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明朝的灭亡4
何以笙箫默小说小说推荐阅读:寒门崛起、锦衣、大唐开局震惊李世民、大魏芳华、贞观憨婿韦浩、大秦:不装了,你爹我是秦始皇、寒门仕子、终宋、贞观极品小女婿、逍遥小书生、混在皇宫假太监、我的姐夫是太子、非正常三国
就在李自成和张献忠等流民大军到处扫荡之时,内外交困之中的崇祯,意外得到消息,说清人皇帝皇太极,已于崇祯十六年农历八月初九日(1643年9月21日)暴亡——据记载,可能死于中风的皇太极死亡当天白天还在处理政务,晚上就突然病逝,这使得清廷内部的多尔衮、豪格等人为了夺权,暂时陷入了混乱。
尽管辽东战场临时歇了口气,但李自成并未停下脚步,就在崇祯十六年(1643年)十月攻占西安、随后占领陕西全省后,李自成决定正式称帝。
此前,1643年农历三月,李自成在攻占襄阳后自称为“新顺王”,但他显然并不满足于此,到了崇祯十七年(1644年)农历一月,李自成在西安正式称帝,并宣布定都西安,建国号“大顺”,改元“永昌”——至此,在1644年的中国大地上,同时出现了三个年号,这分别是:大明帝国的崇祯十七年,和辽东满清的顺治元年(多尔衮和豪格经过妥协,最终拥立皇太极的第九子、6岁的福临为帝,是为顺治帝,并于1644年改元顺治),以及李自成创立的大顺国的永昌元年。
正式称帝后,李自成开始发兵,计划取道山西进攻北京,农历二月,李自成先后挥兵攻克山西汾州(今汾阳)、阳城、蒲州和太原等地,除了在代州(今属忻州)和宁武关(今山西宁武境)先后遭遇总兵周遇吉的顽强抵抗,农民军死伤七万多人外,其他地方并未遇到像样抵抗。
宁武关陷落是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初一日,此时,距离李自成农民军攻克北京、崇祯上吊自尽,还有18天时间。
作为拱卫军事重镇大同的门户,宁武关陷落,大同也岌岌可危,由于在宁武关遭遇顽强抵抗、死伤惨重,因为李自成下令对宁武关进行屠城——“婴幼不遗”,这种残酷的屠城政策,使得大同总兵姜瓖极为震撼,看到大势已去,姜瓖立即开关投降,随后,宣府总兵王承胤也向李自成递上了降表,当年三月十一日,李自成的大顺军开进宣府镇,“举城哗然皆喜,结彩焚香以迎”,满城军民都庆幸自己没有遭遇战祸,免于身受屠戮之灾。
就在李自成取道山西,即将兵临北京城下之时,崇祯再次想起了迁都南京的计划,为此,他与左中允李明睿多次秘密商谈南迁,但崇祯担心像此前计划迁都一样遭遇群臣反对,因此一直不敢公开此事,一直到农历三月一日宁武关和大同在同一天陷落后,已经接近走投无路的崇祯,决定公开召见百官,商谈南迁计划。
没想到,兵科给事中光时亨首先站出来反对,光时亨激动地说,如果不杀主张南迁的李明睿,“不足以安人心!”于是,其他大臣都不敢再公开讨论此事,死要面子的崇祯无可奈何,只得装样子说:“国君死社稷,朕将焉往?”
见群臣都不敢附议南迁,崇祯只得违心地表示要坚守京城,与京都共存亡:“如事不可知,国君死社稷,义之正也。朕志决矣!”
有意思的是,激烈反对南迁的光时亨,却在李自成进入北京城后,率先投降农民军,在帝国最后的生死存亡关头,光时亨表现得激烈慷慨,但当北京城破之日,他却毫无骨气地屈膝投降。
面对这样不敢担当甚至虚伪无耻的臣子,在某种程度上,也难怪崇祯感慨“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为亡国之臣。”
因为归根到底,京官都有自己的小算盘。
他们不愿意放弃眼前的利益,良田美宅带不走,而等到新的王朝建立,他们跳槽到新公司,总比南迁之路颠沛流离来得轻松。
另外,大臣们对崇祯也有些恐惧。崇祯皇帝在位17年,虽然忙里忙外,但这个皇帝就像有偏执型人格障碍,不轻易相信别人,喜欢杀大臣。
对这样一个皇帝,众臣很难跟他一条心。
历史学者魏斐德对此认为,崇祯在亡国前最终决定放弃迁都,他的优柔寡断,使得清朝得以在击败李自成后,入关继承了明朝完整的中央机构,几乎接管了明朝京城的全部汉族高官,并依靠这套系统,进一步统一了南方。
而这次迁都计划的失败和崇祯的死亡,也削弱了南方明朝皇室宗亲的凝聚力。
后来,建立于南方的南明政权,包括由福王朱由崧监国南京建立的弘光朝廷,以及后来福建的隆武、广东的永历等小朝廷,由于缺乏天下共主的地位,派系倾轧,内耗严重,最终抗清失败。
假如当初崇祯成功南迁,即便北方被闯军或清朝所夺,至少可在南方实行统一的军令政令。这样的南明政权,也许还有中兴的可能。
当然,历史没有如果。
最后一次迁都计划搁浅,崇祯至此再无退路。图源:影视剧照
05
随着最后一次迁都计划的终止,崇祯只得决定,死马当活马医,并下旨调派宁远总兵吴三桂率领最后的几万关宁铁骑入卫京师,尽管如此一来,等于是将明朝在辽东的最后一个重镇宁远拱手让给满清,但崇祯此时已然走投无路,实属万不得已,只得下令征调吴三桂弃城入关。
但仓促之间,率领数万关宁铁骑和50万军民南下的吴三桂一行,根本无法迅速赶到,因此,当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的农民军攻破北京城时,进京勤王的关宁铁骑才刚刚走到直隶丰润(今河北唐山),离北京还有几百里路。
南迁遇阻,求援无望,走投无路之下,当年(1644年)三月十六日,崇祯召集文武百官商议对策,当着众位臣子的面,崇祯泪流满面,文武百官也哭成一团。此时,距离北京城破、崇祯自杀,还有最后三天。
但崇祯仍在做最后的突围计划,当年(1644年)三月十七日,李自成农民军兵临北京城下,无能为力的崇祯只得在紫禁城内绕着大殿不停环走,大声呼叫说:“内外诸臣误我!误我!”
为了保留火种,崇祯到此时才决定送太子出宫南下,随后他召来自己的妹夫、驸马都尉巩永固,让他以家丁护卫太子朱慈烺南下。史书记载,为人性格豪爽、“慷慨多大节”的巩永固深得崇祯信赖,此前他曾经建议崇祯南迁,到了最后关头,走投无路的崇祯才想起这个妹夫,希望他能为大明帝国保留最后的火种,但巩永固磕头跪奏说:“亲臣不准藏甲,我岂敢私蓄家丁?”
君臣二人于是相对而泣,巩永固接着说:“臣等已积薪第中,当阖门焚死,以报皇上!”崇祯也动了情,说:“朕不能守社稷,朕能死社稷!”
崇祯的八妹乐安公主在明朝亡国的前一年(1643年)就已病逝,由于国事纷乱,仍然停灵家中没有入葬,就在巩永固与崇祯君臣二人对话两天后,三月十九日,北京城破,巩永固兑现诺言,将自己和几个子女全部聚拢在乐安公主灵柩前,临死前他对孩子们说:“你们都是皇帝的外甥,不能落入敌人手中受辱”,随后他举火焚烧全家,自己也在乐安公主灵前自刎身亡,实现了与崇祯君臣共生死的承诺。
崇祯与妹夫巩永固谈话后第二天夜里,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八日夜晚,这也是明朝灭亡前的最后一夜,同时也是崇祯皇帝生命中的最后一夜。
当晚,李自成农民军架起云梯开始进攻北京城,眼看城破在即,当晚大概九点钟,崇祯将自己的三个孩子:16岁的太子朱慈烺、13岁的永王朱慈照、9岁的定王朱慈炯叫到自己跟前,他想着要见孩子们最后一面。
可看到三个皇子,仍然穿着齐楚光鲜的冠带袍服,出现在他眼前时,崇祯心里猛地一惊,因为就在当晚,李自成的农民军已经攻破了北京外城,并正在朝着北京内城和紫禁城快速推进。
就像天底下所有充满爱的父亲一样,崇祯又是吃惊、又是责备地对孩子们说:
“都什么时候了,你们还穿成这样?赶紧换衣服!”
说完,这位34岁的父亲、大明帝国的皇帝亲自动手,帮着给三个孩子换上普通老百姓的衣服,然后给他们一一系好腰带,他语带凄楚地说:
“今天你们还是皇帝的儿子,明天可就是老百姓了····在这种乱世里,要隐姓埋名,看见老人家要叫老翁;看见年轻一点的长辈,要叫伯伯或者叔叔!”
