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4 知识教仪轨
何以笙箫默小说小说推荐阅读:寒门崛起、锦衣、大唐开局震惊李世民、大魏芳华、贞观憨婿韦浩、大秦:不装了,你爹我是秦始皇、寒门仕子、终宋、贞观极品小女婿、逍遥小书生、混在皇宫假太监、我的姐夫是太子、非正常三国
南洋这里还有一点好,便是天色总是很亮的,便是在冬日,日落时分也不会提早太多,所以阿美祭司这样的知识教祭司,得以在天还亮的时候,从牛车上卸下她随车背负的一个小黑板——找个吊脚楼的竹架子一搁,大家抬头就都能看见,再加上随身携带的袋子,从里头舀出一杯杯的沙子,就是沙盘。
黑板、沙盘,这就是知识教的祭司随身携带的法器,在南洋这里,如果看到背着黑板,腰间挂着沙袋的行人,他们的身份便是极其确定的,于占城港一带,甚至是往外辐射出去很多的地域里,这样的行人会得到本地居民格外的敬重,即使是还没有入教的人,对于这种祭司,也总带了几分畏惧,认为平白得罪他们没有什么好处。
而在信徒这里呢,他们早已准备好了自己的沙盘,这会儿已经排成一对,虔诚地接受着阿美祭司赐沙了——在乡下,要制作沙盘实在是很简单的,只要有一个木头框起来的盘子,再淘一些细腻的泥土,准备一根笔直的木棍,这就行了,这样的沙盘一般是灰褐色的,但阿美祭司带来的是精心淘洗过的海沙,这漂亮的明黄色海沙,被阿美祭司高高地抬起手,倾倒进沙盘时,那如同瀑布一样的景象,仿佛有一种动人心魄的感觉,让信徒们的呼吸都因此变得细微谨慎,好像稍微不慎,就会错过了智慧倒入沙盘,同时也是倒入自己脑中的重要过程。
‘倒沙’,是知识教礼拜的重要仪轨,汉人们没有加入知识教,因此便只是羡慕地在一边看着——她们一样很快准备出了沙盘,这东西实在是不难备的,随便抓一个笸箩,垫巴一点沙土也能将就,只是没有入教,便没资格领受海沙,而这种羡慕又进一步地让土人们加深了对知识教的虔诚,认定他们从受沙中得到了黑洞量子神明赐予的智慧,要不然,为什么每次祭祀授课过后,他们能够记住那些知识,并且在苦修中,也能感到自己的脑子变得越来越灵活,越来越聪慧呢?
这其中的道理,其实是有点儿含糊的,因为好像这意思是,学习本身并不会收到效果,唯有个人的苦行,以及神明的垂青,才能让学习有成果,脑子因此变得好使似的。不过,老实嫂等人,却很吃这一套,她们认为这种想法是极有道理的,因为在他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太多需要运气才能成全的事情了——
就说种田吧,这绝不是付出努力就有收获的事情,付出努力之后,还要一整年的风调雨顺,才能真正的丰收。所以但凡是以种田为主业的人,从生活中提炼出的经验,便让他们由不得的都很迷信,认定了,除了自己全身心的努力之外,还需要一个高高在上的,超自然的仙神一般的力量来保佑,才能让一件事收到期望中的效果。
种地是如此,认字自然也一样了,老实嫂这些新移民们,跟着上了一堂阿美祭司的识字课,效果不能算是太好,他们发现,自己对于拼音的掌握,居然还比不上土人——其实原因是很多的,这些土人们,怎么说也跟着阿美祭司上了多半年的课程,这是一,第二,阿美祭司在上课时经常会用占语来向土人们解释一些疑难,而这些话当然是老实嫂他们听不懂的,所以,即便教的是一样的东西,土人们学会了八成,蹭课的新移民只学会五六成,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新移民们却忽略了这些客观理由,固执地认为,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入教,没有得到赐予的智慧,所以脑子还不够灵活的缘故。
入教,成了他们的一个心愿,而在没有入教之前,他们只能通过加倍虔诚的苦修来试图感动阿美祭司——这里的苦修,自然不是吃素、跪经,这些自我虐待般的手段,是被知识教明确列为恶行的,知识教所接受的苦行只有一种,那就是双倍、甚至多倍的完成作业。
既然如此,那就多写多画,于是,休息时,念念有词地在蒲团边上,用棍子刻画着拼音字母的工人,不再只有土人中那些虔诚的信徒了,就说在所有人里都算得上是最迷信的老实嫂吧——她家里是猎户,自然只有更迷信的,比起种田,猎户更是看运气的人家,老实嫂在老家时就是最常去上香数念珠的,连数念珠这么无聊的诵经苦修都能撑得下来,现在自然有更充分的动力来完成苦修,顺便强硬地要求家下的儿女们也跟着一起抄拼音了——二十多个声母韵母,一天抄五十遍,十天抄五百遍,比祭司要求的作业多完成五倍,这难道是很难的事情吗?不是吧,还没往着十倍去超呢!
