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义明平四川》(黄义明前传) 序 言
黄义明平四川
(黄义明前传)
序言
刘惠恕
自拙撰小说稿《黄义明定南边》以聊斋公网名,在纵横中文网用连载形式发表后,经百度网转发,又被国内多家小说网转载,颇得读者喜爱。我查了一下见于纵横中文网的有关数据,截至2022年5月27日我写完该小说稿的最后一章第66章,小说字数为40.8万,总推荐量2634,总点击量为3.2万,收藏为1155。至于其他转载小说网的点击数据则不明。有的转载小说网对此书稿评价颇高,指出:“《黄义明定南边最新章节》是作者聊斋公倾才力献的一部情节荡气回肠,扣人心弦的佳作。”“《黄义明定南边》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是一本情节与文笔俱佳的武侠小说。”“《黄义明定南边》这本小说,开创了这类型小说的新思维,新流派,无论是文字的精炼,还是情节安排,都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国学功底,引人入胜,让读者有一种代入感,情节起迭,处处有伏笔,当你认为故事的结果是某个之后,却反其道而行,让我诧异无比,情不自禁的想看下去,为主人公时而担心,时而高兴,时而哀愁,时而兴奋,可以说,这本《黄义明定南边》是近来网络小说界中的精品,值得一看!”
看了这些评价后,我心中十分高兴。因为我原本从事社科理论研究,从无创作小说的经验,现却能以已是退休多年的风烛残年之身,创作这样一部小说稿,给众多读者带来欢乐。这同时也增加了我续写本小说前传《黄义明平四川》的动力。
黄义明前传的大致内容,为叙述李定国因南明之亡,愤懑而死,死前嘱托末徒黄义明赴李顺堡寻师姐顾桂英学艺,然后擒杀叛师逆徒卢桂生,取回被其所盗师门秘宝《岳武穆手书诸葛亮前后出师表》。黄义明秉承师命寻师姐学艺成功,又秉承师姊遗命,将其与战死扬州的刘肇基将军遗腹子刘宏业自李顺堡底岷江水下出口带出抚养。由于刘宏业尚幼,黄文明只得暂时寄居乐山凌云寺,在凌云寺僧长智能禅师的撮合下,与明室公主朱云霞共结百年之好,让刘宏业认朱云霞公主为养母。为解决四人口粮问题,黄义明下乐山,在乐山脚辟稻田,招徕流民种植水稻,建乐山村。乐山村后发展为乐山城。黄义明以乐山城为基地,荡平四川群寇,建“古蜀地大同邦”,成为名符其实的四川王。但是为了完成师傅李定国的遗嘱,寻找叛师仇敌卢桂生,黄义明毫不犹豫地放弃了这一切,携朱云霞公主、养子刘宏业出川,沿贵州、云南、湖南、江西、湖北、安徽、江浙之路,继续游侠,除暴安良,终因仍寻仇敌无着,朱云霞公主年事已长,三人还故里浙江余姚黄家村,黄义明与朱云霞在父辈黄宗羲等人的主持下,行洞房花月夜的美事。
2023年8月4日
第一章:黄义明初辟乐山稻村
刘惠恕
且说李定国因南明之亡,在云南孟腊愤懑而死,死前嘱托末徒黄义明赴岷江李顺堡寻师姐顾桂英学艺,然后擒杀叛师逆徒卢桂生,取回被其所盗师门秘宝《岳武穆手书诸葛亮前后出师表》。秉承师傅遗命,黄义明历尽千辛,赴岷江李顺堡寻师姐顾桂学艺成功,又秉承师姊遗命,将其与战死扬州的刘肇基将军遗腹子刘宏业,自李顺堡底岷江水下出口带出抚养。由于刘宏业尚幼,黄义明只得暂时寄居凌云山凌云寺,在凌云寺僧长智能禅师的撮合下,与明室公主朱云霞共结百年之好,又让刘宏业认朱云霞公主为养母。
由于黄义明寄居凌云寺时,正值南明亡后未久,天下大乱,四川又经张献忠屠蜀之役,疲惫已极,人烟稀少,旧有田地,草比人高,举目放眼,可以说是百里无人烟,千里少人迹。这一情况也给智能禅师、朱云霞公主、黄义明与刘宏业四人如何在凌云寺继续生活下去带来了难题。当时的凌云寺可谓凋零已极,佛颓钟毁,周边人迹都没有,哪里还有香火钱维修寺院。至于吃的东西,在黄义明与刘宏业入寺之前,智能禅师与朱云霞公主仅是靠种一些南瓜、挑一些山中的竹笋与野菜维生,而种的南瓜,尚被山鼠时时偷咬。而待黄义明与刘宏业住寺之后,智能禅师与朱云霞公主以往种的南瓜、挑的竹笋与野菜显然已不够四人食用。为了补充口食,黄义明不时在山中打只野猪、捕几只野兔与野鸡食用。但是智能禅师已是出家人,不能再食用这些荤腥之物。
为解决四人口粮问题,黄义明一日与智能禅师协商,准备下凌云山,在山脚辟出稻田,招徕流民种植水稻,只可惜不知何处可寻稻种?智能禅师道:问题提得正好,山寺往年藏有稻种一石,你上山时,带有自李顺堡中取来的白银万两,正可以此用作招徕流民辟田安家的费用。黄义说了一声好。
次日晨起,黄义明交代云霞公主自己当日要下凌云山招徕流民辟种稻田,可能数日方归,让她带好小宏业,遇事可与智能禅师协商。由于云霞公主知晓黄义明武功高强,亦无甚不放心,只是叮嘱他要下山小心。黄义明言毕,又与智能禅师告辞,携带干粮、武器下山而去。
且说黄义明下凌云山后,先是审视周边地势。他发现凌云山大佛位置,位于岷江东岸,对面为青衣江与大渡水道交汇处,此处实为三江口水道交汇处,交通便利,地势险要,如遇有兵事,退有凌云山可守。他决定先沿岷江岸近水傍山处辟出良田千亩,如有流民肯驻留,则帮助驻留人家傍山脚高地,盖起村庄。
黄义明于是向沿江水路与陆路过路流民,介绍他的屯垦计划,表示屯垦经费,全由己出,稻谷长成,按四六比分成,四分归凌云山寺,六分归农家自有。由于黄义明所提出的价格公道,所过流民均愿驻留。黄义明于是唤人自凌云山寺,取出寺藏工具及余粮,不足者,拿出银两,向附近山野遗民购买,很快聚集起流民数百。由于这些被聚集的流民,大多属明清代际时,四川战乱后幸存的年轻人,有些人是张献忠入蜀兵败后,与大部队脱离的散兵游勇,原不乏劳动力,且多会一些武功保身,此外在岷江沿崖凌云山脉上又有的是粗竹古木,因此不出数日,这批流民便沿岷江岸辟出良田千亩,又在凌云山脚建起了能容数百户人家的村庄。由于这些安顿下来的流民,曾倍尝颠沛流离之苦,在黄义明的帮助下得以安生,十分高兴,甚感激黄义民的恩德,遂称所驻村庄为乐山村,黄义明便成了该村村长。久而久之,凌云山寺被这批人称作乐山寺,凌云山大佛便被称作乐山大佛,反而忘却了其本名。
一日,村中一老成人韩百知找黄义明道:村长要想种植水稻,最好是到附近七十里外的乱石山中,请出有“稻王”之称的迟浩云为指导,只有在他指导下,村民种植水稻方能获得成功,不致白忙。我与韩百知有旧,方便引见。黄义明道了一声好,便于次日一早,备上干粮,与韩百知同往乱石山拜见迟浩云。
乱石山位于乐山村的西侧,黄义明与韩百知沿着岷江岸走了大半日,直至当日下午,方来到一座荒山之前,但见山上各种树木和杂草,生长葱郁,山间却布满了乱石与死人骸骨,令人毛骨悚然。山中仅有一条崎岖小路,盘着山道丛林间穿越。两人又走了大约一个时辰,终于穿出密林,看见山顶有一栋茅屋,茅屋边有辟有一块菜地,种有几种常见的瓜蔬。