他接着嘱咐说:
“社稷倾覆,使天地、祖宗震怒,这些都是你们父亲、我的罪责。但是朕也已经是竭尽心力了,怎奈文武各个大臣,各为私心,不肯先国后家,以致国家败坏如此。如今,没必要再问祸福与否,只是合理去做就行了。朕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
33岁的周皇后,则决定尽到自己母仪天下的最后职责。当晚,周皇后“持节”,绕着整个紫禁城,一边流着眼泪,一边挨个宫殿、挨个宫殿地劝告,对在惶恐中不知如何是好的宫人和太监们说:
“天灾已降,大祸临头,你们有门路的,赶快逃生去吧!”
担心有的宫人仍然迟疑不肯离去,尽职的周皇后,整整绕着紫禁城走了两圈,到处劝告宫人们快点逃命离开,或许在她看来,作为皇后,她要用生命,站好这最后一班岗。
在返回宫中与崇祯告别后,临死前,周皇后含着眼泪对崇祯说:“我侍奉皇帝18年了,你从来不肯听别人一句话,才会有今天。”
说完这些话后,周皇后悬梁自尽。
黯然失魂的崇祯来不及过多悲伤,他又提剑来到袁贵妃的住处。
在和袁贵妃同饮几杯绝命酒后,崇祯命令袁贵妃上吊自杀,袁贵妃只好应命上吊,没想到绳子断了,袁贵妃倒落在地,站起来后,她开始逃跑,崇祯追了上去,一剑刺在了袁贵妃肩上。
随后,崇祯又挥剑,刺伤了几位妃嫔。
在他看来,帝国要亡了,作为他的女人,为了保全名节,可不能落在逆贼们手中。
紧接着,他又来到了寿宁宫,在这里,他见到了15岁的大女儿长平公主。当时,长平公主拉着崇祯的衣襟痛哭。崇祯一边流着眼泪,一边说:“孩子,你怎么就偏偏生在我们帝王家呢!”
然后,崇祯用左袖掩着脸,右手挥剑想杀死女儿,可砍偏了,他只砍下了长平公主的左臂,看着倒在血泊中的女儿,崇祯浑身颤抖得厉害,他再也下不了手了。
他转身离开,在昭仁殿,他又亲自动手,将自己年仅6岁的女儿昭仁公主,杀死了。
尽管生命已到了最后时刻,但他仍然涌动着求生的欲望。
在杀死女儿昭仁公主后,崇祯让宦官王承恩坐在他的面前,陪他一起喝了几杯酒。
半夜三更时分,他让人给他换上便服,然后带着几十个宦官一起出紫禁城,试图突围而出,结果他们跑了几个城门,要么被守城部队炮击而退,要么就是根本打不开门闸,一直折腾到临近天亮,崇祯这才彻底死了心,退回到紫禁城中。
此时,时间已经是崇祯十七年(1644年)农历三月十九日清晨,大明即将亡国的当天。
在紫禁城中,崇祯又命令内官们敲钟召集百官,钟声响了一遍又一遍,前殿却始终空荡荡:
臣子们,没有一人前来。
此时,李自成的农民军也攻破了北京内城,并迎着黎明的清晖,开始向紫禁城迅速挺进。
仓惶之中,崇祯带着太监王承恩跑到紫禁城后面的万岁山(煤山)寿皇亭,由于跑得太急,他左脚的鞋子也跑丢了。
在一棵树下,他最终选择了上吊自尽,和自己17年的帝王生涯,以及34岁的生命做了永别。
陪伴他的,是太监王承恩。
在崇祯死后,王承恩也以自杀的方式,选择了为崇祯殉死。
帝国的最后殉葬者,是一个让大明帝国的皇帝们,又爱又恨的太监。
他死后,人们在崇祯身上,发现了他的遗诏:
“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至死,他都不忘了埋怨臣子们误国,此前,刚愎自用的他曾跟太监说:“臣皆亡国之臣……文臣个个可杀。”
然而对于北京城内的黎民百姓,他却表达了深刻的同情,并在遗书中恳求李自成,不要屠城报复,希望李自成能给老百姓们一条活路。
他努力过,也奋斗过,只是,除了死,他已无力回天。
崇祯自尽、子女离散,使得南明未能形成有号召力的抵抗中枢。图源:影视剧照
06
尽管崇祯上吊自尽,但当时,由于北京城内乱成一团,农民军一直到崇祯上吊自尽两天后,才发现了他的尸体,随后,李自成下令将崇祯的尸体从万岁山中抬出,停放在北京东华门旁边;在李自成的指示下,崇祯和周皇后的尸体,才得以被装殓、放进了柳木棺材。
大明皇帝死了,除了太监王承恩,明朝工部尚书范景文、户部尚书倪元璐等40多人,也纷纷跟随崇祯皇帝一起自杀;但是对于这些“不识时务”的老臣,着急着想要投靠李自成和大顺政权的大部分勋戚及文武百官,根本无暇理会。
就在崇祯皇帝和周皇后停灵期间,翰林院庶吉士周钟在经过灵柩时,直接策马而过,连去祭拜一下做做样子,都不愿意了;当初那些被崇祯提拔擢用的大臣,也纷纷跪在了紫禁城门外,一个个等待着新主子、大顺皇帝李自成的接见。
几乎没有人前往吊唁崇祯皇帝,反倒是一些过往的路人,纷纷停驻叹息。
后来,昌平州官吏赵一桂在《状中州》中,讲述了他参与埋葬崇祯皇帝和周皇后的经过。
赵一桂说,李自成虽然下令埋葬崇祯,却完全没有拨给经费。
由于崇祯生前没有陵墓,在此情况下,赵一桂和士子、村民们一起好不容易凑了“三百四十千钱”,最后“督工四昼夜”,至1644年农历四月初四日,在崇祯皇帝上吊自杀半个月后,他们最终将崇祯皇帝和周皇后的尸骨,草草葬入了当时已经先逝世的崇祯的爱妃、田贵妃墓中。
崇祯、周皇后、田贵妃,三个人被潦草合葬一处,这就是明十三陵中的最后一个陵墓:思陵。
崇祯皇帝画像。图源:网络
崇祯自尽后,他的儿女们,也饱经了颠沛流离和苦难。
当时兵荒马乱,为了保护崇祯皇帝的血脉,宦官们于是急忙将16岁的太子朱慈烺、9岁的定王朱慈炯,送到周皇后的父亲、嘉定侯周奎府外,然而,由于担心揽祸,周奎却将自己的两个亲外孙拒之门外。
崇祯走投无路的三个儿子,最终被宦官们一起献出,落入李自成之手。
李自成亲自审讯太子朱慈烺,并命令他下跪,没想到这位16岁的亡国太子却倔强地说:
“我是绝对不会向你屈服的!”
李自成于是严厉叱问朱慈烺说:“你知道你家为什么失去天下吗?”
朱慈烺回答说:“我哪里知道!百官们自然很清楚。”
他接着反过来问李自成说:
“为什么不杀我?”
对这个问题,李自成倒也显示出了气量,他回答说:你本无罪之人,我不杀你!