说实话,很难说到底是抄拼音苦,还是数念珠苦,这两种苦修苦的地方不同,数念珠苦在枯燥,在极致的枯燥中,获得一种忍耐的自豪,仿佛以此对未来的磨难多了一丝度过的信心,而抄拼音,学官话,这种苦是一种精神虚耗,自怨自艾般的苦楚,因为怎么都学不会,反而觉得自己十分的愚笨,十分的不可造就,与那种忍耐的自豪,完全背道而驰了。
但是,当然了,苦行就没有让人愉快的,而且,学这些东西也不是为了什么具体的好处——或许丈夫是考虑到了职业的发展,但在老实嫂这里,她的想法是不同的,她的苦学,是为了取悦阿美祭司和知识神,在这个陌生的地域,能获得本地强大神明的保佑。
对她来说,固然学习本身也能带来收入的提升,但却远远没有神明的认可来得更重要。老实嫂已经拜了一辈子的神佛了,她完全无法想象自己离开了宗教信仰该如何生活,既然,现在已经接受了在一个完全陌生的新地方长期生活的命运,那首要的需求,甚至大过衣食住行,在精神上的需求,就是在南洋寻找到一个最好的,最主流的,对一家人最有利的信仰,并且虔诚地投入进去,在她被知识教接纳的那一刻,老实嫂认为,她从此就能把南洋当做自己的故乡,完全栖息下来,并且敢于去做更大、更长远的计划,彻底抬头挺胸,好比在娘家未出嫁时那样,极有底气地做人了。
以这种远大的目的,她严格的要求自己,以及要求儿女,丈夫么——虽然她是无法要求,只能侧面督促的,但好在,也是个勤快的人,不用怎么催促,他一贯是很能刻苦自己的。他们完全地沉浸在这种背诵的痛苦里,比其余两户新移民都要用功许多倍——那两户人家,在最开始的忐忑后,立刻融入并且知足于现在的生活,认为已经比原本过得要好得多得多了,完全没有什么向上的动力,最大的野心,不过是在林场附近多盖几间吊脚楼,给孩子们以后长大分家了使用——才安顿下来几个月,孩子也不过八岁,就已经想到十几年后结婚分家的事情了!
对于知识教,他们虽然也很感兴趣,但也绝没有如此狂热,他们自己倒还能坚持苦行,但孩子们如果不想学,也并不怎么要求,“随他们去吧,反正,听阿一他们说,祭司五天来一次,教的课程三个月一个循环,终究有一天是能学到的,孩子们现在还小,就让他们去玩儿吧!”
范家夫妇不这么想,而随着学习态度的不同,学习成果也就有显而易见的不同了,他们很快发现,其实拼音这个东西,虽然圈圈点点,但也没有那么难以记忆,每天都能认真抄写五十遍的话,很快就能分辨出字母的不同——等到第二个十天过后,阿美祭司又来开课时,她在黑板上写一个拼音,范家人就能跟着拼读出它的读音来,而且速度很快,他们居然真的掌握拼音了!
