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笙箫默小说 >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 第八十三章 战书

第八十三章 战书

    岑文本道:“希望朝中的准备是多余的。”

    马周颔首,道:“颉利什么时候死?”

    岑文本道:“陛下命甄权诊治,如今就在颉利身侧,说是多半活不到来年的春天,最多两月的命。”

    李承乾站在中书省的屋檐下,听着两人的讲述,也听着屋内众人的议论,又有一队队官吏快步离开。

    这个冬天,看起来注定不会平静。

    淅沥沥的小雨很快就成了一片片雪,落在湿漉漉的地面上。

    这种天气是最讨厌的,因为下了雪之后原本湿漉漉的地面凝结出冰层,走路不慎重就容易滑倒。

    不只是如此,对耕种亦是如此,雪下的泥土会凝结成冰,形成冻土。

    瑞雪兆丰年嘛,这些雪多下一些,也不见得全是坏事。

    看岑文本与马周还在议论,李承乾走入中书省内。

    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一时间无事可做,看着忙碌碌的众人,他拿起一旁的卷宗翻看起来。

    看着朝中种种举措以及各种论述的方式。

    这是一卷关于论述三省六部职责类别的卷宗,看着很是无趣,只是过了一眼,便放回原本的书架上。

    挑选着找到了一卷有意思的卷宗。

    这份卷宗记录的是贞观五年时,朝中对执行死刑判决的论述,但凡是准备处死的犯人,需要各部在两天之内,进行五次禀奏,就算是各州府管辖,至少也要三次禀奏。

    就在处决的当天,尚食局不得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寺不得奏乐。

    事涉人命关天,父皇的意见是一奏再奏,直到真的要杀为止,可谓是慎之又慎。

    除非是真有十恶不赦的人,那就不用这么烦琐了,只要上奏一次即可。

    卷宗上的记录还有一事,说的是关中有一个民壮杀了三个人。

    本来是要判决砍头的,后来朝中一奏再奏,最后坊间有人求情,因这个民壮所杀之人,乃是一方恶人。

    是因他们祸害乡民,这位民壮出手杀之。

    因此朝中放了这个民壮,只让他徭役半年便可回乡回归良籍。

    甘露殿内,李世民看着殿外的大雪,看完了手中的卷宗,问向一旁的太监道:“太子这些天都在做什么?”

    “回陛下,太子殿下每日都去中书省,一直到了晌午时分才回东宫。”

    “他每日都去吗?”

    “回陛下,除了偶有意外,若东宫无事是一定会去的。”

    李世民刚看完长孙无忌的奏章,双手背负,笑道:“他在中书省做什么?”

    “回陛下,中书省给了一个位置让太子殿下落座,而殿下每日都在中书省翻看往年的卷宗,传闻这一个月,中书省往年的卷宗都快被殿下看遍了。”

    “看卷宗?”

    “正是。”

    “只是看卷宗?”

    太监比划了一下,道:“殿下为不打扰诸位朝臣处理公务,还挑选了一个角落,平时都坐在角落,很阴暗,需要一个油灯才能看清楚卷宗的内容。”

    李世民道:“朕让他参与朝政,他就只是这样吗?”

    太监欲言又止,继续道:“诸如马周岑文本等人所言,太子殿下十分好学。”

    “每天几时去,几时回?”

    “回陛下,太子殿下过了辰时就去,晌午过后,等多数人都走了,太子殿下才会离开,多数时候太子殿下都是一言不发地坐在角落,有时甚至都快忘了在中书省坐着一个太子殿下。”

    李世民叹道:“呵呵,朕这个儿子,还真是勤勉。”

    且不说陛下所言的勤勉是真的勤勉,还是假的勤勉,太监头皮一紧,低着头躬身不敢言语了。

    手中还拿着一份奏章,李世民走向立政殿。

    此刻,立政殿内,长孙皇后正在收拾着衣服,李丽质帮着母后将这些衣服叠起来,放在一个个木盆上。

    每个木盆前还贴着纸条,写着一个个名字,比如李治,李慎,东阳,高阳……

    因这些木盆本就是平时弟弟妹妹用来洗漱的,平时也是通过标签辨认哪一个是她们自己的木盆。

    而因去年的木盆用了一年,今年都要换新的,母后也给弟弟妹妹准备了新衣裳。

    谁的新衣裳就放在谁的木盆中,

    长孙皇后道:“好在,你皇兄在立冬时带着孩子们都来了一趟,丈量了身高,不然今年新衣裳还不知怎么做。”