于是,太子朱慈烺当即向李自成提了三条建议:
“第一是不可惊扰我祖宗陵墓;第二是礼葬我的父母;第三是不可杀我百姓。”
李自成一一答应,随后,崇祯三个儿子被收押监管。
然而,在1644年、农历四月底的山海关大战失败后,崇祯的三个儿子:太子朱慈烺、永王朱慈照、定王朱慈炯在乱军之中全部失踪,太子朱慈烺、定王朱慈炯两个人,更是从此彻底消失在历史的迷云之中。
两年后,被斩断手臂后侥幸逃生的长平公主,最终在思念父母和故国的忧郁中病逝。她死后,在后世撰写的武侠小说中,她化身成为一个武功高强的独臂神尼,终生为反清复明的大业而不懈奋斗。
但在真实的历史中,她只是一个17岁就芳华永逝的末代公主,褪去小说里高强武功的浪漫传奇,在真实的历史中,伴随她的,却是血腥和永恒的梦魇。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在山海关大战后失踪的崇祯的儿子、永王朱慈照,最终在76岁时,被人发现举报后被捕,康熙于是下诏将朱慈照凌迟处死,朱慈照的几个儿子也全部被判斩立决。
至此,大明末代皇帝崇祯一家,彻底消失于历史的烟云之中。
在山海关大战中失败的李自成,则在无奈下率军匆匆撤出北京,一年后(1645年),李自成在湖北通山九宫山被杀,多尔衮则率领清军尾随其后入关、占领北京,随后清军又相继击败了南明各路军队和各支流民大军,最终一统江山。
而回顾1642-1644年,大明帝国在最后三个年份的人与事,人们可以发现,当帝国积弊深重,一切奋斗,似乎都已无力回天,尽管部分细节带有偶然,但历史的车轮仍然在一条必然的轨道上曲折前进,只是天下兴亡,未免苦了苍生。
那时,历史还将在暗夜中踉跄前行近四十年,一直到清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率领清军水师收复台湾,这一场晚明帝国衍生出的历史风云大戏,才算最终落下帷幕。
一个帝国覆灭,一个帝国新生,只是,换皮之后,帝国是否蜕变成蝶了呢?崇祯不知道答案,李自成不知道答案,康熙也不知道答案。
参考文献:
刘守刚:《何以帝国:从财政视角再看中华史》,浙江人民出版社,2022
方志远:《明朝为何说亡就亡》,山西人民出版社,2023
张德二:《中国历史极端气候事件复原研究》,商务印刷馆,2023
王兴亚:《甲申之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孙文良,张杰:《甲申风云录》,故宫出版社,2013
王天有:《明朝十六帝》,故宫出版社,2010就在李自成和张献忠等流民大军到处扫荡之时,内外交困之中的崇祯,意外得到消息,说清人皇帝皇太极,已于崇祯十六年农历八月初九日(1643年9月21日)暴亡——据记载,可能死于中风的皇太极死亡当天白天还在处理政务,晚上就突然病逝,这使得清廷内部的多尔衮、豪格等人为了夺权,暂时陷入了混乱。
尽管辽东战场临时歇了口气,但李自成并未停下脚步,就在崇祯十六年(1643年)十月攻占西安、随后占领陕西全省后,李自成决定正式称帝。
此前,1643年农历三月,李自成在攻占襄阳后自称为“新顺王”,但他显然并不满足于此,到了崇祯十七年(1644年)农历一月,李自成在西安正式称帝,并宣布定都西安,建国号“大顺”,改元“永昌”——至此,在1644年的中国大地上,同时出现了三个年号,这分别是:大明帝国的崇祯十七年,和辽东满清的顺治元年(多尔衮和豪格经过妥协,最终拥立皇太极的第九子、6岁的福临为帝,是为顺治帝,并于1644年改元顺治),以及李自成创立的大顺国的永昌元年。
正式称帝后,李自成开始发兵,计划取道山西进攻北京,农历二月,李自成先后挥兵攻克山西汾州(今汾阳)、阳城、蒲州和太原等地,除了在代州(今属忻州)和宁武关(今山西宁武境)先后遭遇总兵周遇吉的顽强抵抗,农民军死伤七万多人外,其他地方并未遇到像样抵抗。
宁武关陷落是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初一日,此时,距离李自成农民军攻克北京、崇祯上吊自尽,还有18天时间。
作为拱卫军事重镇大同的门户,宁武关陷落,大同也岌岌可危,由于在宁武关遭遇顽强抵抗、死伤惨重,因为李自成下令对宁武关进行屠城——“婴幼不遗”,这种残酷的屠城政策,使得大同总兵姜瓖极为震撼,看到大势已去,姜瓖立即开关投降,随后,宣府总兵王承胤也向李自成递上了降表,当年三月十一日,李自成的大顺军开进宣府镇,“举城哗然皆喜,结彩焚香以迎”,满城军民都庆幸自己没有遭遇战祸,免于身受屠戮之灾。
就在李自成取道山西,即将兵临北京城下之时,崇祯再次想起了迁都南京的计划,为此,他与左中允李明睿多次秘密商谈南迁,但崇祯担心像此前计划迁都一样遭遇群臣反对,因此一直不敢公开此事,一直到农历三月一日宁武关和大同在同一天陷落后,已经接近走投无路的崇祯,决定公开召见百官,商谈南迁计划。
没想到,兵科给事中光时亨首先站出来反对,光时亨激动地说,如果不杀主张南迁的李明睿,“不足以安人心!”于是,其他大臣都不敢再公开讨论此事,死要面子的崇祯无可奈何,只得装样子说:“国君死社稷,朕将焉往?”
见群臣都不敢附议南迁,崇祯只得违心地表示要坚守京城,与京都共存亡:“如事不可知,国君死社稷,义之正也。朕志决矣!”
有意思的是,激烈反对南迁的光时亨,却在李自成进入北京城后,率先投降农民军,在帝国最后的生死存亡关头,光时亨表现得激烈慷慨,但当北京城破之日,他却毫无骨气地屈膝投降。
面对这样不敢担当甚至虚伪无耻的臣子,在某种程度上,也难怪崇祯感慨“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为亡国之臣。”
因为归根到底,京官都有自己的小算盘。
他们不愿意放弃眼前的利益,良田美宅带不走,而等到新的王朝建立,他们跳槽到新公司,总比南迁之路颠沛流离来得轻松。
另外,大臣们对崇祯也有些恐惧。崇祯皇帝在位17年,虽然忙里忙外,但这个皇帝就像有偏执型人格障碍,不轻易相信别人,喜欢杀大臣。
对这样一个皇帝,众臣很难跟他一条心。
历史学者魏斐德对此认为,崇祯在亡国前最终决定放弃迁都,他的优柔寡断,使得清朝得以在击败李自成后,入关继承了明朝完整的中央机构,几乎接管了明朝京城的全部汉族高官,并依靠这套系统,进一步统一了南方。
而这次迁都计划的失败和崇祯的死亡,也削弱了南方明朝皇室宗亲的凝聚力。
后来,建立于南方的南明政权,包括由福王朱由崧监国南京建立的弘光朝廷,以及后来福建的隆武、广东的永历等小朝廷,由于缺乏天下共主的地位,派系倾轧,内耗严重,最终抗清失败。
假如当初崇祯成功南迁,即便北方被闯军或清朝所夺,至少可在南方实行统一的军令政令。这样的南明政权,也许还有中兴的可能。
当然,历史没有如果。
最后一次迁都计划搁浅,崇祯至此再无退路。图源:影视剧照
05
随着最后一次迁都计划的终止,崇祯只得决定,死马当活马医,并下旨调派宁远总兵吴三桂率领最后的几万关宁铁骑入卫京师,尽管如此一来,等于是将明朝在辽东的最后一个重镇宁远拱手让给满清,但崇祯此时已然走投无路,实属万不得已,只得下令征调吴三桂弃城入关。
但仓促之间,率领数万关宁铁骑和50万军民南下的吴三桂一行,根本无法迅速赶到,因此,当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的农民军攻破北京城时,进京勤王的关宁铁骑才刚刚走到直隶丰润(今河北唐山),离北京还有几百里路。
南迁遇阻,求援无望,走投无路之下,当年(1644年)三月十六日,崇祯召集文武百官商议对策,当着众位臣子的面,崇祯泪流满面,文武百官也哭成一团。此时,距离北京城破、崇祯自杀,还有最后三天。
但崇祯仍在做最后的突围计划,当年(1644年)三月十七日,李自成农民军兵临北京城下,无能为力的崇祯只得在紫禁城内绕着大殿不停环走,大声呼叫说:“内外诸臣误我!误我!”
为了保留火种,崇祯到此时才决定送太子出宫南下,随后他召来自己的妹夫、驸马都尉巩永固,让他以家丁护卫太子朱慈烺南下。史书记载,为人性格豪爽、“慷慨多大节”的巩永固深得崇祯信赖,此前他曾经建议崇祯南迁,到了最后关头,走投无路的崇祯才想起这个妹夫,希望他能为大明帝国保留最后的火种,但巩永固磕头跪奏说:“亲臣不准藏甲,我岂敢私蓄家丁?”
君臣二人于是相对而泣,巩永固接着说:“臣等已积薪第中,当阖门焚死,以报皇上!”崇祯也动了情,说:“朕不能守社稷,朕能死社稷!”
崇祯的八妹乐安公主在明朝亡国的前一年(1643年)就已病逝,由于国事纷乱,仍然停灵家中没有入葬,就在巩永固与崇祯君臣二人对话两天后,三月十九日,北京城破,巩永固兑现诺言,将自己和几个子女全部聚拢在乐安公主灵柩前,临死前他对孩子们说:“你们都是皇帝的外甥,不能落入敌人手中受辱”,随后他举火焚烧全家,自己也在乐安公主灵前自刎身亡,实现了与崇祯君臣共生死的承诺。
崇祯与妹夫巩永固谈话后第二天夜里,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八日夜晚,这也是明朝灭亡前的最后一夜,同时也是崇祯皇帝生命中的最后一夜。
当晚,李自成农民军架起云梯开始进攻北京城,眼看城破在即,当晚大概九点钟,崇祯将自己的三个孩子:16岁的太子朱慈烺、13岁的永王朱慈照、9岁的定王朱慈炯叫到自己跟前,他想着要见孩子们最后一面。
可看到三个皇子,仍然穿着齐楚光鲜的冠带袍服,出现在他眼前时,崇祯心里猛地一惊,因为就在当晚,李自成的农民军已经攻破了北京外城,并正在朝着北京内城和紫禁城快速推进。
就像天底下所有充满爱的父亲一样,崇祯又是吃惊、又是责备地对孩子们说:
“都什么时候了,你们还穿成这样?赶紧换衣服!”
说完,这位34岁的父亲、大明帝国的皇帝亲自动手,帮着给三个孩子换上普通老百姓的衣服,然后给他们一一系好腰带,他语带凄楚地说:
“今天你们还是皇帝的儿子,明天可就是老百姓了····在这种乱世里,要隐姓埋名,看见老人家要叫老翁;看见年轻一点的长辈,要叫伯伯或者叔叔!”
