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洛阳》
何以笙箫默小说小说推荐阅读:陈黄皮、云若月楚玄辰、女总裁的贴身兵王、叶辰萧初然、陈黄皮叶红鱼、逍遥兵王、诸天替身行、叶新林清雪、穿成农家小福宝,逃荒路上开挂了、七界传说、快穿:偏执反派在我怀里奶唧唧、妖龙古帝、自律的我简直无敌了
洛阳,位于今日的河南省西部的地级市,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从遥远的尧舜时代到隋唐时期,洛阳多次曾成为京师以及陪都,有一千多年的建都史,与西安、南京、北京并列中国四大古都。洛阳城位于落水之北,水之北谓“阳”,故名洛阳,国内留阳之名的城市,一部分是以此规律命名,如位于东三省的沈阳和辽阳等,另有一部分是山之南为“阳”而取得名,如位于贵山之南而得名的贵州省城贵阳和处南岳衡山之南的衡阳,双阳之城最为典型则是秦代都城咸阳(今陕西咸阳),它因渭水穿南,嵕山亘北,山水俱阳而得名,此处“咸”是全或都的意思,而非菜像盐的味道。作为古都之一,相比其他古都而言,洛阳的京城表现不尽如人意,在古典中国时期,它是建都最早、朝代多而且历史长的都城,不过真正建都长期稳定的朝代只有光武帝刘秀建立的东汉一朝,其他王朝建都洛阳多是临时性或者割据政权时的都城,时光荏苒至当代,它仅是中原省份的中型城市,或许很多非河南的国人,未必知晓曾经是一线大城市的洛阳,不可否认的是,它的历史底蕴尚存。
洛阳最为光辉的历史时刻无疑是隋唐及北宋时期,隋明帝发动百万军民营建洛阳,因位于正式都城西安之东而命名东都,唐代沿用了这个称谓,到北宋时期,因位于宋代京城汴京之西,而命名西京。隋明帝大力开凿的大运河,其走向是杭州至洛阳,再从洛阳至北京,也即今日我们所熟悉的京杭大运河前身,隋明帝本身经常不在京城办公,反而喜欢去各地考察,喜欢在洛阳指点江山实施他的宏图伟略。在唐代,洛阳与长安(今西安)遥相呼应,长安为正式都城,而洛阳为东都,唐代女皇武则天时期为神都,因此武则天的古装影视剧常见“神都”的踪迹,武则天的孙子唐玄宗李隆基也曾长期居洛阳管理国家。在宋代,朝廷设“国子监”于此,故而成为文人学士讲学的好去处,是继京城汴梁之外最受士大夫欢迎的城市,著名史学大家司马光因反对熙宁变法而退隐居住此,并完成了历史巨作《资治通鉴》,北宋诸多文人名流居于此著书讲学等。赵宋以降,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开始分化,经济中心往南移到江南,政治中心则迁到延续至今日的北京,而洛阳自南宋开始便不再拥有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地位。
洛阳作为首都及陪都期间,地位犹如今日的一线城市北上广深,洛阳的命途步入西安的后尘,西安的地位自唐代灭亡后开始衰落,洛阳的地位则是自赵宋被迫迁到江南时开始没落,而且没落的更为厉害,西安至今是国内大城市,大西北的门户中心城市,而洛阳沦为河南省内的地级城市,不再享有盛名的三线城市。作为曾经辉煌一时的大城市,今人尚能感受它的文化底蕴,古文化遗址方面,有东汉和魏晋时期的洛阳城遗址和隋唐时期的遗迹,今日已开发成为星级旅游区;在艺术层面,有闻名艺术界的龙门石窟,可与敦煌石窟相媲美的艺术瑰宝;在宗教层面,有被誉称为中国第一古刹的白马寺;在文学方面,有汉魏文章半洛阳的说法。刘汉和曹魏时期,大批文人墨客在洛阳发表文章,其中名为《三都赋》的文章在洛阳城竟相传写,引起纸价疯狂上涨,后来衍生出成语洛阳纸贵,形容作品有价值,风行一时,流传甚广。
