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 宵衣旰食(拖课)
何以笙箫默小说小说推荐阅读:寒门崛起、锦衣、大唐开局震惊李世民、大魏芳华、贞观憨婿韦浩、大秦:不装了,你爹我是秦始皇、寒门仕子、终宋、贞观极品小女婿、逍遥小书生、混在皇宫假太监、我的姐夫是太子、非正常三国
思想的禁锢,脑子里的布……
就算是被问起放足的事情时,沈曼君也没有这样地感到被羞辱过,如果她再年轻几岁,或许眼泪就要落下来了。她用力地咬着下唇,垂下头一言不发、并不争辩,谢六姐说话时是不容打断的。她还在继续分析着沈曼君,或者说是沈曼君所代表的这个阶层。
“来到买活军这里的百姓,凡是自己主动来的,几乎都没有想走的意思,哪怕是一般的小地主,进入我们的统治之后,即使被我们赎买了田产,有了很大的损失,但也很少主动离开买活军。从我们的统计来说,最想走的是什么样的人呢?便是沈娘子一家这样,因为治病、种痘的需要,来到了我们这里的读书人。一般的说来,他们留下安家的意愿都不大——但这些读书人又是我们需要的,不管是做吏目也好,教书也罢,我们都很能用得上他们。那么,这里便存在一个很大的矛盾了,为什么沈娘子们总是想着要回家呢?”
“以我的看法,且不论男丁——只说我们更急需的女眷,沈娘子为何从未想着留下来呢?是因为太懒惰,不愿出去做事吗?”
这个原因似乎让张少爷很赞成,但沈曼君便很想为自己辩解了,不过谢六姐先否定了自己,“似乎不是的,这些女娘一般事情都还做得不错,包括我们治下一些已经安家的官宦女眷,她们在工作中也表现出了相当的本领,而且普遍是喜爱工作的——不追求报酬的话,也不会很难、很累,每天还能出门走走,有什么不好呢?”
“是嫌报酬太少吗?或许,这里是个很大的矛盾点——这些读书的女娘,她们在家乡几乎都是稀少的才女,毕竟在外头,女子只要识字,便不可多得了,若能读懂一些经典,再吟诗作对,俨然便是难得的才女,但这样的素质在买活军这里俯拾皆是,我们这里对低阶知识的报价是较低的,这会形成一个心理上的落差。”
徐先生也赞成道,“识字的女娘,往往家里的条件较优越,是不会看上日薪三十文那些较低端的工作的,如会计、文员、书办等等,这些在她们的心里,多少有些贱业的味道,因此这些女娘宁愿来做老师,哪怕报酬一样,但这是她们较能接受的工作。”
“是,但教师的晋升空间是相当有限的,她们也教不了初级班,只能教扫盲班,那么一日三十五文的收入确实很低,便是之后升到了高级班,最多一日七十文而已,许多女娘是不看在眼里的,有些大户人家的女孩,她们每个月的脂粉钱都不比这些少。这多方面原因使得这些女娘留下继续就业的意愿的确相当的低。”
谢六姐托着下巴,若有所思地说,“但为何她们不愿做教师以外的岗位呢?是不敢吗?是不愿吗?我也有许多猜测,不过今晚见了沈娘子之后,似乎找到了答案——多数还是要为家乡留下的亲人们考虑,是吗?”
这句话,是真的说到了沈曼君心里——不论她对买活军是什么好恶,这份担忧的确是真实的,沈曼君不可能一辈子都不回去,这意味着要将全家人接来,他们的确没有这个能力,而且如何能强迫家人做这个决定呢?便是吴家人都来了,娘家沈家的姐妹呢?为了他们一家奔走的大姐夫呢?
大姐夫是将要考进士的人,头顶也还有双亲,因为上一科没有中,家中的气氛已有些低沉了,沈曼君离开老家以前,大姐夫闭门苦读,连姐姐都不再吟诗作对。若是此时,有新闻传到家乡,说沈曼君做了买活军的女吏目——又或者是《买活周报》的编辑,又会如何呢?即便大姐夫并不介怀,但世伯母呢?大姐在婆婆面前会不会更难做人?