他接着嘱咐说:
“社稷倾覆,使天地、祖宗震怒,这些都是你们父亲、我的罪责。但是朕也已经是竭尽心力了,怎奈文武各个大臣,各为私心,不肯先国后家,以致国家败坏如此。如今,没必要再问祸福与否,只是合理去做就行了。朕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
33岁的周皇后,则决定尽到自己母仪天下的最后职责。当晚,周皇后“持节”,绕着整个紫禁城,一边流着眼泪,一边挨个宫殿、挨个宫殿地劝告,对在惶恐中不知如何是好的宫人和太监们说:
“天灾已降,大祸临头,你们有门路的,赶快逃生去吧!”
担心有的宫人仍然迟疑不肯离去,尽职的周皇后,整整绕着紫禁城走了两圈,到处劝告宫人们快点逃命离开,或许在她看来,作为皇后,她要用生命,站好这最后一班岗。
在返回宫中与崇祯告别后,临死前,周皇后含着眼泪对崇祯说:“我侍奉皇帝18年了,你从来不肯听别人一句话,才会有今天。”
说完这些话后,周皇后悬梁自尽。
黯然失魂的崇祯来不及过多悲伤,他又提剑来到袁贵妃的住处。
在和袁贵妃同饮几杯绝命酒后,崇祯命令袁贵妃上吊自杀,袁贵妃只好应命上吊,没想到绳子断了,袁贵妃倒落在地,站起来后,她开始逃跑,崇祯追了上去,一剑刺在了袁贵妃肩上。
随后,崇祯又挥剑,刺伤了几位妃嫔。
在他看来,帝国要亡了,作为他的女人,为了保全名节,可不能落在逆贼们手中。
紧接着,他又来到了寿宁宫,在这里,他见到了15岁的大女儿长平公主。当时,长平公主拉着崇祯的衣襟痛哭。崇祯一边流着眼泪,一边说:“孩子,你怎么就偏偏生在我们帝王家呢!”
然后,崇祯用左袖掩着脸,右手挥剑想杀死女儿,可砍偏了,他只砍下了长平公主的左臂,看着倒在血泊中的女儿,崇祯浑身颤抖得厉害,他再也下不了手了。
他转身离开,在昭仁殿,他又亲自动手,将自己年仅6岁的女儿昭仁公主,杀死了。
尽管生命已到了最后时刻,但他仍然涌动着求生的欲望。
在杀死女儿昭仁公主后,崇祯让宦官王承恩坐在他的面前,陪他一起喝了几杯酒。
半夜三更时分,他让人给他换上便服,然后带着几十个宦官一起出紫禁城,试图突围而出,结果他们跑了几个城门,要么被守城部队炮击而退,要么就是根本打不开门闸,一直折腾到临近天亮,崇祯这才彻底死了心,退回到紫禁城中。
此时,时间已经是崇祯十七年(1644年)农历三月十九日清晨,大明即将亡国的当天。
在紫禁城中,崇祯又命令内官们敲钟召集百官,钟声响了一遍又一遍,前殿却始终空荡荡:
臣子们,没有一人前来。
此时,李自成的农民军也攻破了北京内城,并迎着黎明的清晖,开始向紫禁城迅速挺进。
仓惶之中,崇祯带着太监王承恩跑到紫禁城后面的万岁山(煤山)寿皇亭,由于跑得太急,他左脚的鞋子也跑丢了。
在一棵树下,他最终选择了上吊自尽,和自己17年的帝王生涯,以及34岁的生命做了永别。
陪伴他的,是太监王承恩。
在崇祯死后,王承恩也以自杀的方式,选择了为崇祯殉死。
帝国的最后殉葬者,是一个让大明帝国的皇帝们,又爱又恨的太监。
他死后,人们在崇祯身上,发现了他的遗诏:
“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至死,他都不忘了埋怨臣子们误国,此前,刚愎自用的他曾跟太监说:“臣皆亡国之臣……文臣个个可杀。”
然而对于北京城内的黎民百姓,他却表达了深刻的同情,并在遗书中恳求李自成,不要屠城报复,希望李自成能给老百姓们一条活路。
他努力过,也奋斗过,只是,除了死,他已无力回天。
崇祯自尽、子女离散,使得南明未能形成有号召力的抵抗中枢。图源:影视剧照
06
尽管崇祯上吊自尽,但当时,由于北京城内乱成一团,农民军一直到崇祯上吊自尽两天后,才发现了他的尸体,随后,李自成下令将崇祯的尸体从万岁山中抬出,停放在北京东华门旁边;在李自成的指示下,崇祯和周皇后的尸体,才得以被装殓、放进了柳木棺材。
大明皇帝死了,除了太监王承恩,明朝工部尚书范景文、户部尚书倪元璐等40多人,也纷纷跟随崇祯皇帝一起自杀;但是对于这些“不识时务”的老臣,着急着想要投靠李自成和大顺政权的大部分勋戚及文武百官,根本无暇理会。
就在崇祯皇帝和周皇后停灵期间,翰林院庶吉士周钟在经过灵柩时,直接策马而过,连去祭拜一下做做样子,都不愿意了;当初那些被崇祯提拔擢用的大臣,也纷纷跪在了紫禁城门外,一个个等待着新主子、大顺皇帝李自成的接见。
几乎没有人前往吊唁崇祯皇帝,反倒是一些过往的路人,纷纷停驻叹息。
后来,昌平州官吏赵一桂在《状中州》中,讲述了他参与埋葬崇祯皇帝和周皇后的经过。
赵一桂说,李自成虽然下令埋葬崇祯,却完全没有拨给经费。
由于崇祯生前没有陵墓,在此情况下,赵一桂和士子、村民们一起好不容易凑了“三百四十千钱”,最后“督工四昼夜”,至1644年农历四月初四日,在崇祯皇帝上吊自杀半个月后,他们最终将崇祯皇帝和周皇后的尸骨,草草葬入了当时已经先逝世的崇祯的爱妃、田贵妃墓中。
崇祯、周皇后、田贵妃,三个人被潦草合葬一处,这就是明十三陵中的最后一个陵墓:思陵。
崇祯皇帝画像。图源:网络
崇祯自尽后,他的儿女们,也饱经了颠沛流离和苦难。
当时兵荒马乱,为了保护崇祯皇帝的血脉,宦官们于是急忙将16岁的太子朱慈烺、9岁的定王朱慈炯,送到周皇后的父亲、嘉定侯周奎府外,然而,由于担心揽祸,周奎却将自己的两个亲外孙拒之门外。
崇祯走投无路的三个儿子,最终被宦官们一起献出,落入李自成之手。
李自成亲自审讯太子朱慈烺,并命令他下跪,没想到这位16岁的亡国太子却倔强地说:
“我是绝对不会向你屈服的!”
李自成于是严厉叱问朱慈烺说:“你知道你家为什么失去天下吗?”
朱慈烺回答说:“我哪里知道!百官们自然很清楚。”
他接着反过来问李自成说:
“为什么不杀我?”
对这个问题,李自成倒也显示出了气量,他回答说:你本无罪之人,我不杀你!