韩百知临前叩门道:迟浩云前辈在否?不一会,房门被一年约六十、须发具白的老人打开。黄义明与韩百知连忙向老人拱手为礼,声称拜见前辈。老人看了二人一眼道:原来是百知老弟前来探望,不知有何事?快快进屋来坐,尚不知旁立这位少侠如何称呼?黄义明便自报姓名。
二人进屋后,见茅舍建得十分简陋,除一张大床可供睡觉之外,便是一张长桌、数张竹椅可供歇息。韩百知入屋坐下后,使向迟浩云介绍黄义明身份,黄义明则向老人说明了来意,希望他能下山指导村民种稻。
迟浩田问道:少侠既想种稻惠民,不知辟地多少?有稻种几何?有劳力多少?黄义明回答道:现有青壮劳力数百,辟有稻田千亩,凌云山寺藏有稻种一石。老人道:如此甚好,可教村民们辟地万亩,我山上收藏有稻种数种,可以备用,我愿意下山助少侠种植稻田。黄义明道:如此甚好,迟老肯下山指导村民种稻,功可盖庙。
迟浩田又道:种植水稻,大致有五道程序,先须借助人力或畜力翻土,使稻田变得松软;随后是选择秧田培育秧苗;秧苗约长致人手掌高度时,便可以进行插秧了;插秧之后,便是田间管理,在水稻生长期间,应合理施肥,合理灌溉,合理晒田;当稻穗垂下,金黄饱满时,便是水稻的成熟与收割阶段了,收获后稻谷,要晾晒干燥,将其中最饱满有重量的稻谷筛选、保存起来,以供下季稻田育秧之用。
迟浩田又道:水稻有单季稻、双季稻、三季稻之分,而凌云山一带气温湿润,水稻可以三熟。人们都叫我“稻神”,其实我不是稻神,只是合理地总结了前人的种稻经验。历史上真正应该称之为“稻神”的,有三个人,其一为东汉渔阳太守张堪。他是汉代大学人张衡的祖父,被光武帝任命为渔阳郡太守。当时的渔阳郡,就是现今北京昌平、怀柔、密云一带,辖区面积很大。张堪发现当地农业生产很落后,只知道种植旱播作物,粮食产量少,老百姓吃不饱饭,但水资源却十分丰富,汇泉成河,流经山下大片土地。张堪就把他此前在任蜀郡太守时,所学得的水稻种植技术,传授给当地百姓,鼓励农民开垦稻田,种植水稻,结果解决了民众的吃粮问题,从此在中国南方温暖地区种植的水稻,被引种到气温相对寒冷的北京一带,此便是史家所说的“渔阳惠政”。第二个人是北宋皇帝宋真宗赵恒。他认为当时中国大多稻区的水稻成熟期太长,约达大半年,于是便于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从福建引进了占城稻,教百姓栽种。占城稻又称早禾或占禾,属于早籼稻,原产于香巴王国(原安南境内),在北宋初引入福建。其具有耐旱、生长期短的特点,可一年两熟或三熟。自占城稻引种之后,老百姓粮食丰收甚多,亦得益多多,因此后人至今感激宋真宗的恩德。其三是前朝浙江嘉善人袁黄。他于万历十六年(1588年)中进士,出任天津宝坻知县。天津多濒临渤海的地势低洼盐碱地,水灾频发,民不聊生。袁黄看到在低洼盐碱地顽强生长的水稗草和芦苇,受到启发,著有《宝坻劝农书》,教民众在低洼盐碱荒地上,挖沟通河,调埂作水田,种植水稻成功,饥民得以饱食,民众至今感戴其恩,为之立碑纪念,并将袁黄当年推广种植水稻的小甸村,将甸字上加三点水,以示不忘旧恩。
听了迟浩田所述,黄义明十分感佩这些在历史教民种稻以解饥寒的先贤事迹,对老人说道:在乐山稻村种稻一事,全凭迟老指导,待水稻丰收之日,全村将在乐山立碑,以感激迟老功德。迟浩田连说不敢当。
由于当日已晚,黄义明便与韩百知在迟浩田茅舍中住了一晚。次日一早,黄义明、韩百知随同迟浩田一起下山前往乐山村。在半山道上,看到乱石堆中的杂乱死人骸骨,黄义明不禁生疑,问道:此山中何以有如此多死人骸骨?前辈何以愿居如此多死人骸骨的荒山之中?
迟浩田叹了一口气回答道:少侠有所不知,此山旧名七星岗,原无死人骸骨。八大王张献忠入川之时,滥杀无辜,且一日不杀人即不乐。又叫人立《圣谕碑》,上刻:“天生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杀杀杀杀杀杀杀。”以此为大西军立威。右丞相严锡命跪地谏道:天有好生之德,如果吾王一意靠杀戳立威,必激反蜀民,使我大西国在蜀无法立足。碑文应写上字句:“天生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鬼神明明,自思自量。”以便蜀人自警。张献忠闻之大怒。左丞相汪兆麟是张献忠的女婿,为人奸诈,与右丞相严锡命历来不和,趁机在张献忠面前进谗言道:严锡命素来对吾王不满,背后指责大王滥杀无辜,有失民望。又其入川以来,居豪宅,招降纳叛,属下川兵过半,当心存二意,今又公然顶撞大王,其罪当死。张献忠闻之大怒,喝令左右将严锡命推出去斩了。严锡命历来生活简朴,厚待属下,友善同僚。殿堂议事将官纷纷下跪,为严丞求情。张献忠闻之益怒,喝令再有求情者,与严锡命同死。众将官遂敢怒而不敢言。张献忠又怕杀了严锡命,其属下不服造反,急令左丞汪兆麟带兵去肃清严锡命属下川兵,切不可放跑一人。结果严案同死者逾万人,皆抛尸七星岗,因日久遍岗白骨粼粼,后人遂称此岗为“乱葬岗”,后又衍称作乱石山。我原嘉州富户,因善植稻,人称“稻神”,被右丞相严锡命聘为军中农官。在严锡命之案中,亦属当死之列,而左丞相汪兆麟军中士兵有识我者,以刀柄击我头部示我伏地假死,又有被杀同僚伏我身上,我得以免死。入夜,我从死人堆中爬出,到此山项居住,从此未下得此山。之所以如此,一是见当年军中同僚尸骨,心中难受。二是因此山死人太多,每当入夜,常传鬼哭狼嚎之声,独下此山我心中亦恐惧。
听罢迟浩田所述,黄义明感慨由生,说道:天下人命至贵,八大王如此不恤民生,所败当然。
下山返乐山村后,黄义明命人在凌云山脚下所盖房屋中,挑选出最好的一栋房屋,供迟浩田居住,以便于他指导村人种稻。自己与韩百知则在迟浩田住房两侧,各选一空屋居住。
由于人们风传黄义明在凌云山脚辟稻田,请“稻神”指导种稻,附近山野流民闻之云集,很快乐山村云集起农户千余家,人口近万人,开辟出稻田上万亩,而新盖起供人居住的茅舍亦有上万间。而投奔乐山村的农户,有的是托家带口,但大多是四川经战乱存余的青年单身男子。
一日,黄义民召集全村人口宣示道:乐山村规模粗具,为了大家今后能更好地种地与生活,不能不加强管理,今后我便任乐山村的村长,副村长由迟浩田前辈与韩百知担任。凡一切植稻等生产事务,均由迟浩田前辈承担责任,一切邻里纠纷琐事解决,均由韩百知承担责任。由于目前处乱世之中,不能不习武保村。我则负责传授大家武功,训练乡民成军。至于已开垦田地,请各家凭实际劳力认领,收成一律按四六比分成,其中六成归耕者所有,四成交凌云山寺,供日后修缮凌云寺庙及乐山大佛之用。至于多盖茅舍,供后来驻户低价购买,钱归寺庙所有,用作村民公益保险诸事,如驻户有特殊困难,可向寺庙申领补助。不知众村民对此法有无异议?