作为李唐时代的一线大城市,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高自会吸引到全国各地的商贾豪强和文人雅士的争相涌入,很多著名的诗人在此定居生活和工作学习,长居洛阳的大诗人有如白居易和刘禹锡这对晚年至交,长期一唱一和创作诗句。今日我们所熟悉的唐代留有名篇佳作的诗人们,几乎都在洛阳留下过足迹及笔墨,甚至很多诗人的故乡,王湾名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昌龄名句“洛阳亲友如相问”、杜甫“便下襄阳向洛阳”、韦庄“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等句,足以表明很多诗人视洛阳为故土对待。在诗词辉煌发展的唐代,作为仅次于京城长安的东都洛阳,无疑是政治副中心,自然成为全国坐商行贾的趋之若鹜之所,社会名流和文人雅士纷至沓来。喜欢云游四方和览胜山河的诗仙李白,曾经客居洛阳,为自己的前途命运奔波,因偶然听到远处飘扬的笛声,顿生思念家乡的情绪,为此创作出一首有关洛阳城的七言绝句《春夜洛城闻笛》。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首诗是李白少见的温情诗,大部分所知的李白,怎一个夸张了得,看到黄河澎湃的流水,谓之黄河之水天上来,见识过庐山瀑布的游客,想必会开玩笑戏称李白就是个大忽悠,那么一点点瀑布写成“飞流直下三千尺”,写忧愁时“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年轻时,辞根散入他乡工作学习,几乎对故乡无思念的概念,人至中年,思念故乡的触感则逐步萌芽发展,想必客居洛阳时的李白亦是如此,因此在偶然时听到悠扬的笛声,促使思乡情绪如泉涌喷出,才写出让长期客居他乡的游子产生共鸣的诗句“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的家乡是个谜,有考证说李白的故乡是偏远的中亚地区,今日不属于中国的地方,一般倾向认为他是蜀地人,他的年少主要经历是在四川,二十多岁的李白离开故乡开始全国各地游历,最大的人生目标当属到长安城谋得仕途,到东都洛阳,定是想结交达官贵人,以求得到仕途的入场券。
此诗题作“春夜洛城闻笛”,即在春天夜里的洛阳城闻到笛声有感而发,从诗题就表明此诗作于何时何地和因何事而作,六个字的诗题就已经交代清楚,比很多含意隐晦的诗题容易理解很多。首句“谁家玉笛暗飞声”可以判定,作者能清晰听到几缕断断续续的笛声,想必是深夜时刻,辗转反侧尚未入眠,第二句“散入春风满洛城”起到烘染笛声的作用,沿用了他一贯夸张的艺术写作手法,说听到的笛声随春风飘满洛阳全城,第三句“此夜曲中闻折柳”描写自己在夜里听到折柳送别的乐曲,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代表着离愁别绪,听到这样的曲目,自是引发尾句所言的“起故园情”,不过诗人并非直接描写自己起故园情,而是采用“何人不起故园情”的疑问句式,哪个游子能不被这笛声引发思念故乡的情感呢,突出表达这是人的共同情感。这首七言绝句,写作技巧上仍沿用他的主观倾向,人随着年龄增长和在外游历的时长增加,会加深对故乡的思念,中国人素有生于斯、长于斯并且归于斯的故土概念,李白这首诗通过描写闻笛触发热爱故乡的温馨情感,促使长年在外的游子产生共鸣,是这首诗可圈可点之处。
升官喜贬官愁,自是人之常情,在收到好友贬官的消息后,李白写下一首安慰友人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首诗是赠予好友王昌龄的,意思我把忧愁的心绪寄托于明月,伴随着你一直到新上任的地方,此时王昌龄因小事被贬,从江南重镇左迁至湖南小县城,李白作此诗表达同情与关心,呈现出两人友谊的真挚。李白好友的王昌龄,左迁龙标县前,已经被贬过一次,贬为江宁(今南京)县丞,王昌龄在江宁任职期间,朋友辛渐经过镇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为此他们在送别的芙蓉楼相见,请朋友向洛阳的“亲友”传达近况,为此写下来了他的送别名篇《芙蓉楼送辛渐》。作为李白好友的王昌龄,对东都洛阳的情感也是相当复杂的,从他的名作《芙蓉楼送辛渐》可以见得,不然的话,难以写出脍炙人口的经典佳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其中这句诗的“冰心”还被现代作家谢婉莹取为笔名。