这让他们得到了阿美祭司的夸奖,也让土人们对范家人多了几分敬重,土人中地位最高的猎手,平时在林场是谁都不搭理的,但这次也多看了他们几眼,对他们点头笑了笑,认为他们是对知识神很虔诚的汉人——虽然范家人为了低调,不会对外夸耀自己的苦修,但大家都是有眼睛能看得到的。而土人们的喜恶其实很简单:信一个神的就是朋友,不信的,虽然不是敌人,但也始终都存有几分戒心。
“就是虔心吧,抄拼音的时候,要诚心进去,认真的抄,苦修才能被神感应到……确实也感觉,脑子一日比一日清明了,做事也越来越清楚。”
老实嫂这么对好奇的汉人们说着——在所有的汉人中,他们是对知识教最虔诚的,张阿定这些第一批汉人,男多女少,不过都有相当的文化素养,也用不着上阿美祭司的课,自然不会去凑热闹了。这其中男丁还好,他们是很忙碌的,而且学识挺深厚,闲下来了自己要学习,有两个女眷,平时也只是帮忙做些杂务的,此刻却感到了对知识教的极大好奇,并且对老实嫂描述的效果非常心动,七嘴八舌地问,“真的是认真苦修之后,越来越聪慧了吗?还以为都只是传说呢。”
“怎么只是传说呢?”老实嫂是真的相信,自己的脑子好像比从前好使,完全是因为神赐。她立刻举了好几个例子作为证明,有自己的,也有近来逐渐能说得上话的土人的,“就说我吧,从前我是不怎么能记事的,尤其是生完孩子之后,丢三落四的,有时候去河边洗衣服,都走到一半了,一拍脑袋还要往回找东西。可现在,我去做事之前,脑子里就清清爽爽的,知道该带什么东西,预备着什么情况——快下雨了要带斗篷,腰间再挂个绳索,挂个小刀,要是采到了芒果,用刀割了棕榈叶,一包一捆就回来了——”
“是是!”她的例子立刻唤醒了大家的记忆,“就说你现在做事想得越来越周到了,看来果真是神恩啊!”
“何止是我,阿亮你们知道吗?”其实阿亮不能叫阿亮,因为亮这个音在土人的发音中是lia,是一个闭嘴的内收无声碰唇音,这个音,在官话中是被逐渐摒弃了的,只有一些白话还有保留,现在随着在南洋生活时间变久了,汉人也重拾了这个发音,现在他们都能发出这个音来。“就是那个总是笑着的少女,她和我说,之前他们分果子,只能这么分,你一个,我一个,你一个,我一个——”
她模仿着拿果子的样子,“分完了,谁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分了多少,所以果子一多就干脆不细分了,一人一筐,有时候阿亮也觉得不公平,但是好像就只能那么分,现在不同了,她拜入知识教之后,也没有人教,有一天她突然间自己在想,就算没有秤砣,也可以通过船的吃水来分,先把小船放上果子筐,在吃水线上做个记号,再在空船的吃水线上做个记号,然后,要分几份,就给吃水线分上几等分就行了……这样的智慧怎么会是她能拥有的呢?她觉得必然是知识神的赐予。”
“是啰!”
“阿亮这么聪明啊!”妇人们也带了惊叹,因为即使是她们也要想好久才能明白这个道理,笨一点的还跟不上呢——这就更加验证了知识教的神妙,因为她们都认识阿亮,毫无疑问这个女孩儿刚来农场的时候绝不算是聪明的。“一定是神恩了,我是记得的,阿亮刚来的时候,一起上山,发现了一棵树,她的阿哥忘记带家伙了,让她回去取斧头,她就只取了斧头来,阿哥问她,‘我的锯子呢’?”
“阿亮说,锯子在斧头旁边呀!”