众人一齐称好。黄义明又从众村民中挑选出几位年少者,供智能禅师传授佛法与管理寺庙之用,自己则准备择吉日,帮云霞公主及刘宏业搬到山下居住。
2023年8月8日校
第二章:女贼黑心偷熟稻,黄义明上青云山请援兵
刘惠恕
且说自黄义明请“稻神”迟浩田老人下山指导种稻以来,转眼间已近四个月,稻子长势良好,金黄稻穗密密麻麻地压在稻杆上,马上就到了要收搳季节,乐山村的村民们再也不用过那种靠吃南瓜挖野菜度日的日子了。全村人都兴高采烈。
一夜,黄义明好梦正香,突然被一村民敲门惊醒。该村民告诉黄义明:村长,不好了,我们种的稻子都被一帮女贼偷割了!我起夜时,发现一帮女贼正在偷割稻田,我只好虚张声势地敲锣打鼓、恫吓女贼逃走,并急来通知村长。另一村民说道:前两日见有两个青年女子过路行乞,我等好心,给了她们一点吃的,不意这两个女贼竟是探子。
黄义明探视了一下稻田,发现数千亩水稻被盜割的约占三分之一。黄义明大怒,即鸣锣召集村兵集中,准备追击。
一村民名计子善者说道:村长,来不及了!我知道这伙女贼必是来自附近百余里的燕矶山,为首女贼名燕飞飞,轻功了得,手下有三千女兵。我们既便追上了,兵力亦嫌不足,因为合我村兵力仅有千人,不一定打得过这伙贼兵。
黄义明问道:你是如何知晓这批女贼的?
计子善道:不瞒村长,我当年在八大王军中为小校时,曾与这伙女贼打过仗。时八大王经过该山,欲招降这伙女贼,不从。八大王下令攻山,而燕矶山山势险峻,前山陡峭,后山似燕尾直插岷江,无船具亦难登攀。我带众兵丁攻山时,这伙女贼负险用弓箭下射,矢疾如雨,吾等无法前进,八大王无奈下令休兵。我在此役中因腿部中箭,需要养伤,从此脱离大部队,寄身山野。
黄义民问道:如此说来,无法收拾这批女贼了?计子善答道:也并非如此,我有一策,不知是否可行?黄义明道:但说无妨!
计子善道:吾村失稻,不过三分之一,余稻由各家分食,仍可支持数月。村长在此期间,可组织人力前依岷江,后傍凌云山脉,在稻田两侧筑起城墙,日夜派人值班瞭望,不给盗贼再偷村中稻谷机会。此外,沿岷江岸南下约一百五十里路,有山名青云山,山甚险峻,上有诸葛瞻后人聚落数千人。村长名诸葛达,为人仗义,武功高强,昔年与我有一面之缘。如果村长能上青云山,请得诸葛达带兵下山相助,届时村长带兵攻燕矶山前山,请诸葛达带兵自水路偷袭燕矶山后山,届时必能一举剿灭女贼燕飞飞全军。
黄义明问计子善何以与诸葛达相识?计子善回答道:昔年他在八大王张献忠军中为小校时,一日军过青云山,张献忠知晓山上居有诸葛氏家族,派其携礼品上山劝说诸葛家族下山归降张献忠。时诸葛寨族长已是诸葛达,知张献忠生性嗜杀,不能成大事,答以:诸葛家族避世已久,不愿再参与人世纠纷,收下礼品后,回赠厚礼,礼送计子善下山。张献忠得此答复后,仰望青云山高陡,欲攻不能,只得作罢。计子善却因此缘故,与诸葛达相识。
听罢计子善所述,黄义明说道:计兄献计甚妙,吾村暂且推迟剿贼之事,当先修起城墙自保。
此后用时一个月,黄义明带领村民挖土烧砖,修起了环乐山村的城墙。从此乐山村不再叫“乐山村”,而是叫“乐山堡”了。黄义明自任堡长,仍让迟浩田与韩百知担任副堡长。向黄义明提出建议的村民名计子善,黄义明发现此人颇有谋略,且有一定武功,带过兵,打过仗,便委托他也担任副堡长,平时协助自己训练堡兵。
一日,乐山堡城墙已修筑完毕,黄义明便嘱托迟浩田与韩百知好生组织堡民种植水稻与守卫城堡,又嘱托云霞公主好生带好小宏业,遇事多与智能禅师忇商。自己则备上厚礼,与计子善带上干粮与武器,前往青云山拜见诸葛达。
青云山距乐山堡南约一百五十里路,黄义明与计子善匆匆前行,当日无法抵达,在野外过了一夜,直到第二天近午,才来到青云山脚。二人不敢多歇,沿着崎岖山路继续上行,但见山路甚险,沟壑纵横,赤岩绝壁陡如斧削,仅有一条令人惊心的羊肠天梯,盘延直上山顶。当然山险也有山险的好处,但见山风徐来,松涛阵阵,四周奇峰壁立,陡崖上野花竞放,山景多令人留连。
走着走着,两人进入一隧道长廊,但见天光时忽明忽暗,廊内怪石嶙峋,有石头天窗可远眺隧道外的深山峡谷。计子善告诉黄义明道:此遂道名“诸葛洞”,传为诸葛家族前辈以十八壮士用时十年,砸坏无数铁锤铁钎开凿出来的,而比前要到山巅诸葛村,必须攀登一段险绝的“天梯”之路,此天梯,完全由石块和直接在90度的石崖上开凿的石阶组成,仅可容一人通行品。听计子善所述,黄义明对诸葛前辈的开山精神颇为动容。
出得“诸葛洞”,便是山顶诸葛寨的地界了。洞前有人守候。由于多年前,计子善曾上山拜见过寨主诸葛达,守寨人尚能识得,计子善云是拜见故友,守寨人未多加盘问,便放行二人进寨。
进入诸葛寨,黄义明举目遥望,但见古村落完全是临青云山大峡谷的危崖之巅而建,令人惊心动魄。所筑石舍,千年屹立,青石民舍四周,布满了蔓藤。其避世之静,行路之难,接天之高,皆令人叹绝。而村寨后面,有一大片山巅上的平地,可供村民们栽种庄稼蔬菜之用。
黄义明与计子善步入寨内,沿着青石板路上的小巷前行,穿越一座座古老石宅,但见家家户户皆敞开着大门,可见民风之好。当时的山下,正经历兵荒马乱的明清代际之时,而这一古老的山寨,仿佛未曾感觉,整个寨子与世隔绝,一片静谧。伴随着千载韶华,与四周山脉同驻。而据寨民所述:诸葛家族得以隐居青云山的原因是:诸葛亮死,由其长子诸葛瞻(227-263年)掌蜀政。炎兴元年(263年,蜀汉景耀六年)冬,魏国征西将军邓艾袭阴平(今甘肃文县),自景谷道攻入蜀国,绵竹之战,诸葛瞻战败身死,其三子诸葛质耻作晋臣,率领家族南上青云山,避世居住,迄今已历一千四百年,繁延至四十余代,寨主诸葛达为其先祖诸葛质的第四十六代裔孙。
经向寨民打听,得知寨主正在祖庙中与族老议事。黄义明便与计子善手捧礼品,向诸葛家族的祖庙走去。寨民所说的“祖庙”,即诸葛亮庙,位于寨子的中央,面南朝北,门口有一副对联为:“一诗二表三分鼎,万古千秋五丈原。”这是对诸葛亮一生业绩的概括。步入庙门内,大堂的正中央悬挂着诸葛亮、诸葛瞻及诸葛寨直系先祖诸葛质的画像,而寨主诸葛达正坐在大厅中与寨中族老议事。
黄义明与计子善双手捧上送与诸葛达的礼物,口称参拜寨主,诸葛达连忙作辑还礼。计子善向诸葛达介绍了黄义明的身份,黄义明则向诸葛达说明了来意。黄义明所述,无非是高山苦寒,在山上居住生活艰苦,希望诸葛达带领家族人赴山下生活。又云女贼燕飞飞如何可恶,如果诸葛达愿意下山助战,可无尝提供乐山村空房给诸葛寨山民居住,新垦田亩亦由山民任领为谢。如果诸葛寨村民不愿意在山下居住,愿意提供乐山堡半季稻谷产量为谢。