两家声望,系于一身,这不是她自己一个人不回去就够了,沈曼君要考虑的是她那数十个女性亲人,做教师几乎是她唯一的一条路,因为这是一个在哪里都很能说得出口的职业,女夫子——虽然也难免让人皱眉,但却足以让家人自辩了。而吴先生为商人做文员,便是更要低调处理的一件事,因为这非常地拿不出手,而吴家一样也是有做高官的亲戚,也是清贫自高的体面人家,若不是吴先生不像是沈曼君这种才女这样惹人注意,这文员他也是不敢做的,只能和沈曼君一起做教师。
谢六姐能看出这一点,已算是很会设身处地了——以她的作风,沈曼君原本根本不指望她能理解自己的顾虑,但谢六姐不但想到了,而且还进一步地分析,“除了对女性亲人的影响之外,还有对男性亲人的体谅,我这里所说的禁锢,并非是自视过低,觉得自己无能,觉得自己不能够进行复杂的劳动,而是……我把它形容为一种‘分寸感’。”
“这种分寸感是什么样的呢?是一种家人之间的默契,沈娘子以及她的亲友,这些出名的才女们,由于男性亲友的爱护和容让,无形间获取了一些特权——身为女娘,而能读书识字、吟诗作对,并且家里人还允许她们的文字向外流传,形成了才女的美名。这些美名本应该是一个封建社会的女性无法享有的,实际上违反了如今显学中对女子妇德的要求。”
“于是女娘们也形成了默契,正因为男性亲人做出了让步,让她们拥有了原本没有的东西,所以她们一定要在其余的地方更突出地表现自己的美德,如此才能证明,她们享有的这些特权,是应得的,并没有被赋错人,她们对自己的道德要求势必将更为苛刻,这是交往中存在的分寸感——而我将它看成是传统知识分子一脉相承的……鸡贼。”
张少爷已经有些跟不上了,李先生默默听着,流露深思,徐先生看了沈曼君一眼,苦笑中带了一丝长辈的关怀,这些话自然是很不中听的——而沈曼君呢,她骤然抬起头来,眼中冒着火光,似乎是终于按捺不住,要和谢六姐争辩起来了:不论谢六姐如何贬低她,她都可以忍受,但对家人的侮辱是无法容忍的。
“你现在似乎很生气,但内心深处,你知道我说得没有什么错。”谢六姐却依旧相当的冷静,她的声音似乎没有一丝提高——尽管她说出口的话语是那样的刻薄和冷酷,“儒者,齐家、治国、平天下,既然修读圣贤之书,秉持圣贤之道,为何寄情戏曲诗词,远离朝廷纷争?为何又接受诡寄、投献,诈脱朝廷赋税?虽说沧浪之水,有清浊之分,但即便如此,也该独善其身,而不是随波逐流,寄予田亩之上,只做与国无用的所谓才子佳人?”
这句话的调子极高,而沈曼君不由亦抗声道,“家父一生清廉、俯仰无愧——”
“那你家收没收亲戚的投献?”
沈曼君便紧紧地抿着唇,无法反驳了——沈家的确是收投献的,那便是帮助偷税,要再辩解这是因为朝廷赋税过重,这就没完
了,毕竟这也不是违法徇私的理由。
谢六姐端详着她,仿佛宣判般冷然说,“像你们这样以君子自命,工于诗书的小地主,脑子是被框得最死的,也是最鸡贼的,采取的完全是一种消极的避世态度——利用国家优待儒生的政策,寄居于田产上,从出生到死亡,从未想过自己劳作得食,因为这是极不体面的。却又不能完成和国家的交易——国家优待儒生,免去田亩的赋税,并不是要奖励儒生会考试,是因为儒生不管有没有功名,如果能如圣贤典籍一般为人处世,为国为民,国家万不至于堕落至此。你们家个个儒生,都做到了么?”