王昌龄另有一首送别佳作《送柴侍御》,因2020年时新冠疫情肆起的时候风靡出圈,“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两句,一度成为中日两国命运共同体的代言词,用以表达国家之间友好相处的巧言妙句。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首句“寒雨连江夜入吴”渲染送别好友时的时节,秋冬时的寒冷雨水与江水连成一片,夜间侵袭吴地(即王昌龄在任县丞的南京一带),首先描绘一幅天水相连的吴江夜雨图,烘托出送别辛渐时的孤冷环境,在其第二句“平明送客楚山孤”,表明送别友人的情绪,天色将明,朋友辛渐登船北归,看到好友的身影消失在楚山之外,心中孤寂之情油然而生。第三句“洛阳亲友如相问”,将王昌龄贬至江宁的诏令想必是从洛阳发出的,作者此处才采用疑问句式,说如果洛阳有人问起我的境况,从该语句中表明,王昌龄是期待洛阳亲友的关心,希望被贬的心情得到洛阳方面的理解。尾句“一片冰心在玉壶”,则是重申自己的态度,有点像自证清白的意味“冰心”的寓意是表明自己厉志廉洁、克己奉公、尽忠职守等高尚的志向,深情含蓄的向洛阳方面表达内心的纯洁和值得信赖的品行。结合王昌龄所处的境遇和“冰心”的寓意发现,这首诗不仅是表达赠别好友离开时的忧伤之情,更是向洛阳亲友表明平安之意,诗人以晶莹剔透的冰心玉壶自喻,倒像是借送别好友的名义,向洛阳“好友”传达清洁无瑕、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借送友之名抒发胸臆的佳作。
洛阳城的市花牡丹,品类繁多,色泽艳丽,素有花中之王的美称,曾在清代末年被当作中国国花看待,是中国特有的名贵花卉,早在中唐时期,因著名诗人刘禹锡著有诗句“唯有牡丹真国色”,有了其“国色天香”之称。中唐时期大诗人刘禹锡奉调回洛阳时,任职东都尚书省的清闲岗位,恰逢牛党党魁牛增儒在东都留守,也即东都的“皇帝”,达官贵人喜欢建设别墅庭院,牛增儒把其在淮南任职的嘉木怪石置于庭内,并在院内种植了大量牡丹,同时邀请了刘禹锡和白居易等人在庭院里吟诗作对,欣赏娇艳的牡丹,刘禹锡为此写下多首牡丹诗,其中以这首《赏牡丹》最为经典。另外有疑说是刘禹锡在永贞革新时所作,刘禹锡积极参与了朝廷的改革行动,或许是作诗表达自己的改革志气,将自身参与的改革行动喻比成胜过芍药和芙蕖等,寓意改革行动可以起到好的效果等,总之作者的这首诗不知赞美牡丹那么简单。
《赏牡丹》
(唐)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庭院内的芍药虽艳丽,但格调不高,池塘上的荷花虽明净,却缺少热情,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国色,开花的时候,赏花的盛况轰动整个京城,这是刘禹锡高度评价牡丹的诗句大意,通过以无格芍药和少情芙蕖来衬托牡丹的高格及热情之美,寓意了诗人心中理想的人格精神。最后一句“花开时节动京城”最为人称道,牡丹有花中之王的称号,整首诗完全不提牡丹的特质,仅说牡丹花开时,动京城,也即轰动全城,人们竞相观赏盛开的牡丹花,生动的描绘出唐人时赏牡丹的时尚,动字用得妙处,让人感觉中唐时人们赏花时万人空巷的热闹场面。牡丹不仅仅是刘禹锡的热爱,在北宋时期,牡丹也是洛阳人民最为喜欢的花卉,闲居洛阳的欧阳修盛赞牡丹时称道“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