老实嫂也知道这个故事,她笑了起来,“阿亮和我说,当时她真没觉得一点不对——你不说要锯子,我怎么知道你要呢?所以她来回又走了一次,但她现在有智慧了,再不会犯这种错误啦。”
确实,知识教的开智作用是极为明显的,这种开智指的不是把人变成那种学富五车,只在传说中的天才,而是似乎能把百姓们习以为常的愚昧和吃力拔掉,这种愚昧是她们时常能接触到的——容易忘事,脑子不开窍,不懂得‘统筹’,而知识教似乎真能赐下神恩,在苦修中把人变得越来越灵巧。老实嫂、阿亮,都是很好的例子,林场的妇人们,逐渐地也随着老实嫂一样,对知识教虔诚起来了。
“但阿美祭司到现在还不肯收你吗?”
占人的新年快到了,他们在南洋落脚了大概已有大半年了,老实嫂一家人去上阿美祭司的识字班课程,也已经四五个多月了,他们的官话比之前要流利多了,结交了许多土人朋友,拼音滚瓜烂熟,甚至已经开始尝试着买报纸,并能独立读出报纸上的文章(虽然耗时很久,很吃力)了,这种种表现,在新移民中可以说得上是出类拔萃,但是,阿美祭司到现在也还是没有邀请他们入教,这让其余林场工人难免有点儿担忧了,“要是连你们也不肯收,那我们自然更不肯了——祭司有没有说是为什么?”
她们到现在还是不太敢去和祭司多搭话的,总有点敬畏在里头,老实嫂和祭司也只是略微熟悉了一点点,她很发愁地说,“祭司说,不是我们不好,而是她不知道能不能招收汉人……我们是汉人来的嘛,要南洋开拓委员会发话才好。她说机会合适了,去帮我们问问。”
“是这样啊!”
几个妇人顿时活跃起来了,她们都是买地过来的,在那里培养出了新的习惯,并不害怕和衙门打交道,不像是老实嫂,一听说得要南洋委员会发话,便立刻畏缩起来,不敢再为自己分辩一句了。
“原来是委员会的关系!那倒是好办了!”
她们立刻就拍着胸脯打包票起来了,“当时下南洋的时候都说了,有困难要积极和委员会报告的——明日不是放本地的新年假吗?我们一起进港口去,找委员会好好说道说道,如果能把汉人入教的事情谈下来,那就好了,到时,我们一起入教去——”?
就像是去官房都喜欢找伴一样,妇女们一向是很喜欢成群行动的,便是再懒惰的人这时候都憧憬了起来。“彼此也有个伴!”:,,
http://www.yetianlian.net/yt111630/4174112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yetianlian.net。何以笙箫默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yetianlian.net
黑板、沙盘,这就是知识教的祭司随身携带的法器,在南洋这里,如果看到背着黑板,腰间挂着沙袋的行人,他们的身份便是极其确定的,于占城港一带,甚至是往外辐射出去很多的地域里,这样的行人会得到本地居民格外的敬重,即使是还没有入教的人,对于这种祭司,也总带了几分畏惧,认为平白得罪他们没有什么好处。
而在信徒这里呢,他们早已准备好了自己的沙盘,这会儿已经排成一对,虔诚地接受着阿美祭司赐沙了——在乡下,要制作沙盘实在是很简单的,只要有一个木头框起来的盘子,再淘一些细腻的泥土,准备一根笔直的木棍,这就行了,这样的沙盘一般是灰褐色的,但阿美祭司带来的是精心淘洗过的海沙,这漂亮的明黄色海沙,被阿美祭司高高地抬起手,倾倒进沙盘时,那如同瀑布一样的景象,仿佛有一种动人心魄的感觉,让信徒们的呼吸都因此变得细微谨慎,好像稍微不慎,就会错过了智慧倒入沙盘,同时也是倒入自己脑中的重要过程。
‘倒沙’,是知识教礼拜的重要仪轨,汉人们没有加入知识教,因此便只是羡慕地在一边看着——她们一样很快准备出了沙盘,这东西实在是不难备的,随便抓一个笸箩,垫巴一点沙土也能将就,只是没有入教,便没资格领受海沙,而这种羡慕又进一步地让土人们加深了对知识教的虔诚,认定他们从受沙中得到了黑洞量子神明赐予的智慧,要不然,为什么每次祭祀授课过后,他们能够记住那些知识,并且在苦修中,也能感到自己的脑子变得越来越灵活,越来越聪慧呢?
