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左拾遗
何以笙箫默小说小说推荐阅读:寒门崛起、锦衣、大唐开局震惊李世民、大魏芳华、贞观憨婿韦浩、大秦:不装了,你爹我是秦始皇、寒门仕子、终宋、贞观极品小女婿、逍遥小书生、混在皇宫假太监、我的姐夫是太子、非正常三国
李琩把封常清叫来,问清楚有关杜甫之事的前后原因,并不是想责怪谁,而是想深入了解当前大唐的用人问题。
杜甫就是大唐用人问题的一个缩影。
开元二十四年,也就是李琩和杨玉环第一次出长安那一年,杜甫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
之后十年,杜甫开始游历,与李白一起踏上寻仙之路。
到747年,李隆基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参加考试,但李林甫为了独霸朝纲,打压科举,编了一场“野无遗贤”的大戏,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第。
至此,杜甫的科举之路断绝,他走上了荐辟的路子,在长安住下,过起“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生活。
但依旧没有被任用。
万般无奈之下,杜甫便开始向李隆基献书。终于,他在一次祭祀中献文获得李隆基的赏识,让其待制集贤院,等候分配。
但是选人的主试官是李林甫,杜甫的愿望还是落了空。
直到李林甫下台,杜甫总算得到一个河西尉的小官,但杜甫心高气傲,不愿屈就,没有就任,于是朝廷改任他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
到这儿是一个分叉点。
按照历史,到这里后,安禄山杀进长安,李隆基逃往剑南,李亨逃往朔方并在灵武继位。
杜甫得知李亨继位,北上灵武前去找李亨,中途被叛军俘获,与王维一起成了阶下囚。
后来杜甫成功越狱,因为其才,被李亨任命为左拾遗。
但好景不长,平叛一战长安,房琯兵败被罢,杜甫和房琯交好,便上书劝谏李亨不要罢免房琯,导致被李亨冷落。
至此,杜甫的政治生涯基本结束。
不过现在李琩守住了长安,成功政变,杜甫作为原有禁军的一员,本该是被排挤的对象。
但因为他和王维交好,躲过一劫,得以留在长安。
可以说,在李琩政变之前,杜甫都是处在被排挤的位置,而李琩成功之后,杜甫获得了“机缘”。
杜甫这一路走来,历史与现在的不同境遇,透露出了大唐用人的诸多问题。
李琩沉吟片刻,道:“我没有责怪你们的意思,杜子美的声名,我早有耳闻,只是今日才得见,有些遗憾,去把他请进来吧。”
“是。”王维将信将疑,领命出门。
片刻后,杜甫随王维一道进门,依次给李琩和杨玉环行礼。
李琩打量了一眼杜甫,只见他四十来岁,模样普通,粗布麻衣,略显贫穷。
李琩让王维和封常清先去忙,再对杜甫道:“子美请坐吧。”
杜甫惶恐道:“小臣不敢。”
李琩道:“听命便是。”
“是。”杜甫不敢抗命,但也不敢和李琩同桌,把凳子搬后几步,规矩的坐在李琩对面。
李琩似笑非笑,道:“子美的才学,我是听过的。‘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便是子美所作吧?”
杜甫听李琩前半句,颇为高兴,但听了李琩说他的诗,吓了一跳。
因为李琩所诵的这首诗,正是他不愿做河西尉这样的小官时所作,诗中尽显傲气。
杜甫连忙道:“小臣酒后胡言,请陛下责罚。”
“无妨。”李琩微微一笑,“有才华之人皆有傲气,只要能把这份傲气转变为办事的能力,就是好事。”
杜甫见李琩没有责怪,行礼道:“多谢陛下宽容。”
李琩道:“杨国忠和废太子谋逆一事,你怎么看?”
杜甫一怔,他完全没想到李琩会问这么敏感的问题。
他思索片刻,道:“杨国忠党同伐异,只顾争权夺利,陷害忠良,于家国毫无建树,废太子满口仁义,却包藏祸心。两人串通一气,行谋逆之事,实属十恶不赦,幸得陛下迅速平叛,稳定局势,救黎民于水火,挽大唐之将倾。”
李琩对杜甫的回答颇为满意,而且他也不在乎杜甫这些话是不是出于真心,他只要杜甫行动上替他辩经,这就够了。
李琩道:“我让你任左拾遗,你可愿意?”