于是,太子朱慈烺当即向李自成提了三条建议:
“第一是不可惊扰我祖宗陵墓;第二是礼葬我的父母;第三是不可杀我百姓。”
李自成一一答应,随后,崇祯三个儿子被收押监管。
然而,在1644年、农历四月底的山海关大战失败后,崇祯的三个儿子:太子朱慈烺、永王朱慈照、定王朱慈炯在乱军之中全部失踪,太子朱慈烺、定王朱慈炯两个人,更是从此彻底消失在历史的迷云之中。
两年后,被斩断手臂后侥幸逃生的长平公主,最终在思念父母和故国的忧郁中病逝。她死后,在后世撰写的武侠小说中,她化身成为一个武功高强的独臂神尼,终生为反清复明的大业而不懈奋斗。
但在真实的历史中,她只是一个17岁就芳华永逝的末代公主,褪去小说里高强武功的浪漫传奇,在真实的历史中,伴随她的,却是血腥和永恒的梦魇。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在山海关大战后失踪的崇祯的儿子、永王朱慈照,最终在76岁时,被人发现举报后被捕,康熙于是下诏将朱慈照凌迟处死,朱慈照的几个儿子也全部被判斩立决。
至此,大明末代皇帝崇祯一家,彻底消失于历史的烟云之中。
在山海关大战中失败的李自成,则在无奈下率军匆匆撤出北京,一年后(1645年),李自成在湖北通山九宫山被杀,多尔衮则率领清军尾随其后入关、占领北京,随后清军又相继击败了南明各路军队和各支流民大军,最终一统江山。
而回顾1642-1644年,大明帝国在最后三个年份的人与事,人们可以发现,当帝国积弊深重,一切奋斗,似乎都已无力回天,尽管部分细节带有偶然,但历史的车轮仍然在一条必然的轨道上曲折前进,只是天下兴亡,未免苦了苍生。
那时,历史还将在暗夜中踉跄前行近四十年,一直到清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率领清军水师收复台湾,这一场晚明帝国衍生出的历史风云大戏,才算最终落下帷幕。
一个帝国覆灭,一个帝国新生,只是,换皮之后,帝国是否蜕变成蝶了呢?崇祯不知道答案,李自成不知道答案,康熙也不知道答案。
http://www.yetianlian.net/yt102430/3859849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yetianlian.net。何以笙箫默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yetianlian.net
尽管辽东战场临时歇了口气,但李自成并未停下脚步,就在崇祯十六年(1643年)十月攻占西安、随后占领陕西全省后,李自成决定正式称帝。
此前,1643年农历三月,李自成在攻占襄阳后自称为“新顺王”,但他显然并不满足于此,到了崇祯十七年(1644年)农历一月,李自成在西安正式称帝,并宣布定都西安,建国号“大顺”,改元“永昌”——至此,在1644年的中国大地上,同时出现了三个年号,这分别是:大明帝国的崇祯十七年,和辽东满清的顺治元年(多尔衮和豪格经过妥协,最终拥立皇太极的第九子、6岁的福临为帝,是为顺治帝,并于1644年改元顺治),以及李自成创立的大顺国的永昌元年。
正式称帝后,李自成开始发兵,计划取道山西进攻北京,农历二月,李自成先后挥兵攻克山西汾州(今汾阳)、阳城、蒲州和太原等地,除了在代州(今属忻州)和宁武关(今山西宁武境)先后遭遇总兵周遇吉的顽强抵抗,农民军死伤七万多人外,其他地方并未遇到像样抵抗。
宁武关陷落是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初一日,此时,距离李自成农民军攻克北京、崇祯上吊自尽,还有18天时间。
作为拱卫军事重镇大同的门户,宁武关陷落,大同也岌岌可危,由于在宁武关遭遇顽强抵抗、死伤惨重,因为李自成下令对宁武关进行屠城——“婴幼不遗”,这种残酷的屠城政策,使得大同总兵姜瓖极为震撼,看到大势已去,姜瓖立即开关投降,随后,宣府总兵王承胤也向李自成递上了降表,当年三月十一日,李自成的大顺军开进宣府镇,“举城哗然皆喜,结彩焚香以迎”,满城军民都庆幸自己没有遭遇战祸,免于身受屠戮之灾。
就在李自成取道山西,即将兵临北京城下之时,崇祯再次想起了迁都南京的计划,为此,他与左中允李明睿多次秘密商谈南迁,但崇祯担心像此前计划迁都一样遭遇群臣反对,因此一直不敢公开此事,一直到农历三月一日宁武关和大同在同一天陷落后,已经接近走投无路的崇祯,决定公开召见百官,商谈南迁计划。
没想到,兵科给事中光时亨首先站出来反对,光时亨激动地说,如果不杀主张南迁的李明睿,“不足以安人心!”于是,其他大臣都不敢再公开讨论此事,死要面子的崇祯无可奈何,只得装样子说:“国君死社稷,朕将焉往?”
见群臣都不敢附议南迁,崇祯只得违心地表示要坚守京城,与京都共存亡:“如事不可知,国君死社稷,义之正也。朕志决矣!”
有意思的是,激烈反对南迁的光时亨,却在李自成进入北京城后,率先投降农民军,在帝国最后的生死存亡关头,光时亨表现得激烈慷慨,但当北京城破之日,他却毫无骨气地屈膝投降。
面对这样不敢担当甚至虚伪无耻的臣子,在某种程度上,也难怪崇祯感慨“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为亡国之臣。”
因为归根到底,京官都有自己的小算盘。
他们不愿意放弃眼前的利益,良田美宅带不走,而等到新的王朝建立,他们跳槽到新公司,总比南迁之路颠沛流离来得轻松。
另外,大臣们对崇祯也有些恐惧。崇祯皇帝在位17年,虽然忙里忙外,但这个皇帝就像有偏执型人格障碍,不轻易相信别人,喜欢杀大臣。
对这样一个皇帝,众臣很难跟他一条心。
历史学者魏斐德对此认为,崇祯在亡国前最终决定放弃迁都,他的优柔寡断,使得清朝得以在击败李自成后,入关继承了明朝完整的中央机构,几乎接管了明朝京城的全部汉族高官,并依靠这套系统,进一步统一了南方。
而这次迁都计划的失败和崇祯的死亡,也削弱了南方明朝皇室宗亲的凝聚力。
后来,建立于南方的南明政权,包括由福王朱由崧监国南京建立的弘光朝廷,以及后来福建的隆武、广东的永历等小朝廷,由于缺乏天下共主的地位,派系倾轧,内耗严重,最终抗清失败。
假如当初崇祯成功南迁,即便北方被闯军或清朝所夺,至少可在南方实行统一的军令政令。这样的南明政权,也许还有中兴的可能。
当然,历史没有如果。
最后一次迁都计划搁浅,崇祯至此再无退路。图源:影视剧照
05
随着最后一次迁都计划的终止,崇祯只得决定,死马当活马医,并下旨调派宁远总兵吴三桂率领最后的几万关宁铁骑入卫京师,尽管如此一来,等于是将明朝在辽东的最后一个重镇宁远拱手让给满清,但崇祯此时已然走投无路,实属万不得已,只得下令征调吴三桂弃城入关。
但仓促之间,率领数万关宁铁骑和50万军民南下的吴三桂一行,根本无法迅速赶到,因此,当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的农民军攻破北京城时,进京勤王的关宁铁骑才刚刚走到直隶丰润(今河北唐山),离北京还有几百里路。
南迁遇阻,求援无望,走投无路之下,当年(1644年)三月十六日,崇祯召集文武百官商议对策,当着众位臣子的面,崇祯泪流满面,文武百官也哭成一团。此时,距离北京城破、崇祯自杀,还有最后三天。
但崇祯仍在做最后的突围计划,当年(1644年)三月十七日,李自成农民军兵临北京城下,无能为力的崇祯只得在紫禁城内绕着大殿不停环走,大声呼叫说:“内外诸臣误我!误我!”
为了保留火种,崇祯到此时才决定送太子出宫南下,随后他召来自己的妹夫、驸马都尉巩永固,让他以家丁护卫太子朱慈烺南下。史书记载,为人性格豪爽、“慷慨多大节”的巩永固深得崇祯信赖,此前他曾经建议崇祯南迁,到了最后关头,走投无路的崇祯才想起这个妹夫,希望他能为大明帝国保留最后的火种,但巩永固磕头跪奏说:“亲臣不准藏甲,我岂敢私蓄家丁?”
君臣二人于是相对而泣,巩永固接着说:“臣等已积薪第中,当阖门焚死,以报皇上!”崇祯也动了情,说:“朕不能守社稷,朕能死社稷!”
崇祯的八妹乐安公主在明朝亡国的前一年(1643年)就已病逝,由于国事纷乱,仍然停灵家中没有入葬,就在巩永固与崇祯君臣二人对话两天后,三月十九日,北京城破,巩永固兑现诺言,将自己和几个子女全部聚拢在乐安公主灵柩前,临死前他对孩子们说:“你们都是皇帝的外甥,不能落入敌人手中受辱”,随后他举火焚烧全家,自己也在乐安公主灵前自刎身亡,实现了与崇祯君臣共生死的承诺。
崇祯与妹夫巩永固谈话后第二天夜里,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八日夜晚,这也是明朝灭亡前的最后一夜,同时也是崇祯皇帝生命中的最后一夜。
当晚,李自成农民军架起云梯开始进攻北京城,眼看城破在即,当晚大概九点钟,崇祯将自己的三个孩子:16岁的太子朱慈烺、13岁的永王朱慈照、9岁的定王朱慈炯叫到自己跟前,他想着要见孩子们最后一面。
可看到三个皇子,仍然穿着齐楚光鲜的冠带袍服,出现在他眼前时,崇祯心里猛地一惊,因为就在当晚,李自成的农民军已经攻破了北京外城,并正在朝着北京内城和紫禁城快速推进。
就像天底下所有充满爱的父亲一样,崇祯又是吃惊、又是责备地对孩子们说:
“都什么时候了,你们还穿成这样?赶紧换衣服!”
说完,这位34岁的父亲、大明帝国的皇帝亲自动手,帮着给三个孩子换上普通老百姓的衣服,然后给他们一一系好腰带,他语带凄楚地说:
“今天你们还是皇帝的儿子,明天可就是老百姓了····在这种乱世里,要隐姓埋名,看见老人家要叫老翁;看见年轻一点的长辈,要叫伯伯或者叔叔!”
他接着嘱咐说:
“社稷倾覆,使天地、祖宗震怒,这些都是你们父亲、我的罪责。但是朕也已经是竭尽心力了,怎奈文武各个大臣,各为私心,不肯先国后家,以致国家败坏如此。如今,没必要再问祸福与否,只是合理去做就行了。朕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
33岁的周皇后,则决定尽到自己母仪天下的最后职责。当晚,周皇后“持节”,绕着整个紫禁城,一边流着眼泪,一边挨个宫殿、挨个宫殿地劝告,对在惶恐中不知如何是好的宫人和太监们说:
“天灾已降,大祸临头,你们有门路的,赶快逃生去吧!”