这其中的道理,其实是有点儿含糊的,因为好像这意思是,学习本身并不会收到效果,唯有个人的苦行,以及神明的垂青,才能让学习有成果,脑子因此变得好使似的。不过,老实嫂等人,却很吃这一套,她们认为这种想法是极有道理的,因为在他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太多需要运气才能成全的事情了——
就说种田吧,这绝不是付出努力就有收获的事情,付出努力之后,还要一整年的风调雨顺,才能真正的丰收。所以但凡是以种田为主业的人,从生活中提炼出的经验,便让他们由不得的都很迷信,认定了,除了自己全身心的努力之外,还需要一个高高在上的,超自然的仙神一般的力量来保佑,才能让一件事收到期望中的效果。
种地是如此,认字自然也一样了,老实嫂这些新移民们,跟着上了一堂阿美祭司的识字课,效果不能算是太好,他们发现,自己对于拼音的掌握,居然还比不上土人——其实原因是很多的,这些土人们,怎么说也跟着阿美祭司上了多半年的课程,这是一,第二,阿美祭司在上课时经常会用占语来向土人们解释一些疑难,而这些话当然是老实嫂他们听不懂的,所以,即便教的是一样的东西,土人们学会了八成,蹭课的新移民只学会五六成,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新移民们却忽略了这些客观理由,固执地认为,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入教,没有得到赐予的智慧,所以脑子还不够灵活的缘故。
入教,成了他们的一个心愿,而在没有入教之前,他们只能通过加倍虔诚的苦修来试图感动阿美祭司——这里的苦修,自然不是吃素、跪经,这些自我虐待般的手段,是被知识教明确列为恶行的,知识教所接受的苦行只有一种,那就是双倍、甚至多倍的完成作业。
既然如此,那就多写多画,于是,休息时,念念有词地在蒲团边上,用棍子刻画着拼音字母的工人,不再只有土人中那些虔诚的信徒了,就说在所有人里都算得上是最迷信的老实嫂吧——她家里是猎户,自然只有更迷信的,比起种田,猎户更是看运气的人家,老实嫂在老家时就是最常去上香数念珠的,连数念珠这么无聊的诵经苦修都能撑得下来,现在自然有更充分的动力来完成苦修,顺便强硬地要求家下的儿女们也跟着一起抄拼音了——二十多个声母韵母,一天抄五十遍,十天抄五百遍,比祭司要求的作业多完成五倍,这难道是很难的事情吗?不是吧,还没往着十倍去超呢!
说实话,很难说到底是抄拼音苦,还是数念珠苦,这两种苦修苦的地方不同,数念珠苦在枯燥,在极致的枯燥中,获得一种忍耐的自豪,仿佛以此对未来的磨难多了一丝度过的信心,而抄拼音,学官话,这种苦是一种精神虚耗,自怨自艾般的苦楚,因为怎么都学不会,反而觉得自己十分的愚笨,十分的不可造就,与那种忍耐的自豪,完全背道而驰了。
但是,当然了,苦行就没有让人愉快的,而且,学这些东西也不是为了什么具体的好处——或许丈夫是考虑到了职业的发展,但在老实嫂这里,她的想法是不同的,她的苦学,是为了取悦阿美祭司和知识神,在这个陌生的地域,能获得本地强大神明的保佑。
对她来说,固然学习本身也能带来收入的提升,但却远远没有神明的认可来得更重要。老实嫂已经拜了一辈子的神佛了,她完全无法想象自己离开了宗教信仰该如何生活,既然,现在已经接受了在一个完全陌生的新地方长期生活的命运,那首要的需求,甚至大过衣食住行,在精神上的需求,就是在南洋寻找到一个最好的,最主流的,对一家人最有利的信仰,并且虔诚地投入进去,在她被知识教接纳的那一刻,老实嫂认为,她从此就能把南洋当做自己的故乡,完全栖息下来,并且敢于去做更大、更长远的计划,彻底抬头挺胸,好比在娘家未出嫁时那样,极有底气地做人了。
以这种远大的目的,她严格的要求自己,以及要求儿女,丈夫么——虽然她是无法要求,只能侧面督促的,但好在,也是个勤快的人,不用怎么催促,他一贯是很能刻苦自己的。他们完全地沉浸在这种背诵的痛苦里,比其余两户新移民都要用功许多倍——那两户人家,在最开始的忐忑后,立刻融入并且知足于现在的生活,认为已经比原本过得要好得多得多了,完全没有什么向上的动力,最大的野心,不过是在林场附近多盖几间吊脚楼,给孩子们以后长大分家了使用——才安顿下来几个月,孩子也不过八岁,就已经想到十几年后结婚分家的事情了!
