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笙箫默小说 > 大唐天将军 > 第四百二十章 登基大典,变革的时代,李隆基与李适之

第四百二十章 登基大典,变革的时代,李隆基与李适之

    太子府,是之前的秦王府,再之前的天水王府。

    李瑄知道他为太子的日子短暂,所以没有将家人接到太极宫的东宫之中。

    他没有彻底坐上皇位之前,不会违规基本礼制。

    在这关键时刻,道政坊聚集的天策卫越来越多,几乎是三步一哨,五步一岗。

    与李瑄同居住在道政坊的王公贵族,见证李瑄将获得凌驾一切的权力。

    李瑄回到太子府的时候为下午,他今日没有心情去处理军政事务。

    “拜见陛下……”

    裴灵溪、姜月瑶四女出门向李瑄拜道。

    这段时间禅让闹得沸沸扬扬。

    今天上午之时,李隆基禅让李瑄,李瑄含泪受恩的消息,经羽林郎传递至太子府。

    裴灵溪也忍不住激动,她为李瑄获得九五至尊的权力而感到高兴。

    她早有准备这一天,只是没想到这一天来得如此之快。

    她的夫君到位置后,终于可以大展鸿图。

    “诸位娘子请起。”

    李瑄下车后,让裴灵溪等女免礼。

    他又一次向他的女人展现成就。

    在家中面对自己的妻儿的时候,他才能暂时卸下重担,放下天下苍生。

    向自己的妻儿证明他是征服天下的男人。

    他给不了裴灵溪、姜月瑶、霜儿、长离太多,他尽可能给她们最多。

    以为他处理后宫之事。

    明日过后,她们将会封后封妃。

    “世事无常,今我主天下。将更要注重德行。如果政务繁忙,儿女的事娘子们要多加照看。高阳、太平的故事要引以为戒,兄弟之间要相亲相爱,情同手足。”

    李瑄叫裴灵溪四女在府中湖畔的阁楼上,召开一个小会。

    最后,他又说道:“子不教,父之过。我也会找时间考察儿女们。”

    大义灭亲,说着容易。

    杀旁系的时候,咬咬牙就刀了。

    真轮到儿子,谁能眼不眨地大义灭亲?

    他真希望儿女们能成器,继承他的事业。

    “陛下放心,妾身等一定督促奕儿、淞儿、蓁蓁,请有学问的老师教导他们。”

    裴灵溪能听出夫君的话很委婉。

    她深感责任重大。

    先帝的残忍故事,使她们心悸。

    “不必苛责他们,也要劳逸结合。尊重他们的兴趣。”

    李瑄又说道。

    他也总结有自古以来,把太子、皇子养成废物、偏执狂的案例。

    请老师是一定的。

    最主要的是,妻子们经常能陪伴子女。

    以往皇子们经常看不见皇帝。

    皇帝也不断地出入三宫六院,顾不过来。皇子公主只有举行宴会的时候,才能看到父亲,还不一定能说上话。

    李瑄只要在国都,不论如何,都会三两天见一见儿女们。

    “妾身遵旨!”

    他们说话的时候,小儿女在阁楼下湖边游玩,现正是百花盛开的季节。

    愿他们一直如现在这般亲密!

    “以后国家会逐渐废除宦官的制度,宫中事务,由女官代替。我不管后世如何,在我承天命的时间,宫女有数百足矣。”

    李瑄向自己的妃子透露这件事情。

    历朝历代,皆有宦官干政事情发生。

    宦官贪污受贿,更不计其数。

    当然,李瑄也清楚宦官的好处,可以作为皇帝的耳目。

    在皇帝无法掌握朝臣的时候,可以用宦官。

    但那时候国家崩坏也是一定的。

    另外,用宦官可以在宫中干一些力气活,有的活宫女干不了。

    让侍卫入后宫,有淫乱后宫的风险。最起码与宫女偷换是肯定的。

    但李瑄又不要三千佳丽,不可能有这种风险。

    更没有什么活让宦官去做。

    禁止男子成为宦官,可以增加国家人丁。

    当前,大唐有太极宫、兴庆宫、大明宫、紫微宫、上阳宫,五座皇宫。

    还有次一点的华清宫,两都散落的宫殿群、行宫更是不计其数。

    一共数万宫女宦官,太过离谱。

    他会陆陆续续关闭一些宫殿,向天下宣布他提倡节俭的决心。

    作为一个开先河的君主,他自己是不可能用到宦官制度的。

    他有足够的掌控力。就像开国皇帝一样,没有哪个开国皇帝,会依靠宦官为自己办事。

    同时,他也不希望后世还会有宦官这个群体出现。

    “妾身等无知,只听夫君的安排。”

