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笙箫默小说 > 盛唐:从娶杨玉环开始 > 第391章 皇家科学院

第391章 皇家科学院

    封常清转道:“契丹、室韦,黑水靺鞨都派兵支援安史叛军,现在他们遣使来降,应该怎么处置他们?”

    契丹后来建立了辽国,室韦后来建立蒙古,黑水靺鞨也就是之后的女真,他们现在都在东北进行渔猎。

    不过,现在这三部还没有民族的概念,也没有强大的政权组织形式,只有混乱的部落联盟。

    由于是来自于后世的原因,李琩心里认定东北这一块应该由大唐编户齐民。

    但是,现在要对这一块编户齐民,难度有点大。

    因为这一块的人虽然是定居,但部落太多了,契丹、室韦、黑水靺鞨每个联盟都有十几个部落,交通也比较闭塞,每个部落之间经常发生冲突,管理起来,成本高,难度大。

    而且,如果把他们整合起来,对边境不一定是好事。

    分散的部落,他们的精力主要用于内耗,大唐可以制衡,如果把他们整合起来,时间一长,他们就能联合成一股庞大的势力。

    大唐先辈们认为东北这一块气候不好,环境恶劣,不具备统一价值,因此采取的政策是分化治理,羁糜统治。

    如果只从农耕文明的角度,这无疑是正确的选择。

    但是李琩知道农耕文明只是第一步,如果发展工商业,东北这一块的统一价值就十分大。

    所以李琩觉得,统一东北,编户齐民,是必须做的事,只是需要一个合适时间。

    不过,现在肯定不是最好的时机。

    李琩沉吟半晌,道:“他们愿意归附,我们就接纳,还是向以前一样对待他们。”

    “也好。”封常清同意,转道:“南诏占据姚州,请求将姚州之地赐给他们。”

    李琩想让封常清发挥一下,问道:“封将军怎么看?”

    封将军道:“姚州和三受降城不同。姚州的争执,是从李璘失败开始,后来荣王主持和谈,选择搁置姚州争议,双方各退一步,现在他们重新提姚州,是旧事重提。而且,吐蕃势弱后,南诏更倾向于联合吐蕃对抗大唐,若是处理不好,容易引发战事。因此臣谏言,先和谈,同时备战。”

    李琩道:“让谁去领军比较合适?”

    封常清道:“让李晟和马璘去,李晟多谋,马璘敢于决断,两人性格互补,作战都十分勇猛,他们两人能应对复杂多变的局势。”

    李琩道:“那便依你所言,另外粮草转运使,还是让杨玄璬担任。”

    “陛下圣明。”封常清道。

    李琩补充道:“我们刚才所说,只是初步战略,具体怎么实施执行,让中书省、门下省,领各部商议一下。”

    “是。”封常清领命。

    ……

    次日,朝会。

    朝廷重臣先商讨了关于边境政策,对周边各国势力的议题,整体策略,和李琩之前和封常清说的差不多。

    商议完毕后,张镐呈上自己的奏书。

    张镐奏书的内容很简单,就是请李琩出台政策,限制土地兼并。

    李琩虽然推行了两税法,但是两税法并没有限制土地兼并。

    这就是李琩面临的第二個难题。

    李琩其实有想过两税法并不能限制土地兼并的问题,但是他在纠结土地兼并应该限制到什么程度。

    因为土地兼并虽对封建社会并不好,但是却是资本原始积累的一个过程。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是这么定义原始积累的:“所谓原始积累只不过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

    土地兼并,就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的分离。

    而资本的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的发展的必须过程。

    如果李琩想让资本主义萌芽,并且发展,那他对土地兼并的限制就不必那么严格。

    他要做的是,大力发展工商业。

    李琩沉思了许久,最终还是决定让资本主义萌芽。

    李琩对张镐道:“因为战乱的缘故,大批北方人逃到了南方,推行两税法后,各地叛乱的豪强,也被流放去南,现在大唐的土地兼并并不是那么严重,强行均田,反而会引起动乱,不如先缓一缓。”

    张镐只负责提意见,李琩不听,他也不强求,只道:“陛下言之有理,当前还是应当以稳定为主,臣只是未雨绸缪。”

