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笙箫默小说 > 三国:卧龙姐夫,忽悠刘备抢荆州 > 第407章 皇权士家寒门,咱皆大欢喜!状元陛下可点他,但不能揠苗助长啊!

第407章 皇权士家寒门,咱皆大欢喜!状元陛下可点他,但不能揠苗助长啊!

    “科举制?”

    刘备猛抬起头看向萧方,眼神中透着陌生意味。

    萧方微微点头,示意老刘继续看下去。

    刘备遂怀着强烈的好奇,缓缓翻开了帛卷。

    “科举,以科考而举士,名为科考…”

    接下来的洋洋洒洒千余字,萧方将科举制大体轮廓,为老刘描述了出来。

    其简而言之,就是以考试成绩的高低,来评定人才的优劣,进而择优取士。

    不管你是考明经也好,什么明算也罢,还是什么策论,反正就是以考试成绩,来做为选官的唯一依据。

    这科举制最大的优势有两个。

    一者为公平。

    管你是士家豪姓,还是寒门庶族,甚至是贩夫走卒,只要你考得好,你就能为朝廷所用,就能做大汉朝的官,你就能吃上皇粮。

    如此一来,就杜绝了士家豪族,利用自己的家世背影,来垄断做官的权力,进而杜绝了士家之中,那些肚子里明明没货,却凭借家世轻松做官的绣花枕头。

    同时也确保了寒门庶族的上升通道畅通,给了他们施展抱负才华的希望,让他们不致于自诩空怀大才却报国无门,从而对朝廷心生怨恨。

    这科举制的第二个优点,则是相较于九品官人法,确保了天子牢牢抓住选官大权。

    九品官人法的选官之权,乃是控制在所谓中正官手中,而中正官天然便为士家所垄断。

    那么选出来的官,自然只会出自于士家,被选中之人,亦会视中正官为恩主。

    这选官大权,久而久之,便为士家垄断,与天子无关。

    科举制则不同,管你是寒门还是士家,谁都没有权力提携举荐谁为官,一切但凭科考成绩说话。

    而科考最后一轮还设殿试,由天子亲自主持。

    前一轮的会试,乃是各州精英们聚集于京城一较高下。

    脱颖而出的佼佼者,方有机会参加殿试。

    而天子则通过殿试,成了这些大汉朝最顶尖精英们的恩师。

    天子既为君,又为师,还是“中正”,三位一体,你不效忠天子你效忠谁?

    “妙哉,妙哉!”

    “丞相所创这科举之制,胜于那九品官人法十倍,当真乃千古奇法!”

    刘备看明白了科举制的优势,不禁惊喜若狂,拍案叫绝。

    诸葛亮也好,田丰法正也罢,众臣们无不惊奇之极,皆是猜不出萧方到底献上了什么选官良制,竟能让天子激动到如此地步。

    这选官之法,在天子看来,竟然还能胜于九品官人法十倍?

    “众卿,来来来,一起参详参详丞相这科举选官之法。”

    刘备索性将帛卷铺展在了龙案上,召呼众臣一同上来围观。

    一帮大汉朝最聪明的人,便捋起袖子,你推我挤的纷拥围上,瞪大了眼睛细看起来。

    片刻之后,大殿再次沸腾,热议纷起。

    “以科考来定品,选拔贤能之士为官,为朝廷所用?”

    “妙啊,丞相此法确实是精妙绝伦,如此便能做到无论寒门士家,尽皆量才录用。”

    “这才是真正的唯才是举啊!”

    诸葛亮的喝彩之声,率先响起在殿中。

    “嗯,丞相此科举之法,堪称完美。”

    “此举不仅能为朝廷选择贤能,还能避免士家之中虚有其表者滥竽充数,确实是两全其美的完美之制。”

    “这科举制,如陛下所言,确实十倍于那九品官人法。”

    田丰也捋着半白须髯,不住的点头赞和。

    在他看来,天下英才多出于士家,就算是以科考形式来定品选官,榜上有名者也会以士家子弟为主流,不必担心被寒门庶族抢了饭碗。

    而以田丰的刚正秉公,自然也不希望士家中的绣花枕头们出来做官,祸害了朝廷。

    同时这选官大权,牢牢掌握在朝廷,掌握在天子手中,也符合田丰忠君的价值观。

    这般一权衡,这科举制在田丰眼中,自然便成了完美之制。

    “丞相竟能创出这等千古奇法,真乃天纵之才也。”

    “正今日终于亲身领教了丞相的非凡所在,正心悦诚服!”

    法正也是啧啧赞服,向着萧方一揖。

    刘备则一拍案几,哈哈笑道:

    “好好好,丞相,你又为朕解决了一桩心病!”

    “这科举制当真是堪称完美,此制横空出世,朕与曹操争夺人心这场仗,算是尘埃落定。”

    “丞相你速速与众卿,将这科举制的实施细节拟定出来,朕好尽快下诏,于我大汉朝推行此制!”

    老刘也将这科举制,视之为完美。

    萧方却明白,这科举制只是相对于九品官人法,更胜一筹罢了。

    这古往今来,哪里会有绝对完美的制度?