担心有的宫人仍然迟疑不肯离去,尽职的周皇后,整整绕着紫禁城走了两圈,到处劝告宫人们快点逃命离开,或许在她看来,作为皇后,她要用生命,站好这最后一班岗。
在返回宫中与崇祯告别后,临死前,周皇后含着眼泪对崇祯说:“我侍奉皇帝18年了,你从来不肯听别人一句话,才会有今天。”
说完这些话后,周皇后悬梁自尽。
黯然失魂的崇祯来不及过多悲伤,他又提剑来到袁贵妃的住处。
在和袁贵妃同饮几杯绝命酒后,崇祯命令袁贵妃上吊自杀,袁贵妃只好应命上吊,没想到绳子断了,袁贵妃倒落在地,站起来后,她开始逃跑,崇祯追了上去,一剑刺在了袁贵妃肩上。
随后,崇祯又挥剑,刺伤了几位妃嫔。
在他看来,帝国要亡了,作为他的女人,为了保全名节,可不能落在逆贼们手中。
紧接着,他又来到了寿宁宫,在这里,他见到了15岁的大女儿长平公主。当时,长平公主拉着崇祯的衣襟痛哭。崇祯一边流着眼泪,一边说:“孩子,你怎么就偏偏生在我们帝王家呢!”
然后,崇祯用左袖掩着脸,右手挥剑想杀死女儿,可砍偏了,他只砍下了长平公主的左臂,看着倒在血泊中的女儿,崇祯浑身颤抖得厉害,他再也下不了手了。
他转身离开,在昭仁殿,他又亲自动手,将自己年仅6岁的女儿昭仁公主,杀死了。
尽管生命已到了最后时刻,但他仍然涌动着求生的欲望。
在杀死女儿昭仁公主后,崇祯让宦官王承恩坐在他的面前,陪他一起喝了几杯酒。
半夜三更时分,他让人给他换上便服,然后带着几十个宦官一起出紫禁城,试图突围而出,结果他们跑了几个城门,要么被守城部队炮击而退,要么就是根本打不开门闸,一直折腾到临近天亮,崇祯这才彻底死了心,退回到紫禁城中。
此时,时间已经是崇祯十七年(1644年)农历三月十九日清晨,大明即将亡国的当天。
在紫禁城中,崇祯又命令内官们敲钟召集百官,钟声响了一遍又一遍,前殿却始终空荡荡:
臣子们,没有一人前来。
此时,李自成的农民军也攻破了北京内城,并迎着黎明的清晖,开始向紫禁城迅速挺进。
仓惶之中,崇祯带着太监王承恩跑到紫禁城后面的万岁山(煤山)寿皇亭,由于跑得太急,他左脚的鞋子也跑丢了。
在一棵树下,他最终选择了上吊自尽,和自己17年的帝王生涯,以及34岁的生命做了永别。
陪伴他的,是太监王承恩。
在崇祯死后,王承恩也以自杀的方式,选择了为崇祯殉死。
帝国的最后殉葬者,是一个让大明帝国的皇帝们,又爱又恨的太监。
他死后,人们在崇祯身上,发现了他的遗诏:
“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至死,他都不忘了埋怨臣子们误国,此前,刚愎自用的他曾跟太监说:“臣皆亡国之臣……文臣个个可杀。”
然而对于北京城内的黎民百姓,他却表达了深刻的同情,并在遗书中恳求李自成,不要屠城报复,希望李自成能给老百姓们一条活路。
他努力过,也奋斗过,只是,除了死,他已无力回天。
崇祯自尽、子女离散,使得南明未能形成有号召力的抵抗中枢。图源:影视剧照
06
尽管崇祯上吊自尽,但当时,由于北京城内乱成一团,农民军一直到崇祯上吊自尽两天后,才发现了他的尸体,随后,李自成下令将崇祯的尸体从万岁山中抬出,停放在北京东华门旁边;在李自成的指示下,崇祯和周皇后的尸体,才得以被装殓、放进了柳木棺材。
大明皇帝死了,除了太监王承恩,明朝工部尚书范景文、户部尚书倪元璐等40多人,也纷纷跟随崇祯皇帝一起自杀;但是对于这些“不识时务”的老臣,着急着想要投靠李自成和大顺政权的大部分勋戚及文武百官,根本无暇理会。
就在崇祯皇帝和周皇后停灵期间,翰林院庶吉士周钟在经过灵柩时,直接策马而过,连去祭拜一下做做样子,都不愿意了;当初那些被崇祯提拔擢用的大臣,也纷纷跪在了紫禁城门外,一个个等待着新主子、大顺皇帝李自成的接见。
几乎没有人前往吊唁崇祯皇帝,反倒是一些过往的路人,纷纷停驻叹息。
后来,昌平州官吏赵一桂在《状中州》中,讲述了他参与埋葬崇祯皇帝和周皇后的经过。
赵一桂说,李自成虽然下令埋葬崇祯,却完全没有拨给经费。
由于崇祯生前没有陵墓,在此情况下,赵一桂和士子、村民们一起好不容易凑了“三百四十千钱”,最后“督工四昼夜”,至1644年农历四月初四日,在崇祯皇帝上吊自杀半个月后,他们最终将崇祯皇帝和周皇后的尸骨,草草葬入了当时已经先逝世的崇祯的爱妃、田贵妃墓中。
崇祯、周皇后、田贵妃,三个人被潦草合葬一处,这就是明十三陵中的最后一个陵墓:思陵。
崇祯皇帝画像。图源:网络
崇祯自尽后,他的儿女们,也饱经了颠沛流离和苦难。
当时兵荒马乱,为了保护崇祯皇帝的血脉,宦官们于是急忙将16岁的太子朱慈烺、9岁的定王朱慈炯,送到周皇后的父亲、嘉定侯周奎府外,然而,由于担心揽祸,周奎却将自己的两个亲外孙拒之门外。
崇祯走投无路的三个儿子,最终被宦官们一起献出,落入李自成之手。
李自成亲自审讯太子朱慈烺,并命令他下跪,没想到这位16岁的亡国太子却倔强地说:
“我是绝对不会向你屈服的!”
李自成于是严厉叱问朱慈烺说:“你知道你家为什么失去天下吗?”
朱慈烺回答说:“我哪里知道!百官们自然很清楚。”
他接着反过来问李自成说:
“为什么不杀我?”
对这个问题,李自成倒也显示出了气量,他回答说:你本无罪之人,我不杀你!