唐代的京城一般默认西安,唐代的皇帝有相当部分时间在洛阳办公,如武则天称帝时即在洛阳,故也有将洛阳称为京城的时候,从刘禹锡后期的履历来看,他与洛阳的渊源远比长安深厚,这首赏牡丹的“京城”大概率应是指洛阳,哪怕是指长安,也应是围绕洛阳牡丹的渊源而作。感觉这首诗有其不足之处,是沿用了“扬己抑人”的表现作法,芍药和芙蕖都是人们喜欢的花类品种,其中芍药还可以作药材使用,并有五月花神之称,芙蕖在古代专指盛开的荷花,在宋代,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和“映日荷花别样红”等出名的诗句,可见荷花不一定是刘禹锡所说的“净少情”,更可能是刘禹锡的个人情感倾向使然,可能唐人偏爱牡丹的多一些。描写花卉的诗句成百上千,蔷薇科属的桃花、梅花等,是最为常见的花卉,唐代自是也有不歌咏牡丹的诗篇,而刘禹锡这首《赏牡丹》犹如崔护《题都城南庄》歌咏桃花一样,称得上是赏花、乃至歌咏某花卉的压卷之作。
有关洛阳渊源的诗词远不止上面所列举的三首,如描写洛阳风景时便有很多可读的诗句,唐代诗人王绩写到“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千年前的唐人自是认为洛阳的风景好过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刘克庄写“洛阳三月花如锦”,总而言之,唐宋时期洛阳的风景应备受文人雅士的推崇。刘禹锡歌颂洛阳牡丹时创作出脍炙人口的诗句,情史丰富的北宋词人欧阳修,任职西京洛阳时写到“直须看尽洛阳花”,不知道是看真花,还是看洛阳如花似玉的女人,犹如孟郊一日看尽长安花,想必这些文人墨客赏花时必然也是赏女人。
作为曾经作为十多个王朝的定都之地,在唐代更是有“诗城”之称,在唐代以前,洛阳的兴衰更是与国家的兴衰同步,著名史学大家司马光评价洛阳时说到,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从今日的眼光来看,司马光的十足的保守势力代表人物,但对于历史学的研究还是有可圈可点之处,毕竟能著鸿篇巨制《资治通鉴》,自有他看历史的一种论点,他的这种论述得到后来者的文学家李格非(词人李清照之父)的延用,言道“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足以表明洛阳地位的重要性,乃至关系到国家是盛世状态还是乱世局面。不可否认的是,拥有四、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洛阳城,今日的它早已褪去昔日的辉煌,今日的人们唯能透过唐诗感受古都洛阳城曾经的辉煌。
http://www.yetianlian.net/yt112457/4236257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yetianlian.net。何以笙箫默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yetianlian.net
洛阳最为光辉的历史时刻无疑是隋唐及北宋时期,隋明帝发动百万军民营建洛阳,因位于正式都城西安之东而命名东都,唐代沿用了这个称谓,到北宋时期,因位于宋代京城汴京之西,而命名西京。隋明帝大力开凿的大运河,其走向是杭州至洛阳,再从洛阳至北京,也即今日我们所熟悉的京杭大运河前身,隋明帝本身经常不在京城办公,反而喜欢去各地考察,喜欢在洛阳指点江山实施他的宏图伟略。在唐代,洛阳与长安(今西安)遥相呼应,长安为正式都城,而洛阳为东都,唐代女皇武则天时期为神都,因此武则天的古装影视剧常见“神都”的踪迹,武则天的孙子唐玄宗李隆基也曾长期居洛阳管理国家。在宋代,朝廷设“国子监”于此,故而成为文人学士讲学的好去处,是继京城汴梁之外最受士大夫欢迎的城市,著名史学大家司马光因反对熙宁变法而退隐居住此,并完成了历史巨作《资治通鉴》,北宋诸多文人名流居于此著书讲学等。赵宋以降,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开始分化,经济中心往南移到江南,政治中心则迁到延续至今日的北京,而洛阳自南宋开始便不再拥有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地位。