“既享受了国家的恩惠,却什么都不做,这就等于是在挖国家的墙角。倘若对自己的违约有认识,也就罢了,却又没有认识,还以君子自诩。为了得到道德上的满足,便以‘安贫乐道’自诩,仿佛贫穷便是这种违约的遮羞布,一个人若能安于局促的生活,而继续着文艺创作,便是拥有远大的志向和高洁的品德。”
“这就又混淆了自我娱乐和奔走治国的区别,为了粉饰自己,甚至还进行了种种道德上的美化,完全局限在君子的框架里,将所有为了改善生活而奔走的行为,打为‘蝇营狗苟’,斥为‘钻营’。而有一日倘若国家倾颓了,便一死了之,又或者弃世不出,沦为遗老隐民,似乎以这样廉价而无用的死亡,成全了一生名节,从此便成了合格的君子。享受了一辈子的好处,挖了一辈子的墙角,自我感觉却始终很良好——这就是小地主阶级的局限与虚伪。”
“仔细想想,这和才女的逻辑似乎很像啊,你们分明在享受着外头社会不允许的特权,却以自身的美德对此进行装点,仿佛这是你们应当享有的,而越是如此,便越要对自己的名声和美德紧抓不放,因为你知道,一旦在道德上有一丝瑕疵,便很可能会影响一家其余女眷享有的特权——我觉得这种行为的确挺鸡贼,不但是诡辩地将美德和特权联系在一起,进行诡证,而且还有点自私,有点又当又立。”
又当又立是什么,沈曼君万幸是听不懂的,即便是这些能听懂的,杀伤力也足够强了,不论是沈家还是吴家,在政治身份上,没有能和谢六姐媲美的,这使得她丧失了所有能反驳的立场——谢六姐当然是个无可辩驳的实干派,这是她亲眼见证的,沈曼君不得不承认,谢六姐就属于自己看不过眼就直接上了的那种人,虽然她完全是风雅的反面,但谢六姐对百姓生活的改变的确比沈、吴几家要大得多。这就使得她有身份对才女们发出质问,如果你们的美德真的如此高洁,以至于越出了社会对女子的普遍认识和限制,那么……你们为何没有给身边人的生活带来一点好的改变呢?齐家治国,这不正是儒学美德的核心吗?
“这种自我感觉良好,逻辑自洽闭环的禁锢,也让你们在改朝换代时,下场往往最惨。大地主、大官僚,结局往往要比你们好得多了,因为他们只是把儒学当做了装点门面的工具,他们是你们这些不得志的君子最看不上的小人,但他们的心理负担更小,精于利益交换、两头下注……张家少爷来了这里就不走了,他还要做编辑呢,我看他家里人也不会把他怎么样的。而沈娘子你呢,却盼着回到从前的生活里去,在那里完成你心中应有的轨迹——不会引起任何非议,没有任何变化,不会影响到给予你这些特权的家人,对于周围丝毫都没有改变的轨迹。”
“……不可以吗?”
沈曼君抬起头,用尽这辈子所有的勇气直视谢六姐,慢慢地问,“这……也是妾身自己的想法,六姐,这是要勉强妾身吗?妾身,不可以选择这条路吗?”
这似乎是她被逼到了绝境,最后的反击——你是这样地看不起我,那又为何要用我呢?这些话……这些话即便是真的,那又如何?难道买活军说话不算话,说好了可以赎身,但现在却要出尔反尔吗?就算回去只有死路一条……她愿意自家取死,不可以吗?