黄义明请诸葛寨村民下山助战,为何不提出以金银为谢,而是提出以乐山堡半季稻谷产量为谢呢?原来当时置明清代季,四川经八大王张献忠屠蜀之役后,可以说是疲惫已极,旧有田地,草比人高,举目放眼,已是百里无人烟,千里少人迹,有钱根本买不到东西。而当时最值钱的东西就是粮食。黄义明答应以乐山堡半季稻谷产量为酬,当时乐山堡有稻田万亩,一亩稻田产量约三石,约折现今计量约一千斤,一万亩水稻的季产为一千万斤,以乐山堡半季稻产的总量折五百万斤,这对当时的四川民生来说,是一笔很大的财富。
听罢黄义民所述,诸葛达回答道:黄少侠邀请吾族人下山居住,美意已领,邀吾下山伐贼,亦愿助力。诸葛家族避居青云山,苦寒已久,但族人都习惯了。惟家族繁衍至今已四十余代,过五千人数。山上粮食有限,不够食用,分族人下山居住,亦是当然。唯先祖有训:日后我子孙辈要下青云山,须有人以三推之力打开石洞门,取出镇族之宝子母剑方可行。而诸葛子孙后辈无人能以三推动打开石洞门,因此无人敢下山居住。
黄义明问道:何为子母剑?诸葛达回答道:少侠有所不知,诸葛氏武功,以“诸葛六剑”著称,老辈有言:诸葛武功,只有得子母剑使用,方能发挥最大威力。而千百年来,诸葛氏子孙只会“诸葛六剑”招法,却未见子母剑真容,因此无人敢下山。其原因是诸葛后辈,无人能以三推之力,打开石洞洞门。
黄义明又问道:诸葛祖训是否禁止外族人以三推之力,打开石泂之门?诸葛达答道:倒是无此禁令。黄义明道:既然如此,晚辈愿意一试。诸葛达道:听说少侠为李晋王高徒,李晋王武功公认为天下第一,少侠若已承袭了李晋王武功,或可一试。言毕,与众议事长老带领黄义明与计子善来到诸葛寨后侧一荒山头上,指着山腰一洞穴说道:石洞即在此处。
黄义明等来到山腰石洞,但见石洞前有一颗参天大树屹立千年不倒,遮天蔽日。据诸葛后人所述,此树为先祖手植,系保护山寨千载长安的神树。洞口有一对厚重的大理石门遮挡在前面。计子善用双手试推了一下,石门纹丝不动。黄义明双手用力推了一下石门,石门稍有震动。黄义明又双手发力推了一下石门,石门下传来一阵响声。黄义明道:我有可能以三推之力打开石门。言毕,半蹲马步,黙诵师傅所传授的岳武穆内功心法发力,实然起身,以双手猛推门,口中叫了一声开!但见伴随着一阵轰隆声,一对大理石门突然向两侧打开,而在数丈前石洞的尽头,一位老人双手合什盘足,安祥地坐在一石椅上,老人身前,是一长条石案,石案上直插着两把晶莹长剑,两剑之中,置一剑匣,剑匣前置一古书,上书“诸葛六剑谱”,而石案上留有显然是诸葛家族前辈用手指所划的十五个大字:诸葛后人识得此谱舞得此剑方可下山。指力深入石案寸许。
黄义明见状大惊,连忙跪地磕头道:晚辈黄义明无知,打搅前辈清休,尚请见谅。计子善也跟着一起磕头。而诸葛达等诸葛寨长者见状亦大惊,连忙跪地给先祖磕头,又派人赴祖庙取出香烛给祖先上供,诸葛达方敢上前拔除在案上所插的双剑,将其装入案前剑匣中,双剑恰为一对,合而入匣。诸葛又小心取出案置《诸葛六剑谱》,跪地再拜,与众人悄声退出石洞,复将石洞门合拢。
而这石洞中所坐老人,无疑是诸葛寨一世袒诸葛质的坐化尸身。而其所以死前做插剑、留书布置,又留下以三推之力启门方可下山的训语,显然是害怕子孙辈武功不够,下山枉送性命。这位老人显然未能想到的是:直到千年之后,方有一位外姓人上山将石门打开,带其子孙走下山去。
且说诸葛达取得子母剑与《诸葛六剑谱》后,对黄义明说道:少侠既以三推之力打开了先祖石门,吾等诸葛寨后人自当承诺下山助战,但委屈少侠在山上再居住三日,容我将此事宣示族人,并稍演诸葛六剑熟练,以便下山有助少侠擒贼。黄义明道了一声好。
且说黄义明在山上暂住三日之时,诸葛达已召集族人宣告下山之事,并要求山上人家各留一人看家、老人孩子暂不下山。又从靑年人群中抽出一千人,按剑谱所述,演练诸葛六剑。由于诸葛寨后人,一直按祖传剑法,演练“诸葛六剑”。所谓诸葛六剑,即按“天一地六”的易理,演练诸葛氏祖传的六种剑招,以之变化无穷。何谓“天一地六”,即地有五行,相生相克,“天一生水”,与地上的五行相合,谓之“六”。但因未见祖传剑谱,诸葛武功难免走样。而现在诸葛达已见《诸葛六剑谱》,自然要根据剑谱安求,重新演练诸葛后人的剑姿与剑阵,当然这一演练因早有基础,三日后诸葛后人的剑法演练已成,诸葛达便率诸葛家族能下山的人众三千人,随同黄义明、计子善同赴乐山堡。
2023年8月9日校审
http://www.yetianlian.net/yt112881/4224255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yetianlian.net。何以笙箫默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yetianlian.net
(黄义明前传)
序言
刘惠恕
自拙撰小说稿《黄义明定南边》以聊斋公网名,在纵横中文网用连载形式发表后,经百度网转发,又被国内多家小说网转载,颇得读者喜爱。我查了一下见于纵横中文网的有关数据,截至2022年5月27日我写完该小说稿的最后一章第66章,小说字数为40.8万,总推荐量2634,总点击量为3.2万,收藏为1155。至于其他转载小说网的点击数据则不明。有的转载小说网对此书稿评价颇高,指出:“《黄义明定南边最新章节》是作者聊斋公倾才力献的一部情节荡气回肠,扣人心弦的佳作。”“《黄义明定南边》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是一本情节与文笔俱佳的武侠小说。”“《黄义明定南边》这本小说,开创了这类型小说的新思维,新流派,无论是文字的精炼,还是情节安排,都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国学功底,引人入胜,让读者有一种代入感,情节起迭,处处有伏笔,当你认为故事的结果是某个之后,却反其道而行,让我诧异无比,情不自禁的想看下去,为主人公时而担心,时而高兴,时而哀愁,时而兴奋,可以说,这本《黄义明定南边》是近来网络小说界中的精品,值得一看!”
