可这天下如黄冈、高峰这样的血性汉子,又能有多少?”
“还不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那您想想,您所制定的国策,究竟是富足了百姓,还是富足了士绅豪强,贪官污吏?”
朱棡今日也不像刚回来那时,语气甚冲,反而是心平气和的看向朱元璋笑道。
洪武八年,朱元璋停建明中都。
对外宣称乃是政治考量,以及不想为百姓加重负担。
但参与在其中的所有朝臣,来自于凤阳的百姓,也都明白是为什么,但大家都是心照不宣。
造反。
而这造反的两个人,一个叫黄冈、一个叫高峰。
至于逼迫他们造反的人,一个名叫黎宏强,一个名为张道光,但这两个不过是小喽啰,根本算不上什么大鱼。
真正的幕后指使者,乃是身为工部右侍郎的韩铎,这个人也是元朝进士,也曾在元朝做过官。
建国初期,朱元璋看中了韩铎的才能,便将其一手提拔,成为了工部右侍郎。
未来要是没有这件事情,韩铎绝对可以挺进工部尚书,成为朝廷的中枢大臣。
但很可惜,朱元璋注重韩铎的才能,但却忽视了这个人的贪心,更是深藏不露,手段高明。
要不是黄冈、高峰揭竿而起,这个贪污头子到最后也不可能落网。
毕竟韩铎利用自己在官场的地位和影响力,编织了一个庞大的利益网络,许多官员被迫或主动加入其中,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腐败体系。
而这一案爆出,更是昭示着许多官员落马,这其中包括了地方官员、身在朝廷的官员,乃至于淮西勋贵、浙东先生、江南文官。
但是一眼扫过去,除了韩铎这位手握实权的工部右侍郎,几乎再也没有高级官员落马。
明摆着的一件事,那就是韩铎只是一只替罪羊,但所贪污的数目,却实触目惊心。
光是修建明中都,克扣劳役们的粮饷,韩铎便是从其中牟利三千贯宝钞,这可都是劳役们的口粮。
那就是想不造反,也不可能了,因为活不下去,造反也是死,不造反也是死,那还不如反了,说不定还能博一条生路。
毕竟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留下了千古绝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未必就不能再造一个朱元璋出来。
所以,这才是朱元璋为什么停建了明中都的原因。
“老三说的不错,这是咱的错。”
“起初,咱只是想为百姓缓解压力,实施休养生息的国策,鼓励他们耕种。”
“但整整九年过去了,百姓却是依旧贫苦,士绅豪强,贪官污吏却是吃的肥头大耳,浑身流油。”
这次朱元璋也没有反驳朱棡,反而是轻轻点了点头,叹气道:“也是因为咱站的太高,根本看不见百姓的难处,方才铸成了大错,但这是咱的过,咱认。”
朱元璋倔强了一辈子,翻看古今往来的皇帝本纪,跟着他们学做皇帝。
但终其一生,却是做了一个四不像皇帝,精髓压根没有学到,又或者是没有精髓。
因为政治的本身就是进步,而一昧的考古,特别是华夏传承不断,皇帝辈出的封建王朝,你跟谁能学明白?
看看就明白,朱元璋起初想学李世民,不想对功臣动手。
但最后还是动手了,因为他的这群老兄弟,真的没有一个不该死,数数他们的罪责,老朱已经很宽仁了。
至于李善长的死,说到底是朱元璋怕了。
还有司马懿的前车之鉴,历代权臣的所作所为。
能活也是一种罪,特别是朱元璋还活不过李善长。
所以这个人必须死,但这是封建王朝,皇帝的权力大过于上苍,君要臣死,也是不得不死。
没必要洗,也没必要讲究对错,因为政治上永远都不会因为伱对,就对你网开一面。
这是你死我活的斗争,特别是人都有七情六欲,但只要你触碰了政治的底线,动摇了江山的根基,这个人就留不得。
再加上主少国疑,所以该用的手段,也是必须奉行,宁可错杀,也不放过。
这也是朱元璋能得天下,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心狠手辣,方为大丈夫。
也是阐述了那句话,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也,至于后来的功过,任凭后人去讨论。
我死后,哪管这洪水滔天。
“放心吧,爹,百姓会越来越好的,您的江山败不了,我要它传承上千年,这是一个崭新的时代到来。”
“即便那个时候已经不是大明了,但他们依旧会记得您的功绩,对于华夏、对于这天下苍生的功绩。”
看向面色有些颓败的朱元璋,朱棡也不想打击自家老头子,反而是宽慰道。
因为做人就是在照镜子,说白了,如果朱棡不是穿越者,未曾经历过那个璀璨的时代。
纵然是朱元璋疼爱于他,将他视为掌中宝,眼前的大明,依旧还是大明,三百年而亡的江山,仍在眼前。
所以身为后来者,又是老朱的儿子,朱棡能以后式的言论,教朱元璋该怎么前进,该如何治国,该如何摒弃糟糠?
留下华夏千年以来的文明传承,留下固守的礼仪,这是礼教天下之根基,绝不能动摇。
但同时,古人已经踩过的坑,大明就别再重蹈覆辙了,因为这时代的脚步,从古至今,蔓延而来。
历经了多少经天纬地之才,雄才大略之才,方才有了变革的雏形,那就绝对不能错过,一定要继续向前走,一步不能停。
这样才能避免,后面的江山,仍然是我华夏子民,仍然是我汉家之江山。
还是那句话,以强者为尊的封建王朝,只要你足够强,就无人能撼动你的霸主地位。
因为这是千年不断的传承,泱泱大国的底蕴,只要有此底蕴在,哪怕经历兴衰,盛世之华夏,便永不会覆亡。
至于评判朱元璋,身为后世之人,以盛世的眼光去评判一个乱世结束,刚刚兴起的王朝,还是受制于思维限制的封建王朝,这本身就不对。
毕竟只有站在朱元璋的身边,你才能明白,面对这样的局势下,究竟会有多么的为难。
史上最难的开局,手拿一个破碗打天下。
但真正上强度的,还是开国治天下。
所以处于历史的角度,朱棡觉得,这并不只是朱元璋的错,而是封建王朝的错。
毕竟,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对于古代封建王朝,从来都是一个可遇而不可及的梦。
http://www.yetianlian.net/yt113971/4309780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yetianlian.net。何以笙箫默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yetianlia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