    “弟弟妹妹有新衣裳,一定很高兴。”李丽质放着衣服笑道。

    说话间,李世民走入殿内。

    李丽质笑道:“父皇。”

    “嗯。”李世民应了一声,便在殿内坐下来。

    李丽质收拾好对几个宫女道:“将这些木盆还有新衣服送到皇爷爷的崇文殿,等我说了之后,她们才能依次领取新衣服。”

    “喏。”

    每一个宫女带着一个木盆走出了立政殿。

    李世民喝着热茶水道:“为何要你说来才能依次领新衣服。”

    李丽质又帮着母后整理这里的闲杂物,道:“这是秩序,东宫的规矩,弟弟妹妹用饭要先排队才能入座,洗漱打水也要排队,才能井然有序,不然就乱糟糟的。”

    长孙皇后道:“东宫这么多孩子在,又不是一个两个。”

    李丽质点头,“嗯。”

    听着女儿与皇后都在为承乾说话,李世民面色又多了几分不悦,拿起手里的奏章道:“你看看。”

    “臣妾怎能看朝中奏章。”

    “无妨,这是朕的太子想出来的办法。”

    长孙皇后皱眉拿过奏章看了起来,其上书写着正是一种奇怪的互市策略,又将奏章合上,放在桌上原本的位置上。

    李世民道:“伱觉得如何?”

    长孙皇后疑惑道:“奏章是兄长写的。”

    “朕知道,这个方略是承乾会告诉他的,并且还说是孝恭说给他的。”李世民冷哼道:“呵呵呵……朕的这几个兄弟是什么德行,朕岂会不知。”

    又说起父子之间的事情,长孙皇后扶着太阳穴不语。

    李丽质收拾杂物时的动作都轻了许多。

    李世民刚拿起茶碗,还没喝一口又放下,道:“你知道朕让承乾参与朝政,你可知他都在做什么吗?”

    长孙皇后不解道:“又怎了?”

    “他竟然在中书省找了一个角落,每天就坐在那里翻看往年的卷宗,一看就是一个月,中书省那些卷宗都快被他看遍了。”帮母后整理好的杂物,李丽质脚步轻轻地走出了立政殿,而后在殿外听着。

    懂事的宫女都走了出来,殿内就剩下了陛下与皇后。

    长孙皇后看着丈夫的脸色,低声问道:“那陛下是希望承乾怎么参与朝政?”

    “朕……”李世民欲言又止。

    “那么敢问陛下,陛下是要承乾指点江山,指点朝臣办事,在中书省内威风凛凛,一言既出,群臣相随?”

    李世民神色有些许缓和。

    “臣妾再问陛下,是要李承乾如何参与朝政?难道他一个还不满十六岁的孩子治江山,平社稷,这是承乾他有何等雄才大略,让陛下这般高看了?”

    妻子的两句反问,让李世民无话可说,悻悻地拿起一旁的茶碗,喝下一口茶水。

    长孙皇后叹道:“陛下手下的文臣武将都是何等人物?如房玄龄,魏征,岑文本,再者说尉迟恭,李药师?秦琼?”

    “陛下,承乾虽说有时是有一些真知灼见,那也是他勤勉观政得来,是因陛下手中能人将才如云,承乾心中敬仰陛下麾下的能人,这才会在中书省这般,这是敬重,敬重陛下的文臣武将的才略。”

    李世民气馁道:“那也不用这般……”

    长孙皇后道:“舅父说过,承乾这孩子心智比同龄人要成熟,不用陛下去说,他便知道该怎么做了,又何必费这心思,生这闷气。”

    “你们男儿总是这样,一时意气,非要等人来数落,你们才会冷静,都过去这么多年了,还是这样。”

    李世民嘴角闪过一丝笑意,又迅速消失。

    长孙皇后指了指一旁收拾好的暖榻,又道:“陛下忙了一天,先休息吧,臣妾还要给兕子喂饭。”