看了这些评价后,我心中十分高兴。因为我原本从事社科理论研究,从无创作小说的经验,现却能以已是退休多年的风烛残年之身,创作这样一部小说稿,给众多读者带来欢乐。这同时也增加了我续写本小说前传《黄义明平四川》的动力。
黄义明前传的大致内容,为叙述李定国因南明之亡,愤懑而死,死前嘱托末徒黄义明赴李顺堡寻师姐顾桂英学艺,然后擒杀叛师逆徒卢桂生,取回被其所盗师门秘宝《岳武穆手书诸葛亮前后出师表》。黄义明秉承师命寻师姐学艺成功,又秉承师姊遗命,将其与战死扬州的刘肇基将军遗腹子刘宏业自李顺堡底岷江水下出口带出抚养。由于刘宏业尚幼,黄文明只得暂时寄居乐山凌云寺,在凌云寺僧长智能禅师的撮合下,与明室公主朱云霞共结百年之好,让刘宏业认朱云霞公主为养母。为解决四人口粮问题,黄义明下乐山,在乐山脚辟稻田,招徕流民种植水稻,建乐山村。乐山村后发展为乐山城。黄义明以乐山城为基地,荡平四川群寇,建“古蜀地大同邦”,成为名符其实的四川王。但是为了完成师傅李定国的遗嘱,寻找叛师仇敌卢桂生,黄义明毫不犹豫地放弃了这一切,携朱云霞公主、养子刘宏业出川,沿贵州、云南、湖南、江西、湖北、安徽、江浙之路,继续游侠,除暴安良,终因仍寻仇敌无着,朱云霞公主年事已长,三人还故里浙江余姚黄家村,黄义明与朱云霞在父辈黄宗羲等人的主持下,行洞房花月夜的美事。
2023年8月4日
第一章:黄义明初辟乐山稻村
刘惠恕
且说李定国因南明之亡,在云南孟腊愤懑而死,死前嘱托末徒黄义明赴岷江李顺堡寻师姐顾桂英学艺,然后擒杀叛师逆徒卢桂生,取回被其所盗师门秘宝《岳武穆手书诸葛亮前后出师表》。秉承师傅遗命,黄义明历尽千辛,赴岷江李顺堡寻师姐顾桂学艺成功,又秉承师姊遗命,将其与战死扬州的刘肇基将军遗腹子刘宏业,自李顺堡底岷江水下出口带出抚养。由于刘宏业尚幼,黄义明只得暂时寄居凌云山凌云寺,在凌云寺僧长智能禅师的撮合下,与明室公主朱云霞共结百年之好,又让刘宏业认朱云霞公主为养母。
由于黄义明寄居凌云寺时,正值南明亡后未久,天下大乱,四川又经张献忠屠蜀之役,疲惫已极,人烟稀少,旧有田地,草比人高,举目放眼,可以说是百里无人烟,千里少人迹。这一情况也给智能禅师、朱云霞公主、黄义明与刘宏业四人如何在凌云寺继续生活下去带来了难题。当时的凌云寺可谓凋零已极,佛颓钟毁,周边人迹都没有,哪里还有香火钱维修寺院。至于吃的东西,在黄义明与刘宏业入寺之前,智能禅师与朱云霞公主仅是靠种一些南瓜、挑一些山中的竹笋与野菜维生,而种的南瓜,尚被山鼠时时偷咬。而待黄义明与刘宏业住寺之后,智能禅师与朱云霞公主以往种的南瓜、挑的竹笋与野菜显然已不够四人食用。为了补充口食,黄义明不时在山中打只野猪、捕几只野兔与野鸡食用。但是智能禅师已是出家人,不能再食用这些荤腥之物。
为解决四人口粮问题,黄义明一日与智能禅师协商,准备下凌云山,在山脚辟出稻田,招徕流民种植水稻,只可惜不知何处可寻稻种?智能禅师道:问题提得正好,山寺往年藏有稻种一石,你上山时,带有自李顺堡中取来的白银万两,正可以此用作招徕流民辟田安家的费用。黄义说了一声好。
次日晨起,黄义明交代云霞公主自己当日要下凌云山招徕流民辟种稻田,可能数日方归,让她带好小宏业,遇事可与智能禅师协商。由于云霞公主知晓黄义明武功高强,亦无甚不放心,只是叮嘱他要下山小心。黄义明言毕,又与智能禅师告辞,携带干粮、武器下山而去。
且说黄义明下凌云山后,先是审视周边地势。他发现凌云山大佛位置,位于岷江东岸,对面为青衣江与大渡水道交汇处,此处实为三江口水道交汇处,交通便利,地势险要,如遇有兵事,退有凌云山可守。他决定先沿岷江岸近水傍山处辟出良田千亩,如有流民肯驻留,则帮助驻留人家傍山脚高地,盖起村庄。
黄义明于是向沿江水路与陆路过路流民,介绍他的屯垦计划,表示屯垦经费,全由己出,稻谷长成,按四六比分成,四分归凌云山寺,六分归农家自有。由于黄义明所提出的价格公道,所过流民均愿驻留。黄义明于是唤人自凌云山寺,取出寺藏工具及余粮,不足者,拿出银两,向附近山野遗民购买,很快聚集起流民数百。由于这些被聚集的流民,大多属明清代际时,四川战乱后幸存的年轻人,有些人是张献忠入蜀兵败后,与大部队脱离的散兵游勇,原不乏劳动力,且多会一些武功保身,此外在岷江沿崖凌云山脉上又有的是粗竹古木,因此不出数日,这批流民便沿岷江岸辟出良田千亩,又在凌云山脚建起了能容数百户人家的村庄。由于这些安顿下来的流民,曾倍尝颠沛流离之苦,在黄义明的帮助下得以安生,十分高兴,甚感激黄义民的恩德,遂称所驻村庄为乐山村,黄义明便成了该村村长。久而久之,凌云山寺被这批人称作乐山寺,凌云山大佛便被称作乐山大佛,反而忘却了其本名。
一日,村中一老成人韩百知找黄义明道:村长要想种植水稻,最好是到附近七十里外的乱石山中,请出有“稻王”之称的迟浩云为指导,只有在他指导下,村民种植水稻方能获得成功,不致白忙。我与韩百知有旧,方便引见。黄义明道了一声好,便于次日一早,备上干粮,与韩百知同往乱石山拜见迟浩云。
乱石山位于乐山村的西侧,黄义明与韩百知沿着岷江岸走了大半日,直至当日下午,方来到一座荒山之前,但见山上各种树木和杂草,生长葱郁,山间却布满了乱石与死人骸骨,令人毛骨悚然。山中仅有一条崎岖小路,盘着山道丛林间穿越。两人又走了大约一个时辰,终于穿出密林,看见山顶有一栋茅屋,茅屋边有辟有一块菜地,种有几种常见的瓜蔬。
韩百知临前叩门道:迟浩云前辈在否?不一会,房门被一年约六十、须发具白的老人打开。黄义明与韩百知连忙向老人拱手为礼,声称拜见前辈。老人看了二人一眼道:原来是百知老弟前来探望,不知有何事?快快进屋来坐,尚不知旁立这位少侠如何称呼?黄义明便自报姓名。
二人进屋后,见茅舍建得十分简陋,除一张大床可供睡觉之外,便是一张长桌、数张竹椅可供歇息。韩百知入屋坐下后,使向迟浩云介绍黄义明身份,黄义明则向老人说明了来意,希望他能下山指导村民种稻。