对于知识教,他们虽然也很感兴趣,但也绝没有如此狂热,他们自己倒还能坚持苦行,但孩子们如果不想学,也并不怎么要求,“随他们去吧,反正,听阿一他们说,祭司五天来一次,教的课程三个月一个循环,终究有一天是能学到的,孩子们现在还小,就让他们去玩儿吧!”
范家夫妇不这么想,而随着学习态度的不同,学习成果也就有显而易见的不同了,他们很快发现,其实拼音这个东西,虽然圈圈点点,但也没有那么难以记忆,每天都能认真抄写五十遍的话,很快就能分辨出字母的不同——等到第二个十天过后,阿美祭司又来开课时,她在黑板上写一个拼音,范家人就能跟着拼读出它的读音来,而且速度很快,他们居然真的掌握拼音了!
这让他们得到了阿美祭司的夸奖,也让土人们对范家人多了几分敬重,土人中地位最高的猎手,平时在林场是谁都不搭理的,但这次也多看了他们几眼,对他们点头笑了笑,认为他们是对知识神很虔诚的汉人——虽然范家人为了低调,不会对外夸耀自己的苦修,但大家都是有眼睛能看得到的。而土人们的喜恶其实很简单:信一个神的就是朋友,不信的,虽然不是敌人,但也始终都存有几分戒心。
“就是虔心吧,抄拼音的时候,要诚心进去,认真的抄,苦修才能被神感应到……确实也感觉,脑子一日比一日清明了,做事也越来越清楚。”
老实嫂这么对好奇的汉人们说着——在所有的汉人中,他们是对知识教最虔诚的,张阿定这些第一批汉人,男多女少,不过都有相当的文化素养,也用不着上阿美祭司的课,自然不会去凑热闹了。这其中男丁还好,他们是很忙碌的,而且学识挺深厚,闲下来了自己要学习,有两个女眷,平时也只是帮忙做些杂务的,此刻却感到了对知识教的极大好奇,并且对老实嫂描述的效果非常心动,七嘴八舌地问,“真的是认真苦修之后,越来越聪慧了吗?还以为都只是传说呢。”
“怎么只是传说呢?”老实嫂是真的相信,自己的脑子好像比从前好使,完全是因为神赐。她立刻举了好几个例子作为证明,有自己的,也有近来逐渐能说得上话的土人的,“就说我吧,从前我是不怎么能记事的,尤其是生完孩子之后,丢三落四的,有时候去河边洗衣服,都走到一半了,一拍脑袋还要往回找东西。可现在,我去做事之前,脑子里就清清爽爽的,知道该带什么东西,预备着什么情况——快下雨了要带斗篷,腰间再挂个绳索,挂个小刀,要是采到了芒果,用刀割了棕榈叶,一包一捆就回来了——”
“是是!”她的例子立刻唤醒了大家的记忆,“就说你现在做事想得越来越周到了,看来果真是神恩啊!”