于是,太子朱慈烺当即向李自成提了三条建议:
“第一是不可惊扰我祖宗陵墓;第二是礼葬我的父母;第三是不可杀我百姓。”
李自成一一答应,随后,崇祯三个儿子被收押监管。
然而,在1644年、农历四月底的山海关大战失败后,崇祯的三个儿子:太子朱慈烺、永王朱慈照、定王朱慈炯在乱军之中全部失踪,太子朱慈烺、定王朱慈炯两个人,更是从此彻底消失在历史的迷云之中。
两年后,被斩断手臂后侥幸逃生的长平公主,最终在思念父母和故国的忧郁中病逝。她死后,在后世撰写的武侠小说中,她化身成为一个武功高强的独臂神尼,终生为反清复明的大业而不懈奋斗。
但在真实的历史中,她只是一个17岁就芳华永逝的末代公主,褪去小说里高强武功的浪漫传奇,在真实的历史中,伴随她的,却是血腥和永恒的梦魇。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在山海关大战后失踪的崇祯的儿子、永王朱慈照,最终在76岁时,被人发现举报后被捕,康熙于是下诏将朱慈照凌迟处死,朱慈照的几个儿子也全部被判斩立决。
至此,大明末代皇帝崇祯一家,彻底消失于历史的烟云之中。
在山海关大战中失败的李自成,则在无奈下率军匆匆撤出北京,一年后(1645年),李自成在湖北通山九宫山被杀,多尔衮则率领清军尾随其后入关、占领北京,随后清军又相继击败了南明各路军队和各支流民大军,最终一统江山。
而回顾1642-1644年,大明帝国在最后三个年份的人与事,人们可以发现,当帝国积弊深重,一切奋斗,似乎都已无力回天,尽管部分细节带有偶然,但历史的车轮仍然在一条必然的轨道上曲折前进,只是天下兴亡,未免苦了苍生。
那时,历史还将在暗夜中踉跄前行近四十年,一直到清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率领清军水师收复台湾,这一场晚明帝国衍生出的历史风云大戏,才算最终落下帷幕。
一个帝国覆灭,一个帝国新生,只是,换皮之后,帝国是否蜕变成蝶了呢?崇祯不知道答案,李自成不知道答案,康熙也不知道答案。
参考文献:
刘守刚:《何以帝国:从财政视角再看中华史》,浙江人民出版社,2022
方志远:《明朝为何说亡就亡》,山西人民出版社,2023
张德二:《中国历史极端气候事件复原研究》,商务印刷馆,2023
王兴亚:《甲申之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孙文良,张杰:《甲申风云录》,故宫出版社,2013
王天有:《明朝十六帝》,故宫出版社,2010就在李自成和张献忠等流民大军到处扫荡之时,内外交困之中的崇祯,意外得到消息,说清人皇帝皇太极,已于崇祯十六年农历八月初九日(1643年9月21日)暴亡——据记载,可能死于中风的皇太极死亡当天白天还在处理政务,晚上就突然病逝,这使得清廷内部的多尔衮、豪格等人为了夺权,暂时陷入了混乱。
尽管辽东战场临时歇了口气,但李自成并未停下脚步,就在崇祯十六年(1643年)十月攻占西安、随后占领陕西全省后,李自成决定正式称帝。
此前,1643年农历三月,李自成在攻占襄阳后自称为“新顺王”,但他显然并不满足于此,到了崇祯十七年(1644年)农历一月,李自成在西安正式称帝,并宣布定都西安,建国号“大顺”,改元“永昌”——至此,在1644年的中国大地上,同时出现了三个年号,这分别是:大明帝国的崇祯十七年,和辽东满清的顺治元年(多尔衮和豪格经过妥协,最终拥立皇太极的第九子、6岁的福临为帝,是为顺治帝,并于1644年改元顺治),以及李自成创立的大顺国的永昌元年。
正式称帝后,李自成开始发兵,计划取道山西进攻北京,农历二月,李自成先后挥兵攻克山西汾州(今汾阳)、阳城、蒲州和太原等地,除了在代州(今属忻州)和宁武关(今山西宁武境)先后遭遇总兵周遇吉的顽强抵抗,农民军死伤七万多人外,其他地方并未遇到像样抵抗。
宁武关陷落是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初一日,此时,距离李自成农民军攻克北京、崇祯上吊自尽,还有18天时间。
作为拱卫军事重镇大同的门户,宁武关陷落,大同也岌岌可危,由于在宁武关遭遇顽强抵抗、死伤惨重,因为李自成下令对宁武关进行屠城——“婴幼不遗”,这种残酷的屠城政策,使得大同总兵姜瓖极为震撼,看到大势已去,姜瓖立即开关投降,随后,宣府总兵王承胤也向李自成递上了降表,当年三月十一日,李自成的大顺军开进宣府镇,“举城哗然皆喜,结彩焚香以迎”,满城军民都庆幸自己没有遭遇战祸,免于身受屠戮之灾。
就在李自成取道山西,即将兵临北京城下之时,崇祯再次想起了迁都南京的计划,为此,他与左中允李明睿多次秘密商谈南迁,但崇祯担心像此前计划迁都一样遭遇群臣反对,因此一直不敢公开此事,一直到农历三月一日宁武关和大同在同一天陷落后,已经接近走投无路的崇祯,决定公开召见百官,商谈南迁计划。
没想到,兵科给事中光时亨首先站出来反对,光时亨激动地说,如果不杀主张南迁的李明睿,“不足以安人心!”于是,其他大臣都不敢再公开讨论此事,死要面子的崇祯无可奈何,只得装样子说:“国君死社稷,朕将焉往?”
见群臣都不敢附议南迁,崇祯只得违心地表示要坚守京城,与京都共存亡:“如事不可知,国君死社稷,义之正也。朕志决矣!”
有意思的是,激烈反对南迁的光时亨,却在李自成进入北京城后,率先投降农民军,在帝国最后的生死存亡关头,光时亨表现得激烈慷慨,但当北京城破之日,他却毫无骨气地屈膝投降。
面对这样不敢担当甚至虚伪无耻的臣子,在某种程度上,也难怪崇祯感慨“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为亡国之臣。”
因为归根到底,京官都有自己的小算盘。
他们不愿意放弃眼前的利益,良田美宅带不走,而等到新的王朝建立,他们跳槽到新公司,总比南迁之路颠沛流离来得轻松。
另外,大臣们对崇祯也有些恐惧。崇祯皇帝在位17年,虽然忙里忙外,但这个皇帝就像有偏执型人格障碍,不轻易相信别人,喜欢杀大臣。
对这样一个皇帝,众臣很难跟他一条心。
历史学者魏斐德对此认为,崇祯在亡国前最终决定放弃迁都,他的优柔寡断,使得清朝得以在击败李自成后,入关继承了明朝完整的中央机构,几乎接管了明朝京城的全部汉族高官,并依靠这套系统,进一步统一了南方。
而这次迁都计划的失败和崇祯的死亡,也削弱了南方明朝皇室宗亲的凝聚力。
后来,建立于南方的南明政权,包括由福王朱由崧监国南京建立的弘光朝廷,以及后来福建的隆武、广东的永历等小朝廷,由于缺乏天下共主的地位,派系倾轧,内耗严重,最终抗清失败。
假如当初崇祯成功南迁,即便北方被闯军或清朝所夺,至少可在南方实行统一的军令政令。这样的南明政权,也许还有中兴的可能。
当然,历史没有如果。
最后一次迁都计划搁浅,崇祯至此再无退路。图源:影视剧照
05
随着最后一次迁都计划的终止,崇祯只得决定,死马当活马医,并下旨调派宁远总兵吴三桂率领最后的几万关宁铁骑入卫京师,尽管如此一来,等于是将明朝在辽东的最后一个重镇宁远拱手让给满清,但崇祯此时已然走投无路,实属万不得已,只得下令征调吴三桂弃城入关。
但仓促之间,率领数万关宁铁骑和50万军民南下的吴三桂一行,根本无法迅速赶到,因此,当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的农民军攻破北京城时,进京勤王的关宁铁骑才刚刚走到直隶丰润(今河北唐山),离北京还有几百里路。
南迁遇阻,求援无望,走投无路之下,当年(1644年)三月十六日,崇祯召集文武百官商议对策,当着众位臣子的面,崇祯泪流满面,文武百官也哭成一团。此时,距离北京城破、崇祯自杀,还有最后三天。
但崇祯仍在做最后的突围计划,当年(1644年)三月十七日,李自成农民军兵临北京城下,无能为力的崇祯只得在紫禁城内绕着大殿不停环走,大声呼叫说:“内外诸臣误我!误我!”
为了保留火种,崇祯到此时才决定送太子出宫南下,随后他召来自己的妹夫、驸马都尉巩永固,让他以家丁护卫太子朱慈烺南下。史书记载,为人性格豪爽、“慷慨多大节”的巩永固深得崇祯信赖,此前他曾经建议崇祯南迁,到了最后关头,走投无路的崇祯才想起这个妹夫,希望他能为大明帝国保留最后的火种,但巩永固磕头跪奏说:“亲臣不准藏甲,我岂敢私蓄家丁?”
君臣二人于是相对而泣,巩永固接着说:“臣等已积薪第中,当阖门焚死,以报皇上!”崇祯也动了情,说:“朕不能守社稷,朕能死社稷!”
崇祯的八妹乐安公主在明朝亡国的前一年(1643年)就已病逝,由于国事纷乱,仍然停灵家中没有入葬,就在巩永固与崇祯君臣二人对话两天后,三月十九日,北京城破,巩永固兑现诺言,将自己和几个子女全部聚拢在乐安公主灵柩前,临死前他对孩子们说:“你们都是皇帝的外甥,不能落入敌人手中受辱”,随后他举火焚烧全家,自己也在乐安公主灵前自刎身亡,实现了与崇祯君臣共生死的承诺。
崇祯与妹夫巩永固谈话后第二天夜里,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八日夜晚,这也是明朝灭亡前的最后一夜,同时也是崇祯皇帝生命中的最后一夜。
当晚,李自成农民军架起云梯开始进攻北京城,眼看城破在即,当晚大概九点钟,崇祯将自己的三个孩子:16岁的太子朱慈烺、13岁的永王朱慈照、9岁的定王朱慈炯叫到自己跟前,他想着要见孩子们最后一面。
可看到三个皇子,仍然穿着齐楚光鲜的冠带袍服,出现在他眼前时,崇祯心里猛地一惊,因为就在当晚,李自成的农民军已经攻破了北京外城,并正在朝着北京内城和紫禁城快速推进。
就像天底下所有充满爱的父亲一样,崇祯又是吃惊、又是责备地对孩子们说:
“都什么时候了,你们还穿成这样?赶紧换衣服!”
说完,这位34岁的父亲、大明帝国的皇帝亲自动手,帮着给三个孩子换上普通老百姓的衣服,然后给他们一一系好腰带,他语带凄楚地说:
“今天你们还是皇帝的儿子,明天可就是老百姓了····在这种乱世里,要隐姓埋名,看见老人家要叫老翁;看见年轻一点的长辈,要叫伯伯或者叔叔!”
他接着嘱咐说:
“社稷倾覆,使天地、祖宗震怒,这些都是你们父亲、我的罪责。但是朕也已经是竭尽心力了,怎奈文武各个大臣,各为私心,不肯先国后家,以致国家败坏如此。如今,没必要再问祸福与否,只是合理去做就行了。朕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
33岁的周皇后,则决定尽到自己母仪天下的最后职责。当晚,周皇后“持节”,绕着整个紫禁城,一边流着眼泪,一边挨个宫殿、挨个宫殿地劝告,对在惶恐中不知如何是好的宫人和太监们说:
“天灾已降,大祸临头,你们有门路的,赶快逃生去吧!”