迟浩田问道:少侠既想种稻惠民,不知辟地多少?有稻种几何?有劳力多少?黄义明回答道:现有青壮劳力数百,辟有稻田千亩,凌云山寺藏有稻种一石。老人道:如此甚好,可教村民们辟地万亩,我山上收藏有稻种数种,可以备用,我愿意下山助少侠种植稻田。黄义明道:如此甚好,迟老肯下山指导村民种稻,功可盖庙。
迟浩田又道:种植水稻,大致有五道程序,先须借助人力或畜力翻土,使稻田变得松软;随后是选择秧田培育秧苗;秧苗约长致人手掌高度时,便可以进行插秧了;插秧之后,便是田间管理,在水稻生长期间,应合理施肥,合理灌溉,合理晒田;当稻穗垂下,金黄饱满时,便是水稻的成熟与收割阶段了,收获后稻谷,要晾晒干燥,将其中最饱满有重量的稻谷筛选、保存起来,以供下季稻田育秧之用。
迟浩田又道:水稻有单季稻、双季稻、三季稻之分,而凌云山一带气温湿润,水稻可以三熟。人们都叫我“稻神”,其实我不是稻神,只是合理地总结了前人的种稻经验。历史上真正应该称之为“稻神”的,有三个人,其一为东汉渔阳太守张堪。他是汉代大学人张衡的祖父,被光武帝任命为渔阳郡太守。当时的渔阳郡,就是现今北京昌平、怀柔、密云一带,辖区面积很大。张堪发现当地农业生产很落后,只知道种植旱播作物,粮食产量少,老百姓吃不饱饭,但水资源却十分丰富,汇泉成河,流经山下大片土地。张堪就把他此前在任蜀郡太守时,所学得的水稻种植技术,传授给当地百姓,鼓励农民开垦稻田,种植水稻,结果解决了民众的吃粮问题,从此在中国南方温暖地区种植的水稻,被引种到气温相对寒冷的北京一带,此便是史家所说的“渔阳惠政”。第二个人是北宋皇帝宋真宗赵恒。他认为当时中国大多稻区的水稻成熟期太长,约达大半年,于是便于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从福建引进了占城稻,教百姓栽种。占城稻又称早禾或占禾,属于早籼稻,原产于香巴王国(原安南境内),在北宋初引入福建。其具有耐旱、生长期短的特点,可一年两熟或三熟。自占城稻引种之后,老百姓粮食丰收甚多,亦得益多多,因此后人至今感激宋真宗的恩德。其三是前朝浙江嘉善人袁黄。他于万历十六年(1588年)中进士,出任天津宝坻知县。天津多濒临渤海的地势低洼盐碱地,水灾频发,民不聊生。袁黄看到在低洼盐碱地顽强生长的水稗草和芦苇,受到启发,著有《宝坻劝农书》,教民众在低洼盐碱荒地上,挖沟通河,调埂作水田,种植水稻成功,饥民得以饱食,民众至今感戴其恩,为之立碑纪念,并将袁黄当年推广种植水稻的小甸村,将甸字上加三点水,以示不忘旧恩。
听了迟浩田所述,黄义明十分感佩这些在历史教民种稻以解饥寒的先贤事迹,对老人说道:在乐山稻村种稻一事,全凭迟老指导,待水稻丰收之日,全村将在乐山立碑,以感激迟老功德。迟浩田连说不敢当。
由于当日已晚,黄义明便与韩百知在迟浩田茅舍中住了一晚。次日一早,黄义明、韩百知随同迟浩田一起下山前往乐山村。在半山道上,看到乱石堆中的杂乱死人骸骨,黄义明不禁生疑,问道:此山中何以有如此多死人骸骨?前辈何以愿居如此多死人骸骨的荒山之中?
迟浩田叹了一口气回答道:少侠有所不知,此山旧名七星岗,原无死人骸骨。八大王张献忠入川之时,滥杀无辜,且一日不杀人即不乐。又叫人立《圣谕碑》,上刻:“天生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杀杀杀杀杀杀杀。”以此为大西军立威。右丞相严锡命跪地谏道:天有好生之德,如果吾王一意靠杀戳立威,必激反蜀民,使我大西国在蜀无法立足。碑文应写上字句:“天生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鬼神明明,自思自量。”以便蜀人自警。张献忠闻之大怒。左丞相汪兆麟是张献忠的女婿,为人奸诈,与右丞相严锡命历来不和,趁机在张献忠面前进谗言道:严锡命素来对吾王不满,背后指责大王滥杀无辜,有失民望。又其入川以来,居豪宅,招降纳叛,属下川兵过半,当心存二意,今又公然顶撞大王,其罪当死。张献忠闻之大怒,喝令左右将严锡命推出去斩了。严锡命历来生活简朴,厚待属下,友善同僚。殿堂议事将官纷纷下跪,为严丞求情。张献忠闻之益怒,喝令再有求情者,与严锡命同死。众将官遂敢怒而不敢言。张献忠又怕杀了严锡命,其属下不服造反,急令左丞汪兆麟带兵去肃清严锡命属下川兵,切不可放跑一人。结果严案同死者逾万人,皆抛尸七星岗,因日久遍岗白骨粼粼,后人遂称此岗为“乱葬岗”,后又衍称作乱石山。我原嘉州富户,因善植稻,人称“稻神”,被右丞相严锡命聘为军中农官。在严锡命之案中,亦属当死之列,而左丞相汪兆麟军中士兵有识我者,以刀柄击我头部示我伏地假死,又有被杀同僚伏我身上,我得以免死。入夜,我从死人堆中爬出,到此山项居住,从此未下得此山。之所以如此,一是见当年军中同僚尸骨,心中难受。二是因此山死人太多,每当入夜,常传鬼哭狼嚎之声,独下此山我心中亦恐惧。
听罢迟浩田所述,黄义明感慨由生,说道:天下人命至贵,八大王如此不恤民生,所败当然。
下山返乐山村后,黄义明命人在凌云山脚下所盖房屋中,挑选出最好的一栋房屋,供迟浩田居住,以便于他指导村人种稻。自己与韩百知则在迟浩田住房两侧,各选一空屋居住。
由于人们风传黄义明在凌云山脚辟稻田,请“稻神”指导种稻,附近山野流民闻之云集,很快乐山村云集起农户千余家,人口近万人,开辟出稻田上万亩,而新盖起供人居住的茅舍亦有上万间。而投奔乐山村的农户,有的是托家带口,但大多是四川经战乱存余的青年单身男子。
一日,黄义民召集全村人口宣示道:乐山村规模粗具,为了大家今后能更好地种地与生活,不能不加强管理,今后我便任乐山村的村长,副村长由迟浩田前辈与韩百知担任。凡一切植稻等生产事务,均由迟浩田前辈承担责任,一切邻里纠纷琐事解决,均由韩百知承担责任。由于目前处乱世之中,不能不习武保村。我则负责传授大家武功,训练乡民成军。至于已开垦田地,请各家凭实际劳力认领,收成一律按四六比分成,其中六成归耕者所有,四成交凌云山寺,供日后修缮凌云寺庙及乐山大佛之用。至于多盖茅舍,供后来驻户低价购买,钱归寺庙所有,用作村民公益保险诸事,如驻户有特殊困难,可向寺庙申领补助。不知众村民对此法有无异议?
