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笙箫默小说 > 1979我的文艺时代 > 第五百四十一章 《北京人在纽约》

第五百四十一章 《北京人在纽约》

    出国半个多月,基本没有闲着的时候,回国后不是见领导,就是参加媒体记者的采访,要么就是参加各大高校的讲座,这些日子以来,姜玉楼有多辛苦,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还好,重新回到燕京,他终于可以稍稍放松下来,享受那份久违的闲适。没有了工作的束缚,和唐月雯琴瑟和谐简直羡煞旁人。

    他是闲下来了,可是官方对于他的宣传没有停下来,这一波又一波的宣传攻势又如同潮水般汹涌而来。

    有人可能要问了,姜玉楼之前也获得过直木奖,为什么没有引起如此轰动?

    这里面有几个原因,一来直木奖是岛国的文学奖,虽说中日友好,懂得都懂。

    二来直木奖比较偏向新人,国内在了解一番后,也不好吹捧太过。

    三来,那时候姜玉楼还太年轻,而且正在上学,领导们也不太好打扰他的学业。

    最后嘛,雨果奖虽然是科幻文学奖,但他影响广啊,就一个世界科幻协会的名头,就够上面开心一阵了。更别说姜玉楼这次收获颇丰,不仅自己拿奖,还和杨萧邀请了科幻协会的人访华,还有科幻作品的引进来和走出去,这些都是值得说道的。

    你看,自从改开以后,是不是一切欣欣向荣了?

    咳咳,所以呢,姜老师这样一位文学作品受到全世界人民喜欢的作家,自然成了国家的一张名片。名片的作用大家都懂,不宣传怎么行。

    于是乎,都不用姜老师出马,在文化部门、外交部门和宣传部门的默契配合下,全国的报刊、电台广播、电视台上关于姜玉楼的内容甚嚣尘上,给姜玉楼来了一次饱和式的舆论宣传。

    这样的宣传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姜玉楼这个名字真正出圈了。以前,他也就在文坛和读者圈里有些名气,可在政府部门的默契推动下,他似乎一夜之间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虽然还没到妇孺皆知的地步,却也在向着那个方向发展了。

    随便去街上抓个人问他认不认识姜玉楼,他大概会这么回答:

    “哦,你说的是那个大作家姜玉楼啊,我听说过他。”

    大概就是这种知名度。

    在姜玉楼之前,国内有影响力的作家是谁?

    不客气地说,应该是鲁迅先生了。

    但是,鲁迅的名气是特殊的年代和教科书上一篇篇经典文章铸就的。

    而姜玉楼呢?

    虽然很多人也承认他的作品好,而且还得了奖,可还是觉得离谱。

    普通民众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他们只知道姜玉楼为国争光,得到了老外的认可,说他是大作家一点都不过分。

    得奖之前,姜玉楼的名字已在全国文坛上熠熠生辉,他是当代文坛的璀璨明星,同辈作家中无人能及。他的才情与作品,早已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与尊重。哪怕是那些成名已久、辈分较高的前辈们,也不得不承认他在文学上的卓越成就。

    细数他步入文坛后,拿到的奖项还真不少,作协颁发的全国优秀长、中、短篇小说奖拿了,茅盾文学奖拿了,直木奖拿了,雨果奖拿了。

    你就说羡慕不羡慕吧,而且他才二十四岁啊,谁就能肯定他未来几十年再也拿不到一个奖项?

    种种荣誉加身,还有国家帮忙宣传,本来名声斐然的他,大有成为新时代文坛领袖的趋势。

    恐怖如斯!

    姜玉楼的声望进一步提高,可谓如日中天,就连作协的领导都不能再将他视为小辈,而是要平等对待了。

    名气和声望的提升,也帮姜玉楼镀了一层金身。别小看名气和声望,有时候能帮他解决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除了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获奖带来的真正利益渐渐开始显现。

    有了政府的站台和宣传,姜玉楼近年来的所有作品的销售都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存货没顶住几天,印刷厂加班加点地干,印出来的书连墨都等不及干就要打包装车。

    据可靠消息称,自从姜玉楼获奖后,他的作品同比上升了八成还多。不少印刷厂迫不得已加班加点工作,如此才能暂时满足市场对姜玉楼作品的需求。

    尽管印刷厂已经全力以赴,但各地的征订单仍然源源不断地涌来。读者们对姜玉楼的作品热情高涨,仿佛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席卷了整个文化市场,姜玉楼的名字也因此而更加响亮。

    在全国舆论的热烈浪潮中,这股风潮似乎还将在一段时间内持续激荡,至于具体会持续多久,则成了一个无人能够准确预测的谜题。

    反正现在距离得奖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的时间,销售的势头却未见丝毫减退,反而像烈火燎原般,愈演愈烈。这股旺盛的势头,不仅让姜玉楼和出版社吃的满嘴流油,就连新华书店也跟着赚了个盆满钵满。

    自从姜玉楼得奖后,新华书店也是一日忙过一日,明明是图书市场的淡季,却和旺季差不多。

    这哪里是大作家,分明是财神爷啊!