徐先生在一旁似乎要出言缓颊,张少爷则已经无法呼吸了,谢六姐举起手,很威严地止住了徐先生未出口的话,她慢慢地倾身,紧盯着沈曼君说。
“不可以——或许你可以,但你这个阶层,不可以。沈娘子,你有女儿、侄女,她们现在还很小,她们会在买活军的统治下长大,接受买活军的教育,你所享有的这些得来不易的特权——这些让你感恩,让你心甘情愿地自我禁锢的特权,将会是她们最基本的权力。”
“我并不是非你们不可,但你们的后代,她们还很小,在她们长大到能为我所用以前,我需要你们来帮她们占住位置。”
“你对我有反感,我半点不吃惊,这恰恰说明你是个聪明人,买活军的崛起,对你们这些只依赖田地,又不愿做政治投机的知识家庭是极坏的消息,买活军不允许地主,不允许土地食利阶级,这是你们的灭顶之灾,我们这里的知识还相当的廉价,教育也非常的普及,你们将失去所有优势,如果没有意外,你们会完全湮灭在改朝换代的余波中,再没有一点声音。”
“沈娘子,我看在你分数这样高的份上,把刚才的那句话再说一遍——你不是只有自己,也要为亲人们考虑,你想回去,当然可以了,但你还有姐姐妹妹,还有侄女外甥女……难道你要擅自为她们也做了决定,让她们的将来,再没有一点优势么?”
沈曼君无法回答,自从她踏入会议室以来,她从未感觉自己如此赤裸,谢六姐的言语一层一层地剥去了她所有的盔甲,就连一点私心似乎都无法隐藏,她的软弱与自私公然展示,即便没有任何人针砭,已觉无地自容,她几乎想要站起来抬头挺胸地走出去,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骨气——她也并非如此一无是处、沽名钓誉,她至少还有她的骨气。
但她不能,她的脚像是在地上扎了根,她甚至站都站不起来,对于一个母亲,一个女性长辈来说,能够战胜骨气的永远是现实的考量:外甥女昭齐今年十三,于儿女中素来最慧,诗书已成,而蕙绸、瑶期诸外甥女皆灵慧异常,还有内侄女蕙思,她自己的小善儿……
她可以死于贫穷,死于战火,死于执拗的尊严,但她怎能让她的姐妹,她的子女,她的后辈,在起步上有一丝一毫的折损?如果买活军取了天下——
沈曼君发现,最终她还是要面对一直以来逃避着的问题:买活军会取得天下吗?
这似乎不该由一个女子来判断,所以沈曼君从不让自己去深思,但此时此刻,她必须以自身的智慧来做最重要的思考——
买活军,会赢吗?:,,
http://www.yetianlian.net/yt111630/4174063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yetianlian.net。何以笙箫默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yetianlian.net
就算是被问起放足的事情时,沈曼君也没有这样地感到被羞辱过,如果她再年轻几岁,或许眼泪就要落下来了。她用力地咬着下唇,垂下头一言不发、并不争辩,谢六姐说话时是不容打断的。她还在继续分析着沈曼君,或者说是沈曼君所代表的这个阶层。
“来到买活军这里的百姓,凡是自己主动来的,几乎都没有想走的意思,哪怕是一般的小地主,进入我们的统治之后,即使被我们赎买了田产,有了很大的损失,但也很少主动离开买活军。从我们的统计来说,最想走的是什么样的人呢?便是沈娘子一家这样,因为治病、种痘的需要,来到了我们这里的读书人。一般的说来,他们留下安家的意愿都不大——但这些读书人又是我们需要的,不管是做吏目也好,教书也罢,我们都很能用得上他们。那么,这里便存在一个很大的矛盾了,为什么沈娘子们总是想着要回家呢?”
“以我的看法,且不论男丁——只说我们更急需的女眷,沈娘子为何从未想着留下来呢?是因为太懒惰,不愿出去做事吗?”
这个原因似乎让张少爷很赞成,但沈曼君便很想为自己辩解了,不过谢六姐先否定了自己,“似乎不是的,这些女娘一般事情都还做得不错,包括我们治下一些已经安家的官宦女眷,她们在工作中也表现出了相当的本领,而且普遍是喜爱工作的——不追求报酬的话,也不会很难、很累,每天还能出门走走,有什么不好呢?”