“何止是我,阿亮你们知道吗?”其实阿亮不能叫阿亮,因为亮这个音在土人的发音中是lia,是一个闭嘴的内收无声碰唇音,这个音,在官话中是被逐渐摒弃了的,只有一些白话还有保留,现在随着在南洋生活时间变久了,汉人也重拾了这个发音,现在他们都能发出这个音来。“就是那个总是笑着的少女,她和我说,之前他们分果子,只能这么分,你一个,我一个,你一个,我一个——”
她模仿着拿果子的样子,“分完了,谁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分了多少,所以果子一多就干脆不细分了,一人一筐,有时候阿亮也觉得不公平,但是好像就只能那么分,现在不同了,她拜入知识教之后,也没有人教,有一天她突然间自己在想,就算没有秤砣,也可以通过船的吃水来分,先把小船放上果子筐,在吃水线上做个记号,再在空船的吃水线上做个记号,然后,要分几份,就给吃水线分上几等分就行了……这样的智慧怎么会是她能拥有的呢?她觉得必然是知识神的赐予。”
“是啰!”
“阿亮这么聪明啊!”妇人们也带了惊叹,因为即使是她们也要想好久才能明白这个道理,笨一点的还跟不上呢——这就更加验证了知识教的神妙,因为她们都认识阿亮,毫无疑问这个女孩儿刚来农场的时候绝不算是聪明的。“一定是神恩了,我是记得的,阿亮刚来的时候,一起上山,发现了一棵树,她的阿哥忘记带家伙了,让她回去取斧头,她就只取了斧头来,阿哥问她,‘我的锯子呢’?”
“阿亮说,锯子在斧头旁边呀!”
老实嫂也知道这个故事,她笑了起来,“阿亮和我说,当时她真没觉得一点不对——你不说要锯子,我怎么知道你要呢?所以她来回又走了一次,但她现在有智慧了,再不会犯这种错误啦。”
确实,知识教的开智作用是极为明显的,这种开智指的不是把人变成那种学富五车,只在传说中的天才,而是似乎能把百姓们习以为常的愚昧和吃力拔掉,这种愚昧是她们时常能接触到的——容易忘事,脑子不开窍,不懂得‘统筹’,而知识教似乎真能赐下神恩,在苦修中把人变得越来越灵巧。老实嫂、阿亮,都是很好的例子,林场的妇人们,逐渐地也随着老实嫂一样,对知识教虔诚起来了。
“但阿美祭司到现在还不肯收你吗?”
占人的新年快到了,他们在南洋落脚了大概已有大半年了,老实嫂一家人去上阿美祭司的识字班课程,也已经四五个多月了,他们的官话比之前要流利多了,结交了许多土人朋友,拼音滚瓜烂熟,甚至已经开始尝试着买报纸,并能独立读出报纸上的文章(虽然耗时很久,很吃力)了,这种种表现,在新移民中可以说得上是出类拔萃,但是,阿美祭司到现在也还是没有邀请他们入教,这让其余林场工人难免有点儿担忧了,“要是连你们也不肯收,那我们自然更不肯了——祭司有没有说是为什么?”
她们到现在还是不太敢去和祭司多搭话的,总有点敬畏在里头,老实嫂和祭司也只是略微熟悉了一点点,她很发愁地说,“祭司说,不是我们不好,而是她不知道能不能招收汉人……我们是汉人来的嘛,要南洋开拓委员会发话才好。她说机会合适了,去帮我们问问。”
“是这样啊!”
几个妇人顿时活跃起来了,她们都是买地过来的,在那里培养出了新的习惯,并不害怕和衙门打交道,不像是老实嫂,一听说得要南洋委员会发话,便立刻畏缩起来,不敢再为自己分辩一句了。
“原来是委员会的关系!那倒是好办了!”
她们立刻就拍着胸脯打包票起来了,“当时下南洋的时候都说了,有困难要积极和委员会报告的——明日不是放本地的新年假吗?我们一起进港口去,找委员会好好说道说道,如果能把汉人入教的事情谈下来,那就好了,到时,我们一起入教去——”?
就像是去官房都喜欢找伴一样,妇女们一向是很喜欢成群行动的,便是再懒惰的人这时候都憧憬了起来。“彼此也有个伴!”:,,
http://www.yetianlian.net/yt111630/4174112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yetianlian.net。何以笙箫默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yetianlia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