    在家的这段悠闲时光里,姜玉楼并未真正闲下来。他依照曹贵林提供的素材,全身心投入到新作品的创作中。

    对于这个题材,他心中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因此投入了大量的心血与精力。手中的材料与他曾看过的电视剧相互交织,激发出无尽的创作灵感,仿佛有无数故事等待着他去挖掘、去书写。

    这样的闭关创作,对于他来说已经许久未有了。他从不因缺乏作品而强迫自己,但一旦灵感迸发,他便会抓住这难得的时机,一气呵成地完成一部作品。

    恰好,休息的这一个多月,就是他灵感爆发的时刻。

    近段时间以来,姜玉楼的文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助。他每日勤奋耕耘,几乎无一例外,以一万字为起点,持续铺陈着故事的脉络。

    对于自己的写作效率,他还是非常有自信的。

    也因此,他才能花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写完一部二十多万字的小说。

    他这一版的《北京人在纽约》相较原作,可谓焕然一新。最显著的变化,便是他果断地撕去了国人眼中对美利坚那层梦幻般的滤镜,转而将那里的残酷现实呈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转变,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真实的、没有光环的纽约,感受到了那里的冷暖自知。

    在原著中,王起明曾幸运地得到了老外大卫的援助,帮助他渡过了人生的难关。然而,在这版中,作者却以更为现实的笔触,揭示了没有利益驱使,老美又怎会轻易伸出援手?这样的设定,使得王起明的命运变得更加坎坷波折,也更符合现实的逻辑。

    因此,王起明这个主角,注定要以破产的惨淡结局收场。他的失败,既是他个人的不幸,也反映了在异国他乡打拼的艰辛与无奈。这样的结局,既让人扼腕叹息,又引人深思。

    除了王起明之外,他的前妻命运也同样坎坷。失去了王起明的资助,她只能在美利坚的底层挣扎,无法实现阶级跃迁的梦想。

    实际上,原著的情节设定确实令人咋舌。郭燕是八十年代的移民,她既无显赫的学历背景,英语能力又平平无奇,却妄想着考取美利坚医科研究生的梦想。即便她想考的是国外的那些水硕,也显得过于离谱,近乎荒诞。

    当姜玉楼将每一个角色的命运逐一铺陈,妥善安排后,整部作品的终章也悄然降临。

    他满意地点点头,脸上浮现出欣慰的笑容。伸了个懒腰,姜玉楼顿觉浑身轻松,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

    初稿已大致完成,虽然仍需细细打磨,但相信不会耗费太多精力。此刻的姜玉楼,心中充满了成就感,期待着这部作品在经过精心修饰后,能够以更加完美的姿态呈现在读者面前。

    就在他想着放松一下的时候,唐月雯走了进来。

    她见姜玉楼搁笔,心疼道:“别累坏了身子,你劝路大哥的时候是怎么说的?怎么到自己的时候就变了个人!”

    姜玉楼站起身,笑了笑,“是要好好休息啦,今年应该不会再创作新作品了。”

    唐月雯惊喜交加,“写完了?让我看看!”

    “行吧,夫人想看,我自然要满足的。”姜玉楼握着她的玉手,温柔地说道。

    唐月雯俏脸一红,虽然是老夫老妻了,她却还是为丈夫的情话而沉醉。过了好一会儿,她才拿起桌上的书稿。

    “《北京人在纽约》?”

    “资料是老曹提供的,咱们在纽约接触的华人又多是以燕京人为主,自然是起这个名字更妥帖一点。”

    唐月雯想了想,也没什么不妥之处,只是相比丈夫之前的作品名要浅显了一些。

    稿子她之前没有看过,不是不能看。姜玉楼一向疼她,只要她想看还不是一句话的事。只是唐月雯自己不想破坏那种期待感,于是才留到了丈夫彻底完成初稿。

    不想,她这一看,便彻底移不开眼睛了。

    http://www.yetianlian.net/yt101831/4243776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yetianlian.net。何以笙箫默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yetianlian.net