左拾遗,官职是从八品,光论品级,和杜甫之前的右卫率府兵曹参军差不多。
但左拾遗是谏诤官,负责给皇帝提建议、挑毛病、查缺补漏等,是皇帝近臣,很多文臣大官,都是从这个位置爬上去的。
杜甫大喜,起身行礼道:“臣拜谢陛下恩遇。”
李琩道:“你去找吏部入职吧。”
“喏。”杜甫领命,高兴的去了。
杨玉环待杜甫走远,低声道:“臣妾观杜子美的性情,以后少不了要顶撞郎君。”
李琩道:“偏听则信,兼听则明。李林甫和杨国忠接连把持朝政十几年,把朝中的谏官收拾得形同虚设,让杜子美……”
李琩说到这里,没有再说下去,因为他注意到杨玉环的神情。
杨玉环似乎是在激他。
李琩瞬间就想明白了杨玉环此话的言外之意,杨玉环是怕他以后听不得逆耳之言,一怒之下把杜甫给杀了,因此先给他打好预防针。
李琩不由笑了笑,转道:“你这般聪慧,要是做了谏官,没有哪個皇帝会不听你的谏言。”
杨玉环道:“臣妾一女子,哪里懂这些。”
李琩灵光一闪,道:“曲江是科举士子的聚会地,你让我陪伱去那里,莫不是也是在暗示什么?”
杨玉环连忙摇头,道:“这倒不是,臣妾只是单纯的想去游玩。”
“好吧。”李琩也不深究。
在东市休息了会儿,李琩又陪杨玉环去曲江游了半日,当天无话。
……
次日。
李琩刚安排完军务,才上任一天的杜甫就给李琩上了一封奏书。
奏书的内容,是关于刘晏和第五琦的盐法制度。
在安史之乱前,大唐的盐业管理相当宽松,并没有实行专营,而是官民自产自销。
但安史之乱爆发,大唐需要更多的钱支援前方战事,于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刘晏和第五琦便盯上了盐业。
之所以是盐业,是因为盐在古代人民的生活中,除了当调料使用外,还被用来保鲜和防腐。
古代没有冰箱、冷库,也没有反季节食品,保鲜和防腐基本全靠盐,因此盐的消耗量巨大。
基于此,刘晏和第五琦上任后不久,便提出了榷盐法。
http://www.yetianlian.net/yt113534/4246912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yetianlian.net。何以笙箫默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yetianlian.net
杜甫就是大唐用人问题的一个缩影。
开元二十四年,也就是李琩和杨玉环第一次出长安那一年,杜甫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
之后十年,杜甫开始游历,与李白一起踏上寻仙之路。
到747年,李隆基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参加考试,但李林甫为了独霸朝纲,打压科举,编了一场“野无遗贤”的大戏,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第。
至此,杜甫的科举之路断绝,他走上了荐辟的路子,在长安住下,过起“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生活。
但依旧没有被任用。
万般无奈之下,杜甫便开始向李隆基献书。终于,他在一次祭祀中献文获得李隆基的赏识,让其待制集贤院,等候分配。
但是选人的主试官是李林甫,杜甫的愿望还是落了空。
直到李林甫下台,杜甫总算得到一个河西尉的小官,但杜甫心高气傲,不愿屈就,没有就任,于是朝廷改任他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
到这儿是一个分叉点。
按照历史,到这里后,安禄山杀进长安,李隆基逃往剑南,李亨逃往朔方并在灵武继位。
杜甫得知李亨继位,北上灵武前去找李亨,中途被叛军俘获,与王维一起成了阶下囚。
后来杜甫成功越狱,因为其才,被李亨任命为左拾遗。
但好景不长,平叛一战长安,房琯兵败被罢,杜甫和房琯交好,便上书劝谏李亨不要罢免房琯,导致被李亨冷落。
至此,杜甫的政治生涯基本结束。
不过现在李琩守住了长安,成功政变,杜甫作为原有禁军的一员,本该是被排挤的对象。
但因为他和王维交好,躲过一劫,得以留在长安。
可以说,在李琩政变之前,杜甫都是处在被排挤的位置,而李琩成功之后,杜甫获得了“机缘”。
杜甫这一路走来,历史与现在的不同境遇,透露出了大唐用人的诸多问题。
李琩沉吟片刻,道:“我没有责怪你们的意思,杜子美的声名,我早有耳闻,只是今日才得见,有些遗憾,去把他请进来吧。”
“是。”王维将信将疑,领命出门。
片刻后,杜甫随王维一道进门,依次给李琩和杨玉环行礼。
李琩打量了一眼杜甫,只见他四十来岁,模样普通,粗布麻衣,略显贫穷。
李琩让王维和封常清先去忙,再对杜甫道:“子美请坐吧。”
杜甫惶恐道:“小臣不敢。”
李琩道:“听命便是。”
“是。”杜甫不敢抗命,但也不敢和李琩同桌,把凳子搬后几步,规矩的坐在李琩对面。
李琩似笑非笑,道:“子美的才学,我是听过的。‘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便是子美所作吧?”