洛阳作为首都及陪都期间,地位犹如今日的一线城市北上广深,洛阳的命途步入西安的后尘,西安的地位自唐代灭亡后开始衰落,洛阳的地位则是自赵宋被迫迁到江南时开始没落,而且没落的更为厉害,西安至今是国内大城市,大西北的门户中心城市,而洛阳沦为河南省内的地级城市,不再享有盛名的三线城市。作为曾经辉煌一时的大城市,今人尚能感受它的文化底蕴,古文化遗址方面,有东汉和魏晋时期的洛阳城遗址和隋唐时期的遗迹,今日已开发成为星级旅游区;在艺术层面,有闻名艺术界的龙门石窟,可与敦煌石窟相媲美的艺术瑰宝;在宗教层面,有被誉称为中国第一古刹的白马寺;在文学方面,有汉魏文章半洛阳的说法。刘汉和曹魏时期,大批文人墨客在洛阳发表文章,其中名为《三都赋》的文章在洛阳城竟相传写,引起纸价疯狂上涨,后来衍生出成语洛阳纸贵,形容作品有价值,风行一时,流传甚广。
作为李唐时代的一线大城市,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高自会吸引到全国各地的商贾豪强和文人雅士的争相涌入,很多著名的诗人在此定居生活和工作学习,长居洛阳的大诗人有如白居易和刘禹锡这对晚年至交,长期一唱一和创作诗句。今日我们所熟悉的唐代留有名篇佳作的诗人们,几乎都在洛阳留下过足迹及笔墨,甚至很多诗人的故乡,王湾名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昌龄名句“洛阳亲友如相问”、杜甫“便下襄阳向洛阳”、韦庄“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等句,足以表明很多诗人视洛阳为故土对待。在诗词辉煌发展的唐代,作为仅次于京城长安的东都洛阳,无疑是政治副中心,自然成为全国坐商行贾的趋之若鹜之所,社会名流和文人雅士纷至沓来。喜欢云游四方和览胜山河的诗仙李白,曾经客居洛阳,为自己的前途命运奔波,因偶然听到远处飘扬的笛声,顿生思念家乡的情绪,为此创作出一首有关洛阳城的七言绝句《春夜洛城闻笛》。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首诗是李白少见的温情诗,大部分所知的李白,怎一个夸张了得,看到黄河澎湃的流水,谓之黄河之水天上来,见识过庐山瀑布的游客,想必会开玩笑戏称李白就是个大忽悠,那么一点点瀑布写成“飞流直下三千尺”,写忧愁时“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年轻时,辞根散入他乡工作学习,几乎对故乡无思念的概念,人至中年,思念故乡的触感则逐步萌芽发展,想必客居洛阳时的李白亦是如此,因此在偶然时听到悠扬的笛声,促使思乡情绪如泉涌喷出,才写出让长期客居他乡的游子产生共鸣的诗句“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的家乡是个谜,有考证说李白的故乡是偏远的中亚地区,今日不属于中国的地方,一般倾向认为他是蜀地人,他的年少主要经历是在四川,二十多岁的李白离开故乡开始全国各地游历,最大的人生目标当属到长安城谋得仕途,到东都洛阳,定是想结交达官贵人,以求得到仕途的入场券。
此诗题作“春夜洛城闻笛”,即在春天夜里的洛阳城闻到笛声有感而发,从诗题就表明此诗作于何时何地和因何事而作,六个字的诗题就已经交代清楚,比很多含意隐晦的诗题容易理解很多。首句“谁家玉笛暗飞声”可以判定,作者能清晰听到几缕断断续续的笛声,想必是深夜时刻,辗转反侧尚未入眠,第二句“散入春风满洛城”起到烘染笛声的作用,沿用了他一贯夸张的艺术写作手法,说听到的笛声随春风飘满洛阳全城,第三句“此夜曲中闻折柳”描写自己在夜里听到折柳送别的乐曲,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代表着离愁别绪,听到这样的曲目,自是引发尾句所言的“起故园情”,不过诗人并非直接描写自己起故园情,而是采用“何人不起故园情”的疑问句式,哪个游子能不被这笛声引发思念故乡的情感呢,突出表达这是人的共同情感。这首七言绝句,写作技巧上仍沿用他的主观倾向,人随着年龄增长和在外游历的时长增加,会加深对故乡的思念,中国人素有生于斯、长于斯并且归于斯的故土概念,李白这首诗通过描写闻笛触发热爱故乡的温馨情感,促使长年在外的游子产生共鸣,是这首诗可圈可点之处。