    她们听到李瑄的话也很吃惊。

    皇帝没有宦官在旁,怎么能衬托出威严呢?

    这已经是根深蒂固的思想。再不喜欢宦官,也觉得别扭。

    但裴灵溪、姜月瑶等女对李瑄言听计从。他相信夫君的安排有良苦用心。

    “我也不会选秀女,会好好待你们。”

    李瑄向裴灵溪她们说道,让她们不要有压力,就像在王府时一样。

    四女性格互补,情同姐妹。

    一旦有大量的嫔妃充斥后宫,但凡出现点意外,就会后院起火。

    而且李瑄也不喜无缘无故去纳妾。

    他几个娘子都爱不过来。

    他要将其他精力放在改革上。

    “陛下不可,皇帝采选,是为皇帝开枝散叶,是宗庙社稷的大事,不可例外。”

    裴灵溪连忙向李瑄劝道。

    没有女人愿意分享自己的男人,特别是可能数月不见,独守空房。

    但她身为正妻,必须大度,有气量。

    现夫君只有三个子女,一妻三妾。

    与李瑄尊贵的身份完全不符合。

    如果李瑄没有三宫六院,是她们的失职。

    在开元年间,李隆基为充实后宫,特意设立花鸟使,不断地为他寻找天下美女,以至于皇宫内宫女嫔妃,达到历史之最。

    宫怨诗能在盛唐兴盛,不是没道理。

    大多数宫女,采选的妃嫔,终生未见李隆基一眼,他们犹如进入冷宫之中。

    宫女思春能思到将信件放在边军将士的棉衣里。

    但没有大臣拿李隆基到处找美女说事。

    可见大臣认为这是习以为常的事情。

    “不用劝说我。这件事情你们做不了主,我更清楚我在做什么!到太极宫,我们一起居住在紫薇殿中,此殿足矣,没必要分开各居冰凉的殿宇。”

    李瑄制止裴灵溪等女的劝说。

    “今后娘子们要像长孙皇后一样,劝说我失德、失公允之事。你们应该了解我,关于礼法和束缚,无法对我进行约束。我与娘子们齐心,一年所节约的钱财,够二十个大郡吃穿用度。”

    李瑄又向裴灵溪说道。

    他是用开元年间比喻的,并且还十分保守。

    更别说畸形的天宝年间。

    荣华富贵即可,奢靡没有必要。

    省下的钱财用以建设道路、桥梁,间接性创造的收益是不可估量的。

    他将偌大的后宫,保持的和他的秦王府一样。

    “妾身清楚,会鼎力辅助夫君。”

    四女眼中泪水涟涟。夫君如此做,使她们觉得家和地位,两全其美。

    “启奏陛下,宋王来了。”

    就在这时,沈籍向他禀告。

    “我明白了。”

    与妻子们说得差不多了,李瑄要去迎接李适之。

    他带着裴灵溪四女下阁楼,女儿李蓁蓁看见立刻从湖边跑过来。

    李瑄捏了捏她的脸蛋,带她去见李适之。

    “蓁蓁,你知不知道你现在是什么封号?”

    李瑄向李蓁蓁问。

    “阿爷,蓁蓁是金城郡主。阿娘说这是父亲在战场上为蓁蓁搏来的,让蓁蓁珍惜。”

    李蓁蓁话语流利。

    自两年多以前开始,周围的奴婢们都称呼他为小郡主。

    她还不知道此的具体含义。

    金城郡主,意义重大。

    因为只有皇太子的女儿,可以封为郡主。

    但李瑄打败大食,硬生生将大唐的版图推至里海,使李隆基高兴,破格加封。

    “哈哈……阿爷明天再给你升一级,封你为公主如何?”