    只是相对更优而已。

    曾经的历史中,科举制推行千年之后,不也是弊端重重,反倒成了拖累国家强盛的累赘负担了么。

    但是放在当下,士家大势已成,却还未能如历史上那般独霸天下,寒门庶族也在士家的夹缝下崛起,并且不断壮大。

    在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科举制便是一个相对最优解。

    对皇权,对士家,对寒门来说,一个大家都能接受,能从中寻求到利益平衡点的最优解。

    萧方遂也不做过多解释,拱手一笑:

    “陛下谬赞了,臣这科举制也算不得完美,不过臣倒也自信,此制确实胜于陈群的九品官人法。”

    “待此制于我大汉推行,相信陛下打赢这人心之战,当无悬念。”

    “打赢了人心一战,陛下就可以着手挥师西征,伐秦灭曹了!”

    刘备大笑,笑声中已是如铁般的自信。

    当下萧方便与诸葛亮等众臣,就科举制的细节,各个环节,详细推敲了一番。

    一月后,刘备一道圣旨传谕四方,正式宣布于大汉国内,推行科举之制,开科取士。

    九州沸腾。

    士家才俊们因察举制崩坏被阻断出仕之路,就此被疏通,自然是无不欢欣鼓舞,拍手叫好。

    寒门庶族看到了上升渠道为自己打开,看到了一条相对“公平”的入仕之路,自然也是倍感惊喜。

    大汉朝内,凡有真才实学者,无不发自内心的拥护科举制的推行。

    九州士子们对刘备这个天子的感激与拥护,亦随之达到了顶峰。

    夏末时分,第一场科举乡试,于大汉所控制的九州举行。

    荆州,扬州,徐州,兖州,豫州,青州,冀州,幽州,乃至于最偏远的交州…

    各郡士家公子,寒门才俊,纷纷赶赴州治,参加了刘备登基以来,第一次的科考。

    乡试胜出者,得举人身份。

    两月之后,秋末时分。

    洛阳宫室正式营建完毕,刘备率文武百官,还于旧都。

    几天之后,会试于洛阳举行。

    各州乡试的佼佼者,从九州云集于帝都洛阳,以决逐名额有限的贡士之名。

    尔后会试胜出者,便有资格参加了刘备这位天子,亲自于洛阳皇主持举行的殿试,以争得进士身份,获得出仕为官的资格。

    是日,皇宫,崇德殿。

    刘备正亲自审阅着殿试众贡士的文章。

    鉴于大汉伐秦在即,此次殿试刘备从实际出发,考的题目就是令众贡士们,写一篇关于如何伐秦灭曹的策论方略。

    翻过一篇又一篇,刘备不断的摇头,显然没有一篇令他满意。

    突然,他的眼睛定格在了其中一篇策论上,眼前为之一亮。

    “丞相,你看这个马谡的策论,与我们商定的伐秦方略,不谋而合啊。”

    听得马谡之名,萧方心头微微一动。

    于是便接过那篇策论,细细端详了起来。

    马谡在这篇策论中,从天时地利人和多个方面,详细分析了敌我实力,论述了伐秦的诸条方略,思路缜密周详。

    最终,马谡认为各条方略中,唯有先取并州,剪除伪秦一臂,尔后从河东渡河杀入关中,乃是灭秦的最明智选择。

    虽说马谡的策论当中,并没有象法正那样,提出两重声东击西之计的具体战术,但在大的方向,却与当日邺城他们议定的灭秦方略,大致不谋而合。

    “嗯,这篇策论出自于这个马谡之手,倒也不奇怪。”

    萧方微微点头,似乎并未感到意外。

    毕竟那可是季汉年轻一代中的翘楚,当年小舅子诸葛亮征伐南蛮,能提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战略的人。

    单拉出来论战略眼光,马谡也算是年轻一代中顶尖的那一批了。

    当然,要是论战术能力和实战能力,那就是一地稀碎了。

    “听丞相这么一说,朕对这个马谡,似乎有些印象。”

    刘备重新接过那策论,盯着马谡这个名字思索起来,一时却又想不起来。

    萧方笑着提醒道:“陛下忘了么,这马谡乃襄阳马氏子弟,乃是马良之弟。”

    刘备恍然省悟,啧啧赞道:

    “原来是马季常的弟弟,这就难怪了。”

    “朕记得当初在襄阳时,曾听过有‘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说法。”

    “马季常乃贤明之才,他的弟弟能有这份智计才华,确实也不足为奇。”

    刘备遂提起朱笔,笑道:

    “所有策论中,以马谡这一篇最佳,朕就钦点他为我大汉朝第一位状元。”

    “此等大才,朕定然要重用于他,委以重任!”

    说着刘备朱笔便要批红。

    “陛下且慢!”

    萧方却抢先一步,伸手拦住。

    “马谡确有大才,陛下要钦定他为状元,倒也合情合理。”

    “但臣以为,陛下现在就对他委以重用,只怕会是揠苗助长,反倒会毁了他呀。”

    刘备不由一愣。

    http://www.yetianlian.net/yt112642/4434585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yetianlian.net。何以笙箫默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yetianlia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