升官喜贬官愁,自是人之常情,在收到好友贬官的消息后,李白写下一首安慰友人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首诗是赠予好友王昌龄的,意思我把忧愁的心绪寄托于明月,伴随着你一直到新上任的地方,此时王昌龄因小事被贬,从江南重镇左迁至湖南小县城,李白作此诗表达同情与关心,呈现出两人友谊的真挚。李白好友的王昌龄,左迁龙标县前,已经被贬过一次,贬为江宁(今南京)县丞,王昌龄在江宁任职期间,朋友辛渐经过镇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为此他们在送别的芙蓉楼相见,请朋友向洛阳的“亲友”传达近况,为此写下来了他的送别名篇《芙蓉楼送辛渐》。作为李白好友的王昌龄,对东都洛阳的情感也是相当复杂的,从他的名作《芙蓉楼送辛渐》可以见得,不然的话,难以写出脍炙人口的经典佳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其中这句诗的“冰心”还被现代作家谢婉莹取为笔名。王昌龄另有一首送别佳作《送柴侍御》,因2020年时新冠疫情肆起的时候风靡出圈,“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两句,一度成为中日两国命运共同体的代言词,用以表达国家之间友好相处的巧言妙句。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首句“寒雨连江夜入吴”渲染送别好友时的时节,秋冬时的寒冷雨水与江水连成一片,夜间侵袭吴地(即王昌龄在任县丞的南京一带),首先描绘一幅天水相连的吴江夜雨图,烘托出送别辛渐时的孤冷环境,在其第二句“平明送客楚山孤”,表明送别友人的情绪,天色将明,朋友辛渐登船北归,看到好友的身影消失在楚山之外,心中孤寂之情油然而生。第三句“洛阳亲友如相问”,将王昌龄贬至江宁的诏令想必是从洛阳发出的,作者此处才采用疑问句式,说如果洛阳有人问起我的境况,从该语句中表明,王昌龄是期待洛阳亲友的关心,希望被贬的心情得到洛阳方面的理解。尾句“一片冰心在玉壶”,则是重申自己的态度,有点像自证清白的意味“冰心”的寓意是表明自己厉志廉洁、克己奉公、尽忠职守等高尚的志向,深情含蓄的向洛阳方面表达内心的纯洁和值得信赖的品行。结合王昌龄所处的境遇和“冰心”的寓意发现,这首诗不仅是表达赠别好友离开时的忧伤之情,更是向洛阳亲友表明平安之意,诗人以晶莹剔透的冰心玉壶自喻,倒像是借送别好友的名义,向洛阳“好友”传达清洁无瑕、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借送友之名抒发胸臆的佳作。
洛阳城的市花牡丹,品类繁多,色泽艳丽,素有花中之王的美称,曾在清代末年被当作中国国花看待,是中国特有的名贵花卉,早在中唐时期,因著名诗人刘禹锡著有诗句“唯有牡丹真国色”,有了其“国色天香”之称。中唐时期大诗人刘禹锡奉调回洛阳时,任职东都尚书省的清闲岗位,恰逢牛党党魁牛增儒在东都留守,也即东都的“皇帝”,达官贵人喜欢建设别墅庭院,牛增儒把其在淮南任职的嘉木怪石置于庭内,并在院内种植了大量牡丹,同时邀请了刘禹锡和白居易等人在庭院里吟诗作对,欣赏娇艳的牡丹,刘禹锡为此写下多首牡丹诗,其中以这首《赏牡丹》最为经典。另外有疑说是刘禹锡在永贞革新时所作,刘禹锡积极参与了朝廷的改革行动,或许是作诗表达自己的改革志气,将自身参与的改革行动喻比成胜过芍药和芙蕖等,寓意改革行动可以起到好的效果等,总之作者的这首诗不知赞美牡丹那么简单。
《赏牡丹》