    言罢,皇后已抱起了小兕子,耐心地喂她饭食。

    有道是当母亲的最懂孩子,不论太子怎么样了,长孙皇后不用去东宫看,便能知晓情形。

    就能知道孩子的心思,也知晓孩子的内心。

    家里的这几个孩子,如东阳公主,高阳公主那都是当皇后带大的。

    她们在东宫好不好,当皇后的自然是一清二楚。

    陛下躺在榻上呼吸平顺了不少,多半是睡着了

    听殿内的父皇母后不再说话了,李丽质这才放心离开。

    贞观八年,腊月刚过,一月这天还下着雪,一个噩耗传入了长安城,颉利可汗过世了。

    当年这位在草原上威风凛凛的突厥可汗离开了人世,从李渊刚刚在关中站稳脚跟,这位突厥可汗与大唐的恩怨,一直纠缠到三年的阴山一战。

    直到这位颉利可汗被押到了长安城,这位可汗与大唐之间的恩怨这才一笔勾销。

    恩怨消了,人也死了,杜尔跪在颉利的榻前正在嚎啕大哭。

    甄权站在一旁沉默不语,苏定方站在屋外,听着哭声,看着漫天的大雪。

    三天后,朝中来了旨意,封颉利为归义王,赐谥号,命突厥人用突厥的礼仪来安葬颉利,葬在灞水。

    一位久居长安的突厥可汗,被葬在了关中。

    得到了天可汗的封赐,在死后给了这个颉利可汗一个体面。

    东宫,李承乾还会把中书省的卷宗带到东宫看,第二天便会还回去。

    李治与李慎坐在一旁,正在修改着自己做错的题目,两人作为东宫班的差事,被皇兄带到了身边做题。

    “皇兄?”李治忽然抬头问。

    “嗯。”李承乾应了一声,自顾自地看着卷宗。

    “父皇为什么要给突厥可汗封号。”

    “因我们的父皇是天可汗,他能够颉利一个体面,自然也能给西域的其他国君或者别的可汗一个体面,这是天可汗的包容,也是大唐的气魄,让他们知道只要俯首称臣,就能够给予体面。”

    李慎道:“突厥人也是天可汗的子民。”

    “题解开了吗?”

    听到皇兄冷淡地问话,两个弟弟迅速低下头,接着抓耳挠腮地解题。

    颉利的丧事大唐承包了,一路上送别的突厥人不少,杜尔亲自下葬了这位叔叔。

    这件事过去第二天的夜里,漠北使者几人在长安喝得伶仃大醉。

    一个人影在后方缓缓跟着。

    那漠北人的言语中还在议论颉利,殊不知这两人身后有个人越来越近。

    夜色很黑,大雪还在落着,等到几人来到一处小巷解手。

    一柄弯刀自黑暗中来,一个黝黑的身影将这几人砍倒在地,酒醉的几人只是传来几声叫喊,便淹没在了风雪里,血在雪地里没法流淌,缓缓渗入雪中。

    阿史那杜尔拿过他们丢在地上的酒壶,灌了一口酒水,看着砍倒的几人开始忙碌起来。

    翌日,天刚刚亮,阿史那杜尔将几颗人头挂在马脖子上,策马出了长安城。

    长安城前的守军见状连忙去通禀。

    刚给颉利收拾完丧事的苏定方得知消息,当即朝着阿史那杜尔离开的方向追了下去。

    一直追到渭水河边,这个突厥人已经过了桥。

    苏定方带着一队骑兵,与他隔河相望,“杜尔!你这是做甚!”

    阿史那杜尔晃了晃手中的人头,大声道:“这是突厥给漠北的战书,与大唐无关!不用你们管了”

    他的话语从河对岸传来。

    苏定方大喊道:“你不觐见天可汗了?”

    杜尔大声道:“等突厥灭了漠北,再来见天可汗。”

    言罢,阿史那杜尔发出突厥人特有的呼喊声,孤身一人一骑带着人头,一路北上。

    “将军,我们还追吗?”

    苏定方望着杜尔离开的背影,又看看一里外的木桥,道:“现在过河,追不上了。”

    “那朝中那边,该如何禀报?”

    “如实禀报。”

    “喏。”

    苏定方催促身下的马儿往回路赶去。

    京兆府尹李道宗在长安总算是找到了尸体,确认昨晚没有再死其他人,只死了几个漠北薛延陀的使者,也匆匆去向朝中禀报。

    (本章完)

    http://www.yetianlian.net/yt112359/4211696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yetianlian.net。何以笙箫默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yetianlia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