    李瑄笑了一声。

    “公主不是皇帝的女儿吗?”

    从小接触礼仪,这些知识她是知晓的。

    贪玩的她还不知道短短几个月时间,阿爷就要当皇帝了。

    “是啊!我的永乐公主。”

    李瑄又揉了揉李蓁蓁的脑袋。

    李蓁蓁还未放在心上。

    再过几年,她就会明白她的父亲是多么伟大。

    “拜见陛下……”

    李适之未在前厅,而是在前厅门前,等待李瑄到来。

    尘埃落地,他终于可以放下心。

    毕竟他的儿子干的是小宗代替大宗的事情。

    但李瑄的掌控,让李适之觉得自己瞎操心。

    文武大臣,一个个精明强干。

    就比如中书侍郎刘晏,频频整治保守派老臣,使中书省稳如泰山。

    他和门下侍郎杨绾一起,辅助尚书省,执行策令。

    不单单是武将,李瑄识中的文臣强健有力,不仅保持相对的清廉,还使李瑄节省诸多力气。

    “是我要拜见父皇。”

    李瑄放下李蓁蓁,赶紧向李适之回拜。

    “这从何说起,陛下登基以后,当立刻封圣人为太上皇,让天下人看到陛下的正统性。”

    李适之诧异,向李瑄说道。

    七郎是李隆基的义子,虽是名义上的,但以此成为太子。

    按理说七郎一定知道其中的因果关系,不能落人口实。

    对李适之来说,看到儿子登临皇位,他已经心满意足。

    他有没有“太上皇”的尊称都一样,谁还敢因此不尊敬他?

    “我欲同封父亲和圣人为太上皇,自然可称父皇。”

    李瑄向李适之回答道。

    可以有两个太后,就可以有两个太上皇。

    太上皇,即皇帝的父亲。只是一个称谓,没有实权。

    李瑄只要在太上皇前加尊号,就是两个太上皇。

    他立禅位的李隆基为必然的,他是太子,不是异姓王。不能贬李隆基为王侯。

    大唐以孝治天下,作为孝子,将生父立为太上皇也无可厚非。

    封太上皇后,也可以接李适之到皇宫居住。

    “陛下要多加考虑,朝野少一些争论也好。”

    李适之劝说李瑄三思。

    “父皇相信我,百姓只会称赞此事。”

    李瑄握着李适之的手说道,让李适之不要多想。

    “父皇今日我们小饮一杯。”

    李适之还想说什么,却被李瑄打断,他拉着李适之到厅内小酌一杯。

    当然,李瑄也不能尽情。

    等晚上的时候,监礼官会将登基大典的流程告诉他。

    还有临时剪裁的龙袍要试穿。

    ……

    乾元元载,二月十二日。

    在这万物复苏的明媚季节,这一日终将被载入史册。

    虽然李瑄在昨日已经被称皇帝,但完成大典后算真正的名正言顺。

    天还未亮,李瑄就带着妻儿到达太极宫。

    晨曦降临,在文武百官到达太极宫时,朱雀大街上,无数百姓齐聚街头,以庆祝今日的登基大典。

    许多文人拿出越来越成熟的大唐月报。

    这是昨日飞马送至长安的大唐月报第五期。

    记录一月的全国大事。

    上千份报纸,今早一到长安,立刻销售一空。

    百姓们围在一团,听文人们念报纸,十分期待最后的神话故事。

    一些有先见之明的文人士子不会错过一期报纸。

    他们认为把所有发行的报纸看完,比观看圣贤书更利于科举及第。

    连商人们都很关注李瑄的登基。

    有消息传出,李瑄登基为帝后,会着手废除划分商人等级的“市籍制”,使商人如良家子一样在官方的身份划定上,不受歧视。

    千年的市籍制,重农抑商,使商人卑贱。

    商人做梦都期待这一天到来。

    只要市籍制被废除,哪怕商税重一点,他们都愿意。

    太极宫,太极殿前。

    祭坛连夜搭建,文武百官已准备就绪。

    外国使节,毕恭毕敬。

    十年时间,李瑄东征西讨,莫不臣服。

    今是天将军将成为天可汗。

    这是比太宗皇帝威名更胜的天可汗,谁会不畏威?