众人一齐称好。黄义明又从众村民中挑选出几位年少者,供智能禅师传授佛法与管理寺庙之用,自己则准备择吉日,帮云霞公主及刘宏业搬到山下居住。
2023年8月8日校
第二章:女贼黑心偷熟稻,黄义明上青云山请援兵
刘惠恕
且说自黄义明请“稻神”迟浩田老人下山指导种稻以来,转眼间已近四个月,稻子长势良好,金黄稻穗密密麻麻地压在稻杆上,马上就到了要收搳季节,乐山村的村民们再也不用过那种靠吃南瓜挖野菜度日的日子了。全村人都兴高采烈。
一夜,黄义明好梦正香,突然被一村民敲门惊醒。该村民告诉黄义明:村长,不好了,我们种的稻子都被一帮女贼偷割了!我起夜时,发现一帮女贼正在偷割稻田,我只好虚张声势地敲锣打鼓、恫吓女贼逃走,并急来通知村长。另一村民说道:前两日见有两个青年女子过路行乞,我等好心,给了她们一点吃的,不意这两个女贼竟是探子。
黄义明探视了一下稻田,发现数千亩水稻被盜割的约占三分之一。黄义明大怒,即鸣锣召集村兵集中,准备追击。
一村民名计子善者说道:村长,来不及了!我知道这伙女贼必是来自附近百余里的燕矶山,为首女贼名燕飞飞,轻功了得,手下有三千女兵。我们既便追上了,兵力亦嫌不足,因为合我村兵力仅有千人,不一定打得过这伙贼兵。
黄义明问道:你是如何知晓这批女贼的?
计子善道:不瞒村长,我当年在八大王军中为小校时,曾与这伙女贼打过仗。时八大王经过该山,欲招降这伙女贼,不从。八大王下令攻山,而燕矶山山势险峻,前山陡峭,后山似燕尾直插岷江,无船具亦难登攀。我带众兵丁攻山时,这伙女贼负险用弓箭下射,矢疾如雨,吾等无法前进,八大王无奈下令休兵。我在此役中因腿部中箭,需要养伤,从此脱离大部队,寄身山野。
黄义民问道:如此说来,无法收拾这批女贼了?计子善答道:也并非如此,我有一策,不知是否可行?黄义明道:但说无妨!
计子善道:吾村失稻,不过三分之一,余稻由各家分食,仍可支持数月。村长在此期间,可组织人力前依岷江,后傍凌云山脉,在稻田两侧筑起城墙,日夜派人值班瞭望,不给盗贼再偷村中稻谷机会。此外,沿岷江岸南下约一百五十里路,有山名青云山,山甚险峻,上有诸葛瞻后人聚落数千人。村长名诸葛达,为人仗义,武功高强,昔年与我有一面之缘。如果村长能上青云山,请得诸葛达带兵下山相助,届时村长带兵攻燕矶山前山,请诸葛达带兵自水路偷袭燕矶山后山,届时必能一举剿灭女贼燕飞飞全军。
黄义明问计子善何以与诸葛达相识?计子善回答道:昔年他在八大王张献忠军中为小校时,一日军过青云山,张献忠知晓山上居有诸葛氏家族,派其携礼品上山劝说诸葛家族下山归降张献忠。时诸葛寨族长已是诸葛达,知张献忠生性嗜杀,不能成大事,答以:诸葛家族避世已久,不愿再参与人世纠纷,收下礼品后,回赠厚礼,礼送计子善下山。张献忠得此答复后,仰望青云山高陡,欲攻不能,只得作罢。计子善却因此缘故,与诸葛达相识。
听罢计子善所述,黄义明说道:计兄献计甚妙,吾村暂且推迟剿贼之事,当先修起城墙自保。
此后用时一个月,黄义明带领村民挖土烧砖,修起了环乐山村的城墙。从此乐山村不再叫“乐山村”,而是叫“乐山堡”了。黄义明自任堡长,仍让迟浩田与韩百知担任副堡长。向黄义明提出建议的村民名计子善,黄义明发现此人颇有谋略,且有一定武功,带过兵,打过仗,便委托他也担任副堡长,平时协助自己训练堡兵。
一日,乐山堡城墙已修筑完毕,黄义明便嘱托迟浩田与韩百知好生组织堡民种植水稻与守卫城堡,又嘱托云霞公主好生带好小宏业,遇事多与智能禅师忇商。自己则备上厚礼,与计子善带上干粮与武器,前往青云山拜见诸葛达。
青云山距乐山堡南约一百五十里路,黄义明与计子善匆匆前行,当日无法抵达,在野外过了一夜,直到第二天近午,才来到青云山脚。二人不敢多歇,沿着崎岖山路继续上行,但见山路甚险,沟壑纵横,赤岩绝壁陡如斧削,仅有一条令人惊心的羊肠天梯,盘延直上山顶。当然山险也有山险的好处,但见山风徐来,松涛阵阵,四周奇峰壁立,陡崖上野花竞放,山景多令人留连。
走着走着,两人进入一隧道长廊,但见天光时忽明忽暗,廊内怪石嶙峋,有石头天窗可远眺隧道外的深山峡谷。计子善告诉黄义明道:此遂道名“诸葛洞”,传为诸葛家族前辈以十八壮士用时十年,砸坏无数铁锤铁钎开凿出来的,而比前要到山巅诸葛村,必须攀登一段险绝的“天梯”之路,此天梯,完全由石块和直接在90度的石崖上开凿的石阶组成,仅可容一人通行品。听计子善所述,黄义明对诸葛前辈的开山精神颇为动容。
出得“诸葛洞”,便是山顶诸葛寨的地界了。洞前有人守候。由于多年前,计子善曾上山拜见过寨主诸葛达,守寨人尚能识得,计子善云是拜见故友,守寨人未多加盘问,便放行二人进寨。
进入诸葛寨,黄义明举目遥望,但见古村落完全是临青云山大峡谷的危崖之巅而建,令人惊心动魄。所筑石舍,千年屹立,青石民舍四周,布满了蔓藤。其避世之静,行路之难,接天之高,皆令人叹绝。而村寨后面,有一大片山巅上的平地,可供村民们栽种庄稼蔬菜之用。
黄义明与计子善步入寨内,沿着青石板路上的小巷前行,穿越一座座古老石宅,但见家家户户皆敞开着大门,可见民风之好。当时的山下,正经历兵荒马乱的明清代际之时,而这一古老的山寨,仿佛未曾感觉,整个寨子与世隔绝,一片静谧。伴随着千载韶华,与四周山脉同驻。而据寨民所述:诸葛家族得以隐居青云山的原因是:诸葛亮死,由其长子诸葛瞻(227-263年)掌蜀政。炎兴元年(263年,蜀汉景耀六年)冬,魏国征西将军邓艾袭阴平(今甘肃文县),自景谷道攻入蜀国,绵竹之战,诸葛瞻战败身死,其三子诸葛质耻作晋臣,率领家族南上青云山,避世居住,迄今已历一千四百年,繁延至四十余代,寨主诸葛达为其先祖诸葛质的第四十六代裔孙。