“是嫌报酬太少吗?或许,这里是个很大的矛盾点——这些读书的女娘,她们在家乡几乎都是稀少的才女,毕竟在外头,女子只要识字,便不可多得了,若能读懂一些经典,再吟诗作对,俨然便是难得的才女,但这样的素质在买活军这里俯拾皆是,我们这里对低阶知识的报价是较低的,这会形成一个心理上的落差。”
徐先生也赞成道,“识字的女娘,往往家里的条件较优越,是不会看上日薪三十文那些较低端的工作的,如会计、文员、书办等等,这些在她们的心里,多少有些贱业的味道,因此这些女娘宁愿来做老师,哪怕报酬一样,但这是她们较能接受的工作。”
“是,但教师的晋升空间是相当有限的,她们也教不了初级班,只能教扫盲班,那么一日三十五文的收入确实很低,便是之后升到了高级班,最多一日七十文而已,许多女娘是不看在眼里的,有些大户人家的女孩,她们每个月的脂粉钱都不比这些少。这多方面原因使得这些女娘留下继续就业的意愿的确相当的低。”
谢六姐托着下巴,若有所思地说,“但为何她们不愿做教师以外的岗位呢?是不敢吗?是不愿吗?我也有许多猜测,不过今晚见了沈娘子之后,似乎找到了答案——多数还是要为家乡留下的亲人们考虑,是吗?”
这句话,是真的说到了沈曼君心里——不论她对买活军是什么好恶,这份担忧的确是真实的,沈曼君不可能一辈子都不回去,这意味着要将全家人接来,他们的确没有这个能力,而且如何能强迫家人做这个决定呢?便是吴家人都来了,娘家沈家的姐妹呢?为了他们一家奔走的大姐夫呢?
大姐夫是将要考进士的人,头顶也还有双亲,因为上一科没有中,家中的气氛已有些低沉了,沈曼君离开老家以前,大姐夫闭门苦读,连姐姐都不再吟诗作对。若是此时,有新闻传到家乡,说沈曼君做了买活军的女吏目——又或者是《买活周报》的编辑,又会如何呢?即便大姐夫并不介怀,但世伯母呢?大姐在婆婆面前会不会更难做人?
两家声望,系于一身,这不是她自己一个人不回去就够了,沈曼君要考虑的是她那数十个女性亲人,做教师几乎是她唯一的一条路,因为这是一个在哪里都很能说得出口的职业,女夫子——虽然也难免让人皱眉,但却足以让家人自辩了。而吴先生为商人做文员,便是更要低调处理的一件事,因为这非常地拿不出手,而吴家一样也是有做高官的亲戚,也是清贫自高的体面人家,若不是吴先生不像是沈曼君这种才女这样惹人注意,这文员他也是不敢做的,只能和沈曼君一起做教师。
谢六姐能看出这一点,已算是很会设身处地了——以她的作风,沈曼君原本根本不指望她能理解自己的顾虑,但谢六姐不但想到了,而且还进一步地分析,“除了对女性亲人的影响之外,还有对男性亲人的体谅,我这里所说的禁锢,并非是自视过低,觉得自己无能,觉得自己不能够进行复杂的劳动,而是……我把它形容为一种‘分寸感’。”
“这种分寸感是什么样的呢?是一种家人之间的默契,沈娘子以及她的亲友,这些出名的才女们,由于男性亲友的爱护和容让,无形间获取了一些特权——身为女娘,而能读书识字、吟诗作对,并且家里人还允许她们的文字向外流传,形成了才女的美名。这些美名本应该是一个封建社会的女性无法享有的,实际上违反了如今显学中对女子妇德的要求。”
“于是女娘们也形成了默契,正因为男性亲人做出了让步,让她们拥有了原本没有的东西,所以她们一定要在其余的地方更突出地表现自己的美德,如此才能证明,她们享有的这些特权,是应得的,并没有被赋错人,她们对自己的道德要求势必将更为苛刻,这是交往中存在的分寸感——而我将它看成是传统知识分子一脉相承的……鸡贼。”
张少爷已经有些跟不上了,李先生默默听着,流露深思,徐先生看了沈曼君一眼,苦笑中带了一丝长辈的关怀,这些话自然是很不中听的——而沈曼君呢,她骤然抬起头来,眼中冒着火光,似乎是终于按捺不住,要和谢六姐争辩起来了:不论谢六姐如何贬低她,她都可以忍受,但对家人的侮辱是无法容忍的。
“你现在似乎很生气,但内心深处,你知道我说得没有什么错。”谢六姐却依旧相当的冷静,她的声音似乎没有一丝提高——尽管她说出口的话语是那样的刻薄和冷酷,“儒者,齐家、治国、平天下,既然修读圣贤之书,秉持圣贤之道,为何寄情戏曲诗词,远离朝廷纷争?为何又接受诡寄、投献,诈脱朝廷赋税?虽说沧浪之水,有清浊之分,但即便如此,也该独善其身,而不是随波逐流,寄予田亩之上,只做与国无用的所谓才子佳人?”