    虽然登基大典并没有搞得富丽堂皇,但这简朴之中,透露出大气。

    心目中神圣的男子,胜过任何壮丽。

    辰时三刻。

    “陛下至!”

    李瑄穿着崭新龙袍、戴着冠冕,一脸严肃地走到高台上。

    他身后宫女执五明扇跟随,侧翼有华盖,还有仪仗队。

    气氛一瞬间变得庄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李瑄身上。

    “臣等拜见陛下!”

    文武百官向李瑄拜道。

    谁能想象,拥有无上丰功伟绩的李瑄,又一次开始他的传奇。

    那穿着龙袍,威武的身躯,如天地间的唯一。

    他一展袖袍,扬声喊道:“众卿平身。”

    “谢陛下!”

    文武百官、勋爵散官、外国使节,皆齐声呼应道。

    “宣诏!”

    接下来,开始宣读登基大典的诏书。

    非宦官宣读,而是秘书监内一名声音洪亮的学士宣读诏书。

    “华夏历三四五四年,乾元元载……”

    诏书最先提到华夏历,在年号之前,使无数人好奇是什么意思。

    颁布华夏历的事情,仅仅有大臣们知晓。

    和普通的登基大典诏书不同。

    诏书从李瑄的血脉开始,以李瑄的视角自述,从太宗皇帝嫡长子李承乾的曾孙,到李隆基的义子。

    表达自己继承皇位的合法性。

    然后又自从军开始立下的赫赫武功,如何使百夷心服口服,然后才回到继承皇帝后的感言。

    “……荷乾坤之眷顾,蒙宗社之灵长。朕之先皇,圣德御宇,布仁风而化育万民,施善政而润泽四方。然天数有定,神器虚悬,肆予一人,恭承天序。

    当此之际,朕感双肩之重,思守成之艰。必谨遵祖训,率由旧章,敬天法祖,勤政爱民。进贤能而退不肖,崇节俭而戒奢靡。务使河清海晏,国泰民安,致吾大唐之隆盛,保斯民于安康……

    新皇登基,改元乾元,天地刚建,万象更新。免天下郡县一年租、庸,以宽百姓之衣食,以苏民困;大赦天下,凡奸淫、杀人残人、劫掠者不赦,刑狱之中,察冤情而伸正义,慎刑罚而恤苍生。百官臣僚,当精忠报国,奉公守法,共辅朕躬,同臻郅治……

    嗟呼!践祚伊始,矢志弥坚。愿上苍垂佑,祖宗庇荫,克绍鸿图,永延帝祚。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秘书监用一刻钟时间,宣读登基诏书。

    “万岁!万岁!万岁!”

    完毕后,文武百官大呼恭贺新皇。

    这是开天辟地的壮举。

    李瑄使文武大臣充满憧憬与政治抱负。

    这种催人上进的政治抱负,将化为国家前进的动力。

    在场之中,除了少部分人,也只有李隆基的儿孙难为情。

    李亨不服。

    李俶不服。

    他们认为是先皇压制自己的儿子,使他们这一脉没有在朝野获得威望。

    使得李瑄有谋朝篡位的机会。

    殊不知大势拍浪而来,根本无法阻挡李瑄登基。

    李瑄在万岁的喝声中,持传国玉玺,在登基大典诏书上,盖上印章。

    然后,李瑄踏上黄土,迈入祭坛,在鼓乐齐鸣中,进行祭天仪式。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李瑄这段时间一直喊天命,但他深知努力还要靠自己。

    祭天是以独享祭祀天帝权力体现他的合法地位,也为向百姓展现“君权神授“的观念,维护皇权。

    历史上,每一个皇帝都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大事。而祭祀的祭坛建筑在帝王的都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最高的建筑水平,最完美的艺术去建造。

    但李瑄不想劳民伤财,只是把上次的祭坛架子,临时搭建一番。

    “百官入太极殿!”