杜甫听李琩前半句,颇为高兴,但听了李琩说他的诗,吓了一跳。
因为李琩所诵的这首诗,正是他不愿做河西尉这样的小官时所作,诗中尽显傲气。
杜甫连忙道:“小臣酒后胡言,请陛下责罚。”
“无妨。”李琩微微一笑,“有才华之人皆有傲气,只要能把这份傲气转变为办事的能力,就是好事。”
杜甫见李琩没有责怪,行礼道:“多谢陛下宽容。”
李琩道:“杨国忠和废太子谋逆一事,你怎么看?”
杜甫一怔,他完全没想到李琩会问这么敏感的问题。
他思索片刻,道:“杨国忠党同伐异,只顾争权夺利,陷害忠良,于家国毫无建树,废太子满口仁义,却包藏祸心。两人串通一气,行谋逆之事,实属十恶不赦,幸得陛下迅速平叛,稳定局势,救黎民于水火,挽大唐之将倾。”
李琩对杜甫的回答颇为满意,而且他也不在乎杜甫这些话是不是出于真心,他只要杜甫行动上替他辩经,这就够了。
李琩道:“我让你任左拾遗,你可愿意?”
左拾遗,官职是从八品,光论品级,和杜甫之前的右卫率府兵曹参军差不多。
但左拾遗是谏诤官,负责给皇帝提建议、挑毛病、查缺补漏等,是皇帝近臣,很多文臣大官,都是从这个位置爬上去的。
杜甫大喜,起身行礼道:“臣拜谢陛下恩遇。”
李琩道:“你去找吏部入职吧。”
“喏。”杜甫领命,高兴的去了。
杨玉环待杜甫走远,低声道:“臣妾观杜子美的性情,以后少不了要顶撞郎君。”
李琩道:“偏听则信,兼听则明。李林甫和杨国忠接连把持朝政十几年,把朝中的谏官收拾得形同虚设,让杜子美……”
李琩说到这里,没有再说下去,因为他注意到杨玉环的神情。
杨玉环似乎是在激他。
李琩瞬间就想明白了杨玉环此话的言外之意,杨玉环是怕他以后听不得逆耳之言,一怒之下把杜甫给杀了,因此先给他打好预防针。
李琩不由笑了笑,转道:“你这般聪慧,要是做了谏官,没有哪個皇帝会不听你的谏言。”
杨玉环道:“臣妾一女子,哪里懂这些。”
李琩灵光一闪,道:“曲江是科举士子的聚会地,你让我陪伱去那里,莫不是也是在暗示什么?”
杨玉环连忙摇头,道:“这倒不是,臣妾只是单纯的想去游玩。”
“好吧。”李琩也不深究。
在东市休息了会儿,李琩又陪杨玉环去曲江游了半日,当天无话。
……
次日。
李琩刚安排完军务,才上任一天的杜甫就给李琩上了一封奏书。
奏书的内容,是关于刘晏和第五琦的盐法制度。
在安史之乱前,大唐的盐业管理相当宽松,并没有实行专营,而是官民自产自销。
但安史之乱爆发,大唐需要更多的钱支援前方战事,于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刘晏和第五琦便盯上了盐业。
之所以是盐业,是因为盐在古代人民的生活中,除了当调料使用外,还被用来保鲜和防腐。
古代没有冰箱、冷库,也没有反季节食品,保鲜和防腐基本全靠盐,因此盐的消耗量巨大。
基于此,刘晏和第五琦上任后不久,便提出了榷盐法。
http://www.yetianlian.net/yt113534/4246912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yetianlian.net。何以笙箫默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yetianlia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