这句话的调子极高,而沈曼君不由亦抗声道,“家父一生清廉、俯仰无愧——”
“那你家收没收亲戚的投献?”
沈曼君便紧紧地抿着唇,无法反驳了——沈家的确是收投献的,那便是帮助偷税,要再辩解这是因为朝廷赋税过重,这就没完
了,毕竟这也不是违法徇私的理由。
谢六姐端详着她,仿佛宣判般冷然说,“像你们这样以君子自命,工于诗书的小地主,脑子是被框得最死的,也是最鸡贼的,采取的完全是一种消极的避世态度——利用国家优待儒生的政策,寄居于田产上,从出生到死亡,从未想过自己劳作得食,因为这是极不体面的。却又不能完成和国家的交易——国家优待儒生,免去田亩的赋税,并不是要奖励儒生会考试,是因为儒生不管有没有功名,如果能如圣贤典籍一般为人处世,为国为民,国家万不至于堕落至此。你们家个个儒生,都做到了么?”
“既享受了国家的恩惠,却什么都不做,这就等于是在挖国家的墙角。倘若对自己的违约有认识,也就罢了,却又没有认识,还以君子自诩。为了得到道德上的满足,便以‘安贫乐道’自诩,仿佛贫穷便是这种违约的遮羞布,一个人若能安于局促的生活,而继续着文艺创作,便是拥有远大的志向和高洁的品德。”
“这就又混淆了自我娱乐和奔走治国的区别,为了粉饰自己,甚至还进行了种种道德上的美化,完全局限在君子的框架里,将所有为了改善生活而奔走的行为,打为‘蝇营狗苟’,斥为‘钻营’。而有一日倘若国家倾颓了,便一死了之,又或者弃世不出,沦为遗老隐民,似乎以这样廉价而无用的死亡,成全了一生名节,从此便成了合格的君子。享受了一辈子的好处,挖了一辈子的墙角,自我感觉却始终很良好——这就是小地主阶级的局限与虚伪。”
“仔细想想,这和才女的逻辑似乎很像啊,你们分明在享受着外头社会不允许的特权,却以自身的美德对此进行装点,仿佛这是你们应当享有的,而越是如此,便越要对自己的名声和美德紧抓不放,因为你知道,一旦在道德上有一丝瑕疵,便很可能会影响一家其余女眷享有的特权——我觉得这种行为的确挺鸡贼,不但是诡辩地将美德和特权联系在一起,进行诡证,而且还有点自私,有点又当又立。”
又当又立是什么,沈曼君万幸是听不懂的,即便是这些能听懂的,杀伤力也足够强了,不论是沈家还是吴家,在政治身份上,没有能和谢六姐媲美的,这使得她丧失了所有能反驳的立场——谢六姐当然是个无可辩驳的实干派,这是她亲眼见证的,沈曼君不得不承认,谢六姐就属于自己看不过眼就直接上了的那种人,虽然她完全是风雅的反面,但谢六姐对百姓生活的改变的确比沈、吴几家要大得多。这就使得她有身份对才女们发出质问,如果你们的美德真的如此高洁,以至于越出了社会对女子的普遍认识和限制,那么……你们为何没有给身边人的生活带来一点好的改变呢?齐家治国,这不正是儒学美德的核心吗?