    李琩点点头。

    刘晏接着又上了一份奏书。

    刘晏上的奏书内容,是请求让商人参加科举。

    对于刘晏的这个上书,李琩没有立马同意,而是让众臣讨论。

    众臣有一半多的官员反对。

    大部分人还是觉得应该重农抑商。

    对此,李琩也没有强行让刘晏的提议通过。

    当然,李琩没有强行通过,并不是因为他不知道让商人参加科举有利于发展工商业,提高商人地位,而是他觉得有些事并不一定要从上而下,还可以从下至上。

    两税法的推行,会催生更大的庄园地主,新盐政的推行,会提高商人的地位,刘晏改革漕运的雇佣办法,为雇佣关系提供了一个好的模板,这些政策,都在提高商人的实力。

    等商人的实力提升到一定程度后,他们的地位诉求就会变得很强烈,到时候就能倒逼官员们同意他们参加科举。

    唐朝中后期,就是如此。

    因此,李琩并不想因为一时着急,就把矛盾全部集中到自己身上。

    不过,李琩虽然没有强行通过刘晏的提议,却提出了另外一个思路。

    李琩道:“我想成立一个新的司部,专职做技术开发。”

    底下的大臣们经过和李琩这段时间的相处,大概知道技术开发是什么意思。

    崔祐甫第一个跳出反对,道:“陛下,所谓技术开发,不过是奇技淫巧,大唐要发展,需要正本清源,农业才是大唐国本!”

    张镐跟着道:“天子当行正事,陛下太过关注奇技淫巧,有失君主之正。”

    太常少卿王玙道:“大唐要千秋万代,当重国运,重风水,不应做技术。”

    崔祐甫和张镐,他们还不知道技术变革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有多么重要,他们的认知里,就是觉得千百年后,国家还是以农业为主。

    太常少卿王玙则是一个崇尚封建迷信的人,他觉得一切应该以封建迷信为主。

    这些事,李琩和他们解释不清楚,只能道:“父皇喜欢歌舞,兴建梨园,朕喜欢技术,因此也要建一个技术园。而且,张侍郎和崔侍郎既然认为大唐应以农业为主,那朕要建的技术园,第一个要研究的技术,就是农业。”

    张镐和崔祐甫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反驳了。

    李琩接道:“朕的初步设想,技术园先设三个曹部,一农业研究,二武器研究,三造船业研究。”

    农业研究,李琩的想法是培育优良种子,武器研究,则以先前岑参带的那帮研究黑火药的人为主,至于造船业,李琩则是想搞出航海船队。

    而且,任何一个行业的研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比如蒸汽机的气缸改良,就是得益于大炮的镗床技术。

    李琩对工业技术,并不十分了解,他只知道最初级的东西,但是他相信,古代人的智慧并不差,他只要加以合适的引导,再给足够的资金支持,这些古代人,是能创造出他想要的东西的。

    其他人见李琩主意已定,也不好继续反对,都当李琩是一时兴起,觉得让李琩自己玩玩,也就过去了。

    李琩见大家没有反对,就让司农寺、岑参、刘晏的造船队,分别挑出人,组建一个新的司部,命名为大唐皇家科学院。

    队伍得以组建,接下来就是挑选领头人,带领队伍里面的人干实事。

    李琩正犹豫挑选领头人的时候,袁晁回来了。

    袁晁带回了好几车的稻谷种子。

    李琩亲自接见了袁晁。

    袁晁再次向李琩描述了带回来的种子的特性,这次李琩彻底确定了,袁晁带回来的,就是占城稻。

    占城稻早熟、耐旱,耐贫瘠,生产周期短,南方低纬度,可以一年两熟,产量大。

    如果引进,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粮食不够的问题。

    唯一的缺点,就是味道不太好。

    当然,也有人觉得,即使引进占城稻,宋朝也掉入了马尔萨斯陷阱。

    所谓马尔萨斯陷阱,说的是人口增长是按照几何级数增长的,而生存资源仅仅是按照算术级数增长。

    用占城稻举例,简而言之,就是粮食产量增加,人口就会增长,人口增长了,粮食还是不够吃。

    不过,人口增长以后不够吃,那是以后的事,李琩现在要解决的,是让大唐现在的人吃饱。

    还是那句话,没有哪一个方法,哪一个技术的进步,就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是不能因为无法一劳永逸,就什么也不做。