(唐)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庭院内的芍药虽艳丽,但格调不高,池塘上的荷花虽明净,却缺少热情,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国色,开花的时候,赏花的盛况轰动整个京城,这是刘禹锡高度评价牡丹的诗句大意,通过以无格芍药和少情芙蕖来衬托牡丹的高格及热情之美,寓意了诗人心中理想的人格精神。最后一句“花开时节动京城”最为人称道,牡丹有花中之王的称号,整首诗完全不提牡丹的特质,仅说牡丹花开时,动京城,也即轰动全城,人们竞相观赏盛开的牡丹花,生动的描绘出唐人时赏牡丹的时尚,动字用得妙处,让人感觉中唐时人们赏花时万人空巷的热闹场面。牡丹不仅仅是刘禹锡的热爱,在北宋时期,牡丹也是洛阳人民最为喜欢的花卉,闲居洛阳的欧阳修盛赞牡丹时称道“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
唐代的京城一般默认西安,唐代的皇帝有相当部分时间在洛阳办公,如武则天称帝时即在洛阳,故也有将洛阳称为京城的时候,从刘禹锡后期的履历来看,他与洛阳的渊源远比长安深厚,这首赏牡丹的“京城”大概率应是指洛阳,哪怕是指长安,也应是围绕洛阳牡丹的渊源而作。感觉这首诗有其不足之处,是沿用了“扬己抑人”的表现作法,芍药和芙蕖都是人们喜欢的花类品种,其中芍药还可以作药材使用,并有五月花神之称,芙蕖在古代专指盛开的荷花,在宋代,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和“映日荷花别样红”等出名的诗句,可见荷花不一定是刘禹锡所说的“净少情”,更可能是刘禹锡的个人情感倾向使然,可能唐人偏爱牡丹的多一些。描写花卉的诗句成百上千,蔷薇科属的桃花、梅花等,是最为常见的花卉,唐代自是也有不歌咏牡丹的诗篇,而刘禹锡这首《赏牡丹》犹如崔护《题都城南庄》歌咏桃花一样,称得上是赏花、乃至歌咏某花卉的压卷之作。
有关洛阳渊源的诗词远不止上面所列举的三首,如描写洛阳风景时便有很多可读的诗句,唐代诗人王绩写到“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千年前的唐人自是认为洛阳的风景好过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刘克庄写“洛阳三月花如锦”,总而言之,唐宋时期洛阳的风景应备受文人雅士的推崇。刘禹锡歌颂洛阳牡丹时创作出脍炙人口的诗句,情史丰富的北宋词人欧阳修,任职西京洛阳时写到“直须看尽洛阳花”,不知道是看真花,还是看洛阳如花似玉的女人,犹如孟郊一日看尽长安花,想必这些文人墨客赏花时必然也是赏女人。
作为曾经作为十多个王朝的定都之地,在唐代更是有“诗城”之称,在唐代以前,洛阳的兴衰更是与国家的兴衰同步,著名史学大家司马光评价洛阳时说到,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从今日的眼光来看,司马光的十足的保守势力代表人物,但对于历史学的研究还是有可圈可点之处,毕竟能著鸿篇巨制《资治通鉴》,自有他看历史的一种论点,他的这种论述得到后来者的文学家李格非(词人李清照之父)的延用,言道“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足以表明洛阳地位的重要性,乃至关系到国家是盛世状态还是乱世局面。不可否认的是,拥有四、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洛阳城,今日的它早已褪去昔日的辉煌,今日的人们唯能透过唐诗感受古都洛阳城曾经的辉煌。
http://www.yetianlian.net/yt112457/4236257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yetianlian.net。何以笙箫默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yetianlia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