担心有的宫人仍然迟疑不肯离去,尽职的周皇后,整整绕着紫禁城走了两圈,到处劝告宫人们快点逃命离开,或许在她看来,作为皇后,她要用生命,站好这最后一班岗。
在返回宫中与崇祯告别后,临死前,周皇后含着眼泪对崇祯说:“我侍奉皇帝18年了,你从来不肯听别人一句话,才会有今天。”
说完这些话后,周皇后悬梁自尽。
黯然失魂的崇祯来不及过多悲伤,他又提剑来到袁贵妃的住处。
在和袁贵妃同饮几杯绝命酒后,崇祯命令袁贵妃上吊自杀,袁贵妃只好应命上吊,没想到绳子断了,袁贵妃倒落在地,站起来后,她开始逃跑,崇祯追了上去,一剑刺在了袁贵妃肩上。
随后,崇祯又挥剑,刺伤了几位妃嫔。
在他看来,帝国要亡了,作为他的女人,为了保全名节,可不能落在逆贼们手中。
紧接着,他又来到了寿宁宫,在这里,他见到了15岁的大女儿长平公主。当时,长平公主拉着崇祯的衣襟痛哭。崇祯一边流着眼泪,一边说:“孩子,你怎么就偏偏生在我们帝王家呢!”
然后,崇祯用左袖掩着脸,右手挥剑想杀死女儿,可砍偏了,他只砍下了长平公主的左臂,看着倒在血泊中的女儿,崇祯浑身颤抖得厉害,他再也下不了手了。
他转身离开,在昭仁殿,他又亲自动手,将自己年仅6岁的女儿昭仁公主,杀死了。
尽管生命已到了最后时刻,但他仍然涌动着求生的欲望。
在杀死女儿昭仁公主后,崇祯让宦官王承恩坐在他的面前,陪他一起喝了几杯酒。
半夜三更时分,他让人给他换上便服,然后带着几十个宦官一起出紫禁城,试图突围而出,结果他们跑了几个城门,要么被守城部队炮击而退,要么就是根本打不开门闸,一直折腾到临近天亮,崇祯这才彻底死了心,退回到紫禁城中。
此时,时间已经是崇祯十七年(1644年)农历三月十九日清晨,大明即将亡国的当天。
在紫禁城中,崇祯又命令内官们敲钟召集百官,钟声响了一遍又一遍,前殿却始终空荡荡:
臣子们,没有一人前来。
此时,李自成的农民军也攻破了北京内城,并迎着黎明的清晖,开始向紫禁城迅速挺进。
仓惶之中,崇祯带着太监王承恩跑到紫禁城后面的万岁山(煤山)寿皇亭,由于跑得太急,他左脚的鞋子也跑丢了。
在一棵树下,他最终选择了上吊自尽,和自己17年的帝王生涯,以及34岁的生命做了永别。
陪伴他的,是太监王承恩。
在崇祯死后,王承恩也以自杀的方式,选择了为崇祯殉死。
帝国的最后殉葬者,是一个让大明帝国的皇帝们,又爱又恨的太监。
他死后,人们在崇祯身上,发现了他的遗诏:
“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至死,他都不忘了埋怨臣子们误国,此前,刚愎自用的他曾跟太监说:“臣皆亡国之臣……文臣个个可杀。”
然而对于北京城内的黎民百姓,他却表达了深刻的同情,并在遗书中恳求李自成,不要屠城报复,希望李自成能给老百姓们一条活路。
他努力过,也奋斗过,只是,除了死,他已无力回天。
崇祯自尽、子女离散,使得南明未能形成有号召力的抵抗中枢。图源:影视剧照
06
尽管崇祯上吊自尽,但当时,由于北京城内乱成一团,农民军一直到崇祯上吊自尽两天后,才发现了他的尸体,随后,李自成下令将崇祯的尸体从万岁山中抬出,停放在北京东华门旁边;在李自成的指示下,崇祯和周皇后的尸体,才得以被装殓、放进了柳木棺材。
大明皇帝死了,除了太监王承恩,明朝工部尚书范景文、户部尚书倪元璐等40多人,也纷纷跟随崇祯皇帝一起自杀;但是对于这些“不识时务”的老臣,着急着想要投靠李自成和大顺政权的大部分勋戚及文武百官,根本无暇理会。
就在崇祯皇帝和周皇后停灵期间,翰林院庶吉士周钟在经过灵柩时,直接策马而过,连去祭拜一下做做样子,都不愿意了;当初那些被崇祯提拔擢用的大臣,也纷纷跪在了紫禁城门外,一个个等待着新主子、大顺皇帝李自成的接见。
几乎没有人前往吊唁崇祯皇帝,反倒是一些过往的路人,纷纷停驻叹息。
后来,昌平州官吏赵一桂在《状中州》中,讲述了他参与埋葬崇祯皇帝和周皇后的经过。
赵一桂说,李自成虽然下令埋葬崇祯,却完全没有拨给经费。
由于崇祯生前没有陵墓,在此情况下,赵一桂和士子、村民们一起好不容易凑了“三百四十千钱”,最后“督工四昼夜”,至1644年农历四月初四日,在崇祯皇帝上吊自杀半个月后,他们最终将崇祯皇帝和周皇后的尸骨,草草葬入了当时已经先逝世的崇祯的爱妃、田贵妃墓中。
崇祯、周皇后、田贵妃,三个人被潦草合葬一处,这就是明十三陵中的最后一个陵墓:思陵。
崇祯皇帝画像。图源:网络
崇祯自尽后,他的儿女们,也饱经了颠沛流离和苦难。
当时兵荒马乱,为了保护崇祯皇帝的血脉,宦官们于是急忙将16岁的太子朱慈烺、9岁的定王朱慈炯,送到周皇后的父亲、嘉定侯周奎府外,然而,由于担心揽祸,周奎却将自己的两个亲外孙拒之门外。
崇祯走投无路的三个儿子,最终被宦官们一起献出,落入李自成之手。
李自成亲自审讯太子朱慈烺,并命令他下跪,没想到这位16岁的亡国太子却倔强地说:
“我是绝对不会向你屈服的!”
李自成于是严厉叱问朱慈烺说:“你知道你家为什么失去天下吗?”
朱慈烺回答说:“我哪里知道!百官们自然很清楚。”
他接着反过来问李自成说:
“为什么不杀我?”
对这个问题,李自成倒也显示出了气量,他回答说:你本无罪之人,我不杀你!
于是,太子朱慈烺当即向李自成提了三条建议:
“第一是不可惊扰我祖宗陵墓;第二是礼葬我的父母;第三是不可杀我百姓。”
李自成一一答应,随后,崇祯三个儿子被收押监管。
然而,在1644年、农历四月底的山海关大战失败后,崇祯的三个儿子:太子朱慈烺、永王朱慈照、定王朱慈炯在乱军之中全部失踪,太子朱慈烺、定王朱慈炯两个人,更是从此彻底消失在历史的迷云之中。
两年后,被斩断手臂后侥幸逃生的长平公主,最终在思念父母和故国的忧郁中病逝。她死后,在后世撰写的武侠小说中,她化身成为一个武功高强的独臂神尼,终生为反清复明的大业而不懈奋斗。
但在真实的历史中,她只是一个17岁就芳华永逝的末代公主,褪去小说里高强武功的浪漫传奇,在真实的历史中,伴随她的,却是血腥和永恒的梦魇。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在山海关大战后失踪的崇祯的儿子、永王朱慈照,最终在76岁时,被人发现举报后被捕,康熙于是下诏将朱慈照凌迟处死,朱慈照的几个儿子也全部被判斩立决。
至此,大明末代皇帝崇祯一家,彻底消失于历史的烟云之中。
在山海关大战中失败的李自成,则在无奈下率军匆匆撤出北京,一年后(1645年),李自成在湖北通山九宫山被杀,多尔衮则率领清军尾随其后入关、占领北京,随后清军又相继击败了南明各路军队和各支流民大军,最终一统江山。
而回顾1642-1644年,大明帝国在最后三个年份的人与事,人们可以发现,当帝国积弊深重,一切奋斗,似乎都已无力回天,尽管部分细节带有偶然,但历史的车轮仍然在一条必然的轨道上曲折前进,只是天下兴亡,未免苦了苍生。
那时,历史还将在暗夜中踉跄前行近四十年,一直到清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率领清军水师收复台湾,这一场晚明帝国衍生出的历史风云大戏,才算最终落下帷幕。
一个帝国覆灭,一个帝国新生,只是,换皮之后,帝国是否蜕变成蝶了呢?崇祯不知道答案,李自成不知道答案,康熙也不知道答案。
http://www.yetianlian.net/yt102430/3859849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yetianlian.net。何以笙箫默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yetianlia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