    李瑄完成祭天仪式,亲自宣读祭天典文后,向太极殿而去。

    五品以上职事官、散官、勋爵,有资格进入太极殿再拜,听新皇教诲。

    大殿内,黼扆、蹑席、熏炉、香案等已经设好。

    只是在帝座两旁,分别有一个临时座位。

    李隆基和李适之大眼瞪小眼,坐在两旁。

    李瑄在宫女拥护下进来时,李适之立马正神。

    很明显,两人先前有一场针尖对麦芒的斗争。

    李隆基被马嵬驿政变后第一次见李适之,他把李适之好一顿数落。

    亏他这么信任李适之,为李承乾、李象迁移坟墓,陪葬昭陵。

    竟养一个逆子,来篡夺他的皇位。

    他把李适之数落地体无完肤,骂他居心叵测。

    本来李适之不想和李隆基计较,但见李隆基没完没了,回怼几句,言其重用李林甫、杨国忠,宠信安禄山,使国家遭逢大难。他儿只是顺天应时,拯救黎庶。

    这让李隆基觉得李适之翅膀硬了。

    还有,李适之坐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难道李七郎敢不封他为太上皇吗?

    见李瑄来,李隆基轻哼一声。

    今天他是被强拉来的,很不开心。

    李瑄入殿到台阶时,向李适之和李隆基一礼。然后踏上九层台阶,到达帝座前,平正坐下。

    这是他第一次坐上传说中的“龙椅”。

    李隆基眼睁睁地看着李瑄坐上昔日他的位置。

    李适之抚摸胡须笑着。

    “拜见陛下!”

    不一会儿,文武百官尽数入太极殿,再拜李瑄。

    此事,李瑄还没有封太上皇。即便李隆基坐在台上,也不必拜见。

    在这太极宫正殿中,文武大臣只拜君。

    “众卿平身!”

    “谢陛下!”

    文武百官,诸王公卿在监礼官的指引下落座。

    他们也奇李适之和李隆基。

    “改元乾元,立意深刻,这是变革的时代,万象之气,唯有变革,才能富民。”

    “德惟善政,政在养民。自古武功之盛,不过图有虚名,真正的盛世,则是百姓丰衣足食,公平公正。大唐的武功威名远扬,但国家内部千疮百孔,朕羞愧之!”

    “朕在天宝六载时,担任宰相、吏部尚书。变革失败,终为朕之遗憾。数载以来,朕痛定思痛,总结前因后果,此方重来,必推行新政到底,希望诸卿与朕一起披荆斩棘,君臣一心,流芳青史……”

    李瑄开门见山,直切主题。

    大人虎变,君子豹变,小人革面。

    变革的时代,让文武大臣有所准备。

    朝堂上,想升迁只有一个声音。

    变革派!

    即便是失败,也是变革派的失败。

    功过自有后人评定!

    而保守派的出现,只会浪费李瑄的时间,加剧内斗。

    谁敢阻挠变法,会被李瑄调出雄职。严重者,会勒令其回家养老。

    “臣等愿倾力辅佐,共推新法,变革盛世!”

    宰相李岘起身拱手。

    其余大臣重复李岘的话。

    当然,一些不上道的王公,被李瑄无视。

    旁边的李隆基脸色阴沉,他总感觉李瑄在嘲讽他。

    天宝年间的变革不坚定,有他的责任。

    如果他支持李瑄变法下去,会不会结果不一样。

    李隆基在来太极殿的路上,得到一份大唐月报。

    第五期的大唐月报,有一名秘书监学士借着今年的元夕节,分析李瑄曾经的名词《青玉案》。

    文章直切要点,指出“众里寻她千百度”,中的“她”为太平盛世。说从作此词起,李瑄便开始谋划登基事宜。

    虽然“文章大胆”,但平民百姓读了却很舒服,因为李瑄当皇帝是为生民百姓,天下太平。

    http://www.yetianlian.net/yt113097/4534915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yetianlian.net。何以笙箫默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yetianlia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