“这种自我感觉良好,逻辑自洽闭环的禁锢,也让你们在改朝换代时,下场往往最惨。大地主、大官僚,结局往往要比你们好得多了,因为他们只是把儒学当做了装点门面的工具,他们是你们这些不得志的君子最看不上的小人,但他们的心理负担更小,精于利益交换、两头下注……张家少爷来了这里就不走了,他还要做编辑呢,我看他家里人也不会把他怎么样的。而沈娘子你呢,却盼着回到从前的生活里去,在那里完成你心中应有的轨迹——不会引起任何非议,没有任何变化,不会影响到给予你这些特权的家人,对于周围丝毫都没有改变的轨迹。”
“……不可以吗?”
沈曼君抬起头,用尽这辈子所有的勇气直视谢六姐,慢慢地问,“这……也是妾身自己的想法,六姐,这是要勉强妾身吗?妾身,不可以选择这条路吗?”
这似乎是她被逼到了绝境,最后的反击——你是这样地看不起我,那又为何要用我呢?这些话……这些话即便是真的,那又如何?难道买活军说话不算话,说好了可以赎身,但现在却要出尔反尔吗?就算回去只有死路一条……她愿意自家取死,不可以吗?
徐先生在一旁似乎要出言缓颊,张少爷则已经无法呼吸了,谢六姐举起手,很威严地止住了徐先生未出口的话,她慢慢地倾身,紧盯着沈曼君说。
“不可以——或许你可以,但你这个阶层,不可以。沈娘子,你有女儿、侄女,她们现在还很小,她们会在买活军的统治下长大,接受买活军的教育,你所享有的这些得来不易的特权——这些让你感恩,让你心甘情愿地自我禁锢的特权,将会是她们最基本的权力。”
“我并不是非你们不可,但你们的后代,她们还很小,在她们长大到能为我所用以前,我需要你们来帮她们占住位置。”
“你对我有反感,我半点不吃惊,这恰恰说明你是个聪明人,买活军的崛起,对你们这些只依赖田地,又不愿做政治投机的知识家庭是极坏的消息,买活军不允许地主,不允许土地食利阶级,这是你们的灭顶之灾,我们这里的知识还相当的廉价,教育也非常的普及,你们将失去所有优势,如果没有意外,你们会完全湮灭在改朝换代的余波中,再没有一点声音。”
“沈娘子,我看在你分数这样高的份上,把刚才的那句话再说一遍——你不是只有自己,也要为亲人们考虑,你想回去,当然可以了,但你还有姐姐妹妹,还有侄女外甥女……难道你要擅自为她们也做了决定,让她们的将来,再没有一点优势么?”
沈曼君无法回答,自从她踏入会议室以来,她从未感觉自己如此赤裸,谢六姐的言语一层一层地剥去了她所有的盔甲,就连一点私心似乎都无法隐藏,她的软弱与自私公然展示,即便没有任何人针砭,已觉无地自容,她几乎想要站起来抬头挺胸地走出去,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骨气——她也并非如此一无是处、沽名钓誉,她至少还有她的骨气。
但她不能,她的脚像是在地上扎了根,她甚至站都站不起来,对于一个母亲,一个女性长辈来说,能够战胜骨气的永远是现实的考量:外甥女昭齐今年十三,于儿女中素来最慧,诗书已成,而蕙绸、瑶期诸外甥女皆灵慧异常,还有内侄女蕙思,她自己的小善儿……
她可以死于贫穷,死于战火,死于执拗的尊严,但她怎能让她的姐妹,她的子女,她的后辈,在起步上有一丝一毫的折损?如果买活军取了天下——
沈曼君发现,最终她还是要面对一直以来逃避着的问题:买活军会取得天下吗?
这似乎不该由一个女子来判断,所以沈曼君从不让自己去深思,但此时此刻,她必须以自身的智慧来做最重要的思考——
买活军,会赢吗?:,,
http://www.yetianlian.net/yt111630/4174063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yetianlian.net。何以笙箫默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yetianlia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