经向寨民打听,得知寨主正在祖庙中与族老议事。黄义明便与计子善手捧礼品,向诸葛家族的祖庙走去。寨民所说的“祖庙”,即诸葛亮庙,位于寨子的中央,面南朝北,门口有一副对联为:“一诗二表三分鼎,万古千秋五丈原。”这是对诸葛亮一生业绩的概括。步入庙门内,大堂的正中央悬挂着诸葛亮、诸葛瞻及诸葛寨直系先祖诸葛质的画像,而寨主诸葛达正坐在大厅中与寨中族老议事。
黄义明与计子善双手捧上送与诸葛达的礼物,口称参拜寨主,诸葛达连忙作辑还礼。计子善向诸葛达介绍了黄义明的身份,黄义明则向诸葛达说明了来意。黄义明所述,无非是高山苦寒,在山上居住生活艰苦,希望诸葛达带领家族人赴山下生活。又云女贼燕飞飞如何可恶,如果诸葛达愿意下山助战,可无尝提供乐山村空房给诸葛寨山民居住,新垦田亩亦由山民任领为谢。如果诸葛寨村民不愿意在山下居住,愿意提供乐山堡半季稻谷产量为谢。
黄义明请诸葛寨村民下山助战,为何不提出以金银为谢,而是提出以乐山堡半季稻谷产量为谢呢?原来当时置明清代季,四川经八大王张献忠屠蜀之役后,可以说是疲惫已极,旧有田地,草比人高,举目放眼,已是百里无人烟,千里少人迹,有钱根本买不到东西。而当时最值钱的东西就是粮食。黄义明答应以乐山堡半季稻谷产量为酬,当时乐山堡有稻田万亩,一亩稻田产量约三石,约折现今计量约一千斤,一万亩水稻的季产为一千万斤,以乐山堡半季稻产的总量折五百万斤,这对当时的四川民生来说,是一笔很大的财富。
听罢黄义民所述,诸葛达回答道:黄少侠邀请吾族人下山居住,美意已领,邀吾下山伐贼,亦愿助力。诸葛家族避居青云山,苦寒已久,但族人都习惯了。惟家族繁衍至今已四十余代,过五千人数。山上粮食有限,不够食用,分族人下山居住,亦是当然。唯先祖有训:日后我子孙辈要下青云山,须有人以三推之力打开石洞门,取出镇族之宝子母剑方可行。而诸葛子孙后辈无人能以三推动打开石洞门,因此无人敢下山居住。
黄义明问道:何为子母剑?诸葛达回答道:少侠有所不知,诸葛氏武功,以“诸葛六剑”著称,老辈有言:诸葛武功,只有得子母剑使用,方能发挥最大威力。而千百年来,诸葛氏子孙只会“诸葛六剑”招法,却未见子母剑真容,因此无人敢下山。其原因是诸葛后辈,无人能以三推之力,打开石洞洞门。
黄义明又问道:诸葛祖训是否禁止外族人以三推之力,打开石泂之门?诸葛达答道:倒是无此禁令。黄义明道:既然如此,晚辈愿意一试。诸葛达道:听说少侠为李晋王高徒,李晋王武功公认为天下第一,少侠若已承袭了李晋王武功,或可一试。言毕,与众议事长老带领黄义明与计子善来到诸葛寨后侧一荒山头上,指着山腰一洞穴说道:石洞即在此处。
黄义明等来到山腰石洞,但见石洞前有一颗参天大树屹立千年不倒,遮天蔽日。据诸葛后人所述,此树为先祖手植,系保护山寨千载长安的神树。洞口有一对厚重的大理石门遮挡在前面。计子善用双手试推了一下,石门纹丝不动。黄义明双手用力推了一下石门,石门稍有震动。黄义明又双手发力推了一下石门,石门下传来一阵响声。黄义明道:我有可能以三推之力打开石门。言毕,半蹲马步,黙诵师傅所传授的岳武穆内功心法发力,实然起身,以双手猛推门,口中叫了一声开!但见伴随着一阵轰隆声,一对大理石门突然向两侧打开,而在数丈前石洞的尽头,一位老人双手合什盘足,安祥地坐在一石椅上,老人身前,是一长条石案,石案上直插着两把晶莹长剑,两剑之中,置一剑匣,剑匣前置一古书,上书“诸葛六剑谱”,而石案上留有显然是诸葛家族前辈用手指所划的十五个大字:诸葛后人识得此谱舞得此剑方可下山。指力深入石案寸许。
黄义明见状大惊,连忙跪地磕头道:晚辈黄义明无知,打搅前辈清休,尚请见谅。计子善也跟着一起磕头。而诸葛达等诸葛寨长者见状亦大惊,连忙跪地给先祖磕头,又派人赴祖庙取出香烛给祖先上供,诸葛达方敢上前拔除在案上所插的双剑,将其装入案前剑匣中,双剑恰为一对,合而入匣。诸葛又小心取出案置《诸葛六剑谱》,跪地再拜,与众人悄声退出石洞,复将石洞门合拢。
而这石洞中所坐老人,无疑是诸葛寨一世袒诸葛质的坐化尸身。而其所以死前做插剑、留书布置,又留下以三推之力启门方可下山的训语,显然是害怕子孙辈武功不够,下山枉送性命。这位老人显然未能想到的是:直到千年之后,方有一位外姓人上山将石门打开,带其子孙走下山去。
且说诸葛达取得子母剑与《诸葛六剑谱》后,对黄义明说道:少侠既以三推之力打开了先祖石门,吾等诸葛寨后人自当承诺下山助战,但委屈少侠在山上再居住三日,容我将此事宣示族人,并稍演诸葛六剑熟练,以便下山有助少侠擒贼。黄义明道了一声好。
且说黄义明在山上暂住三日之时,诸葛达已召集族人宣告下山之事,并要求山上人家各留一人看家、老人孩子暂不下山。又从靑年人群中抽出一千人,按剑谱所述,演练诸葛六剑。由于诸葛寨后人,一直按祖传剑法,演练“诸葛六剑”。所谓诸葛六剑,即按“天一地六”的易理,演练诸葛氏祖传的六种剑招,以之变化无穷。何谓“天一地六”,即地有五行,相生相克,“天一生水”,与地上的五行相合,谓之“六”。但因未见祖传剑谱,诸葛武功难免走样。而现在诸葛达已见《诸葛六剑谱》,自然要根据剑谱安求,重新演练诸葛后人的剑姿与剑阵,当然这一演练因早有基础,三日后诸葛后人的剑法演练已成,诸葛达便率诸葛家族能下山的人众三千人,随同黄义明、计子善同赴乐山堡。
2023年8月9日校审
http://www.yetianlian.net/yt112881/4224255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yetianlian.net。何以笙箫默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yetianlia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