    不过,李琩虽然知道占城稻的好处,也没有要求立即推广,而是先让袁晁安排人带占城稻去南方各州试点。

    李琩要等试点成功后,再逐步推广。

    同时,李琩让袁晁兼职皇家科学院农业曹部的负责人,依旧领司农寺寺丞。

    农业方便的领头羊,李琩找到了。

    接下来,就是黑火药研究的领头人。

    之前,黑火药的研究,一直是岑参领头,但是岑参主要职责还是带兵,后来担任要职,也无法全身心的投入。

    对于这种情况,李琩让岑参推荐人选。

    岑参推荐了一个李琩相对熟悉的人,陈五郎。

    这个陈五郎,就是李琩第一次离开长安时,在凤林县遇到那个逃户。

    陈五郎被李琩解救后,感激李琩的恩德,于是他将他妹妹安顿好,主动投军,追随李琩。

    由于他噩梦般的灾难,一半原因是堤坝被伏火雷炸毁,导致良田成了贱田,因此他跟着岑参,潜心研究黑火药,这么多年过去,他成了其中出类拔萃者。

    陈五郎并不是历史名人,对于他的成长,李琩先是觉得奇怪,后来也觉得正常。

    因为,并不是名人才能成为人才,陈五郎也是他影响比较早的人。

    李琩同意了岑参的推荐,让陈五郎做黑火药研究的领头人。

    最后,就是造船业领头人。

    让官府造船,是刘晏提出的,李琩便让刘晏举荐。

    刘晏举荐了一个李琩听过,但没见过的人。

    此人名叫孙待封。

    孙待封是刘展的副将,此人出身江南,熟悉水战,深谙造船之道。

    历史上,刘展被逼造反,孙待封作为刘展的副将,跟着谋反,刘展失败后,他投降了官军将领李藏用。

    之后,由于江淮各州使用仓库中的财物没有标准,江淮都统崔圆上奏请求核验。

    当时招募士兵仓促,财物又多流散,经核验数量不足时,诸位将领往往卖掉自己的财产来补偿。

    李藏用害怕核验到自己头上,就对人说,对担任楚州刺史,他有点悔恨。

    李藏用手下的高干对他怀有旧恨,派人到广陵控告李藏用谋反,并且首先派兵袭击李藏用。

    李藏用逃跑,高干追上去将其杀死。

    崔圆按文簿次序盘问李藏用的将领,以核实李藏用谋反之事,将领们十分害怕,都附和高干的说法,说李藏用谋反。

    唯独孙待封坚持说李藏用没有谋反,崔圆命令人把他推出去斩首。

    斩首之前,孙待封的好友问他道:“你为什么不附和大家的意见求得生存呢?”

    孙待封道:“起先我跟随刘大夫,奉诏书来上任,人们说我谋反,李公起兵消灭了刘大夫,如今人们又认为李公谋反。如此一来,谁才算不是谋反者呢?如此还有个完吗?我宁愿去死,也不能诬告没有罪的人。”

    说完,他便被砍了头。

    这是李琩对历史上孙待封的全部认识。

    不过现在,刘展没有被逼反,孙待封成了汴州大将,刘晏招造船的高技术人才时,刘展推荐了孙待封,孙待封表现出色,技术过硬,被刘晏看中,然后将其推荐给李琩。

    从刘晏推荐孙待封的层面来看,他并没有认为李琩成立皇家科学院是过家家,他知道李琩是真的在选拔人才。

    因此,李琩同意刘晏的推荐,任命孙待封为造船业的领头人。

    至此,李琩要的三个领头人选拔完毕,然后他召集三人,给他们做动员工作。

    袁晁、陈五郎、孙待封三人,出身都不高,得到李琩如此重任,都感激涕零,誓死效忠。

    http://www.yetianlian.net/yt113534/4246916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yetianlian.net。何以笙箫默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yetianlia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